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此心安處亦吾鄉:嚴歌苓的移民小說文化版圖
滿額折

此心安處亦吾鄉:嚴歌苓的移民小說文化版圖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嚴歌苓的移民小說生動地反映了當今世界文化的一大特色——不同民族和文化間的互動與雜交。本書以嚴歌苓的移民小說為研究對象,梳理和分析其主題和特色:

‧考察人性在異質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與發展。嚴氏移民小說將人性置於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考察人性的適應與演化,探尋背後的原生文化在激變中發展的可能性,借此反思華人自身文化特質。

‧探索文化、歷史與社會的深層次內核。嚴歌苓沒有止筆於移民生活,以及此種經歷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間的砥礪、碰撞與牽扯。而是洞穿熙熙攘攘的表層,探索深層的文化、歷史與社會內質,挖掘華人移民文化的淵源,回溯其繁衍於異域的原初狀態。

‧探尋華人移民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的出路。嚴歌苓書寫華人移民在文化邊緣的艱辛生存景狀,有意識地探尋華族移民文化在現代語境中的出路。她筆下的人物往往主動尋求新的身份認同,縱然面臨障礙與陣痛,亦積極完成“他鄉亦故鄉”的文化轉型。見微知著,由此映照出文化體系間相互交融的發展趨勢。

本著作特別收錄作者對嚴歌苓最新學術專訪。

作者簡介

葛亮,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城市文化與文學、比較文學與少數族裔文化、文學與電影藝術等。曾獲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傑出青年研究學者獎”、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說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及台灣“年度誠品選書”。作品於2010年與2013年兩度獲選“亞洲週刊年度華文十大小說”。著有長篇小說《朱雀》,小說集《七聲》、《謎鴉》、《阿德與史蒂夫》,文化論著《繪色》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移民默默堅持了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各國形成沒有國土的無形國土。沒有一個種族像華人那樣在異國他鄉建立祖國的城邦。
—— 嚴歌苓

葛亮博士這本文學評論,寫作態度嚴謹,且資料完備,引述豐贍。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學評論,而是本重要的學術著作。值得文學愛好者好好細讀,更值得關心當代中國文學的學者作為參考和研究之用。葛博士是位學者,也是個作家,才能夠寫出如此精彩的評論專書來。
—— 陳志誠(香港新亞研究所專任教授)

序言

陳志誠(香港新亞研究所前任所長、專教授)

《此心安處亦吾鄉——嚴歌苓的移民小說文化版圖》是葛亮博士撰寫的一本文學評論專著,集中論述嚴歌苓以美國的華人移民為題材的小說。寫來認真、嚴謹、全面,學術性高,值得文學愛好者好好細讀,更值得關心當代中國文學的學者作為參考和研究之用。

嚴歌苓是當代相當成功的海外華文作家。她1958年出生於上海,80年代開始寫作,198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中國文學學士。1989年赴美,1990年進入芝加哥的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攻讀英文文學,獲英文文學寫作碩士學位(Master of Fine Arts in Fiction Writing)。嚴氏的創作力豐厚,尤其留學美國之後,表現更為可觀,發表作品的數量相當多。包括《綠血》、《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扶桑》、《天浴》、《人寰》、《少女小漁》、《穗子物語》、《波西米亞樓》、《學校中的故事》、《倒淌河》、《誰家有女初養成》、《草鞋權貴》、《海那邊》、《小姨多鶴》、《無出路咖啡館》、《女房東》、《花兒與少年》、《第九個寡婦》等眾多作品。她又曾直接用英文從事創作,2006年時她便出版了第一本英文小說The Banquet Bug(中譯取名為《赴宴者》)。另外,中國內地還有出版社替她出版了七集的《嚴歌苓文集》,選輯了她多篇的中短篇作品。除中國內地外,她的作品也分別於台灣、香港、美國等地發表,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法、荷、日等多國文字。可以說,她是當代極受重視的海外華文作家。

