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資本主義的悖論:階級均衡與大眾市場(簡體書)
滿額折

資本主義的悖論:階級均衡與大眾市場(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作者簡介

作者:(韓國)李鋦榮 譯者:沈強

名人/編輯推薦

《資本主義的悖論:階級均衡與大眾市場》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目次

第一篇·世界的發展動向與巨大理論
第一章世界發展史概要
1.1 工業革命在經濟史上的意義
1.2世界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
第二章增長與分配:庫茲涅茨假說在政治上的誤用
2.1卡多爾假說
2.2庫茲涅茨(Kuznets)假說
2.3增長與分配的悖論
第三章 巨大理論的挫折與挑戰
3.1 巨大理論的終結
3.2為巨大理論而進行的挑戰
3.3新千年文獻與資本主義類型
3.4 古典歐洲中心主義和修正歐洲中心主義
3.5根源性世界主義
3.6 弗蘭克《白銀資本》的貢獻與謬誤
第四章艾森漢斯(Elsenhans)的悖論(paradox)
4.1 資本主義與大眾市場
4.2大眾市場與階級斗爭
4.3艾森漢斯理論的背景與進展
4.4對馬克斯·韋伯的批判
第二篇·資本主義的起源
第五章世界經濟的構成
5.1世界體系論與中村哲
5.2世界史的基本規律
第六章資本主義過渡的偶然性
6.1 走向資本主義的漫長征程
6.2 16世紀歐洲崛起的原因和意義
6.3 商業資本的邏輯與機械的邏輯
6.4封建制的特殊性
6.5歐洲的再封建化傾向(Refeudalisation)
第七章原始積累的理論與實際
7.1“原始積累”之謎
7.2 原始積累時期的歷史實際
7.3積累的強制情況
7.4大琢久雄和伍德(Ellen Meiksins Wood)
7.5重商主義與原始積累
第八章英國資本主義的出現過程
8.1 階級均衡的開始
8.2 圈地運動與濟貧法的真相
8.3階級矛盾的復合性
8.4對工業革命成說的批判
8.5農業革命的過程及意義
8.6 大眾市場的形成與工業革命
第三篇·世界經濟的分化
第九章工業革命的擴散與歐洲的分化
9.1邊緣化壓力及應對
9.2 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挫折
9.3 19世紀后發工業化的階級形勢
9.4俄國的曲折
9.5美國的超越發展
第十章發展與低發展的分水嶺
10.1 中心地帶與邊緣地帶的關系
10.2邊緣地帶原材料生產專業化
10.3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滲透
10.4邊緣地帶的反抗
第十一章帝國主義與大蕭條
11.1 英國的退步與德、美的超越
11.2殖民地擴張的社會原因
11.3在中心地帶的民族主義的強化
11.4殖民地爭奪戰和經濟民族主義
11.5社會性帝國主義
第十二章大蕭條與法西斯主義
12.1對大蕭條的成說
12.2 消費過低傾向的政治社會性背景
12.3 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及工人運動
12.4歐洲工人運動的分裂
12.5 美國大蕭條的蔓延
12.6大蕭條的擴散
12.7 法西斯主義的萌芽
12.8大蕭條與邊緣地帶
12.9從屬理論與民族解放運動
第四篇·邊緣地帶的分化
第十三章科層制度發達社會的起源
13.1 國家階級與邊緣階層
13.2租金與結構異質性
13.3 自我特權化傾向與強制合法化傾向
13.4科層制度發達社會與國際關系
第十四章科層制度發達社會的多樣性
14.1非資本主義發展路線(Noncapitalistic Way of Development)
14.2食利國家(Rentier State)
14.3黑非洲的混沌
第十五章拉丁美洲的發展——低發展的變態
15.1 失敗的發展戰略的共同墳墓
15.2收入不平等的歷史性根源
15.3 自由主義的寡頭政治
15.4進口替代化與平民主義
15.5進口替代化的挫折
15.6新自由主義與新平民主義
15.7展望拉丁美洲的發展
第十六章拉丁美洲與東亞的比較
16.1 國家租金的特殊受惠者:韓國與中國臺灣
16.2 土地改革前后的國內外階級形勢
16.3成功的發展戰略搖籃
16.4 東亞劃時代的/拉丁美洲零星的轉折點
16.5 殖民地開發論的邏輯飛躍與中村哲的局限
16.6世界體系論與東亞
結語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1.1 工業革命在經濟史上的意義
對世界史進行時代劃分時通用的古代、中世紀、近代這種模式,在系統認識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性上是有局限性的。在對人類歷史進行時代劃分時,只有促使人類生活條件有長期的大變化,并決定了世界史的基本走向的變革才是具有說服力的標準。以此為基準,人類歷史的第一次大變革是發生在大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革命。從舊石器時代的狩獵一采摘生活中脫離,開始進行農耕一畜牧為基礎的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時期就是新石器時代。從這一時期開始,人們的糧食生產已經不再依賴于自然,而是步人了利用自然的階段。由于新的農耕生活,社會秩序重組,初期巨大文明開始形成,因此,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轉換可稱得上是革命。新石器革命的核心是人類具備了發明點火工具的技術能力,從而能夠直接生火。由于人類能夠自由地使用火,飲食生活也得到改善,人類也能夠制造用火烤制的陶器。人類能夠制造陶器之后,終于能夠在高溫高熱的火爐里冶煉金屬,使石器時代向金屬時代發展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從這一時期的能源角度看,人類第一次能夠系統利用太陽能進行耕作。由于這種新型能源體系,與狩獵一采摘時代相比,糧食生產在量上有了很大飛躍,剩余產品成為可能。剩余產品的可能性使城市出現,形成了非生產的階級,最終具備了產生支配階級的環境條件。新石器革命引起的人類生活的這一巨大變革持續了數千年,最初的勞動分工及與其相關的交換劇增、住宅、聚落、城市建設、文字、權力等社會的再生產變得復雜。(Michel Beaud 2000,92)這一過程首先發生于西亞和地中海東部地區,最后遍布北非、南亞、東亞,美洲。新石器革命的結果使人類的技術力和改變事物的能力與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在工業革命之前一萬多年的時間內,只有相對緩慢的進展。
人類歷史的第二次大轉換是工業革命。與新石器革命相比,它以更快的速度從根本上將世界從農業社會變為工業社會。工業革命從18世紀開始,始發于英國,19世紀后半期擴散至西歐和北美,包括技術革新及其引起的社會變化。工業革命是社會經濟發展在量上飛躍的契機,使以前人們根本想不到的世界變化加速。工業革命的核心是動力機器(蒸汽機)、動力傳輸裝置、作業機器組成的新發明的生產方法。最終,當時的技術革新使機器登上歷史舞臺,對于技術革新的原因許多學者都提出了大量的見解,其中最重要的事實就是“大眾市場”這一新型市場的興盛與當時的技術革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英國的棉紡織業成為工業革命的先驅部門,建立在大眾市場的基礎上,并促使機器出現。之后引發的一系列機械的發明促進了鋼鐵制造業和生產資料部門的發展。
從能源方面來看,工業革命是新石器革命之后從使用太陽能到化石能源的轉換過程。化石能源指的是沉積在地層中的有機物,經過漫長的歲月,變成可供使用的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均屬此列。從資源論的觀點看,化石能源如果沒有系統的實踐,工業資本主義也就不可能發展。因此,從世界史角度來說,工業革命與人類發現火的新石器革命具有類似意義,可稱為“普羅米修斯革命”(Ccorgescu—Rocgcn 1960)。此處強調工業革命的意義是因為,最近部分學者用一些理論來弱化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