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滿額折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融合世界學術的理想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旅歐教育運動可溯自「留法儉學會」,歷經「勤工儉學會」、「華法教育會」,包括華工教育,兼及北京中法大學、巴黎中國學院、里昂中法大學、比利時曉露槐中比大學的創辦等事業,前後銜接,國內外學術聯成一氣,大體構成一個以北京、上海(國內)、巴黎、里昂(歐洲)為傳播中心的學術網絡,進行那時挫時興、艱苦備嘗,長達近半世紀之久的旅歐教育運動。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隨著中華民國的誕生而同時出現,係由具旅歐、留法背景的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張人傑等人所倡議,鼓勵青年學子到法國、比利時勤工儉學,旨在扭轉自清華留美以來「美雨壓倒歐風」的留學熱潮,讓美歐學術運河平均輸灌。

作者簡介

陳三井

台灣省彰化縣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六月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史地系畢業,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組主任、副所長、所長,曾借調擔任淡江大學教授兼歷史學系主任、國立空中大學教授兼人文學系主任。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華僑協會總會理事長。

筆者出生於1937年抗戰爆發之年,今歲行年75,早年留學法國,畢生研究亦與法國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結下不解之緣。除中法外交關係外,歐戰華工與留法勤工儉學等課題,亦為個人最有興趣,投入心血較多的「最愛」。

就勤工儉學這個課題而言,筆者動念甚早,曾於1981年編纂出版《勤工儉學運動》(台北:正中書局)一書,較清華大學中共黨史教研組所編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三冊,北京出版社,1979)稍晚,而大致又與張允侯等所編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二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6)同時。可見海峽兩岸在1980年代同時注意到勤工儉學的問題。

資料的蒐集與出版,提供研究者的便利。於是筆者開始發表一系列的相關論文,依時間先後開列如下:
1. 〈勤工儉學運動初探〉(1981);
2. 〈新民學會之成立及其在法活動〉(1984);
3.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的艱難歷程──里昂中法大學初探〉(1984);
4. 〈河南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84);
5. 〈周恩來旅歐時期的政治活動,1921-1924〉(1985);
6. 〈張繼與勤工儉學〉(1986)。

以上六篇論文加上一些相關書評,曾結集由三民書局的東大圖書公司列入「滄海叢刊」出版(1988)。這只是一本論文結集,而不是有系統的專著。

這時,海內外有關勤工儉學的研究,正方興未艾,中外很多博士論文陸續完成,最著者有三:
1. Leung, John Kong-Cheong, “The Chinese Work Study Movemen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xperience of Chinese Students and Student-Workers in France,” Ph. D. Dissertation, Brown University, 1982;
2. Levine, Marilyn, “The Found Generation: Chinese Communism in Europe, 1919-1925,”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85;
3. Wang, Nora, ? Paris/ Shanghai, debats d’idees et pratique sociale; les intellectuels progressistes chinois, 1920-1925, ? Universite de Paris, 1986.

而華文著作拔得頭籌的是鮮于浩所推出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稿》(四川巴蜀出版社,1994)一書。

其後,筆者的視野逐漸開闊,並不以勤工儉學為限。除續撰〈陳炯明與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外,另寫〈吳稚暉與里昂中法大學之創設〉(1995)與〈王京岐在歐洲的組黨革命活動〉(1995)。這三篇論文,後來都收入拙著《舵手與菁英──近現代中國史研究論叢》(秀威公司,2008)一書。回顧以里昂中法大學為題材,除了Anne-Sophiede Perrotin de Bellegarde的碩士論文外,華文方面當以葛夫平的《中法教育合作事業研究,1912-1949》(上海書店,2011)一書最為詳瞻而有系統。

三十年來,無論是勤工儉學或里昂中法大學的研究,都是碩果纍纍,美不勝收。問題是,這兩者之分開研究或合而為一,都不能完全說明民初旅歐教育運動的內涵和本質。在車載斗量的眾多著作中,甚至沒有一本是使用「旅歐教育運動」這個名稱的。這不但有違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這些創辦人的初衷,更與運動的內容、本質相去甚遠。筆者不才,願意從基本方向上做一釐清,並導其入正軌。本書可以說是個人對此一課題的封筆之作,至於細緻內容之鋪陳,已無力且無暇顧及,尚望海內外方家指正是幸!

