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歷史不忍細看(簡體書)
滿額折

歷史不忍細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蒐集大量被人遺忘、扭曲、誤讀、篡改的歷史資料,去偽存真、去蕪取菁,掃去歷史的煙塵,點亮真實的色彩。全書共分為鉤心鬥角的權位鬥爭、皇家不能說的秘密、歷代君主的離奇死因、雲譎波詭的政治陰謀、硝煙背後的軍事之謎、出人意料的后宮內幕、不可不知的歷史怪圈、名士的另一張臉譜、令人驚嘆的文人私密、不忍細看的歷史“緋聞”、歷史名人的死因新解、顛覆常論的史實新探、被誤讀的歷史新證、塵封千年的史料新考、誤傳已久的經典定論、容易誤解的文化常識、不為人知的秘史檔案、千奇百怪的市井軼聞、讓人百思不解的古物迷踪、迷霧重重的歷史謎題等二十章,多從細微之處入手,搜尋歷史的蛛絲馬跡。作為歷史的放大鏡、透視鏡和顯微鏡,不但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還要從細微之處發現歷史,幫助讀者學習歷史,增長知識。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以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一個個歷史人物、事件或文化知識,通過一篇篇小文反映大歷史,展現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別樣風貌。

英國哲人培根說過:“讀史使人睿智。”歷史不但可以給人以學識,重要的是還可以給人以智慧。它教人用深邃的眼光看待過去,品讀現在,觀照未來。只有這樣,才能不被眼前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所迷惑,而從容地做出判斷和選擇,尋找出符合歷史規律和發展邏輯的前進道路。

然而,這一切的必要前提是,歷史必須是真實的歷史,否則就會背道而馳,貽誤後人。可是,不容忽視的是,歷史也有可能欺騙我們。這是因為記錄歷史的執筆者和刪改者有的害怕得罪權貴,有的為了某種私利或者偏見,或者輕信權威,或者道聽途說,甚至有的公然編造歷史,無中生有。加上史書大多成書於封建王朝,修撰史書的多為御用史官,這種史書重視帝王將相,忽視人民群體;重視軍事、政治,忽視經濟、文化;重視權力、權術,忽視知識、技術… …有這些偏頗,就不可能真實反映歷史的本來面目。

而即使是真實的歷史,在不同的人的眼裡,也都有不同的畫面。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那麼一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若用放大鏡一一細究,又能看到什麼?

若肯細看,歷史也許是另一副模樣。歷史的縫隙中滴著血淚,光鮮外表下裹著醜陋,曾經堅持的信仰也許崩塌,曾經不屑一顧的瑣碎可能頑強地撐起一座大廈,所以歷史不忍細看——細看之下,將會有太多的謎題和出人意料的答案。

由此,我們精心編著了《歷史不忍細看》一書,以饗愛史之人。拂去時光厚積下的塵埃,發現原來幾百幾千年前那看似遙不可及的一幕幕竟是那么生動鮮活。若能在明媚的午後,捧一杯清茶,細細品味,也許可以發現,那乾癟的史書充盈著濃濃的市井喧囂,那冰冷的宮廷滿溢著張揚個性的風姿,那嚴肅森然的製度等級逃不開戲劇性的歷史玩笑,那畫像上深沉默然的古人也曾色彩鮮明地活著。

本書蒐集大量被人遺忘、扭曲、誤讀、篡改的歷史資料,去偽存真、去蕪取菁,掃去歷史的煙塵,點亮真實的色彩。全書共分為鉤心鬥角的權位鬥爭、皇家不能說的秘密、歷代君主的離奇死因、雲譎波詭的政治陰謀、硝煙背後的軍事之謎、出人意料的后宮內幕、不可不知的歷史怪圈、名士的另一張臉譜、令人驚嘆的文人私密、不忍細看的歷史“緋聞”、歷史名人的死因新解、顛覆常論的史實新探、被誤讀的歷史新證、塵封千年的史料新考、誤傳已久的經典定論、容易誤解的文化常識、不為人知的秘史檔案、千奇百怪的市井軼聞、讓人百思不解的古物迷踪、迷霧重重的歷史謎題等二十章,多從細微之處入手,搜尋歷史的蛛絲馬跡。作為歷史的放大鏡、透視鏡和顯微鏡,不但從宏觀上把握歷史,還要從細微之處發現歷史,幫助讀者學習歷史,增長知識。在尊重史實的前提下,以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一個個歷史人物、事件或文化知識,通過一篇篇小文反映大歷史,展現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別樣風貌。

