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月光的合金(簡體書)
滿額折

月光的合金(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9 元
定  價:NT$ 414 元
優惠價:87360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作品。諾獎授獎詞:她精準的詩意語言所營造的樸素之美,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沉默的經典”詩歌譯叢第二輯,裝幀升級,詩歌愛好者收藏佳品。

· 露易絲·格麗克是諾貝爾文學獎、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等眾多文學大獎得主,享譽詩壇已久,作品首度引進。

· 本書包含的四本詩集均為格麗克成熟期的作品,不乏大獎之作。

 

《月光的合金》收錄了格麗克的四本詩集,《野鳶尾》(普利策詩歌獎)、《草場》、《新生》(《紐約客》詩歌圖書獎)、《七個時期》(普利策詩歌獎短名單),均為成熟期的重要作品。

作者簡介

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1943— ),美國桂冠詩人,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名人/編輯推薦

在維吉爾之前、之後,一連串的史詩詩人和抒情詩人展示過他們進入冥界的危險旅行……格麗克在這些傑出的詩人中間掙得了一席之地。 ——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

代譯序:露易絲·格麗克的疼痛之詩
最初讀到格麗克,是震驚!僅僅兩行,已經讓我震驚——震驚於她的疼痛:
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
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
露易絲·格麗克的詩像錐子扎人。扎在心上。她的詩作大多是關於死、生、愛、性,而死亡居於核心。經常像是宣言或論斷,不容置疑。在第一本詩集中,她即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
從第一本詩集開始,死亡反復出現,到1990年第五本詩集《阿勒山》,則幾乎是一本死亡之書。第六本詩集《野鳶尾》轉向抽象和存在意義上的有死性問題。此後的詩集,死亡相對減少,但仍然不絕如縷。與死亡相伴的,是對死亡的恐懼。當人們戰勝死亡、遠離了死亡的現實威脅,就真能擺脫對死亡的恐懼、獲得安全和幸福嗎?格麗克的詩歌給了否定的回答。在《對死亡的恐懼》(詩集《新生》)一詩裡,詩人寫幼年時的一個噩夢,“當那個夢結束/恐懼依舊。”在《愛之詩》裡,媽媽雖然一次次結婚,但一直含辛茹苦地把兒子帶在身邊,給兒子“織出各種色調的紅圍巾”,希望兒子有一個溫暖、幸福的童年。但結果呢?詩中不露面的“我”對那個已經長大的兒子說:“並不奇怪你是現在這個樣子,/害怕血,你的女人們/像一面又一面磚牆。”或許只有深諳心理分析的詩人才會寫出這樣的詩作。
《黑暗中的格萊特》是又一個例子。在這首類似格萊特獨白的詩作中,格麗克對格林童話《漢賽爾與格萊特》皆大歡喜的結局深表懷疑:雖然他們過上了渴望的生活,但所有的威脅仍不絕如縷,可憐的格萊特始終無法擺脫被拋棄的感覺和精神上的恐懼——心理創傷。甚至她的哥哥也無法理解她、安慰她。而這則童話中一次次對飢餓的指涉,也讓我們想到格麗克青春時期為之深受折磨的厭食症。
終於,在《花園》這個組詩裡,她給出了“對出生的恐懼”、“對愛的恐懼”、“對埋葬的恐懼”,儼然是一而三、三而一。由此而言,逃避出生、逃避愛情也就變得自然而然了。如《聖母憐子像》一詩中,格麗克對這一傳統題材進行了改寫,猜測基督:“他想待在/她的身體裡,遠離/這個世界/和它的哭聲,它的/喧囂。”又如《寫給媽媽》:“當我們一起/在一個身體裡,還好些。”