對於嚴歌苓移民小說,前此也有好幾篇評論文章,像張大春的〈通俗劇的深度示範——小評《海那邊》〉、沈怡的〈嚴歌苓深耕移民文學〉、王震亞的〈歷史深處的人性閃光——再論嚴歌苓的移民小說〉等等,但都不夠全面。只有葛亮博士這本書,才是整體性的,全面性的,也是深入地從文化層面來作的論述。博士這本書,全文共分五部分,再加上參考資料和附錄等,可說相當完備。全書以嚴歌苓移民小說的主題研究為中心,並以文化、歷史、社會學等方面的論述作為理論參照,目的是要從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來對嚴氏的移民小說作品作全方位考察。在嚴氏的移民小說中,他深入地剖析了若干個不同的主題,包括東方主義想像與中國“物戀”、中國與“母性”和他者形象、在西方語境中男性華人的再現策略、釋放華人的聲音和重構遺忘中的歷史情境、“她者歷史”的文學建構、歷史斷層中的文化意義、在美華人的文化認同、美華移民所面臨的心理困境、華族與美國其他弱勢人群等。

葛亮博士這本文學評論,寫作態度嚴謹,且資料完備,引述豐贍。結語部分,尤其寫得出色。可以說,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學評論,而是本重要的學術著作。正如我文首所說,值得文學愛好者好好細讀,更值得關心當代中國文學的學者作為參考和研究之用。

博士出生於南京,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執教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著有《朱雀》、《謎鴉》、《相忘江湖的魚》等文學作品,曾入選台灣2006年誠品選書,2008年香港藝術發展獎、首屆香港書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等獎項,其小說獲列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8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等榮譽。可以說,他是位學者,也是個作家,這樣的雙重身份才能夠使他寫出如此精彩的評論專著來。

 

自序

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在其回憶錄《說吧,記憶》(Speak,Memory)中寫道:“我只有讓所有的空間,所有的時間加入我的情感,加入我塵世的愛,以便除去它凡塵的邊界,以此來幫助我抗擊一個有限的存在。”對於一個移民作家而言,寫作往往不期然成為一種利器,刺穿了個人與時代經驗間的阻滯,將自己置於一種更為坦白也無可選擇的境地。這是一柄雙刃劍,洞穿之時亦在割裂。納氏與他的同胞茨維塔耶娃(Marina Tsvetaeva)、布羅茨基 (Joseph Brodsky)、索爾仁尼琴(Alexandr Solzhenitsyn)都同樣面臨了流徙的考驗。這考驗的基調是苦痛或沉重的,因為伴隨著重重斷裂,關於語言、國族、文化身份,甚或政治生命。而文字,在他們長達數十年的寫作生活中,擔任了一種膠結的角色,鏈接了無數個或隱或現的節點。這些節點的名字,叫做“原鄉”。

或許這便是撰寫此書的緣起。著手這個研究項目之初,筆者訪談了許多身在海外的華文作家。交談的重心是,是甚麼因素使得他們堅持以母語創作。其中一個答案是:“我需要保持一種思維的習慣。”這個答案的有意味之處在於,某種堅守與些微抗拒的意圖。

生長於西方本土的華裔作者,一如黃玉雪(Jade Snow Wong)、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或是譚恩美(Amy Tan),華裔美國人的經驗,使得他們的寫作更傾向於族裔歷史的縱向梳理。而晚近的移民作家,似乎勢必要經受兩種文化經驗的最直接的砥礪。事關他們的文學表達,砥礪過後或許走向融合,但仍然不乏此消彼長的可能。兩種寫作形態,構成了微妙的“十”字。而當我讀到嚴歌苓的小說,感受到作為研究者的慶幸。她的作品,恰構成了這“十”字的交點。由於個人的閱歷,這位作家是帶著三十年的中國經驗進入西方世界的。她也曾清晰地表達過這種被“連根拔起”再“移植”後的苦痛。

