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簡體書)
滿額折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  價:NT$ 174 元
優惠價:87151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中醫治病幾千年來一直沿用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天地間四時五運流轉的規律,在人體就是六經陰陽傳變規律,這個規律古人稱之為「道」。本書作者根據自己讀經典的體會,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謎霧,重歸古人的中醫經典思維,領會經典所傳的「天地之道」。「道」的本體與「道」在針刺上的應用詳細記錄於《黃帝內經》的各篇章裡,《神農本草經》則詳細記述了「道」在中藥上的應用,張仲景《傷寒論》詳細講述了「道」在湯液治病上的應用。 本書從六經脈證、《神農本草經》藥物談、張仲景常用中藥分析及《靈樞》針刺,一步一步引領讀者,深入體會古人的思維模式,並在每章末設有同學提問,解答同學在學習經典過程中的疑惑。本書為作者讀經典所得,所講道理深入淺出,適合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王偉 山東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精研《內經》《傷寒論》,臨床善用古方與微針治療各科雜癥,獲得良好的群眾口碑。

名人/編輯推薦

《撥開迷霧學中醫:重歸中醫經典思維》帶領讀者,撥開思維中的謎霧,學習中醫經典智慧,領會經典所傳載的天地之道,學習最直接有效的六經脈證與《靈樞》針刺,找到天地智慧所帶來的如大醉初醒般目明心開的感覺,找到至簡至真的天地之道。

目次

第一章 熟讀經典很重要 ....................................................1
為什么要強調讀經典 ....................................................2
讀經典醫書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6
返本還源學經典............................................................8
讀經典要堅守的方法 ..................................................11
理、法、方、藥貫穿的看病模式 ..............................13
淳于意讀經典三年大成 ..............................................14
同學提問......................................................................15
第二章 回歸古人的思維模式 ..........................................24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 ...................................24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26
陰陽之道 .......................................................................28
五行之道 .......................................................................33
《黃帝內經》中的兩種思維體系:臟器系統與藏象系統........................38
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42 第一章 熟讀經典很重要 ....................................................1 為什么要強調讀經典 ....................................................2 讀經典醫書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6 返本還源學經典............................................................8 讀經典要堅守的方法 ..................................................11 理、法、方、藥貫穿的看病模式 ..............................13 淳于意讀經典三年大成 ..............................................14 同學提問......................................................................15 第二章 回歸古人的思維模式 ..........................................24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 ...................................24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26 陰陽之道 .......................................................................28 五行之道 .......................................................................33 《黃帝內經》中的兩種思維體系:臟器系統與藏象系統........................38 秘而不宣的人迎氣口診脈法.......................................42 同學提問........................................................................48 第三章 觀天地,法陰陽....................................................52 