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滿額折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定  價:NT$ 390 元
優惠價:9035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國際知名過動症專家以最新的知識、同理的關懷
帶給過動兒父母信心和力量
英文版銷售350,000冊
兒童心智科醫師建議必讀書單

臺灣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罹患率約8%,巴克立博士是此領域傑出的學者及醫師,在他長銷二十年的這本代表著作中,詳述過動症的最新科學研究及治療方法,提出十四項過動兒教養指導原則及實際運用技巧,並特別針對2~10歲孩子設計八步驟行為管理計畫,減少過動兒的固執、對立和反抗行為,同時提高合作的程度,讓他們在家庭及學校生活能更加順利。
本書希望能夠幫助過動兒家長:
‧瞭解孩子的症狀。
‧接受正確的診療。
‧與學校及醫療專業合作提供孩子需要的資源。
‧學習教養技巧,改善親子關係。
‧增強孩子的學習與社交能力。
‧有效利用獎勵與誘因,導正孩子的行為問題。
‧重建和諧的家庭。
近年來由於神經科學及基因學研究的快速進展,醫學界對於過動症的成因有了更完整的瞭解,修訂版針對造成過動症的生理和遺傳基因的基礎,提供許多詳實的資料。家長應該注意這些研究證據,才知道如何面對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言論──比如認為過動症是因教養不當、飲食或電視看太多所導致。另外補充新核准藥物的作用、效果及可能副作用,並建議家長如何向醫師提出有關藥物服用的問題,期待這位「專業知己」能成為過動兒父母的最佳幫手。

作者簡介

作者:羅素‧巴克立(Russell Barkley, Ph.D.)

南卡羅萊納醫學大學精神科及小兒科臨床教授。身兼臨床科學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和醫療第一線執業人員,共撰寫(或與人合著)了15本書及工作手冊,並發表過180篇以上的相關研究論文。1993年他創辦了The ADHD Report雙月刊通訊,目前仍擔任其編輯工作。
巴克立博士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兒童臨床心理組主席、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理學會主席,出席世界各地600場以上的研討會和演講,也多次應各大媒體節目(如六十分鐘、早安美國等)之邀為過動兒發聲。曾獲頒美國應用及預防心理學會傑出貢獻獎、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nderson Aldrich獎、國際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病理學會傑出貢獻獎,對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影片也榮獲美國教育教學影片的金蘋果獎。


譯者:何善欣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行銷碩士;過動兒的母親、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發起人與創會理事長;曾於中國時報、聯合報親子版撰寫專欄,在健康廣播電台和教育廣播電台主持節目,並曾擔任教育部特殊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常受邀演講授課,目前任職於國際性非營利組織。
譯作:《不聽話的孩子?──過動兒的撫育與成長》、《如何養育叛逆的孩子》、《亞斯伯格症》
著作:《最棒的過動兒》(心理)、《我愛小麻煩》(平安)、《我是男生,我喜歡跳舞》(九周文化)

名人/編輯推薦

養育過動兒要對過動症有全面的認識、關心的態度、正確有效養育的知識和技巧,巴克立博士(Russell Barkley)這本書提供了完整的知識和有效的技巧,加上何女士流暢的文筆,實在地提供過動兒父母一本完全養育手冊。
──宋維村,若瑟醫院院長

何其榮幸推薦善欣更新翻譯由羅素.巴克立著作的《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修訂版)》。作者為此領域的佼佼者,一年多前還曾到臺灣演講,讓我受益良多。譯者何善欣女士與我因專業合作一起開工作坊認識至今15年,而遠流2002年出版的中譯本《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一直是我在職場上推薦家長及專業人員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必讀的首選書。很高興經過了12年,新的版本出現,這是一件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
在我看過的許許多多介紹過動症的書籍中,這本書所涵蓋是最完整的。從介紹症狀、成因、診斷標準及評估方式,到家長的自我成長(empowerment);從心態的調整、照顧自己、並提昇家長的知能,而後談到從家庭環境的介入、詳細的治療策略、環境處理到藥物治療。這不只是一本家長手冊,也絕對是一本專業書籍。
──吳佑佑,宇寧身心診所負責人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是一群挑戰父母知能的孩子,由於他們缺乏自我抑制、過動衝動而很難建立規矩,也讓父母在管教上容易感到挫折、失去耐性,因此,家有過動兒的父母都需要學習如何有效的教養孩子。很高興看到羅素.巴克立再次修訂《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他把近十年來有關ADHD最新的研究結果放在原本就已經非常完整的手冊,讓本書更具時代性。本書強調實證的知識,包括ADHD的核心問題在自我調節,很多不同面向的問題可能都源自此核心缺陷;以及ADHD實證有效的教育策略,這些都有助於在市面各種治療的爭議中做出明智的選擇。
新版期待幫助家長做一個有科學精神、有能力的家長,如何讓自己因ADHD孩子而增能、家庭品質更好,應該是本書出版最大的目標。感謝長期關注ADHD親職教育的譯者何善欣女士,透過她的翻譯,國人可以輕鬆地獲得美國大師的寶貴知識。
──洪儷瑜,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

