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簡體書)
滿額折

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馬克思相信利潤率有一個下降的趨勢,這個下降趨勢帶來了經濟危機和經濟衰退。許多經濟學家,其中包括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已經摒棄了這一理論,但是安德魯?克萊曼對數據的仔細分析表明:二戰后的繁榮期以后,利潤率的確下降了。他表明,自由市場政策未能扭轉這種下降。這種盈利能力的下降導致了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遲緩,債務的不斷積累以及政府通過不斷堆積更多的債務來解決這些問題的不顧一切的嘗試——最終帶來了經濟大衰退。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安德魯﹒克萊曼:美國佩斯大學經濟學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關于馬克思經濟學的代表作有:《馬克思資本論的再生:對矛盾神話的反駁》(2007年)、《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學派》(2010年)、《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2012年)。
【譯者簡介】
周延云,女,經濟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并參與省部級﹑國家級社科研究項目近十項;在CSSCI源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十余篇。

名人/編輯推薦

試圖解釋經濟危機的最好的作品之一……其學識堪稱典范,行文極其清晰。強烈推薦!
——伯特爾?奧爾曼,紐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辯證法的舞蹈》的作者


清晰、嚴謹并且極具論辯性,這本書證明了當前這場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基本動力的結果。
——瑞克?庫恩,德意志獎獲得者,澳洲國立大學高級講師


在關于危機的無數出版物中,這部作品尤為突出。克萊曼是一位杰出的理論家和經驗數據的分析家。
——帕雷什?托帕迪亞,魁北克大學蒙特利爾分校教授

安德魯?克萊曼(Andrew Kliman)現為美國佩斯大學戴森藝術與科學學院
經濟學教授,左翼經濟學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分期單一系統解釋(TSSI)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2007年出版的《馬克思資本論的再生:對矛盾神話的反駁》,作為一部載入政治經濟學歷史的杰作,如同一尊屹立在馬克思價值理論學術爭論歷程中的燈塔。2012年,克萊曼出版了《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書,在西方學界引起強烈反響。美國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伯特爾?奧爾曼認為,安德魯?克萊曼的此書是一部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觀點解釋經濟危機的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克萊曼是一位杰出的理論家和經驗數據分析家(Paresh Chattopadhyay, 2012),其學識具有楷模性。本書寫作晶瑩剔透及其明白,而且清澈﹑縝密且極具思辨性。全面闡釋了當前的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Rick Kuhn, 2012),在無數關于危機的出版物中本書尤為突出。

