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滿額折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馬華文學板塊觀察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收錄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創辦人溫任平,近年來出席文學研討會的演講稿、工作論文。他的文章切入馬華文學當前最熱門的議題,包括經典缺席、影響焦慮、典律建構、文學消費與分眾化、詩的翻譯與朗誦。溫任平對現代詩集的評論、對當代詩學的詮解,最中肯綮。他亦對當年由其弟溫瑞安領導的神州詩社與天狼星詩社,作出歷史的回顧與反思。

作者簡介

溫任平
1944年生,馬來西亞華裔,1972年創天狼星詩社擔任社長,曾任馬來西亞寫作人協會研究主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語文文學組主任,推廣現代文學運動甚力。著有詩集《無弦琴》、《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傘形地帶》、《戴著帽子思想》,散文集《風雨飄搖的路》、《黃皮膚的月亮》,評論集《人間煙火》、《精致的鼎》、《文學觀察》、《文學‧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靜中聽雷》。《大馬詩選》主編、《馬華當代文學選》總編纂。2010年10月獲頒第六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獎。

【序:出書前後】溫任平
我寫詩,寫散文,寫專欄這些年,還得分出一支兵力去寫評論,只能説無奈。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馬華文壇,文學批評幾乎清一色是泛論,內容含糊、東拉西扯,「……淺見」是真的淺,「……概論」沒有梗概,與概念無關,「……心得」是有心無得,我在寫詩與散文之餘,分心去攻評論,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搞學術背後不能沒有圖書舘,搞學術不能沒有學術訓練,我在兩者都欠缺的情況下從事文學評論,困難可想而知。
余光中、楊牧為文學界同儕與後輩寫過不少序,夾議夾敘,新批評加上具有個性的眉批,使他們的序有內容抑且富於意趣。我從一九七七年替《紫一思詩選》寫序,二、三十年來大概也寫過二、三十篇序文(包括總序),相信還不致於自我囿限在新批評追索意象、象徵,磨蹭字質的效應,測試反諷、對比、矛盾語言的張力……那種機械化作業。「後學」: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後殖民主義……與其他領域的文化研究也提供了我籌思撰寫的思想知識來源。
這些年來我出版了六部論述,其實我手上的長短論文應該還可多出三、四冊論著。謝川成學棣留意到我對自己的論文,似乎不怎麼在意,前些時候我病倒入院動手術,他便著手替我整理文檔。我人在醫院,病情反覆。如是者經常出入醫院、診療所,除了每日要服用的藥物,還得嚥下近十種有機無機的保健產品。精神不佳,很多情況都照顧得不夠周到,比方說,在《星洲日報》星期天言論版刊出的〈書信論學〉,副題是報章編輯替我加上去的(文章長,這是吸引讀者眼球的權宜之計),我在9 月間初次校對,便忘了把它們刪除。第一輯的長短論文,我也有想過依循刊出、發表、提呈之日期編序,沒有那麼做,是考慮到版面的調動太大,沒有很強的心臓會抵受不起。
還有工作論文腳註的未能規格統一,亦不無遺憾。上海復旦大學印出來的工作論文附註的規式,與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出版的《中外文學》月刊的論文附註規範,分別頗大。很難說那種規範較佳,以篇幅來看,歐美臺灣的附註一般上佔的篇幅較大,任何的改動都勢必影響到版面的編排,連頁數也得改動。為了不牽一髪而動全身,我毅然決定:一書兩制。這點還請學界體諒。
我相信這本論著疵誤很難避免。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出的書自己顧。問題是我雖是作者,組稿人卻不是我。等到我上來初校,已近日薄崦嵫。我能做的是有錯要認,出了錯要立正(受罰)。今日的我仍暈眩不止,得仰仗銀杏、betaserc 撐住。對於日常工作,包括文書尺牘的處理,給水電費填表格校對文稿,我本來就是個可憫的弱智。張愛玲對自己的評估是:「在現實生活裡,我是個廢物。」我無意攀附張姑奶奶,實際的情形可能是:我的作品不如張遠甚,我與現實悖逆碰撞,吃的苦頭可不會比張少。
李宗舜老弟看不過眼,終於拔刀相助,他性格憨直敦厚,是個急性子。此人理想與現實兼顧,處理紛至沓來的日常事務,忙而不紊。他面對人生的全方位,恰恰可補我面對生命只顧一技一藝單面向之不足。《馬華文學板塊觀察》能夠順利出版,緣起來自謝川成的一番美意,過程轉折多虧李宗舜的從旁協助。繁瑣的印務與文字核對,秀威的鄭伊庭小姐讓我深刻體會出版社的專業與專注,在此特別提起,是要鄭重的向他們仨道謝。

