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我學易經的第一步:「易」有幾千歲的壽命,而且活得很有活力
滿額折

我學易經的第一步:「易」有幾千歲的壽命,而且活得很有活力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學易經的第一步:
「易」有幾千歲的壽命,而且活得很有活力

心思欲念,存誠務實;全息觀照,內聖外王。
—《周易》六爻演卦箴言

《易經》的精神首重六爻演卦,不懂六爻演卦就不懂爻辭的意思,不懂演卦的道理和爻辭的意思,能說懂《易經》嗎?

如果你學了《易經》仍不清楚《易經》的內容,那麼你學的可能是《易》學,而非《易經》。本書可說是學《易》的必備前置課程,除了正統的六爻演卦內容外,更輯錄有作者自己學易的心得歷程與開班授課時學生的疑難詳解,不但讓你瞭解《易經》的內容,更讓你避免學《易》時的迷思,在學《易》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作者簡介

朱恩仁

1961年生,生長於台灣的天津市人,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系畢。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青溪文藝金環獎等。著有《學易經,這本最好用》、《領先一步讀老子》、《周易形式學》等書。

目次

《周易》六爻演卦箴言
心思欲念、存誠務實、全息觀照、內聖外王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第九篇
第十篇
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
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
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

教材
《周易》的結構
《周易》六爻演卦基本認識
《周易形勢學》課程重點補充
《周易形勢學》內容補充修改
《周易》六十四卦形勢圖
《周易》卦名義理簡易彙編

書摘/試閱

第一篇

一之一
期待己久的《易經》課程在朋友的熱心協助下終於開課了!第一堂課,大概提到我學《易》的過程,並且揀選了幾本各代、近代、現代比較有代表性,或者我認為比較有特色的著作,介紹給大家認識一下。中間休息時間,一位學員走過來翻閱桌面上成推的書說:「你看了這麼多書喔!」
「這只是一部分……」我笑著回答。
或許他還體會不到有關《易經》的著作究竟有多少,雖然我能體會,但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一個「很多」的印象。

《易經》是一本壽命很長的書,不只長命百歲、千歲,已經有了幾千歲的壽命,而且現在還活著,活得很健康,活得很有活力。古人寫他,現代人也寫他,「汗牛充棟」只是個形容詞,體會不深。這樣說吧!我寫了一本《周易形勢學》不過是把這本書投入《易》學書海當中,只聽到「噗?」的一聲,這樣就不難想像了吧!
雖然極盡所能,但站在《易》學長河的岸邊,我也只能挑選淺灘的位置,摸著石頭過河,不能像()既濟爻辭「上六,濡其首,厲」。意思是說「上六,小狐渡河沾濕頭部,有危險」,一不小心就滅了頂!」當然,這樣的形容是有些誇大,除非不想踏進這個領域,不想知道《易經》是啥東西也就罷了,一旦想要投入時間金錢來學《易》,很容易落入《易》學的迷魂陣裡,被他帶來帶去,全然被動,搞不清方向;縱使可以全身而退,往往也是無功而返,這些都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決定順著這次教學的過程,把我的心得感想,和學員發生的狀況,以及所提出的問題紀錄下來,提供給有志學《易》的人一個參考,或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釋疑也說不定。

一之二
學《易經》不能不瞭解它的歷史。因為它的壽命太長,這麼長的時間裡參與的人太多,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思維給了它不同的面貌,不斷的論述注解,不斷的引申發揮,終究成為今日龐大的身軀,難窺全貌,這就是《易》學。不瞭解它的發展過程,就像我們不知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能說瞭解這個人嗎?當然不行。何況你把它當成朋友,當成親信,它的背景能不交待一下嗎?總得花些功夫調查一下才能安心吧!

我們承接了過去《易經》所累積的末端,何其有幸,也何其不幸。有幸的是內容太豐富了!就像進了大賣場,品類雜陳,應有盡有,任君挑選。不幸的是我們根本不清楚這麼多品類雜陳的貨品該選什麼好?因為每件商品上面都標上了《易經》兩個字,而且買錯了又不能退,只能擱置一邊。我也是一樣,有些書買了沒看完,甚至翻都懶得翻。原因就在於大家對《易經》、《易》學完全沒有概念,當然也就不清楚其中的差別。

一之三
第一堂課,自我介紹學《易》的經驗,想要表達的是,在我學《易》的漫長過程中,有很多時間是在「剝洋蔥」,一層又一層的往內剝。剝的時候也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麼,漢《易》、唐《易》、宋《易》、明《易》、清《易》……覺得這些都不是我要的答案,不滿意。第一堂課剝掉了外層,這些各朝各代所創新研發的《易》學。
那麼第二堂呢?回到源頭《周易》,我們還得繼續剝下去,《周易》的「經」、「傳」,〈卦辭〉、〈爻辭〉、〈大、小象〉傳、〈上、下彖〉傳、〈文言〉傳、〈繫辭上、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一層層的往核心剝。
要剝到什麼程度,我才能滿意呢?要剝到()剝卦上九爻辭所說的: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意思就是說「上九,碩大的果食未被摘食,君子能驅車濟世,小人剝落家產」。我要剝到呈現出碩果來,《周易》真正的核心價值,那個便是《周易》最基礎的東西,也是我們課程要花時間學的東西。基礎穩固了,學員再各自往興趣的方向發展。
朋友笑我:「你是在剝自己的洋蔥吧!」

此言不虛,我知道「群經之首」的《易經》是個好東西,裡頭有太多內涵,十幾二十年的功夫,我剝的很辛苦!這個苦自己嘗就可以了。只要花兩堂課的時間來剝《易》學這顆「洋蔥」,其他時間用來教《易經》,教學員懂得演卦,懂得運用演卦的邏輯思維,讓學員發揮學習力、領悟力體會,並加以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了。讓學員學到真正的《易經》,而不是《易》學。教他們怎麼看懂《易經》這本經典,而不需要浪費寶貴的生命在漫長的摸索過程了!