巴克立博士不只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個領域的先驅,並以其畢生之力教導和幫助此症的患者。這本書融匯了所有過動兒家長每天面臨的挑戰,以及需要做的重要的決策。巴克立博士的知識、才華和奉獻,就像希望之塔照耀在本書的每一頁。
──Edward M. Hallowell, MD,《分心不是我的錯》作者

這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全方位資源,提供了最新的科學新知,包括執行功能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關係的清楚說明。巴克立博士有特殊的天份,提供實際又易懂的指導,幫助你成為有效能的過動孩子的倡議者。
──Chris A. Zeigler Dendy,過動兒家長、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執行功能障礙》作者

我最喜歡此書的一點是巴克立博士幫助父母從混亂中找到秩序,且更有效的解決問題。這本書不但尊重父母且充滿智慧。為了面對ADHD,有效的掌握生活,你不但會反覆地閱讀相關章節,而且可能是「每天」。
──Mary Fowler,過動兒家長、《不聽話的孩子》作者

這不只是另外一本有關過動兒的書而已,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雖然是為過動兒父母所寫,卻可以幫助所有和過動兒有關的人:老師、心理師、醫師和家人。就算我介紹本書給過動兒的父母,但我絕不會把我手上的那一本借給他,因為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自己擁有這本好書,而且一讀再讀。
──J. Clyde Ralph,《小兒科新聞》(Pediatric News)

這是一本可讀性很高、很棒的書,可幫助父母親找到力量。
──《國家心理疾病聯盟》雜誌(NAMI Advocate)

這本書提供了有關ADHD最先進的研究和洞見,讓此症可以不再是一個孩子(和其父母)一生的障礙。能有像這樣一書在手,過動兒的父母應會覺得感恩,老師們也會期望推薦本書給準備好的父母。
──《學校與臨床介入》期刊(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這是父母親認識過動症的入門書,若一個小圖書館針對此症的館藏只限一本,本書是一定是首選。
──《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我總是在找最好、最正確、最新的書,我可以告訴你,這一本就是。
──Ellen R. Fischbein, MD,《精神醫學時報》(Psychiatric Times)

ADHD最知名的專家,非巴克立博士莫屬,總而言之,太棒的一本書了。
──《兒童與家庭行為治療》(Child and Family Behavior Therapy)

作者序

孩子好動、精力充沛、不專心和衝動,本來就很正常;孩子比大人不容易遵守指示、持續完成工作,也一點都不足為奇。所以當有人抱怨他們的孩子不專心、活動時不能控制自己或衝動的時候,旁人可能很快地認為,這些本來就很正常,孩子都是這樣嘛,沒什麼特別的。如果孩子真的在行為方面有點問題,那可能是發展上比較不成熟,長大了就好。

在大部分的情況下確是如此,有時卻不然。有些孩子的注意力持續度是這麼短,活動程度是這麼高,抑制衝動的能力是這麼差,很顯然與她的年紀極不相符。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樣的一個孩子──老是功課寫不完、和鄰居小朋友處不來、如果父母不看著就幾乎無法完成交代他的事──會造成家裡多大的衝突。

當這些行為問題嚴重地影響到孩子的適應,好像不是長大了就會好,就不能再視為正常了。如果你有這樣一個孩子,不適當處理、不予重視,認為只要長大一點就好了,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或社會適應,甚至可能在日後為你或家中其他成員──也就是每天與他一起生活的人──帶來困擾。

