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滿額折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部《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憶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間的一段生活、工作經歷,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個橫截面。這幾年,經過了反右、大躍進、反右傾、大饑荒以后,處在“文革”爆發之前,似乎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社會政治風云依然鼓蕩翻卷,暗流洶涌,“樹欲靜而風不止”。
雖然沾了特赦戰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右派分子”那頂沉重地壓在頭頂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繼續“夾著尾巴做人”。這到底是怎樣一種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態、心境究竟如何?他歷經了怎樣的內心掙扎?他如何才能在準良民賤民的地位,獲得一種生活的平靜、精神的安寧而不至于心理失衡呢?
頭上扣著的帽子變成了灰色。此種特殊生存狀態、精神狀態,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茍活”。當然,這不過是現在的看法,當時則并非作如是觀。

 

 

作者簡介

邵燕祥
詩人。1958年初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1月改正。
主要著作有:
詩集:《到遠方去》《在遠方》(其中《我召喚青青的小樹林》被選入預備年級23課)
《遲開的花》《歌唱北京城》《邵燕祥抒情長詩集》

散文集:《教科書外看歷史》《大題小做集》
《熱話冷說集》《邵燕祥文抄》
紀實文學:《沉船》《人生敗筆》

 

名人/編輯推薦

◆在特赦戰犯時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僥幸回城
◆從“人還在,心不死”到一個茍活者的隨波逐流
◆主食、副食都不夠吃了,小官僚們卻在一旁大吃大喝
◆戴著枷鎖跳舞,職務寫作也勞而無功
◆他在朝鮮戰場上獲得的軍功章,塞了別人的牙縫
◆幸存在歷史的夾縫里,卻常忘了自己的政治身份
◆一九六五年初冬的晉西南之行,給我的“前文革時代”畫了句號


 

目次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一九六○年
在特赦戰犯時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僥幸回城
從“人還在,心不死”到一個茍活者的隨波逐流
老藝人信任的朋友,宣傳機器上的“螺絲釘”
老相聲“四大本”,構成了“大搞封資修”的罪狀
主食、副食都不夠吃了,小官僚們卻在一旁大吃大喝
那么多人,主要是農民,替我們死于饑餓
第二章 一九六一年
我們將成為爸爸媽媽,我母親將要當奶奶了
不問民間疾苦,一心還只想寫作
戴著枷鎖跳舞,職務寫作也勞而無功
兩條車道溝里的鮒魚:我和吳小如恢復聯系
他在朝鮮戰場上獲得的軍功章,塞了別人的牙縫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一九六○年
在特赦戰犯時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僥幸回城
從“人還在,心不死”到一個茍活者的隨波逐流
老藝人信任的朋友,宣傳機器上的“螺絲釘”
老相聲“四大本”,構成了“大搞封資修”的罪狀
主食、副食都不夠吃了,小官僚們卻在一旁大吃大喝
那么多人,主要是農民,替我們死于饑餓

第二章 一九六一年
我們將成為爸爸媽媽,我母親將要當奶奶了
不問民間疾苦,一心還只想寫作
戴著枷鎖跳舞,職務寫作也勞而無功
兩條車道溝里的鮒魚:我和吳小如恢復聯系
他在朝鮮戰場上獲得的軍功章,塞了別人的牙縫
幸存在歷史的夾縫里,卻常忘了自己的政治身份
從“你算老幾”到“脫帽加冕”
妹妹大學畢業能自食其力,父親就退休了
跟圖爾遜合作譯寫《十二木卡姆》唱詞
插敘兩位沒沒無聞的人,那時代也還有純屬個人的不幸
“歷史將宣判我無罪”:自以為和卡斯特羅的心相通
中蘇交惡,鄰居沙安之處境變得尷尬
居民小組長:息事寧人,還是無事生非

