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孤獨的絕唱:八大山人傳 (簡體書)
滿額折

孤獨的絕唱:八大山人傳 (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孤獨的絕唱八大山人傳》是當代文壇唯一一本書寫八大山人的傳記作品。作者在現存不多的關于八大山人的史料記載中,用自己的文學想象和大量相關歷史資料,為讀者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八大山人形象,并結合八大山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經歷對其畫作、詩詞、書法進行了藝術的鑒賞。該書語言文字具有比較高的文學水平,在傳記文學作品中有自己獨特的文學品位。

作者簡介

陳世旭,男,1948年生于江西南昌。現任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曾任江西省文聯主席、江西省作協主席。先后出版長篇小說、散文隨筆集、中短篇小說集多部。小說《小鎮上的將軍》《驚濤》《馬車》《鎮長之死》分獲1979年、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7—1988年全國優秀小說獎,首屆魯迅文學獎。

名人/編輯推薦

1.文史組專家推薦語:
作者章法老到,筆致細膩,文史兼擅,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以朗雋的線條勾勒刻畫出傳主的風采神姿。那神秘的歷史煙云,以及傳主獨有的性格魅力所迸發出的變幻詭譎、絢爛奪目的云圖輝光,一一躍然紙上。

文史專家 黨圣元

2.文學組專家推薦語:

作者濃墨重彩描繪了八大山人人生命運的起伏跌宕,傳奇般展現了古代文人的氣質風骨、節操品格,讀來回味無窮,感慨萬千。

文學專家 程步濤

出版說明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現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們如璀璨的群星,閃耀著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系統和本正地記錄他們的人生軌跡與文化成就,無疑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為此,中國作家協會于2012年初作出決定,用五年左右時間,集中文學界和文化界的精兵強將,創作出版《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大型叢書。這是一項重大的國家文化出版工程,它對形象化地詮釋和反映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公民的歷史文化普及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這項原創的紀實體文學工程,預計出版120部左右。編委會與各方專家反復會商,遴選出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120余位歷史文化名人。在作者選擇上,我們采取專家推薦、主動約請及社會選拔的方式,選擇有文史功底、有創作實績并有較大社會影響,能勝任繁重的實地采訪、文獻查閱及長篇創作任務,擅長傳記文學創作的作家。創作的總體要求是,必須在尊重史實基礎上進行文學藝術創作,力求生動傳神,追求本質的真實,塑造出飽滿的人物形象,具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反對戲說、顛覆和憑空捏造,嚴禁抄襲;作家對傳主要有客觀的價值判斷和對人物精神概括與提升的獨到心得,要有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新傳水平應當高于已有同一人物的傳記作品。
為了保證叢書的高品質,我們聘請了學有專長、卓有成就的史學和文學專家,對書稿的文史真偽、價值取向、人物刻畫和文學表現等方面總體把關,并建立了嚴格的論證機制,從傳主的選擇、作者的認定、寫作大綱論證、書稿專項審定直至編輯、出版等,層層論證把關,力圖使叢書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從而達到傳承中華文明和弘揚杰出文化人物精神之目的。叢書的封面設計,以中國歷史長河為概念,取層層歷史文化積淀與源遠流長的宏大意象,采用各個歷史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與雅致溫潤的色條進行表達,意蘊深厚,莊重大氣。內文的版式設計也盡可能做到精致、別具美感。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這百位文化名人就是杰出代表。他們的燦爛人生就是中華文明歷史的縮影;他們的思想智慧、精神氣脈深深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成為代代相襲的中華魂魄。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必定成為我們再出發的精神動力。
感謝關心、支持我們工作的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級領導及專家們,更要感謝作者們嘔心瀝血的創作。由于該叢書工程浩大,人數眾多,時間綿延較長,疏漏在所難免,期待各界有識之士提出寶貴的建設性意見,我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編委會
2013年11月