所謂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簡稱過動症),是指孩子在注意力、過動程度和衝動抑制方面達到一定程度的困難,造成發展上的障礙,我們稱之為過動症。這本書就是有關過動症的書,是為養育ADHD的患童(簡稱過動兒)的父母所寫,也是為了想瞭解此症和因應之道的人所寫。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幫助過動兒的父母,使他們有能力面對這些養育起來很吃力的孩子,同時確保整個家庭和家中成員的健康。

坊間已有許多為父母所寫的相關書籍,其中有許多好書,有些我會在門診時推薦給家長。那我為何需要多寫一本書?那是因為現有的書,在教育父母有關過動症的新知方面都不夠;更重要的是,提供有關該如何做的方法也不夠。有些書成功地傳達了多年來治療過動兒及其家庭的臨床經驗,但並未融入最新的科學新知。就在此書初版後的二十年來,這方面相關研究之多,相當驚人。在其他大部分的書籍中,所提出的結論和建議,雖是臨床的經驗,卻常常是錯的。例如,過去十年來,有關過動症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正以驚人的速度進展,目前至少已發現有七個基因確實與此症有關,研究人員期待未來數年將再有新的發現。經掃描人類基因組,至少發現了25~40個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關之處。大腦造影研究也顯示某些與此症有關之區域,其活動與這些有風險的基因是相連的。相關研究快速地發展,其結果正在快速地累積。

這些研究發現對父母有重大的意義,而且這些發現強調了本書前一版中的結論:過動症的成因大致有其生理、遺傳基因的基礎。這些研究結果也顯示,未來在過動症的診斷和治療上,比起過去十年會有突破性的改變;這些結果也暗示,未來以基因測試診斷並鑑別此症的類別是有可能的,也可能因此發展出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藥物。家長應該注意這些研究的發展,才能對過動症更加瞭解,也知道如何面對一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言論,如認為此症是因教養不當、飲食或電視看太多所導致。
例如,數十年前,大部分的臨床專業人員都是依照一些誤謬的想法操作:認為過動症是因父母不當的教養導致;或是這些孩子長大、過了青少年期就會好;興奮劑(stimulant)只對兒童患者有效(對青年或成年患者無效),而且只有上學的日子才需要服藥;過動兒如果不吃食品添加物或糖,就會改善等等,這些說法其實都沒有科學研究的根據。近年來,有些作者聲稱過動兒是因為電視遊樂器玩太多、電視看太多,或是現代文化腳步太快等原因造成。我們現在瞭解,許多過動兒是有遺傳和基因上的成因的,而且不見得過了青少年期就會好。藥物治療對成年和青少年患者一樣有效,而且可以經年服用。改變含糖飲食對大部分的患者沒什麼幫助。我們也知道,此症不是因為電視、電視遊樂器或太快的現代生活步調所引起。短短四十年之間,我們就有這許多發現!事實上,很多讓人興奮、深入的改變,就發生在過去十年,而且就在我寫這篇序的時候,持續進展著。這些改變不但讓我們更瞭解其成因,並且更豐富、更科學化、且急速地改變了人們對過動症本質的看法。

例如,過去這十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過動症不只是注意力的問題,也是自我調節的問題:自我調節牽涉到自我感知如何發展,以便我們在社會大環境之下,管理自己的行為。如此一來,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命名都不正確了,雖然因各種法律面的需要,此名稱目前會照常使用。把此症標記為注意力的問題,是太簡化、太小看這些過動兒面對每天生活挑戰中實質且戲劇性的困擾,以及家庭、學校、社會因為他們的成長而產生的更多要求。把這種疾病稱為一種注意力障礙,也無法詮釋這些患者在面臨對自我和旁人的責任時,能力是如何在多方面受到削弱的。例如,我做的研究以及後續其他研究顯示,此症患者的時間感受到擾亂,他們無法像一般人一樣運用其時間感處理行為,所以對時間的掌控,如截止期限、未來、甚至只是10~20秒的間隔等,都無法處理得好。時間從他們身邊逃走,導致他們無法像一般同年紀的人那樣掌控時間。

