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華民族史記(全6冊)(簡體書)
滿額折

中華民族史記(全6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0 元
定  價:NT$ 2280 元
優惠價:87198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是一部中華民族歷史大眾讀物。全書擷取從史前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56個民族為止漫長的歷史時空內,中華民族成員間發生的影響民族史進程的重要事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現中華民族從古代幾百上千個大小不等的族群,經過不斷分化、重組、融合、演變,逐漸從“多元”走向“一體”,發展成為今天56個民族相依相偎、血脈相通、文化相同的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過程。

全書共6卷,各卷書名及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卷:《根的記憶》。講述中華民族的起源和祖先的故事。

第二卷:《天下萬邦》。講述夏、商、周時期大約1300年間眾多民族的故事,中華民族最早的核心族群——夏族形成。

第三卷:《從華夏到漢族》。講述從春秋戰國到漢朝大約1000年間的民族故事,中華民族的核心成員——漢族形成。

第四卷:《華胡混血》。講述從三國到五代大約800年間的民族故事。在這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基因因混血而更加優秀。

第五卷:《激蕩融合》。講述從宋朝到明朝大約700年間的民族故事,在又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中華民族的基因更加豐富。

第六卷:《九九歸一》。講述從清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56個民族的故事。在經歷了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輝煌和上百年的內外憂患之后,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統一體——中華民族正式形成。

作者簡介

本書主要作者均為專業學者,具有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法學等交叉學科背景。

主編:徐杰舜 漢族。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史研究館員,曾為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歷史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在漢族研究上成就突出。出版有《漢民族發展史》、《從多元走向一體——中華民族論》、《中華民族認同論》、《中國民族史新編》等40多部著作,發表近300篇學術論文。入選2008年和2011年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錄。

作者:李安輝 回族。史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南方少數民族中心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民族史、民族理論與政策、散雜居民族問題等研究。

作者:羅樹杰 壯族。歷史學碩士、法學博士,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社會發展問題研究所所長,廣西壯學學會副會長。長期關注中國民族歷史文化、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

作者:張世保 土家族。歷史學碩士、哲學博士,教授。主要從事民族理論、政策與近代思想史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包含有“國家史”和“民族史”,民族(人)是國家的創造者,因此民族史比國家史更久遠、更生動。國家史的出版內容已被多角度發掘,但反映中華民族整體發展歷史(民族史)的圖書尤其是通俗讀物卻一直空缺,《中華民族史記》填補了這個出版空白。
在古今中國的版圖上,曾經生活過幾百上千個民族群體,在共同締造中國這個古老國家并創造燦爛的東方文明的同時,他們自身也不斷地分化、重組、融合、演變。經歷了漫長的時空,今天,彼此早已血脈相通、難分難離的13億的中國人有一個共同的民族身份——中華民族。這個龐大的民族共同體內部支系眾多,文化豐富多彩,充滿了無窮的魅力。《中華民族史記》講述的正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過程中,中華民族成員間發生的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
《中華民族史記》出自專業學者之手,內容豐富而生動,圖片精美,文字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刻,是中華民族成員了解自己前世今生的必讀書、家庭書架的必備書,是送給中小學生的最好禮物,是各個年齡層提高文化素養、開闊視野的工具書。
——《中華民族史記》策劃編輯張惠芳
本書特點:
一、本書是首部中華民族史大眾通俗讀物,全景展現了中國人的血緣、歷史、文化和傳承。
二、全書時間跨度從史前一直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56個民族為止,不止“上下五千年”。
三、585篇主文,帶你穿越探尋前世今生;2000余張彩色圖片,不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成就,也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情景和審美情趣的再現;1000余個尋蹤覓跡地,如同一部中華民族歷史與人文專題尋根旅游指南大全;139則小貼士、上千種推薦書目、約640個古今民族(族群)名稱索引,海量信息,前所未有。