當今,以2007年美國爆發的次級抵押貸款危機、2008年的大恐慌及由它們導致的大衰退為主題的諸多研究著作已問世。與這些研究成果相比,克萊曼的《大失敗——資本主義生產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書著力關注為危機和衰退搭建舞臺的長期而根本的條件,這些條件使金融危機能夠引發一場尤為深重、長久并具有持續后遺癥的衰退,而不是在現象層面上做簡單的因果分析。本書認為,這一長期而根本的條件(或原因)就是:馬克思資本有機構成變化而引起的一般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所揭示的道理。為危機創造條件的利潤率下降,無須持續到危機爆發的時刻,而只需要造成一個極低的利潤率就可以了。這一極低的利潤率作為危機和衰退的根本條件通過兩個中間環節實現其作用,這就是低盈利能力和信用制度。利潤率下降引起積累率的下降,進而造成一個或長或短的投機熱和大量無法償付的債務,最終導致危機的爆發。而這一切都符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分析。
在西方學界,關于大衰退根本原因的爭論分為馬克主義者和激進經濟學家對立的兩派。而這一對立的焦點在于是否承認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對危機與衰退的解釋力。傳統左派中的新自由主義,對危機的解釋基于資本主義新的發展階段的理念,即新自由主義。這個階段總體上被定義為兩種機制:工資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擠壓及之后收入不平等的增大;信貸的急劇增長促動經濟的增長,從而擴展了金融業在經濟中的作用。消費不足論者(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和弗雷德?馬格多夫,2008)認為,大量的消費不足和之后需求的下降是危機的根本原因。所有這些分析都否認大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利潤率下降趨勢。關于利潤率變化趨勢在當前危機分析中的重要地位和“分水嶺”作用,早在2009年安德魯﹒克萊曼在阿根廷的一次學術講座中就已經激烈地表達了出來。2012年,克萊曼在其新著《大失敗——資本主義大衰退的根本原因》一書中,采用大量的官方數據及一系列的邏輯推論,通過實證研究,剖析了占統治地位的各種傳統左派觀點,指出了其非科學性,從而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LTFRP)在解釋最近危機與衰退問題上的核心地位。
在本書第一章導論部分,克萊曼闡明了在關注危機與衰退根本原因的研究中自己與以往傳統左派的不同;這種差異集中體現在方法論和理論上。克萊曼是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單一分期體系解釋(Temporal single-system interpretation,TSSI)的支持者;以此理論為基礎,克萊曼發展了自己以歷史成本衡量的利潤率。長久以來,在西方學界,價值理論和以之為基礎的最重要的規律——即作為馬克思資本主義經濟理論核心的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LTFRP)——兩者之間一直被認為存在著內在的矛盾,因而它們必須加以修正或拒絕。他們把馬克思的理論中指稱的隨時間決定的利潤率替換成了一個非時間的“利潤率”(現期成本或重置成本率),經過這一替換他們發現馬克思的規律不再成立。接受了這些論證的人也接受了這些論證以現期成本這一錯誤方式衡量的利潤率。這樣,當他們發現在1980年代早期非時間的“利潤率”具有上升趨勢時,就把這一現象當做是資本主義生產仍然具有合理性的決定性證據,因此危機與大衰退的真正的根本原因則是新自由主義、金融化和強化了的剝削;那么,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就不具有脆弱性。克萊曼在第一章中繼續指出,這一爭論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如果危機與衰退的長期原因是不可還原的金融的危機,我們就能夠通過廢除新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金融化”來防止這種危機的再次發生,而沒有必要廢除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即由“價值”或抽象財富無休止的擴張這一目標所驅動的生產體系。這樣,被危機提上日程的就不是社會經濟體系的根本特征的轉變,而是需要這樣一些政策,即諸如金融監管、積極的(“凱恩斯主義的”)財政、貨幣政策或許還有金融部門的國有化等等政策。