引言
八大山人,一個王孫,一個和尚,一個瘋子,一個畫家,一個眾說紛紜的人,一個難以確認的人,一個撲朔詭譎的傳奇,一個挑戰智力的難題。三百五十年來,他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極模糊又極清晰、極卑微又極偉岸的身影。
高小之前,父親每到假日就拉扯著我去尋訪地方名勝,這里有過唐朝的滕王閣和繩金塔,那里有過清朝的府學和衙門之類。我們家當時在南昌東湖百花洲,父親最遺憾的是找不到此間在明代有過的一座將軍府的哪怕最細微的一點痕跡。這遺憾并非因為對權貴的艷羨,而是因為對一位偉大藝術家的神往。那位偉大藝術家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叫“八大山人”。他的上十輩祖先是安徽人,而我們家的祖上也在安徽。這讓我對這個古怪的名字有了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在傳說中,八大山人就出生在那座府第。好在,郊外有一座道院,有后人模仿他的字畫的遺跡,父親說,等我稍長大些,就帶我去尋訪。
行伍出身的父親閑時主要做四件事:練國術,作古體詩,寫毛筆字,牽著我的手四處轉悠。我心里很崇拜他,沒想到他心里也有崇拜的人。
八大山人最早就這樣進入了我的世界。我也就這樣永遠地記住了一個永遠會被人記住的古怪的名字。
第一次走進那座道院,是在三十年之后。那時候,我剛剛走過下鄉謀生的漫長道路,當初喜歡打拳作詩寫字的父親已是風燭殘年,別說牽著我的手四處轉悠了,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床上靜臥。
我只能獨自去尋找我崇拜的人、崇拜的古老偶像。
青石板散落在泥土路上,花崗石橋橫過長長的荷塘,遠遠就看見父親說過的那座掩映在綠蔭下的道院了。
白色高墻環抱著幾進暗淡的老屋,青磚灰瓦,門庭斑駁。郊游的紅男綠女神色茫然。幽僻中但見鳥去鳥來,花落花開。
曾經的道院,已與道無關,其開山者更從來與八大山人無關。那些將二者混為一談的傳說,也許是善意的寄托。而今這里展覽著一些不知名畫家的畫作,其中包括幾件八大山人書畫的浮淺摹本。
高仿的《個山小像》站立在空寂的中堂。內斂的中國文化精神氣貫長虹,看上去卻似是柔弱。沒有龐然的骨架,沒有賁張的血脈,沒有鼓脹的肌肉,竹笠下是一雙憂郁迷離的眼睛,干枯瘦小的身子包裹在貯滿寒氣的長衫中,足蹬芒鞋剛剛停住蹣跚的步履。
天空晴朗。風自遠方吹向遠方。一個人舉著不滅的燈盞,引領我走向遠逝的凄風苦雨。那樣的凄風苦雨吹打了他的一生,制造了數不清的哀傷和憤懣、驚恐和疲憊。樹葉搖動,似乎在幫我找回當初的影子和標本以及純粹的表情。
明亮的肅穆中,歷史與現實綿綿更替。風卷起澎湃的潮汐,執著直刺云天。人生蒼穹的流星,耀眼劃過,長長的劃痕,凝固了數百年的滄桑。
心是一處讓逝者活著并為之加冕的地方。一個時代被擺上虔誠的祭壇,經受歲月的默讀。