目次

第三卷目錄選
跨“國”婚姻———和親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親家”間的爭斗與往來
誰是西域的原住民
細君、解憂出塞
龜茲非驢非馬“如漢家儀”
羌笛百音
編發的雟人和昆明人
盛產竹杖的邛都
神秘莫測的僰人
“龍的傳人”哀牢
漢朝開發西南夷
鐵騎烏桓
從嘎仙洞走出來的鮮卑 第三卷目錄選
跨“國”婚姻———和親
西漢與匈奴的戰爭
“親家”間的爭斗與往來
誰是西域的原住民
細君、解憂出塞
龜茲非驢非馬“如漢家儀”
羌笛百音
編發的雟人和昆明人
盛產竹杖的邛都
神秘莫測的僰人
“龍的傳人”哀牢
漢朝開發西南夷
鐵騎烏桓
從嘎仙洞走出來的鮮卑
挹婁的簡樸亮相
東甌閩越遷江淮
趙佗和輯百越
崇尚白虎的巴蠻
朝鮮因水得名
朱蒙神話
同出一家的沃沮、濊貉與高句麗
追尋桃花源人
竹王神話與夜郎民族
“人面魚身”的氐族
第四卷目錄選
氐人李氏伐蜀建成漢
僚人入蜀
漢朝“外甥”建立前趙
鮮卑之子成就吐谷渾族
“天可汗”
全其部落 順其土俗
唐平定鐵勒九姓
弘化公主夫妻還家
仿唐制,吐蕃興起
吐蕃滅亡吐谷渾
金城公主促甥舅會盟
回紇助唐平內亂
參天可汗道牽起大漠和中原
粟特人與安史之亂
反客為主的回族先民
渤海與唐 車書本一家
奚族隱于松漠之間
三路獻表 誓為唐臣
莫徭自生長
南中大姓與西南民族融合
茶馬古道遠 人間到天堂
開元通寶 貨幣范式
絲綢編織民族關系網
多民族的和聲——燕樂





第五卷目錄選
胡漢分治 一朝兩制
漢族奴仆成為契丹顯貴
契丹人改漢姓
宋遼戰爭 兩敗俱傷
在宋遼夾縫中壯大的黨項族
宋與西夏時戰時和
北宋聯金滅遼反為自己掘墓
金滅遼,契丹族在中亞復國
宋金和議 南北對峙
傳說中的武林世家
宋揮玉斧砍不斷中華情
“生黎”與“熟黎”
多民族組成的“蒙古旋風”
“我跨革囊”征大理
涼州會盟 吐蕃統一
蒙古人的藏族國師
蒙古人的契丹族智囊
“娶夷婆,變夷人”
多封眾建 因俗治理
藏傳佛教密切蒙藏關系
出身蒙古族的四世達賴喇嘛
土司制度的完善
軍屯制度與民族互動
第六卷目錄選
從女真到滿洲
“滿漢一家”的民族政策
剃發易服
外族人的滿洲化
五世達賴喇嘛進京
六世班禪給乾隆祝壽
藏傳佛教轉世靈童
多倫會盟
乾隆帝的維吾爾族妃子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木蘭秋狝聯絡民族感情
避暑山莊見證民族團結
改土歸流
湖廣填四川
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稱謂
五族共和
抗日戰爭增加中華民族認同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三千年族稱不變的羌族
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
農奴翻身走進現代文明社會
臺灣的少數民族叫什么名稱
“世界之最”漢族