另外,克萊曼特別強調本書為實證研究而非理論研究。如他所言,“如果我現在能說美國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是大衰退的一個顯著的根本原因,并且馬克思關于利潤率為什么傾向于下降的解釋是明顯符合現實的,那是因為我已經對數字進行了處理和分析。”嚴密的數理分析為其研究結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由于數據的可用性和對危機震中的選擇,在本書中克萊曼主要考察了美國經濟的狀況。他的核心論點為:利潤率下降趨勢是危機與衰退的間接原因。他認為,經濟沒有從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期的低迷中完全恢復過來,這一因素,以及政策制定者所采取的應對措施,為最近的危機搭建了一個舞臺。
克萊曼以馬克思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為其研究的理論基礎,通過對美國官方數據的實證分析,考察了2007年金融危機的成因,進而提出:1970年代而不是實行以金融自由化為特征的新自由主義路線的1980年代是美國經濟長期相對停滯的轉折點,即:最近的危機不是金融自由化導致的金融危機,而是資本主義生產運作過程中自身固有的危機,資本主義生產體系注定將走向失敗。本書主要闡明了兩大問題:
第一,克萊曼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根本原因為利潤率下降趨勢這一客觀經濟事實;而利潤率下降背后的低盈利能力和信用的過度擴張則為直接誘因。
首先,在本書第二章,克萊曼闡釋了后續實證研究章節的理論基礎,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他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是一個為追求高額利潤而生產的制度體系。馬克思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本家傾向于采取效率更高的勞動節約型技術,換句話說,他們越來越多地轉向以機器代替工人的生產方法。在這一趨勢以及他關于價值取決于勞動時間的理論基礎之上,馬克思推論出了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這一規律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的提高造成了一般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因此,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 因此,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是由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所決定的,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中固有的屬性。
在本書第五章中,克萊曼大跨度地考察了美國公司1929——2009年間財產收入利潤率(與馬克思用“剩余價值”所指稱的含意非常接近)和稅前利潤率的發展趨勢,并剖析了摒棄馬克思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諸種觀點。當利潤率的計算以財產收入減去雇員報酬再除以歷史成本的固定資本存量時,美國利潤了顯示了從1947年后持續下降的趨勢。克萊曼指出,拒絕利潤率趨于有效下降的那些大多數人,他們是以本期成本估算度量資本存量的,因此,“本期成本”利潤率自1982年后呈現上升趨勢;這也就成為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被摒棄的一個根本原因。而這樣計算的利潤率把現在和未來價格同時計算,這是一個邏輯錯誤。克萊曼用第六章整章內容進一步闡明了為什么現期成本利潤率根本不是一個利潤率。克萊曼拒絕Michel Husson, Fred Moseley, and Duménil and Lévy提出的1982年后利潤率已經恢復的觀點。他認為,Moseley and Duménil and Lévy未能區分周期性變化和盈利能力的長期趨勢,因為他們的利潤率結論結束于隨意選取的峰值點。克里曼認為,利潤率下降作為最近經濟危機的一個解釋為什么被摒棄的主要原因是一個邏輯問題,而不是實證原因。而這一邏輯反駁就是著名的“置鹽定理”。據此,技術進步不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因為資本家只會引進利潤率提高的技術,而資本家利潤率的提高將會提升整個經濟的利潤率。
