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戰後70年臺灣史
滿額折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戰後70年臺灣史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臺灣近代70年,一路怎樣走過來?
看清藏在歷史中的影武者
讓政治歸政治,讓歷史還原歷史……

1945年二戰結束後,在美、蘇爭霸的世界局勢中,美國把從日本統治中奪回的臺灣交給蔣介石接收,「扶蔣反共」策略定調,從此開啟了戰後臺灣史的新頁……

在美國戰略布局謀略之下,臺灣人剛掙脫「皇民化」,又立刻成為防阻共產勢力跨越的「西太平洋防線」樞紐。臺灣北承阿留申群島、日本、韓國、琉球群島,下接菲律賓、紐西蘭、澳洲,外有美、蘇角力,內有國、共相抗……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臺灣人走過二二八事件、戒嚴、報禁、黨禁、白色恐怖、兩蔣統治、十大建設、聯招、萬年國會、美麗島事件、野百合學運等重大事件,歷經各類社會運動與抗爭後,終於一路走向民主化。

作者出生於1930年代,和臺灣同步走過1945~2015年的光陰,本於客觀立場,跳脫「統獨爭議」,以歷史和國際法的俯瞰角度,細究每個重大事件的前因後果。全書同時收錄二十個「WHY」,針對敏感話題抽絲剝繭,鑑古知來,豁然開朗;並輔以珍貴的歷史照片,讓讀者回顧近代臺灣史的重要時刻與人事物,重溫戰後七十年走過的點點滴滴。

◎臺灣光復節為何消失?
◎西安事變如何扭轉了蔣經國的人生?
◎萬年國會有哪兩兩大罩門?
◎教改制度為何失敗?
◎2014年「皇民說」到底指什麼?
◎歷史課綱爭議到底爭什麼?
◎國、共為何一致反對「臺灣地位未定論」?
◎2016年總統大選為何冒出「祖國論」?
◎ 兩岸史觀下的對日抗戰真相為何?

作者簡介

陳世昌
1939年出生於臺南市。 
政治大學法學碩士。曾任臺南家專講師、南臺工專教授、吳鳳工專校長、崑山科技大學教授。
執教鞭之餘,本於「見史不如知史,知史不如留史」的心境,傾力撰寫臺灣近代史相關書籍。
著有《臺灣演進史》、《中國近代史概要》、《中國近現代史精要》、《清末民初外患史》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
李采洪(時報文化出版總編輯)