格麗克詩中少有幸福的愛情,更多時候是對愛與性的猶疑、排斥,如《夏天》:“但我們還是有些迷失,你不覺得嗎?”她在《伊薩卡》中寫道:“心愛的人/不需要活著。心愛的人/活在頭腦裡。”而關於愛情的早期宣言之作《美術館》寫愛的顯現,帶來的卻是愛的泯滅:“她再不可能純潔地觸摸他的胳膊。/他們必須放棄這些……”格麗克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了這首詩:“強烈的身體需要否定了他們全部的歷史,使他們變成了普通人,使他們淪入窠臼……在我看來,這首詩寫的是他們面對那種強迫性需要而無能為力,那種需要嘲弄了他們整個的過去。”這首詩強調的是“我們如何被奴役”。
格麗克詩歌中遠非個案,顯示格麗克似乎是天賦異禀。一直到《阿基里斯的勝利》一詩,格麗克給出了愛與死的關係式。這首詩寫阿基里斯陷於悲痛之中,而神祇們明白:“他已經是個死人,犧牲/因為會愛的那部分,/會死的那部分”,換句話說,有愛才有死。在《對死亡的恐懼》(詩集《新生》)中再次將愛與死進行等換:“每個恐懼愛的人都恐懼死亡。”這其實是格麗克關於愛與死的表達式:“愛=>死”,它與《聖經·創世記》所表達的“獲得知識=>遭遇有死性”、扎米亞金所說的“π=f(c),即愛情是死亡的函數”有異曲同工之妙。
按《哥倫比亞美國詩歌史》裡的說法,“從《下降的形象》(1980)組詩開始,格麗克開始將自傳性材料寫入她淒涼的口語抒情詩裡”。這裡所謂的自傳性材料,大多是她經歷的家庭生活,如童年生活,姐妹關係,與父母的關係,親戚關係,失去親人的悲痛。她曾在《自傳》一詩(《七個時期》)中寫道:“我有一套愛的哲學,宗教的/哲學,都是基於/早年在家裡的經驗。”後期詩歌中則有所擴展,包括青春、性愛、婚戀、友誼……逐漸變得抽象,作為碎片,作為元素,作為體驗,在詩作中存在。這一特點在詩集《新生》《七個時期》《阿弗爾諾》中非常明顯。更多時候,自傳性內容與她的生、死、愛、性主題結合在一起,詩集《阿勒山》堪稱典型。同時,抒情性也明顯增強,
有些詩作趨於純粹、開闊,甚至有些玄學的意味。羅伯特·海斯(Robert Hass)曾稱譽格麗克是“當今寫作者中,最純粹、最有成就的抒情詩人之一” ,可謂名至實歸。因此,格麗克詩歌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於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換句話說,她的詩歌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這也是格麗克反復強調的。她曾說:“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我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們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範式。”
實際上,她也一直有意地抹去詩歌作品以外的東西,抹去現實生活中的作者對讀者閱讀作品時可能的影響,而且愈來愈決絕。比如,除了1995年早期四本詩集合訂出版時她寫過一頁簡短的“作者說明”外,她的詩集都是只有詩作,沒有前言、後記之類的文字——就是這個簡短的“作者說明”,在我們準備中文版過程中,她也特意提出不要收入。譯者曾希望她為中文讀者寫幾句話,也被謝絕了;她說她對這本書的唯一貢獻,就是她的詩作。此外,讓她的照片、簽名出現在這本詩選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格麗克出生於一個敬慕智力成就的家庭。她在隨筆《詩人之教育》一文中講到家庭情況及早年經歷。她的祖父是匈牙利猶太人,移民到美國後開雜貨舖謀生,但幾個女兒都讀了大學;唯一的兒子,也就是格麗克的父親,拒絕上學,想當作家。但後來放棄了寫作的夢想,投身商業,相當成功。在她的記憶裡,父親輕鬆、機智,最拿手的是貞德的故事,“但最後的火刑部分省略了”。少女貞德的英雄形象顯然激起了一個女孩的偉大夢想,貞德不幸犧牲的經歷也在她幼小心靈裡投下了死亡的陰影。她早年有一首《貞德》(《沼澤地上的房屋》);後來還有一首《聖女貞德》(《七個時期》),其中寫道:“我相信我將要死去。我將要死去/在十歲,死於兒麻。我看見了我的死亡:/這是一個幻象,一個頓悟——/這是貞德經歷過的,為了挽救法蘭西。”格麗克在《詩人之教育》中回憶說:“我們姐妹被撫養長大,如果不是為了拯救法國,就是為了重新組織、實現和渴望取得令人榮耀的成就。”