中西方醫學思維的差異...............................................53 天地陰陽的運行規律...................................................57 人體陰陽的運行規律...................................................60 陽明之為病,胃中寒是也...........................................69 將人體狀態進一步細分...............................................72 重視那些被忽視的望診資料.......................................78 找找“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的感覺..80 同學提問....................................................................82 第四章 六經脈證...............................................................91 經典真正的靈魂——天地思維...................................91 人體中風與中寒之機理...............................................94 六經病的產生與傳變原理...........................................98 每一經病的正治大法.................................................102 六經病誤治舉要.........................................................107 痰飲病脈證論治.........................................................115 “屬”病的治法.........................................................118 判斷病人病情輕重與預測死期.................................120 方不貴大而貴偏.........................................................124 簡單實用的八綱辨證.................................................127 理法方藥一以貫之.....................................................129 以指指月,指非月.....................................................130 同學提問......................................................................134 第五章 《神農本草經》藥物談........................................144 中藥治病之理——以偏糾偏.....................................144 《神農本草經》難懂之謎.........................................146 《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三品的道理.................148 古人對中藥的認識——通過藥物的生長判斷藥物氣味..........................150 再看許胤宗不著書之因.............................................157 附:也談中醫養生.....................................................158 同學提問......................................................................165 第六章 張仲景常用中藥分析........................................173 附子的氣味分析.........................................................174 麻黃氣味苦溫考.........................................................181 張仲景常用苦味藥分析.............................................184 張仲景常用辛味藥分析.............................................191 張仲景常用甘味藥分析.............................................195 葉天士用藥物氣味指導臨床思維初探.....................196 失理而后法、失法而后方、失方而后藥.................198 同學提問......................................................................201 第七章 略談《靈樞經》中的針刺....................................208 凡刺之道,畢于終始——《靈樞經》的精華篇章《終始》..........................209 謹奉天道,請言終始——如何診斷人體邪氣所在...........................213 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精確判斷該補瀉的經絡................................217 四時之氣,各有所在——精確判斷該補瀉的穴位....................................222 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詳細的補瀉手法............ .230 補則益實,瀉則益虛——判斷補瀉手法是否成功.........................239 經氣已至,候其自護——如何保持而不反彈..................................243 之守形,上之守神.................................................244 同學提問......................................................................246 第八章 撥開迷霧學中醫................................................254 中醫理論的迷霧.........................................................254 學得越多,離道越遠.................................................258 分析出現迷霧的原因.................................................260 撥開迷霧的方法.........................................................266 中醫的傳承.................................................................269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274 同學提問......................................................................276 后 記..............................................................................279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回歸古人的思維模式
希望大家在閱讀這一章之前,一定要按照我前一章所言,忘掉所學知識,重新讀幾遍《黃帝內經》,以便于繼續一起探討經典。很多人已經習慣于戴上有色的眼鏡來看經典,以及這個世界,這時候如果摘掉眼鏡,看到豐富的經典知識和炫彩的世界會很不適應,這時內心會有很強烈的誘惑重新戴上眼鏡,并且會有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戴上那個眼鏡,回到原先已經根深蒂固的思維里,這是一個考驗,需要你有堅定的信心。如果你已堅定地放棄眼鏡,請和我一起將自己融入經典。如果讀者經典基礎不很牢靠,讀這一章可能會有些眩暈,但請你依然試著讀下去,同時多翻看經典,回頭再看就不會難懂了。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
《黃帝內經》非一人一時之作,從文字上看有的很古樸,有的相對華麗一些。《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黃帝內經》九卷,古人將竹簡用牛皮繩串起來卷成一個卷為一卷,一卷最多只能寫三千字,九卷最多也就三萬字,現在流傳的《靈樞經》《素問》字數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內經》并非上古經典《黃帝內經》。現在流傳的《內經》從內容上看前后聯系,雖有部分矛盾,但主要思想和基本概念還是比較統一,不是一堆漢代各家學說的大雜燴。因此我們可以推測,現在流傳的《內經》是由最早的《黃帝內經》作為原始框架,經過后人不停地注解而成為現在流傳的《內經》。在《內經》中我們可以看到由《靈樞經外揣》言“九針九篇”逐漸增加到《靈樞經禁服》言“通于九針六十篇”,最后成為現在所見到的《內經》,這經過了很長的時間。
經典的文字之所以越來越多,是由于最早的經典用很簡單的語言記敘了醫道,只要擁有上古之人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就可以領悟醫道,可是到了中古或末世,人們的領悟力和心境不如古人,看不懂經典,如果不與時俱進,對經典做些解釋,將會“散于后世,絕于子孫”(《靈樞經禁服》)。為了使醫道傳承下去,很多得道的前輩在經典的基礎上加了一些作為注解的篇章,這樣經典文字便增加到現在這么多。好在《內經》成書較早,大部分注解《內經》的前輩均為“得道高人”,因此現在的《內經》還是談論醫道的經典。
古人寫書“述而不作”,古人著書均是如此。孔子幾近圣人之才亦不敢著書立說,只是對上古經典進行整理注解,學生我亦不敢著書立說,只是將自己領悟到的經典醫道再用更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最終目的還是希望更多的中醫同道學習中醫經典,并傳承中醫經典智慧。
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
讀《內經》要先回到古人的思維里。古人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宇宙的縮影,每個事物都包含有宇宙的全部信息,大到天地,小到一粒粟米,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規律運行,這個規律古人用“道”來命名。每個行業都必須遵循這個“道”,“道”從細小的事物中很難發現,天地是最大的事物,對“道”彰顯得最清楚,因此每個行業都是將重點放在對天地的認識上,而對行業的具體操作細節放于末位。《內經》所寫內容也遵循這個規律,先談天地,再談人體,并且在談論人體的時候也處處聯系著天地,不會離開天地空談人體。西方哲學與東方哲學在末節與表述上區分很大,我個人認為核心并無本質差異。西方認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即人與造物主本質沒有區別。中國人則認為人是天地之氣所生,天地之道與人之道同,人就是小的天地。這是同樣的道理用不同的語言表述而已。
上古之人通過觀察,將天地之道的運行規律用河圖和洛書表示,兩圖如下:
河圖相傳為伏羲所畫,以表天象,并創八個卦象,以此推演萬事萬物的規律。洛書相傳為大禹所畫,以表地理,并依此畫天下為九州,依此治理天下。事實上這里的伏羲與大禹都是托名,戰國時期的每個學派都會選幾個上古之人托名為本學派的祖師,如墨家首推大禹,道家首推黃帝,儒家首推堯、舜。這兩個圖分別托名伏羲與大禹,當為反映兩個學派的思想,分別為陰陽學派與五行學派。陰陽學派主要偏重于對陰陽平衡的探討,講究時時處于中和之道,不可偏陽也不可偏陰。五行學派的主要思想為五行的傳變,講究生活在天地之間要順應五行傳變規律,行事不可逆天運。所有的中國古代文化都源自于古人對天地的觀察,都用陰陽和五行說理,也就都離不開這兩個圖,都離不開這兩套理。這兩套理起源雖為二,然所言之理為一,故后人將兩套理論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將兩套理論分別作為先天與后天,即河圖所傳達的為先天八卦,洛書所傳達的是后天八卦,一個言道,一個言器。《易經系辭》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的思想很難用語言來記錄,也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出古人的思想。下面我勉強用文字描述一下這兩個門派在認識上的異同。