二○一五年八月,課綱微調爭議持續延燒的一個下午,我收到寄自臺南的厚厚一疊文稿,打開來,是二百多頁的手寫稿,作者是七十七歲的陳世昌老師。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作者以電腦打字,寄電子檔給我們,但這疊透過郵局送到我手中的書稿,沉甸甸的,呈現在A4橫條紋紙上,是一筆一畫、工工整整的原子筆字跡,可以想像作者費時三年寫作的認真態度。
我將書稿分批帶在身邊,利用上下班搭捷運時閱讀。沒想到,邊讀邊生出共鳴和感觸,通常歷史書裡寫的,都是自己未曾經歷的年代或事件,但本書的內容,年代跨度從一九四五到二○一五,對大多數臺灣人而言,都是曾經歷、甚至是近在眼前的歷史。
你可能和作者一樣,出生於一九三○年代,幼時經歷過米荒、吃番薯籤度日,念小學時,和來臺的國軍共處一校。也可能和我一樣,小學時在學校說臺語乖乖的被罰錢,長大後親眼見證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也或許,你是出生於一九八○、九○年代的年輕一代,小時候搞不清國會的大人們為何老是打架對罵,上大學後卻也熱血沸騰的參加太陽花學運、占領立法院。
就以「推行國語、禁說方言」運動為例,我唸小學時,被級任老師選為推行國語的班級幹部,儘管我的祖先早在一七五○年代自泉州來到笨港(今雲林北港),臺語是我的母語,我卻要負責舉報講臺語的同學,說一句,罰一塊錢。
有一天下課時,我和同學開心地說笑著,不知不覺脫口說了好多句臺語,只覺得同學突然愣愣地看著我、半响後說:「哦───,說臺語!」我才醒覺過來,當下真恨自己「禍從口出」,心疼有限的零用錢變班費,從此提醒自己連回家都說國語,以免到學校時語言頻道轉換不過來。很多和我同年代、以臺語為母語的人,就這樣硬逼自己說國語,越說越流利,臺語卻越來越不輪轉,導致我們結婚生子後,下一代幾乎沒有人會說臺語。
當時年紀小,並不知這是對臺灣人的歧視政策,更沒想到,此舉造成如今很多家庭,孫子和不會說國語的祖父母語言無法溝通的荒謬現象。而當年收視率高達九成的布袋戲連續劇《雲州大儒俠》,也因以臺語發音而無預警停播,害得我們這些放學後爭看史艷文、藏鏡人為娛樂的小學生失落了好一陣子。
我出生的一九六四年,距離二二八流血衝突已經過十七年;韓戰、八二三炮戰也都成歷史事件。當時的物質條件雖欠佳,但社會昇平、小學生思想單純。雖然處處可見「反攻大陸」、「保密防諜」標語,蔣中正總統和國父孫中山的肖像永遠掛在每一間教室前後,但我們並不覺得有何奇怪。有一天「偉大的領袖、民族的救星」蔣中正逝世,全校還在操場舉行哀悼會,印象中在悲傷的氛圍中,我也跟著鼻頭酸、眼眶紅,然後,所有同學都收到一塊小黑布,別在制服上「戴孝」一個月。
蔣總統過世後,偶爾聽到大人們聊天時,提到「蘇東啟……被放回來了」,仍搞不清發生什麼事。長大後才知道,當年北港鎮有位投入臺灣民主與獨立運動的先驅──蘇東啟議員(蘇洪月嬌的先生),曾計畫武裝推翻蔣家政權而被捕,此事是一九六○年代株連最多人的政治案件,蘇東啟入獄十多年後才因蔣中正逝世而被特赦。
回想起來,我是在威權統治塑造出表面安定的社會下,懵懂的度過童年。直至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我的少年和青少年時期,臺灣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被趕出聯合國,與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美國斷交;但蔣經國總統在外交挫敗和石油危機下帶領大家拚經濟,推動十大建設,經濟起飛,人民物質生活漸趨豐裕。而隨著民智大開,黨外勢力開始公開挑戰國民黨的統治,因而爆發高雄美麗島事件。
到李登輝執政的一九九○年代,我們不再努力拚經濟,而是將熱情投注在民主選舉、遊行示威等政治活動中。這段時間,我是政治開放的小小受益者,因報禁解除、報紙增張,報社擴大招募記者,學經濟的我得以進入當時的大報社,開始我的記者生涯。雖然我主跑的路線是商業,但身在報社,聽政治線同事談採訪新聞時的見聞,總覺得自己也站在第一線見證著一九九○年代以後發生的野百合學運、修憲、辜汪會談、總統直接民選、政黨輪替、兩岸直航……。
如今小小的臺灣島上,雖然存在著統派和獨派兩股不同主張,但臺灣最可貴之處是包容,我們可以容納不同的政治意見,可以接受不同的宗教思想。我想,多數臺灣家庭和我家一樣,親族中有人支持國民黨,也有人是死忠的民進黨擁護者;有人是基督徒、有人是佛教徒,更多是拿香拜拜的媽祖信徒。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時,即便各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宗教派別,爭辯過後,下次見面還是一起吃飯,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
在這樣的包容性格下,雖然戰後七○年臺灣史錯綜了臺灣、中國、美國三方的政策和立場之激盪,詭譎多變,而且同一事件,每個人因其成長背景和經歷,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透過本書對歷史真相的探求、對史事因果的分析,讀者將會更了解史實,也期待每位讀者讀過這本書之後,可以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歷史答案。

