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楞嚴經講義(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楞嚴經講義(全二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  價:NT$ 528 元
優惠價:87459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楞嚴經》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稱《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本經是佛教修行極為重要的經典,主旨為明悟如來藏性,謹持佛戒,進修楞嚴大定。開示了二十五圓通法門,并講述了如何選擇修行的法門、修行的過程、修行的境界和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對治的方法,是佛教修行必備的經典。
圓瑛法師從1903年聽講《楞嚴經》,自此潛心刻苦研修《楞嚴經》8年,至1920年起在北京廣濟寺第一次開講《楞嚴經》,此后講演此經13次。1940年開始撰寫《楞嚴經講義》,是年編成《楞嚴綱要》,直至1951年才撰成《楞嚴經講義》。
《楞嚴經》內容深奧,本書是講解《楞嚴經》的最為重要的著作,值得認真研讀。

作者簡介

圓瑛(1878~1953),福建古田人。俗姓吳,名宏悟,別號韜光,又號一吼堂主人。19歲于鼓山涌泉寺出家,20歲從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先后于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從冶開、寄禪等參學禪法。其后又從通智、諦閑、祖印、慧明等修習教觀,并精研《楞嚴經》。圓瑛法師的佛學思想以《楞嚴經》為核心,兼容天臺、賢首、禪宗、凈土四宗,博大精深,熔各宗于一爐。會禪凈于—體。

抗日戰爭時期,圓瑛法師住持上海圓明講堂,曾組織僧侶救護隊,辦難民收容所,并赴南洋募集經費援助抗戰,是位愛國愛教的高僧。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圓瑛被推選為第一任會長。著有《楞嚴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等近20種,后合編為《圓瑛法匯》。

名人/編輯推薦

自從一讀《楞嚴》后,不看人間糟粕書!
佛教修行的指南,成佛做祖之正印!
南懷瑾極為推崇的佛教經典,著名佛教大師圓瑛法師最全面最權威的楞嚴經講義!
《楞嚴經》內容深奧,《楞嚴經講義(上下)》是講解《楞嚴經》的最為重要的著作,值得認真研讀。本書原有較多的科判的內容,因不適合現代人閱讀習慣,此次出版做了刪除,只是在會影響文意的地方做了保留,且做了相關說明。

目次

《歸元文庫》總序
楞嚴經講義序
自序
楞嚴經講義第一卷/003
楞嚴經講義第二卷/041
楞嚴經講義第三卷/078
楞嚴經講義第四卷/108
楞嚴經講義第五卷/137
楞嚴經講義第六卷/167
楞嚴經講義第七卷/190
楞嚴經講義第八卷/213
楞嚴經講義第九卷/243
楞嚴經講義第十卷/270
楞嚴經講義第十一卷/296
楞嚴經講義第十二卷/322 《歸元文庫》總序
楞嚴經講義序
自序
楞嚴經講義第一卷/003
楞嚴經講義第二卷/041
楞嚴經講義第三卷/078
楞嚴經講義第四卷/108
楞嚴經講義第五卷/137
楞嚴經講義第六卷/167
楞嚴經講義第七卷/190
楞嚴經講義第八卷/213
楞嚴經講義第九卷/243
楞嚴經講義第十卷/270
楞嚴經講義第十一卷/296
楞嚴經講義第十二卷/322
楞嚴經講義第十三卷/349
楞嚴經講義第十四卷/378
楞嚴經講義第十五卷/410
楞嚴經講義第十六卷/438
楞嚴經講義第十七卷/468
楞嚴經講義第十八卷/496
楞嚴經講義第十九卷/524
楞嚴經講義第二十卷/568
楞嚴經講義第二十一卷/602
楞嚴經講義第二十二卷/631
楞嚴經講義第二十三卷/657
楞嚴經講義第二十四卷/697