《歷史不忍細看》以大眾為閱讀對象,拒絕枯燥乏味,注重文字的靈動,把生動性、可讀性和趣味性作為遴選的原則,思想開放,無論觀點還是材料,多有新鮮感,同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敘述引人入勝。本書堅決摒棄人云亦云、墨守舊說的慣性思維,而是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於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發揮創造性的想像力,同時具有腳踏實地的科學精神,不去追求所謂“宏大的敘事”,而是守住一個“真”字,在對史料收集、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運用歷史邏輯對客觀歷史進行解構與重塑。不但向讀者提供豐饒的精神資源,而且給人們以沖擊、震撼和思考,使僵硬的歷史充滿活力。在波譎雲詭、疑團迭生的阻礙之下,呈現歷史的細節,把握歷史的脈搏,揭露歷史的真相,使讀者體會知曉真相的欣悅,了解歷史的鮮活與沈重,引導人們走進歷史的深處,從中得到啟迪和裨益。

 

目次

鉤心鬥角的權位鬥爭

堯舜禹禪讓的歷史真相

周公為何沒有取代周成王

秦趙澠池會幕後的權利角逐

巫蠱引起的宮廷血案

曹操不敢受帝號的真正原因

殺光百名侄子的冷血皇帝

唐太宗為何要修改國史

房玄齡為什麼能20年穩居相位

杜太后真與宋太祖訂過“金匱之盟”嗎

宋孝宗如何奪得皇位

朱元璋殺劉伯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朱棣為何修改正史,否認生母

明代宗為何死後被冠惡諡

挽救明朝的于謙悲劇收場的真實原因

名不見經傳的努爾哈赤靠什麼脫穎而出

皇太極為何要殺忠心耿耿的阿敏

貴為天子的皇太極為何娶寡婦

多爾袞為何生前不稱帝,死後卻“謀逆”

康熙帝登基,到底是誰起了決定作用

康熙帝選中乾隆帝的歷史真相

雍正帝嗣位,究竟有沒有篡改康熙遺詔

咸豐帝奪得皇位的內幕

皇家不能說的秘密

秦始皇不立皇后的真正原因

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的實際目的

駙馬爺不為人知的命運

晉武帝為何要把王位傳給“傻兒子”

北魏開國皇帝是否是精神病患者

為何總有皇帝想要棄位出家

皇帝因“懼內”而逃跑的歷史真相

李淵起兵反隋的真正原因

李唐向突厥稱臣12年的歷史真相

唐宣宗為什麼要裝瘋賣傻

唐朝望族為什麼不願娶公主

宋太祖誓不殺大臣和言官的原因何在

宋真宗為何相信“皇威”可以殺蝗蟲

明神宗為什麼不理朝政20年

崇禎帝為何死也不南遷

愛新覺羅氏為什麼避諱葉赫那拉氏

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真正原因

乾隆帝的身世之謎

嘉慶帝扳倒和珅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嘉慶帝因何不喜“如意”

道光帝為何要穿補丁衣服

歷代君主的離奇死因

錦衣玉食的齊桓公為何會被餓死

晉景公竟跌入糞坑致死

秦始皇突然死亡的歷史真相

東晉孝武帝“魘崩”真相

慕容衝為何要殺死苻堅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病死之謎

唐穆宗為什麼英年猝死

究竟是誰害死了趙匡胤

宋徽宗“北狩”的淒慘結局

遼太宗死後為什麼被製成木乃伊

成吉思汗猝死謎團

建文帝有沒有死在靖難之役中

崇禎帝死因新考

康熙帝駕崩,是天命使然還是被人謀害

雍正帝暴亡之謎

嘉慶帝真是被雷劈死的嗎

同治帝為何早夭

到底是誰毒死了光緒帝

雲譎波詭的政治陰謀

“秦晉之好”背後的政治交易

秦始皇修築長城的真實原因

蘇武為何被匈奴單于扣押19年

曹操為何愛才又殺才

“隆中對”中暗藏的政治陰謀

曹操為什麼處死孔融

馮道依靠什麼“事四朝,相六帝”

