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生物學卷.第二分冊(簡體書)
滿額折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生物學卷.第二分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  價:NT$ 768 元
優惠價:8766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國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以紀傳文體記述中國20世紀在各學術專業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數千位華人科學技術專家和人文社科學者,展示他們的求學經歷、學術成就、治學方略和價值觀念,彰顯他們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全書按傳主年齡排序,卷末附學科發展大事記。這與傳文兩相映照,從而反映出中國各學術專業領域的百年發展脈絡。書中著力勾畫出這些知名專家學者研究路徑的變遷和學術生涯的沉浮,力求對學界同行的學術探索有所鏡鑒,對青年學生的學術成長有所啟迪。《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生物學卷(第2分冊)》記述了生物學領域約200位知名科學家,本冊收錄了約50位科學家。

名人/編輯推薦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生物學卷第2分冊)(精)》由梁棟材主編,本卷入選的生物學家名單是經生物學卷編委會充分醞釀決定的。人選學者包括2005年以前入選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生物學領域的院士,以及中國生物學的開拓者、奠基人和對生物學某一學科領域有開創性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

書摘/試閱

劉思職
劉思職(1904~1983),福建仙游人。生物化學家、免疫化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生物化學奠基人之一。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25年畢業于廈門大學,192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專長蛋白質及免疫化學。1930年起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1942年起任北京大學醫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理學雜志》主編。20世紀30年代劉思職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隨吳憲從事生物化學研究,為吳憲的蛋白質變性理論,即蛋白質變性時分子從緊密折疊結構變為松散伸展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實驗基礎。他主持制訂生物化學名詞草案,并主編了《生物化學大綱》,這是中國第一部自編的中文生物化學教科書。
一、簡歷
劉思職1904年3月15日生于福建仙游,1983年8月18日在北京逝世。
劉思職出身于書香門第,有兄弟6人,他排行第二。父親為學堂教師,后供職于清朝吏部任小吏。在劉思職中學時父親病逝,家境不算寬裕。劉思職的妻子陳瓊瑛勤勞賢惠;劉思職出國深造時岳父對他更是傾囊相助。
劉思職1921年入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習;1925年入美國西南大學攻讀化學,1926年獲理學士學位;同年轉入堪薩斯大學攻讀物理化學,1929年獲博士學位,學習期間主要靠兼任助教所得報酬維持學習和生活。他聰穎勤奮,成績優異,頗受導師賞識。
劉思職學成后立即歸國,先在上海的大夏大學任教,1930年應聘到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助教,后提升為講師,副教授。在此期間,他曾先后赴德國威廉凱撒研究院及英國劍橋大學進修。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北京協和醫學院停辦,他執教于北京大學醫學院及以后的北京醫學院,任教授及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195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生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生理學雜志》主編,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常務理事。