本書斷斷續續多年始告完成,前後承林弘毅先生電腦輸入、訂正、初步編排,費力甚多,並蒙秀威公司出版,併此致謝。

陳三井 謹識於南港四分溪畔

目次

序言

第一章 旅歐教育運動的本質
第一節 發起動機
(一) 學術運河的平均輸灌
(二) 融合世界學術的崇高理想
第二節 創辦者的共同特質
(一) 志同道合的同盟會會員
(二) 改良社會的進德會會員
(三) 無政府主義色彩
(四) 旅歐、留法背景
第三節 鼓吹到法國留學的理由
(一) 法國大革命、現代性的影響
(二) 法國學術水準不差
(三) 法國政教分離較澈底
(四) 法國美術教育發達
(五) 法國普通教育學費低廉
(六) 法國人崇尚平等自由,較無種族歧視觀念

第二章 旅歐教育運動的內涵
第一節 留法儉學會
第二節 勤工儉學會
第三節 華法教育會(含華工教育)
第四節 北京中法大學
第五節 巴黎中國學院
第六節 里昂中法大學
第七節 中比大學

第三章 旅歐教育運動的變調──從出洋留學到改造中國道路的分歧
第一節 勤工儉學的困境
第二節 里昂中法大學的風波
第三節 中共旅歐黨團的成立
第四節 中國青年黨的誕生
第五節 國民黨旅歐總部的分裂

結論
索引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節 發起動機

「旅歐教育運動」一詞,並非作者近年所獨創,早在民國5年(1916)秋,蔡、李、吳、汪等倡議之士,即以旅歐雜誌社名義,編印發行《旅歐教育運動》一書, 分別函送教育部、雲南都督唐繼堯與國內相關機構及若干人士,簡介他們歷年至法從事教育活動的情況,希望受函者「助其進行」。 這是「旅歐教育運動」一詞的由來。
至於蔡、李、吳、汪等人為何要發起這個運動,這可以吳稚暉所發表的〈海外中國大學末議〉一文,做為討論的基礎。民國8年(1919)秋間,正當直皖戰爭期間,在全國教育會議通過速增設國立大學提案,國內中西人士紛紛起而創辦大學之際,吳稚暉為有志留學之莘莘學子請命,特撰〈海外中國大學末議〉一文,刊於《建設雜誌》, 提倡以國內創辦大學之經費,移設大學於國外,可以延聘其國第一流教授來校任教,糜費小而成就大,並列舉五點理由及七項附帶功用,以供朝野採納。
其中有兩點理由,可以解讀「旅歐教育運動」發起的動機:

(一)學術運河的平均輸灌
吳稚暉心目中所擬設立的海外大學,最急者為兩處:一為法國,一為美國,原因是中美兩國的「國體相同,物質而外,精神亦調和也。」他認為,有美國則英國可以不加考慮。而巴黎與歐洲各國,接近在片壤之中,英、德、伊(義大利)、比等,皆巴黎中國大學學生所能自在遊歷之地。所以不注意已有甚多留學生之日本者,因「日本近在咫尺,已留學者太多, 留學之勢,已成弩末,無從別立一校,自為風氣。且帝國教育之暗潮,亦有與現象衝突之處。」最後,吳稚暉強調,所以先注意於巴黎者,蓋「歐洲學子,遠不及赴美之盛。欲使歐、美潮流,平均輸灌,故先及巴黎。」

為何留歐學子,遠不及赴美之盛,這有多方面的原因。王光祈為此特別做了分析,他這樣說:「近十年來,美國留學界的勢力大漲。考其原因,第一是北京清華學校每年都有一大批學生赴美;第二是美國教會在中國辦了許多教會學校,專以派赴美國留學為餌;第三是國內人士都主張振興實業,留美人才多配合社會需要;第四是中國政治方針漸由親日而趨為親美,留美人才頗為政府所重視。有此諸因,所以留美學生的勢力漸漸佈滿長江流域,以至於北京、廣州。他們在實業界的,很能得資本家的歡心;在教育界的,亦很能得社會的同情。」