陰陽之道
陰陽學派認為世界的生成過程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交感萬物化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起初是一個大混沌,混沌分而為陰陽,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就是說陰氣與陽氣本是一氣,這一氣中輕靈的部分上升而為天,重濁的部分下降而成形為地。這就產生了兩極,一個是極陽的天,一個是極陰的地。如果只是一分為二則天地間只有一個屬陽的象和一個屬陰的象,不會有任何的生機,也就不會有這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只有“二生為三”之后才有“三生萬物”,這個二生為三就是陽氣下降,陰氣上升,“天氣下為雨,地氣上為云”,這便是陰陽二氣的交感,在這個交感過程中產生了萬事萬物。如果要繼續理解陰陽,還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忘掉教科書所教的陰陽的定義,陰陽并非哲學中定義的矛盾,也并非熱水屬陽、冷水屬陰的刻板二分法,陰陽本是天地之道。放下以前的認知之后,我們繼續沿著古人的思路來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生活的世界如此繽紛美麗,究其本質為三生萬物的結果,即陽氣下降與陰氣上升的過程中陰陽二氣相互交織而呈現的各種景象,《道德經》言“萬物負陰而抱陽”,世間的萬物產生的機理都是陰陽氣的交感,只是因各物中陰陽氣的多少不同而呈現出大千世界。在這個大千世界中,陽氣最多幾乎沒有陰氣的就是天,陰氣最多幾乎沒有陽氣的就是地。同時,“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凡是陽氣多的事物都會有像天一樣清靈的特點,凡是陰氣多的事物都會有像地一樣重濁的特點。世上的事物我們都可以通過其外部表象來推測出陰陽氣的多少,比如同樣是動物,鹿與烏龜相比鹿體內的陽氣多,而龜體內陰氣多;鹿角為鹿之精華,陽氣多,龜板為龜之精華,陰氣多。一株植物,枝葉中所含的陽氣偏多,而樹根中所含的陰氣偏多。如果學習宋代的程朱理學首先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對于我們來說就是放下自己的心來感受世界萬物的陰陽屬性,準確地覺察到物體的陰陽氣有多少。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在正常狀態下是陰陽勻平的,男人會稍微偏陽盛一些,女人會稍微偏陰盛一些。人之所以會感覺不舒服是因為外感六淫、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因素導致人體陰陽失去平衡而出現各種癥狀,就會得病,醫生治療的目的就是用各種方法幫助病人恢復陰陽平衡狀態。
陰陽學說在歷史上同樣也在指導著古人修心養性。如果一心不動,則是石頭、枯木,人活著就會動心。如何動心而不偏離陰陽勻平則是古人一直在探索的。因七情內傷亦可致病,保持心靜平和相對來說就很重要了。保持心不死,但仍內心寧靜平和,這是大多數人經歷世事變遷后最終追求的心境。心若外求,即是追求通過獲得或控制某一外在事物或實現某一結果而達到內心平和,不論設定的目標多么難以實現,最終只能在短時間內達到內心的平和,而不是永久的平和。現在大部分人都執迷于外界條件滿足之后的內心平和,但在這些條件都實現后就真的平和了嗎?在得到想要之物的一瞬間或許你會很平靜,很放松。但這種平和維持不了多久就會又墜入下一個欲望中。這些無休止的欲望“輪回”,使內心總得不到安寧,疾病便會產生。中國古人發現了跳出“輪回”的方法,那就是內求,就是時時刻刻守護自己的心,讓心保持在“恬淡虛無”的狀態。《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為醫生修身養性的核心,如果每個中醫都能以修心為第一,時刻守護自己的內心,那就可以使內心時時處于淡淡的甜美,自己不執著于身外的名利誘惑。保持這種心境學習經典和看病,第一自己可以健康快樂,第二可以救貧賤之厄,第三可以療君親之疾,這是張仲景寫在《傷寒論序》中的內容,是張仲景教學中的第一堂課,可惜大部分人對此并不重視。作為醫生首先要正身,然后才能去糾正別人,“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我們只要保持恬淡虛無的心去學習經典,經典智慧亦很容易被我們體會,這樣自會看病效如神,其余名利之事自會有老天打理好,不需我們過分操心。《內經》作者所向往的大同世界是人人“美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古代不同服裝代表不同職業與地位,在大同世界里,每個人都非常享受自己職業給自己帶來的內心甜美,享受不同國度的歡樂,守住自己甜美的內心,不去與別人攀比。我個人認為只有中國古人所提倡的大同世界可以實現,因為其他人所創想的大同世界都是依賴于外在條件或外在制度的實現,而中國古人卻看到了世界不和諧的根源非外在,而是內心,每個人內心都不安寧,無論外在條件如何都不會和諧。所謂大同世界,其實就是每一個人內心達到了和諧甜美,然后大家聚在一起并輔以相應制度保障的社會。
陰陽學說亦可用于處世之道中,即謹守中道。這里所言之“中道”并非是做好好先生,這里的“中”也非指二分之一的位置,而是說無論做任何事都不可偏離該事物的中道,而這個中道往往是由該行業的得道祖師根據行業特點總結出來的。以醫生為例,醫之中道就是安安心心給病人解除病痛,在看病過程中只做醫生該做的,不可以向病人談論鬼神,不可以與病人做各種商業交易,不可以向病人出售與治病無關的任何物品。鬼神是巫師走的道,賣東西是商人走的道,醫生就要守住自己看病救人的中道,不可偏離。只有做事不偏離中道,我們的心才能不偏離恬淡。孔子一生都謹守中道,孔子是儒士,因此他只教學生天地之道,以及與周禮相關的知識,他并不談論死后事和怪力亂神,孔子的避而不談并不代表他不知道,而是謹守作為儒士的原則。這恰恰為我們后世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從這一點看孔子真不愧為萬世師表。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