自序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

臺灣資源不豐,可是氣候宜人,尤其戰略地位重要。所以在歷史上,西方列強和東方日本,先知先覺,先後覬覦臺灣,占領臺灣;唯獨近在咫尺的中國,反而後知後覺,忽視臺灣。有清一代,雖領有臺灣二百十二年,但無為而治,令人失望,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蔣介石在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慘敗後,才看上臺灣,退守臺灣,統治臺灣,寫下了戰後臺灣史。
縱觀史實,從一九三七年的七七事變起算,長達八年的中國抗日戰爭,起先是中日兩國的單打獨鬥。國軍對日軍打「正規戰」,共軍則對日軍打「游擊戰」。到一九四一年,日本偷襲美國的珍珠港而演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就此開始了中美共同抗日的新局面。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美國仗其強大的國力打敗日本,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蘇爭霸的世局中,美國的對華政策是「扶蔣反共」。所以美國就把從日本奪回的臺灣,在二戰後立刻交給蔣介石接收和統治,從此,開啟了戰後臺灣史。
蔣介石接收臺灣的時候,國共內戰已經開打。經過四年的國共決戰,蔣介石一敗塗地,落難臺灣。那時候,他對臺灣素不相識,為何他看上臺灣,退守臺灣呢?一則因為臺灣地處要衝,又有海峽天險,對中國大陸可攻可守;二則日本統治臺灣五十年,厚植臺灣實力,可秣馬厲兵,生聚教訓。
因此,在一九四九年底,蔣介石就把他在南京倉促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張冠李戴,和盤移用臺灣;又把他在中國大陸打敗仗的全班人馬,撤到臺灣,統治臺灣,使他成為「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首任和其後四任總統。同時,在國共內戰中贏得勝利的毛澤東,也搶在同年十月一日在北京正式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雙方隔著臺灣海峽,對立對壘,形成今天的兩岸局面。
可以說,今日的臺灣問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國共內戰所遺留的歷史問題。因此,戰後的臺灣史,不止是臺灣島內的經濟、民生、教育、社會、以及民主政治等等各方面的演進史,其中更涵蓋了兩岸關係的激盪,也摻進了美國政策的左右。因此,戰後的臺灣史,比起先前的臺灣史,更為錯綜複雜,也更為詭譎多變。
回顧戰後臺灣史,由農業社會走入工業社會,帶動臺灣經濟繁榮,民生樂利,人口暴增三倍,改變整體社會結構和文化內容。尤其戰後臺灣因為教育發達,民智大開,到一九八○年代,竟然促使威權統治走向解除戒嚴,昔日的二二八事件、終身總統、萬年國會、白色恐怖、以及黨禁書禁等等的亂象敗政,都一掃而光,走入歷史。到了今日,臺灣同胞自力更生,開創出民主自由和政黨輪替的新時代,在這段七○年(一九四五~二○一五年)艱辛困頓的漫長歲月中,不知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歷史殘留,埋沒在荒煙蔓草中,正待發掘起出,警示世人,不可重蹈覆轍。
就整體史觀來看,主導戰後臺灣七○年歷史的三大人物是蔣介石、蔣經國以及李登輝等三人,本書特就這三位風雲人物,論其功過得失,試作歷史評價,就教於賢達先進,以匡不逮。
臺灣四百年史,以戰後七○年這一段,最多彩多姿,也最引人注目,是當前臺灣二千三百多萬同胞休戚相關的一段歷史,其中確有許多深值國人共知共覺的課題。例如,「聯合國內之中國代表權問題」、「臺灣地位未定問題」、「美國對兩岸政策的始末」、「臺灣修憲變革問題」、「臺灣政黨輪替的始末」以及「臺灣前途何去何從」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決定鼓起勇氣,深入研究臺灣史。
我一生在四所專科學校和科技大學分別擔任過教授、教務主任和校長等職務。如今回顧,人生如浮雲,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只有為國家社會留下歷史紀錄、永留青史,可貴的人生才算不虛此行。由此緣故,我本著「見史不如知史,知史不如留史」的心境,將我七十多年來所見所聞所觸所感,下筆撰寫成本書。
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俗語也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是一面鏡子,足可懲前毖後,避免重蹈覆轍。有鑑於此,本書的寫法特重探求史實的來龍去脈,並分析史事的前因後果。務使讀者詳細見史並深入知史,做為立身處世的借鏡和參考,而對國內統獨史觀爭議和兩岸史觀爭議的紛紛擾擾,本書的立場,既不湮沒史實,也不扭曲史實。「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此為我的基本態度和寫作方法,本書的問世,果能有助於讀者瞭解戰後臺灣真正的歷史真相,既不矇蔽讀者,也不誤導讀者,是所至望。