格麗克的母親尤其尊重創造性天賦,對兩個女兒悉心教育,對她們的每一種天賦都加以鼓勵,及時讚揚她的寫作。格麗克很早就展露了詩歌天賦,並且對詩歌創作野心勃勃。在《詩人之教育》中抄錄了一首詩,“大概是五六歲的時候寫的”。十幾歲的時候,她比較了自己喜歡的畫畫和寫作,最終放棄了畫畫,而選擇了文學創作,並且野心勃勃。她說:“從十多歲開始,我就希望成為一個詩人。”格麗克提到她還不到三歲,就已經熟悉希臘神話。縱觀格麗克的十一本詩集,她一次次回到希臘神話,隱身於這些神話人物的面具後面,唱著冷冷的歌。
“到青春期中段,我發展出一種症狀,完美地親合於我靈魂的需求。”格麗克多年後她回憶起她的厭食症。她一開始自認為是一種自己能完美地控制、結束的行動,但結果卻成了一種自我摧殘。十六歲的時候,她認識到自己正走向死亡,於是在高中臨近畢業時開始看心理分析師,幾個月後離開了學校。以後七年裡,心理分析就成了她花時間、花心思做的事情。格麗克說:“心理分析教會我思考。教會我用我的思想傾向去反對我的想法中清晰表達出來的部分,教我使用懷疑去檢查我自己的話,發現躲避和刪除。它給我一項智力任務,能夠將癱瘓——這是自我懷疑的極端形式——轉化為洞察力。”而這種能力,在格麗克看來,於詩歌創作大有益處:“我相信,我同樣是在學習怎樣寫詩:不是要在寫作中有一個自我被投射到意像中去,不是簡單地允許意象的生產——不受心靈妨礙的生產,而是要用心靈探索這些意象的共鳴,將淺層的東西與深層分隔開來,選擇深層的東西。”(《詩人之教育》)對格麗克來說,心理分析同時促進了她的詩歌寫作,二者一起,幫助她最終戰勝了心理障礙。十八歲,格麗克在哥倫比亞大學利奧尼·亞當斯(Leonie Adams)的詩歌班註冊學習,後來又跟隨老一輩詩人斯坦利庫尼茲(Stanley Kunitz)學習。庫尼茲與羅伯特·潘·沃倫同年出生,曾任2000—2001 年美國桂冠詩人。按格麗克的說法,“跟隨斯坦利·庫尼茲學習的許多年”對她產生了長久的影響;她的處女詩集《頭生子》即題獻給庫尼茲。1968 年,《頭生子》出版,有評論認為此時的格麗克“是羅伯特·洛威爾和希爾維亞·普拉斯的一個充滿焦慮的模仿者”。但我看到更明顯的是TS 艾略特和葉芝的影子。如開卷第一首《芝加哥列車》寫一次死氣沉沉的旅程,不免過於濃彩重墨了。第二首《雞蛋》(III)開篇寫道:“總是在夜裡,我感覺到大海/ 刺痛我的生命”,讓我們猜測是對葉芝《茵納斯弗利島》的摹仿,或者說反寫:作為理想生活的海“刺痛”了她的生活。她後來談到《頭生子》的不成熟和意氣過重,頗有悔其少作的意味,說她此後花了六年時間寫了第二本詩集:“從那時起,我才願意簽下自己的名字。” 格麗克雖然出生於猶太家庭,但認同的是英語傳統。她閱讀的是莎士比亞、布萊克、葉芝、濟慈、艾略特……以葉芝的影響為例,除了上面提到的《雞蛋》(III)之外,第二本詩集有一首《學童》 (本書中譯為《上學的孩子們》),讓人想到葉芝的名詩《在學童中間》;第三本詩集中那首《聖母憐子像》中寫道:“遠離/ 這個世界/和它的哭聲,它的/ 喧囂”,而葉芝那首《偷走的孩子》則反復回盪著“這個世界哭聲太多了,你不懂”。相同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拒絕,不同的是葉芝詩中的孩子隨精靈走向荒野和河流,走向仙境,而在格麗克詩中,“他想待在/ 她的身體裡”,不想出生——正好呼應了她的那個名句:“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
