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滿額折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

定  價:NT$ 620 元
優惠價:9055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6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金融全球化時代,
香港金融業的重要性正迅速提升,
香港有可能成為金融全球化總體格局中的重要一級。

——邁克爾•艾略特(Michael Elliott)
《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時代》週刊,2008

過去30年間,香港經濟最矚目的“亮點”之一,就是她的金融業發展及其在金融全球化中的戰略地位。這是多種因素複合支持的結果。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具國際水平或者說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這一制度在維持高水平監管的同時又重視保持市場的彈性和活力。

當前,中國內地正加快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然而其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仍然處於探索和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需借鑒國際間特別是香港的實踐經驗。在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香港肯定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戰略性的作用。因此,學習、研究、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香港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作者簡介

馮邦彥,廣東鶴山人,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1987年至1994年間曾應聘赴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員,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香港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主要著作: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年)
《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年)
《澳門概論》(1999年)
《香港地產業百年》(2001年)
《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年)
《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年)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年)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兼論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2012年)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2013年)
《香港產業結構轉型》(2014年)

目次

前言

 

第一章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與金融政策演變

第一節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發展與提升

第二節 香港經濟、金融政策的演變與發展

 

第二章 銀行體系監管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第一節 早期銀行業的發展與《1948年銀行業條例》

第二節 60年代銀行危機與《銀行業條例》修訂

第三節 金融業多元化與金融三級制度建立

第四節 1986年《銀行業條例》與《巴塞爾協議》引入

第五節 回歸後銀行監管制度的改革與發展

第六節 現階段香港銀行業的監管制度

 

第三章 證券及期貨市場監管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第一節 早期證券市場的發展與1974年《證券條例》

第二節 四會合併: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第三節 《戴維森報告書》與香港證券制度改革

第四節 香港期貨市場的建立與監管制度

第五節 回歸後香港證券及期貨監管制度的改革

第六節 現階段香港證券及期貨業的監管架構

 

第四章 保險業監管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第一節 早期保險業的發展與轉型

第二節 保險業多元化與1983年《保險公司條例》

第三節 保險業聯會與保險業自律監管制度

第四節 回歸後保險業監管制度的發展

第五節 保險業的監管架構:現狀與未來發展

 

第五章 基金管理業的發展與監管制度

第一節 基金管理業的發展與監管制度的建立

第二節 回歸後基金管理業的發展與監管制度改革

第三節 雷曼“迷你債券”風波與監管制度的完善

第四節 強制性公積金制度的建立與監管

 

第六章 港元聯繫匯率制度的建立和運作

第一節 香港貨幣發行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第二節 港元聯繫匯率制度的建立及運作機制

第三節 聯繫匯率制度的學術分析:貨幣發行局理論

第四節 金融危機的衝擊與聯繫匯率制度的鞏固

第五節 聯繫匯率制度的完善、經濟效應與發展前景

 

第七章 外匯基金功能演變與香港金融管理局

第一節 外匯基金的設立與功能演變

第二節 金融制度改革與外匯基金功能的擴大

第三節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建立及其職能

第四節 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第八章 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

第一節 紅籌股和H股市場的發展與制度安排

第二節 人民幣業務與債券市場的發展與制度安排

第三節 基金管理業的合作與制度安排

第四節 滬深港交易所的合作與“滬港通”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前言

2008年1月,美國《時代》週刊(亞洲版)發表一篇由該雜誌副主編邁克爾.艾略特(Michael Elliott)所寫的題為《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的署名文章。該文章創造了一個新概念—“紐倫港”(Nylonkong),即世界上三個最重要的城市紐約、倫敦及香港的合稱。

文章認為,這三座城市都曾是製造業的中心,但都成功地實現了轉型,將經濟的重點轉向服務業。如果說19世紀是帝國的時代,20世紀是戰爭的時代,那麼21世紀則是金融的時代。正是銀行、投資公司、共有基金和資金管理人員,吸收了客戶的資金,將它們投向世界各地,從而構建了全球經濟今天的格局。文章指出:現在大銀行都將其總部和關鍵的地區辦事處設於“紐倫港”三地,如花旗銀行集團、高盛公司、滙豐銀行和摩根公司。這三地也是那些雄心勃勃的公司前往融資或謀求上市的地方。特別是香港,成千上萬希望在全球市場籌資的中國公司帶來的業務使它獲益匪淺。香港股市資本總金額在1996年後的十年中幾乎增長了三倍。文章的結論是:在金融全球化時代,香港金融業的重要性正迅速提升,香港有可能成為金融全球化總體格局中的重要一級。當然,香港要成為與倫敦、紐約並駕齊驅的全球性金融中心,仍然受到經濟規模細小、經濟腹地有限等因素的制約。香港要發揮其金融業的比較優勢,躋身全球性金融中心行列,必須突破制度上的制約,有效拓展其龐大的中國經濟腹地。