及至之前在研討會中相遇,聽她本人談及這種根鬚裸露所帶來神經的“敏感”,其不經意間透射了一位傑出移民作家的特質。嚴歌苓由早期個人經歷對接性的創作,漸至過渡到一種精準且個人化的書寫定位。《扶桑》以一個外來者(outsider)的後設視角,來檢視北美早期華裔移民史的百多年歷程。因其跳脫的敘事立場,以“進入”與“融入”為主題的異文化省思,呈現出客觀與冷靜的質地。而對於中國文化語境的熟稔,亦建構了她作品中“中西文化互參”的小說類型。《人寰》中患有精神疾病的華裔女博士,其形象成為此方面最為集中的具象體現。這使得她的書寫格局在保持自我獨立性的同時,出現了與西方文學空間的交集,且延展了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維度。

由此,嚴歌苓的小說作品所展現出的多元文化品性——中與西、男與女、傳統與現代等等,為此課題提供了多重窺口,使筆者得以從比較文化、性別書寫乃至社會心理學等方面入手,去深入發掘華文移民文學的研究可能性。而在這一研究過程中,對於“原鄉”文學意象的探究,也漸趨清晰。另一位身在美國的華裔移民作家哈金(Ha Jin),曾著文談及“家園”(homeland)概念,他使用了對“抵達”(arrival)與“回歸”(return)詞義的辨析來釋解其內涵。借之為視點檢閱嚴歌苓的作品,無疑兩方面兼而有之。因此,筆者借用蘇軾〈定風波〉之詞意,將此書定名為“此心安處亦吾鄉”,希望可呼應這份感受。

此書付梓,間中種種,心存感念。感謝我已故的祖父葛康俞教授,為我樹立了為人為學的尺度。感謝嚴歌苓老師與 Mr. Lawrence Walker,是你們的無私襄助,使得此書的撰寫順利進行,我很珍惜此中緣份;感謝導師楊玉峰教授,在我開展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時,給予我的鼓勵與指導;感謝浸會大學中文系,提供優良的學術研究環境,使我能夠專心完成這本著作;感謝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及歐洲華文作家協會提供的寶貴資料,你們對寫作的執著令我感動至今;感謝香港三聯書店,十分榮幸拙作可在貴社出版。各位同事在編輯中付出的辛勞,令人念念。最後向所有予我幫助的朋友們,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甲午年夏於香港

目次

緒論

第一章 美國華文文學的發展概況 03

第二章 嚴歌苓移民小說簡介 10

第三章 美國華文移民文學的研究狀況及有關嚴氏的論評 17

第四章 嚴歌苓移民小說主題研究的取向 22

 

第一部分

西方注視下的母性 / 女性中國

第一章 “東方主義”想像與“中國物戀” 28

第二章 《扶桑》—中國與“母性”他者形象 44

第三章 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和《蝴蝶君》

的比較分析看華人男性的再現策略 58

 

第二部分

歷史的影像

第一章 昔日重現——遺忘中的歷史情境 84

第二章 歲月的裂隙——歷史斷層中的文化意義 101

第三章 屬下要說話——“她者歷史”的文學建構 114

 

第三部分

鄉關何處是——現代美華移民的生存境況

第一章 從“土生族”到“新移民”——在美華人的文化認同 142

第二章 獨在異鄉為異客——美華移民所面臨的心理困境 170

第三章 弱者的宣言——華族與美國的其他弱勢人群 193

 

結語

參考資料 227

嚴歌苓簡歷 239

附錄 他國的故邦——嚴歌苓專訪 244

書摘/試閱

緒論

 

第一章

美國華文文學的發展概況

對於“海外華文文學”,中國內地學者陳賢茂在其著述中作出明確的定義:在中國(包括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凡是用華文作為表達工具而創作的作品,都稱為海外華文文學。1 近年來,隨著地區性和全球性的華文文學交流、研究活動的日趨頻繁,海外華文文學已成為世界華文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活躍於北美華文文壇的美國華文文學(簡稱“美華文學”),以其在創作陣容和作品質量上的優勢,漸“成為當今海外華文文學界執牛耳者”,“域外任何國家或地區的華文文學都難與其比肩”。2