家國巨變成為貫穿這位逝者一生的無盡之痛。他在戰栗和掙扎的孤恨中走過自己凄楚哀怨的人生。或避禍深山,或遁入空門,竟至在自我壓抑中瘋狂,自瀆自褻,睥睨著一個在他看來面目全非的世界。他最終逃遁于藝術。用了數以百計的名號掩蓋自己,以“八大山人”作結,并連綴如草書的“哭之笑之”。他揮筆以當歌,潑墨以當泣,在書畫中找到生命激情的噴發口,進入脫出苦海的天竺國。他似乎超然世外,卻對人生體察入微。他以避世姿態度過了八十年的漫長歲月,把對人生的悲傷和超越,用奇崛的、自成一格的方式,給予了最為充分的傳達。在他創造的怪異夸張的形象背后,既有基于現實的憤懣鋒芒,又有超越時空的蒼茫空靈。他的書、畫、詩、跋、號、印隱晦曲折地表現出對不堪回首的故國山河的“不忘熟處”,使之在出神入化的筆墨中復歸。內涵豐富,意蘊莫測,引發無窮的想象,也留下無窮的懸疑。甚至他的癲疾也給他的藝術染上了神秘詭異的獨特色彩。他以豪邁沉郁的氣格,簡樸雄渾的筆墨,開拓中國寫意畫的全新面目而前無古人,獲得至圣地位。作為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他的藝術有著跨越時空的力量,其畫風遠被數百年,影響至巨。三百多年過去,“八大山人”這個名字廣為世界所認知并且推崇。一九八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八大山人”為中國十大文化藝術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
沿著歷史的轍印,同遙遠而又近在咫尺的靈魂對話。一地淺草,叮嚀雜沓的腳步保持肅然。小橋流水人家不再,枯藤老樹昏鴉不再,冰涼的血痕發黃的故事,在記憶的時空擱淺或者沉沒。無形的火焰照徹隔世的寒骨,漸行漸遠的囈語噙滿淚水。翰墨中的血液和文字,潮水般傾瀉。
搖曳的草木,撥動飛揚的思緒。
古木參天,他也許就在樹下冥想殘山剩水、枯柳孤鳥、江汀野鳧,揮灑曠世絕作,散與市井頑童老嫗,換為果腹炊餅。
曾幾何時,命運收回了錦衣玉食的繁華,雍容的胭脂頃刻褪色,蒼白了面容。一個從廣廈華屋走出的王孫等待的本是一場完滿的落日。沒有板蕩時世,他就不會淪落于江湖,混跡于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之流,也就不會平添給后世如此厚重的色彩。
太陽升起的時候,深院布滿紫色的影子,一個耄耋野老被草率埋葬不知去向,生命在死亡中成為悠久的話題。
沒有哪一處黃土能容納一個曠世的天才。他的嶙峋的頭顱,從云端俯瞰。在后人的仰望中,他將比他的遺骸存在得更久長,逃逸了腐朽,獲得莫大的榮耀,傳至深遠。
經歷無數跌宕的圣者在空中凝神沉思。貴胄的骨骼是他的結構,身心的磨難讓他永生。他從東方古老的黑暗中站起,踏破了歷史的經緯。歷史有多么痛苦,他就有多么痛苦;歷史有多少傷口,他就流了多少心血。
憑吊者仰面追尋遠去的足跡。一切只能留給歲月去咀嚼。躺下的并不意味死亡,正如站著的并不意味活著。
一個圣者的死去,幻出生命流線炫目的光亮。一個瘦小的身影投向更大的背景,那該是一個民族藝術的精魂。
歷史高筑起累累債務,壓低后人的頭顱,讓思想湍急的河流以及所有的喧囂在此立定。
他太顯赫太巍峨,無數自命不凡的畫匠只能以渺小的螢火點綴在他腳下。人們的問題只能是:有什么高度能超過這個人已經到達的高度?有什么深刻能參透這個人已經到達的深刻?世間又有什么榮華,足以換回曾經的風雨如晦無怨無悔?百孔千瘡顛沛流離,跌跌撞撞瘋瘋癲癲,卻以無比的厚重,壓緊了歷史的卷帙,不被野風吹散。
一邊是人格的高峻,一邊是藝術的雋永。歲月的不盡輪回和光陰的不停流逝,都不會讓他完全死亡,他生命的大部分將躲過死神,在風中站立,在明與暗中站立,在時鐘的齒輪上站立。