總之,具旅歐留法背景的吳稚暉,有鑒於自清末民初以來留學日本者已過剩,留學美國者復又有後來居上之勢,為平衡這種留學潮流,為期學術運河的平均輸灌,故特別鼓吹旅歐教育運動。
這一擬設於巴黎之海外中國大學,除可平衡重美輕歐的留學潮流,讓學術運河平均輸灌外,據吳稚暉的看法,尚有以下四項附帶作用:
1. 可為中國在海外之耳目
巴黎中國大學居歐洲,日與彼都人士相接觸,觀察當尤較國內真切,言論當尤較發紓。
2. 可為中國在海外之宣傳
可透過該校出版品,如日刊、週刊、月刊等對外有所宣傳,使「群知有中國,群知中國之消息」;一旦知中國有此大學,大學中有此數百人,則新聞記者必常有蹤跡,亦可自動為中國傳播新聞。
3. 可與法國學術界不斷接觸,常邀其大師演講,或與其大學舉行各項運動比賽。
4. 可輸入歐洲新知或重要譯述於國內。

(二)融合世界學術的崇高理想
從吳稚暉、李石曾到蔡元培等人,都是好談教育與學術,具有世界觀的中國啟蒙哲士。先是,李石曾與張靜江早年以隨員名義隨孫寶琦出使法國。兩人同行出國,一見如故,氣味相投,尚未動身,即有世界旅行團之計議,一切設想均以世界為目標。從北京到上海,再由上海到法國馬賽,在船上一連三、四十天,兩人仍時時研究將來如何達成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前途,由廣義的「至大無外」至狹義的「至小無內」,無論空間、時間、人間、物間,無不包括在內。其後好友吳稚暉因上海蘇報案被通緝,流亡至英國倫敦,並應張靜江之邀來到巴黎,共商發起世界社之志趣,並討論進行之具體計劃。最後由蔡元培、張人傑、吳稚暉、李石曾、汪兆銘、褚民誼等聯名正式發起,於1907年於巴黎成立。

李石曾是個十足的理想家,他自稱「廿二歲出遊四海,半世紀曾歷五洲」,具有超越時間、空間、人間、物間的世界觀,以全人類文明的進步為志趣,故世界社的事業從教育入手,以著述或出版雜誌廣布宣傳為媒介,至高至大,無所不包。其主要內容包括(一)著述與出版事業;(二)學術與研究事業;(三)教育與文化事業;(四)社會與經濟事業。

以歐洲為出發,融合世界學術,乃旅歐教育運動者的崇高理想。他們立論的基點在於「歐洲為近世文明之中心,然歐洲之文明,非獨屬於歐洲,實世界之潮流感合匯集而成。況歐洲亦世界之一隅,故歐洲之文明,即世界之文明。」同時,他們引伏爾泰(Francois-Marie-Arouet Voltaire, 1694-1778)「文明屬於眾人」之言,以證「科學為公」之說,認為「歐洲之人,或他域旅歐之人,對此公共之文明,均有介紹之義務,而無可界劃」,雖因語言區域之不同而有分工制宜之事實,但無礙於「欲稍盡力以介紹傳達於歐洲中國之間。」 本乎此,吳稚暉之倡設中國大學於海外,乃至吳、李、蔡等人之進而發起旅歐教育運動,其動機除了讓歐美學術運河平均輸灌外,更崇高的理想便是要溝通東西文明,融合中外學術,另創一種新文明,為人類開一新紀元。

第二節 創辦者的共同特質
民初旅歐教育運動的創辦者,同時具有幾項共同的特質,並且可以說兼具幾項不同的身分。茲分述如下:

(一)志同道合的同盟會會員
首先,吳稚暉、蔡元培、張人傑、李石曾,號稱「民國四老」。四老或出身科舉(吳為辛卯科舉人,蔡為壬辰科進士),或生長世家,但有一共同特點,即受新思潮激盪之結果,摒棄了傳統的忠君觀念,邁向革命救國的大道。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