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歷程中,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常常會被危機中的資本消滅所打斷和抵消。在危機及它所引致的大蕭條期間,資本價值大量消滅,大量實物資本被閑置和毀壞,特別是實物資本資產的價格下降,以及金融資產的虛擬價值下降。資本資產的價格暴跌,致使資本價值大量消滅。對于資本主義生產而言,資本(價值)的消滅意味著作為利潤率分母的預付資本減少;即使社會需求沒有增加的條件下,只要資本消滅的數量足夠多,那么,利潤率也會得以提高,企業盈利能力也可得到恢復。克萊曼以為,通過資本消滅,資本過剩問題得以解決,利潤率得以恢復。換言之,資本消滅是危機帶來的結果,但它同時也為危機過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所以,克萊曼認為,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所揭示的利潤率下降趨勢這一經濟現象是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根本原因。利潤率下降導致危機,危機帶來資本消滅,而資本消滅使利潤率得到恢復并開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在新一輪繁榮中利潤率會再次呈現出下降趨勢。
其次,克萊曼進一步提出,利潤率下降是危機爆發與衰退的根本而間接的原因,這一根本原因是先后通過兩個中間環節即低盈利能力和信用的過度擴張而引致危機的。也就是說,直接引發危機的是低盈利能力和信用擴張。在本書第二章中,克萊曼對此作了詳細論述。
克萊曼認為,一方面,利潤率下降導致企業平均盈利能力降低,而低水平的盈利能力表明有較多的企業處于盈虧平衡線的邊緣或以下。利潤率下降時,資本(生產性投資)的積累率也傾向于下降。克萊曼在本書第五章以實證研究表明,美國公司的積累率始終與其利潤率緊密聯動。同時,低資本積累率又會相應導致就業、產出、收入和對消費品與服務的需求的低增長率。一旦收入(利潤、工資、稅收等等)增長放緩,企業、家庭和政府就更加難以償還其債務。這就給債務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到來鋪平了道路。另一方面,如果資本積累率較低,利率也會較低(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愿意借款以籌措生產性投資資金的企業越少,就會有越多的放貸者不得不降低他們索取的利率以吸引借款方借款)。而低利率使得借款更加具有吸引力,從而引致債券、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上升,它鼓勵了這些資產市場上的投機行為,使這些市場更容易發生危機。隨著債務增長逐漸超過收入增長,信用的這種過度擴張就會進一步加劇經濟的脆弱與不穩定性。一旦投機狂熱和債務增長無法維系,經濟危機就會隨之爆發。克萊曼認為,每一輪經濟危機的爆發,都是由企業低盈利能力造成的經濟脆弱和信用擴張導致的投機狂熱及債務過度積累的經濟狀況所致。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無法逃脫大失敗的命運。
克萊曼通過對2007—2008年金融危機及其成因的分析,認為需要聯系美國經濟史進行探究方能有一個科學而全面的認識,其分析結論為:資本主義生產面臨著不可避免的大失敗。
克萊曼認為,1930年代大蕭條是依靠危機和資本消滅來解決資本主義生產過度積累問題的。在危機和大蕭條期間,市場自發實現的資本消滅要遠遠超過人們預期和可接受的程度,工人運動在此期間也變得極為激進。而這兩方面對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威脅。因大蕭條期間資本的大量消滅,利潤率出現了大幅飆升;而利潤率的提高帶來了二戰后長時期的經濟繁榮。但是,克萊曼在本書第七章以實證研究表明,由于就業增長的速度總是趕不上資本積累的速度,新投資的資本有機構成總是高于既有的資本有機構成,再加上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無形損耗速度的不斷攀升,自1950年代后半期開始,美國公司的利潤率水平逐漸下降。到1970年代初,全球和美國的戰后經濟繁榮已經結束。克萊曼在本書第四章的實證研究表明,自1970年代起,美國經濟增長開始放緩,金融體系越來越不穩定,美國國債和家庭債務負擔不斷增加,就業狀況的疲軟和薪酬增長的乏力,不平等現象的不斷擴大以及公共基礎設施的惡化。這表明美國經濟到1970年代初已瀕臨危機爆發的邊緣。
