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三都追夢酒
滿額折

三都追夢酒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79237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彷彿不久前還住在瓦屋裡、蹲在大土灶前,卻一下子被推向首都大城。從鄉俗故聞、百工物事到城市悲歡,阿盛自言半世紀以來的點滴,雖是明確的存在,如今回想卻似夢一場、又似酒後回看。
面對那些煙火歲月,阿盛選擇以亦莊亦諧、幽默又帶嘲諷的筆調,加上生動有力的俚語擬音,親切趣味的小品形式,凝固永存心中不變的情感。即使青春永「蛀」,年輪已滿面;兒時常見的雞公碗、包鐵皮牛車如今都要往骨董店或博物館去尋,童年的遊戲勝地防空壕、客廳裡總是掛著的繪有掃帚及烏龜與蝦(痚痀嗽)的紙藥包在腦海中仍清晰如昔;鄰鄉兩個養女情同姐妹之情篤、舊時人賣百分之百花生油及麻油之實誠、母親生前自家鄉帶來米糕粽子的溫暖……美好的情感永不褪色。
除此之外,雖不用臉書的阿盛乃「不要臉」一族,卻對時下按讚文化知之甚詳;也知道女兒聽「鷗麥軋」(唯不知其為五月天的歌);另創「Qmz」,認為較「Orz」更寫實……。新舊交會迸發出的趣味,人事流轉中的變與不變,一一匯流成阿盛筆下新舊山河歲月。

作者簡介

阿盛
本名楊敏盛。一九五○年生,臺灣臺南新營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系記者、編輯、主編、主任等職。曾獲南瀛文學傑出獎、五四文藝獎、吳魯芹散文獎、吳三連獎文學獎、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中山文藝獎等。
著有散文《萍聚瓦窯溝》、《行過急水溪》、《民權路回頭》、《阿盛精選集》、《夜燕相思燈》等二十冊、小說《七情林鳳營》等二冊、歌詩《臺灣國風》。主編散文選集二十一冊。作品收入多版高中、大學國文科課本,現主持「寫作私淑班」。
新聞台址:mypaper.pchome.com.tw/news/asaint/



● 雅俗並存,自在自得 ──石曉楓

「三少四壯集」的文字每週一刊,我是一回讀一回讚嘆,阿盛老師的散文書寫,根本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在其筆下,鄉俗故聞、百工物事、歌謠詞曲固能細說從頭;文壇掌故、城市悲歡等秘辛自亦能娓娓道來,此非積數十年之人生體驗與廣聞博學不能造就。阿盛老師言鄉里舊俗,文字引經據典,警世的作意處處可見;書城市小民,則引流行語挖苦流連於臉書按讚的學生輩,詼諧雙關語多有。每一短文之出,輒見台文雅言與現代俚語交相為用,城鎮與鄉土素材融合無間,真可謂揮灑自在,無入而不自得。

● 不用驚嘆號,禁不住驚嘆 ──石芳瑜
善用俚語土語,用字精簡,亦莊亦諧,化俗為雅,向來是阿盛行文的特色。他始終保持這樣的文字高度,不論小品或長篇散文,皆游刃有餘。
阿盛老師很「調皮」,這一點也不改。比方他曾勸一女多健行:「瘦下來比較容易嫁出去。」對方答:「不嫁了,男人都一樣,只喜歡麻兜女優,真是潛水艇雷達故障,沒水準兼神經脫線。」短短幾句,鮮活有趣,這是阿盛。且不喜「驚嘆號」,這也是阿盛。由於用字講究聲韻,他的文章特別適合朗讀,不信你隨便讀一篇看看,時而感傷,時而笑到流淚,令人禁不住驚嘆。

● 觀察,力行,省思 ──林育靖

家庭主婦生活緊鑼密鼓日復一日推展,不久前尚一邊餵奶一邊翻書,如今小女娃兒手腳靈活事事好奇,總要閃躲她舞動的手免得撕破頁,這般捉迷藏閱讀的,多半是食譜及親子書。
坊間許多「父母教養孩子」指引,有些教條式舉例剖析,有些專家口吻建議,我倒喜歡讀那些無特定目的,只輕輕淡淡描述親子之間故事,道理自在其中。那便是寫作私淑班的氛圍。
阿盛老師教我的,不過是觀察、力行與省思,但在我後續人生中,事親、育兒、寫作、行醫,一概通用。