無論過動症的損耗力有多強,目前對於它到底是一種多嚴重的障礙,還有許多疑點。我們大人偶而都會有不專心的時候,孩子更不用說了。有人認為要克服衝動和靜不下來的問題,完全看你努不努力,真的是這樣嗎?老師、親友、鄰居,還有一些人可能試著這樣說服你,他們不瞭解你在做什麼,也不瞭解你孩子的行為有其本質上很大的不同。電視和平面媒體上有很多故事聲稱,這些被精神科診斷有過動症的孩子,是具有冒險精神的,尤其是男孩,他們是現代生活中的湯姆(Tom Sawyer,《湯姆歷險記》的主角)和哈克(Huck Finns,《頑童流浪記》的主角)。一些邊緣宗教團體也挑戰此症的存在,並嚴厲地批判藥物治療。完整的科學文獻顯示,這些說法是謬誤的,但是過動兒的父母,仍然不時被這些沒有科學根據的言論轟炸。在本書中的某些章節,談到此症的本質與成因時,會探討這些錯誤的看法。

我愈來愈相信,一個與上述相當流行的說法相反、卻無可反駁的看法:所謂的過動症是指孩子控制當下立即反應的能力受到干擾,因此無法面對時間與未來而自我控制;也就是說,這些過動症患者終將受到傷害,因為他們無法運用恰當的時間感面對過去、未來,以指導自己的行為。你的過動兒,一般而言,沒有適當的發展出從專注於此時此刻轉換到未來可能的能力。一個只活在此時此刻的孩子會有衝動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這個孩子只想做目前對他而言有趣的事,而逃避當時沒有被增強的活動,以盡量達到當下最大的滿足。從這孩子的眼光來看,永遠只有「現在」,而當他被期待發展出放眼未來、為將來而努力的能力時,可就慘了。這些是我們身為人類的關鍵能力:有組織能力、有計畫性、目標導向。這些能力端賴我們多會控制自己的衝動,讓我們不再被當下掌控,而是受未來影響。對過動症這樣的觀點,大大賦予它及其所帶來的困擾尊嚴,也解釋了這些患者的行為為什麼不能像別人一樣,也提供我們尊重他們的基礎,並進一步瞭解此症如何傷害他們的日常生活。針對這一點,本書會有更多的闡述,並解釋這對患者的意義。其實,我原來寫這些的動機,是為了過動兒的家長,我改寫它的主要目的是更新這個觀點,我相信這觀點比其他任何觀點,都更接近過動症的科學真相。

同時,我感到有必要寫這本書,因為我覺得需要教導家長以科學的態度,蒐集資訊和尋求專業幫助。所謂科學的態度,是在追求這些資訊的過程中,挑戰它的來源和理論基礎,也就是追根究柢和懷疑的精神。因此這本書的另一目的,是要給家長吸取新知的工具,質疑你聽到、讀到的所有資訊,包括本書提供的。如今這種保持樂觀、好問的懷疑精神,比我初次出版此書時更加需要,因為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日益普及,讓我們正經歷多樣資訊爆炸的現代文化。每個家庭只要有電腦或智慧型手機,隨時可以上網,連線上資訊高速公路。不幸的是,出現在這高速公路上有關此症的資訊,大都是不正確的,因為這些資訊不須經過審核和檢視,通常在上面的資訊,都戴著一層薄薄的面紗,背後不是推銷藥草食療,就是提供政治觀點。不止網站可能提供錯誤的資訊,部落格、聊天室也一樣,不需要任何資格證明或科學研究的證據,任何人都可以輕率地發表意見。我數次造訪這些部落格和聊天室的經驗顯示,在那裡交換的訊息,大部分都是不科學而且錯誤的。所以,無論是在圖書館、書店或網路上,千萬不要忘了你的懷疑精神。

但是也不要停止追尋,你需要有關過動症的新知以養育你的過動兒。成為「有能力的父母」的第一步,是面對所有的事實,然後在醫師、心理師、護士、社工師和老師之上,保有最後的決定權。這些專業人員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內是你的顧問,但是沒有人──我是說沒有人──比你更瞭解你的孩子。本書的另一主張是,你是掌控孩子專業和教育資源的人,以下的每一章都要讓你具備能力,以承擔這個責任,並且紓解你那無法駕馭孩子教養的感覺──甚至是過程中你正在失去孩子的感覺。簡而言之,這本書是要教你如何、何時做決定;但是本書不可能為你來替你的孩子做決定,也沒有任何人、任何書可以這樣做。

