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斗室星空: 家的社會田野
滿額折

斗室星空: 家的社會田野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們若只在身心適應與病理醫療的視框中了解家庭與家人關係,勢必無法由時空兩個維度,參與進入一特定社會的內部張力場域,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實踐若不能如此辨識,便不能綱舉目張地研發出在地的專業方法與知識。

「斗室星空」的書寫,就是希望協助教育、心理與社工專業的工作者們,能以家庭經驗為土壤,「看得見,識得了」家人關係所承載著的多種差異結構,專業工作者若不能辨識台灣與中國家庭,在過去數十年中,社會存在與生活經濟政治條件的演變,對家庭內部經驗是如何發生作用的方式,就只會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化小家庭理論與方法的搬運工,也助長了專業證照制度的錯用與浮濫。

作者簡介

夏林清

台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夏林清教授是台灣推動「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先行者。

她在美國哈佛大學修讀諮商與諮詢心理學博士學位時師承Chris Argyris以及Donald Schön兩位老師,並以行動科學方法,紮實的走向「實踐取向」的社會田野:『我在1970年代初期開始學習源自Kurt Lewin的團體動力,1980年代初由Viginia Satir帶領的工作坊進入家庭治療與心理劇的學習;1983年三十歲時,做了一個重要的專業生涯抉擇──對自己在大學之外社會參與的作用,認定為一名社會教育工作者而非心理治療師。是這個決定,啟動了支撐民族誌與行動研究取徑的社會實驗。』

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美國賓州大學諮商教育碩士,哈佛大學諮商與諮詢心理學碩士、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基層教師協會顧問、蘆荻社區大學創校校長。專長於行動研究、組織學習、反映實踐、團體動力等。翻譯著作有《變──問題的形成與解決》、《反應的實踐者》、《行動科學》、《反映回觀》和《行動研究方法導論》等;歷年來,她以行動科學方法走入華人教育田野,成為香港、大陸、馬來西亞等地區實踐取向研究方法的資深學者。

超載拼裝車上的社會母子盒

1970~1990年代間的台灣家庭恰似包著小轎車外殼的拼裝車,國家以現代化生活為誘餌,工廠生產線與外包家庭小工廠鏈接運作的伸縮彈性,將千家萬戶納入了工業化的進程!只是拼裝車上了高速大道,全力奔馳地生產與消費,零件鬆脫、險象環生,燃油不足,形神耗盡。於是,「家人關係」像是膠皮紐帶,在承擔著工業化機器運轉巨大張力高速運轉的同時,回身組織綑綁了工人彼此之間與工人和他的家人們的關係方式。除了工業化的勞動力使用的軌道式力道外,家庭做為一個社會內部的基本單位,還同時承擔住多層次、多面向社會系統的作用力量,「母子盒」(Chinese Boxes)的概念,將交錯疊置與滲透作用到「家庭」之內的社會力量(social forces)鮮活的意象化了:

「母子盒」(Chinese boxes )是用以形容人的經驗世界是具有階層性、遞迴性的,人與體制系統的關係就猶如母子盒般,每個個體都是各種層次之組織的一部分,而每個社會機制都被更大的社會機制包覆,並以遞迴的方式包覆下去。所有的系統和反饋迴圈都像母子盒一樣層層自我包覆【註1】。

我們若只在身心適應與病理醫療的視框中了解家庭與家人關係,勢必無法由時空兩個維度,參與進入一特定社會的內部張力場域,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實踐【註2】若不能如此辨識,便不能綱舉目張地研發出在地的專業方法與知識。

「斗室星空」的書寫,就是希望協助教育、心理與社工專業的工作者們,能以家庭經驗為土壤,「看得見,識得了」家人關係所承載著的多種差異結構,專業工作者若不能辨識台灣與中國家庭,在過去數十年中,社會存在與生活經濟政治條件的演變,對家庭內部經驗是如何發生作用的方式,就只會淪為歐美資本主義化小家庭理論與方法的搬運工,也助長了專業證照制度的錯用與浮濫。

【註1】原文:「將這些層次看成是一盒包一盒的母子盒──系統內的系統再包含系統。盒子全部包起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視其為一個整體;全部拉開的時候,就能看出不同的節點、階級或層次。整體與部份是兩個不同的視角,卻也互補的觀點。」詳見《變的美學》,丘羽先譯,心靈工坊出版;Bradford Keeney 著,1983。
【註2】夏林清(譯)(a2004, b2007):〈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Donald A. Schön 原著,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目次