書摘/試閱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
◎徐杰舜
人類社會把人群分為民族,建構了世界民族之林。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民族或大或小,或古老或年輕,其中有一個民族以悠久連綿的歷史、豐富多彩的文化、眾多和睦的人民著稱,她就是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從哪里來
我們從哪里來?古往今來,人們不斷地問著這個古老的問題。著名的人類學家費孝通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多元",指的是古今中國的所有民族;"一體",指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就是歷史上在中華大地上出現過的無數大大小小的民族或族群,經過滾雪球式的發展,從多元走向一體而形成的。
具體地說,中華民族是在古今中國各民族(族群)的互動整合中形成的,這個過程并沒有終結。從中華民族形成的角度說是-個具體過程的終結,但是從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具體過程剛剛開始,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
那么,是哪些力量將中華民族凝聚在一起了呢?
首先,文化基因是底蘊。
在中華民族多元的文化表達中,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起源多元的中華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它存在于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具有同類凝聚的功能,即認同的力量。
比如葫蘆神話。在漢族和南方諸多少數民族的集體記憶中,大洪水之后,人類毀滅,只有兄妹二人幸存,他們根據上天的意旨結為夫妻,使人類得以再生繁衍。這種作為始祖象征的葫蘆神話,歷經滄桑,沉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又如玉石文化。玉是中華民族先民從各種石頭中篩選出來的"石之美者",被賦予了吸納日月山川之精華、凝聚人間之美質的特征,被看作天地精氣的結晶。以玉比德的觀念把玉和德融為一體,使玉成為東方精神的物化象征。玉文化所包含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國民族氣節、"化干戈為玉帛"的團結友愛風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奉獻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等,被作為君子應具有的德行加以崇尚和歌頌,深深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成為中華文化傳統精髓的物質根基,造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氣質。
再如茶文化。中華民族的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既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又蘊藏深厚的精神文化。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飲茶習慣,都與禮結合在一起,以禮規范飲茶的各個環節。講究茶葉與水、火候、茶具、環境以及飲者的修養、情趣等的協調,從而形成中華民族飲茶品茗的一種意境之美,并深入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茶還成了中華民族成員之間交流互動的使者,茶馬互市曾是民族互動交流的重要舞臺之一。在歷史的變遷中,茶文化也沉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華民族雖歷經歷史暴風雨的無數次沖擊,在"洪水滔滔"之中仍然堅定不移地從多元走向了一體,文化基因起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是關鍵。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國家,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占統治地位,由于歷史和文化的作用,在邊疆與中央的關系中,往往表現出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即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民族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是一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史,又是一部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央政權的關系史。
在中國歷史上,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表現為邊疆少數民族入朝納貢、內附受封、請婚和親等文化現象。中央對邊疆的向心力是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政治基礎。是什么原因使中央有如此巨大的向心力呢?那是因為各民族都為締造偉大的祖國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建構了中國的歷史和文明。
再次,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親和力是內因。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從文化層面看,大而言之基本上是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之間的互動、磨合和融合。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本不相容,世界史上這兩種不同文化民族之間的沖突和戰爭不計其數,但中國的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不僅相容,而且具有巨大的親和力,這是為什么呢?說起來,奧秘就表現在這兩種文化的互補性上。對此,費孝通有一個重要的論述。他說:"中原和北方兩大區域的并峙,實際上并非對立,盡管歷史里記載著連續不斷的所謂劫掠和戰爭。這些固然是事實,但不見于記載的經常性相互依存的交流和交易卻是更重要的一面。貿易是雙方面的,互通有無。農區在耕種及運輸上需要大量的畜力,軍隊里需要馬匹,這些絕不能由農區自給。同時農民也需牛羊肉食和皮毛原料。在農區對牧區的供應中,絲織物和茶常是重要項目,因而后來把農牧區之間的貿易簡稱為馬絹互市和茶馬貿易。"(費孝通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365頁)
費孝通的話詮釋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親和力的內蘊。親和力就是文化凝聚力,正是由于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互補性的結合,從古到今,中國的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才誰也離不開誰。這種深層次的內因,使得中華民族雖然歷經無數坎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大一統"始終是歷史的大潮流、大趨勢。
二、中華民族發展的大趨勢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大趨勢密切相關。幾千年來,中國民族關系大趨勢的發展可分為三大階段。
第-個階段:從多元融合走向華夏一體。
遠古時代,中國民族的崛起是多源和多元的,那時,中華大地上大致有五個大的超級族群集團,即炎黃族群、東夷族群、苗蠻族群、百越族群、戎狄族群。約公元前2070年,炎黃族群中的夏族形成,中華大地上的民族在互動和融合中出現了新的組合,當時夏族的族群結構號稱"萬國"。到了商湯滅夏時,商族族群已號稱"萬邦"、"萬方"了。后來,周族的族群則更為復雜,有"九夷、八蠻、六戎、五狄"之說。