事實上,1970年代的確爆發了危機,但美國政府采取了凱恩斯主義干預政策來緩解經濟危機,以避免1930年代大蕭條的重現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崩潰。克萊曼以為,這種試圖緩解經濟危機的政策恰是2007—2008年危機的根源所在。為了把危機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美國政府采取了不斷增加債務、人為制造短期繁榮的方式以刺激經濟,從而致使1970年代沒有像1930年代那樣出現足夠大規模的資本消滅,也正是因為如此,1980年代以來美國公司部門的利潤率始終沒有得到持續性的恢復。這表明,盡管政府的刺激政策阻止了危機演變成為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嚴重威脅,但同時也使得經濟陷入了長期的相對停滯狀態。但是,所有這些刺激政策是不可持續的。克萊曼在本書第三章的研究表明,自19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不得不用一個又一個的新泡沫來取代一個個的舊泡沫:股市泡沫、網絡公司繁榮、房地產泡沫等等。資產價格在新舊泡沫更替的進程中被不斷推高,國家和家庭資產財富的增長掩蓋了其真實收入增長的放緩,而這則進一步引發了投機的狂熱:人們開始使用債務來購買資產。在資產泡沫仍在膨脹時,人們可以使用資產的投機收益來償還債務的利息,因此,這種行為并不會立即導致嚴重的后果,而資產泡沫的膨脹本身又允許人們借入更多的債務來償還以往的債務。然而,一旦資產價格出現停止上漲的跡象,債務纏身的人們就會發現自己早已無力走出沼澤。
而這僅僅是開始。當次貸危機剛剛爆發之際,受到影響的似乎還僅僅是那些次級抵押貸款的債務人,但是,當房價泡沫因次貸危機而破裂時,承擔泡沫破裂后果的就不僅僅是債務人,還有那些提供次級抵押貸款以及為次級抵押貸款提供擔保和保險的金融機構。隨著危機的蔓延,整個金融系統都被卷入這場危機,信用市場開始逐漸陷入一場信心危機:即使那些生產經營良好的公司也難以在信用市場上獲得日常經營所需的流動資金——資本主義再生產的鏈條斷裂了。
自1930年代大蕭條時期至今,美國經濟一直在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之間徘徊。克萊曼認為,這表明資本主義制度面臨著自身無法解決的困境。如克萊曼在本書第九章所言,1932年的羅斯福新政,就像最近的政府干預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本身:資本持續的自我擴張,即讓產生價值的價值產生價值,為了價值的積累而積累價值。
傳統自由資本主義從19世紀初期到1930年代一直占據統治地位,人們篤信自由市場的魅力,可資本主義經濟迎來的卻是1929年的巨大經濟災難。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中,資本消滅的程度已足以動搖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而1932年羅斯福的新政挽救了資本主義。此時,人們對仁愛而又全能的政府抱有無限的信任,對曾經摯愛的市場特別是金融市場卻持有本能般的懷疑。但是,當資本主義生產體系進一步向前發展時,又現了1970年的危機。為了將危機控制在不至于威脅資本主義制度的范圍內,美國政府采取國家干預的政策人為地刺激經濟。這種政策的后果之一致使美國經濟陷入長期的相對停滯,危機再次爆發的威脅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緩解,困擾資本主義經濟的夢魘難以擺脫。自19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轉向了新自由主義。但當2007年危機爆發之時,美國政府又毫不猶豫地再次轉向了國家干預,其目的仍然是挽救資本主義制度。
克萊曼對2007年危機爆發的成因的分析表明,這場危機并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某種特殊形式的危機,而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危機。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所揭示的利潤率下降的經濟事實決定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而資本主義政府試圖避免或緩解危機的政策最終都只是一場徒勞,甚至還可能加劇危機的爆發。基于此,我們可以說,本輪危機的爆發具有重大的歷史性意義,它表明,試圖通過外在因素對資本主義進行修修補補以挽救其大失敗的命運,最終都無力解決資本主義內生的危機。