《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

【二刷感言】
【序:家的田野 ~勞動的身體、錯置的層次、混亂的話語與沉默的呼吸】

【第一部份 路徑知識1:社會田野中的家與工廠】
 第一章 「家」的階層處境
 第二章 老李家庭小工廠的彈性-家族關係與雇傭關係的交互作用
 第三章 小金家的勞動與衝突

【第二部份 路徑知識2:共振參照與回溯返身】
 第四章 由鄉入城 ~女兒回家的路
 第五章 尋覓噤聲的畫眉 ~走近父親的兒子

【第三部份 路徑知識 3:差異顯影的社會學習】
 第六章 盈豐行 ~恨的爆衝與轉化路徑
 第七章 勞動父母的家庭帳本 ~兩個女兒的共振參看
 第八章 斗室星空 ~家庭經驗晒穀場

【第四部份 路徑知識4:學習的共同體.讓我們相互對看與參照的社會學習】
 第九章 在地人形:政治歷史皺摺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第十章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
 尾 聲 離散斷裂後的遭逢對看 ~在政治歷史差異結構中長大與發展

書摘/試閱

〈突圍 ~丁乃非觀看星空〉╱丁乃非

「歐洲批判家庭理論所看重的階級,性別與文化權力的社會壓迫與女性主義的解放論述,不在研究室裡,也不在遠方學者的身上,它們就在有血有肉、有怨有恨、有情有義的家人關係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差異的承載者,「結婚是戀愛的墳墓」不單是指柴米油鹽的難題,更是指這真實複雜且變動的家人關係,需要看得見星空的好眼力,接納住不同習性;聽得見靜默細聲與涵容差異的新的能力。」(夏林清,《斗室星空》第四部份,343頁)

蘆荻社大像一個大的曬穀場,家家戶戶可以在太陽底下,把裝箱發霉的經驗攤出來,曬一曬、晾一晾!我們體認到社會壓迫有著穿牆越戶無所不在的家戶特性,並試圖發展出與參與者一起回觀家庭經驗的工作方法;我們看待個人的婚姻與家庭的痛苦為我們共享的社會經驗,不往私人化印記或封存或逃避的生活適應模式走去,也不鼓勵專家諮詢的市場化消費方向。(夏林清,《斗室星空》第三部份,241頁)

《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簡稱《斗室》)集結了夏林清老師三十年的作品,從1987年遠東紡織關廠抗爭時期,進入一關廠資遣員工的玩具工廠進行資遣歷程的調查工作,逐漸展開來的,也是一種用她的話語,解壓縮式的探勘知識路徑,家戶作為社會田野的艱辛方法和歷程。「斗室」有幾個關鍵詞:母子盒,拼裝車,解壓縮,回家返家。敘事過程裡,階級、性別、家既是方法,也是拆解重新遇見的對象,是工具,也是時刻轉換的目標。

3.1 家庭經驗解壓縮
《斗室》如何界定「家」?從罷工現場的後勤家庭關係訪談,到輔仁大學三十年的心理碩士博士論文的家庭敘事;從十四年前開始於蘆荻社區大學的「家庭經驗工作坊」,到五年前「以家庭作為方法」系列座談,聚合運動團體與邊緣社群的「家庭」對話:日日春之性工作者家庭、國際家庭、精障人家、勞動與政治疊影分斷的家庭。

不同與一般的學院論述規範,《斗室》不事先界定「家」,而是讓得以進入、介入制度之知識生產領域的,不同社會位置之「家人」(包括夏林清自身)透過自己與學校、運動、社團、社群的頻頻互動(大、小團體),拼貼同時又反思「家」個個環節與層次的可能和不可能。拼貼的過程(以及讀者的閱讀過程)不漂亮也不完備。書裡各式各樣的「不合格」家庭,就是族類繁多不及備載的「家」。這些勞動雙親、性工作家人、精障人家、國際家庭的「家」,文化資本物質資源皆不足,長期困囿於「我的家庭真可愛」日常與正常的情感修辭暴力,只得地底存活,各自為政,卻在書中得以拼貼輪廓,朝向複雜情感的重新記憶、填補、表達或不表達,構成斑駁的網狀解放圖。