本書教授的內容,來自我臨床工作的經驗,和過去35年來針對數千個過動兒及其家庭所做的研究。過程中也包括我自己身為一個人、父親、科學工作者、老師、主管和臨床專業人員的不斷自我改進。本書中的任何結論都不是單一事件,不是任何單一書本給我的想法,也沒有什麼突然的靈感;相反地,在我每接觸一個新的過動症家庭、讀一本這方面的新書、教一位新的學生,就愈感受到其中有一定法則的重要性。與我教給父母的管理技巧、提供有關此症的事實和治療方法不同的是,這些原則是可以跨越不同情境、家庭和困難領域的。父母可以將這些原則,當做你為孩子採取任何行動的基礎態度。

本書提供的資訊和建議,和我告訴所有接受評估的孩子父母類似。這些建議源自於廣泛的科學研究,相當於20~25次的諮商或治療。當然,此書還是不可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因為這裡不可能囊括數以千計的研究報告,即使過動症算是所有兒童精神障礙中受到廣泛研究的其中之一。身為臨床科學工作者,我仍然要說,對我和我的同事而言,仍有許多的未知。在社會大眾和教育工作者的心中,過動症仍常遭誤解並具有爭議性。
本書嘗試以可加驗證的科學新知,澄清有關過動症的迷思和誤會。至於一些特別的議題,不知為不知,我也誠實以告。研究仍將持續,每一個過動症的個案也都是獨特的,你必須將本書的資訊和意見,裁剪成適合你的孩子和家庭狀況的樣式。在處理孩子問題的過程中,你仍然會遇到困難,我大力地建議你求助於住家附近對此症在行的專家。

本書提供的是有關過動症的知識,以及為了養育過動兒,讓他發展成適應良好的成年人,你對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必須做的改變。整本書是希望教你成為具有科學求知精神、能力的父母,並在採取行動時有所依據。雖然書中所表達的意見和看法曾在我35年的臨床工作中受到許多人影響,但嚴格說來還是我與特定章節的共同作者的意見。

本書的完成,得到許多協助,要感謝的人很多。(下略)
最後,謝謝許多過動兒的父母在為孩子尋求協助的過程中,願意與我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你從本書學到的東西,都是他們教我的。我只希望能繼續從他們那裡好好的學習,讓更多的孩子及父母受惠。

 

審訂者的話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從2002年翻譯出版至今,一晃超過十年,現在中文版更新付梓,是一樁樂事。這十多年來醫學研究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俗稱過動症)有許多新的進展,包括臺灣學者也有不少研究資料出爐,我們知道ADHD在全世界都是常見疾病,學齡階段的盛行率較高,在臺灣研究顯示有7~8%的兒童為此疾病所苦,而國外研究顯示其他年齡層盛行率略低,學齡前約3~5%,成人期約為4~5%。若以此數字估計,臺灣有超過50萬人有ADHD,以目前臨床與教育各專業服務的人口數來看,仍有為數不少的ADHD並沒有確實被診斷出來,原因林林總總:服務資源的不足、對ADHD的瞭解不夠,對就醫的疑慮等等,都影響許多過動兒的困難與需要,沒能被好好注意與關照。所以更新知識、提供正確的概念,讓具有研究,臨床與服務實證的資料能呈現給社會大眾是重要的,應該也是遠流出版此書的深意。

這幾年臺灣也出了不少給家長閱讀有關ADHD的書籍,專家對於過動兒有更多的描述,大眾也有更多的瞭解,這些都是好現象。而這本指導手冊,仍是目前我所知寫得最為詳盡的,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想要瞭解ADHD的現象及成因,可以閱讀第一篇,就能有清楚的圖像;想成為有原則的父母,可以閱讀第二篇,能很快切入孩子困難的核心而得到答案;至於改善生活各個層面的行為問題,以及伴隨著發展階段的現象,可以藉由閱讀第三篇得到支持;第四篇則是藥物的知識。有了這樣的書籍,相信能協助家長事半功倍地改善孩子的疾病或困難。

