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資治通鑒
滿額折

資治通鑒

定  價:NT$ 310 元
優惠價:9027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參加《通鑒》編寫的還有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通鑒》一共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全書約300多萬字,分294卷。

本書只選取了《通鑒》中的一些頗有意義的段落,以小故事的形態呈獻給大家。同時還把這些小故事分成了德政、謀略、情操、勸諫、用人和教訓等幾類,並以其他典籍中的類似故事相配套,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可以更好、更明白地了解古人所要傳達的思想。

本書特色:
(1)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空前的史學巨著。
(2) 本書選取的篇章是《資治通鑒》全書中有意義的代表文段。
(3) 本書故事分成了德政、謀略、情操、勸諫、用人和教訓等幾類,並以其他典籍中的類似故事相配套,使得讀者在閱讀時更了解古人所要傳達的思想。
(4) 本書古文後加以現代點評,並且這些思考與點評和社會生活的為人處世密切相關,讀者能從中獲益匪淺。
(5) 書中文白對照,淺顯易懂。

目次

導言.......................................................................................i

 

持德修身政之本——德政篇

智果進言...............................................................................2

立國以德...............................................................................7

賢不自賢...............................................................................12

為政重實...............................................................................16

子思言利...............................................................................20

齊王之死...............................................................................24

子順為政...............................................................................30

約法三章...............................................................................36

雍齒封侯...............................................................................40

將軍有道...............................................................................44

上行下效...............................................................................49

呂範忠誠...............................................................................54

謙以接士...............................................................................57

君不自詐...............................................................................62

太宗論難...............................................................................67

 

君子由來不唯兵——謀略篇

圍魏救趙...............................................................................72

孫臏救齊...............................................................................77

破釜沉舟...............................................................................82

智勝子嬰...............................................................................86

師出有名...............................................................................91

妙間項王...............................................................................95

呂布降城...............................................................................99

樂不思蜀...............................................................................103

唱籌量沙...............................................................................108

求大捨小...............................................................................113

荀卿論兵...............................................................................117

 

玉壺冰心譜春秋——情操篇

文侯守約...............................................................................122

子擊受教...............................................................................126

徙木立信...............................................................................131

威王論寶...............................................................................135

張良遇知...............................................................................139

王陵之母...............................................................................143

緹縈救父...............................................................................147

蘇武牧羊...............................................................................151

疏廣散金...............................................................................157

董宣強項...............................................................................161

四知太守...............................................................................166

孫權勸學...............................................................................170

蔣琬雅量...............................................................................174

嵇康之死...............................................................................179

君子羊祜...............................................................................183

擊楫中流...............................................................................189

阿柴折箭...............................................................................194

妙論弓矢...............................................................................199

以人為鏡...............................................................................204

婁公盛德...............................................................................209

薦賢不私...............................................................................213

常山罵賊...............................................................................218

唐溪拒餉...............................................................................223

出鏃示子...............................................................................227

 

春風潤心靜無聲——勸諫篇

君仁臣直...............................................................................232

田文求諫...............................................................................236

忠言逆耳...............................................................................241

曲突徙薪...............................................................................245

心正筆正...............................................................................250

智瑤拒諫...............................................................................254

江乙巧喻...............................................................................259

抱薪救火...............................................................................263

胡亥樂諛...............................................................................268

文帝遺詔...............................................................................273

十思疏諫...............................................................................277

高宗責臣...............................................................................282

元忠封事...............................................................................286

馮道巧喻...............................................................................291

 

不拘一格選才俊——用人篇

文侯選相...............................................................................296

子思薦才...............................................................................300

千金馬骨...............................................................................305

雞鳴狗盜...............................................................................310

知人善用...............................................................................314

 

前車之鑒不敢忘——教訓篇

紙上談兵...............................................................................320

驕兵必敗...............................................................................325

孔融致禍...............................................................................329

兼聽則明...............................................................................334

德為才先...............................................................................338

請君入甕...............................................................................344