第二篇

二之一
第一次感受有經濟支持的專業能力,可以輕鬆的和陌生人交談開課事宜。可以睏了才爬上床睡覺,不必擔心隔天幾點起床。可以悠哉步行到附近郵局匯款給出版社訂書,然後再步行到書局,悠哉的看著別人的心血著作。悠哉的接起同學打來的電話,約定下週一晚上的聚會。悠哉的走回住所,不因感覺肚子餓的把早午餐給省了下來。雖然還有遠慮,至少沒有近憂。這樣的心情不是過去數著銅板過日,以及血汗的保全工作可以比擬。
走在路上,想起我曾經在課程中提到:

(--)陰、(-)陽相對二元理論在思考與行動指導容易產生盲點,尤其對於現在(已知)與未來(未知)的思考方式,四象要比(--)陰、(-)陽相對更為客觀周密。

人可以忍受現在眼下的一切,但恐懼未來、未知的確是普遍存在的心理反應,既然普遍就當視為正常情況,探索對未來的可能性;然而卻叫人活在當下,但活在當下真能讓人心安嗎?安適也就罷了,怎知活在當下的觀念不是隱藏著逃避的心態呢?若真的如此,《易經》占卜扮演積極性的角色出來了。在過去的經驗,有的對未知的預測與後來實際的結果是吻合的,中間若多了個占卜也只是一個過程,似乎沒其必要性,可有可無。但也有的時候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卻高過於預測結果的價值。誰知道?畢竟價值如何在於個人的感覺吧!

二之二
網友貼文說:「今天《易經》老師上課的時候說『持盈保泰』……」
「沒問老師要如何持盈保泰?」我的留言。
網友回覆說:「陰陽五行、三會、六合、六沖、六害、三合、三刑,該閃的就要閃,保平安。」
網友的回覆讓我覺得像子平命學,不像是在講《易經》。「持盈保泰」無非是「避凶趨吉」,其方法也不限於占卜還是命學了,於是我留言:「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另一位網友好心介紹某行銷公司的負責人,與我接洽在台北開課的可能性。對方想瞭解我的《易經》課程的特色,像占卜可不可以卜國運、股市、大選。說真的,心裡很不是滋味。初次接洽,理應廣結善緣,畢竟這是個好機會,然而我還是不由自主回了對方:

演卦占卜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講利害關係的,沒有相等地位與問事有利害關係的人是不宜進行占卜。有些好事者,伋伋於名利的人,事不關己,沒有相等地位,卜國運、大選,試問有幾個能有好下場?術法是一回事,必須遵守的道德操守也不能忽略。

在古代即便以國師之尊,沒有君王的授命也不敢卜國運,會掉腦袋的!若有用兵、祭祀此等國之大事,授命之後必須在廟堂上的公開場合為之,以昭?信,以示慎重,也可避免循私舞弊。講具體一點,古之公侯將相,習《易經》、懂占卜的比比皆是,身繫國家安危的利害關係人,有疑慮的時候自行占卜,合情合理。現在不同了!雖然沒有過去威權統治的政治環境,但天理仍在,不該問的還是不要問,知道了也未必有好處。

二之三
有學員向朋友反映,課程聽不下去了!他們想要學占卜。朋友建議我明天就按《易卜家》的內容,先教快速取卦爻的方式,然後翻書知道占斷的結論便可,提升一下興趣。好是好,課程調整一下也簡單,不過有打書之嫌!再來我是擔心只學了點皮毛就幫人占卜,知其然不知其所然,會踢到鐵板,會有後遺症。剛上了兩堂課就這麼不耐煩,不知道在急什麼?
其實我也曾經有過為人占卜、四處發功的想法,即便著作接二連三出版,還是屢屢遭受心智磨難,不斷的學習省思,最終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內在修為不足,懂術法,算得精,算的準,也未必能夠持盈保泰。這些學員沒興趣去瞭解的《易經》沿革,殊不知從典籍故事當中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訊息。

懂術法的人一定要有更高的精神指導才可以,所以為什麼要靈修。所幸我行事作風向來低調保守,無形中發揮了自我保護的作用,在還沒建立正確的觀念,沒有良好的修為之前,必須特別小心謹慎為宜。因為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即便術法純熟的人,知道不等於做得到,命運有時是受到思想觀念、言行舉止影響,和術法沒有直接關係。我覺得有必要把這個經驗告訴學員,才算盡了老師的責任。何況把《易經》的認知定位在占卜上面,這樣的想法就不正確,要學的是《易經》的智慧,智慧從何而來?從演卦而來。這樣不致辜負先聖先賢的一片苦心!
總之,有些領悟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會有的,事先根本不是任何術法可以求之的。
二之四
三國時名聲最大的占卜家管輅,卜筮無不驗,享壽卻不過五十歲:

管輅,字公明,平原郡人,時人把他與名相士朱建平並稱「朱」、「管」。
《稱謂雜記》:管先師。君平家(算命家)莫不祀「鬼」、「管」;鬼為鬼谷,管先師則魏管輅也。
正元二年管輅的弟弟管辰問:「大將軍(司馬昭)對你很好,有希望得到富貴嗎?」管輅說:「老天不給我年壽,恐怕只能活到四十七、四十八歲之間,來不及看到兒女婚嫁。如果不是這樣,讓我做洛陽令,可以使路不拾遣,枹鼓不鳴。可惜我只能到太山去治鬼,不能治理活人。無可奈何。」那年的八月,管輅任少府丞,隔年二月過世,年四十八歲。

