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
滿額折

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香港科技大學的雷鼎鳴教授在中學畢業時已立下人生志願,「便是想方設法讓中國人民脫離貧困」,於是選了經世濟民的學科攻讀,學貫中西後未忘初願,甚至很謙虛地說,本書只是民主民生的經濟解讀!

本書分兩大部分,一是民主,一是民生,雷教授除了用經濟學做眼睛外,更從中西文化、歷史、政治的角度,帶大家看看什麼是我們需要的民主,什麼是對我們及我們下一代有益的民主。

我們要爭取民主,享受民生,就要了解民主可為香港帶來什麼?什麼形式的民主最合適?如何可建設優質民主,避免劣質民主?雷教授肺腑之言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雷鼎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前經濟系主任、商學院副院長,資深經濟評論人。曾就讀於香港華仁書院、美國芝加哥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得經濟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教員。曾任教於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經濟系,並獲終身教席。二十七份國際專業經濟學報審稿人,芝加哥大學《人力資本學報》(Journal of Human Capital)副編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觀察》編輯委員,參與過多份公職。曾獲第二屆傑出華人暨中華文學藝術家金龍獎,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Franklin 傑出教學獎。

論文散見於國際學術期刊,歷年出版書籍十一本,包括《中國與世界經濟大變局》(2011)、《幫香港算算賬》(2011)、《替香港經濟把脈》(2004)、《老有所養——退休保障評議》(1998)、《風眼中的經濟學》(1997)、《生活經濟禪》(1997)、《為港元危機斷症》(1997)及《用經濟學做眼睛》(1995)等。

名人/編輯推薦

雷鼎鳴教授的文章是我喜愛閱讀的作品,他的文章總是見解鮮明,分析嚴謹,絕不含糊,加上活潑的文筆,令我每次閱讀,都有進益,趣味盎然。本書是雷教授另一傑作,範圍廣闊,但分析架構如一,都是用經濟學的嚴謹思維和實證的方法去解讀問題,這和坊間對民主、政治、民生及社會的評論,流於泛泛之談,不可同日而語。在現今社會昧於思考,疏於分析,只憑直覺的氛圍下,雷教授的文章尤其值得推薦,不可不讀。
──廖柏偉,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及經濟學榮休教授

雷教授在本書匯輯的文章包羅了近期香港人面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並以深入淺出的分析探索問題的癥結,令人讀後豁然而悟,且每有獨到且精闢的見解,發人深省,是近年難得的好讀物。
──王于漸,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

自序

在外國人眼中,香港是一個很成功的城市。這裏沒有戰亂,罪案率低,交通方便,公共服務質量不錯,人民生活相對安定,經濟自由開放的排名二十多年來都是世界第一,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直追倫敦紐約。在言論自由問題上,我雖到過很多國家,倒也沒見過哪一個能真正把香港比下去。上述外國人對香港的印象,很多港人都認同。若香港真的已取得這些成就,我相信根本原因是上一輩港人一直都在發揮獅子山下的實幹精神,點點滴滴的把香港從一個經濟低度發展的殖民地建設成為一國際大都會。

但在另一些港人眼中的香港,卻與上述印象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香港貧富懸殊,地產霸權當道,官商勾結,人民呼聲被漠視,話語權掌握在小圈子手上,香港已到了民不聊生,大家忍無可忍的地步。

同一個香港,為什麼大家認知上有這麼大的差距?意見不同本是文明社會的常態,無傷大雅,但在佔領運動前後,社會分化卻變得十分嚴重,對香港往何處去這一問題,社會中人的看法往往南轅北轍,多年朋友再不瞅睬,家庭關係出現裂縫,不同群組更可能互相對罵,香港從未如此撕裂過。

這種撕裂是否意味着港人共同價值觀正在崩潰,以至大家再也不能同坐一船?這不太可能,人民的價值往往從年幼時逐步形成,不容易短時間內急變。會不會是有些人利慾薰心,為了一些不明來歷的利益而不管是非對錯?這點機會也很低,要社會中這麼多的人反目成仇,中間涉及的利益重整,規模一定非常龐大,香港根本不存在那麼多可供再分配的利益。「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與其胡亂猜度別人動機,不如客觀地分析問題。

要尋求撕裂的原因,還是要回到大家的認知與判斷為何會有如此巨大落差這一問題上。我從來相信理性主導着大多數人的行為,但各人掌握的資訊不盡相同,也不一定有足夠的能力與時間事事仔細推敲,若不經意地人云亦云,假以時日便會自塞腦袋,失去判斷力,對不喜見到的事實視而不見,與真理的距離便愈來愈遠。

要避免社會思想紛亂,唯一的辦法便是培養批判精神。所謂批判精神,絕不等同胡亂批評或是辱罵,而是對誰人提出的重要議題都先掛上一個問號,不管此人是朋友還是敵人,都是如此。接着的下一步便是獨立思考,搜尋證據,用嚴謹邏輯推理,得到答案後反覆推敲,敢於堅持真理。