劉思職一生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蛋白質化學研究,他在蛋白質變性和免疫化學理論上的卓越成就使他成為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第二件是著書從教,桃李成行,他是中國的教育家。
二、蛋白質化學研究
20世紀30年代劉思職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隨吳憲從事生物化學研究,為吳憲提出的蛋白質變性理論,即蛋白質變性時分子從緊密折疊結構變為松散伸展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實驗基礎。鄒承魯、王志珍在《立足國內走向世界――從吳憲教授64年前一篇論文的重新發表談起》中寫道:AdvancesinProteinChemistry叢書是蛋白質領域內國際上最具有權威性的綜述性叢書。該書在1995年出版的第47卷上發表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生物學家、蛋白質研究的老前輩J.T.Eddsall的文章《吳憲與第一個蛋白質變性理論》(1931),對吳憲的學術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該卷還重新刊登了吳憲64年前關于蛋白質變性的論文。一篇在1931年發表的論文居然在1995年仍然值得在第一流的叢書上重新全文刊登,不能不說是國際科學界的一件極為罕見的大事。作為中國的生物化學工作者,特別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并值得中國廣大科學工作者向吳憲學習的是他的這一重大貢獻,從實驗到理論,全部都是在國內的實驗室――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完成的。劉思職為這一理論的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蛋白質變性是具有廣泛生物學意義的現象。吳憲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用一系列科學實驗證實了他的蛋白質變性學說,即“天然可溶蛋白質不是一個柔韌的開鏈多肽,而是具有緊密結構的分子。在一個蛋白質分子中,極性基之間的吸引力把它們有規則地聯系起來,正如同在一個晶體內各分子之間的吸引力將許多分子聯系起來一樣”,這種說法有實驗證據的支持。
劉思職在蛋白質變性實驗研究中發現在變性作用或凝固作用中,蛋白質分子的緊密而有規則的結構被松解。如果變性作用是在酸、堿或尿素溶液中進行,則每個被松解的分子,仍分開存在。在凝固作用中,這些分子則相互貫穿而纏結。在各種不同方式的變性作用及凝固作用中所見到的事實,都可以用這一學說來解釋。
吳憲的蛋白質變性學說已為世界生物化學界廣泛接受,并早已成為國際上蛋白質變性和蛋白質折疊研究的基礎。劉思職還把吳憲發表的里程碑性論文Studiesondenaturationofproteins.Ⅷ.Atheoryofdenaturation譯成中文《蛋白質變性作用的學說》,把它編入了與他人編譯的《蛋白質的生物化學》一書中,廣為傳播。
三、免疫化學研究
劉思職另一項重要科研工作是他在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堅實的物理化學基礎,促成了他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根據抗原與抗體反應嚴格的定量分析結果,表明二者的結合反應仍然遵循化學反應的平衡原則。他持續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是國際上免疫化學早期研究主要工作者之一。
劉思職在進行蛋白質變性研究的同時,還從事血清蛋白中提純蛋白質等的實驗。
劉思職、吳憲、周田在《健馬及免疫馬血清中之一種堿性蛋白》一文中指出:“由免疫血清中所提取之堿性球蛋白,免疫性極高,用其蛋白質之百分之五十三,可用同性復糖以沉淀之。若將免疫血清中所含之抗體,先用同性復糖或同性漿液以吸收之,然后再用前法提取出其堿性球蛋白,則所得者毫無免疫性質。可見血清中所含之堿性球蛋白,僅一部分為抗體。”
同年,劉思職、吳憲在《從免疫沉淀物提取抗原及抗體之定量研究》一文中報道:“利用酸性溶液,從第一型肺炎菌沉淀物內,提取抗原及抗體,并知其程序為一種均衡移位。此次實驗利用帶紅色之偶氮卵清蛋白及馬血紅蛋白為抗原,及剩余沉淀物內之抗原抗體結合比例,皆用比色方法及凱式測定法測定之。所得結果,與根據均衡移位值說所預料者相符。”
從這一實驗的設計、操作、觀察和分析的全過程可以看出研究者的思路縝密并富有預見性,他們在免疫學中抗原抗體的研究方面創造性地運用化學平衡的原理和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結果,劉思職也由此成為國際上免疫化學先驅者之一。
1934~1942年吳憲和劉思職在《中國生理學雜志》上發表了很多篇有關免疫化學方面的論文。中國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王世中,在他紀念吳憲百年誕辰的文章中寫道:“20~40年代,他與劉思職等先后在國內外期刊發表了數十篇有關免疫化學的論文,其水平之高足能與當時歐美的免化論文相媲美。有的內容還屬于當時國際首創,如吳憲提出的關于變性蛋白與抗原性的關系等,至今仍為生物科學家們所肯定。”吳憲的長子、美國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授吳瑞說:“1928~1942年,吳憲與他的同事在協和醫學院先后發表了27篇有關免疫化學的文章。他的研究組是首先采用有色基因標志的抗原來定量分析在其他蛋白質存在的條件下的抗原―抗體的沉淀物。此外,他們還高度純化了某些抗原與抗體,使一些確定的工作得以進行,從而支持了有關免疫反應的一元假說。”在這27篇有關免疫化學的文章中劉思職參與的有10篇。
