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釣魚島歸屬尋源之一:琉球沖繩交替考
滿額折

釣魚島歸屬尋源之一:琉球沖繩交替考

定  價:NT$ 850 元
優惠價:9076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84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釣魚島與琉球王國在歷史上有着非比尋常的關係,欲瞭解中日之間釣魚島紛爭的由來,不得不從琉球說起。

近年來日本爭奪釣魚島,所持理據有源於琉球國(沖繩縣)的遠島之說,本書就是論證琉球並無領有釣魚島,否定日本的這一荒謬之說。

本書按照歷史順序編寫,從最早有琉球文獻記錄的隋開始寫起,一直寫到二戰結束琉球國如何最終歸入日本。作者多年潛心研究中日關係歷史,為讀者梳理大量相關文獻記錄,挖掘出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更有琉球歷史的百年懸案解密。

至於日本爭奪釣魚島的另一理據,是以殖民主義者慣用的“首先實力管轄而領有之”的說法,是否公允?稍後出版的本書姊妹編《釣魚島主權論證——釣魚島歸屬尋源之二》,再作詳細辨析。

作者簡介

黃天,本名錦泉。一九五四年出生,曾在澳門當記者。一九七七年赴日留學,畢業於東京法政大學社會學部。在此期間,半工半讀,參加了日本的出版社工作。一九八五年獲香港三聯書店聘為高級編輯,主編了多本大型經典畫冊。一九八八年辭任。二〇〇六年至二〇一二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授中日關係史。主要著作有:《日本事典》、《中國澳門》(合著)及學術論文三十多篇。

目次

代序——釣魚島之爭還看琉球 xxiii

第一章 明清冊封使琉球 著錄頻談釣魚嶼 001

一 由「流求」至「流虯」再至「琉球」 002

二 明太袓遣使招諭琉球 003

三 陳侃《使錄》記釣魚嶼及琉球界地古米山 005

四 向達校註的《兩種海道針經》和有力的〈註釋〉 006

五《使錄》頻談釣魚嶼、過溝問界 009

六 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及〈三十六島圖〉 013

七 過溝祭海求平安 020

八 趙李二使與琉球王尚溫的真摯情誼 022

九 小結 025

十 增補:渡滄溟登姑米山親歷記 027

 

第二章 朝貢貿易獲厚待 海商王國話琉球 043

一 從出土文物看琉球的誕生 044

二 三山一統現第一尚王朝和第二尚王朝 045

三 朝貢貿易明朝尤其厚待琉球 050

四 「賜閩中三十六姓」提升琉球航海與文教事業 052

五 從《歷代寶案》看琉球遠航東南亞 053

六 小結 066

 

第三章 薩藩擄王殺宰相 琉球兩屬變鷺鶿 071

一 琉球被賞與薩摩藩之説 072

二 真倭、假倭之別 074

三 明代的勘合貿易 077

四 爭貢殺掠,明拒日貿易 080

五 秀吉侵朝鮮,令琉球同出兵 083

六 薩摩擄琉球王,斬殺宰相鄭迵 085

七 壓搾琉球、日稱兩屬時代 094

八 小結 099

 

第四章 吞滅琉球第一步 日廢尚泰王為藩 109

一 台灣牡丹社事件 110

二 清朝救助撫恤琉球海難船民的人道精神 115

三 日本施計廢尚泰王為藩 119

四 日本着手「琉球處分」 124

五 小結 127

 

第五章 藉詞保護琉球民 日本出兵侵台灣 133

一 美國人李仙得深入台灣山地調查 134

二 李仙得的「明月彎」對華戰略 139

三 日試探清朝對番社態度並踏查台灣 141

四 日本密謀出兵,清廷議而不防 146

五 日本燒殺番社紮營駐兵 150

六 《北京專約》承認琉球民為日本國民 156

七 小結 158

 

第六章 不忘中國累世恩 國亡猶願當貢臣 165

一 日本啟動處分琉球 166

二 頒訓令改日制、強命絕貢清朝 169

三 絕貢是忘累世恩哀懇收回 171

四 小結 181

 