我常在想,管輅這般精通卜筮之道,難道不懂得避凶趨吉為自己延壽嗎?如果占卜是這樣的話,頂多也只是提早知道結果,好有個心裡準備,並沒有積極的意義和作為。
我對《易經》演卦的瞭解,實在領悟不出斷人生死的道理,也沒有具備料事如神的功力。在研究《易經》的過程,也曾有過羨慕《易》學先賢們的事蹟(文章所載是否真實,或是過度渲染另當別論),至今所得到的結果,《易經》演卦也好,占卜也罷,並非如文章所寫的神奇,當然這是我個人的狀況。因為某些事情的預測方式,更像是不願曝光的朋友,透過《易經》演卦在和我談論事情,這是互動的溝通方式,也可以說是指導我如何做好分析判斷,而不是結果樣樣一定是這樣,絕對是那樣,有些事情在某些條件下,我可以決定自己想怎樣。坦白說,剛開始有這樣的體悟,感覺頗為沮喪,但隨之瞭解愈深,反而更懂得「話到嘴邊留幾分」的道理。予奪生殺大權不是握在我的手上,那麼就表示這不是我能逾越的範圍,知道結果對我沒好處;不讓我瞭解太多,反而是在保護自己。即便神握有絕對的權力,有的時候,祂是在觀察我們如何做決定的過程。誠如前面所講的,神的意志並非一層不變,神也有「神氣」,也是會有情緒,神的心思也是讓人捉摸不定的。

第三篇

三之一
為了提升興趣,讓每位學員親自動手練習取卦(裝卦)。我告訴學員,正式占卜時,要專心一致的請神護祐加持、默想要問的事情;而在練習的時候,為了尊重無形界的神,輕聲或心裡默念「這是練習」,免得神白跑一趟。因為學員初次接觸,並不熟悉卦爻符號,我則採取配數的方式來取卦。果然!占卜讓大家有了參與感,兩三位學員圍在一起練習,彼此討論。我一邊巡場一邊瞭解每位學員練習情況。

「朱老師,占卜不就和玩碟仙一樣……」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學員問道。
「是有類似的地方……」
「不一樣!」還沒來得及說明,有一位學員立即幫我回應:「碟仙請的是來路不明的靈界,《易》卜請的是先聖先賢……」

這位學員也是我的師兄,他的地理風水理論與實務十分紮實,卻沒有以此為職業,也是一位傳奇人物。
我回到講台前和學員分享經驗。基本上一旦啟動了取卦的動作,也就啟動了無形靈界,所以練習取卦要先說「這是練習」就是這個道理,以示對無形界的尊重,這是基本禮貌。古人更講究了!占卜前要沐浴更衣,設案焚香;而王公貴族,那規矩就更加繁瑣了。
這些有形的作為是次要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意要如何與無形界溝通,這才是我們修練的重點。

當初完成《周易形勢學》之後,我想書已經寫出來了,知道《周易》演卦實際上是有一套理性思維過程,和所謂的神並無必然的關係,卻因此一度陷入無法解卦的窘境。後來才體會到,瞭解《周易》的內容是一回事,要把它當作學術來研究也是可以的,而占卜卻必須連結形而上的「道」,這個領域不是我們的智慧所能理解。這也是後來我要轉為靈修心性的原因,並不是要拉近與神之間的「距離」,而是想要透徹如何與神連結才是正確的態度?才能透過《周易》演卦的過程,以通神明之德?
接著又有學員發問:同樣一件事情可以重覆的問嗎?
我舉《周易‧蒙卦卦辭》:

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意思是說接受教育的學子要像初次求筮一樣虔誠請問,我施以教誨,接二連三提出相同的問題態度不敬,不敬就不予施教。利於守持正固。
「這是態度問題。因為心態不正確,是可以不答覆所提的問題。不過有時候因為不解其意,我是會第二次問同樣的事情,但不會有第三次。通常第二次意思就已經夠明顯了。」
學員接著問:隔了一陣子再問同樣的事情可以嗎?
「可以的!形勢隨時都在轉變,一旦『觸機』,擱在心裡擺不下來就可以占卜。」
學員又問:古人主張不忠不義的事情不能占卜,為何老師認為可以占卜?
我的答覆,形勢是分析厲害關係,若真是為非作歹的情事,占卜也足以告訴我們此事不可為。想要投機取巧是經不起占卜的檢驗,反而是逃避占卜,甚至動念頭曲解占卜出來的意思,卻是常有的事。

三之二
上過如何取卦,課程直接進入《周易形勢學》導讀的部分。我說現在大家看六十四卦符號「霧煞煞」,經過我的講解,大家對六十四卦符號會有眼睛一亮的感覺。說到了演卦就是推理,對未知的事情必須要「假設」。「假設」的思維過程就是「如果……就會……所以……」,上、下卦是「我方」、「彼方」的對待關係,才起了開端,到了下課的時間。一位學員走到我面前,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剛才我又說占卜是與神明溝通的方式……我知道他聽出一點門道了,表情語氣透出意外,彷彿是說:原來《易經》真的不是只用來占卜!我笑著回答:演卦推理的目的是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孔子才會為《周易》背書為「聖人之道」,如果只是用來占卜又何必如此呢?