書摘/試閱

導言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參加《通鑒》編寫的還有劉敛、劉恕、范袓禹、司馬康等人。《通鑒》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至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全書約三百多萬字,分294卷。其中《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翰林侍讀學士等官職。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於是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司馬光出西京御史台,自此以後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潛心編寫《資治通鐾》,直至元豐七年(1084年),全書修成。《通鑒》修成的兩年後,司馬光病逝,年六十八。其一生可謂是「精力盡於此書」。除了《資治通鑒》之外,司馬光還著有《通鑒目錄》、《通鑒考異》、《稽古錄》、《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等三十餘部作品。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和哲學上也有一定的硏究。

宋代時,已有不少的像《史記》、《漢書》這樣的史書名作,然而「《春秋》之後,迄今千餘年,《史記》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諸生歷年莫能竟其篇第,畢世不暇舉其大略,厭煩趨易,行將泯滅」,編纂一部扼要而又詳盡的通史,是符合當時的需求的。司馬光本人也早有治史的願望,在治平三年(1066年)時,已修成了一部八卷的編年史,名為《通志》。宋神宗讀過《通志》後,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因而欽賜名為《資治通鑒》。後來司馬光便退居洛陽,潛心完成了《資治通鑒》。其編修的目的,就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政策的描述,總結出一些經驗,來警示後人,教帝王以鞏固自身統治的辦法,所以《通鑒》的內容政治方面的較多。

《通鑒》的修編採用編年體的方式,與《左傳》相同,司馬光自己也説《通鑒》是「因丘明編年之體」。在記錄史實時,依照時代的先後順序,以年月為經,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在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上,會把前因後果和關聯的各方面講解清楚。然而在歷史事件的評價問題上,《通鑒》不像《左傳》那樣態度鮮明,或褒或貶,陳垣先生的《胡注通鑒表微》講道:「《通鐾》書法,不盡關褒貶,故不如《春秋》之嚴。溫公謙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續《左氏傳》,有所感觸,亦仿左氏設辭『君子曰』而稱『臣光曰』以發之。餘則據事直書,使人隨其實地之異而評其得失,以為鑒戒,非有一定不易之書法也。」

司馬光在編著《通鑒》時,廣泛搜集各種材料,除了正史之外,還採用雜史三百二十二家。司馬光在收集史料的問題上曾經講過:「唐以來稗官野史暨夫百家譜錄、正集別集、墓誌碑碣、行狀別傳幸多存,而不敢少忽也。」胡三省也稱:「溫公便閲舊史,旁采小説,抉撾幽隱,薈粹為書,勞矣。」書中的一個史實往往要根據多種材料的考查才能編纂而成,由此可見《通鑒》在材料收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司馬光對全書文字句法的錘煉,文章的剪裁、校訂和删改都I絲不苟,親力親為。例如像《唐紀長篇》,原本有六七百卷,最後被司馬光刪改至八十一卷。劉恕在《通鑒外紀‧後序》裏提到司馬光在修訂《通鑒》時有着「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悦簡要之文,網羅眾説,成一家言」的原則。也是在司馬光「研精極慮,窮竭所有」的努力下,《通鑒》在修成後,語言上博約得宜,體例上統一一致,前後如出一人之手。基於《通鐾》「鑒於往事,資於治道」的宗旨,為了提醒統治者接受歷史教訓,書中的內容涉及政治方面的較多,像有關國家興亡的「幽王烽火戲諸侯」,講行軍用兵策略的「圍魏救趙」,談論人主修養的「十思疏諫」,關於人才選用的「子思薦苟變」,或是講述為官準則的「唐溪拒餉」,以及像教化人民或者處理民族關係等鞏固政治統治的內容。比較之下,書中關於經濟方面的內容就相對要少,而文化上或者是關於歷史人物的評價則更少了一些。