司馬光為何反對王安石變法

宋高宗殺死的是真柔福帝姬嗎

朱元璋濫殺功臣的真正目的何在

朱元璋為什麼將沈萬三滿門抄斬

朱元璋將孟子逐出孔廟的真實原因

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

萬曆皇帝為什麼包庇謀殺太子的寵妃

離奇“紅丸案”背後的陰謀

明末“移宮案”真相

魏忠賢靠什麼一路高升

康熙帝建避暑山莊的真實目的

為何顧命大臣常被新皇殺掉

乾隆帝修《四庫全書》的背後目的

楊秀清“逼封萬歲”是真是假

慈禧為什麼不廢掉光緒帝

清朝拒絕外國使節駐京的真實原因

硝煙背後的軍事之謎

武王伐紂到底發生在何時

秦始皇軍團兵器鑄造的真相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是怎麼回事

井陘之戰中,韓信排兵布陣的奧秘何在

王莽大將巨毋霸是否真有其人

官渡之戰是“以寡敵眾”嗎

曹軍赤壁戰敗,是不是因為被火攻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何不救

淝水之戰真的是以少勝多嗎

瓦崗軍為何滅不了隋朝

怛羅斯戰役中唐朝軍隊結局如何

“陳橋兵變”的歷史真相

唐島之戰,宋軍為什麼能以寡敵眾

宋朝為何不大規模飼養戰馬

遼國大將蕭達被射殺是意外嗎

成吉思汗的騎兵為何能橫行歐亞

忽必烈東征日本屢戰屢敗的實際原因

皇太極兩次招降祖大壽的真實目的

出人意料的后宮內幕

夏朝覆滅,是妺喜禍國還是君王誤國

商王后婦好到底嫁了幾次

妲己真的是禍國殃民的“狐狸精”嗎

文薑的真實形象

皇帝也有一夫一妻的

呂后變成“毒婦人”的歷史真相

漢武帝的后妃為什麼難以善終

解憂公主和親烏孫後的政治作為

班婕妤為何爭寵不敵趙飛燕

醜女賈南風為什麼能掌握政權

北齊滅亡是因為紅顏禍國嗎

隋煬帝皇后被俘後命運如何

上官婉兒為何甘心侍奉仇人武則天

揭秘古代帝王們的跨國戀情

唐玄宗為何不願立皇后

遼道宗蕭皇后被殺真相

揭秘慈禧太后的奢華馬桶

光緒帝大婚為什麼不肯入洞房

末代皇帝無奈離婚的真相

不可不知的歷史怪圈

“兒當太子母需死”的倫理怪圈

外戚干政屢禁不絕

名士為何大多是隱士

商人為何長期地位低下

內廷怪圈:宦官為何能專政

最巔峰的宋朝為何被評為最貧弱的朝代

戰爭怪圈:冷兵器為什麼能征服熱兵器

論資排輩始於何時

為何說“當官不如為倉,為倉不如從糧”

為何古代文人偏愛“小腳”

功臣為何總是逃脫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

名士的另一張臉譜

管仲為何被妓女奉為“祖師爺”

孔子會武功嗎

藺相如忍讓廉頗的真正目的

魏晉名士瀟灑背後的痛處

薄情劉備總是置妻子於不顧

諸葛亮真是“千古名相”嗎

關公如何從猛將走向“萬能之神”

武聖關羽真的好色嗎

尉遲敬德為什麼在大殿上打架

唐太宗竟然砸毀魏徵墓碑

李白結交名士的真實目的

唐玄宗為什麼被稱為“梨園領袖”