● 說唱凡間悲喜 ──張郅忻
阿盛老師的文字,無論是用語或內容皆充滿時間的味道,不同時空在其中交混對話。在更長久的歲月以後,生命的眼光反覆凝視舊俗今貌,鏗鏘鄉音與諷刺力道,交織一幅幅我未必經歷卻如在眼前的「煙火歲月」。如一首民間小調,說唱凡間悲喜,讓身為讀者的我,以適恰的距離看見過去樸素裡的盛貌。
 

● 找回久違的平靜 ──盛浩偉
認識阿盛老師以來,我一直深刻感受到老師的文若其人、人若其文:在老成中不失幽默,在詼諧裡蘊藏智慧。這一點,在今日的社會情境下,我又體悟更深,因為,在動盪時局裡讀老師的文章,總能讓我找回久違的平靜。那些文字教我,不要好高騖遠、眼裡只看得到利益;而要實實在在地,踏出每一步,回顧並前瞻人生。正是這種堅定,令人格外安心,與溫暖。能受教於他,無比幸運。

● 繪成一張壯闊星圖 ──陳栢青
急水沖出瓦窯溝來,卻為何不說是溝深且闊,能聚眾水?在阿盛老師筆下,瓦窯溝是一端硯,潑的是天上水,揮毫是天下事,鄉野叢譚,古今舊事,隨手摘來自成風景,句裡行間連綿而去,越是簡筆,橫豎之間,自成人間世一張壯闊星圖。故事從來未曾少,倒是這個小小底盆地,被阿盛越寫越寬了。

● 來去瓦窯溝 ──廖淑華

2004進私淑班,適逢阿盛老師的《民權路回頭》出版,同時出版新書的有嚴立楷、許婉姿兩位。初窺殿堂,發表會當天一景一事的新奇感令我保鮮至今;之後,盛師陸續發表《夜燕相思燈》《萍聚瓦窯溝》及《三都追夢酒》,無不是老師常說的──文章寫生活,然而讀盛師筆下的平常事平常人,或迂迴道情,或反諷析理,總是同情同理留人餘地,一如我認識的阿盛老師,寡言冷靜的外表藏著一副熱心腸。
進出「將就居」多年,中年文青時不待我,更常被叮囑加快腳步、多多創作,而我卻有那麼點依賴心態,總覺只要有老師放舟文學大河,即能安心追隨,放心下筆,不怕迷航。

● 對母土的衷心敬重 ──蔡文傑

沒想到,有一天我可以跟著盛師,經由書信往返,教導我寫文章,老師教我更多的是,待人處事,孝順母親;在文學創作上他只教我五個字:樸實而真切。
這五個字夠用了,一如他筆下勾勒的,台灣社會的眾多人物,深刻而鮮活的呈現在讀者眼前,他們在這塊島嶼上安身立命,認真地生活。而這些動人的故事,每一篇都是來自對這塊母土的衷心敬重。

● 描繪世風流變 ──鄭麗卿

老師多年勤於雙北地區健行,鍛鍊身體兼觀察世風,筆底題材不論大小盡是活潑辛辣的世俗:田鼠與錦鯉,夜市與百工,陰陽眼與理髮院,風水與民俗,歌謠與時事,如筆記小說記述世風人情人性的流變。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是你我都在其中的天天尋常生活。文字凝練,眼光透澈,詼諧笑談,托物言志,篇篇翻轉出寫作者甘美或苦澀的情感。

 ● 文壇「阿盛師」 ──賴鈺婷

從臺北遷居臺中已經五年了。我常回想起,那段在中和「將就居」,和幾位同學圍攏在老師家客廳討論文學和作品的日子。我有一本筆記本,上課聽到什麼,便隨時記錄下來。老師說,文學是凡人觀點,而非偉人、聖人觀點。要回歸到人的本身,哪怕一個個體都值得去寫。他說,不用怕對號,散文不用迴避。那時討論的篇章背景,已經不復記憶了,可是我卻仍常常於燈下,反芻當年老師的話語。讀這一系列作品,看見人情、人性及人生。故事明白通透,深寓哲思,除了保留臺灣早期的民間風俗、語言、常民文化之外,幾乎每一篇都有一種專屬於「阿盛師」冷眼熱心,獨特的警世、勸喻意味。

● 光陰重現 ──薛好薰

榕樹下,一群人圍著說故事者,聽者的眼神像跳躍在葉片上的晶亮陽光,而故事也像隨手撿拾的褐黃與翠綠樹葉,一片接一片,帶有過去和現在日子的和煦與溫度。
聽者時而揚起眉頭,哇!原來如此。
時而點點頭,嗯,應該如此。
有時又皺眉,啊!竟然如此。
情緒波動如被清風撩起的枝葉細細沙沙作響,而故事兀自悠悠飄墜。
閱讀阿盛老師的文章,腦中總不自覺地浮現這樣的畫面。那些事及那些人,經老師一一拾掇鋪排,便重現了光陰的網絡紋理。