目次

推薦序 近在眼前的歷史 李采洪
自 序 政治歸政治,歷史歸歷史

序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臺灣
臺灣人被日本拉進二戰現場 
宣言和密約,決定中、臺灣命運
兩顆原子彈,日本投降 
第一章 日本人走了,國軍來了 
七十天的權力真空期 
◎WHY?臺灣光復節為何消失? 
劫收日產,二十億美金戰利品運往大陸 
米荒,日本軍民加速撤離 
安藤總督,完成移交重任後變戰犯 
第二章 二二八大震撼 
查私菸小事引發大民變 
人間地獄十六天 
陳儀濫殺,眾多臺籍精英遇難 
白崇禧的善後 
臺獨運動從此發芽 
◎WHY?陳儀被槍決 
亡羊補牢與療傷止痛
第三章 國民黨落難臺灣
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江山爭奪戰
蔣毛王見王,表面合作,暗地備戰
◎WHY?蔣介石在大陸一敗塗地
戰敗逃難,蔣毛大不同
決定遷臺,布局人事、搶運黃金和國寶 
陳誠三大新政振興臺灣 
第四章 蔣介石,想要反攻卻回不了大陸 
黨、政、軍一手抓,鞏固大權 
白色恐怖的前因後果 
舉著民主大旗實施威權統治
韓戰救了國民黨 
◎WHY?美國只保衛臺灣,不協防金、馬 
八二三炮戰,美、臺、中三角關係確立 
◎WHY?美軍及共軍都在打「有限戰爭」 
◎WHY?八二三炮戰虎頭蛇尾
毛澤東解放不了臺灣,蔣介石反攻不了大陸 
萬年國會的兩大罩門 
連選連任的終身總統 
第五章 蔣經國開明治臺 
少年留俄,奠定樸實作風 
◎WHY?西安事變改變蔣經國的人生 
蔣介石思想改造,刻意培植
宋美齡干涉,打不成老虎 
投入臺灣政工情治,制衡陳誠 
領導榮民,興建東西橫貫公路 
握兵權、任黨主席、當選總統 
小故事,透露治國智慧
十大建設,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本土化與民主化,對歷史有交代 
第六章 臺灣,是這樣走過來的 
歷經殖民,以農業、貿易站穩根基
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經濟起飛
一九八○年代,轉型發展高科技產業
人口,從二十萬變二千萬人
教育,從私塾到碩博士滿街跑
◎WHY?禁止講方言,天下奇聞
◎WHY?教改失敗
社會,從殖民壓迫走向自由開放
第七章 摻雜美國利益的兩岸關係 
兩岸從軍事對抗到探親、旅遊、投資 
搶進聯合國,誰代表中國? 
◎WHY?美國態度逆轉,支持中共進入聯合國 
臺灣地位未定論 
◎WHY?美國提出「臺灣地位未定論」,國共一致反對 
外交戰場上,中共步步進逼 
◎WHY?蔣介石外交連連押錯寶 
中美建交、臺美斷交 
◎WHY?美國制定《臺灣關係法》 
看懂美、中、臺三角關係 
第八章 地方自治,終於落實 
中華民國只剩臺灣省,中央即地方 
中央執政得民心,地方選舉必獲勝 
第九章 李登輝,第一位臺灣人總統
難關重重 
除舊又布新 
修憲大工程
◎WHY?新憲法有實無名 
民主政治,終於實現 
第十章 民主美夢終成真 
百年老店──國民黨 
衝破黨禁紅線──民進黨 
泛藍對泛綠 
十六年間,兩次政黨輪替 
第十一章 夾縫中的現狀 
誰造成兩個中國? 
臺獨運動,命運多舛 
歷史造成的問題,須由時間解決
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 
源自一八九五,皇民說、祖國論 
◎WHY?二○一四臺北市長選舉引發皇民說 
◎WHY?二○一六總統選舉引發祖國論 
源自一九四五,統獨史觀、兩岸史觀 
◎WHY?統獨史觀爭議,在課綱上斤斤計較 
◎WHY?兩岸史觀爭議:對日抗戰真相 
為何美國主宰戰後的臺灣命運? 
◎WHY?中俄聯盟與美日聯盟形成

