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滿額折

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代博物館為何越來越重視展覽敘事?何為展覽敘事?展覽又如何說故事?有什麼文本限制與特性?觀眾如何看待與接受展覽敘事? 當代博物館展覽運用敘事手法的現象日益常見,本書說明其背後的文化成因,並試圖分析此種現象如何對應博物館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文化傳譯積極角色。本書也闡明敘事的運用如何能為博物館的展覽主題、乃至於博物館的發展,開闢新的發展方向。此外,本書也指出了展覽敘事的界定方式、其限制與優劣利弊,以及分析其結構的理論模式,並從觀眾閱讀的角度說明敘事手法的運用,如何促進觀眾的認知、學習與獲得正向的博物館經驗。

作者簡介

張婉真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國際委員會理事、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目前擔任《博物館與文化》總編輯及《博物館學季刊》編輯委員。
曾任職於國立歷史博物館、任教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曾策劃多項國際性展覽,並持續進行跨領域策展活動。近年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展覽敘事理論、收藏研究與十九世紀中法藝術交流史。著有《論博物館學》(典藏)及多篇中、英、法文學術論文。

〈緒論〉引文
本書關注當代博物館展覽日益採取應用敘事手法這樣一個現象背後的文化成因,並試圖分析這樣一種現象如何對應博物館在當代社會所扮演的文化傳譯積極角色。本書對於展覽所進行的思考主要在於解讀展覽的實踐、分析展覽中話語的資料、探究展覽表達的方式,並且關注意義如何產生。更具體的說,本書擬回應以下研究問題:
一、 何為敘事?何為展覽敘事?其特徵為何?
二、 展覽如何敘事?如何分析其故事、話語與敘述行為?
三、 敘事在博物館展覽中的運用是否因為其與脈絡而受到限制?是否因此而需要調整我對展覽敘事的界定?
四、 展覽敘事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何種關係?敘事的虛構性是否設定一種再現現實的框架,還是更明晰地反映現實?
五、 展覽敘事如何有利於與觀眾的溝通與交流?觀眾如何參觀展覽並學習?他們如何看待展覽的虛構性與真實性?他們因此獲得何種參觀經驗?
本書主要採取文獻評述(literature review)與實際個案研究的研究方法,文獻評述用以奠定理論基礎並用以作為設定分析要素的依據,個案研究綜合文本分析、觀察法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以具體檢視本計劃所提出的研究問題以及用以歸納研究成果。在文獻評述方面,本書統整符號學、敘事理論、文本理論、展覽溝通理論與讀者反應理論、後現代主義等多元的學界研究成果以作為本研究主要的理論建構依據。其中所列舉的展覽個案,有的來自於文獻,有的則來自筆者親自地赴該展覽場域進行質性研究所得到的研究成果。關於筆者親自參訪研究的展覽,筆者多半採文本分析、直接觀察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在此所謂的文本包括所選取個案之展廳內的物件、文字與佈置之整體,也包括博物館官方網站上對於展覽的介紹、乃及於筆者對於個案進行的觀察與訪談結果。筆者的展覽文本因此並不局限於文字本身,而是指綜合視覺與多重感官的體驗試圖與觀眾互動的言語性話語。
 本書的成立是建立在不同領域的研究成果與筆者近幾年來在博物館場域所進行的觀察與質性研究的整合基礎之上。在吸收與轉化各家流派的學說與表現個人觀點的過程中,必然會有一定的緊張與困難,但筆者並不刻意追求獨創觀點,而是希望能在一個合理的研究過程中,努力尋求研究問題的答案。筆者也不認為讀者必然得接受筆者的全套論點,但如果本書能對讀者有所啟發,並能以任何一種方式促進相關領域的研究的話,已足堪欣慰。

目次

謝辭 iv緒論:敘事做為一種文化理解方式 1
第一章 展覽的元敘事理論 19
 壹 何為敘事? 19
 貳 展覽文本的成立 33
 參 展覽敘事的特性-兼論非敘事展覽 43
第二章 展覽如何說故事? 57
 壹 展覽敘事理論研究傳統 57
 貳 展覽的故事:《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與《含英咀華-閱讀與書房》 64
 參 展覽的敘事話語:《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續) 81
 肆 展覽的敘述行為:《含英咀華-閱讀與書房》(續) 86
第三章 展覽敘事的限制與變體 97
 壹 從展覽敘事到展覽敘事元素 98
 貳 展覽敘事服膺其他文本的運用:蘭陽博物館常設展與其他 105
 參 展覽敘事的新溫床:後現代展覽敘事與爭議性主題 125
第四章 展覽敘事的真實與虛構 141
 壹 歷史展覽敘事的手法與成規 143
 貳 歷史情境展示的真實性:《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150
 參 科學展覽敘事的虛構性: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恐龍廳 179
第五章 觀眾的閱讀與接受 189
 壹 觀眾如何透過參觀建立展覽文本:蘭陽博物館常設展 191
 貳 替代品的轉義與觀眾閱讀:《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203
 參 從真實物件到真實體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恐龍廳 211
結語:邁向新階段的展覽敘事概念 223
附錄 229
參考文獻 237

書摘/試閱

故事具備一種功能,就是教我們認識世界,向我們展現世界是如何運轉。通過不同的視點調節方法,可以讓我們從別的角度觀察事情,並且了解其他人的動機,而我們在例行狀態下通常很難看清這些問題。敘事之所以日益成為博物館展覽所傾向運用的溝通手法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與「在現代主義危機之後我們構築知識的文化工程的改變」有關(Brockmeier & Harré, 2001:39)。隨著敘事分析的應用範疇的拓展,敘事理論已然成為文化分析的重要工具。這當中也包括展覽研究的發展,展覽的評論不僅關注於展覽的內容,也愈加聚焦在展覽的內容如何呈現的問題,此點亦為展覽之「敘事轉向」(narrative turn)的重要面向。(〈結語:邁向新階段的展覽敘事概念〉,頁224。)
本書認為,展覽敘事的研究有助我們理解展覽特殊的構成條件與溝通特性,也能令我們更清楚認識到博物館透過展覽在詮釋、再現、溝通當代文化上的重要性。做為一種傳播媒介,展覽的敘事運用強化了與觀眾的交流,但這樣的交流並非單純地你來我往。每位觀眾都帶給敘事一些不同的經驗和期待,它對我們的解釋與行動起著作用,且展覽意義的產生是一種在空間與時間中不斷產生差異與衍生的過程。本書第五章回首《蘭陽博物館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恐龍廳》三個個案,透過觀眾訪談歸納博物館的觀眾如何回應展覽敘事觀點以及如何建構參觀經驗。筆者以為,製作展覽的博物館方或策展者儘管可以設想其對象觀眾,但觀眾如何看又如何解釋一個展覽依然是觀眾本身的自由。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看出策展者的意圖與想法時,我們就成為了「理想的觀眾」。這也意味我們可以看出,儘管故事具有真實感,但它依然是一個虛構的作品,甚至可以區分出可信觀點與不可信觀點。此點也是博物館展覽與文學電影頗為不同之處,後兩者在展現或是明白告知其虛構性甚至荒謬性的空間遠遠大於前者。如果博物館希望觀眾挑戰其展覽,便需要在元敘事層次予以說明。(〈結語:邁向新階段的展覽敘事概念〉,頁226-27。)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