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老子易解
滿額折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老子易解

定  價:NT$ 680 元
優惠價:9061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7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清楚解釋何謂《老子》書中「道」之象徵意涵,同時也引領讀者一窺「道」為何是中華文化發展的宗源。
◎對於經文的解釋,說理清晰,邏輯嚴謹,論述不沾虛浮妄誕,讀來令人心思安靜,很容易的幫助讀者探索老子高妙精義。
◎本書以簡易語句解義《老子》經文,也引《易經》卦爻辭象輔助說明各章句,讀者可透過《易經》來理解本書,亦可讀此書後再讀《易經》,乃至廣及「四書」等其它經典。

老子《道德經》講道用之義乃「無為」,所謂「無為」非指無任何作為,而是仍有實際利益於眾之德澤。然而,因聖人之德無私,有功不居,此「我」既已不存,一切施用作為,豈不猶如「無為」?
《老子》文章雖平易近人,但讀其文時則須懂得「正言若反」這句話的真正意涵,才不會誤解書中許多章句所要闡述的意思。例如,「常使民無知無欲」、「非以明民,將以愚之」等語,認為應使人民保持思想單純,掩其聰明,不生智巧心,社會才能維持和諧安定。事實上,老子的思想內涵是對人民要「教思無窮」,是鼓勵人民自由的創造與積極發展。在老子書的八十一章當中,還有諸多像這種原是「正道之言」,卻看似相反意思的章句,本書都將會一一清楚解義。

作者簡介

李忠胤

台灣台南人,資訊工程研究所畢業,著有《易經解經》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天下之動貞夫一

忠胤去年秋出版《易經解經》一書,邀我作序:「修辭立誠,貞固幹事。」時隔一年,又完成這本《老子易解》,篇幅十二萬字,工作忙碌之餘,還能如此勤于著述,令人心喜。台灣習易學生中,他算是頗為資深的一位,快廿年了吧!我們成立學會,春秋兩季辦研習營,設定論述主題,他幾乎每次都有整理的心得呈現,且皆言之有物。行文風格簡練篤實,文如其人。他是一家知名華商資訊大廠的工程師,理工背景的訓練使其論述不沾虛浮妄誕,讀來心思安靜,值得向讀者推薦。
對華文經典有興趣熏習的人,都會感知《老子》書中與易理的共鳴共振,雖然五千言全未提到《易經》,字字句句卻彷彿浸泡在卦爻交織總匯的易理汪洋中,時時觸動靈思,體悟印證而有所得。易為群經之首,百家之源,儒道宗師孔子老子深受影響,蘊養核心創意,結合自身體驗開宗立派,本即華夏文明傳承光大的實情。
史傳孔子曾向老子請益,受啟發甚大,對老子的修為境界有猶龍之讚嘆,今本易傳中還有明顯證驗。老子書中常稱一,理解甚麼是一,成為悟道的關鍵。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既稱道生一,道就不即是一,否則語法語意都不通。二十二章:「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抱一混一得一,
天清地寧;偏離失落了一,就是當今之世的天災人禍不斷啊!
《繫辭下傳》首章:「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這與老子得一之道,豈非完全相通?老子分析完利害後,叮囑「其致之。」明道之人一定得致一,好好體悟發揮一之道。
《繫辭下傳》第五章記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這是解釋咸卦九四爻,人的感思無盡,學派眾多,體悟真理大道為一,實可並行不悖,殊途同歸。該章往下又解損卦六三爻:「天地絪縕,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言致一也。」致一則生生不息,天地萬物皆然。《繫辭下傳》第九章論憂患亂世,稱:「恆,德之固也…恆以一德。」孔子在《論語》中兩次自謂其道一以貫之,作春秋則標舉大一統,這些一都不可等閒而視之,與老子得一之一關係密切。
《老子》本文中用字涉及不少卦名。二章:「前後相隨。」四章:「解其紛。」二十七章:「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十五章:「豫兮若冬涉川……渙兮若冰之將釋。」十六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二十九章:「故物或行或隨……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三十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四十二章:「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三章:「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五十二章:「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五十六章:「塞其兑,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五十四章:「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七十七章:「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則奉有餘。」師、泰、豫、隨、復、解、損、益、豐、兑、渙各卦都上了榜,若習易者熟悉這些卦義,很容易就理解老子的主張。另外,雖然沒提坤、謙二卦的卦名,全部《老子》可都貫串濔漫著順勢用柔、謙讓不爭的思想。
易與老子的關係太密切了!忠胤此書多已揭露,讀者善用心的應能體會。他解老時還引用到四書、孫子兵法等其他經典,這也非常自然。誠如他自序標題;「一致百慮,同歸殊途。」中華文化的傳承本即如此,不識者全在門外,終身不睹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劉君祖 於夏曆甲午年八月