書摘/試閱

第十二章 臺灣前途,臺灣人決定

最近一百二十年的臺灣史(一八九五─~二○一五),是臺灣社會演進史上最多元化、也是特別問題層出不窮的時期,而以一八九五和一九四五年為兩個關鍵年,在不同的時期產生舉世罕見的不同問題。例如:皇民說、祖國論、統獨史觀、兩岸史觀等等問題,無奇不有,先後一一浮現。
源自一八九五,皇民說、祖國論
這些複雜問題,先前都深藏不露,等到臺灣的民主選舉大進步的時候,為了爭取選票,各方勢力才陸續搬出這些問題,互相爭論,彼此攻防,蔚成臺灣社會演進史上波濤洶湧的壯觀場面。
先談因日本統治而產生的皇民說和祖國論。日本在古代是個閉關自守、封建落後的國家,十七世紀初,德川家康起兵打敗其他諸侯,一統天下,建立封建軍事專制政權,坐鎮江戶(今東京)統治日本,天皇則留守京都,成為虛位元首。
到一八五三年,江戶被美國軍艦扣關闖入,強行打開日本門戶,日本人引為奇恥大辱,就發動宮廷政變,推翻專制治國的幕府將軍,終結了長達二百六十多年的封建時代,擁護年少有為的明治天皇重掌國政。
明治天皇在一八六八年即位,他發憤圖強,將首都由京都遷到江戶,並改名為東京;廢掉幕府,改藩為縣;並頒布帝國憲法,成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起用大批的留歐學生,全面推動日本近代化的工作,以達富國強兵,史稱「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後,果然既富國又強兵,更重要的是,透過教育,發揮日本人的尚武精神,進而創造了尚武之外,更講法治、講正義、重是非、重紀律的「日本精神」。這種日本精神,創造了此後日本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三戰三勝的奇蹟。
一八九五年,中國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屬於中國漢民族的臺灣人,不服日本的異族統治,大興義師,抗日運動長達七年。至一九○二年日軍消滅臺灣南部的游擊英雄鳳山林少貓部眾後,臺灣總督府宣布平定全島,日本才完全統治了臺灣。
日本統治臺灣正好半個世紀,臺灣史上,真正以國家政策大力開發的時代,自日本治臺時期開始。日本在臺灣到處進行經濟開發,是想幫助日本富國強兵。
在教育方面,日本僅在臺灣發展中小學教育,不發展大專教育,推動殖民地式的教育。日本又把具有日本教育特色的「日本精神」,完全移植臺灣,使臺灣人具有日本人的民族特質,這就是在日本治臺時期,臺灣人如同日本人,同樣具有日本精神的由來。
其次,日治時期,日本為了配合侵華戰爭的動員需要,在七七事變爆發的前一年,也就是一九三六年開始,日本推動統治臺灣的三大運動「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皇民化運動,就是在精神上武裝臺灣人,要求臺灣人崇拜日本天皇為最高精神領袖、改用日本姓名,並禁止臺灣民間寺廟改拜日本神社等,期使臺灣人成為道地的日本人,效忠於日本的侵略戰爭。日本治臺期間,日本精神和皇民化思想,深植於臺灣人的思想中,久而久之,臺灣人被潛移默化,無形中變成日本人。
這樣的時代背景,是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之初,引發二二八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戰後六十多年後,在民主選舉過程中又陸續引發皇民說和祖國論等浪潮的原因。
WHY?二○一四臺北市長選舉引發皇民說
戰後臺灣深受二二八事件的遺害,開始產生臺獨運動。往後,海內外的臺灣知識分子對蔣介石的威權統治和外交上的挫敗大失所望,更加緊推展臺獨運動;同時,在臺灣的外省人大多數也團結起來推動統一中國的運動,形成統派力量,因而形成統獨的對立。
在戒嚴時期,獨派人士唯恐在白色恐怖中惹禍上身,避而不談牽涉意識形態的敏感政治問題;解嚴後,以前列為禁忌的話題,一一應運而生,尤其,每遇選舉熱季,候選人認為可以增加選票的話題或議題,紛紛出籠。
二○一四年十一月底所舉辦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中,由於馬英九總統政見跳票,失去民心,使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方的選情墜入谷底,尤其臺北市長選戰成為全國注目的焦點,由國民黨提名的連勝文,出戰無黨籍的候選人柯文哲。