誠如巴克立博士所述,網路發達後,家長有更多醫療與科學資訊取得的機會,但是這些資訊不一定都正確,對過動兒的謬誤迷思仍多。其中以對藥物的疑慮最為常見,有些家長因為對藥物的疑慮,甚至不願意讓兒童接受確實的診斷;不少父母認為孩子要服藥症狀才能緩和,不服藥症狀就出現,是對藥物有所依賴;或者從「過動症」這個名詞的表面去理解,認為只有過動好動才是問題的核心,若是好動現象消失,就不需治療……這些錯誤的概念,屢見不鮮。每個孩子都值得大人的關懷與關注,帶有過動問題的兒童,更需要我們有正確的態度與方法教養,而提供正確的訊息給家長正是改善與治療最重要的第一步,若家長對疾病不能有清楚的認識或覺察,兒童的問題往往被延誤而不能有效的處遇。遇到疾病概念正確,原則與態度適切的家長,孩子的治療成效、潛能的發揮、生活的品質與疾病的預後往往也較好。對於藥物有疑慮的家長,我建議一定要看第18、19章,這兩章對於有效的各種藥物的使用、可能反應與副作用,長程服藥以及家庭需要的學習與承擔,有詳盡的說明。

對全世界而言,巴克立博士是學界有關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聲名卓越的專家,長久以來一直致力於研究與臨床服務,學養與經驗均佳。他舉辦過數百場的演講與工作坊,指導無數的專業與非專業人士,增進他們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瞭解與處遇技能。他所撰述的多本有關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書籍,是臨床工作者很重要的參考書與教科書。巴克立博士也寫了多本給家長與照顧者參考的書籍,但以本書最為完備,不僅是過動症家長的入門書籍,對與過動兒有所接觸的成人,也絕對是必備的。即使不是家長或孩子的照顧者,只要有興趣瞭解這個病症的現象,本書都是很好的參考書。本書內容翔實,資料極多,英文版於2013年修訂再版,加入更多新的資料,針對「過動症」這個現象、問題或障礙,抽絲剝繭,內容鉅細靡遺,專業術語出現的部分也有一定的說明,對非專業人士而言,不會太過艱澀。作者還用生動的個案,讓讀者更可以想像過動症的面貌,對家長來說,應該可以在書裡找到一位專業的知己,對你平日照顧過動兒的辛苦相當理解與支持,同時對於有效的方法也有清楚而合於現實處境的建議。若你在看這本書時,有著「對啊!就是這樣」、「喔!原來如此」,或者「嗯!或許可以試試看」這些感想時,我相信或許你們不僅得到支持,也可能已獲得治療。
而譯者何善欣,以她外文的專才,譯筆流暢清晰,也讓較為生硬的醫學知識變得簡明易讀,不再拗口;在工忙碌之餘,一直努力而有效共享她的經驗,還重新翻譯此書,這份對過動症家庭服務的熱誠,令人感動,也值得喝采。過去我個人常推薦家長閱讀此書,也希望此書的更新,讓有需要的父母能由此書獲得知識與力量,而每個有過動症困擾的人也都能從此書獲益。

【審訂者簡介】林亮吟醫師,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專長為一般精神醫學與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曾任教於國立陽明醫學院臨床醫學系,也曾任職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及台北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中華民國兒童青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和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學會理事。目前為心禾診所負責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兼任講師。

目次

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修訂版)

□審訂者的話
□推薦
□譯者序
□作者序
□前言/指導理念:給過動兒的父母

第一篇 瞭解過動症
1 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43
2 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缺乏自我控制 87 
3 過動症的成因 109
4 該有什麼期待:過動症的本質 145
5 過動兒的家庭環境 166 

第二篇 如何成為成功的過動兒父母
6 決定讓孩子接受診斷評量 179
7 為評量診斷做準備 188 
8 面對診斷的結果 203 
9 十四個教養過動兒的指導原則 210
10 給父母的話:如何照顧自己 223 

第三篇 如何調適家庭和學校生活
11 改善行為的八個步驟 237
12 在家中駕馭:解決問題的藝術 270
13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同儕問題 277 
14 走過青春期 288
15 踏入學校正確的第一步:安排孩子的教育 312
16 在校和在家加強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 332 
17 均衡的學校和家庭生活 356