這些都不是容易做到之事,但做得到的話,回報很大。若有曾被多番驗證過的理論作為指路明燈,則效益會更好。我向來深信經濟學是威力強大的分析工具,它自成系統,當中的結論早經無數驗證與邏輯考核,用經濟學幫助我們解讀香港當前形勢,可助我們從紛亂中理出頭緒,深層次地明辨是非。

本書是我拋磚引玉之作,是我在《信報》與《亞洲週刊》部分文章的結集。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香港現時的民主、政改與佔領運動問題,第二部分則討論香港的民生、經濟與社會。貫穿全書的核心觀點便是用經濟學工具解讀香港的各種社會矛盾。

經濟學家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便花費過大氣力去分析民主問題,並用嚴謹的數學證明了一系列的定理,這些定理曾被譽為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民主理論的最大發現。本書第一部分的第1與第2章介紹了這些結論的一部分,並由此指出民主的局限性在哪裏,以及自由主義民主的真正優點是什麼。

第3、4、5章論及中間路線。我近五年前曾在《信報》討論過社會在什麼條件下會趨向兩極化,以及這會帶來什麼禍患(見拙著《為香港算算賬》),我可能是香港最早用經濟學分析這些問題的人,本書繼續進一步的探索。

經濟學家道恩斯在1957年時提出過中間投票人的理論,我在第6章用此分析提名與選舉的關係。

民主有優質的,亦有劣質的,其對經濟的影響亦大有分別。在劣質民主體制下,可以出現各種利益集團,對民生經濟都構成重大破壞。第7與第8章討論利益集團的形成及後果。

香港在中國內如何定位,特首與中央政府關係如何界定,一直都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分析問題時不可無視歷史及既有制度,第3與第9章用中國歷史及大學制度作例子去探求合理答案。

「佔中」、學運,與政改互相糾纏,是回歸以來香港最大的政治事件,第10至16章從多種角度切入這些問題,其中涉及香港的地位、中港經濟關係、中港博弈、佔領運動對經濟影響的估算、五四運動真實的一面、學生運動擺脫不了的「廣場定律」、《孫子兵法》中高明的博弈,以及佔領運動失敗的原因等等。

香港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也有着大部分發達地區所會出現的民生、經濟與社會問題。本書的第二部分沒有第一部分較緊密的理論結構,但它廣泛地論及社會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其中包括香港與老對手新加坡的比較、香港的學術自由、最低工資、政府將來可能會出現的財政困局、退休保障、貧富懸殊、社會流動不暢、金融危機、聯繫匯率何去何從、樓市政策等等。除了教育、醫療與環保等少數問題外,社會中受到重視的在這裏都有論及。讀者如能從中找到一些思考香港前景的新起點,並得到自己的答案,那麼本書的目的也便達到了。

目次

施永青序

自序

 

第一部分 民主、政改、佔中

民粹、自由主義民主與普選

策略性投票與民主制度的優劣

白皮書、地方中央矛盾與中間路線

社會分化、中間路線與普選

香港亟需重回中間路線

佔中退場與為什麼應「袋住先」?

劣質民主與優質民主

利益集團與特首選舉

大學系主任與特首選拔機制

香江社會何堪撕裂

8.31後往何處走?

理想與現實 「五四」與今天的學運

香港學運的假想敵

佔領運動」蓋棺前的定論

《孫子兵法》與「佔領運動」的博弈

為什麼「佔領運動」失敗?

 

第二部分 社會、經濟、民生

「雙城記」新篇:新加坡模式對港有何啟示?

香港的學術自由是否不保?

中港事宜 浮生六記

特首應推動什麼經濟政策?

最低工資一周年再看香港經濟

香港的長遠財政形勢

對《長遠財政計劃報告》評論的一些回應

強積金「半自由行」與基金收費

從生果金到全民退保的四個方案

評《香港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

貧富不均、認命與抗命

香港會否爆發「完美金融風暴」?

壓抑樓價的政策與時機

港元匯率制度有何前景?

書摘/試閱

1

民粹、自由主義

民主與普選

 

2014年6月9日,《明報》公佈的一個民調結果,對我們評估香港的形勢甚有幫助。民調的受訪者被問到一個問題,如果有一人一票的特首普選,但泛民卻被排拒當候選人,那麼他們會否接受這制度?民調結果顯示,57%的人會接受,28%的人則不會接受。

有些人或許會批評為何大多數港人如此無「腰骨」,肯接受一個沒有充分選擇的「假普選」?我也不認為有必要排拒泛民當候選人,但我們若真正掌握民主理論,明白民主的局限性,便會發覺這57%的「務實」港人其實大有智慧,比其他人更清醒,他們不經意地掌握了民主理念的最重要一環,想法與美國開國之父之一及其憲法主要撰寫人麥迪遜(James Madison)總統一脈相承。

 

只是民主制度的僭建

麥迪遜認為民主有兩個充分及必要的條件,即普及參與和當選人任期要設限。只是小圈子的選舉,大多數人無法參與,當然算不上民主。但更重要的一點是任期有限,讓選民每幾年便有機會踢走不稱職的當選人。這兩個條件平實簡單,但滿足不到很多人對民主的種種憧憬,亦沒有提到一些人以為民主制度必須擁有的特質,即投票結果能使民意得到彰顯。這特質雖然很有意義,但其實它只是民主制度的僭建,沒有任何民主機制能保證這些目標可達到。