家的場域,是一轉化感情、情緒、身體、知識的解離也是溶爐。母子盒(盒子裡頭又是盒子,又有盒子,還有盒子)是方法,夏林清帶著學生一起不斷進出,來回進出之際,不斷自我追究也探視周遭家之各種他人,隨身攜帶的知識配備武器,不合用的立即放手或是轉作她用,探險過程沒有全身而退的可能或是念頭,無可逆轉的自我與家之他人的相互攻堅,也改變也改造,是沒有藍圖不可能計算、預測的目標,更是過程。這個知識的方法和路徑確實是一種手工業。在知識生產早已全球化,愈來愈朝向細緻分類計價,商品化的此刻,以母子盒的方式進出,柔捏、衝撞與細細看待,台灣的各式各樣拼裝車家(族)之各部各類,費工費時費力費心。

解壓縮,是家(族)解壓縮成為三度空間有血肉有縱深的關係圖解,肉搏場域。這是有縱向也有橫向的歷史社會關係故事。在這樣的場域和故事當中,也是書裡夏老師不同時期學生的論文裡,姐弟、父女、父子、母女、夫妻、(外)祖父、母、養女後母、長工父親等之間的恨與暴力,決絕與漠然,得以既是高度個人與偶然化,也是非常結構與被決定的出場。說出來或是沈默,溝通與否,都可以有各自放置與(不)對待的空間與時間。不一定在當下,在過去多半更是不可能,但是,透過記憶、記錄、等待、書寫反倒構築一種未來的閱讀進行式。不論就參與者、書寫者、閱讀者,母子盒的拼裝車承載的是解壓縮到未來的無限時空。

這是對家人、族人之間,長期的恨、怒與暴力一種對待方法。(暴力之有形要脅與無形殺傷力)不是沒有關係,也不只是可怕可憎可鄙可殺(不對等的體制和個人暴力推擠殺傷到關係中另一位置可能無限延宕的暴力回返接力)。負面情緒以致於暴衝是病又不是病,重要的是經歷、存活、記憶、(不)說、多層次、多角度的故事,終至得以拿出來曝曬。公共化或是一種星空,足以滋養突圍斗室的奇特耐力。

我之所以得鬼鬼祟祟地藏這本書,是因為我發現我家的很多情況,都符合約翰.布雷蕭寫的「毒性教條」,而且得分不低。…我對家庭的情感被一種奇異的感受取代,我不知道如何從毒性教條的角度跳脫,我在淚水中不斷退縮,覺得自己是個地下工廠的瑕疵品。(蔡美娟,《斗室星空》第二部份,第四章,112頁)

我的精神反抗之路,其實也是你的。你看見自己打贏了這場仗嗎?
我沒有放棄,我沒有背叛我們的歷史。
你知道拼湊這些別人踩過去都來不及的碎片有多難嗎?
還好有張大綱,有好多人幫我們拼圖。
(張瑞芸,輔仁心理所碩士口考文本,《斗室星空》第三部份,174頁)

二次世界大戰以及中國內戰,台灣從日本殖民轉進國共戰敗、美國庇護之國民黨威權統治。美式自由經濟與民主社會不只是口號、方向,同時成了凌駕的現代知識價值與生活感情模範。美國作為指標,不偶然的統合了多語言又強制執行國語化的台灣。獨特於台灣以國語發音之美國夢,成了統治與被統治之間的公約數。家庭想像不例外。美國小說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以二戰為脈絡,講述美國北部工業大城,實質種族隔離制度之下(小說裡稱之為解放奴隸後延宕將近百年之久的特殊現代國家治理的種族化種性制度),不同經濟條件的黑人以及混血小孩在學校、家裡如何難以符合美國小學課本歌頌的、帝國揚起之國家需求的模範家庭。到頭來,小學課本和成人眉宇間不斷覆頌的家國夢,壓垮逼瘋最底層、最沒有條件的家庭關係和成員。


3.2 階級、性別與暴力的曝曬
《斗室》曝曬了兩層次相互扣連的暴力。台灣七、八零年代經濟奇蹟塊狀包裹著的關於家的故事字裡行間,階級和性別相互作用於勞動家庭關係的暴力:世代間、父母間、兄弟姊妹之間,父母子女之間,咆哮與不堪相互傳遞。難以啟齒的情感得以在故事的逐漸開展中,曝曬;有的敘事者暫時逃離,以迂迴的文字作為情緒的緩衝。閱讀或許提供非關當事人一種面對複雜本身的空間。沒有立即的「診斷」和「命名」(不正常);也沒有斷定的「解釋」和「評價」(何時,可不可能,正常)。有的是人們對於身處世界核心價值(美式自由民主有資小家庭)陰影之下,不合格、不溫柔的感情關係和知識生產,強迫反覆的自我修訂。
《斗室》曝曬了對於「家暴」輕易翻譯的知識論暴力。污名經驗如何可以不再輕易冠上專家的診斷名詞,後者如何僅僅止於描述和參考,才不至於淹沒非正典地區和人們具體生活脈絡及複雜歷史過程,壓扁任何可能給予其他解釋和意義的時間與空間。知識如何得以不是再一層的羞辱壓迫,還人們參與生產知識的平等之智慧與解放權利。於是,家庭經驗與知識生產是也不再是「世界」眼中的所謂地下工廠的瑕疵品;診斷名詞也得以還原成僅供參考、或許有用的形容詞。《斗》的個別和集體故事創造了時間和空間,咀嚼反芻然後拿來和讀者分享夏林清的曝曬作為方法和過程。