目次

序:出書前後/溫任平

第一輯:演講稿/單篇論文/工作論文
 女詩人的感性世界
 鏡與燈:文學批評的評價問題─馬大中文系文學雙周講稿
 佳作鉤沉:天狼星詩社作品研究
 當馬華文學遇上陌生詩學
 馬華現代詩的疑慮及其冒犯性
 當前華文文學的另類書寫─兼及文學生產與消費的分眾趨向
 經典議論:李有成詩集《鳥及其他1966-1969 選集》
 馬華文學發展之二律背反
 九十年代馬華文學論爭的板塊觀察
 複雜多元的現代性─《現代性與馬華文學》研討會總結陳詞
 站在七十年代歷史岔口的艾文與紫一思
 從北進想像到退而結網:天狼星詩社的野史稗官
 詩意•境界•詩性:論馬華(後)現代詩
 細胞繁殖,網路教詩與傳播效應
第二輯:書信論學
 與張錦忠談「典律建構」
 與安煥然談:研討會•中國學者•黃錦樹事件
 與潛默談詩集《扇形地帶》的巫譯
 與游川談「朗誦詩」
 與柏楊談「馬華文學的獨特性」
 與陳應德談「第一首現代詩」
 與林水檺談「斷奶」與「影響焦慮」
第三輯:序文
 枯樹期待嫩葉:談謝川成的燈火意象與即物手法
 揭開游川的三個面具─綜論《蓬萊米飯中國茶》技巧與內容的表現
 再認識楊牧:序《隱喻的流變》
 冗言現象/文類互涉/水體話語─序張惠思詩集《站在遺忘的對岸》
 黎紫書的危疑書寫:從語言事件到心理事件
 神州詩社:烏托邦除魅─兼序李宗舜的散文集

書摘/試閱

緣起
馬華文學研究,晉入九十年代,格調與過去差異頗大。九十年代之前的馬華文學研究學術的基礎較為單薄,多是些單篇作品或某些書籍的批評,大抵依循兩個方向:一是現實主義的意識形態的附和與讚美,面對散文、小說、詩,不是印象式批評便是大而化之,內容空泛的綜論。一是現代主義的新批評,有美學的考量,偶而帶點歷史的印證。
九十年代的整整十年,期間的主要議題往往是因論爭而引起注意,繼之於後續討論,其回響一直延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本文將就九十年代的五個論爭板塊逐一論述,並對各議題略抒己見。