第三章 一九六二年
早春似有解凍的消息,但麻木的我已不動心
以文字表達為生命的需要,落入文網乃是宿命
從古裝的唱詞到洋裝的話劇
內蒙古和江南之行:歷史與現實疑真疑幻
開排,停排,復排:《葉爾紹夫兄弟》一波三折
剛過了大饑荒,又“整社”不準“開小片荒”了

第四章 一九六三年
被批“煩瑣的家務事和卑微的兒女情相結合”
預防政變,丁萊夫將軍奉命進駐廣播局
《葉爾紹夫兄弟》“內部演出”,我卻高興不起來了
改編“階級斗爭”劇本,遠不如親身挨斗感受深刻
難得一上五臺山,跟年輕氣象員聚會高山站
對反修波及國內毫無精神準備,還在吟詠“怒書原不作哀音”
半個世紀后暮年回首,檢點自己過去的足跡
初到重慶:山水市井間徘徊,川劇里沉湎,歷史中遐思

第五章 一九六四年
告別山城下三峽,武漢是舊游之地
李燕、紀維時等的離京,背后有一個“大舉措”
南下溫暖的廣州,卻接到父親病危的急電
寫“反右派”劇本。“小整風”挨整。又獲“優秀劇目”獎狀……
劇團巡演的總結,變成了涉及男女關系的批判會
回憶去沈陽看話劇匯演,卻像重讀了多卷人生的大書
中國爆炸原子彈。赫魯曉夫下臺。我們下鄉“四清”

第六章 一九六五年
苦難的中原大地:西宋莊比土改前的甘肅農村還窮
一窮二白的小村莊,到哪兒找“走資派”的“資本主義道路”?
謝天謝地,這個村莊搞了半年“四清”,沒死一個人
摘掉鄭某的地主帽子,三戶錯劃富農改定為富裕中農
多年后泛濫的大吃大喝、公費旅游,幾十年前只是規模較小
對官僚主義和特權問題再思考,但沒讀懂德熱拉斯《新階級》
一九六五年初冬的晉西南之行,給我的“前文革時代”畫了句號