 

【作者序】
一致百慮,同歸殊途

老子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老子所言之易知與易行為何?道法自然也,其理甚易知;捨我私,寡其嗜欲,此事則易行!
本書是繼去年《易經解經》出版,個人的第二本著作,雖然從開始撰寫到完成,期間似未超過一年,但實際上我是從寫第一本書的後期,就已同步著手準備這本《老子易解》了。至於為何當初會有如此計畫,實是因為《老子道德經》與《易經》本就義理貫串,互為發明,可以合而觀之,且二經皆是在講述道法自然之義。
何謂「道法自然」?歷來凡讀老子道德經者,多視此句為本經之主要中心思想,也認為大道之用的要義即是在此。雖然這樣的認知是可從的,只不過大多數人卻把這句話意思理解為:因天地之道乃法「自然」,所以人也要懂得順隨自然之理,而採取一種所謂「無為」的態度,來面對人世間的紛紛擾擾。但這就是「道法自然」的真實義嗎?
其實,老子書中所提到的「道」,有兩種不同的含意:一是指那個能始生天地,可以為萬物之母的先天之道;另一則是聖人之治道。而「道法自然」的道,指的就是後者這一個能治國、平天下之治道。至於,「自然」者,才是做為「道」之象徵。也就是說,所謂「道法自然」,意指聖人之治道乃法天德作為,即為政在上者知效法天道自然之理,而以誠正無我私之德當治道,人民將會順服其治。
瞭解了「道法自然」原來是指聖人之治道乃法「道之自然」,那麼老子又是如何解釋這一個先天之道呢?老子一書又稱《道德經》,所謂「道德」者,道之德也,即道所具備的諸善德象徵之意。老子解釋:「道」乃「不自生」,是自無始以來就既存,也是一切生生創造的本源,能為天地根,以及變化晝夜與寒暑四時,更能化育天下萬物。
然而,「道」卻是惟恍惟惚,無形無相,不可道,不可名,猶如空無般不存在。老子同時也稱道為「玄德」,而玄德者,即《易經》所云的元德也。老子在其八十一章、五千言中,不厭其詳地反覆說明何謂道、何謂玄德?大體而言,若能把握住如上述之道乃生生善長、不可道名等諸要旨,也就猶如執持了探索老子高妙精義之關鍵鎖鑰。
讀老子道德經還有一須特別注意處:若懂得「正言若反」這句話的意思,就不會再誤解書中許多章句所要表達的真正涵義。所謂「正言若反」,是指我所說的話都是正道之言,但卻看似相反之意。至於為何字面上的意思,會誤解成與實際道理相反?這是因為未能辨其本末之故。
例如,第十八章云:「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表面意思像是要絕棄聖智之美名,人民才會得利百倍。事實上,此句是指上位者能啟迪民智,教導人民彼此義利互助,這才是真正的「民利百倍」,同時也是治民之立其本。而當民智開啟,人民已講信互助,這時又何需聖與智者的治理,故可棄絕之矣!
第六十五章云:「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表面像是指為政者不要人民多巧智聰明,人民應保持著愚而蒙昧,才不會難以治理。事實上,這句話真正要表達的反而是指上位者應去其私心巧智,而以誠正之樸做為人民榜樣,人民則是可以自由的發展,並不會受到上位者的限制或擺布。
老子書中還有其他多處類似這種表達方式,倘若懂得何謂「正言若反」,以及能「辨其本末」之義,就可瞭解為何老子所說之言,確實是很簡單易知。
本書命名《老子易解》,除了寓意將以簡易語句解釋經文之義外,同時也因書中多引《易經》卦爻辭象輔助說明各章句。當然,雖說是藉《易經》象義解釋《老子道德經》,但因二經本就義理相通,讀者也可以旁通其則,而取《老子》之義詮釋《易經》,乃至廣及《四書》等其他經典,亦無不可。
老子與孔子皆古之聖人也,聖人之論道說理絕非高遠虛玄,雖然「道」乃玄深奧妙,但其理知之不難,行道而非不容易,吾輩若知法聖人「為而不爭」之德,無我私以利益眾,能夠恆以實踐之,將可體會道即在此。