不可否認,克萊曼在本書中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價值取向是明晰的,而且他的批判是基于經驗數據的,所以,這種批判是科學而有力的。如他在本書結束章中所言,最近這場經濟衰退及其持續性后果已經給千百萬勞動人民帶來了苦難。但是,它們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的機會以擺脫這種不斷受到類似危機沖擊的制度。資本主義根本上的不穩定性已經為人們所認識,這種認識不僅僅是像伯南克那樣心照不宣的認識,它還為主流報紙和雜志明確承認。在最近接受《哈珀(Harper’s Magazine)》雜志的一次采訪中,市場導向的法學和經濟學領域的主要創立者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 Posner)宣稱,“由于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核心地位,資本主義經濟天生就是不穩定的”(Silverstein,2010)。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所說的除了資本主義“別無選擇”的信條不再全面占據主導地位了。資本主義“這種經濟制度對任何形式的人類利益的總體異化是一個清楚的跡象,表明它必然要滅亡,從而給更高級的社會秩序讓路。”至于資本主義終究竟會以何種方式以及何時過渡到社會主義,這是一個需要立足于資本主義自身變化發展的狀況而不懈地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宏大課題。

劉磊 周延云
2013年7月

目次

第一章導論
主要論點
傳統左派觀點
本書有何不同
后續章節概要
第二章盈利能力、信用體系與資本消滅
利潤率下降是危機的間接原因
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
低盈利能力
信用體系
資本(價值)的消滅
資本價值消滅和LTFRP
第三章加倍辛勞,雙倍麻煩:網絡公司繁榮和房價泡沫
房價泡沫
2008年恐慌:“這一糟糕局面將會招致災難”
美聯儲挽救美國,讓美國避免了日本式的“失去的十年”
第四章轉折點:1970年代而非1980年代
關鍵問題是什么?
世界經濟的增長
美國經濟的增長
全球金融的不穩定性
美國不斷增長的債務負擔
美國勞動市場狀況
美國的不平等
美國的公共基礎設施
結論
第五章利潤率和積累率的下降
最顯而易見的解釋
利潤率趨勢
美國對外投資的盈利能力
流動資本
通貨膨脹調整
不斷下降的積累率
附錄:方法論、數據和計算
第六章現期成本“利潤率”
對利潤率下降趨勢規律的摒棄
優化選取的低點和高點
摒棄的邏輯和方法論基礎
倫理上至關重要的是什么?
盈利能力趨勢的背離
為什么現期成本“利潤率”不是利潤率
錯誤衡量的通貨膨脹
第七章利潤率為什么會下降
收入的利潤份額
“剩余價值率”和“資本有機構成”
名義利潤率的可供選擇的分解
無形損耗:持續存在的資本價值的消滅
定義
無形損耗的提高
無形損耗增加造成的損失
數學附錄
第八章看似可選的消費不足理論
謊言,該死的謊言,和消費不足論的統計數字
消費不足論者的直覺
巴蘭和斯威齊的邏輯錯誤
消費不足論走向何方?
第九章還有哪些問題未解決?
國家資本主義的新表現
解決方案是進一步國家化嗎?
管制
國家控制和國有化
“我們不應幻想能夠防止所有危機”
“自下而上的”經濟學及其政治含義
為了一個不同的未來
縮略語表
注釋
索引
參考文獻
譯后記

書摘/試閱



次級借款者當然是這場崩潰中最先受到沖擊并且受沖擊最深的人,但這個問題本身卻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截至2010年6月,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住房中只有大約六分之一是借助次級抵押貸款購買的,但卻有五分之三是借助優質住房抵押貸款購買的。
許多金融機構(和其他實體)面臨著極為嚴重的現金流和償付能力的問題,其原因部分在于不良抵押債務數額巨大。但是,其他因素也促使危機變得嚴重。由于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即各種各樣的機構購買了抵押擔保證券(它本質上是一攬子抵押貸款的股份)和其他其價格依賴于抵押貸款償付流的證券,危機演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全球性危機,而不僅僅是一場由抵押貸款發放人所面對的危機。
另一方面,金融部門的危機之所以如此嚴重,部分是因為即使不考慮抵押貸款的證券化,一些大機構也嚴重暴露于抵押債務違約風險。理論上說,證券化使得抵押貸款的發放更加安全;通過出售而不是持有最初的貸款,放貸者降低了其債務違約的風險暴露。然而這里的情況是,銀行將抵押貸款證券化,然后“傾向于持有這些證券化資產”,其目的是利用監管漏洞,從而獲得更大的杠桿(Jablecki and Machaj,2009:301[摘要],忽略了原文的強調)。通過將它們擁有的抵押貸款轉化為證券來持有,銀行就能夠降低按照要求必須預留的資本準備——這些是為應對意外損失而預留的緩沖墊,從而把釋放出的資金再借出去。
這場危機為什么變得如此嚴重的另一個原因是金融機構極高的杠桿化。當事情進展順利,杠桿高度放大了投資回報率(利潤或利息占投資資金的百分比),這是因為用于投資的貨幣中大部分是借來的,而不是自己所擁有的。但是當事情變得糟糕時,杠桿也高度放大了損失。例如,如果你投資100美元自己的錢,第1年的利潤是6美元而第2年只有2美元,那么你的回報率就從6%下降到了2%。但如果你投資100美元,其中3美元是你自己的錢,而97美元是以4%的利率借來的,那么你的回報率在第1年是70.7%,而在第2年則是—62.7%。由于你欠了債權人3.88美元的利息但卻只能償還2美元,他(或者向他出售保險的機構)也會陷入麻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