當連勝文選情告急時,前國民黨主席連戰於選前十二天為兒子連勝文輔選時火力全開,猛批柯文哲以「在野大聯盟」參選,根本就是臺獨掩護體。他直指柯文哲來自替日本世代做官的「官二代、官三代」,為日本人推行皇民化思想,所以無法忍受柯文哲競選市長。連戰此話一出,就是所謂的皇民說,立刻觸動了統獨之間關於意識形態的敏感神經。
柯文哲方面則笑答反嗆說,這些話讓他驚嚇過度,以致於無法回答,因為他的父親是小學老師,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官三代,祖父出生於日據時代,所以一出生就是日本人,這不是他的錯。柯文哲有所感慨的說:「此時才瞭解到前總統李登輝當年所說『身為一個臺灣人的悲哀。』……我們有不同的過去,但是我們有共同的現在,那麼我們到底要不要走向共同的未來呢?」此話語重心長,又能感動人心,發人深省。
統派大老郝柏村則適時補上一拳,他在中視節目錄影完畢後受訪表示:柯文哲是臺灣皇民的後裔,柯的祖父和前總統李登輝一樣都是皇民,做官不做官不重要。當時的皇民都是日治時代在臺灣的特權階級,當然會懷念日治時代的地位,這是情理之常。但今天不能用少數人綁架臺灣二千三百萬人的幸福。(以上資料取自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國時報》。)
臺灣自二二八事件產生省籍對立的情緒,近年來已逐漸彌平。不料,為了求取選戰勝利,竟會冒出「皇民說」論調,隱然有使省籍對立死灰復燃的跡象。但選戰結果,柯文哲大勝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統派人士自知選戰失策失焦,「皇民說」從此銷聲匿跡。
為何美國主宰戰後的臺灣命運?
臺灣的前途問題,固然深受統獨兩派主張的影響,也受到中美兩強的勢力消長所左右。如前所述,二次大戰結束時,美國將臺灣直接交給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接收和統治。一九五○年初中共集結重兵準備渡海攻臺,韓戰突然爆發,美國立刻以強大的海空軍保衛臺灣,使得臺灣轉危為安。
一九五八年,中共又發動八二三金馬炮戰,企圖打下金門和馬祖以後,渡海攻臺,美國出動空前龐大的海軍艦隊,鎮守臺灣海峽,共軍從此放棄武力解放臺灣。一九七○年代,在國際上,中國日益強大,中蘇關係日益惡化,美國乘機改採「聯中制蘇」的大戰略,犧牲臺灣這個盟國,一九七一年底,美國主導中共進入聯合國。一九七九年元旦起,中美建交,臺美斷交。一九七九年四月,美國制定「臺灣關係法」,以保衛臺灣安全,使臺灣不落入中國手中,固守住美國西太平洋防線的臺灣這個重鎮。 
從上述演變可知,戰後臺灣的安全,始終受到美國外交政策的左右和保護。美國外交政策的一變再變,始終在保護美國的現實國家利益,以及西太平洋防線不可被中國衝破。換句話講,臺灣的安危存亡,端視是否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如果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臺灣不求,美國自給;反之,如果違背美國的國家利益,既使臺灣要求,美國也不給。總而言之,美國主宰戰後的臺灣命運。
WHY?中俄聯盟與美日聯盟形成
二○一三年開始,國際情勢發生大變化。這一年,中日爭奪東海的釣魚臺紛爭,美日聯手抵制中國。中國要從東海出太平洋,受到美日的聯手抵制,中國就改從南海下手。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建立許多軍事基地,又引發美國聯合南海周邊國家的嚴重抗議。就連日本也深受威脅,因為南海是日本從中東輸入石油的經濟命脈。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更加險峻,雙方劍拔弩張。
中國為展現實力,震懾美日,就連結蘇俄在日本海舉行聯合軍演,以對抗美日兩國在同一地域舉行的聯合軍演,互相叫陣。同時在歐洲,蘇俄併吞烏克蘭事件也引起美蘇關係的惡化,為抵制美國,蘇俄在地中海舉行軍演,中國也派艦參加,助長聲勢。中俄聯盟對抗美日聯盟的局面,隱然出現。