李忠胤 序於台北大直,二○一四年八月

目次

推薦序
自 序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第三章 不尚賢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十六章 致虛極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十八章 大道廢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
第二十章 絕學無憂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氾兮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 聖人無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
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
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 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惡」,醜之意,亦可理解為因不喜歡醜,所生起的厭惡感。「已」,結束之意。而這個「已」字雖是指結束,但其中實同時隱喻有一個開始,這是因為倘若沒有開始,當然也就不會有所謂的結束。
人對於美醜的感覺,會隨著個人主觀喜好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同時喜愛美而厭惡醜,則是一般人習性之共通。雖然人們會有愛美和惡醜的分別心,並因執著於美而追求美之一面,殊不知美與醜乃相隨而至,二者是因為主觀認知上的相互比較而生出的,並非單獨而可存在。也就是說,在追求美的當下,醜也已同時在背後悄悄跟隨而至,無法被獨自摒棄。
因此,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是指當心裡有喜愛美的感覺生起,其實有一個嫌惡醜的比較心,亦已同時隱藏於背後,無法分離。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善」,指取得利益或好處之意。得利或有害、善或不善,是相對的概念,彼此相因相成,同樣也是建立在主觀的認知上。例如,此時主觀上認為是有害而不善的,彼時卻可能轉念為焉知非福。因此,「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是指人因為有一己我私之立場,以致有了善或不善的取捨,而就在心中選擇主觀認為有利的同時,想避開害而無利的念頭,也已相隨而至。
此外,人因為有主觀之我私,故有美或惡、善或不善的分別心,而惟有天道與聖人能夠中正無我私,視萬物並無遠近親疏之分別,所以也就不會有美此而惡彼,善或不善之分。

故有無相生
「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乃彼此相因相成,並非獨立而能存,這是因為有「無」之存在,才相對會有「有」狀態的生成。

難易相成
若就個人主觀能力的認知,事情會有難易之分別,但這種事情是難或易的差別,可能只是解決步驟的多寡不同而已。因此,難易是因為相較而分出,既然是因彼此的比較,就表示二者是相依而互成。

長短相較
是長或短,並沒有一定標準,端視基於何種主觀立場的判別而論,有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因此,若此有一短,必因同時存在彼之一長,稱長或短,乃因相較而生出。

高下相傾
「傾」,高低傾流之意。主觀上所認知的是高或低,其實並沒有絕對,例如,一群山其中之最高,可能只是另一群山其中之最低。因此,是高或低,就只有一時比較之相對,稱此為高,是因為另有一較低,高與低二者乃相因相成。

音聲相和
「聲」是音發在內,「音」是聲成於外,亦即「聲」是由物體振動所生,「音」是經由空氣傳播所發。因此,只要物體有振動,就會有音聲之發出而被聽聞;只要有聲音之聽聞,就必然相應有物體之振動。音與聲二者關係就像是若有外在之果,則必然有內在之成因,因與果乃是內外相應和。

前後相隨
須先有方向之定義,才會有孰前孰後的分別。例如,彼此面向而立,這時雙方都可以自稱是站在對方的前面。因此,若有一個為首在前,則必同時有一個隨之在後,前與後乃是相因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處無為之事」,是指聖人以「無為」、「無事」治天下之意。而所謂「無為」、「無事」之治,則是指聖人誠正在位,樸而少私寡欲,並以清靜守常當治道,天下人民可以安其居,樂其業,社會和諧有次序,並因安定而繁榮。
聖人做到誠身修己,中正無私偏,樸而少私寡欲,雖然不必有言語之說,或藉由諸多律法之制定,人民自然會效仿其誠正之德,社會民風也將逐漸走向敦厚良善,是謂聖人「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作」,並舉而繁榮之意解。「不辭」,因為辭含有卻而弗受,推而向外之意,故「不辭」者,就是反其義,即表「收受向內」,這裡是象徵萬物皆來與之歸附。「萬物作焉而不辭」,指天道有日照雲雨之德澤,普施天下萬物,萬物是在天德的利益下獲得成長繁榮,因此,萬物莫不歸附順隨中正天道而行。

生而不有
「生」,天德利益生長萬物之意。「不有」,雖有功,並不居其有之意。「生而不有」,指天道雖德澤利益生長天下萬物,卻不求萬物任何回報,然而萬物則莫不尊其道,皆樂意順隨天道中正規律之序而行。

為而不恃
「為」,指天德臨保萬物之施益作為。恃,依賴之意。「為而不恃」,指天道誠孚有信,規律運行在上,公平普施日照雲雨之德澤,萬物則是自由的生長,各自努力獲取所需之頤養,而非完全倚賴天德給予臨保照顧。

功成而不居
天道雖有化育天下萬物之功,卻是謙下處後,弗居其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去」,就是來也,即萬物皆主動來與之比附之意。「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指天道雖有利益生長萬物之功,卻弗居之,然而萬物莫不主動順隨天道而行,這時就像是天道無私以利眾,並不居功,卻反而越獲得其有,所謂「是以不去」。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
與善仁,言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解義】