后記:
撰寫八大山人傳記,是一個十足冒失魯莽的決定。等我意識到這一點,事情已經難以改變了。我是在那之后,才知道了如下事實:
瑞典學者喜龍仁在他編著的《中國繪畫史》中說:“八大山人是中國繪畫史上那些最具吸引力的特殊人物之一,這類人物是難以把握和明確地予以分析的,因為他們是被他們本人的怪僻和作品的鮮明特性所組成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傳奇色彩包裹著,歷代圍繞這類人物編織出來的傳說和故事,使他們顯得更為撲朔迷離。”
歷史很勢利,從來不會記下它們當時認為卑微的事物。作為明宗室子孫,清初的殺戮和清廷對宗室的鎮壓以及扼制,使得八大山人一生隱逸顛沛于民間,盡管在下層官吏和文人士子中擁有廣泛的仰慕者,但無法在官方典籍中得到與之相應的地位。有關八大山人的真相也就大都遺落在那些早已湮沒的歷史中。
然而,三百年間,八大山人的幽靈始終徘徊不去,糾纏著無數膜拜者在歷史的縫隙里竭盡最大的心力尋覓他的蛛絲馬跡。不斷有人對其身世試圖進行考證,或對其生平進行探索,或對其藝術展開討論、闡釋和研究,不遺余力地尋找最可能接近真相的線索。然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他卻被敘述得矛盾百出。
三百年來八大山人研究成為顯學,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海內外的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八大山人研究的基礎。論著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部分:
一是研究八大山人的名號、身世、生平與交游。一九六〇年,《個山小像》的發現,揭開了考證八大山人的序幕。這幅畫和畫上的題跋,成為八大山人身世最可靠的血緣藍本,構成八大山人研究的一個牢不可破的坐標,使得后世得以有一個可靠的依憑來就其生平家世、作品真偽等進行較為系統的考證乃至爭論,從而不斷排除謬見的迷霧,使人們逐漸對八大山人有一較清醒的認識。
二是研究八大山人思想、藝術成就。歷代有關其藝術風格的感悟性、鑒賞性的評語可見于一些作品的題跋及傳記中,但作為理性的較為科學的研究論文,賦予現代意義的闡釋,始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這半個世紀以來,可以說是八大山人研究極有收獲的時期,研究領域在不斷擴大并縱深發展,從而帶來了勃勃生機,成為八大山人研究再度中興的時代契機。由此,八大山人的研究,從中國逐步走向了世界,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門獨具特色的八大山人研究學科。
研究者不少是海外學人,特別是港臺地區以及美國、日本的學者較多。有的窮畢生精力于此,成就卓著。至于鑒定專家,多又集中在北京、上海兩地。一批老專家為八大山人研究作出很多努力,但年事漸高;進入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研究八大山人的專家嶄露頭角,在資料的進一步發掘整理方面,在字號、身世方面,在作品的解讀方面,繼有不少創獲,且個人研究專著也陸續問世。
支離的身世,怪誕的畫面,禪偈般的詩文,天書樣的題款,似哭似笑、非哭非笑,太多的迷惑和不解,一個孤苦而睿智的靈魂哭笑癲狂間為我們設下一個個懸疑,也留下無盡猜想的空間。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天幕下那一顆最耀眼的孤星,伴著沉落的殘月,幽遠而寂寥地閃爍。三百多年后,投射到我們身上的,是他那穿越時空、被稀釋被剝蝕之后的微茫的清光。
今天,當我們想要還原八大山人那閃爍的熱力和輝煌時,唯一可依憑的就只有那一抹依稀而燦然的光亮。在那抹光亮的引導下進行跨越時空的透視,這是我們可以找到的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一種方式。人們從各類支離破碎的卷帙中燭幽發微,將塵封的點滴史實,連貫串并起來,打破文獻與文獻之間的藩籬,使其中的相關性和緊密性,能在同一個事件中,融會貫通于人物、事件的生發與結果,從而盡可能地接近事實。發揮其最大的歷史價值,依據雪泥鴻爪,梳理出八大山人身世與生平的大致脈絡。嚴格地說,這部或可稱作“傳記”的文本只是一部關于傳主幽深曲折的藝術思維生成、變化、發展的心理過程的敘述,而且因為傳主作品散失得過多而過于粗疏簡略。縈繞在八大山人這個名字上的謎,有的也許我們永遠無法解開,我們可以做的是盡我們所能,剔除那些明顯錯誤的認識,改變一些無稽的謬傳。