四老之中,最早加入同盟會的應屬蔡元培。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依會章規定,本部之下設各省分會,各省分會長均經先後派定。安徽分會長吳春暘回滬後,主張於江蘇之外,在上海另設分會,並推薦蔡元培為分會長,本部允之。不久,黃興到上海,將孫的委任書面交。據「中國同盟會成立初期(乙巳、丙午兩年)之會員名冊」記載 ,蔡氏加入同盟會之日期為「乙巳9月29日」,介紹人為何海樵,其任上海分會長當在10月26日加盟之同時或稍後。 但在此前,蔡氏即與一些開明的知識分子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教育會,又由教育會協助南洋公學退學生成立了愛國學社,志士雲集,頓時成為國內革命者的匯聚處,與東京的志士及留學生掀起的革命狂潮,遙相呼應。他們發起張園演說會,議論時政,倡言革命,所有的演講詞,均在《蘇報》發表,使一向保皇色彩濃厚的《蘇報》,一變而為愛國學社的機關報,言論之激烈,大為世人所注目,終至觸怒清廷,而釀成翌年轟動中外的「蘇報案」。

1902年夏,吳稚暉在日本為公使蔡鈞拒不保送留日自費生入府城學校事,率眾大鬧公使館,被日警押解出境,適蔡至日遊歷,恐其中途發生意外,乃伴送回國。及抵上海,吳便加入了中國教育會及稍後成立之愛國學社工作,關係日趨密切。 蘇報案發生後,吳走英國,後到巴黎,曾與孫中山先後見面,1905年冬,曹亞伯自東京參加同盟會後,又至倫敦,訪晤吳稚暉,出示同盟會盟書,遂由曹亞伯介紹正式加入同盟會。

至於張人傑(字靜江,1877-1950)是浙江大財產家之子。他在法國充任使館商務隨員的同時,由其父出資30萬元開辦通運公司,在上海、巴黎間經營古玩、茶葉、絲綢等貿易,並在紐約開設分公司。1905年,張靜江在法國商船上結識了孫中山,表示願意在財政方面資助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此後,張氏在經濟方面大力支持同盟會的活動,獲得了孫中山的信任。 1906年3月,張靜江在新加坡正式加入同盟會。

除了「民國四老」是同盟會早期會員,與革命關係密切外,尚有兩位實際追隨孫中山,在同盟會總部負責重要職務的幹部,即張繼與汪兆銘。

張繼(1882-1947),字溥泉,河北滄縣人。早歲渡日入早稻田大學,攻政治經濟,除上課外,專在圖書館翻閱中江篤介等所譯之《法蘭西大革命》、《民約論》等書,革命思想勃然以興。張繼的革命歷程,頗為曲折,初入勵志會,繼與秦毓鎏等組青年會,1901年與秦力山等創辦《國民報月刊》,倡言革命排滿;又組興亞會,主張中日同舉革命。1902年始至橫濱結識孫中山,又識章炳麟。1905年,以與鄒容剪留學生監督姚某髮辮,被逐回滬。與鄒容、章炳麟、章士釗等游,董理《蘇報》。及蘇報案發,改辦《國民報》以繼之。1904年赴長沙,任明德學堂西洋史教習。10月,黃興舉義失敗,同走滬,以萬福華刺王之春案被捕。出獄,赴日,任留學生會館總幹事。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任司法部判事(部長鄧家彥)兼《民報》發行人及主編人。

汪兆銘(1882-1944),字季新,號精衛,廣東番禺人。1904年冬,粵督岑春?選派學生留日,與朱執信、古應芬等四十人考取官費東渡,入東京法政大學速成法政科。1905年7月28日,孫中山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到者七十餘人,眾舉黃興、汪兆銘、宋教仁等八人負責起草會章,又自寫誓詞,宣誓加盟。8月20日,同盟會召開成立大會,加盟者三百餘人,通過會章,公推孫中山為總理,汪任評議部議長,議員尚有田桐、馮自由、胡漢民、朱執信、吳鼎昌等二十人。其後,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東京創刊,一至五期由胡漢民編輯,汪任撰述,嘗以精衛等筆名發表文章,鼓吹革命。胡、汪與保皇黨梁啟超之《新民叢報》大開筆戰,展開革命與君憲之爭。 汪氏在革命過程中最轟轟烈烈的一件事,便是1910年春同黃復生等謀刺攝政王載灃的壯舉,可惜失敗被捕,雖然「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卻未能「引刀成一快」,徒負少年頭。