歷史上真實的“八仙”是什麼人

為何寇準不招人喜歡

包拯是否當過宰相

歐陽修為什麼詆毀狄青

張三豐的真實臉譜

丘處機為什麼不遠萬里覲見成吉思汗

犯顏直諫的海瑞靠什麼平安無事

李自成為什麼要殺謀士李岩

鄭板橋為什麼想“糊塗”

曹雪芹祖父的真實身份

李衛真的是乞丐出身嗎

劉墉為什麼被稱為“羅鍋”

紀曉嵐真有與和珅鬥法嗎

乾隆帝為什麼會寵信和珅

手握重兵的曾國藩為什麼不自立為王

歷史上的黃飛鴻功夫到底有多高

令人驚嘆的文人私密

孔子的身世之謎

墨家組織的真實面目

屈原為何選在“鬼節”投江

歷史上是否真有“鬼穀子”

白居易晚年沈迷歌舞的原因是什麼

唐代詩人為什麼流行“追星”

李商隱成黨爭犧牲品的歷史真相

循規蹈矩的歐陽修為什麼寫“艷詞”

蘇軾在“烏台詩案”中被誣入獄的真相

王安石與蘇軾的真​​實關係

女詞人李清照善賭嗎

陸游與唐琬到底是不是表兄妹

“海青天”斷案方法並不高明

龔自珍與顧太清有私情嗎

不忍細看的歷史“緋聞”

孔子為何要見名聲不好的南子

俊朗諸葛亮為什麼要娶丑妻

李白與楊貴妃究竟有沒有瓜葛

宋徽宗與李師師的驚世之戀

永樂皇帝失敗的求婚史

明代公主為什麼屢次被無賴騙婚

陳叔寶與張麗華的戀情揭秘

唐代才女薛濤為何終身不嫁

唐伯虎真的“點”過秋香嗎

戚繼光為何遭到髮妻“休棄”

 

……

書摘/試閱

堯舜禹禪讓的歷史真相

中國古代中所謂的“禪讓”制度,類似於現在的投票選舉,呼聲最高的候選人將接任大權,成為下一任的領導者。這與血統和身份無關,是一種和平轉讓權力的方法。

《莊子雜篇》中說:“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這裡說的“相禪”就是替代的含義。權力的和平轉移以堯、舜、禹最為美談,千古以來,人們提及這三位君主都稱頌不已,他們成為了“托古改制”的原始依據,但事實上並不是儒士口中所傳承的那樣。

在史書上有所記載:《尚書》的《堯典》、《舜典》、《大禹謨》等篇這樣寫道,堯在位70年後,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愛戴,作為駙馬的舜那時已然攝政,但仍保薦丹朱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認為丹朱不是治國之才,紛紛靠攏“賢明”的舜,讓堯也了解到他的兒子朽木不可雕,舜才以一句“天也”結束了丹朱的政治生涯,坐上了帝位。這樣看來,似乎並不是堯讓位,而是舜自己取代了丹朱。所以,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有這樣的評語:“舜逼堯,禹逼舜。”堯不得不傳位給舜,實乃舜已經完全得到百姓的愛戴,近百歲的堯又能如何呢?

《尚書》中還有言:堯使舜嗣位,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流共工於幽州,放歡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服。

舜即位後,立刻除去了共工、終、鯀、歡兜等一干堯在位時的名臣,終使天下臣服。很顯然,共工等人很可能威脅到舜的順利即位,所以他才如此排斥他們。此招“殺雞儆猴”再明顯不過。不過舜到最後也是膽戰心驚地坐著帝位,因為即將取代他在人民心中地位的人,正是鯀之子禹。

舜是禹的殺父仇人,此乃毋庸置疑的事情,所以禹治水成功後,能甘心為舜所用嗎?此時再看韓非子的“禹逼舜”這句話,頓覺其中的精到之處。雖然《史記》上講,舜南巡不幸病死途中。但戰國時魏國史書《竹書紀年》卻這樣記載:舜年邁體衰,禹於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實為“放逐”,舜因此死於途中,兩個妃子娥皇、女英都不在身邊。舜死得如此孤獨,於是便有了晉代張華《博物誌》中記載的淒慘結局:“堯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不管是《史記》的記載更符合真實歷史,還是被稱為“野史”的《竹書紀年》更貼近現實境況,總之,舜的死實則是有蹊蹺的。今日無論如何推測,都不可能再現當時的情景,又如何知道舜傳禹帝位是否有內幕的存在?