在進行深入研究之前,有必要首先釐清美華文學的發展軌跡,筆者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整理,將之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一、奠基準備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之前)

華人移民美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甚至更早。3 此後,在中國本土內外交困的情況下,4隨著美國加州金礦對外來勞工需求激增,中國南部沿海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居民帶著對“黃金夢”的憧憬,踏上了重洋之外的新大陸。

大批華工的到來,正值美國西部開拓時期,他們為美國的早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自1882年起,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排華法案,使在美華人的經濟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基本人權也受到嚴重摧殘。

此時期的華僑勞工,在為衣食勞碌之餘,自編了一系列以其思鄉之苦及血淚生活為素材的山歌、民謠、打油詩。遺憾的是,由於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教育程度低下,致使這些口頭文學沒有及時用文字記錄下來,大多已經亡佚。所幸一些曾僑居於美國的華人作家,根據流傳在美國華社的舊聞軼事,撰寫了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真實地再現了早期華工的生存境況。影響比較大的如黃遵憲(1848-1905)的長詩《逐客篇》、佚名的小說《苦社會》等。

華工自己所書寫的作品於197年初見天日。其時,加州政府在拆除天使島上、美國用作拘留海外移民的木屋群期間,發現牆壁上刻有一百三十餘首華文詩歌。這些詩歌的格律並不嚴整,但卻真切地表達了華工羈留他鄉,痛失尊嚴的悲憤之情。1976年,華裔史學家麥禮謙與楊碧芳、林小琴將蒐集的詩歌編輯出版為《埃崙詩集》(Island: 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n Angel Island 1910-1940)。學者單德興曾就文字考掘的角度對這些詩文進行分析,並稱之為“美華文學 / 歷史的奠基文本(founding texts)”。5

 

二、承前啟後期(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中期)

二戰期間,中美屬於同一營壘,在中國政府的交涉之下,美國於1943年宣佈廢除了排華法案,華僑華人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地位有所改善,美國的華文文學也順勢得到發展。在此時期,在美華人有了自覺的文學活動。他們成立了文學社團,如“美洲華僑青年文藝社”,並創辦了一些文學性的刊物,如《綠洲》、《新苗》、《曉角》等。這些刊物被華文文學研究者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如黃秀玲所言:“《新苗》小說在美華文學史上佔有一個關鍵性的地位,前承《金山歌集》,而後至六十年代,關注具有文化特性和獨立性的第二代華美作家。”6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也有一批曾經留美的中國知識分子再次旅居美國,並創建了頗有影響的文人會社,如1951年由林語堂(1895-1976)在紐約組織的華人文藝團體“天風社”。此後,原“天風社”成員又組織了“白馬文藝社”,此社團被胡適(1891-1962)譽為“中國新文學在海外的第三中心”,其地位可見一斑。林語堂等一些出國前已在國內享有盛名的現代作家的出現,直接催生和壯大了此時期美華文學的創作,並帶動了眾多初到美國的青年學人投身其中,如唐德剛(1920-2009),周策縱(1916-2007)、王辛笛(1912-2004)、吳訥孫(1919-2002)、周文中(1923- )、黃伯飛(1914-2007)等。這些人士中不乏為以後的華文文學作出卓著貢獻者,如頗受推崇的女詩人心笛(王辛笛),其自然主義詩歌被稱之為“中國新詩里程碑”,成就十分矚目。

此時期的美華文學在藝術手法和主題表現上雖然還沒有趨於成熟,但其承前啟後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

 

三、成熟穩定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末)