經過三堂課程的考驗,我明白了上課和寫書不同。現在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書的內容修改一下,更適合上課之用。我覺得能用圖解比文字好,畢竟閱讀文字的負擔太重,現代人愈來愈有閱讀的障礙,影音已經取代文字,成為吸取知識的主流方式。必須順應這個形勢轉變,因為我是教《易經》的老師。

第四篇

四之一
有人問:要如何學好《易經》?
我說其實也不難,只要排除不必要的干擾。
又問:把時間空下來學《易經》嗎?
誤解意思了!我指的不是生活上的干擾,而是學習上的干擾。如果說當初周文王沒有用干支、五行、六親、六獸……等等術法演卦,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如此一來我們學的就不是原來的《周易》,而是後來經過「加工」的產品。我在開課之初便想把《易經》的沿革交待清楚,主要就是釐清這個觀念。沒想到學員們對於歷史興趣缺缺,我之所以耿耿於懷是因為學員們不知道這花了我多少時間才摸清楚,才有這個能力告訴學員為何如此傳授《易經》。
我想這是神給我的訓練,讓我學習「守住」,只要「守住」就有能量。《老子道德經》: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第九章〉
致虛極,守靜篤。16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第二十八章〉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第二十八章〉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第二十八章〉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第二十八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第五十二章〉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第六十七章〉

四之二
在「Facebook」認識的網友,原本打算租借場地開《易經》課程,當他和該區圖書館接洽時,館長說《易經》是教算命的,課程性質恐怕不符合圖書館的宗旨。館長的認知我並不感到意外,就像先前曾經貼文提到:

我好像有個使命,想要擺脫《易經》就是用之占卜的刻板印象。

網友也看到了,因此會心一笑。
「《易經》是國學耶……」我很不服氣。
不懂的人可以這麼認為,既然有人已經來學《易經》了,我應該讓學員知道《易經》除了用來占卜,還有它真正博大精深的地方。今晚的課程我們就從「六爻演卦基本認識」講起……

第五篇

五之一
上一節講「六爻演卦基本認識」提到「位」(象徵空間概念),即上、下卦(象徵相對的兩大集團),還有天位、地位、人位的「三才」。「位」是固定不變、靜止不動的;而分布在六爻位上面的(--)陰、(-)陽爻(象徵時間的變化與人事物的變遷)是跨領域的、變化的、活動的。(--)陰、(-)陽爻的基本性情,還有「得中」、「得正(當位)」、「不正(不當位)」、「相應」、「不相應」、「親比」、「不親比」、「依附」、「不依附」,以及「前往」、「退來」、「前來」這些基本觀念之後,相信對於演卦已經有了一些基本認識,對待六十四卦符號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模糊一片。我們在往後的課程進入演卦、解卦的時候,就是把這些道理綜合發揮出來,如此而已。能夠把人事變遷的道理在六爻卦之間表現出來,這就是何以有人把《易經》稱為「範圍學」的道理所在。「範圍學」的意思就是把天地之間這麼大的範圍內,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濃縮在六爻卦裡表現出來,這樣就是發揮了《易經》的「簡易」功能。這些抽象的觀念,也必須講到這個進度,讓大家知道一些演卦的基本功,才能意會出什麼是「範圍學」、「簡易」的功能。學《易經》和其他技能一樣,必須安步就班,循序漸進,時機到了它就通了,一點也急不來。

五之二
一位女士在休息時間表示:她從上一堂課開始聽,到現在還是聽不懂我在說什麼。很早她就有興趣想學,聽別人說《易經》很難,現在已經是五個孫子的阿嬤,不知道坐在這裡幹什麼?
我笑著說,現在聽不懂是正常的,聽的懂我反而覺得奇怪。我勸她不要急,把《易經》當成朋友對待,接觸的時間愈久,就會愈來愈瞭解它。
學了大半輩子的《易經》,卻還搞不清楚演卦道理的大有人在,正是因為沒有搞清楚這些基本觀念,甚至在基本觀念就出了岔。搞不通,只好東拉西扯另外搞一堆東西進來,形成了《易經》的外掛,根本沒辦法進入《易經》的精髓。
這位女士一臉愁,盯著擱在桌面的《周易形勢學》說:這本書這麼厚要怎麼看哪!?

這倒是提醒了我,當初在編寫《易經》發展歷史的時候,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只是一時答不上來。下課後回到了住所,把前面寫的教材重新審視一番。
「哦!原來如此。」先前上課用的教材「《周易》的結構」沒有特別強調出來,必須在下一堂課加以補充說明。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好能把《周易》「拆開來」看。並不是要學員把《周易》這本書撕開來,而是在觀念上要把理論與實作分開來。至於兩者的主從關係是以「實作為主,理論為輔」。以實作為主,理論的部分可以和實作相應,能理解的則取之;不能和實作相應,又無法理解的看看就好。

我把《周易》「拆開來」的區分如下:
實作為主(演卦):六十四卦爻符號、爻辭、爻(小)象傳。
理論為輔:包含卦辭,以及其餘諸傳。
理論的部分,去瞭解內容所闡述的道理就可以了;實作的部分,必須實際進行演卦操作。就像一般自然學科有分為理論與實驗,然而在理論說的通的,未必實驗做的出來,反之亦然。我相信實際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人,這種情況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當初《周易》的設計慨念,就是把理論與實作的精神同時帶進來,先有了演卦的實作,再由後人的習《易》心得,寫成諸傳來補強理論這一部分。理論在熟練演卦之後就懂了,而演卦必須用到的理論我在課堂上也會提到,因此我認為理論與實作是可以分開來處理。

區分的標準和方法定出來了,作風雖然保守了些,但比較安全省時。這並不表示理論不重要,正好相反,就是因為理論太重要了,現在講不通的,以後可能講得通,現在沒道理的,未來可能言之成理。但是理論不是人人玩得起,相對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最後的結果也未必能夠發揮實際效益。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還是務實點好。先從演卦學起,可以兼收理論、實務、簡省時間等三項優點,避免太多時間花質疑困惑上面。