上善若水
「上善」,最高、最上之善。而天下最上之善,則莫高於天德之至善。天德善利益萬物,萬物普受其德澤而生長繁榮,但天道卻從不居功,並不求萬物任何回報。
水之德亦有諸善,其善德則似天德。水之德,利養萬物,並不居功;其動趨下,猶如謙下不爭;前行雖遇有坎陷,並不改信實之常德,仍然剛健向前不受坎險所阻礙。由於水之善德,似那至善天德,故稱「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之德如天德般,德澤滋長萬物,故「善利」;其動則趨下,猶如謙下不居功,故「不爭」。
眾人之習性,多喜居高位,樂在人之上,而惡處卑下。然而水之德雖善利萬物,其動勢卻總是選擇居處最下位,猶如願意處眾人之所惡,而懂得謙下退讓之德。
「幾」,近似之意。水之德,因為像那天地之道所具備的諸善德,故其德乃「幾於道」。
居善地
地道有謙卑居下之德,而水流之性亦動而趨下。因此,所謂「居善地」,是指水之德有著像那坤地般,願意謙卑處後不爭之善德。

心善淵
「淵」,如深淵之水。深淵之水,安靜不流動。正因為淵水虛靜空靈,故能敏銳的咸感細微之波動。因此,所謂「心善淵」,指人之內心應像那淵深之止水般,隨時保持著寧靜專注,清楚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同時也要懂得以虛受人,不固執己見,願意靜聽和接納別人的想法。
《易經‧咸卦》大象傳云:「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咸卦上澤兌下山艮,澤在山上,有「山上有澤」之成象。山上之澤,虛靜空靈,雲飄風動無不感知。君子觀山上之澤,虛靜空靈能咸感一切而有感,君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懂得以虛受人。〈咸卦〉大象傳「山上有澤」之象徵,意思實與「心善淵」相通。

與善仁
「與」,利益施與之意。「仁」,仁者乃無私以愛人。「與善仁」,指水之善利萬物,如那天德之仁愛萬物般,無我私以利他,對於所施與,公平而無分別心,亦不求任何回報。

言善信
「信」,人言為信,即說話可見其落實,亦有誠實不自欺,以及不欺人之意。人之所以失信,常起因於所從事遇有困難,或多計較我私之利益,以致違背了原本的承諾。觀流水之行進,雖然前遇坎陷,卻不會被坎險所阻卻,仍然信實的一波接著一波不斷往前注入,直至盈科而後續行。因此,所謂「言善信」,是指坎水之流行,雖行遇坎險,仍然恆進向前而不失其信,猶如具備「言善信」之德。
《易經‧坎卦》彖傳云:「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水流前行遇坎險,必盈科而後續進,並不會被險陷所阻,其恆進向前之德並不改常,猶如不會因環境的影響而更改其信實之志。〈坎卦〉彖傳所云之旨,與「言善信」意思相通。

正善治
「正」,指誠正不偏私之意。「治」,指對於人民的治道之意。水流之行進,遇到低窪處,會順勢而流,若前有高山丘陵之險,則是知避開阻撓旁行而過,因此對於水流之治,須懂得順勢利導之理。其實,人民的思想或行動自由,也就像那行走於大地上的流水,是無法藉圍堵方式將它限制的。
因此,所謂「正善治」,指為政在上者瞭解到治民之道如治水流般,對於人民的治理,最重要的是能夠誠孚信實,正其位在上,以做為人民榜樣,人民則是可以自由的發揮,無限制的發展;同時也要體察民志,瞭解人民之所需,這才是治民守國之要。
《易經‧坎卦》彖傳云:「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天險不可升」,日月運行在上,即使升起一道高廣屏障欲阻擋其前進,也無法阻撓其半步。「地險山川丘陵」,水流行進於大地,知順勢而行,以避開山川丘陵之險阻。所謂「王公設險以守其國」,意思與「正善治」相通,即上位者能法水流順勢而行之善德,其治理人民,不會限制如天際日月之動的人民思想自由,也不會阻撓人民活動遷移的行動自由。

事善能
「事」,行事之意。「能」,效能或效益。「事善能」,指雖然前有高山或坎陷等重重險阻,但水流之行進,猶如懂得找出最具效益的行事捷徑般,知如何避開其間層層阻礙,做到每往前一步,就更有一步漸進之功。

動善時
水流前進遇到坎陷,不盈科則不續進,及至注滿坎陷,旋即續行向前,並不會有任何之停留。又,雖然前面有高低險陷不同之阻礙,但流水猶如懂得臨事隨機應變之理,將會順隨著地勢的險陷而上下起伏。因此,所謂「動善時」,是指水流之德,知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猶如能隨機應變,順應時勢之宜而動。

夫唯不爭,故無尤
「不爭」,水流之性,動而趨下,雖德澤滋長萬物,卻退讓不居其功,故其德猶如「不爭」。「尤」,缺陷或阻礙之意。水居下處後,利眾不居功,猶如謙退不爭,又同時具備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等諸多善德,這就是為何稱水乃「幾於道」,以及無咎尤之理所在。

以上內容節錄自《老子易解》李忠胤◎著.白象文化出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61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