一、馬華文學的正名與定位
九十年代馬華文學近十載的文學論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可謂詭譎,令人感到疑惑費解。馬華白話文學比中國五四運動提倡的白話文學還要早出發,但九十年代馬華作家議論的卻是馬華文學的定義與屬性,馬華文學的「正名」,馬華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係。甚至「馬華文學的獨特性」這些老掉了大牙的問題也有知識精英嘗試作出傅柯(Michel Foucault)式的知識/概念考據與主體確認。
二戰結束不久,從一九四七年一月以迄一九四八年三月曾經發生過「馬華文藝獨特性」的論爭,那場論戰相當引人注目,當時遠在香港的中國作家郭沫若、夏衍都撰文發表意見。馬華文藝的獨特性,所謂「本地化」(localised),內容加強「南洋色彩」,問題不是已經解決了嗎?何以來到九十年代舊事重提,而且提的方式不是一般的「甚麼是馬華文學?」而是有點別扭但又令人深思的〈為甚麼馬華文學?〉。馬華文學產生於馬來西亞,從地理、文化、歷史、生活習尚來看,都應該是馬來西亞文學的一環,但我們都知道馬華文學並非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學;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學是馬來文學。然則馬華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嗎?周策縱的「雙重傳統」(doubletraditions)論,指出包括馬華文學在內的海外華文文學,一方面繼承自先秦以降的「中國文學傳統」,另一方面則以個別國家本身的風土人物,事件習俗的特殊經驗為「本土文學傳統」。問題是,周教授似乎並不怎樣意識到兩者的緊張關係。
黃錦樹的〈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是九十年代第一篇深入探討馬華文學的飄泊性與中華性/中國性的論文。禤素萊的〈開庭審訊〉把「甚麼也不是的馬華文學」由作品中虛構的K 教授定義為「在馬來西亞產生與發展的中國文學」。〈開庭審訊〉刊於1992 年5 月1 日的星洲日報《星雲》,引起國內很大的迴響。接下來,自七十年代以迄八十年代中葉,由我與溫瑞安領導的天狼星詩社/神州詩社推廣的現代文學運動,被標籤化為「中國性現代主義」,其實這時期有意無意從事所謂中國性現代主義書寫,旗幟鮮明的還有何棨良、陳蝶、游川、何乃健、梁紀元、陳小梅諸子。馬華文學作品中流露強烈的文化鄉愁與中華孺慕,有果必有因:是馬來西亞的政治環境,文化格局迫使馬華作家/詩人出現這種文化心理傾斜。
九十年代的林惠洲、林幸謙、黃瑋勝、田思、辛金順(辛吟松)、方昂、游川、小曼、潘碧華、郭蓮花、何乃健、陳大為、鍾怡雯諸家作品中的中華性/中國性並沒有因為時移世易而褪色。林建國、黃錦樹先後提出具有爭論性的「斷奶論」,馬華文學斷奶意味與中國文學割切,馬華文學並非中國文學的支流,它有自己的主體性、獨特性,這議題不僅引起馬華文學內部震動,也吸引了中國作家對這種論見與創作取向的關注。一九九七年曾經前來參加留臺聯總主辦「馬華文學的新解讀」研討會的陳賢茂教授(汕頭大學),其弟子朱文斌即以馬華文學斷奶論爭的前後始末,寫成博士論文。朱文斌目下擔任淅江紹興文理學院的世界華文文學所所長。林建國的文章〈馬華文學斷奶的理由〉用語雖偏激,但他嚴守「斷奶」的兩個原則,一是斷奶要斷的是「中國情結」,而其條件是要對中國文學批判地繼承,並無不合邏輯。這兒我要引錄他的一段話,或可避免道聽途說,以訛傳訛:馬華文學中的各類中國情結,茲舉其犖犖大端者如「寫實派」從莫斯科到延安一脈相承的「批判寫實主義」,或「現代派」的「文化鄉愁」,都是伴著大馬華人的政治逆境滋長,藉著對中國文化的投射敷衍出來的美學抉擇。
林建國敏銳地看出了大馬政治對華人打壓所造成的特殊文學現象。在一篇長論裡,黃錦樹的〈中國性與表演性:論馬華文學與文化的限度〉,前面花了甚多的篇幅,說明華人的政治處境(公民權),文化狀況(觀眾以手呵護傳遞燭火「表演」文化的傳承與賡續),華教運動(華文獨中的生存與發展),把馬華文學放到那麼大塊的政教背景去開展他的論述與觀察,就是看到了馬華文學被政治邊緣化的扭曲反應。
要為近百年的馬華文學定位,肯定其價值與意義,仍得往馬華文學作品去尋找其代表性作品,創作才是最雄辯的,但是馬華文學卻處於「經典缺席」的窘境。這種情況馬華的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都同樣面對,當然馬華文學缺乏健全的批評機制,也使馬華文學難以出現經典。我們不能以作家寫作資歷久而認定其著作為經典,一部馬華文學史而居然沒有經典之作,這現象不僅值得警惕反省,也反映出馬華文學本身出了問題。有人嘗試提出一些「可能的經典」,但人言人殊,難以臻至共識。
九十年代初國內的華人作家協會通過與中國聯誼互動,在中國出版了一些個人結集,好些平庸無奇的作品,被稱譽為佳品傑作。這種現象令人啼笑皆非。一九九三年由北京現代出版社印行的詩選《陽光•空氣•雨水》,收入一百七十四首發表年份不明的詩作,陳大為直率地指出有90%是「非詩」和「爛詩」。馬華作家透過協會聯誼之便,把贗品當真品推廣到中國文學市場去,恐怕得不償失。隨著馬中關係學術交流的頻繁化、「正常化」,這種以下駟當上駟的企圖,恐怕只會貽笑方家。

--摘自〈九十年代馬華文學論爭的板塊觀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