● 兩個世代的重疊 ──楊碩人
高中時,在國文課上到了父親的課文〈火車與稻田〉,不由自主的感情全湧上心頭了。
我的年紀與父親相差甚遠,我所經歷的時代完完全全不同於他的過去。他在兩個世代之間的變遷遊走,他筆下的從前我看著,不知為何感到格外的深刻,我總在他的口中及作品中摸索著,我想接近父親的過去;時常,我感到迷惘,對於追隨不到父親的腳步,對於無法親身感受父親那個年代而失落,因為他筆下兩個世代間的交替是如此深刻,我卻只能靠想像,無法靠自己去體會。
我要以我的文字,去寫出去紀錄父親訴說的過去;情感不盡然與他完全相同,不盡然觀點一致,但,是用我的方式,紀錄父親過去的點滴,和現在與我重疊世代的經歷。

目次

﹝集序﹞我們的新歲月舊山河

.輯一
海濱之歌
花‧癡
芳鄰香樹籬
草木有情物
女媧造人的隱喻
赤繩繫肋骨
吃喝玩樂讚
錦鯉玉如意
南北虱目魚
抓周生菩提
強韌的線
第四的
急水溪瓦窯溝
金牛練腳力
青白對紅塵
雞公碗成了骨董
聖水倒入魚缸
看不出鴨們理你
理髮店舊曲盤
鏤四銘
臉書,心書
鄉音毋須改
您字小識
廖淑華與張郅忻

.輯二
拜謝阿祖
干戈傷痕
寄藥包和偏方
古早兒童病
半世紀前國校
漫畫微歷史
夜燕相思燈
我輩煙火歲月
今日少壯明日老
雙北滄海桑田
兩年田僑
臺南二營劉家
音樂才子吳晉淮
無情之夢
南都夜曲
追夢酒
苦旦珠淚
百工之二
打鐵匠浣衣婦
舊法榨麻油
鉛字排版手民
稿費知多少
同性戀故事
同志開公司

.輯三
新濟公傳
新三國志
新茶花女
新地獄變
沽之齋誌異
破衫教復仇
神主妻
陰陽眼
孝男兄弟奇聞
號名說
招翁贅婿
螟蛉過房養女
離開虎姑婆
秀才捧冊豹
三鼠記
醬菜譚
大長筋
此去如煙散
再來夢中逢
風水宿命萬歲
貴賤怎麼分級
詐騙托辣斯
總鋪司廚子司
基度山啟示錄