希臘羅馬神話、《聖經》、歷史故事等構成了格麗克詩歌創作的一個基本面。如作為標題的“阿勒山”、“花蔥”(雅各的梯子)、“亞比煞”、“哀歌”等均出自《聖經》。《聖母憐子像》、《一則寓言》(大衛王)、《冬日早晨》(耶穌基督)、《哀歌》、《一則故事》等詩作取材於《聖經》。在《傳奇》一詩中,詩人以在埃及的約瑟來比喻她移民到美國的祖父。最重要的是,聖經題材還成就了她最為奇特、傳閱最廣的詩集《野鳶尾》(1992)。這部詩集可以看作是以《聖經·創世記》為基礎的組詩,主要是一個園丁與神的對話(請求、質疑、答复、指令),關注的是挫折、幻滅、希望、責任。
在此我們應該有個基本的理解:格麗克是一位現代詩人,她借用《聖經》裡的相關素材,而非演繹、傳達《聖經》。實際上,當她的《野鳶尾》出版後,格麗克曾收到宗教界人士的信件,請她少寫關於神的文字。她在詩歌創作中對希臘神話的偏愛和借重,也與此類似。“讀詩的藝術的初階是掌握具體詩篇中從簡單到極複雜的用典。”了解相關的西方文化背景和典故,構成了閱讀格麗克詩歌的一個門檻。如詩集《新生》中《燃燒的心》一詩,開頭引用但丁《神曲·地獄篇》第五章弗蘭齊斯嘉的話,如果熟悉這個背景,那麼整個問答就非常有意思了。接下來的一首《羅馬研究》,如果不熟悉相應的典故,讀起來也是莫名其妙。
希臘羅馬神話對格麗克詩歌的重要性無以復加,這在當代詩歌中獨樹一幟,如早期四本詩集中的阿波羅和達佛涅(《神話片斷》)、西西弗斯(《高山》)等。而具有重要意義的,則集中於詩集《阿基里斯的勝利》《草場》《新生》《阿弗爾諾》。如《草場》集中於如奧德修斯、珀涅羅珀、喀爾刻、塞壬等希臘神話中的孤男怨女,寫男人的負心、不想回家,寫女人的怨恨、百無聊賴……這些詩作經常加入現代社會元素,或是將人物變形為現代社會的普通男女,如塞壬“原來我是個女招待”,從而將神話世界與現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新生》的神話部分主要寫埃涅阿斯與狄多、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克兩對戀人的愛與死,《阿弗爾諾》則圍繞冥後珀爾塞福涅的神話展開。
寫到這裡,建議讀者有機會溫習下《伊利亞特》《奧德賽》《埃涅阿斯紀》《神曲》,以及《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當然不用說這些著作本身就引人入勝,拿起來就捨不得放下,這裡只說熟悉了相關細節,讀格麗克的詩作會更加興味盎然,甚至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我發現海子的《十四行:王冠》前兩節是“改寫”自阿波羅對達佛涅的傾訴(允諾),而有些論者的解讀未免不著邊際。當然,於我而言,更多的是考量翻譯的準確性。如那首《阿基里斯的勝利》,週瓚兄譯為《阿喀琉斯的凱旋》,中文維基百科的“阿喀琉斯”條目引用弗朗茨·馬什描繪阿基里斯殺死赫克托耳後用戰車拖著他的屍體(對應《伊利亞特》第22 卷)的畫作,也譯作《阿喀琉斯的凱旋》。但恐怕,“凱旋”一詞說不上恰當,畢竟,阿基里斯是“凱”而不“旋”的,他的勝利就是他的死亡。從《阿勒山》開始,格麗克開始把每一本詩集作為一個整體、一首大組詩(book-length sequence)來看待。這個問題對格麗克來說,是一本詩集的生死大事。她曾談到詩集《草場》,她最初寫完了覺得應該寫的詩作後,一直覺得缺了什麼:“不是說你的二十首詩成了十首詩,而是一首都沒有!”後來經一位朋友提醒,才發現缺少了忒勒馬科斯。格麗克說:“我喜歡忒勒馬科斯。我愛這個小男孩。他救活了我的書。” [1] 一本詩集怎樣組織、包括哪些詩作、每首詩的位置……格麗克都精心織就。再以《阿弗爾諾》為例,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在書評中說:“詩集中的18 首詩豐富而和諧:以相互關聯的複雜形象、一再出現的角色、重疊的主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集合,其中每一部分都不失於為整體而言說。”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細加琢磨,並擴展到另外幾本詩集。如此,或能得窺格麗克創作的一大奧秘。