另一位同盟會會員是褚民誼(1884-1946),號重行,浙江吳興人。1903年東渡日本,先入高中,後入大學,研習政治經濟。1906年,隨同鄉張人傑赴法,過新加坡時,加入同盟會。在孫中山親自領導下,同年4月成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 許多愛國華僑紛紛參加,革命力量空前發展。褚民誼經由張人傑引見,與新加坡分會的主要領導人陳楚楠、張永福、林義順、尤列等會面,並經陳、尤兩人介紹,在會所晚晴園宣示入盟。
抵法後,佐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等刊行《世界畫報》、《新世紀》,鼓吹革命。

(二)改良社會的進德會會員
辛亥革命成功,民國成立後,蔡元培、李石曾、吳稚暉、張繼、張人傑、汪兆銘等這批老同盟會會員,又於民國元年(1912)2月中在上海發起進德會。進德會的發起有其時代背景。緣清帝退位後,李石曾從華北到上海與蔡元培、吳稚暉、張人傑等相會。時各省軍人往來蘇滬者,頗縱情聲色,而剪髮易服之後,社會漸趨奢侈,政客之獵官熱亦驟盛,李、吳、蔡諸人有心想改變這種風氣,遂發起進德會。 由李石曾、吳稚暉、張繼、汪兆銘列為發起人,會約係吳氏所起草。其在〈緣起〉中云:

亡清之腐敗,積社會之腐敗而成,腐敗之原因種種,而亦自有其最普通之可約言者在焉:即「吃花酒」、「鬥麻雀」,加之以「討小老婆」是也。若民國新建,承其流而不加注意,將腐敗之根株不去,而凋敝之原氣難復,因發起為進德會,廣徵海內有道之士,相與邀約,為社會樹立風氣,庶新社會可以成立,而國風丕乎其變焉!

該會無會長、幹事等名目,亦無章程,不納會費,不設罰則,但憑會員介紹,即刊刻氏名表字於冊中,使海內共知為進德會會員。其會員分四種,所守之戒約,分當然進德三條(普通會員)及自然進德五條。自然進德又分甲部(四條)、乙部(五條)、丙部(八條)三種會員。茲將會員種類及會約列後:

(1) 會員(即普通會員):不狎邪、不賭博、不置妾(已置者入會以後不再置)。以上三條,為當然進德,凡為正式會員者,以守當然進德三條為資格之完全;倘止能謹守不狎邪、不賭博兩事者,可列為進德會贊成員。
(2) 特別甲部會員,除前列三項外,加不作官吏。
(3) 特別乙部會員,除前列四項外,加不作議員及不吸煙。
(4) 特別丙部會員,除前列六項外,加不飲酒及不食肉。

戒約最多者為八項,故又曰八不會。自2月27日起,《民立報》每日特闢專欄報導進德會消息,刊登進德會會員錄,以收到先後為序,隨時增列。

其後,會約有所更新,名單亦有所變動。甲種列不賭博、不狎妓、不置妾三項,會員有陶昌善、龐書城、鍾養齋(守頤)、鈕惕生、顧忠深、陶聲、魏宸組、黃中慧、洪濤、蔡元培。乙種增列不作官吏一項,會員有張靜江、張溥泉、陳方、丁寶書、戴季陶、袁廷梁、孟昭常、陸煒士、史敬(子寬)。丙種增列不作議員、不吸煙兩項,會員有周頌西(廷訓)、周佩箴、汪精衛、沈桐生(電華)、薛竹蓀(智善)、周冠九(國良)、何泰(劉生)、褚民誼。丁種會員會約規定不狎邪、不賭博、不置妾、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認丁種會員始終遵守會約者,僅李石曾、吳敬恆、廉泉(惠卿)三人而已。
除首倡之「進德會」,又有「六不會」與「社會改良會」之繼起。