春秋戰國時期,風云漸變,西周時壁壘森嚴的民族邊界逐漸被打破,由民族互動激起的民族融合的浪潮首先在夏、商、周三族之間興起。秦晉聯姻混血,表明夏、商、周三族間的民族界限完全被打破了,這股浪潮不可避免地波及和擴展到楚、越和蠻、夷、戎、狄之間,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民族融合的洪流。
中國民族關系從多元融合走向華夏一體的標志,是被稱為"諸夏"的華夏族在中華大地上橫空出世。秦始皇統一天下,使多元融合而形成的華夏族從分散走向統一,開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從約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第一個大階段歷時兩千余年。
第二個階段:從民族互化到漢化成為民族融合的主流。
華夏一體,中國的民族結構并沒有形成華夏一統天下的格局,而仍然是多民族共存的態勢。
國勢強盛的漢朝是華夏族轉化、發展為漢族的一個拐點。在漢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越和南越的過程中,與周邊族群進行了空前頻繁的交往,國名"漢"遂被用于稱呼華夏族,漢族之稱正式確立。這時與先秦時期最大的不同,是形成了人口占多數的漢族與人口較少的其他少數民族共存的二元結構。兩漢之時,這種二元結構表現為漢族與北方草原的匈奴、鮮卑,東北的夫余、高句麗、烏桓,西北的羌及西域諸族,西南的西南夷,中南和東南的武陵蠻、俚、僚及烏滸蠻等少數民族共存。到了明朝,這種二元結構表現為漢族與北方的蒙古族,東北的女真族、索倫部,西北的畏兀爾、回回,西南中南的西蕃、壯、瑤、苗、東番、土家、仲家、水、侗、仫佬、民家、百夷、么些、哈瓦、毛難、攸樂、畬、倮黑、俅人、巴苴、山頭等少數民族共存。
在這種漢族與少數民族共存的二元結構中,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大趨勢是從民族互化到漢化成為民族融合的主流。
民族互化,既有少數民族融合于漢族,也有漢族融合于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融合于漢族的漢化趨勢,在兩漢到清朝前期(1864年前)的兩千余年中不勝枚舉。如東漢末年,匈奴入遷當時的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代、上谷八郡之地,即今甘肅東部、山西和陜西北部、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包頭一帶,特別是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別安置在今陜西、山西、河北一帶之后,世代以游牧為生的匈奴人逐漸定居務農了。魏晉之后,匈奴人都改用漢姓、漢語了,內遷的匈奴人最后都無例外地漢化了。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穿漢服、改鮮卑二三字復姓為漢字單姓氏、禁說鮮卑話而改說漢語等措施,使鮮卑人迅速地漢化了。
漢族融合于少數民族,即"夏變于夷者"的"夷化",也同樣不勝枚舉。爨人就是一例。今云南漢代時主要居民是夷人,漢朝在云南設置郡縣的同時,不斷以屯墾戍邊等方式向云南移民。漢族移民與當地土著夷人分別建立"漢戶"和"夷戶"進行管理。在長期的互動和磨合中,云南的漢族移民在中原王朝衰微的時期,出現了夷化的趨向。到兩晉南北朝時,爨氏獨霸南中,其統領的居民成為爨人,其中就有夷化了的漢族移民。宋代,東北地區女真族統治者強迫漢族移民穿女真人的衣服、留女真人的發型。著名詩人陸游的詞中曾寫道"漢使作客胡作主""廬兒盡能女真語",反映了漢族移民講女真話、被夷化的真實情形。
自宋元之后,尤其是明清時期,一些夷化的漢族成為近現代少數民族的祖源之一。回族的形成就是一個典型。自南宋末年到元朝滅亡,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定居在中國各地的回回,與當地的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融合,在明朝時形成為回族。此外,西北的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西南的白族、阿昌族,中南的壯族、仫佬族、毛南族等在形成過程中都有漢族成分融入。
雖然民族互化是雙向的,但是歷史是有選擇的,在漢化與夷化的博弈中,由于人口、歷史、地理、文化、經濟、政治等各種因素所致,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第二個大趨勢最終選擇了以漢化為主流。漢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滾越結實,人口從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的1.5億,到清道光三十年(1850)已達4億以上。
從公元前206年西漢建立,到1911年清朝滅亡,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第二個大階段也歷時兩千余年。
第三個階段:從以漢化為主流轉向中華民族認同。
1840年的鴉片戰爭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的"華夷之辨"的民族觀,人們猛然明白了世界上的民族并不僅僅以華夷為邊界,漢族也只是世界上成千上萬個民族中的一個。鴉片戰爭也徹底顛覆了中國傳統的"天下為國"的國家觀,人們這才知道中國也不過是世界上成百上千個國家中的一個,天下原來是民族林立、國家林立的多元世界。
鴉片戰爭后民族概念的引入撥轉了中國民族關系發展大趨勢的方向,1894年甲午戰爭后的民族危機激活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1919年的五四運動升華了中華民族的意識,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戰爭激發了中華民族意識的全面高漲,勾勒出了中國民族關系發展從以漢化為主流轉向中華民族認同的"路線圖"。
1903年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到民國時期已深入人心。在同西方列強的抗爭中,中國各民族團結對敵,在捍衛國家利益的過程中加強了互動和整合,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得到了增強,達到了新的認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宣告了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
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實際上是民族互動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形成作為一個階段已經結束,但中華民族發展的進程才剛剛開始,中華民族的復興還只邁出萬里長征的第-步。
三、實現中華民族的"美美與共"
中華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聲中凝聚成一體,既標志著中華民族形成階段的終結,又標志著中華民族發展新階段的開始。濟濟蕓蕓的中華民族,以勤勞、勇敢、團結、進步的風貌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峨峨于世界民族之林。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百上千個民族,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互動整合,從來沒有動搖過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步伐。中華民族從多元走向一體的歷史過程是長期的、持久的,在新的世紀,多元一體內的中國各民族要和平、要發展、要繁榮,要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更緊密地團結起來,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實現中華民族的"美美與共"。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