第七章 何公使外交角力 日本趁勢吞琉球 185

一 琉球遣密使至閩吿日阻貢 186

二 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東渡 189

三 何如璋外交角力挽琉球 192

四 何如璋發〈照會〉日誣為「暴言」 196

五 日本拒談判,趁勢呑琉球 199

六 小結 207

 

第八章 美前總統格蘭特 應邀斡旋琉球案 213

一 清邀格蘭特斡旋球案並詳答中琉關係 214

二 楊越翰分析球案,寄語中國勉力自強 218

三 格蘭特向明治天皇、伊藤博文等斡旋 221

四 格蘭特、楊越翰對何如璋及其〈照會〉的看法 227

五 小結 231

 

第九章 清擬讓利挽琉球 分島不成復國難 237

一 日本的〈説略〉和向德宏的〈節略〉 238

二 清邀日商球案但不撤回〈照會〉 239

三 日提二分琉球和改通商條約利益均沾 242

四 琉球案議結,條約底稿呈審批 246

五 二分琉球中琉同反對談判破裂 250

六 琉球君臣對分島的看法 254

七 破解由誰提三分琉球之説 259

八 小結 270

 

第十章 向德宏哀稟求援 林世功死諫乞師 285

一 向德宏在華領導救國請願運動 286

二 毛精長、蔡大鼎等跪門請願 290

三 林世功泣血死諫乞師 293

四 八重山官員到福建求援 300

五 請撥朝鮮、越南援兵救琉球 303

六 清廷密議東征結球案 309

七 盡忠飲恨不歸客 311

八 小結 315

 

第十一章 甲午戰敗絕琉球 沖繩血戰成煉獄 327

一 琉球國內的反日復國運動 328

二 甲午戰敗後清不再談球案 332

三 日在琉球施行殖民同化管治 336

四 美軍狂攻沖繩,琉球人四死其一 339

五 戰事餘波:強制集體自殺的訴訟 346

六 小結 352

 

第十二章 聯國託美管琉球 戰略部署球交日 359

一 日本投降接受《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吿》 360

二 美國主導的舊金山對日和會與和約的簽訂 368

三 美國強取託管琉球之權建永久基地 376

四 琉球人民的反美、反基地和復歸運動 378

五 美作戰略部署擅將琉球交日本 385

六 日美簽秘密協議,沖繩縣人被出賣 389

七 基地使用問題爭議無休止 395

八 小結 399

 

總論 407

一 中琉關係:五百年來仁與義鄉 408

二 日琉關係:侵略呑併強凌弱 411

三 琉球王國版圖不領有釣魚島 414

四 美琉關係:義始利終軍為先 418

五 百年前「明月彎」戰略興風作浪 420

六 琉球沖繩交替又交替 422

 

附篇 429

引言 430

一 中琉關係:明清柔遠,琉球恭順 431

二 日琉關係:薩摩侵琉,明治呑球 434

三 侯服有度、不敢僭稱:琉球再三請封 437

四 謹奉正朔、遵用大清年號 440

五 結論 443

 

後記 449

琉球國、沖繩縣大事年表 453

索引 476

書摘/試閱

第一章明清冊封使琉球 著錄頻談釣魚嶼

琉球國,今天已不復存在!它已於一八七九年被日本吞滅,改編為日本最南端的一個縣——沖繩。

中國有琉球的記敘,最早見於《隋書》的〈東美列傳流求國〉:「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1

建安郡,即現在福建省建甌市。若從福建沿海順風向東北開航,五天可至,頗合里程。時隋煬帝頗思入海尋訪異俗,於大業三年(六○七),令羽騎尉朱寬出洋,由海師何蠻的引領下,得抵流求國,掠一人而還。翌年,再令朱寬前去撫慰,流求未允。其後,派陳稜率兵往征,虜男女數千人而回。2

《隋書》著錄的「流求國」,是否就是「琉球」?爭論頗多,史學界分成流球說和台灣說。近年,加入出土文物作佐證,似已傾向於琉球說。

 