五十年代中期,東西兩大陣營進入對峙的冷戰狀態,國際環境的變化封鎖了中國大陸學子的西方求學之路。這一時期的美華文學作家主要是來自於台灣的留學生。他們大多是因政權變遷漂落到台島的大陸人士的第二代,由於對政治經濟環境的不滿,而繼其父輩“政治放逐”之後實行“自我放逐”。然而這群試圖“留下來不走的學生”,7在踏上了理想中的“樂土”之後,卻切實地體會到了橫亙在兩種文化之間的差別,除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外,他們還要面對在異域升學、就業和居留等問題所帶來的不適應。在此情形下,他們把內心感受訴諸筆端,表達出“無根的一代”所特有的失落與疏離感。

這些由留學生創作並反映留學生生活的文學作品後被統稱為“留學生文學”,代表作如於梨華(1931- )的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六十年代末,留學生文學發生了轉型,在題材和內涵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拓展。一些作家突破了“校園與宿舍、打工場所”的畛域,8 將視野推及歷史和未來,並著眼於異國社會的變遷和大陸、台灣、香港的現狀,對文化差異、文化認同、民主主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如白先勇(1937- )的“台北人”、“紐約客”小說系列,聚焦於華人“身在異鄉為異客”的感時傷懷,定格了一個特殊的中國時代,而聶華苓(1925- )的《桑青與桃紅》,更是通過一個女人漂泊的一生,寄予了對於人的命運受到時代政治撥弄的無奈。同類作品還有張系國(1944- )的《昨日之怒》、陳若曦(1938- )的《遠見》等。

同期,除小說之外,其他體裁的美華文學作品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非馬(1936- )、葉維廉(1937- )、杜國清(1941- )、鄭愁予(1933- )的詩歌;許達然(1940- )、王靖憲(1940- )、王鼎鈞(1925- )的散文;夏志清(1921-2013)、劉紹銘(1934- )、歐陽子(1939- )的文藝評論等。

經過作家們二十餘年的努力與探索,此時段的美華文學已經以成熟的姿態穩步走向繁榮。

 

四、眾聲喧嘩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今)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的王德威(1954- )教授在第五屆北美華文作協代表大會上,曾形容當下世界華文文學界為“眾聲喧嘩”9,我們借之用以評價七十年代末至今的美國華文文學成就,同樣恰如其分。

 

1 陳賢茂:〈海外華文文學的定義、特點及發展前景〉,載潘亞暾著《海外奇葩 —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4),頁 35

2 潘亞暾:《海外華文文學現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頁 35

3 據賓考羅夫特(George Bancroft)所著《加州歷史》記載,1848 2 月,三名華人乘坐一艘名為“鷹”的帆船抵達舊金山。參見關宇:《金山掌故》(香港:大家出版社,1987),頁 9。根據美國移民局的記錄,第一批華人於 1820 年已經抵美。參見 William L.Tung, The Chinese in America 1820-1973, A Chronology &Fact Book. Dobbs Ferry(New York: Oceana Publi cations Inc.,1974, p.7

4內外交困指當時中國清政府政權衰微,官僚腐敗。境內連年天災不斷,耕地縮減,引起農業人

口過剩。人民困窘不堪。此時西方工業化已經初步完成,帝國主義國家需要擴大世界貿易的範圍,侵華勢力開始向國內滲透。1840 年,中英鴉片戰爭失利,加以各種國內反抗活動此起彼伏,中國社會已是千瘡百孔。

5 單德興﹕〈“憶我埃崙如蜷伏”―― 天使島悲歌的銘刻與再現〉,《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

與文化論集》(台北:麥田出版,2000),頁 39

6 賴伯疆﹕《海外華文文學概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91),頁 165

7余光中:〈序〉,載於梨華:《會場現形記》(台北:志文出版社,1972),頁 2

8 吉廣輿:《孟瑤評傳》,(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頁 129

註9 休士頓:〈展望廿一世紀華文文學 —王德威在北美華文文學作協大會上談文學現象與寫作倫理〉,《中央日報》,2001 年 7 月 2 日,第 17 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