第四篇 過動症的藥物治療
18 證實有效的藥物:興奮劑與非興奮劑 365
19 其他藥物:抗憂鬱劑與降血壓藥 395

□附錄1:相關資源網站 404
□附錄2:建議書單和影片 405
□附錄3:參考文獻 42

書摘/試閱

如何幫助孩子解決同儕問題
那天安德莉打電話給我,說今年的假期到她家時,不希望我們帶巴比去。事實上,家庭的聚會沒有人歡迎我兒子──除非他能學會規矩。好慘,她是我親姊姊耶!
我們真的希望這次的活動,對曼莎是一個正面的經驗。我們嘗試先和小組長溝通,讓她對我們女兒的狀況有個心理準備。所以當她告訴我們,實在沒辦法讓曼莎留在隊上時,我們只覺得「為什麼我們不能一起努力?」
上星期,鄰居牽著我的兒子和他的湯米來敲門。我們兩人不斷的互相解釋、道歉,其實,言下之意都是「為什麼你不能把自己的孩子管好?」我知道他們再也不會邀請我兒子去他們家玩了。每天放學以後他能做什麼?他在這條街上已經被孤立了。
我們不想讓她面對這樣的事,但是孩子們有時是很殘酷的。如果你的女兒含著眼淚問你,為什麼全班都被邀請參加生日派對,只有她又沒被邀請?你會如何?
我和同事在我們的過動症診所,每天都聽到類似的故事,這些情境你應該也很熟悉。你也應該知道過動兒的人際關係,是所有問題中最麻煩的。身為一個成年人,你當然知道友誼的重要,但是你沒有辦法強迫別的孩子喜歡你的孩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看著孩子一次又一次被別人拒絕,是很痛苦的事。
你目睹這對孩子自尊心的影響,也知道他的寂寞。就算你可以在家盡力,學校老師也可以努力,但面對孩子自己的社交圈,你束手無策。
有一次,我看到一部卡通影片的情節,媽媽屈身抱起哭著的丹尼,他說他提早從學校回家,是因為沒有人站在他這一國。這一段把過動兒父母的心境描述得真好,父母常是唯一站在過動兒這一國的。
過動兒和別的孩子相處時常有嚴重的問題。尤其是一起做事或玩遊戲的時候,別人會討厭他們的過動和衝動;還有他們的魯莽與坦白,尤其是批評人時,也常讓人不悅。過動兒動不動就發脾氣、受挫、攻擊別人,也讓和他玩的人備受威脅,然後口頭或肢體的反抗、對立、攻擊或敵意就出現了。難怪過動兒在同儕中惡名昭彰。
這些社交問題的根源,是他們對時間和未來感受的發展不足。過動兒只活在此時此刻,現在覺得怎樣就是怎樣。很多社會技巧所帶來的好處,不是馬上就可以看到的,比如分享、合作、輪流、守信、對別人表示好感等,對他們的意義都不大。從來不想將來的後果,讓他們看不到現在的自私和自我中心,會讓他們不斷地失去朋友。他們就是不瞭解,朋友關係是需要時間的累積、建立在互惠和分享興趣上的。
幫助過動兒改善人際關係,是很大的挑戰,而且不見得有收穫。因為父母不可能總是在孩子與人互動的現場當下,提醒他要抑制衝動、停下來思考。基於種種理由,父母很難主導、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但是,還是可以使點力的。
我的兒子沒有朋友,我們可以如何幫他,讓別的小孩喜歡他?
過動兒社會技巧方面的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嘗試:(1)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技巧,(2)幫助孩子面對別人的嘲諷,(3)在家安排正面的互動機會,(4)安排與鄰居、社區正面互動的機會,(5)爭取學校的支援。
培養良好的社會技巧
雖然父母不可能在家以外,介入孩子與人互動的現場,但可以在家教導孩子一些社交技巧。試試下列的方法:
1.在家建立獎勵計畫,如11章描述的代幣制度,改善某一兩項你希望孩子在與人互動時的行為,如分享、輪流、不碰別人、小聲講話、坐好、不霸道、尊重別人要玩的活動等等。不要一次努力太多項行為,否則不易成功。
2.選好一兩樣行為之後,把它們寫在紙上,貼在冰箱或門上你和孩子都容易看到的地方。但如果有小朋友來家裡玩,注意不要讓你的孩子因此受窘,反而製造別的困擾。這張紙只是提醒你和孩子這一兩個星期努力的目標。
3.一旦你有機會看到孩子和別人玩,停下手邊的工作,輕聲和孩子複習一下你們的目標行為。告訴孩子,只要出現這些行為,就可以賺到點數;如果有不當的行為,就扣點。整個程序,就如同第12章描述的面對轉變所需的準備動作,要事先和他溝通你們的規則。