書摘/試閱

第一卷
今解此經,謹遵賢首十門解釋。考諸賢宗諸疏,而十門次序名目,亦不盡同,或具足十門,或略取數門,皆先述一經大意,乃以總釋名題,別解文義,兩門列后。今則略為變更,提總釋名題為第一,先釋經題,繼述綱要,后解經文。俾閱疏者,一開卷便知題中義理。聞經亦復如是,第一日即可聽講經題,此固一時之權變耳。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題為全經之總,經乃一題之別;全經要義,萃于一題,欲識經中別義,須解法題總綱。凡釋題者,當知經家既以題目冠列經前,而釋題者自應據經而取其義。如密因、了義等,即當說是何等法,經中何文即是,未可籠統拈弄,而與經文毫不相涉。若陡事論量文體,不依解釋文體,安能令文義雙暢乎?此題,乃佛自命五名中,結集者,揀擇重要,略取十九字,合成一題。前三字,分取第一題;中八字,全取第三題;后八字,分取第五題。名異諸經,故謂之別題。經之一字,凡是經藏,諸部同名為經,故謂之通題。今先約別題,依古判定,后合通別,逐句分釋。
一切諸經,別名無量,按古德所判,不出七種立題:以人、法、喻三字,單字三種,雙字三種,具足一種。一單人:如《佛說阿彌陀》;二單法:如《大涅槃》;三單喻:如《梵網》;四人、法:如《地藏菩薩本愿》,五人、喻:如《如來師子吼》;六法、喻:如《妙法蓮華》:七人、法、喻:如《大方廣佛華嚴》。此經以人、法為題。如來是果人,菩薩是因人,密因是理法,了義是教法,萬行是行法,首楞嚴是果法,故以人、法為題。亦可略兼于喻,以佛頂二字,非舉相似之物,比類發明,乃舉直稱法體之佛頂,以表勝妙,故曰略兼于喻。此依古判定,下逐句分釋:
大佛頂三字,為能贊能表,下之四法,為所贊所表。大者,稱贊之詞,贊下四法,猶言大矣哉是經也!則知密因為大因,得成菩提故;了義為大義,稱實理說故;萬行為大行,如實修行故;楞嚴為大定,王三昧故,具此諸大,是為大經。首標大者,意令受持是經者,當依大教解大理,稱大理起大行,滿大行證大果,故以贊之。佛頂表顯之義。佛頂,則佛肉髻相上,無見頂相也,乃三十二相之第一相。肉髻在青螺紺發正中,周圍紅色,狀如春山吐日。佛初生時,嵐毗尼林神,為佛乳母,捧持諦觀,不見其頂;又佛成道后,游化波羅奈國,東方應持菩薩,欲窮佛頂,上歷恒沙佛土,終不能見。此不屬于有,而能放光化佛,又不屬于無,雙離有無,是之謂妙,表下四法,猶言妙矣哉是教也!則知密因為妙因,因心果覺,二不別故;了義為妙義,一門深入,六根清凈故;萬行為妙行,稱真如理,中中流入故;楞嚴為妙定,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故,具此諸妙,是謂妙法。表以佛頂者,意令受持是經者,當依發妙耳門之妙教,悟如來藏性之妙理;從妙理起妙行;滿妙行證妙果(即妙覺極果,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以表之。結集者,取此三字,冠于經題之首,令知所贊所表,必非權漸教也。
如來密因,如來,是諸佛通號。佛有十號,如來為第一號,乃仿同先德號;以佛佛道同,后佛如先佛之再來,故曰如來,此約普通解釋。今按本經,終實教意,如為本覺,來為始覺。依本覺不生滅之理性,起始覺回光返照之觀智,依妙智證妙理,始覺與本覺合一,名究竟覺,方成佛道,方稱如來。更約三身釋之:身者,積聚之義。一、法身如來,梵語毗盧遮那,華言遍一切處,此積聚理法以為身;真如妙理,猶若虛空,遍一切處。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即法身義。二、報身如來,梵語盧舍那,華言凈滿,此積聚智慧以為身;諸惑皆凈,智慧圓滿。經云:“明極即如來”,即報身義。三、應身如來,千百億化身,隨機應現,此積聚機緣以為身;如有可度機緣,即現八相成道。經云:“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即應身義。今連下密因二字,當屬報、應二身如來。密因,揀非事相修行,顯因可見者。而曰如來密因,即是十方如來,得成果覺所依之因心;亦即一切眾生,所具之根性,為菩提涅槃本元清凈之體,可為修證果覺之因地心。十方如來,皆依此不生不滅為本修因,然后圓成果地修證。眾生人人本具,迷而不覺,未能依之修證,故詣之密。又,此不特是因性,亦即是果性。以如來雖證極果,不離正因,所謂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問:“既即果性,何復名因?”答:“須見此不生不滅之根性后,方是究竟果覺之因,更須依此圓湛不生滅性,成為因地心,稱性起修,始獲究竟果覺。即此一性,而能通因徹果,故如來破識顯根,即顯此密因也。”
又,密因二字,遣五種人過。密之一字,遣凡夫、外道、權教、小乘四種人過。以彼不達密具不生滅之根性,即是成佛真因,反認意識為心,錯亂修習,塵劫劬勞,終無實果。第一卷文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佛欲令人舍妄本,而依真本也。因之一字,遣利根狂慧人過。以彼未明所具不生滅之根性,但是正因佛性,須假了、緣二因,正因方顯。遂乃自恃天真,本來是佛,頓捐修證,不依方便進修,終無得證。如礦雖是金,不假鍛煉,終久是礦,不能成金。