一 由「流球」至「流虯」再至「流球」

《隋書》作「流求國」,唐、宋以後的史書皆以此名記之。但明萬曆年的冊封使夏之陽,在其《使流球錄》中則加入了陳稜和何蠻出海,遙看波濤間有陸地如虯在海中蟠旋蜿蜒,固以「流虯」名之。夏之陽是想解釋「流求」名之由來,但祖本「隋書」無此記載,差不多一千年之後,夏之陽加此記述,令人有蛇足之感。後來,琉球的史書《中山世鑑》和《球陽》,均據夏之陽的著述,補入「流虯」之說。

「流求」之名,自隋以後雖一直沿用,但也有一些史誌寫成「琉球」,如唐杜佑的《通典》、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和元汪大淵的《島夷誌略》。迨元世祖招諭,將「流求」書作「瑠求」。但元亡後,朱元璋遣使播諭,以「琉球」稱之,復於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賜察度王「琉球國王之印」,從此,「流球」此漢字名便由明洪武帝欽定。3

琉球國亦有稱為「大琉球」。有大當有小,「小琉球」即今天的台灣。眾必奇之,因台灣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琉球的沖繩本島才一千二百平方公里不到,何以會稱大。首先是洪武年間,琉球已為進貢國,當時常會在國名之前加「大」字,如「大明」、「大日本」,於是琉球也有「大琉球」之稱。而近處福建外洋的台灣,反以「小琉球」稱之,完全與面積大小無關。

 

二 明太祖遣使招諭琉球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經過東縛張士誠,西平陳友諒,南服閩越,北清幽燕,滅元建明,定都南京,即向四鄰告,定天下之號曰明。

琉球遠處東海之外,故遲至洪武五年(一三七二),才遣行人楊載,齎詔出海,諭告琉球王國。當時,琉球有三王據立,分稱中山、山南、山北。中山王察度,樂於歸順,即遣弟泰期,奉表隨楊載入朝,貢方物。太祖大喜,即賜《大統曆》及文綺等。其後,中山王頻頻遣使來朝。山南王承察度也不敢怠慢,亦遣使朝貢。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中山王與山南王派使同來貢,帝賜二王鍍金銀印。其後,山北王怕尼芝也遣使入朝。太祖禮賜如二王。此後,三王屢遣使奉貢,而以中山王最勤。4其後王死,即稟請天朝賜封,從而展開中琉的封貢關係。

這封貢關係,就是琉球國向明朝歸順,按時來朝,貢方物,成為藩屬,並請天朝遣使來冊封,以增加認受性。如琉球王薨逝,世子不能馬上即位,蓋因「侯服有度,不能僭稱」,須派使到中國,請天朝冊封。

在天使(天朝欽派的冊封使)還未抵琉舉行冊封大典前,世子不能稱王,只能以監國身份來施政。5這樣的冊封使,自一三七二年楊載開始,6歷明入清,直至同治五年(一八六六)趙新出使止,共二十四任(參見表一)。這些冊封使完成使命歸國,須向皇帝述職覆命,他們往往為此而撰寫《使流球錄》之類的報告書。現存《使錄》,當以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陳侃寫的《使琉球錄》為最早。在他之前的十一任冊封使,可能也有《使錄》等的著述,但因為禮部曾遭回祿,檔案化為灰燼,一切煙滅無存。

陳侃和副使高澄受命後,擬於出使前查找文獻資料來作參考,才獲悉禮部舊案已火毀無存。同時,又是事隔五十多年的冊封,問詢無人,於是下決心將此次冊封的經過,寫成《使錄》。陳侃的《使錄》,在當時來說無疑是琉球的新國情資料,故大受好評。後來的冊封使回國後,也不敢交白卷,均有撰刊《使錄》,似已形成一種傳統。現存的《使錄》專著,繼武陳侃的有:

 