按臨時大總統孫山中以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贊成共和,乃於13日向參議院提出辭職,蔡元培、李石曾、汪兆銘等被派為歡迎袁世凱專使,迎袁南下就職。專使等一行於2月21日自上海乘招商局新銘輪船啟程北上,23日在東海舟次發起組織「六不會」與「社會改良會」。據蔡元培回憶:

此行同去者,有汪精衛、宋漁父(教仁)、鈕惕生(永建)、唐少川(紹儀)及其餘諸君,凡三十餘人,船中盡是同志,而且對時局都是樂觀的,指天畫地,無所不談。……船駛至天津附近,忽遇霧,停泊數日,在船中更多餘暇,組織了兩個會,一是六不會,一是社會改良會。

六不會是進德會改造的。吳稚暉、汪精衛、李石曾諸君,以革命後舊同志均將由野而朝,不免有染著官場習氣的;又革命黨既改成政黨,則亦難保無官吏議員之競爭;欲提倡一種清靜而恬淡的美德,以不嫖、不賭、不娶妾的基本條件,凡入會的均當恪守,進一步則有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不作議員六(五)條,如不能全守,可先選幾條守之。同船的人,除汪君外,大都抱改革政治的希望,宋君尤以政治為生命,所以提議刪去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二條,而名此通俗化之進德會為六不會,以別於原有之進德會。

另社會改良會由唐紹儀所發起,其宗旨在以人道主義及科學知識為標準,改良社會上種種之惡習慣,列舉改良條件三十六條,互相策勵。內容相當廣泛,茲錄其條文如下:
(1) 不狎妓。
(2) 不置婢妾。
(3) 提倡成年以後,有財產獨立權。
(4) 提倡個人自立,不依賴親朋。
(5) 實行男女平等。
(6) 提倡廢止早婚(男子十九歲以上,女子十七歲以上,始得嫁娶)及病時結婚之習。
(7) 提倡自主結婚。
(8) 承認離婚之自由。
(9) 承認再嫁之自由。
(10) 不得歧視私生子。
(11) 提倡少生兒女。
(12) 禁止對於兒童之體罰。
(13) 對於傭工,不得苛待(如僕役、車夫、轎夫之類)。
(14) 戒除拜門、換帖認乾兒女之習。
(15) 提倡戒除承繼、兼祧養子之習。
(16) 廢跪拜之禮,以鞠躬、拱手代之。
(17) 廢大人、老爺之稱,以先生代之。
(18) 廢纏足、穿耳、敷脂粉之習。
(19) 不賭博。
(20) 在官時不受餽贈。
(21) 一切應酬禮儀,宜去繁文縟節(如宴會、迎送之類)。
(22) 年節不送禮,吉、凶等事不為虛糜之餽贈。
(23) 提倡以私財或遺產補助公益善舉。
(24) 婚、喪、祭等事不作奢華迷信等舉動,其儀節本會規定後,會員皆當遵守傳布。
(25) 提倡心喪主義,廢除居喪守制之形式。
(26) 戒除迎神、建醮、拜經及諸迷信鬼神之習。
(27) 戒除供奉偶像牌位。
(28) 戒除風水及陰陽禁忌之迷信。
(29) 戒除傷生耗財之嗜好(如鴉片、嗎啡、及各種煙酒等)。
(30) 衣飾宜崇質素。
(31) 養成清潔之習慣。
(32) 日常行動,不得妨礙公共衛生(如隨處吐痰及隨意拋擲污穢等事)。
(33) 不可有辱罵、喧鬧、粗暴之行為。
(34) 提倡公墳制度。
(35) 提倡改良戲劇及諸演唱業。
(36) 戒除有礙風化之廣告(如賣春藥、打胎等)及各種印刷品(如賣春面、淫書等)。

其中第一條、第二條、第二十九條等,實與「六不會」同。在上海發起之進德會,與新銘輪舟中所組織之「六不會」及「社會改良會」,均為一種社會改良運動,在新舊時代交替之際,有這些開明的知識分子登高一呼,確能使人耳目一新。 當時《民立報》評曰:「此舉似微,然於個人之精神,社會之風氣,關係甚大。果能鼓吹實行,可一掃從前政界之惡習。」並譽兩會會員「實社會革命之負弩前驅者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