然此密因,即二種根本中真本。經云:“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眾生在迷,非失說失,實則人人本具,所應取為本修因者。十方如來,得成菩提,靡不依此因心,而成果覺。此之密因,即是寂常心性,奢摩他體。十番顯見,顯此密因,非惟近具根中,實則遠該萬法。會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無非藏性,明三種生續之因,示五大圓融之故,全彰三藏,不離一心;如來密因之旨,顯發無遺矣。題中此一句,經中占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奢摩他。第一卷阿難求示真心,文云:“開示我等,奢摩他路。”此三如來臧性,即自性本定,而能開解照了于此者,即奢摩他微密觀照也。
修證了義,即稱密因,所起之修證也。由阿難聞佛極顯密因,天然本具,頓悟藏性,圓滿周遍,喻如天王,賜與華屋,求門而入。而如來為答三摩提,妙修行路,分門以定二義: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證圓通義。擊鐘,驗聞性真常不滅;現佛,證涅槃生死無他;綰巾,以示結解倫次;冥授,以選此方本根。蓋必一門深入,逆彼無始織妄業流,解六結而越三空,方為了義之修;獲二勝而發三用,方為了義之證。
了義復含二意,與通常之解不同:一、用根不用識。用識,則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經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等,故非了義。用根,則依不生滅圓湛性成,然后圓成果地修證。經云:“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故為了義。又特選耳根圓通,文殊白佛言:“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凈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更是了義中之了義耳。以其超諸圣而獨妙,為三世之通軌。經中佛告富樓那云:“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當知勝義,即修證之了義,耳根圓通,乃了義中真了義耳。二、稱性不著相。著相之修,為事相之染修;著相之證,為新成之實證,未悟圓理,均非了義。稱性之修,乃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但向一門深入,而得六根解脫,修則無修;稱性之證,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乃發現其本有家珍,證亦無證。“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門。”方為了義。至若道場定慧,神咒利益,無非修證圓通加行,亦即了義也。題中此一句,經中占三卷半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三摩之問。第四卷佛云:“汝等決定發菩提心,于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決定義,亦即了義。依此了義,修證自性本定,得耳根圓通,所謂“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而修證了義之旨,更無余蘊矣。
諸菩薩萬行,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此方人有好略之習慣,簡稱菩薩。菩提譯云覺,薩埵譯云有情,乃大道心眾生之稱。今作三義釋之:一、已經覺悟我、法二空之有情;二、能覺法界無量諸有情;三、智悲并運,自他兩利。運智,上求佛覺以自利;運悲,下度有情以利他。修諸波羅密,乃如來道前之號,自覺覺他,以求大圓滿覺。而言諸者,通指五十五位也。
萬行,即稱圓通體所起之無作妙行也。如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雙躡前奢摩他,即定之慧;三摩,即慧之定;定慧圓融,中中流入薩婆若海。如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十住,生佛家而為佛子;十行,廣六度而行佛事;十回向,回佛事而向佛心;四加行,泯心佛而滅數量;十地,契真如而覆涅槃;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其行應有無量,今言萬者,但明其多,非局定數也。要之,此行根柢于三如來藏性,歸極于四無礙法界,請詳十行,后五行自知。