郭汝霖、李際春《重編使琉球錄》

蕭崇業、謝傑《使琉球錄》

夏子陽、王士禎《使琉球錄》

胡靖之(從客)《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

張學禮《使琉球紀.中山紀略》

汪楫《使琉球雜錄.中山沿革志》

徐葆光《中山傳信錄》

周煌《琉球國志略》

李鼎元《使琉球記》

齊鯤、費錫章《續琉球國志略》

趙新《續琉球國志略》

 

這些《使錄》,記述了揚帆出航的情況,有很多更描述到釣魚嶼和中外方界,值得珍視注意。而且在崇禎以前,琉球本國的第一本史書《中山世鑑》還未刊刻,陳侃、郭李、蕭謝、夏王而至胡靖之等的《使錄》,便成為琉球國史補白之作,極具參考價值而為琉球學者引用。

 

三 陳侃《使錄》記釣魚嶼及琉球界地古米山

陳侃生於弘治二年(一四八九),浙江鄞縣人。嘉靖五年(一五二六)中進士,後任給事中。嘉靖十一年(一五二六),被欽命為冊封琉球正使,與副使高澄持節,為尚清王冊封。及還,尚清王饋金,陳侃卻贈。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琉球貢使來朝,仍持所贈黃金四十兩拜謝,帝乃敕令陳侃等受贈。7其廉潔可知耳。後來,琉球國為表陳侃的廉潔,特於那霸建「卻金亭」。8

嘉靖十四年,陳侃撰成《使琉球錄》。這是現存最早的《使錄》,其內因記敘了使船出海,經過釣魚島入琉球界地古米山而至琉球國,極具文獻價值,茲引錄如下:

 

(五月)至八日,出海口,方一望汪洋矣。風順而微,波濤亦不洶湧,舟不動而移,與夷舟相為先後……九日,隱隱見一小山,乃小琉球也。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過釣魚嶼,過黃毛嶼,過赤嶼,目不暇接,一晝夜兼三日之程,夷舟帆小,不能及,相失在後。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

 

明清的冊封琉球使,皆由福建出發。開洋不久,即見「小琉球」即台灣,考證已見上文。「平嘉山」雖未見於其它《使錄》,但學者都明白是「彭佳山」,亦即「彭佳嶼」,是基隆以北的一個小島。當過了彭佳嶼,接着就過釣魚嶼,再過黃毛嶼(即黃尾嶼)、赤嶼(即赤尾嶼)。這些島嶼的先後排列和今天無異,可證近五百年前記錄之準確。「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也就是說,十一日晚上,看到古米山。這古米山,又寫作「姑米山」(今日本稱為「久米島」),是屬於琉球國的,同船的夷人(琉球人),「鼓舞于舟,喜達于家」。這段記敘,清楚說明琉球人見到古米山(久米島),知已抵家門,因為這裏是隸屬琉球境,所以高興得在舟上手舞足蹈。同時,可以理解到在見到古米山之前:「過釣魚嶼,再過黃毛嶼、赤嶼」這一系列的島嶼,都不是琉球國的島嶼,而是冊封使往來琉球國的航標地,也是中國的捕漁場和停泊所。

陳侃的《使琉球錄》起着兩項重大的意義:一是作為向皇帝復命的報告書,等同政府的文案,標示出釣魚島的地名;二是十分清楚描述出古米山(久米島)是琉球的邊界島。

 

四 向達校注的《兩種海道針經》和有力的〈註釋〉

其實釣魚嶼(鳥)不單是冊封使往來琉球的航標地,也是漁船、商貿船往來琉球、日本的重要航標島嶼,有助於辨認航向,不致偏離航道。為免在大洋中迷失方向,明代的舟子、航船皆有鍼譜和羅經針簿一類的指南書,甚至有一些是不作外傳的秘本。

前輩學者向達先生在英國牛津大學的鮑德林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看到舊抄本的海道針經《順風相送》。,書於一六三九年由坎德伯里主教贈給牛津大學校長勞德主教(Arch. Laud)。一六三九年為明崇禎十二年。向達先生據此考訂此書可能成於十六世紀。9但荷蘭的學者戴文達(J. L. Duyvendak)和英國李若瑟博士(Dr. Joseph Needham)則考為一四三○年;近年,有更多的學者將成書時間推前至永樂年間(一四○三至一四二三年),亦即中國航海的黃金時期——鄭和年代。