不算尾聲的尾聲

書摘/試閱

在特赦戰犯時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僥幸回城
一九五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夜,渤海邊的黃驊中捷友誼農場,雷雨交加,土墻草頂的平房,倚坐大通鋪上,我打開筆記本寫下一首詩:
真的,這不算異想天開,
海上生出了一片云彩。
把千言萬語交付它,
借一陣風把它吹向西北。
西北有高樓,樓上有人在等待,不要說人家都在我不在;你沒有白白地眺望海角,我給你寄來一片云—一個大海。
它挾著白熱的閃電,迅猛的風雷,激蕩著所有善感的胸懷。一天夜雨拍打著你的窗扉,讓你想象著海濤澎湃。
讓你想象著海邊的潮水,
每逢初一、十五準要漲一回。
而我將做一個不速之客,
突然在你的意外歸來。
最后的兩句,文秀一看就會懂。我們都讀過十九世紀俄羅斯的小說,一起看過十九世紀俄羅斯的畫。在列賓一幅畫里,一個應是這家主人的男子闖進家門,尷尬地成為陌生的來客,在桌前做功課的兩兄妹疑慮地望著他,而他的妻子好像也深感意外,因全家都習慣了沒有他的生活。他為什么沒有事先捎信來?是突然遇赦,還是郵路不通,抑或他想給親人帶來個意外的驚喜?……這幅畫的題目,有的譯為“不速之客”,也有的譯為“意外歸來”。從哪里歸來?監獄,還是流放地?
我在十月的秋風里,從黃驊轉滄縣,在姚官屯小站站口候車的時候,并不預期回到北京會有“卻看妻子愁何在”的歡快,但還是興奮得跟一同獲釋的伙伴海闊天空地說這說那,好像啞叭學會了說話一樣,就在我們高談闊論間,聽到一聲汽笛,這一班車已經開動北上了。
既誤車,誤了車也高興,索性不著急,重新上車,到天津中轉,在這個不曾來過的北方大城市,買了一鐵盒精裝的糖果,就算帶給親人的小小禮物吧。
從車到北京起,這個全國的心臟,就以出奇的安靜、平靜甚至寧靜接納了我。不但新落成的北京站,出站后拐進的小胡同一片寂靜,就是大街上也不見喧嘩,人行道上,公交車上,人們好像相約“肅靜”,屏口無聲。這完全不是我在海邊期望的回來后的景象。“十年大慶”剛過去不久,想象該還在天安門廣場保留著節日景觀的同時,人們談笑間依然一片節日氣氛才是。然而不但不見節日盛裝的仕女,好像人們都忘記了共和國建立十周年這件大事,家家門前掛的五星紅旗也早就卷起收藏了。
兩年前打成右派挨批挨斗時,我也沒這樣失望過。我在陷入“非常”的境地時,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人們享有私人的歡樂,也享有群體共有的歡樂,那歡樂于我已經陌生了,比如說,就像報紙上反映的那樣吧。那“人民內部”的生活,即使不是轟轟烈烈,也應該是生氣勃勃的。但是,這里沒有母親在我剛下鄉時就寫信告訴我的,敲鑼打鼓敲臉盆打麻雀的熱鬧,沒有大煉鋼鐵時條條胡同連老大媽也動員出來砸石塊的火熾,也沒有文秀寫信告訴我的,參加“十大建筑”施工時,人們在腳手架上登梯爬高,你追我趕……過去了,全過去了。
在中國,戶口是最重要的。打成右派以后,所謂下放,叫勞動鍛煉也罷,叫勞動改造也罷,首先把你的戶口遷出北京這個首善之區,許多人就從此一去不回頭,再也無緣成為北京市幾百萬、上千萬直到兩千萬市民之一了。我鄭重地把黃驊縣轉回北京的介紹信交到派出所警察的手上,他順手就給落下集體戶口,并注明“想當然”的“自黃驊電臺遷來”,是因為我現在歸屬轄區大戶的廣播局了,如其不然,說來自什么農場再寫上“摘帽右派”身份,辦事怕就沒這般爽利了。
回到老三○二宿舍院,離去三年,“城郭依舊”,因是上班時間,空空落落的。沒有遇見熟人,卻正好遇見半生不熟的趙無宣—趙無極的妹妹,她正是這兩年跟文秀同住一處集體宿舍的室友,你說巧不巧。大概她也感到意外,蒼白的臉上表情漠然,她可能正因病休息,我只好煩她帶個口信,給班上的文秀,說我已找過房管科,給分配了九單元三樓三號的一間宿舍,讓文秀中午來一趟。隨后我跟著總務科的一位老人兒,一起上倉庫,借來一床、一桌和兩把椅子,就算安頓下來。
那首詩中的“西北有高樓,樓上有人在等待”,從似乎縹緲空靈的云里霧里,還原到現實生活中那間北向小屋中的日常生活。
人的“日常生活”,住在什么樣的房屋里,畢竟是次要的,關鍵還是跟誰住在一起。
