三十年來誰著史
在強調經濟歷史的重要性方面,約瑟夫?熊彼特曾有這樣一句傳世之言:“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文明程度、社會結構,以及政策可能釀成的行為方式,所有這些甚至更多,都記錄在它的財政史上,那些明白怎樣讀懂這個歷史所蘊涵的信息的人們,在這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能認識世界。”從改革開放30年來看,金融業的變化遠遠較之財政領域的變化來得顯著迅速,因此,從股市、從整個金融市場演變的歷史角度來把握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的變化,是一個有洞察力的分析視角。
值得我們關注的歷史在哪里?莎士比亞說過:歷史就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演的結論是:中國股市的歷史,其實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在我們每個交易日的交易中。我們的交易所賴以進行的制度基礎、技術平臺等等,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演變中形成的。
中國股市的變化與進展是如此之快,以至于常常被評價為用不到30年的時間,走了其他國家超過百年走過的道路,這無疑是值得自豪的。但是,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股市的迅速變化如同波瀾壯闊的大潮,而構成這個大潮的一朵一朵浪花,同樣是不容忽視的,或者說實際上正是這些多姿多彩的浪花,才構成了氣勢磅礴的大潮。因為變化的迅速,我們往往容易忽略這些一朵一朵實際上具有深遠影響的浪花,同時因為忽視這些浪花,往往也會在市場的新的發展階段難以確切把握市場演變的內在脈絡。
歷史上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的李鴻章曾經有“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名句,在迅速變化的中國股市歷史中,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中國股市建設與發展的20多年來,種種值得記錄與總結的歷史事件,不勝枚舉,能夠把這30年來的歷史記述清楚,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剛剛落下帷幕的倫敦奧運會,英國人在其開幕式上引以為傲的主題之一,就是工業革命及其對世界的影響,但是從文獻研究上看,在工業革命
時期的研究者真正認真記錄工業革命的并不多,許多研究是后來者的追溯分析。當時的多數研究者之所以沒有認真記錄工業革命的進程,是因為不少研究者雖然身處在一個革命性的時期,但是往往沒有意識到那將是一個影響深遠的歷史時期。
中國股市的深遠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不到30年的發展歷程,也已經是廣受矚目。我們親身經歷的這段中國股市的歷史,如果沒有生動具體詳細的多角度的記錄,往往可能就會被過于簡化地成為未來中國金融史中的幾個數據而已,這樣的歷史缺乏溫度,也缺乏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質感,以后的讀者僅僅依靠那些單調枯燥的記錄,也是難以把握當前的股市演變脈絡的,這也必然會影響到未來的人們對市場的把握能力。
我自己就經常有這樣的感嘆,例如我同現在的在讀學生談及當年有人背著一大袋身份證和現金奔走于各地新股市場時,談及自己參與股權分置改革的一些理論與實踐政策的討論過程,或者是參與國有金融機構的股改上市的討論等問題,都會發現現在的許多記載過于單薄、過于自覺或不自覺地參照發達市場的范本而有意無意地忽視本土市場成長的特定路徑。我也常常聽到一些已經退休的金融高管,談及哪一次的股市風波、哪一次他們參與處理的一個重大事件,都有大量的值得玩味的細節不為所知。但是這些情景的知識,往往更有記錄下來的價值。
從事這樣的股市記錄,需要有豐富的實踐參與經驗,有嚴謹的理論背景支持,有流暢的文字功底。機緣巧合的是,陸一先生正好都具備這樣的條件,通讀他的《陸一良心說股事:你不知道的中國股市那些事》,自然就獲益匪淺。多年前,陸一先生就熱心幫我和幾位研究界同仁出版了一套文集,并且在我的研究中給予了多種形式的支持幫助,今天我終于有條件為他的著作寫幾句話,以表謝意。
陸一先生以自己20多年的親歷、觀察和記錄,努力為讀者記錄并呈現關于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的“三部曲”,本書正是第三部。區別于前兩部的縱橫捭闔,本書著重細節考證,試圖再現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事件,從多維角度對中國證券市場初創到發展的根源問題進行思考,從特定角度展現了中國證券市場創建初衷、功能定位、流通和交易模式,以及監管層抉擇考量等多方面的歷史進程,為認識和理解當前炙熱的證券市場創新發展的話題提供了獨特的歷史視角。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中,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始終與整個經濟金融體系的變遷息息相關。從企業“橫向聯合”、股份制改革、第一個股票柜臺的誕生,乃至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均是如此。1986年,首個股票交易柜臺——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托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成立,其中重要的推動因素來自當年國務院明確推進股份制改革的政策,于是有了在“小飛樂”和“延中實業”兩個股票發行后,黃貴顯和胡瑞荃申請設立股票交易柜臺的獲批,從而有了證券業務門店的出現。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更是顯著受到經濟社會氛圍的影響。
同時,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又反映了在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深刻進程。1992年8月,深圳發售當年新股認購抽簽表,出現百萬人南下深圳征購抽簽表的“宏大”場面,這就是被稱為“深圳證券交易所建立以來第一起集體違法犯罪事件”的“8.10風波”。這之后,中央政府正視監管體系的不足,于1992年10月成立了中國證監會,從此之后,中國證券市場的大量具體制度設計方由中央政府逐步統一展開。1999年的“5.19行情”以及2006-2007年的波瀾壯闊的“股改行情”亦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親歷者值得回味和研究中國證券市場的人值得探索的話題。1999年5月,國務院批準了包括改革股票發行體制、逐步解決證券公司合法融資渠道、允許部分具備條件的證券公司發行融資債券、擴大證券投資基金試點規模、搞活B股市場、允許部分B股H股公司進行回購股票的試點等搞活市場六政策,從而引發“5.19”行情。而在此后,《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堅定信心規范發展》刊發,對行情進行利好評價。2005年,決策者正式推動“股權分置改革”,經過反復的試錯,最后創新性地用一般民法意義上的商業合同和契約糾紛的判斷推出的“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在2007年取得了巨大成功。
本書通過考證、論述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細節和事件,記錄了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需要共同認識和思考的諸多命題,書中許多細節也是我第一次詳細地了解到。我對從這些人物和事件點滴勾勒出的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進程的閱讀和回顧中亦得到不少的啟發和思考。認真體味本書中生動再現的中國股市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深入分析書中詳盡敘述的歷史細節,思考作者對中國證券市場諸多命題的判斷與推演,無疑會給關心和關注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讀者提供新的啟發。翻閱此書,仿佛高手的復盤,也仿佛置身時空隧道,回望斯人燈火闌珊,看往事歷歷在目,而我們就繼續在這樣一路走來的中國股市上,共同推動著中國資本市場以及金融業的新發展,并且共同續寫著中國股市的歷史。
是為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
巴曙松
2012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