五之三
另一位學員提到占卜問事,他起了一卦,可不可以同時問健康與事業?
我的回答:占卜以一卦問一件事為原則,健康與事業性質不同,必須分開來。如果問題不是這麼明確,也可以問運勢此類整體面的問題,只是會得到比較概括性的答案,占卜結果仍要透過當事人省思來對應實際狀況。占卜就是這樣,端視提問的事情能夠愈具體,結果也會愈具體;提問的事情模糊,結果也就模糊。
想好下一堂課提問兩個問題,測試一下學員的學習狀況:
第一,六爻卦(--)陰、(-)陽爻的「得正(當位)」、「不正(不當位)」根據什麼判斷的?

這個提問是依照我上課解說的方式反問,比較有深度與層次。是根據「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得來的。陰陽之位又是根據「三才」的天地人位而定的。
第二,六爻卦(--)陰、(-)陽爻的「得中」、「得正」兩者比較那種好?為什麼?
這個提問不難回答,上課有聽就會知道。因為六爻卦(--)陰、(-)陽爻「得中」要比「得正」的機率低,「得中」比較難得;雖然(--)陰、(-)陽爻只要佔到二、五爻位就是「得中」,不像每個爻位必須考量「正不正」的問題,就算扣掉「不正」,總的來說,「得正」的機率還是比「得中」高,當然是「得中」比較好。

五之四
學員提的問題開始多了,這是個好現象,至少有吸收一些才會有問題產生。演卦的基本功內容還是比較枯燥,不過從學員上課的反應,我知道悟性比較高的學員,由登堂準備要入室了。雖然徹夜定稿的教材,透過投影打在白幕上清晰明瞭,畢竟寫書和講課真的差很多!就以「六爻演卦基本認識」來說吧,我特別強調「位」的觀念。「上下卦」、「三才」位、「六爻」位這些隱藏在卦爻符號裡頭「位」的觀念,是演卦綜合判斷相當重要之一環,不懂「位」的道理,卦就演不下去了。當初在寫書的時候,盡可能把這部分整裡出來,費了很多心思去寫,現在看起來不是很滿意,又根據當初寫的內容重新編排改寫,成為上課的教材。當上課的時候,又發覺不能完全跟著教材走,必須轉換文字裡的意思,而不是轉述文字,用口語的方式講的更具體、更細膩。原因就在於文字的邏輯是用眼睛在「看」,而聽講的邏輯是用嘴巴在「講」,耳朵在「聽」,傳遞與接收的方式大不相同。書寫的再詳實仍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的遺憾。口語比文字表達更直接、迅速,但這方面我是不足的,必須加強的地方。

課程即將進入《周易》的主題,六十四卦的演卦方式。是要依照「序卦」逐卦解析,還是調整一下順序。思考後決定先講()乾卦、()坤卦,因為是《周易》為首的兩個卦,而且全陽全陰,具有代表性,也很特殊。接著講()復卦、()師卦、()謙卦、()豫卦、()比卦、()剝卦等,這六個卦的共同特色是五陰一陽,可以表現出很重要的演卦觀念,如果少了這個觀念,《周易》演卦就玩不下去囉!我曾經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很長的時間。

第六篇

六之一
今晚晴雨不定,然而上課出席的狀況相當踴躍。為了答謝學員們熱情參與,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盡快把「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簡要的複習一遍,再就如何判讀(--)陰、(-)陽爻的實力強弱、所在位置的情況、整體形勢的表現方式加以講解之後,接下來就是《周易形勢學》的重頭戲,開始逐一講解六十四卦的演卦方式。起先大家對於「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還是一知半解,既然已經講到演卦這個部分,在課程結束前,就以我個人的私事,昨天進行占卜為例,請學員們就上課內容所能理解的部分來演卦,主要是想要讓學員應用發揮,驗證所學,刺激一下學習的情緒。把具體的人事問題投入抽象的符號,必須將問題轉換符號背後所隱藏的多重意涵,透過思考加以分析、綜整。大家嘗試的結果當然是優劣互見,但這只是個開頭,重點不在解卦的優劣,在於提升學習的樂趣,效果達到了!

最後我告訴學員,用來解卦的方式剛才都講過了,並沒有超出「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範圍之外,實際案例可以驗證,我講的都用的到,用不到的我不會故意拖延時間,也不會留一手(我所要講的內容已經是濃縮再濃縮,精簡再精簡,若要留一手就沒了)。原本演卦重點就擺在實際操作應用,講《周易》不講這個,還能講什麼?講了一堆《周易》外掛的東西,回過頭來《周易》的內容還是不懂。
我看見有人點著頭,有人臉上表情已經展現出信心,原本對《周易》的難,質疑學習之路遙遙無期的陰霾,今天得以撥雲見日,透出一線曙光。彷彿是在告訴我「原來《周易》並不難懂」、「原來我也懂得《周易》寫些什麼」。

我彷彿贏得了尊重,全來自學員的反應,以及對自己所學的信心。第五堂課,試問一下有人上了五堂課就懂得如何演卦嗎?我滿懷信心的告訴大家,以後的課程就是不斷的、反覆的練習這些基本觀念,加深印象,直到熟練為止。會增加的也是我指導一些實際案例,以及演卦通則;接下來的就看學員的聯想力、反應力,以及應用能力。