研究八大山人最可靠的文本依據,是我們今天可以看到的他本人的詩作、信札、書畫題跋,以及他同時代人與其交往的各類文字。后者中最有現場感的當屬幾位與他有直接交往的文人寫的他的傳記。我所知道的一位是邵長蘅,一位是陳鼎,二者皆有《八大山人傳》傳世。此外,有清一代關于八大山人的完整文字還有龍科寶的《八大山人畫記》和張庚的《八大山人》。
上述作者留下的八大山人的傳記文字,因作者本人所具有的較高素質及其與傳主為同時代人,無疑成為研究八大山人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數百年來,八大山人研究日益豐富,日益精確。八大山人的身世逐漸浮現于模糊昏暗的歷史卷帙的表面。這使得人們有可能憑借這些研究成果逐漸了解八大山人的一生,依據其思想、畫風與書風,以其師承淵源、選題立意、內容主題、造型構圖、筆墨形式并聯系畫家的主客觀條件,廓清八大山人書畫的階段特色和遞變軌跡,最大限度地接近八大山人的本來面貌。如此,才使得今天筆者這部拋磚引玉的紀傳性長篇文本的寫作以及今后學養深厚的大家更為精致的大篇幅傳記的產生有了可能。
可以肯定地說,后人對八大山人的研究難免有推測、想象,甚至杜撰的成分,但主流是審慎的,負責任的。這也就是今天八大山人研究中,許多懸疑正在被一一破譯的根本原因所在。隨著八大山人研究的日臻科學,對八大山人藝術的詮釋,將更加切合史實。
依據以傳主的人生經歷為“經”,以傳主的藝術表現為“緯”的總體構思,我為這部傳記所做的工作,除了調動我自己極為有限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便是綜合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的分析、鑒別、比較、取舍、采信,力避牽強附會,剔除蓄意作偽,盡最大可能用八大山人和他同時代人的文字說話,杜絕所謂“合理想象”。寧可為未曾發掘的可靠史料留下空間,為尊重歷史、尊重藝術、尊重八大山人的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也決不以輕薄平庸甚至狂妄的杜撰演繹而使謬種流傳。從而在此基礎上闡述我對八大山人的認識并借以表達我所崇尚的藝術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傳記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群體工作的成果。借此機會,對所有在八大山人研究工作上做出巨大貢獻的海內外學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任何一部傳記都不可能做到也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拙作有選擇地忽略了對傳主許多個人生活場景的挖掘,更無意以所謂奇聞逸事、風情流韻吸引讀者眼球,注意力只在梳理傳主的人生與其心理、人格、內在創作機制之間的關系,為一位偉大藝術家及其偉大藝術的產生,找出盡可能令人信服的證據。從而寫出諸多有世界影響的藝術家中的“這一個”。
使數百年后的我們最感欣慰的是,八大山人存世的作品雖數量有限,但卻極為深刻地展示出他的心靈史是充盈的、完整的、確鑿無疑的、瑰偉絕特的。
鑒于這是對八大山人生平與藝術進行長篇敘述的第一次嘗試,史料中又沒有任何有關的直接生活片段可供依憑,為了保持傳記的嚴肅性,唯一的選擇只能是經過對八大山人本人的詩文和他同時代人的相關文字的解讀來加以觀照,因而本文不可避免地會有大量原始材料的引用,這是八大山人這一傳主的特殊性決定的。由此給讀者造成的某種閱讀障礙,希望讀者給予特別的寬容和諒解。
當然,由于我個人的才疏學淺,對典籍和史料的孤陋寡聞、生吞活剝、望文生義,甚至張冠李戴,造成的誤讀、錯訛和硬傷在所難免,受到袞袞諸公“拍磚”幾乎是必然的,這些只能由我個人承擔無知之責。敬請方家及讀者見諒,并予以批評教誨。我想,這也會是對八大山人研究的一種推動吧。
追尋八大山人八十年的人生歷程,敲下最后一個句號的時候,就像插隊時背負超過我當年體重一倍以上的貨包,顫顫巍巍地走完好幾里泥石路,終于可以放下了,我長長地吁了口氣。成與敗,臧與否,都只能聽憑裁決了。我唯一還想重復的是三十年前我在寫完第一部長篇小說時在后記里用過的一個句式:
終于開始了,終于堅持了,終于完成了。
我已盡力。
是為記。