目次

1 代譯序:露易絲 · 格麗克的疼痛之詩


野鳶尾

21 野鳶尾
23 晨禱
24 晨禱
26 延齡草
28 野芝麻
30 雪花蓮
32 晴朗的早晨
34 春雪
35 冬天結束
37 晨禱
39 晨禱
41 藍鐘花
43 遠去的風
45 花園
47 山楂樹
49 月光中的愛
50 四月
52 紫羅蘭
54 女巫草
57 花蔥
59 晨禱
61 晨禱
63 歌
65 曠野的花
67 紅罌粟
69 三葉草
71 晨禱
73 天堂與大地
75 門
77 仲夏
80 晚禱
82 晚禱
84 晚禱
86 雛菊
88 夏天結束
91 晚禱
92 晚禱
94 晚禱
96 最初的黑暗
98 豐收
100 白玫瑰
102 牽牛花
103 普雷斯克艾爾
105 遠去的光
107 晚禱
108 晚禱:基督再臨
110 晚禱
112 晚禱
114 日落
116 催眠曲
118 銀百合
120 九月的曦光
122 金百合
124 白百合


草場

130 珀涅羅珀之歌
132 迦拿
134 寧靜夜
136 禮儀
139 國王的寓言
141 無月之夜
143 別離
145 伊薩卡
147 忒勒馬科斯的超然
148 人質的寓言
151 下雨的早晨
153 藤架的寓言
155 忒勒馬科斯的罪
157 周年
159 草場 1
162 忒勒馬科斯的善良
164 禽獸的寓言
165 午夜
167 塞壬
169 草場 2
170 船塢
172 鴿子的寓言
174 忒勒馬科斯左右為難
176 草場 3
178 岩石
181 喀耳刻的威力
183 忒勒馬科斯的奇想
185 飛翔的寓言
187 奧德修斯的決定
188 返鄉
190 蝴蝶
191 喀耳刻的痛苦
193 喀耳刻的悲傷
194 珀涅羅珀的固執
195 忒勒馬科斯的告白
197 空虛
199 忒勒馬科斯的重負
201 天鵝的寓言
204 紫色泳衣
206 忠誠的寓言
208 重聚
209 夢
211 奧提斯
213 許願
214 禮物的寓言
216 心的欲望




新生

222 新生
225 晨曲
228 迦太基女王
230 敞開的墳墓
232 習慣法
234 燃燒的心
238 羅馬研究
241 新生活
243 乳酪
246 對死亡的恐懼
249 魯特琴之歌
251 俄耳甫斯
253 降臨山谷
255 外衣
257 公寓
260 永生之愛
262 俗世之愛
265 歐律狄刻
267 卡斯提爾
270 無常的世界
273 飛馬
275 世俗的恐懼
277 金枝12
279 夜禱
281 廢墟
283 鳥巢
288 埃爾斯沃思大道
291 地獄
294 發作
297 偵探小說
300 哀悼
303 新生