六之二
學員當中最年輕的年僅十七歲,跟著爸爸一同上課,我問他聽的懂嗎?他總是羞澀的點點頭。很想請他講一下感想,也許可以請他把學習心得寫下來,因為我很好奇,如果少不更事的青少年可以聽下去,那麼久經人事的成年人沒有理由說聽不懂。一般認為學《易經》要有些人生閱歷,所以年齡層不會太低,基本上我也抱持這樣的想法,因為《易經》給人的整體觀感是難以親近,談的盡是人生大道理,非常嚴肅,令人生畏(厭),敬而遠之。記得在《周易形勢學》剛出版的時候,曾經上網查了一下國內大學、科技大學校址,寄發了一百多封自薦函,介紹自家寫的書,有社團的寄到社團,沒社團的寄到圖書館、推廣教育,結果都是「槓龜」,沒有一封回函。一百多所學校當中少數有「易學社」,更多的是紫微斗數、西洋占星術的社團,據我粗略瞭解,縱使社團掛起「易學社」的招牌,所教所學的也不是《易經》,所以我只好感嘆的說《易經》有「三不好」,不好教、不好學、不好用。成年人都學到白髮皓首,何況是這些年紀輕輕的小朋友,想到要學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出頭天,嚇也嚇跑了(我想大概是被孔子「五十以學易」這句話給嚇到了)!我幾乎要放棄年輕人,認為這不是一塊適合學習《易經》的族群,然而在課堂之中出現這樣的年輕人,與其說是樣板,不如說又燃起對這塊族群的信心。

六之三
一位學員問道:「應不應」當作何解?
初與四爻、二與五爻、三與上爻是「應不應」的關係,異性相應,同性不應,但是對於「應不應」的解釋,在過去所接觸的典籍,一直沒有合理的說法。但以爻與爻之間的「近比遠應」觀點,在基礎教材「六爻演卦的基本認識」裡我寫了簡短的話:「『近比』著重實際層面(務實),『遠應』著重精神層面(理想)」。應,或許可以用「感應」來解釋。理想是什麼?沖天之志,不受現實環境的約束。可以感應的到,但並不表示能夠在生活面產生實質作用;也可以這麼解釋,感應的造化之功,也許大到人們幾乎忘了祂的存在。

有人屈就於現實而放棄了理想,有人為了理想忍受現實的考驗;「理想」是曇花一現,還是刻骨銘心的長期磨練,放在每個人心中的天平或有輕重,但不可否認的都曾經在我們人生當中有過。也許有人比較幸運,現實的腳步一直朝向理想靠近;然而放棄了理想就是不幸嗎?這倒也不是,因為理想的好我們想到,可能伴隨而來的災厄,把不好的東西帶來,只是我們未曾在意,所以放棄了理想,並不等於放棄追求幸福人生的權利。管理學經常引用「態度決定高度」這句話,這是理想;反向思考「高度決定態度」也一樣有道理。《周易》的奧妙之處並不是要我們肯定那一方,否定那一方,而是要我們找到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可以讓我們在心靈與物質,理想與現實的對立、矛盾、衝突中,找出化解的方法,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六之四
另一位學員問道:占卜的時候可以把「三多凶,四多懼;二多譽,五多功」當成判斷的原則嗎?
可以的!這是先賢經過演卦所歸納出來的寶貴結論,強調了「位」的特性,可以當成判斷的原則。就好比有人條件未必優越,但是他佔的「位置」有利;有人條件優越,卻處在不利的「位置」。有利的「位置」可以讓人利多於弊;不利的「位置」,曝露的是缺點而非優點,也許優點也變成了被人利用的弱點。但是「多」並非絕對,尤其「三多凶,四多懼;二多譽,五多功」是綜合判斷的條件之一,若要深入解析,(--)陰、(-)陽爻的基本性情,整體形勢環境所產生的效應,都是非常重要的判斷依據。如果偏持某一觀點,這樣解卦的功力只會停滯,難以進步。
「二多譽,五多功」,二與五爻位,分居下、上卦的中位,都是理想的「位置」,故名「得中」。譽,精神層面多於實質層面;功,可以說精神與實質兼得,何以如此?「位置」高低有所不同。「三多凶,四多懼」,三與四爻位,分居下卦的最上爻位,以及上卦的最下爻位,也就是橫跨在兩卦之間的「人位」。凶,未知的危險;懼,已知的茫然,這都顯示在兩卦之間那條無形的界線所造成。從下卦跨越到上卦就是另一種未知的局面,然而「凶」、「懼」往往就在居位不當造成心情波動、妄動,以及客觀形勢的劇烈變動所致。

六之五
另一位學員問道:我剛才所舉例的()革卦六二、九五爻都具有變動的條件。有何異同之處?
這也是「位置」高低產生變動的意義有所不同。九五藉九四、九三之力而來,九五為尊,所以「前來」有驅使的意思。六二藉由九三、九四之力而往,六二為卑,所以「前往」有仰賴的意思。尤其六二為(--)陰爻,性情就是依附(-)陽爻,所以幾乎完全藉助九三、九四之力才有達成變動的可能性。

六之六
()乾卦。從初九到上九的「爻辭」表達了「位」的觀念。在帝制時期也以「六爻位」的概念象徵人類社會階級地位:

上九,亢龍,有悔。(太上皇、社稷、宗廟、天神)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帝王)
九四,或躍在淵,?咎。(諸侯)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咎。(三公)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卿大夫)
初九,潛龍,勿用。(士、庶民)