4.從現在開始,用心觀察孩子和別人的互動。只要一看到有正面的行為,馬上讚美並給予點數。也就是說,「抓住他們表現好的每一個時刻」,但是要注意表現得自然一點,不要讓他在別的孩子面前覺得很糗。
5.一星期挪出幾次,只要幾分鐘,和孩子複習一下你們希望培養的新行為。在這幾分鐘中,你應該:(a)先解釋你希望他做到的行為;(b)角色扮演,由你演練這項行為;(c)替換角色演演看,由他扮演別的小朋友;(d)鼓勵他下一次和別的小朋友玩時,做出這項行為。
6.試試把孩子和兄弟姊妹或別的小朋友玩的過程錄影下來。最好不要說太多,也不見得要讓孩子知道,因為你要錄下他平常最自然的表現。許多智慧型手機或筆記型電腦很方便使用,可以讓你達到錄影的目的,而不造成干擾。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看這些錄影,讓他觀看瞭解自己是如何與人互動的,有更多的自我覺察。你們可以從中找出他做得好的地方,當然也可以發現他能改進的空間。這樣的錄影對過動兒會很有幫助,因為他們常渾然不知自己和別人互動的情形。但是,你若想把影片當做有效的教具,得讓它變得好玩、有建設性和獎勵的性質,而不是用來處罰或說教。盡量從影片中尋找正面的點鼓勵他。
7.另外一個方法是找一位你和孩子都熟悉的人,很自然地做出這些正面的行為,點出這項正面的行為,並鼓勵孩子下一次也這樣做做看。但要注意他們之間的關係,不要造成孩子對他的怨恨。也不要用手足當榜樣,孩子最不喜歡被別人拿他們和兄弟姊妹比較。你可以用電視上或電影中的人物為例子,以那些角色或人物做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無論你用哪一種方法,請注意孩子下列的行為:(1)開始與人互動時,(2)開始並持續與人交談(包括傾聽、聽別人的感覺和想法、輪流說話、表示興趣),(3)解決衝突,(4)與人分享。
面對別人的嘲諷
嘲弄是孩子的人際關係中最普遍的一個難題,而如何面對這一難題,幾乎可以決定他們在團體中的未來。如果處理得不好,甚至會引起爭鬥或失去友誼。朋友之間的嘲弄,有時是在測試彼此的友誼、忠誠度、控制情緒或面對挑釁的能力。在男生的朋友圈中,似乎特別如此,好像想經由這樣的測試,知道當自己面臨危機時,對方是否可以提供支持的力量,也同時看看對方的忠誠度有多高,在別人的攻擊批評之下,是否能不被擊垮和爆發,仍保持冷靜和溝通協調的能力。看一個人對別人嘲諷的反應,可以看出他和那群人的關係的強度,如果你的孩子對他們的嘲諷的回應是負面的,可能是在告訴別人他們的關係是脆弱和暫時的。有時,嘲諷真的是一種攻擊,意圖讓對方經由被羞辱而付出代價,如降低社會地位和聲望。這一招是男、女生都會用的。
孩子如何面對別人的嘲笑是很重要的。面對這樣的情境,父母通常教孩子不去管它就好。有趣的是,根據肯塔基大學的凱恩和史堪伯勒(Monica Kern & Douglas Scrambler)博士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孩子都表示,忽略不但沒有用,甚至會讓對方更加強火力。這些心理學家指出,受訪的孩子大多表示,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忽略或報復,而是調適(adaptive)。所謂的調適就是,被嘲笑時就笑一笑,接受它,甚至於也笑笑自己,把當時的氣氛變得幽默一點。
換句話說,教孩子把別人的嘲弄,當做測試自己幽默感的機會,和友誼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別人在攻擊自己。所以應幫助孩子學會接納自己、承認自己也會犯錯(雖然有時被誇大了),甚至也會自嘲、幽默自己。例如,被人家取笑「笨蛋」的時候,可以開個玩笑說:「我其實不笨,只是比你們多一次機會把東西學好。」米立博士發現這樣的應對方式,比忽略、憤怒和還擊更有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5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