其實,原始社會除了堯、舜、禹三人是以“禪讓”名目傳帝位之外,在之前“禪讓”根本就不曾存在。從軒轅黃帝開始一直遵循著子承父位的規矩,黃帝王朝子孫相傳共傳了七君。

孔子翻遍了歷史,才找到堯、舜、禹三人並非子承父業的例子,於是以“天下德者居之”教育子弟,到各國遊說各色君主,提倡禮樂、道統。而事實上,孔子及其弟子用了2000多年的時間,實踐的一直都是希冀將君主化為聖人的治國政統,而非將聖人化為君主的治國道統。儒家的道德理想,從始至終都為君主所利用。

禪讓在儒家的道統中是上古聖賢明智的象徵,是最正確的政治的舉措。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這無疑是道統凌駕於政統的標誌。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此乃孔子一生篤信的聖人治國策略、追尋的道德理想,就連呂不韋也曾以此言暗示秦始皇的暴政即將倒台。

於是有人認為,政道合一、儒家道德規范成為政治手段,才是永久的統治之道,但可惜古老的禪讓和德治還是不幸地破滅了。

是誰剝開了“禪讓”的謊言?我們或可從魏文帝曹丕的身上得知一二。曹丕心安理得地接受傀儡漢獻帝禪讓帝位之後,脫口而言:“舜禹受禪,我今方知。”一句話揭露了古代“禪讓”背後的實質,在曹丕看來:原來天下唯“德者”居之,實則應該改為天下唯“權者”居之,誰的實力足夠強,誰的地位足夠穩,誰就可登上帝位。曹丕度古人之腹,雖有偏頗,但未必不是空穴來風。

看天下千百年鬥爭,越是亂世,“禪讓”的戲目上演得便越精彩,在“和平性異姓奪嫡”的光環下,這些“禪讓”的神話怪圈有許多是被歷史和人們理想化了的政治謊言。

周公為何沒有取代周成王

說起周公,似乎總與“解夢”糾纏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執政6年後讓位於成王,實現權力的和平過渡。於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當危難過後便毅然讓位,周公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受萬代稱頌,同時也引發了後人對其讓位之舉的質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中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著天下的國事。

又有人考證說,《尚書大誥》中出現的“王”,把周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而“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應是周公。《尚書唐誥》中也有記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誥》中的“王”稱康叔為“弟”,顯然這個“王”也是周公。如此說來,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根據以上證據,便有人認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紀尚幼之時,便有謀權的意圖。之後以“王”之名義,行“王”之權力,雖說東征西伐、治國安邦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掩蓋其意欲以權奪位的野心。

至於周公最後沒有取代成王,實乃應變形勢的無奈之舉。因為遭到當時地位舉足輕重的召公、太公的懷疑,而成王也對周公起了疑心,並且周公的兩個兄弟管叔、蔡叔又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合起兵,關中局勢動盪不安,形勢對周公極為不利,周公不得不還政於成王,以平息眾怒。

此番質疑,對世人心目中周公那無畏無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更多的人仍堅持認為,從周公臨危受命而勤勉攝政之舉,從他在武王病危之時願意以身代死的決心,便可看出周公對國對君的一片赤誠之心。如此忠君愛國之人,絕不可能做出僭越奪位之事。

無論是無奈還政,還是真心讓位,不過是後人充滿感情色彩的想像。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隨他而去,深埋黃土之中。