2013年5月25日于嶺南灣畔

目次

引言
第一章/ 生長學養期:從“金枝玉葉”
到“喪家之狗”(16261644)
第二章/ 流亡遁世期:從“竄伏山林”
到“走還會城”(16441680)
第三章/ 瘋癲還俗期:從“個山驢”
到“八大山人”(16801690)
第四章/ 藝術成熟期:從“燭見跋不倦”
到“開館天臺山”(16901705)
結語
附錄一/ 前人所著《八大山人傳》
附錄二/ 八大山人大事年表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后記
引言
第一章/ 生長學養期:從“金枝玉葉”
到“喪家之狗”(16261644)
第二章/ 流亡遁世期:從“竄伏山林”
到“走還會城”(16441680)
第三章/ 瘋癲還俗期:從“個山驢”
到“八大山人”(16801690)
第四章/ 藝術成熟期:從“燭見跋不倦”
到“開館天臺山”(16901705)
結語
附錄一/ 前人所著《八大山人傳》
附錄二/ 八大山人大事年表
附錄三/ 參考文獻
后記

顯示全部信息

書摘/試閱

第一章/生長學養期:從“金枝玉葉”到“喪家之狗”(1626—1644)
一、開國的和落寞的兩代先祖
明天啟六年(1626),八大山人出生。
在正式開始敘述八大山人人生之前,我想有必要對朱明王朝的幾位君主費一些筆墨。權作為序幕。
在朱明王孫八大山人的皇族中,有三個人對他最具決定性的意義。一個是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一個是他的九世祖寧獻王朱權;一個是大明王朝的終結者崇禎帝朱由檢。
我們先說大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沒有這樣一個開國先祖,就不會有八大山人浸透在血液中的皇族自豪,不會有他骨子里那么強烈的孤傲不群,以及他性格中那么尖銳對立的種種矛盾。
多少年后,在苦難中顛沛流離的八大山人的心目中,最能夠支撐他內心的驕傲、他的精神世界的,必是這位功業蓋世的祖先、大明王朝的締造者。
朱元璋,一個赤貧農家的兒子。父母、祖父母皆為拖欠稅款者,在干旱和時疫肆虐的淮河流域到處躲債。四子二女,大多無力撫養,或送人或嫁出。朱元璋是其中大難不死的最小一個。
十四世紀三十年代,元朝開始進入末期。賦役沉重,災荒不斷,民不聊生。淮河地區已成紅巾軍叛亂的搖籃,做算命先生的外祖父、一個反抗過蒙古征服的老兵給朱元璋的腦子灌滿了種種魔法事件和冒險故事。
接踵而來的旱災、蝗災、瘟疫、親人的暴死、逃亡,充滿朱元璋的童年與少年。當上皇帝后憶及此事,仍難抑悲痛之情:“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朱元璋·《皇陵碑》)
十七歲,做了和尚的朱元璋托缽流浪,再回寺廟已變得高大而強壯,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讓人望而生畏,預示著將來的不凡。三年流浪,他眼界大開,飽經歷練,鑄就了堅毅與果敢,也變得殘忍與猜忌。
二十五歲,朱元璋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都上交,得了賞賜,又分給大家。好名聲在軍中廣為傳播。又粗通文墨。郭子興視之為心腹,去其鄉野小名“朱重八”,賜名“朱元璋”,字“國瑞”。“元”者始也,“璋”者美玉也,人才也,利器也,引申為滅“元”之“璋”也。并將二十一歲的養女馬氏嫁之,朱元璋因此有“朱公子”之稱。
非凡的眼光與胸懷,讓朱元璋在血腥的歷史中脫穎而出。
在紅巾軍的內斗中拯救主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招兵買馬,網羅人才;肅整軍紀,爭取民心;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建立穩固的根據地;鄱陽湖水戰滅陳友諒;平江戰役滅張士誠;陰殺小明王韓林兒。一三六八年,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
從一三六七年開始到一三九六年結束,朱元璋對北元進行了八次北伐,最終滅元。
歷經十六年的戎馬生涯,朱元璋面對的華夏大地,千瘡百孔,一片凋敝。開國之君以其雄才大略和陰險狠毒,重整山河:
發展生產,與民休息;鼓勵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愛惜民力,提倡節儉;為無房百姓提供住房。“令天下郡縣訪窮民,無告者,月給以衣食,無依者,給以屋舍。”(《明太祖實錄》卷九十三)改革官僚機構,處死宰相胡惟庸,殺開國大將藍玉,前后株連殺戮四萬人;廢除大都督府,將軍權集于皇帝之手;分布人口生存空間,實施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移民。由此奠定大明帝國為當時世界最強盛國家的基礎。