《通鑒》在敍事之後常有附記,共計186篇,其中大多數標以「臣光曰」,是司馬光針對一些歷史事件闡發自己關於維持政治統治秩序的看法,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服務的觀點。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一部空前的史學巨著,自成書以來,除《史記》之外,其他史學著作幾乎都不可以和《資治通鑒》媲美。神宗獎諭詔書稱:「史學之廢久矣。紀次無法,論議不明,豈足以示懲勸,明遠久哉!卿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訖五代,發揮綴緝,成I家之書,褒貶去取,有所據依。」後世諸家學者都對《資治通鑒》有所點評褒獎,南宋史學家王應麟就説:「自有書契以來,未有如《通鑒》者。」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新注資治通鑒序》中也評價此書:「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今天,《資治通鑒》仍然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語料,是我們研史、治學的必備之書。

因為《通鑒》內容甚多,文字浩瀚,這次出版的「古典三分鐘」版《資治通鑒》,便只選取了《通鑒》中的一些頗有意義的段落,以小故事的形態呈獻給大家。同時,我們還把這些小故事分成了德政、謀略、情操、勸諫、用人和教訓等幾類,並以其他典籍中的類似故事相配套,使得我們在閲讀時可以更好、更明白地了解古人所要傳達的思想。望這本小冊可以讓更多的人走近歷史,了解歷史,在歷史中沉思、昇華,在歷史中有所發現。今天,書稿即將出版,願此書真的能夠對大家有所啟迪,但由於水平有限,不當之處敬祈批評、指正。

 

賀生達

 

持德修身政之本——德政篇

 

智果進言

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後1。智果曰2:「不如宵也3。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4。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5,巧文辯慧則賢6,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7,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8?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9。」弗聽,智果別族於太史,為輔氏10

 

(周紀一)

 

【說文解字】

1智宣子:智甲,晉國的卿。 瑤:智瑤,即智宣子的兒子智伯,諡號智襄子。

2智果:晉國大夫。

3宵:智宵,智宣子的庶子。

4不逮:不及,指不足、短處。

5伎:才能。 畢給:畢具。給,足。

6巧文辯慧:能寫善辯。

7陵:這裏是管理的意思。

8待:引申為和睦相處。

9智宗:智氏宗族。

10別族:脫離宗族。 太史:三代(夏、商、周)為史官及曆官之長。為輔氏:改稱智氏為輔。

 

【白話輕鬆讀】

當初,晉國的智宣子想要立智瑤為繼承人。大夫智果說:「他比不上智宵呀。智瑤有超過他人的五個長處,有一個短處。美髮高大是長處,善於騎射是長處,才藝雙全是長處,能寫善辯是長處,堅毅果敢是長處。雖然有這樣的長處,但卻很不仁厚。如果他以這五項長處來管制別人而做不仁不義的壞事,誰又能與他和睦相處呢?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麼智氏宗族一定會滅亡。」智宣子不聽他的意見。於是智果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改稱為輔氏。

 

經典延伸讀

 

仁主宋公

宋公及楚人戰於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2。司馬曰3:「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4,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5。國人皆咎公6。公曰:「君子不重傷7,不禽二毛8。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9。寡人雖亡國之餘10,不鼓不成列。」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說文解字】

1宋公:宋襄公,名茲父,春秋中前期宋國國主。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粵ze3普zhè)城縣。

2既:盡,全。 濟:渡河。

3司馬:統帥軍隊的高級長官,此指子魚。

4陳:同「陣」,這裏作動詞,即擺好陣勢。

5門官:君的衛士。

6咎:責備。

7重(粵cung4 普chóng):再次。

8禽:同「擒」。二毛:頭白有二色,借指老人。

9阻隘:指在險要的地方阻擊(敵人)。

10亡國之餘:亡國者的後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後代,商亡於周。

 