1941年太平洋戰爭后,北京協和醫學院關閉,劉思職從1942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學理學院、醫學院任物理化學和生物化學教授。1946年后,他一直在北京大學醫學院任教授,并曾多年擔任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開始對抗體免疫學進行研究。
創業是艱辛的,劉思職以堅韌的精神探索未知,通過反復試驗寫出了《低級抗體的免疫學性質》一文。他和王世中指出:“根據以往的研究結果,當以一種‘純凈’抗原(如結晶雞蛋清清蛋白)注射動物時,其所生成的抗體,無論在理化性質及免疫學性質上皆未必均一。”他們在研究免疫注射對于血清蛋白質的影響時,發現因免疫注射而增加的球蛋白只有一部分是可與抗原起沉淀反應的抗體。他們根據免疫沉淀物的溶解度證明,抗結晶雞蛋清清蛋白及抗結晶馬血清清蛋白的家兔血清各含有多種“同種異質”抗體分子;每種抗體分子都能以不同比例與相應的抗原結成溶解度各異的免疫沉淀物。他們還發現少數家兔用結晶雞蛋清清蛋白注射后其血清球蛋白的含量雖然顯著增加,但均為未能與抗原起可見沉淀反應的“非特異性球蛋白”。
20世紀60年代,蛋白質合成的研究在歐美國家已出現重大突破,但是抗體這類多樣化的特殊蛋白質的合成問題仍未解決。此時,劉思職具體制定了以抗體的生物合成為突破口的科研計劃,并把自己的科研設想和見解,撰文《抗體的性質及生成機制》發表在《生理科學進展》(1963)雜志上。當時核酸在遺傳信息傳遞中的作用剛有端倪,他從法國某實驗室的報道中獲悉,從北京鴨提取獲得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引入另一種系的鴨時,導致后一種系鴨出現北京鴨的某些性狀特征。他就用免疫動物淋巴細胞中提取的DNA引入另一未經免疫的同系動物中,希望獲得抗體生成性能的轉移,借以證明“DNA→mRNA→抗體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這一通路的存在。遺憾的是,這一研究工作剛剛起步,因“文化大革命”的沖擊而夭折。
劉思職思維敏捷,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遠見卓識。20世紀50年代是國際上對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研究的起步階段,他就看出了這方面研究的重要性,并為開展有關工作,從學術思想和實驗技術等方面做了必要的準備。他還應邀到北京大學生物學系講授蛋白質的生物化學專業課,為綜合大學培養青年科技人員鋪路。可惜,在“反右運動”及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中,劉思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歷經坎坷,極大地限制了他在學術上的創造性和開拓性的工作與設想。他的學生王世中等繼續了劉思職的部分工作,在免疫球蛋白的臨床應用研究方面做出了成績,后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還總結編寫了《免疫化學技術》一書。
四、著書從教
劉思職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五十余年,桃李成行,在中國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界享有極高的聲望。他主編的《生物化學大綱》經衛生部批準為中國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生物化學名詞草案》在生物化學界幾乎人手一冊,對中國生物化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生物化學是20世紀的一門新興學科。劉思職曾說:“記得三四十年代,本人在協和醫學院執教,吳憲教授曾嘗試用中文寫出生物化學實驗講義,遭到協和醫學院某外籍女教務長的反對。那時,我在協和除教生化外,也教過一點物理化學,這方面的實驗教材中、英文都有。我發現不少學生都使用英文教本。我就問他們,看英文教本容易還是看中文教本容易?他們說,看中文教本可能容易些。我問,為什么你們不少人還是看英文本呢?回答是,中文本可能是翻譯過來的,不知道是否可靠。
我告訴他們,這門課的中、英文教本全由生化科同仁和我一起寫的。這樣,看中文本的人才慢慢多了起來。抗戰勝利后,曾組織一些人在北海討論生化名詞的中文稿,遭到當時協和醫學院生化系主任、原燕京大學外籍教授竇維廉的反對,認為這是脫離了協和的中心。北平解放前夕,為了動員我走,他們送來了飛機票,但我深信我的事業在祖國。使生物化學這門學科根植中華、根深葉茂是我的夙愿,我愿為此竭盡全力。我毅然留了下來,迎接北平的解放!”