公共生活也一樣,不看你在簡陋的還是堂皇的辦公室,端看你的辦公室里有什么樣的同事。
家里一起過日子的人,是自己找的。辦公室里的同事,就聽天由命了。
我在一九五九年重新進入辦公室。整整十年前,我平生第一次走進辦公室,曾經帶著多么好奇而又自豪的感情!那一年,柳蔭到河北正定天主堂里的華北大學,找我們面談,等于面試,決定調我來北京的廣播電臺。于是我進入中央臺左熒為科長的資料編輯科。今天,柳蔭又和藹地對我說,咱們這回一塊工作了,你先到文藝部的資料室吧。他現在主管中央臺的文藝廣播,表演團體和唱片社。后來我多次想,柳蔭心里不知怎么想的:十年前一個十六歲的小青年,成長為二十六歲的“摘帽右派”了?
我也如約找了平生第一個上級左熒,他現在是新建的北京廣播學院院長,他說廣院人手極缺,我回來正好,不過因為柳蔭堅持要我上文藝部,他跟柳蔭商量,文藝部資料室是個閑職,學院倒是來了就排進功課表,我半天在臺里,半天到北京廣播學院的漢語教研組上班。學院草創,暫時就在離電臺不遠的一座灰樓,原是電臺宿舍,我住過的 —幸耶不幸?幾年后“文革”開始,我又被關到這里,灰樓成了所謂“牛棚”。那是后話。
我跟另外四位新來的中文系畢業生一起,給大一同學任漢語輔導教師。同學們每周聽北大林燾教授的課,回來由我們判作業,講評。我沒參加聽課,半年多的時間,只在什么場合,遠遠看過林燾一眼。后來我從吳小如處知道,林燾是北平淪陷后間關數千里去大后方,上了西南聯大的。
我沒讀過文字、訓詁之學,也沒學過現代的語法。我一向認為對范文多讀多背,多加揣摩,文法、語法自在其中。所讀不多,卻學語法,越學越累也越糊涂。我上小學時看兄姊的高三國文,最后附錄了簡明的文法常識,如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的分類,如主語、賓語的句子結構,好像一看就懂了。學英文時,有 Digram,對句子進行圖解。五十年代初,《人民日報》連載呂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語法修辭講話》,針對當時報紙上的病句,較系統地講了有關常識……這一些,就是我當輔導教師的“學養”根柢了。
這時印尼排華,有大批僑生回國,廣播學院專開了一個僑生班,我兼給這個班的學生輔導,主要是改作文。這倒是我的輕車熟路,同學們似乎也還滿意。即使有不滿意我也不知道,那時候沒到“文革”,學生絕少給教員提意見的。
廣播學院新校舍落成,要搬到東郊定福莊去,像我這樣的“半日制”工作肯定不行了。于是我選擇全天回文藝部,不再兼做輔導教師。左熒也表示理解,我告別了以鄒曉青為首的這個教研組。鄒曉青是“進城”老干部,五十年代初大區撤銷后,從《東北日報》副總編輯任上,調到廣播事業局對外部任職,一九五八年被打成“溫鄒張反黨小集團”一員。主管對外部的廣播事業局副局長溫濟澤劃為右派,他也受了處分。我離開這個教研組不久,溫濟澤調進來,又跟鄒曉青共事了。這是多少有些尷尬的局面,不過我相信他們能夠明智地相處。
那時,到處可以遇見“犯錯誤 ”的人。文藝部資料室,陳道宗已先我而來。他在反右派斗爭中,沒有戴右派帽子,但受了降級降薪的處分,大概是所謂“中右”吧。我一九四九年來電臺時,他也是先已到來,原為北大學生,現在跟隨楊兆麟跑時政,筆頭快,也有活動能力,適于做外勤,但他一直未入黨,最后只好離開時(事)政(治)這一攤,去了文藝部。 —后來我才知道,他出身山東的書香門第,他的兄長早已參加中共,后來一直做對外使節;大概因他的父親與何思源交誼頗深,他被中共地下黨物色來做何的統戰工作,他的知識分子氣在老一輩舊派人物看來順眼,到革命隊伍便顯得鶴立雞群,落落寡合,我就聽過文藝部黨支部的人說他“清高”,當然是要從貶義理解的。人們說他很難共事,但我沒有這個感覺。我們一起幫助柳蔭寫總結音樂廣播(后來又擴展到整個文藝廣播)的材料,合作得十分默契。這是知識分子的臭味相投?落難文人的相濡以沫?還是“摘帽右派”和“中右分子”(沒有公開戴帽,也就永無摘帽之說)的暗中勾結?
好在這時人們被更多的熱點所吸引或糾纏,不暇多顧我們這樣的“死老虎”(后來叫“落水狗”),網開一面,負面的輿論壓力暫時沒有籠罩到我頭上,也從道宗頭上移開。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