七個時期

310 七個時期
313 月光
315 感官的世界
318 母親與孩子
320 寓言
322 夏至日
324 星13
327 青春
330 尊貴的畫像
333 重聚
335 鐳
339 生日
342 古代文本
345 來自一份雜誌
349 島
351 目的地
353 陽臺
355 紫葉山毛櫸
357 研究妹妹
359 八月
362 海濱之夏
364 夏雨
367 文明
369 十年
371 空杯
374 榅桲樹
377 旅行者
379 植物園
382 欲望之夢
385 恩典
387 寓言
389 幸福的繆斯
392 成熟的桃子
398 未上漆的門
400 有絲分裂
403 愛洛斯
405 計策
408 時間
410 自傳
412 聖女貞德
415 晨曲
417 紗窗門廊
419 夏夜
421 寓言

書摘/試閱

野鳶尾
在我苦難的盡頭
有一扇門。
聽我說完:那被你稱為死亡的
我還記得。
頭頂上,喧鬧,松樹的枝杈晃動不定。
然後空無。微弱的陽光
在乾燥的地面上搖曳。
當知覺
埋在黑暗的泥土裡,
倖存也令人恐怖。
那時突然結束了:你所懼怕的,作為
講話,突然結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彎曲。那被我認作是鳥兒的,
衝入矮灌木叢。
你,如今不記得
從另一個世界到來的跋涉,
我告訴你我又能講話了:一切
從遺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發現一個聲音:
從我生命的核心,湧起
巨大的噴泉,湛藍色
投影在蔚藍的海水上。
晨禱
陽光照耀;挨著郵筒,那棵分叉的樺樹
葉子疊起,打了褶像魚鰭。
樹下,是白水仙“冰翼”、“歌手”空心的莖;深
色的
野生紫羅蘭的葉子。諾亞說
抑鬱症患者痛恨春天,無法平衡
內心與外部世界。我是
另一回事——抑鬱,是的,但有幾分熱烈地
依戀那棵活著的樹,我的身體
實際上蜷曲在裂開的樹幹裡,幾乎平靜,在黃昏
的雨中
幾乎能感到
汁液起泡,上升:諾亞說這是
抑鬱症患者的一個錯誤:混同於
一棵樹,而那顆快樂的心
遊蕩園中像一片飄落的樹葉,一個
代表部分,而非整體的形象。
晨禱
不可抵達的父啊,想當初
我們被逐出天堂時,你製造了
一個複製品,在一種意義上
是與天堂不同的地方:為了
給予教訓而製造;其他
都相同——兩面都美,美
沒有不同——只除了
我們不知道那教訓是什麼。被獨自留下,
我們讓彼此精疲力竭。隨後是
黑暗的年月;我們輪流
在花園裡勞動,最初的淚水
漲滿我們的眼睛,當大地
似霧蒙花,某種
暗紅,某種肉體的顏色——
我們從沒有想到你
雖然我們正學著敬拜你。
我們僅僅知道那不是人類的本性:只愛
以愛相報者。
延齡草
當我醒來,我在森林裡。黑暗
似乎自然而然,天空透過那些松樹
光線密布。
我一無所知;我能做的只是看。
當我細看,天堂裡所有的光
暗淡成僅有一物,一堆火
正燒穿冷冷的杉林。
那時,再也不可能
凝望天堂而不被摧毀。
有靈魂需要
死亡的到場嗎,就像我需要保護?
我想如果我講得足夠久
我將回答那個問題,我將看到
無論他們看到的什麼,一架梯子
穿過杉林伸過來,無論什麼
呼喚他們去交換生命——
想想我已經理解的那些。
那時我在森林裡醒來,一無所知;
只是片刻之前,我還不知道自己的嗓音