1950年年初,劉思職和幾位同道開始編譯生物化學有關名詞。那時,幾乎每個星期六,他們都在討論生物化學名詞的修訂,達一年之久。劉思職主編的《生物化學名詞草案》終于出版。1951年年初,劉思職又與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組的張昌穎、王世中、李玉瑞等幾位同事擬定了中文的生物化學教科書的內容提要,定名為《生物化學大綱》,獲衛生部教材編審會通過后開始編寫。劉思職自己寫了緒論、糖、脂、蛋白質代謝及能量代謝,其他由各位教授分擔。經北京協和醫學院及其他醫學院校試用約十次,有關專家們提出寶貴意見,幾經修改,劉思職主編的《生物化學大綱》于1954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修訂出第二版。
1964年經衛生部推薦將此作為高等醫藥院校試用教科書出版,定名《生物化學》,篇幅雖有所增加、內容亦有不少更新,但編寫規范、風格和框架仍沿用《生物化學大綱》。
為了中級衛生干部培養的需要,應華北軍區衛生部在職干部業余夜校急需,劉思職于1950年冬編寫了一部《生物化學講義》。
劉思職熱愛教學工作。他講課效果之佳,有口皆碑。他很欣賞《廚者王小余傳》中所說的一句話:“一肴上,則吾之心腹腎腸亦與俱上。”這與他講課時的心情如出一轍。他在講臺上總是意氣風發,嚴肅認真,語言精練,邏輯性強,條理清楚,注重啟發。他的課不僅能大大激勵大家對生物化學學科的興趣,而且使人感到是一種美的享受。他用精練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概括生物化學的規律。他曾用一句對聯描述人體代謝調節:“生者化,化又生,生化即化生;新則陳,陳乃謝,新陳恒代謝”;橫批:“動態平衡”。他熱愛教學的思想以及他在科學上的風格,對中國生物化學界和教育界有一定的影響。經他直接培養過的學生中,不少已成為中國生物科學界的著名學者,為中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思職治學嚴謹。他在實驗中一絲不茍,未經反復驗證核實的數據從不輕率發表。他還諄諄教誨晚輩,文章的結論只能來自實驗,推論應當極其慎重,恰如其分;綜述性文章必須有自己的學術見解,最好有自己的研究工作。他對年輕人的培養富于遠見卓識,在科學研究上鼓勵晚輩以發展中國的生物化學為己任,做一名有作為的科學家;要有膽識敢于向科學的高度和深度進軍,切忌目光短淺而對突破重大課題缺乏信心,或是怕近期出不了成果而畏縮不前。他熱愛學生,在學術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上又親切關懷。當研究生因病住院時,他送去鮮花慰問。當他的助手在教學上取得成績時,他又直言不諱地告誡他們,切不可沾沾自喜,要精益求精。他曾意味深長地說,寫書來的稿費應當用到書中去,引導他們熱愛讀書。晚年,他在長期臥病不起時,將自己的科研筆記和講課、備課手稿分送給他的學生,介紹他的科研實踐經驗,以及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和教訓,這里面凝聚著他對晚輩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
劉思職一生勤奮,孜孜不倦。1956年,他經體檢后,確信自己的健康狀況良好,就與一位朋友相約:此生愿死實驗室,決不悠閑當“寓公”。他實現了他的諾言,即使在艱難坎坷的歲月里,他也從沒有停止過工作。他一進實驗室,翻開文獻書籍,就把任何不愉快置之腦后。在他年逾70以后,仍不顧手足偏癱,扶杖去實驗室。最后病臥床榻,他仍在床上指導他的助手和研究生,一談及科研實驗,他馬上精神倍增,忘了重病在身,甚至在他彌留之際,仍提出想回教研室看看。
劉思職提倡尊師重道,教學相長,團結同道,為生物化學根植中國辛勤耕耘。
如今,劉思職的學生桃李成行、人才輩出,在當年曾受教于他的教師、研究生、學生中,有張樹政、周同惠、李載平、張友尚、巴德年和童坦君等,都已是學有所成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