附錄﹝一﹞斯土斯民的浮世羣像
附錄﹝二﹞聯合副刊駐版作家阿盛答客問

書摘/試閱

寄藥包和偏方

數十年前,一般鄉鎮人家的客廳,泰半掛有紙藥袋,通呼「寄藥包」。
 這是日領時期留下來的慣例。藥商派出推銷員逐戶拜訪說明,人願意則登載之,旋即取付藥袋,之後定期計算收費添換藥品。
 推銷員肯定都口才頂級,換句話說,吹牛不費吹灰之力。我聽過這樣的一問一答:牛皮癬要用什麼藥?萬金油就可以。虻蟲咬發炎呢?萬金油會使得。鬢邊痛嘴齒痛腹肚痛呢?萬金油尚好,漢藥西醫先生都講過,嘴齒痛抹下頦,腹肚痛抹肚臍。萬金油怎麼像仙丹?喔,爾老大人真有智識,現在的萬金油,都是德國製造的,藥方幾十種,幾斤才提煉出一兩,船運要幾個月,在臺北,人人隨身帶一盒……概要如此,詳細則不復記憶。
藥袋是粗紙糊成的,畫印圖像,條列清楚。其內只有五六七八類藥,最重要的除了萬金油還有咳嗽藥。咳嗽小藥包,包紙外面圖像同於藥袋上的,一支掃帚,帚柄伏一烏龜,龜馱一隻蝦。那意思即「痚痀嗽」。與文字無前世今生因果關係的人,望之便知,不會拿錯藥。
小說一下何以喘咳借用蝦龜掃表示。雖然本是取正稱的諧音,但說來夠巧,龜叫聲還真像人之喘咳。你去觀察烏龜,幸運的話,會聽到龜叫聲,當下立知。格物致知,須要耐心,我家養兩隻烏龜,大約一年叫十多次。
鄉鎮人勤儉,其實很少取用藥;身苦病痛,能忍就忍,忍不住,就依循歷代傳承的小偏方治療,若無效始啟藥包。我童少年時,每感冒,母親惜費,摘自種的藥草和雞蛋煎炒,食後不久,咳嗽停發燒退。記不起草名,紫色,葉似巴西木葉而窄短且無條紋。
老代阿祖阿媽們尤其信偏方。你哦最好莫輕薄嘲笑文盲或古老事物,人窮而後躬,任何時代任何地區任何種族都一樣;躬,意指卑屈,以圖自力救濟。我長大後細心求證,原來偏方非無據,幾代人實驗的,他們自己亦服用。
寄藥包,今時可能極少了。新代阿祖阿媽們雖也勤儉,卻鮮有節省藥醫費者。我回鄉時發現,他們幾乎都擁有小藥庫,健保農保勞保的藥、廣播電臺叫賣的藥、老鼠會直銷的藥、兒孫從歐美亞非洲各國帶回的藥,都有;興起甚至拿出來好意要「請客」,我一概欣受焉,返家立刻丟棄。這是臺灣特有的鄉鎮式義理,因八字較輕命運較差而出生在都市且忽視小鄉小鎮的人,是難以完全明白的。
 比對前後,不免感慨當年那些推銷員生未逢時,否則今日當議員立委總統都頗適格;又,想來可憐,昔時人之認命韌命,委實匪夷所思。匪夷所思譯為白話即「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理解)」,所以詞前請勿加上「令人」二字,好嗎?常見媒體諸「傖傑」故意胡亂創字造詞,誤導青少年,乃覺彼輩似乎有點毛病,建議偏方治療,尚好抹清潔劑在手指上,抹在頭殼上也可以。

──刊載於二○一三年六月十七日《自由時報》
 

南北虱目魚

臺南人最懂得吃虱目魚。廚藝高明的人,能夠完全利用整條魚,除了鱗片之外。
 整條魚?魚骨有用處嗎?有,熬高湯,味甜清香不油膩,殘渣當禽畜飼料。有些化學合成高湯,你喝起來會立刻嘖嘖稱讚,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原來你喝的是美味毒藥。
魚頭,通常煮作湯,鹵之亦可。我鄉以前有專賣豆豉鹵魚頭者,據說須耗時一日夜,文火不斷,時時察看,鹵成後形狀仍然而骨酥,嚼食之無慮卡在喉頭。我小時候尤嗜食魚眼魚唇魚鰓皮,父母兄姐每為我保留;我一直認為,所謂舐犢之情手足之情,其實多與食物相關。小女兒幼年,我偶爾煮魚頭,她只吃魚眼魚唇魚鰓皮,屢試,皆然,我甚訝異,難道口味喜好也會遺傳?
魚身魚肚,宜煎煮不宜烤炸。雙北的速食店便當,虱目魚盡裹麵粉炸之,實在外行,或許偷懶。若屬前者,廚子應至臺南集體受訓,若屬後者,那就算了,反正買便當的大部分是懶人,彼此相當,合理。廚子,臺灣語音如「兜寄」。
跟人一樣,以前的虱目魚較瘦,魚肚不積油脂,煎之,口感甚好。頂挑嘴的人往往非魚肚不歡,寧捨厚實魚身,此則內行食者方知其妙,無法言傳也。
魚皮魚腸亦然,乾煎煮湯都好。我居雙北三十餘年矣,未曾吃過乾煎魚腸,常常悵悵;而南北魚皮湯魚腸湯差異直如橘枳,悵悵長長。
有些人不吃虱目魚,因為害怕魚刺。這魚也怪,我沒見過其他魚類是這樣生刺的,細小且分叉,毫無順序的藏匿魚身中,人稍不留意,它便刺入喉舌內頰,愈用力挖取則愈陷深,很麻煩。我生長於魚米之鄉,精於避免之道,你交學費,就教你秘訣,頗划算的,學會了,一生受益。現在市面上有無刺虱目魚,其實是經過特別的「手術」處理,跟栽培無籽葡萄西瓜不同。順便一說,將葡萄西瓜弄得無籽,是人類史上十大無聊事之一,把籽吐出來不就行了?即使吞下去也無妨呀,數十年來我吞嚥了幾百粒果籽,真的沒有一粒在肚子裡發芽。
虱目魚粥,全臺皆有,煮法不同而已。虱目魚炒飯,大概只在臺南吃得到,那肯定無刺,魚肉細切,挑剔去刺,費工;雙北的大小餐店要應付數百萬人,想來無此閒情,所以數百萬人都少了一點口福。
 虱目魚鱗本無一用,但生技專家注意到它「沾人身即緊黏」的特性,揭開奧秘,萃取出膠原蛋白,製作保健食品、面膜等。所謂天不生無用之物,此即一佳例。諸多調製販賣黑心化學合成飲料食品的人都該汗顏,建議,最好有自信的負起責任,天天大量吃喝那些飲料食品,將來才能與消費者同病相憐或同歸於盡。
用虱目魚做的食品,種類頗多,虱目魚乾、虱目魚香腸、虱目魚鬆……,泰半臺南「鹽分地帶」生產。至於虱目魚丸,各地有,手工做與機器做,味道無別,但憑商家良心。天良未泯者,不會添加有毒化學劑,因為添加毒劑於食物中是人類史上十大惡行之一;反之,你認命吧,誰教你出生在這個魚龍混雜狀況特別嚴重、魚目混珠風氣特別盛行的時代?
 ──刊載於二○一三年九月一日《中國時報》
 