問:“五十五位諸菩薩,應是證位,今以位為行,豈不屈證為修耶?”答:“諸位正是因行未滿,深入真修之行位也,不是極果之位。若是修終,只有佛位。”
問:“此位為行則圓通了義之修,應不具萬行。”答:“理具而非事造也。雖圓融勝解,念念具足諸度,以初心貴在精專,但反聞自性,不兼萬行,故但稱了義。”
問:“了義之證,不攝諸位耶?”答:“此有二義:一、但證圓通體,初發二勝用,是故不攝;二、圓人所修,一證一切證,一位即攝一切位,初心、究竟,二不別故。”
又前言修證,推重圓通,此分階級,對治狂慧,令知理雖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究竟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題中此一句,經中占半卷之文,即答阿難所請三名中妙禪那之問。
第八卷結經名后,阿難兼聞此經,了義名目,頓悟禪那,修證圣位,顯是住持自性本定,入于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安定經文,問答相應,已盡正說全經,歷收大定別目,故結經名。至七趣五魔,五陰妄想,自是經外余意,別詳初心緊要,以戒慧助定而已。
首楞嚴者,大定之總名也。圓含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別名,而成一定全體,迥不同于常途工夫引起之定,亦不同于起心對境之定,此自性定耳。《涅槃經》佛自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而古德即明其為徹法底源,無動無壞。經中自顯見起,至四卷半圓彰藏性止,極明一切事,究竟堅固之理。會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即所謂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也。
今釋此定,二義料揀:一、此是圓定,不但獨取自心不動,乃統萬法,悉皆本來不動,為一定體。即所謂“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故稱為圓。經云:“常住妙明,不動周圓。”不然,何以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定哉!據此凡不兼萬有,獨制一心者,皆非圓定也。二、此是妙定,正以性本自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體如故,即所謂“長安雖鬧,我國安然”,故稱為妙。經中飛光親驗,雙離動靜,不然,何以為徹法底源,無動無壞之定哉!據此凡不即性,而別取工夫者,皆非妙定也。
合此圓妙二義,故為首楞嚴王三昧。自發解起行,直至歷位成佛,從始洎終,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亦無出退,非常途之定有入、住、出。入之則有,出之則無,在定縱經多劫,必以靜而礙動;出定略涉須臾,必以動而礙靜,皆非圓妙大定也。此經前自請定,后至結名,乃為正說。經中前半全談藏性,所以開發圓通;后半全說圓通,所以修證藏性,始終不出一定耳。當知三定,不出三因佛性。奢摩他,全取四卷半前,所顯正因佛性,略兼了因為定體;了因慧心開發,當機承教解悟,朗然照體現前,即此照體,為了因佛性,名奢摩他微密觀照。然解從性發,乃即定之慧也。三摩,亦取所顯正因佛性,略兼緣因為定體;緣因善心開發,選根直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乃為出世善法,即緣因佛性,然行依解起,乃即慧之定也。禪那,全取正因佛性,雙兼了緣二因為定體;寂照雙行,不浮不沉,不昏不散,即定慧均等,中中流入妙莊嚴果海也。今合三定別名,成一大定總名;復攝大定總別,為一全部經題,共十九字,是別題,屬所詮之法。
經之一字是通題,為能詮之文,即詮上四種實法。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又此方圣教稱經,今譯契經,顯是西域圣教,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串所應知之義,令不散失故;攝,則攝受所應度之機,令得解脫故;常,則盡未來際,萬古不能易其說;法,則極十方界,眾生所應遵其軌。此經亦具四義:貫串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所應知之義;攝受親因,度脫阿難,及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常、法二義,如圓通法門“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十方三世,共遵不易,豈非法、常義耶?余義避繁不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