自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有不少數理經濟學家開始研究民主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Kenneth Arrow)所證明的「不可能定理」(Impossibility Theorem),竟發現民主與一些合乎常理的行為互不相容。民主要求在公共決策中,不能讓一個獨裁者說了算,合乎常理的行為則要排除一些古怪的行為,例如某人喜歡A多於B,B多於C,但卻又喜歡C多於A。阿羅發現一些看似風馬牛互不相及的條件竟有着深層次的聯繫,震驚學術界,從此人們對民主的理念便更加小心。到了七十年代左右,學術界已累積到大量新證明的定理,民主理論日見完備。在政治學界,有相當一批人也接手了經濟學家闖出的新路向,建立了一個「真實世界政治理論」(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學派,其領軍人是後來當上了美國政治學會會長的黎卡(William H. Riker),他有一本半通俗的名著《自由主義對抗民粹主義》(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把一整套經過大量人嚴格證明過的民主理論經簡化後總結起來。因為這個學派的理論脫胎自經濟學,所以我可能較讀政治學的人更能領略其重要性。香港負責政改的官員若閱讀此書,相信會有大有得益。此書是伴我三十寒暑的秘笈,我二十年前在《信報》寫了一篇〈五四運動七十五年祭談民主與科學〉便是受其啟發。

香港有團體說要爭取「真普選」,否則寧願一拍兩散拉倒,也不要「假普選」,儘管後者也是普及參與的一人一票選舉。什麼是「真普選」?他們說的似乎是一定要有「公民提名」及不可有篩選。若據此定義,則世上多個民主國家的選舉也不可稱作「真普選」(參看本書第一部分第7章)。與其在民主制度上加上此等僭建,不如像學術界般把一些理想的特性列出,作為衡量某選舉機制的準則。不過,此事並非如此簡單,黎卡在他書中的第四章便列出了六個條件,都是一些不證自明的、大家都希望選舉機制能包含的特性。不過,學術界卻證明了這些條件在深層次的邏輯上竟是不能並存的,沒有任何的選舉制度能同時滿足這六個條件。換言之,任何普選制度都不會完善,總會有一些合理的條件不能滿足。既然如此,所謂「真普選」,若是指機制完美無缺的話,便只可能是一種空洞無用的概念。

 

不同方法得出不同結果

不少人對民主執着,是因為認為它可彰顯民意。這其實已屬於民粹主義的觀點,此派人認為,用民主方式選出的政府,或由其民選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應該包含着人民的「共有意志」(General Will)。此詞來自盧梭,在此我們也可稱它作民意。但什麼是民意?人民顯然都各自有其個人意見,在一個分化的社會,此事更為明顯。既然人人意見都不盡相同,我們如何可把其總結起來,作出一個合乎所謂「民意」的決定?眾所周知,辦法是靠不同形式的選舉投票制度。

選舉投票是民主的核心,但投票結果便等於民意嗎?這裏有一系列無法克服的困難。

第一個是「投票悖論」(Voting Paradox)現象。在相當廣泛的條件下,我們很容易墮入一個困局,根本無法搞清哪一個候選人才是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假設有一種情況,若人民在A與B之間選擇,A會勝出,在B與C中選,B會勝出,C與A中選,C會勝出,正是一物剋一物,哪一個選擇最能體現民意?答案是無法決定。

要注意,「投票悖論」與上文提到的個人的古怪行為並不相同。就算沒有任何投票者會喜歡A多於B,B多於C,C又多於A,在他們的集體投票結果中,仍然可出現「投票悖論」的情況。(拙著《為香港算算賬》有提供具體例子說明此點。)

「投票悖論」在實踐中只是偶然才會出現,但第二個困境卻是更加麻煩,它出現的機會大得多。假如我們有多個投票機制可用,而每一個機制大家都認為十分合理,符合民主的「國際」標準,但若用不同的機制卻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選出的人大不一樣,那麼,我們又如何可判斷哪一個結果才是真正體現民意?

不要以為這不可能出現,我在校內校外的各種委員會中多次見識過大家要爭論用什麼方法投票與計票,因為大家都早已知道用不同方法會得出不同結果,儘管每一種方法都是合理的。舉一個例子:假設有六人投票,共有三個候選人A、B、C可供選擇。第一人的偏好次序是ABC,即最喜歡A,B次之,最不喜歡C;第二人也是ABC;第三人是BAC;第四人是CAB;第五人也是CAB;第六人是CBA。

若用一人一票制,即這六個人每人都只投給他最喜歡的選擇,A會得到2票,B得1票,C可得3票勝出。再考慮另一方法,即所謂的「保爾達計算法」(Borda Count),每人給予最喜歡的選擇3票,第二選擇2票,第三選擇1票。聰明的讀者可輕易算出,在上述例子中A可得13票,B可得11票,C得12票,A勝出。由此可知,就算各人誠實投票,不同的民主機制會得到不同結果,哪一個才符合民意?這無法斷定。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