女媧造人的隱喻

依照《創世記》的記載,上帝的「創造」有兩種版本,目前一般都採用第一章的說法。第六天,他造了地上的動物與人類。大功告成後,「上帝看這些動物是好的」、「上帝看他所創造的一切都很好」。此應屬於常情常理,類似文章是自己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
女媧摶土作人,也是依自己的形象。但她事繁分心,「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這是簡略風格,記載透露出她在百忙中抽空造人的不耐煩,人類因此不完美,這可以解釋她為何事後沒有稱讚自己。此亦應屬於常理常情,類若撥冗煮一堆菜餚請客並道歉:不成敬意隨便吃吃不好意思。
一自讚一自謙,一寫實一寫意,東西方的哲學思考基本起點確實大不相同。
同意以下論證嗎?上帝既是萬能,他不太可能認定人類零瑕疵。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他造人後,「清晨來臨」,即使發現該再修整得更好,最佳時間點已過去。第七天他必須休息,假設玉皇上帝與阿拉連袂去拜訪他:勞駕勞駕吧。那也不行,他寧可選擇放假。你想呢,用一百四十四小時造天地造萬物,多緊湊又多疲累?
你,新人類,一星期工作四十小時、看著大中小螢光幕傻笑數十小時、逛街兼說別人的閒話數十小時、睡覺六十小時、看書零小時,還一直乾嚎生活緊湊疲累且無成就感。如果你是上帝造的,你對不起他;如果你是女媧造的,她也沒有對不起你。唉,你該怎麼辦?
這麼辦,多少跟我們的長輩世代學習勤勉。乖,聽話,別偷笑。人類如果把勤勉當成「好笑」的事,將會集體退化返祖,再度成為猿猴。正經些,好嗎?唉。
我們這世代還算勤勞,但你見識過如今八十歲以上那一代,才知道何謂厲害,尤其農人漁人,簡直可稱為「上帝的人間模樣」,雖然瑕疵不少亦無多能,但幾乎與上帝一般勤勞。你莫窩在雙北臉盆裡喊無聊,到農村漁村看看,人們一天工作十六小時,一星期勞動七天,且從不哇哇叫。
迷你布爾喬亞最常哇哇叫。嫌老闆嫌同事、嫌天氣熱嫌冷氣強、嫌業務多嫌離家遠、嫌捷運線不經居處嫌公車站不在門口、嫌玩樂無多嫌文學無用、嫌洗衣麻煩嫌掃地費力、嫌胸部小嫌臀部大、嫌薪水低嫌褲襠高……東西南北中發白萬條餅花都嫌到,千算萬算,就只忘了嫌自己懶骨頭。
就算女媧純寫意,也不至於造出這麼「抽象」的人類。只會「放銃」抱怨,如此人生能胡什麼大好牌?
老世代以身教讓我領悟了一個私房小哲理:舉以為人,是東方式的隱喻,人應該經常舉手投足也。那繩其實是筋骨的象徵,筋骨當勤用之,否則將逐漸缺乏彈性;那土便是身肉,恆須保持濕潤,免於乾裂弱脆,濕潤,另一說法即流汗。
我事繁食少,兩種造人說就衍義至此。隨便講講不好意思,順祝一切都很好。

──刊載於二○一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中國時報》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3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