龍,我的解讀就是「能」。「龍」與「能」字型相似,我認為「龍」是遠古人類對於自然現象「雷電」的崇拜。閃電的形態變化莫測,來無影去無?,就像見首不見尾的「龍」。「隆」打雷發出巨大聲響,「龍」、「隆」、「能」的發音相似。雷電帶來風雨,打在林木帶來火,氣勢雄偉、聲勢浩大,又具有無以倫比的力量,可以摧毀萬物,奪取生命,也賜予萬物生機的元素。雷電所產生的種種大能,足以震懾遠古人類的心靈深處,激發出豐富的想像力。

大氣循環理論科學證實了雷電的產生源自於地面水氣蒸發,而乾卦初九至上九的爻辭正好說明了這個現象,足見遠古人類的高智慧。所以在《周易》裡頭以「龍」來象徵(-)陽爻具備變化無窮的能量。
或者我們可以用「飛機」來比喻「龍」:

上九,亢龍,有悔。(飛機偏離理想的高度有危險)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機達到理想的高度發揮最大的效能)
九四,或躍在淵,?咎。(飛機繼續爬升尚未達到理想的高度)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咎。(飛機脫離跑道爬升中)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機出現在跑道待命起飛)
初九,潛龍,勿用。(飛機停在機棚保修)

飛行器的條件不一,都有不同的理想高度。一般飛行器的「天」飛不出大氣層;太空梭的「天」就可以飛出大氣層;太空探測船的「天」可以穿梭太陽系的行星;「UFO(幽浮、飛碟、不明飛行物體)」的「天」可以穿梭星系。人的感應更可以超越任何物質與時空的限制。
範圍不必講的那麼不著邊際,日常事物都有「天」的概念。人的「天」在頭部,樹木的「天」在樹稍,桌子的「天」在桌面,床的「天」在床面等等。我的同學彭素蓉說「天」就是顛,頂端的意思,也是很適當的解釋。

()乾為天,在「爻辭」卻也表達了「地」的概念,如九二的「見龍在田」。「田」就是位在地表之上。日常事物都有「地」的概念。人的「地」在腳趾,樹木的「地」在樹根,桌子的「地」在桌腳,床的「地」在床腳等等。
所以《周易》的「爻辭」善用這樣事物來表達「位」的概念。
六之七
()坤為地。地與天相對應,沒有地的存在就不會有天的概念,反之亦然。
「地」的概念也是一樣,我們站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的「地」。我們在地球,地球就是我們的「地」,換了不同的星球,那個星球就是我們的「地」。
從坤卦的卦辭可以得到陰爻的屬性: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北宋呂蒙正所寫的《破窯賦》當中有這麼一句話:

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

意思就是必須有(-)陽爻的引動,(--)陰爻才能具有變動的基本條件。坤卦卦辭當中的「君子」指的是(-)陽爻,陽爻具有變動的能量,陰爻跟隨其後而動,所以「後得主利」;換言之,陰爻任意亂動,沒有陽爻的引導,因此迷亂,容易出事,所以「先迷」。就像《破窯賦》提到的馬(《周易》亦以馬來比喻陰爻)雖然善於奔跑,但沒有人來引導方向,不可能到達目的地。這就是《易》理,演卦的基本原則。我們從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就可以得到答案。六十四卦當中只有坤卦六爻全陰,沒有陽爻,也就是說這個時序過程當中沒有任何可以產生改變的動能,順著這個時序走下去,踩在結霜的地面,就可以預知酷寒的冬季不久就會到來。怎麼知道?這是大自然道理,年年如此。坤卦就是順著這樣的形勢在進行發展,沒有陽爻足以左右陰爻的動向,直到走完這個時序,才會有另外一個新的局面。在全無陽爻影響的坤卦爻辭可以看出,它是在穩定的狀態下開展的: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六五,黃裳,元吉。
六四,括囊,?咎?譽。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成有終。
六二,直、方、大,不習?不利。
初六,履霜,堅冰至。

坤卦全無動能,整體形勢呈現的是一片遲滯狀態,坤卦不好講,別說聽課的學員不帶勁,連我講的也不帶勁。說著說著就來到了六五爻辭「黃裳,元吉。」六五居中內隱,就像穿在內層的衣服,不顯外露,故「裳」。內襯的衣裙誰會翻出來外露?想著想著,突然想到了老同學常傳祿在「Facebook」的貼文:

「驕傲」就像內褲,除非你是超人,請不要隨便外露。

這樣的比喻真是太棒了!受到外在環境而不能有所發揮的時候,有本事的內隱,沒本事的藏拙,不過這個位置好,個人還是可以維持不錯的現況。
「陽放陰縮」也是(--)陰、(-)陽爻基本性情的整體慨念,在講坤卦的時候突然想到,可以補充加入基本教材裡。

六之八
正因為乾、坤二卦的特殊性,《周易》特別在兩卦的爻辭之後,分別介紹「用九」、「用六」,這是別卦所沒有的。從(--)陰、(-)陽兩儀分化成為六十四卦,只有乾、坤二卦還保有原來的面貌;換言之,若把六十四卦還原成(--)陰、(-)陽兩儀,也只有乾、坤二卦辦的到,別卦都沒辦法。因為兩儀的概念就是天、地嘛,演變成乾、坤二卦還是天、地,萬事萬物為天、地所變,也就是說別卦都是乾、坤二卦的(--)陰、(-)陽交錯變化而來,乾、坤二卦具有生成萬物,產生變化的基本原理在裡頭,「用九」、「用六」就是這個基本原理,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都是根據這個基本原理在運作。想要瞭解這個基本原理,必須回頭講天地生成之數。《周易‧繫辭上九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陽、奇)數:一、三、五、七、九。
地(陰、偶)數:二、四、六、八、十。
配上「河圖」的生成之數:

天一生之,地六成之。
地二生之,天七成之。
天三生之,地八成之。
地四生之,天九成之。
天五生之,地十成之。

「生數」是代表萬物還沒形成現象之前,那是人類智慧無法達到的領域,所以一、二、三、四、五的「生數」,對我們而言是未知數。「十」,是二進位的起始,代表另外不同的時空、境界,也是人類智慧無法達到的領域,對我們而言也是未知數。除去之後就剩下九、七、八、六的成數,這是代表萬物形成現象之後,人類智慧可以達到的領域。再根據陽順陰逆、陽放陰縮的理論,陽爻可變的極數「用九」,陽爻穩定的數是七;陰爻可變的極數「用六」,陰爻穩定的數是八。
何況天數相加為二十五,地數相加為三十,天地之數的總合為五十五。這個數所代表的意義更是難以形容。所以《周易》演卦如何高超,人類智慧如何高明,也只是用到九、七、八、六這四個數。面對佔了絕大部分的未知數,人類的智慧就顯得太渺小了!所以我們要謙卑,這是修養,也是本份。

我們常以為古人迷信,那是文明進步的成果,過去不可知的現在知了,過去不可解的現在解了。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的視野更為廣闊,也才發現有更多我們不可知、不可解的事物。如果古人是透過以上的理則來對待不可知、不可解的世界,那我們是誤解了古人的迷信,他們虔誠的信念,謙卑的態度是有道理的。
能說《易經》只是用來算命的嗎?我在《易經》學到的比這個多更多。

六之九
乾為天,「天」展現的是「時間」的變化觀念,而在乾卦爻辭卻也表現了「位」的空間觀念;坤為地,「地」展現的是「空間」的變化觀念,而在坤卦爻辭卻也表現了「時」的時間觀念。天地如此,萬事萬物如此。乾、坤二卦演卦的道理如此,別卦的演卦道理亦如此。雖然道理看似簡單,其中卻深藏著變化莫測的內涵,也只有在推演的同時才會實際感受到。

推演了乾、坤二卦之後,學員就可以自行參閱「文言」傳,這是專講乾、坤二卦的篇章。其實認真講起來,光是乾、坤二卦可以講的東西太多了!但時間拖長了,要擔心的是學員不是睡翻了,就是跑光了!

第七篇

七之一
《周易》之難首推六十四卦符號,其次就是「爻辭」了。偏偏演卦正確與否必須由爻辭來驗證,所以懂得爻辭所表達的語言和邏輯就顯得格外重要了。以下僅就個人認知,簡要說明一下爻辭的特色:
第一,爻辭保有卜辭的原貌,也就是卜辭的內容只講厲害關係,不提仁義道德。爻辭藉由人事物的現象來表達吉凶悔吝,沒有任何說教的成份。仁義道德就是意識形態,就有針對性,站在純然客觀立場的爻辭,不該也不會有這樣的表現方式。

第二,文字簡潔,一字多義,語意複雜,沒見過的文字搞不懂意思,常見的也不一定是我們現在用來表達的意思;聽說讀寫和現代人的語言文字習慣差太多了,整體感覺就是生疏、冷僻、難以親近。若要清楚爻辭的內容,也是個不輕鬆的負擔。
第三,爻辭的內容有直接肯定的答案,常用於制止、讚譽;也有間接不肯定的答案,常用於警告、敘事(講故事)。爻辭有的簡短明確,有的模稜兩可又彼此矛盾,用簡單幾個字包含這麼複雜的意思,若要正確解讀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光是瞭解爻辭的文意還不夠,因為某個爻辭講的內容又不完全針對該爻,必須與別爻作全面性的聯結,才能破解爻辭表達的意思。所以第一步就是能夠掌握爻辭語法的特性,這樣對於演卦與解卦才會有重大的突破。

總而言之,障礙重重的爻辭是《周易》的主體,最具挑戰性,演卦必經之路,必須交待清楚,而學《易》之人往往就栽在爻辭這上面,因為沒有建立正確完整的基本認識,演卦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空談罷了!

七之二
在上地理風水課程的時候,有位先生同時也是《周易》課程的學員,問我要買《周易形勢學》,上次不是買過了嗎?這位先生說他把書拿給朋友看過,是朋友要買的。我順便問了他現在課講的方式還可以吧?他說內容愈聽愈有興趣,不像講基礎課程的時候想打瞌睡。喔!六爻演卦變化多,學理有實例可供佐證,聽得懂,感興趣應該是意料中的事。或許他們還不能體會到基礎課程內容的好處,高深的學問都在裡頭,連我自己都在學習中,一輩子都在學習中。

七之三
為了精進講學內容,重新標示《周易形勢學》的重點,並且增加了一些新的體認,這又是耗費精神與時間的工作。期間發覺幾處演卦方式頗有疑義,甚是不安,想要重新解析,又恐反正為謬,左右為難之際,占卜一卦得()地水師:「六四,師左次,?咎。」六四順著六三與九二比附、九二與初六比附之勢退來。六四陰爻陰位,雖無主張,卻是得正之位,說明我的思慮是對的。六四順著九二的引導退來,嗯!是該進行修正的工作。

發覺書中有些內容竟然沒有任何印象,不曉得是記性不可靠,還是在寫作的時候神來之筆?這本關於《易經》厚厚的書本,讀起來已經相當吃力,我是怎麼把它寫出來的?當時憑藉的又是什麼力量?覺得不可思議,即使現在的我也沒把握能夠做到。我很清楚,那股不可思議的爆發能量已經消逝無?,今後也不可能再有類似《周易形勢學》這樣的著作。如果透過這次的重新檢視,能在燃燒過的餘燼裡撥出一些星火來,這樣也就心滿意足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