誅殺貪官,嚴行吏治。登基即詔令天下:“奉天承運,為惜民命,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一時幾萬貪官人頭落地,受不同處理者不計其數。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確,懲罰之殘酷,震懾之強烈,曠古未有。從登基到駕崩,貫穿始終,從未減弱。
“檢校”特務,遍布朝野,監控官員。將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衛,授以偵查、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由皇帝直接掌控。錦衣衛大興剝皮、抽腸、刺心種種酷刑,大臣多人被廷杖斃于殿上。
強制興建學校,選拔學官。規定科舉考試命題不得出四書五經;考生答卷只能根據指定觀點;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為“八股文”。
決不允許有任何離心因素存在。把“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者皆可殺掉寫進法律。(參見《明史》卷九四《刑法二》)隱居被看成與朝廷對抗。
一三九八年六月二十四日,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歲的朱元璋病逝,葬于孝陵。后事簡樸。
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接踵而來,一派盛世景象。經過朱元璋、朱棣兩朝整治,建立起中國封建時期最完善的官僚機構和國家管理體系。明朝因而屬于封建制度的最成熟期。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海內清平,萬邦來朝”。
接下來,該說到八大山人的九世祖寧獻王朱權。
“朱權(1378—1448),自號臞仙,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謚獻。”(《明史》)
為維護中央皇權,朱元璋在稱帝后不久就把二十六個兒子分封各地,共封了十七個王。其中寧王朱權原封大寧(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后改封南昌,在江西藩衍為八支,即:臨川、宜春、瑞昌、樂安、石城、弋陽、鐘陵、建安。據《明史》諸王世表和《盱眙朱氏八支宗譜》記載,第四代寧王于正德十四年反逆伏誅,被除去王號。寧獻王后裔八支中,八大山人屬于弋陽王一支。第一代弋陽王是第二代寧王的“庶五子”,第五代弋陽王無子,此后也被除去王號。八大山人是弋陽王的第七代旁系子孫,襲弋陽王爵,是寧獻王的“云孫”,即九世孫。故八大山人《個山小像》題跋有“西江弋陽王孫”印,《個山小像》上彭文亮的跋有“九葉風高耐歲華”。
按照明清舊制,平民百姓皆須依祖宗之廬墓及世業而居,并參加當地的鄉里保甲組織,地方政府依其編組,予以登記匯存,這便是所謂“落籍”。在為一個人正式立傳時,即可說:某者,某地人。必要時還要加上“郡望”,以別支系。“籍”即“戶籍”,是戶口的編配;“貫”即隸屬,通常所說“某地人氏”,指的是戶籍隸屬某地的人,并不是指某人出生于某地。籍貫世系也稱為貫系。
明代的宗室或皇族,不參加庶民的戶籍編制,也不參加科舉考試,而是世襲封號。由于其家族龐大、人員眾多,由中央機構“宗人府”統一管理具體事務。《明史·職官志》載有宗人府的編組與職掌:“宗人府掌皇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襲生卒婚謚葬之事。”所謂“玉牒”,即皇家的族譜。八大山人是寧獻王朱權的后裔,因此我們不能說他是南昌人,而只能說他生于南昌。因為他并沒有南昌當地百姓的籍貫。
南昌從來就不是一個顯赫的城市。公元前二〇二年,受命“昌大南疆”的灌嬰率部開辟的六門土城,時稱“灌城”,只有方圓十里八十四步。讓這座遠離政治中心的江南小城稍有了點兒名氣的是唐永徽四年(653),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建的滕王閣。李元嬰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來南昌之前他在蘇州當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飲宴歌舞。后又為此特地臨江建樓閣以為別居。李元嬰封號為“滕王”,故名滕王閣。二十多年后,當時的洪州都督閻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閻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記事,途經于此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躬逢其盛,寫下《滕王閣序》使之譽滿天下。