【白話輕鬆讀】

宋襄公與楚軍在泓水交戰。當時宋軍已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他們人多而我們人少,應該趁着他們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您下令進攻他們。」宋襄公說:「不行。」楚國的軍隊已經全部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子魚又建議宋襄公下令進攻。宋襄公還是回答說:「不行。」等楚軍擺好了陣勢以後,宋軍才去進攻楚軍,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的大腿受了傷,他的衛士也都被殺死了。於是宋國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卻說:「有道德的人在戰鬥中,只要敵人已經負傷就不再度去殺傷他,也不俘虜年老的敵人。古時候指揮戰鬥,不在險要的地方阻擊敵人。我雖然是已經亡國的商朝的後代,卻不會去擊鼓進攻沒有擺好陣勢的敵人。」

 

多思考一點

仁是立身之本,無論是誰,都不應該失去仁心。也正因如此,貴為晉國接班人的智瑤雖有「五賢」之長,卻因為「不仁」而不被大夫智果認可。也許你會說:宋襄公不是因仁而兵敗終致貽笑天下嗎?其實,《公羊傳》是高度讚揚宋襄公的,《史記》也為之鳴不平,因為中國在此戰之前,為戰以禮,講究規則,此戰之後,便兵以詐立,沒有了規則,目的性和功利心甚囂塵上。可以說泓之戰是中國人道德水準的一道分水嶺,它標誌着「為戰從禮」的戰爭準則的顛覆,標誌着國人人格和道德的轉型。其實,那被我們嘲笑了幾千年的宋襄公式的「愚蠢」,恰恰是我們這個民族在走向現代化的路中不可或缺的極為寶貴的精神資源。試想,要是人人都具有這樣的「仁心」,這個社會還會有甚麼不和諧呢?

 

立國以德

武侯浮西河而下1,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2,左洞庭,右彭蠡3,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4,右泰華5,伊闕在其南6,羊腸在其北7,修政不仁,湯放之;商紂之國,左孟門8,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武侯曰:「善。」

 

(周紀一)

 

【說文解字】

1西河:古時稱南北流向的黃河部分為西河。這裏指黃河。

2三苗氏:傳說時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團。

3彭蠡:彭蠡湖。

4河濟:黃河、濟水。

5泰華:華山。

6伊闕:洛陽龍門山。

7羊腸:羊腸坂,太行陘的最險要路段。

8孟門: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

 

【白話輕鬆讀】

魏武侯沿黃河漂流而下,行至中游回頭對吳起說:「多美呀,這穩固的山河,這是我魏國立國的法寶呀。」吳起回答說:「立國的法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形的險要。歷史上三苗氏,左面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由於不整治德政和道義,結果它被禹所滅。夏朝君王桀的居住之地,左邊是黃河、濟水,右邊是華山, 伊闕山在其南面,羊腸坂在其北面,但因朝政不仁,結果被商湯王驅逐了。商朝紂王的都城,左邊是孟門,右邊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面,黃河經過其南面,因他不施德政,結果被周武王殺了。由此可見,立國的法寶在於德政而不在於地勢險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這條船上的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呀。」魏武侯聽罷說道:「說得好。」

 

經典延伸讀

 

為君有道

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1,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2,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人。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3,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貞觀政要‧君道》4

 

【說文解字】

1股:大腿。

2耽嗜:深切愛好。

3怨讟(粵duk6 普dú5):亦作「怨黷」。怨恨誹謗。

4《貞觀政要》:唐代史學家吳兢所撰的一部政論性的史書。

 

【白話輕鬆讀】

唐太宗對左右的近臣說:「當君的法則,必須以百姓的生存為先。如果損害百姓的利益來奉養自己,那就像割自己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肚子飽了,人卻要死了。如果想要天下安定,君主必須先端正自身行為。從沒有身子端正而影子彎曲、上面治理得好而下面發生動亂的現象。我常常想到,傷害自己的往往不是身外之物,都是自身的貪婪慾求最終導致了禍患。如果一味沉迷於口腹之慾,聲色犬馬,自身的慾望越多,受到的損害也就越大。不僅妨礙了國家政事,而且攪擾了百姓生活。要是再說出一些不合道理的話,更會導致民心渙散,怨言四起,最終也就會眾叛親離。我每想到這些,就不敢有一點的驕縱懈怠了。」