(如果有一個嗓音被給予了我)
將如此充滿悲傷,我的句子
像串在一起的哭喊聲。
我甚至不知道我感到了悲傷
直到那個詞到來,直到我感覺
雨水從我身上流下。
野芝麻
當你有了一顆冷酷的心,你就這樣生活。
像我:在樹蔭裡,在涼爽的石上蔓延,
在那些大楓樹下。
太陽幾乎觸不到我。
早春,有時我看到它,正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升起。
那時樹葉在它上方生長,整個地遮住它。我感到它
透過樹葉閃閃爍爍,飄忽不定,
像某個人用金屬湯匙敲打著一隻玻璃杯的側面。
生命之物並非同等地
需要光。我們中有些人
製造我們自己的光:一片銀箔
像無人能走的小徑,一片淺淺的
銀的湖泊,在那些大楓樹下的黑暗裡。
但你已經知道這些。
你和其他那些人,他們認為
你為真實活著,甚至還愛著
一切冰冷之物。
雪花蓮
你可知道我是誰,怎麼活著?你知道
什麼是絕望;那麼
冬天對你應該有意義。
我並不期望存活,
大地壓制我。我不期望
再次醒來,感覺
我的身體在潮濕的泥土裡
能夠再次回應,記起
這麼久以後如何再次盛開
在初春時節
寒冷的光裡——
害怕,是的,但又一次在你們中間
哭喊著是的冒快樂之險
在新世界的狂風裡。
晴朗的早晨
我觀察你已經夠久了,
我可以隨心所欲地跟你講話——
我已經接受了你的偏好,耐心地觀察
你喜愛的事物,說話
只通過工具,用
泥土的細節,如你所好,
藍色鐵線蓮的
卷鬚,傍晚時的
亮光——
你永遠不會接受
像我這種腔調,漠不關心
你正忙於命名的事物,
你的嘴
驚恐的小圓圈——
而這次我一直
容忍你的弱點,想著
你遲早會自己把它丟在一邊,
想著物質不可能永遠吸引你的凝視——
鐵線蓮的柵欄正在門廊的窗上
繪著藍色的花朵——
我無法繼續
將自己局限於圖像
因為你認為質疑我的意思
是你的權利:
如今我已準備好
將清晰強加於你。
春雪
望著夜空:
我有兩個自我,兩種力量。
我在這兒和你一起,在窗邊,
注視著你的反應。昨天
月亮升起在潮濕的大地之上,低低的花園裡。
此刻,大地像月亮一樣閃耀,
像光亮裹著的死物。
此刻你可以閉上眼睛。
我已經聽到你的叫喊,以及在你之前的叫喊,
和它們背後的需要。
我已經給你看了你想要的:
不是信仰,而是屈從,
屈從於依靠暴力的權威。
冬天結束
寂靜世界之上,一隻鳥的鳴叫
喚醒了黑枝條間的荒涼。
你想要出生,我讓你出生。
什麼時候我的悲傷妨礙了
你的快樂?
急急向前
進入黑暗和光亮,同時
急於感知
彷彿你是某種新事物,想要
表達你自己
所有的光彩,所有的活潑
從來不想
這將讓你付出什麼,
從來不設想我的嗓音
恰恰不是你的一部分——
你不會在另一個世界聽到它,
再不會清晰地,
再不會是鳥鳴或人的叫喊,
不是清晰的聲音,只是
持續的迴聲
用全部的聲音表示著再見,再見——
那條連續的線
把我們縛在一起。
晨禱
原諒我吧,如果我說我愛你:強者,
人們總是對他說謊,因為弱者
總是被恐懼驅使。我不能愛
我無法想像的,而你
實際上什麼也沒有坦露:你像那棵山楂樹嗎,
總是同樣的面孔在同樣的地方,
或者你更像毛地黃,變化不定,先是冒出
一柱粉紅在雛菊後面的斜坡上,
到第二年,變成紫色在玫瑰園裡?你必定看到
它對我們沒有用,這種寂靜讓人相信
你必定是所有事物,毛地黃和山楂樹,
嬌弱的玫瑰和頑強的雛菊——任由我們去想