可以說,過去30年間,香港經濟最矚目的“亮點”之一,就是她的金融業的發展及其在金融全球化中的戰略地位。這是多種因素複合支持的結果。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具國際水平或者說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不過,倘若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香港的金融及貨幣制度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經歷了一個與時俱進的發展歷程。概括地說,大體經過了以下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1840年香港開埠到1945年二戰結束,這是香港金融及貨幣制度的萌芽時期。這一時期,香港的金融業基本以從事押匯、匯兌業務的銀行為主體,輔之以保險業和金銀貿易業,相對較為簡單,再加上港英政府奉行的“自由經濟”政策,對金融業的發展基本不作干預,連《銀行業條例》也沒有制定。政府對銀行業的管理,主要限於由英國政府批出的皇家特許證和港府財政司對商業銀行發鈔的批准。20世紀30年代,香港政府曾兩次準備對銀行業實行立法監管,但最終也不了了之。

第二個時期,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是香港金融及貨幣監管制度的發展時期。1946年,中國內戰烽火再起,香港成為了內地資金的“避難所”,各種類型的銀行、銀號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部份銀行甚至從事投機及違背香港貿易或外匯管理規定的活動。這引起了當時政府的憂慮和關注。為加強管理,1948年香港政府制定了第一部銀行法律—1948年《銀行業條例》。及至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中期,香港兩次爆發大規模的銀行危機,港府於是實施《利率協議》,“凍結”銀行牌照,兩次修訂《銀行業條例》,並實行金融三級制,又引入《巴塞爾協議》建立以資本為基礎的銀行監管制度。至此,銀行業的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證券市場,鑒於1973年股災的教訓,港府也開始建立基本的證券業監管制度,並推動四會合併,成立香港聯合交易所。在保險業,港府亦於1983年頒佈《保險公司條例》,又推動香港保險業聯會成立,着手制定自律監管制度。在貨幣制度上,從1983年起實施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制度,並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進金融制度改革及擴大外匯積極功能,又成立金融管理局作為香港的中央銀行。

第三個時期從80年代中期至現在,為香港金融及貨幣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的成熟時期。這一時期,特別是1997年回歸以後,香港緊跟國際監管潮流,先後實施《巴塞爾協議二》和《巴塞爾協議三》,致力於建立以風險為本監管制度。同時,積極改革和開放市場,撤銷《利率協議》和“一間分行”政策,提高銀行安全和穩健性等。在證券市場,根據1988年《戴維森報告書》,對香港的證券及期貨市場進行現代化的改革。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更三管齊下改革證券市場,包括交易所和結算公司實施股份化和合併、全面改革證券及期貨市場的規管制度和改善金融市場基礎措施。在保險業,推動成立獨立的保險業監管局,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基金,以保障消費者權益。在基金業,則將監管目標確定為“致力發展具寬度及深度的優質市場”,在促進市場發展與保障投資者和市場的廉潔穩健之間保持平衡,並採納與其他頂尖國際金融市場一致的監管標準。在貨幣制度上,吸取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教訓,採取多項鞏固及優化措施改善聯繫匯率制度的運作。

從總體來看,經過80年代中期以來的演變,香港的金融及貨幣監管制度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主要內容和基本特點是:第一,建立了以分業監管為主的金融監管架構。在特區政府的總體架構中,分別設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保險業監理處,以及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第二,積極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完善對金融業的監管。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政府在金融監管政策上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以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監管模式為藍本,加強和完善對金融業的監管,全面與國際慣例接軌。第三,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並重,推動金融業穩健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保持市場彈性和活力。香港金融業的監管,強調政府直接監管與業界自律監管的平衡,重視建立“以公眾利益為依歸的自律監管機制”。這一監管模式,有利於監管當局在維持有效監管的同時,發揮行業和市場人士的積極性,保持市場的活力。第四,實施一套以維持和鞏固港元聯繫匯率制度為基石和核心的貨幣政策,以維持香港金融環境的穩定。

本書基於筆者對香港金融及貨幣監管制度的上述認識,設計為八章:第一章,總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與金融政策演變。第二至第五章,分別從金融業的四個主要行業──銀行業、證券及期貨業、保險業、基金業等,介紹和剖析該行業的發展及監管制度的演變、存在問題、主要特徵及發展趨勢。第六至第七章分別介紹香港貨幣制度的兩個主要方面:港元聯繫匯率制度的建立和運作,以及外匯基金功能演變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功能。第八章分析香港與內地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

當前,中國正加快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中國的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仍然處於探索和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需借鑒國際間特別是香港的實踐經驗。在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香港肯定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戰略性的作用。因此,學習、研究、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香港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

在本書即將出版之際,筆者要衷心感謝香港三聯書店常務副總編侯明女士及本書責任編輯鄭海檳先生,沒有他們的全力支持、熱誠幫助和辛勤努力,本書實難以順利出版。

由於筆者見識所限,本書定有不少疵誤和錯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出!

 

馮邦彥 謹識

2015年8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5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