朱權對于八大山人命運的決定意義在于,正是他,使八大山人生長在這座偏遠但歷史久遠的江南小城;也正是他,在八大山人的血統中早早植入藝術的基因。八大山人的家學淵源,以朱權為濫觴,文風盛極近三百年。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權被冊封為寧王,“就藩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古會州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巨鎮。”(《明史》)在當時的諸多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勢力最強。朱權不僅統兵,還掌握著地方行政大權,必要時還可以節制朝廷派來的地方高級將領,調動大量的國家正規部隊。“太祖諸子,燕王善戰,寧獻王善謀。”(《明通鑒》)朱元璋讓朱權掌握強兵猛將,鎮守北邊軍事要塞,可見對他的倚重。
公元一三九八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時時感受到有著皇叔身份的藩王們的威脅,于是采納削藩建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削奪了五個藩王的權力。
遠在塞外的寧王朱權也接到進京述職的圣旨。寧王當時統九十余城,有精兵八萬。是建文帝的心腹大患。寧王抗旨沒有進京,被削去對蒙古兀良哈部三衛的統帥權。
對建文帝威脅最大的是勢力更為強大的燕王朱棣。如果燕王和寧王聯合反叛,后果不堪設想。建文帝先后調走燕王的護衛兵力,又派出重兵嚴密監視燕王的舉動。朱棣干脆殺了朝廷使臣,起兵反叛。
當時,朱棣所能調動的軍隊只有八百多人,根本無法與建文帝的平叛大軍抗衡。于是,朱棣想到了握有重兵的朱權。朱權無意反叛,被朱棣用計劫持,再也沒有能夠回到大寧。
朱棣即位后,朱權請求改封南方的蘇州、錢塘之類富庶之地。但明成祖讓他在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等處選擇。朱權避其鋒芒,接受了到江西南昌的改封。對這位能力極強的老弟,朱棣極不放心,先奪軍權,后又常派密探監視。而且一直到他死后的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朝廷對朱權仍存有戒心。
多才多藝的朱權于永樂元年三月來到南昌,韜光養晦,構筑精舍,終日鼓琴讀書,與文學之士相往來,自號“大明奇士”。他神姿秀朗,慧心聰悟,于書無所不讀,一生致力于研讀著述,最終成為明初著名的戲劇家、戲劇理論家、古琴家、歷史學家、道教理論家,是戲劇發展史上極有影響的人物。朱權所著的《太和正音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此外,朱權的著作還有雜劇十二種,現存《大羅天》《卓文君私奔相如》兩種;所作《神奇秘譜》收入琴曲六十三首;其他著述有《寧國儀范》《家訓》《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瓊林雅韻》《采芝吟》《列朝詩集》等二十多種。朱權晚年親手制作的“中和琴”,又稱“飛瀑連珠琴”流傳于世。明代有“四王琴”,按順序排列為:寧、衡、益、潞。“寧獻王琴”為“四王琴”之首。
朱權所著《卓文君私奔相如》雜劇中的司馬相如:“世習儒業,少有大志,負著琴劍出門求仕,將及四旬,還不遇時,不禁仰天悲嘆道:憑著我,志軒昂,氣飛揚。趁著這禹門三級桃花浪,一天星斗煥文章。夫子四十而不惑,子牙八十遇姬昌。我如今三旬已過,只他何處是行藏?”
戲一開篇即通過司馬相如之口,憤然說,“到如今屠沽子氣昂昂偉矣為卿相”。劇中一再談論“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然而非禮不進,不義不受”,“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屈者所以有待也,伸者所以及時也。雖屈而不毀其節,雖達而不犯其義”;又說“性者所受于天也。命者所遭于時也。有其才,不遇其時,命也!太公何功?比干何罪,豈非命乎?”
司馬相如的哀嘆,何嘗不是朱權的哀嘆!
公元一四四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文武雙全的第一代寧王在南昌去世,享年七十一歲,謚號“獻”,后世稱“寧獻王”。其墓地在夢山東邊緱嶺腳下,是迄今已知的江西明代最大的地下墓葬。
如果九泉之下的朱權知道自己死去一百七十八年后,一個后世子孫歷經更為巨大的人生苦難,是怎樣出色地繼承了先祖的性格和天賦,為一個遭受巨創的王室家族帶來的不是凄慘而是更大的驕傲、更輝煌的光榮,該會焚香撫琴的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