 

多思考一點

兩千多年前,孟子就曾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旨在告誡那些身在高位之人:道,重於一切;德,立身之根。而這也正是治國「在德不在險」思想的延伸。也正是意識到了這些,所以唐太宗強調作為統治者要「先存百姓」而又「正其身」,也就是說既要「愛人」,又要做天下的道德榜樣,就像荀子所說的:「君者,儀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盤圓而水圓。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只有這樣,才能讓一個國家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平穩。這些在今天仍然有著現實意義。比如在一個團隊裏,若領導能「正其身」,無疑會獲得下屬的尊重和信任,否則,就不能使員工信服,就會失去人心。僅此還不夠,還應注意「先存百姓」,尊重員工利益,這樣才能使得整個團隊勁往一處始,心往一處想。

 

賢不自賢

子思言於衛侯曰:「君之國事將日非矣!」公曰:「何故?」對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為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1;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君臣既自賢矣2,而群下同聲賢之,賢之則順而有福,矯之則逆而有禍,如此則善安從生!《詩》曰:『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3?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周紀一)

 

【說文解字】

1矯:糾正。

2自賢:自以為賢。

3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出自《詩經‧小雅‧正月》,都說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比喻不分是非善惡。具,通「俱」。

 

【白話輕鬆讀】

子思對衛侯說:「你的國家將要一天不如一天了。」衛侯問:「為甚麼?」子思回答說:「事出有因。君您說話自以為是,可是卿大夫等官員沒有人敢糾正您的錯誤;他們說話也自以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糾正他們的過錯。君臣都自以為賢能,而下屬又同聲稱賢,稱讚賢能則和順而有福,指出錯誤則忤逆而致禍,這樣,怎麼會有好的結果呢!《詩經》中說:『都稱道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這不也正像你們這些君臣嗎?」

 

經典延伸讀

 

表裏當一

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1,國人盡服之2。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者,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君使服之於內,而禁之於外,猶懸牛首於門,而賣馬肉於內也。公何以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為也。」公曰:「善。」使內勿服,不逾月3,而國人莫之服。

 

(《晏子春秋‧內篇》4

 

【說文解字】

1靈公:春秋時齊國國君。 好(粵hou3 普hào):喜好。 丈夫飾:穿男人服裝。

2服:穿。

3逾:超過。

4《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

 

【白話輕鬆讀】

齊靈公喜歡婦女穿扮男人服飾,於是國中女子全都效仿也穿男人服裝。齊靈公便派官吏禁止她們,說:「穿扮男人服飾的女子,撕破她的衣服,扯斷她的衣帶。」雖然人們都看見有人被撕破衣服,扯斷衣帶,但還是不能禁止。晏子進見時,齊靈公問道:「我派出官吏禁止女子穿扮男人服飾,撕破她們的衣服,扯斷她們的衣帶,都親眼看見還是止不住。這是為甚麼啊?」晏子回答說:「大王您讓宮中婦女穿扮男人服飾,卻禁止宮外人穿,就好比門外掛的是牛頭,而門內賣的是馬肉,您為甚麼不讓宮內女人不穿扮男人服飾,那麼外面也就沒有人敢了。」齊靈公說:「好啊。」於是便讓宮內婦女不再穿扮男人服飾,沒過一個月,全國就沒有女人穿扮男人服飾了。

 

多思考一點

舊中國官場幾千年的通病——為官者多自以為是,耳邊盡是阿諛之聲,做領導的樂於被讚,做下屬的獻媚求榮,上過下不敢矯,矯則失福。這樣,上行下效,「君出言自以為是」則「卿大夫出言亦自以為是」「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時長日久,當然就會「國事將日非矣」。若領導能夠「廣開聖聽」,多方納言,就像衛靈公能聽取晏嬰的規勸,清明政治,又何愁國家不發展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