二○一五年五月九日,蘇俄在莫斯科盛大舉行閱兵大典,以慶祝德軍向蘇軍投降七十週年紀念。習近平受邀參加,中俄兩國元首並座閱兵,場面浩大,氣氛融洽。同年九月三日,中國在北京盛大舉辦閱兵大典,慶祝日軍向中國國軍投降的七十週年紀念。蘇俄總統普丁受邀參加,中俄兩國元首再度並座閱兵,場面之浩大,氣勢之雄偉,更勝莫斯科的閱兵大典,中俄聯盟,儼然形成。
中俄聯盟的出現,立刻驚動美日兩國,因為美國在戰後所精心佈置的西太平洋防線,已面臨中俄聯手衝破的危機。日本與中國打過甲午戰爭,也與蘇俄打過日俄戰爭,皆先後戰勝。現在,中俄聯盟的形勢已成,日本的國防安全面臨中俄兩大強鄰壓境的緊急危機,所以美日兩國在休戚與共的大局中,立刻形成美日聯盟,以對抗中俄聯盟。
戰後美國在亞洲打韓戰和越戰,深感遠水難救近火,遠方補給的負擔太吃力。為求補救,美國力促日本相挺,在雙方利害與共的局勢中,形成一致的政策。
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投降後,盟軍駐日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為防止日本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替日本制定一部《和平憲法》,也是一部「非戰憲法」。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日本不得擁有軍隊去對外侵略,僅可保有自衛隊對內保衛國家。而且,只有當日本本土遭到攻擊的時候,自衛隊才可以還擊,行使「個別自衛權」,但禁止自衛隊出兵境外去聯合盟軍行使「集體自衛權」。
但日本安倍首相在北京大閱兵之後兩週,力排國內浩大的反戰勢力,於九月十八日經由國會強渡關山,快速通過「新安保法」。允許當日本面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候,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出兵境外,提供盟軍後方支援。
「新安保法」通過,是戰後日本政治的一大突破,也是戰後國際政治的一件大事。安倍首相迫於時局之緊急,不經修憲程序去修改《和平憲法》,竟然迫不及待,改由國會快速通過「新安保法」,推翻「和平憲法」之原規定,安倍此舉是否違憲,已經在日本國內引起軒然大波。
臺灣前途,臺灣人民決定
國際政治,是權力政治,唯力是視,又分合無常。列強之間,或為侵略,或為自保,往往自動或被動尋求與國,結成聯盟。聯盟對抗的最後結果是戰爭,而且戰爭的規模勢必愈滾愈大。在歐洲,德國和法國從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中期,經過幾次的聯盟對抗,打了幾次戰爭,成為世仇冤冤相報,雙方都已嘗盡戰爭的殘酷可怕。二戰結束後七十年來,面臨核子戰爭毀滅的威脅,雙方都能盡棄前嫌,和平相處。在亞洲,中日是世仇,日俄也是世仇,都是起源於日本明治維新富國強兵以後,對外侵略擴張所造成。
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躍居世界首強,蘇俄緊追其後。如今中國異軍突起,且中俄聯盟,以對抗美國的霸權勢力;美國面臨此項挑戰,促使美日聯盟。中俄聯盟對抗美日聯盟的局面已成型。強國之間的爭霸,一旦有事,擦槍走火,就容易釀成大禍,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面臨如此險惡的世局,小小的臺灣如何因應自處呢?
臺灣的戰略地位,對中俄很重要,對美日也很重要,勢必成為競爭的兩個聯盟競相拉攏的對象。處在這個大變局中,親中俄比較有利?還是親美日比較有利?此一大問題,關係臺灣前途及人民禍福。
依當前國內情勢而觀,臺灣島內的統派主張應該是傾向中俄聯盟,以求達成中國統一的終極目標;獨派的主張則應該是借美日聯盟的助力,以求達成臺灣獨立的終極目標。
臺灣應該親近中俄;或應該親近美日;或者是兩邊都親;或兩邊都不親,聽其自然發展?面臨不確定的未來,臺灣徘徊在這四條路線之間,究竟要選擇哪一條路線,正嚴肅考驗著全體臺灣人民、現在執政黨、以及未來執黨的智慧。臺灣何去何從?茲事體大。最後的答案,應是由人民透過總統大選和國會普選,根據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投票決定執政黨,決定臺灣的前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