《順風相送》的〈福建往琉球〉條中,詳述所取針路和沿途所經之島嶼,茲引如下:

 

太武(金門島上的太武山)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烏坵(福建湄州島東)。用甲寅並甲卯針正南東牆(在烏坵及南日島北)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台灣大雞籠山)。又用乙辰取木山(福建海上東引附近)。北風東湧(馬祖島東北海上,今作東引)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基隆東北,又名彭佳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內。正南風梅花(在閩江口之長樂)開洋,用乙卯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即釣魚島東部之赤尾嶼)。用艮針取枯美山(即今之久米島)。南風用單辰四更,看好風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馬齒山(即那霸對面的慶良間群島),是麻山赤嶼。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10

 

《順風相送》倘是永樂年間撰成,便是世界上最早記述「釣魚嶼」的文字資料,而且有針路可據,方位明確。釣魚嶼作為航標的連點,起着指示交通航向的作用,是很多國家都會作為航標來使用的海島,所以不存在後來有「新發現」之說;更不能說「沒有領有過」、「無人居住而沒有使用過」,這一點在下編會有詳細分析。

在大帆船年代,從南洋、福建前往琉球、日本,取道釣魚島列嶼是所有舟師船家皆知之事。向達先生又從牛津大學的鮑德林圖書館找到另一本成書於康熙末年(即十八世紀初)的《指南正法》,其〈福州往琉球針〉的記述是這樣的:

 

梅花開船,用乙辰七更取圭籠長(即基隆)。用辰巽三更取花矸嶼(即花瓶嶼)。單卯六更取釣魚台北邊過。用單卯四更取黃尾嶼北邊。甲卯十更取枯美山(今久米島)。着風沉南北用甲寅,臨時機變。用乙卯七更取馬齒北邊過。用甲卯寅取濠霸(今那霸)港,即琉球也。11

 

向達先生在此引文後加上〈註釋〉,甚具參考作用,謹錄如下:

 

據此書及《順風相送》所記自福建至琉球針路,由閩江口長樂之梅花所放洋,取西偏南以及正西、西微偏北方向至琉球之沖繩群島,入那霸即濠霸、豪霸。黃尾嶼為我國台灣省所屬島嶼,枯美即今久米島,馬齒即慶良間列島,俱在那霸西,船至此距琉球國都不過五十海里矣。

 

向達先生是我國研究中外交通史的大家,他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和執筆寫成以上的〈註釋〉是上世紀的一九五九年,當時中日還沒有發生釣魚島的爭議,向達先生在〈註釋〉中已指出「黃尾嶼為我國台灣省所屬島嶼」。黃尾嶼在釣魚島的東北方,更靠近久米島、沖繩島。既然黃尾嶼已是中國台灣省所屬島嶼,更靠近台灣省的釣魚島當然也是台灣省的屬島,至於沒有談到更東的赤尾嶼原因是原文沒有提到赤尾嶼。同時,〈註釋〉中所說的枯美山和馬齒,其方位和里程都十分確實。

這是向達先生對釣魚島列嶼主權的宣示,其時是一九六一年,足以粉碎日本常常說自從一九六八年在釣魚島附近海域發現了蘊藏大量石油,中國才開始宣示釣魚島列嶼的主權。只可惜在此兩年後的一九六六年,向達先生已告病逝,否則他定能有更深邃的研究成果。

 

五 《使錄》頻談釣魚嶼過溝問界

繼陳侃之後,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又有郭汝霖和李際春出任正副冊封使,他們亦撰了《使琉球錄》中有:

 

越嘉靖四十年……閏五月初一日,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島。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可望古米山矣。

 