或許你無法存在。是否
這是你想要我們認為的,是否
這解釋了清晨的寂靜——
蟋蟀還沒有摩擦它們的翅膀,貓兒
還沒有在院子裡打鬥?
晨禱
我看它和你一起正如和樺樹一起:
我不是要以個人的方式
和你說話。我們之間
許多事已經過去。或者
它一直就是
單方面的?我是
有過錯,有過錯,我請求你
能通人情——我的貪心
不比其他人更甚。但缺少
所有的感覺,缺少
對我的絲毫關懷——我乾脆繼續
對那些樺樹講話,
像我從前的生活那樣:讓它們
做它們最糟糕的,讓它們
用浪漫主義藝術家把我埋葬,
它們帶尖的黃葉
正在飄落,將我覆蓋。
藍鐘花
不是我,你白痴,不是自己,而是我們,我們——
天空的波浪,藍得
像對天堂的評論:為什麼
你珍視你的嗓音,
當成為一物
幾近於無?
為什麼你仰望?想听到
像神的聲音一樣的
迴聲?對我們來說你們都相同,
獨居,立於我們之上,計劃著
你們愚蠢的生活:你們去
你們被送去的地方,像萬物,
風將你們種在那裡,
你們一個或另一個永遠地
遠去的風
當我造你們的時候,我愛你們。
如今我憐憫你們。
我給了你們所需要的一切:
大地作床,藍天作被——
如今我離你們越遠,
把你們看得越清楚。
你們的靈魂應該已經廣闊無邊,
而不是現在這樣,
嘀嘀咕咕——
我給了你們每一樣禮物,
春天早晨的藍,
你們不知道怎麼用的時間——
你們還想要,那個
為另一種造物保留的禮物。
不管你們希望什麼,
你們都將無法找到自己,在花園裡,
在生長的植物中間。
你們的生命不像它們那樣是循環的:
你們的生命是鳥的飛行,
在寂靜中開始和結束——
開始和結束,其形式重複著
從白樺樹到蘋果樹的
這條弧線。
花園
我再不願做這事了,
我再看下去要受不了——
在花園裡,明亮的雨中
那對年輕夫婦正在種下
一排豌豆,彷彿
以前從沒有人做過這件事,
這巨大的困難還從來沒有人
面對、解決——
他們看不見他們自己,
在新泥裡,開始,
沒有前景,
他們後面,淺山淡綠,花團錦簇——
她想停下來;
他想繼續做這件事,
直到結束——
看她,正撫著他的臉頰
表示停戰,她的手指
帶著春雨的涼;
在細草里,紫色番紅花迸發——
甚至在此,甚至在愛的初始,
每次她的手離開他的臉
都成為分別的意象
而他們認為
他們可以隨意忽略
這種悲哀。
山楂樹
肩並肩,而非
手牽手:我注視著你們
正走在夏季的園中——
無法移動的事物
學著去看;我不需要
穿過這花園
追逐你;人類
處處留下了
感覺的標記,花
撒落在泥濘小徑上,全部
白色和金黃,有些
被夜裡的風
稍稍吹起;我不需要
跟隨到你現在的地方,
深入有毒的田野,去了解
你逃離的原因,人類的
激情或憤怒:還能為別的什麼
你會丟下
你已採集的一切?
月光中的愛
有時一個男人或女人把自己的絕望
強加給另一個,這被稱作
裸露心,或稱作,裸露靈魂——
意思是此刻他們獲得了靈魂——
外面,夏夜,一個完整的世界
被拋在月亮上:團團銀色的輪廓
也許是建築或樹木,或狹小的公園
有貓藏在裡面,在塵土裡仰身翻滾,
玫瑰,金雞菊,還有,黑暗中,金色的
國會大廈圓頂
變成了月光的合金,外形
沒有細節,神話,原型,靈魂
充滿了火,那實際上是月光,取自
另一個來源,短暫地
像月光一樣閃亮:石頭與否,
月亮仍稱得上是一個生命之物。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