走過殖民、戒嚴期間
雨水依然滋潤著玉山,滄茫又巍然
勤勉工作帶來了金色年華
汗水堆砌的51層摩天大樓是勞動者的榮典
夜色中更顯得輝煌璀璨
站在鋼構上,勞動者的戰歌,我獨自吟唱
盡管我齒牙動搖、華髮斑斑
只因繁華之背面,有我半生之證見
台灣是勞動者的天堂?台灣是勞動者的想望?何處尋找我的烏托邦?(摘錄自楊大華的詩,1987新光紡織關場工人,2002年6月參與「台北市沒落產業勞工歷史研究」專案記錄,《斗室星空》,137-140頁)

在歷史發展上來看,家庭從來不只有現在小家庭模式,若以現今小家庭的這種形式和男女角色的安置來看家庭,其實家庭早就已經七零八落了。台灣像是一部拼裝車,在世界資本主義的系統中,「家」做為勞動力的提供單位,是用一種拼裝車的形式去銜接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環節,市場化的消費經濟則讓拼裝車披著小轎車的外殼。(夏林清,《斗室星空》第三部份,240頁)

最後,《斗室》以其故事方法部份回應國際(英語文界)女性主義論述晚近持續的辯論。二十世紀的九零年代到兩千年,號稱冷戰終結,美國國內的女性主義分裂後也分道揚鑣。反色情之反性工作、反性暴力立法路線開始走向國外,在加拿大、北歐以致晚近的東歐、非洲影響不斷擴散。自兩千年開始,美國國內出現一系列自我批判也自我提醒的文章。早在七零、八零年代的左翼反帝女性主義、黑人/有色人種女性主義、性解放與性工作女性主義、邊緣底層同志跨性酷兒、後殖民女性主義已然相繼挑戰堅持兩性平權、修法優先的激進文化女性主義。但是,這次的批判來自和這些或更早的草根陣營連結的九零年左翼歷史與社會學界的知識份子,包括中國女性主義史學研究者或是東歐女性主義研究者。這並不偶然。

她們的研究對象,過去是美國劃分成意識形態的敵對陣營,也是美國媒體刻板印象化為「意識形態」的化身。她們在研究過程中必得高度自覺於自己所可能帶入研究的潛在國家主義視角、框架,同時又得自覺於刻板印象可能作用於自己。她們的研究顯示,九零年代開始活躍於國際女性主義舞台,尤其是透過聯合國平台的一些組織,新興的一種看似中性的,穿透冷戰帷幕的「國際女性主義」話語。簡單的說,從主事者的故事往回追溯,到她們的論述的分析,這波國際女性主義不僅源自美國七、八零年代的性戰役,更是美國二波婦女運動百花齊放中相對秉持二元對立之性別政治的說法,以掃蕩性產業與救援性暴力受害者為使命。

《斗室》給讀者的女性主義方法,回應了國際女性主義以暴力做為性別關係主軸與符咒之去歷史診斷,尤其在所謂第三世界和後社會主義地區(更顯示她們的冷戰視筐)。《斗室》對於暴力情感與關係解壓縮後的晾、晒,讓勞動女性與小孩也有男性的受害與施暴穿越沈重之歷史分斷,得以看、聽與說。《斗室》的敘事方法,讓拼裝家庭關係裡外,性別與年齡如何和階級與統治緊密牽繫,個別人與人之節點如何可能成為體制暴力的傳遞卡榫、穴位,都得以暴露。

《斗室》堅持不輕易脫離台灣地方、東北亞區域近百年的戰亂與強制治理之母子盒,不論多複雜、難堪;或許提供另一種迂迴潛行、貼地皮走天涯的故事行動方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