赤嶼(赤尾嶼)和古米山(久米島)之間,水深達到二、三千米,正是這條海洋深溝,令釣魚列嶼和琉球列嶼分隔開來,可說是以溝為界,亦天然之國界。赤嶼和琉球隔溝相望,故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之句。古人常將高出海面的島稱作山,故會山、島混稱,如三神山又呼作三島。

萬曆七年(一五七九),出任正、副使的蕭崇業、謝傑,回國後亦著有《使琉球錄》,並在卷首繪出《琉球過海圖》,描畫出由福建梅花頭至琉球那霸沿途所經島嶼。又詳附針路和更數,錄如下:

 

梅花頭,正南風,東沙山,用單辰針六更船;又用辰巽針二更,取小琉球頭;乙卯針四更船,彭家山;早卯針十一更船,取釣魚嶼;又用乙卯針四更船,取黃尾嶼;又用卯針五更船,取赤嶼;用甲卯五更船,取姑米山;又乙卯針六更船,取馬齒山,直到琉球,大吉。

 

萬曆三十四年年(一六○六),夏子陽和王士禎的航船稍遇風浪,幸仍能順利抵境。他們的著作《使琉球錄》也有提及釣魚嶼:

 

二十四日黎明,開洋……二十六日,過平佳山,花瓶嶼。二十七日午後,過釣魚嶼。次日過黃尾嶼。是夜,風急浪狂,舵牙連折。連日所過水皆深黑色,宛如濁溝積水,或又如靛色。憶前《使錄補遺》稱:去由滄水入黑水,信哉言矣……三十日,過土那奇山,復有一小夷舟來迓……午後,望見琉球山,殊為欣慰。次日,始達那霸港。

 

崇禎六年(一六三三),杜三策和楊掄出任明朝最後的冊封使,歸來後,由從客胡靖著成《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記述簡略,遠遜於其他《使錄》。及至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冊封使汪楫和林麟焻歸而作《使琉球雜錄》,內述釣魚嶼和中外之界:

 

六月二十三日)辰刻始行,初擬出五虎門,徐為計,及張帆則南風大作……按海圖過東沙山後,應過小琉球、雞籠嶼、花瓶嶼諸山,及二十四日天明,見山,則彭佳山也,不知諸山何時飛越。辰刻過彭佳山,酉刻遂過釣魚嶼……二十五日見山,應先黃尾而後赤嶼,不知何以遂至赤嶼,未見黃尾嶼也。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狀,久之始息。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於何辦(辨)?曰懸揣耳。然頃者恰當其處,非臆度也。12

 

汪楫等的使船,遇好風相送,僅三晝夜,即抵琉球,連嚮導也驚嘆:「無論其他,即舟入港口,尋常亦須數日,安有神速至此者?」所以飛快得連一些島嶼也不知何時越過,也未見黃尾嶼,就來到赤嶼,便即過溝。這裏的「過溝」,又作「過郊」,一度被日本質疑「郊」何以通「溝」。前輩吳天穎作考證,請教了中國社會學院語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主任張振與研究員,解釋閩南方言「郊」和「溝」均讀「kan」。而汪楫使船的船工,大抵都是福建人,在場的人記錄船工的對話時,書「溝」與「郊」,蓋同音之故也。13

正是「溝、郊」同音,把「溝」寫作「郊」,才會令汪楫等不明所以,乃追問「郊之義何取?」倘若沒有同音錯字這回事,翰林院出身的汪楫,難道看不懂「過溝」之義嗎?也因為他「問郊之義何取?」才有「中外之界也」的回答。汪楫開始省悟,但對着汪洋大海,又如何辨別中外之界(「界於何辨」)?回答是一種揣測,但剛才通溝(郊),「風濤大作」,就是界之所在,(用這樣去理解),就不算是臆度了。