秦趙澠池會幕後的權利角逐

戰國爭霸的硝煙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經過太史公的妙筆渲染,七國爭雄的歷史早已深入人心。秦趙澠池之會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千古流傳。澠池會樹立了藺相如不畏強秦、力挽狂瀾的高大形象。但是,僅憑藺相如一人之力、口舌機智就能如此簡單地戰勝秦國嗎?事情並非這樣簡單。澠池會也只是秦趙之間共同利益的雙贏結果,這與戰國時復雜的形勢密不可分。

公元前279年,戰國形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東方強國趙國和西方強國秦國相爭,死傷無數。楚、齊則趁機崛起。為了遏制楚、齊的力量,秦昭王約趙惠文王在澠池相會。秦國君臣曾欲欺辱趙惠文王,趙方以藺相如為首毫不示弱,處處反擊。最後雙方達成共識,秦、趙之間停止戰爭。

在澠池會5年之前,即公元前284年,戰國形勢又是另一片情景。東方強國齊國與西方強國秦國爭霸,實力不相上下。秦國聯合六國共抗齊國,齊國在六國的合攻之下一敗塗地。秦國唯一的對手消失之後,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秦國滅齊的目的達到後,他與其他五國之間的盟約也正式結束,雙方又站在了敵對的位置之上。秦國攻占了魏國之東的一大塊地盤,並長驅直下,阻斷了燕、趙與楚、魏、韓之間的聯繫,這是秦國為統一天下走出的第一步。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成為東方繼齊之後的第二強國。在東方強國齊國衰敗之後,處於東方的第二個強國趙國逐漸強大起來。趙國在東方取得本屬於齊的富庶之地——河間,經濟實力大增。加上趙惠文王的經營,任用一代名將廉頗,名相藺相如,使得趙國的政治實力更為增強。強大的軍事實力、政治實力、經濟實力,使趙國成長為東方大國,也成為秦國最強勁的對手。

公元前283年,秦國為了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作出了第二步措施:攻打魏國,直取魏都大樑。燕、趙兩國出兵20萬援救魏國。秦國無奈之下只能放棄攻打魏國。這一事件讓秦、趙之間的矛盾尖銳化,秦、趙敵對的形勢逐漸形成。

秦國為了攻打趙國,與楚、魏、韓聯盟,對趙國形成了包圍之勢。孤立的趙國祇剩下燕國一個盟友。然而趙國並沒有意識到形勢的急劇變化,依然連年伐魏,這給了秦國攻打趙國西境一個可乘之機,秦將白起攻取了藺、祈、石和光狼等城。面對如此形勢,趙國被迫停止對魏的進攻,集中兵力對付秦國。直到公元前279年,4年內,秦、趙之間連連征戰,雙都勢均力敵,一直未分出勝負。

在這4年之間,衰退的齊國又奇蹟般地複活。以田單為首的齊軍打敗了燕軍主力,收復了齊國的大量失地,齊國席捲之勢給趙國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同時,與秦有盟約的楚國也趁著秦趙膠著之際逐漸壯大,率軍反攻秦國,打入秦的巴郡地區,攻取了舊巴國的都城枳,秦國的後方基地巴蜀地區面臨著喪失的危險。

在這樣的形勢之下,勢均力敵的秦、趙之間如果開戰,必然受到楚、齊的威脅,這對秦、趙雙方來講毫無益處。秦、趙兩國基於實力基本平衡、擁有共同利益的前提之下,於公元前279年在澠池相會,秦、趙罷戰講和。隨後,趙軍集中力量攻打齊國,秦軍集中主力攻打楚國,齊、楚兩國的複興美夢在秦、趙的鐵拳痛擊下破滅了。

因此,秦趙兩國澠池會,實質上是一場強國與強國之間的外交會晤,是兩大強國在實力基本平衡之下的一次戰略妥協。兩國共同面對的國際形勢,使得兩國能夠達成默契,也只有建立起彼此間較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才能夠轉移主力粉碎齊、楚的複興企圖。所以,形勢已經決定了秦趙兩國必須化干戈為玉帛。

秦趙破楚齊之後,秦趙雙方又開始了敵對的狀態,兩國爭霸重新開始。這也從反面證明了澠池會只是秦趙兩國基於外交形勢所作的暫時妥協。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