這裏說的「過溝」,以下的《使錄》還會有更多關於「過黑海溝」、「過溝祭海神」等的描述,所以有需要將釣魚島列嶼和琉球群島之間的海溝地形稍作介紹。

釣魚島列嶼位於中國東海大陸架上。從地質構造研究,廣東、福建兩省的海底陸架,向東延伸,至巴士海峽以北,其中高聳露出水面的大島,便是我們熟悉的台灣,它與福建之間相隔的海面,也就是台灣海峽。台灣北面的海底陸架再向東北迤展,接連高出水面的有:花瓶嶼、彭佳嶼、釣魚島列嶼(包括北小島、南小島、黃尾嶼、赤尾嶼等)。經過勘測,台灣海峽以至東海沿岸一帶的水深,都不超過兩百公尺;同樣釣魚島列嶼,直至最末端的赤尾嶼,水深也在兩百公尺以內,足以支持台灣本島和釣魚島列嶼是處於同一個東海大陸架之說,同屬一個地質單元。反過來,赤尾嶼和姑米山(久米島)之間,卻陡深下陷,橫亘着一條深達一千至兩千七百公尺的海溝。由於水極淵深,故呈黑色,古人便稱之為黑水溝,今或稱為「琉球海溝」。中國東海的大陸架延伸至釣島列嶼的赤尾嶼,便是邊緣之地,與屬於琉球的久米島遙隔海溝相對。這條海溝,從地質構造而言,是斷層分隔,不屬相連;從中琉海疆的分界來說,無疑是天然分界線。而隸屬琉球極西南之地的與論國、石垣、宮古等島,仇分佈在釣魚島的南面、台灣基隆的東南海面,但相連的大洋,水深並非如台灣與釣島列嶼般的兩百公尺,而是深陷至一千公尺以下,同樣出現一條深海溝,又是天公所給的海界。

太平洋在東亞有一股北赤道海流,同呈深黑色,所以更多人稱之為「黑潮」。它從菲律賓東岸北上至巴士海峽,過台灣島而分流,右方的主流續北上,穿過台灣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海域,然後向東北流過釣魚島列嶼,再北上至琉球海溝。至於左方的支流,經由台灣的西面,穿越台澎海峽,然後挨著釣魚島嶼的北側向北流。古代的海船,由福建揚帆出洋,就是借助黑潮的支流北上,但當航至黑水溝(琉球海溝),遇上強大的黑潮主流;流速高達每小時四海里,而且水深自然浪高,波濤洶湧,海船如要前往琉球,便要橫渡此兇險的黑水溝。當年的航海技術仍未能克服這些自然現象,惟有向海拜祭,求神庇佑,以保平安。可能過溝深刻難忘,明清的《使錄》,便多有記述。

 

註釋

1-參見《隋書》卷八十一〈東夷列傳·流求國〉,北京中華書局。

2-同註1。《隋書》說:「虜男女數千人」,應是誇大之詞。

3-參見沖繩大百科事典刊行事務局編集《沖繩大百科事典》下卷,沖繩夕么社,一九八三年,頁八五一至八五二。

4-參見《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二百十一〉, 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頁八三六一至八三六二。

5-參見本書附錄篇〈從琉球國向明、清請封、奉正朔比較中日的管治權威〉

6-有一些史家不將楊載列入冊封使,只視為播諭使。但楊載齎詔諭告,察度王即歸順稱臣,亦通過了冊封的儀式,所以筆者將楊載列入冊封使計算。

7-參見《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二百十一〉,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年,頁八三六七。

8-參見李鼎元著《使琉球記》六月二十六日條:偕介山遊奧山,由郤金亭登舟——《徐錄》載:「前明陳冊使給事侃歸時卻金,故國人造亭以表之。」

9-參見向達校注《兩種海道針經》,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頁4。

10-同註9 引書、頁95 至96,引文括號的地名解釋亦據向達先生的〈地名索引〉補入。

11-同註9 引書《兩種海道針經》,頁一六八。

12-參見吳天穎著《甲午戰前釣魚列嶼歸屬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頁五一七,附汪楫《使琉球雜錄》清鈔本影印件,該鈔本現藏北京圖書館善本閱覽室。該《使錄》鈔本,版本頗多,且有異文,今採用此北圖善本作引文。

13-同註12 引書,頁五九。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76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