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你怎麼先走?: 由子女驟逝者的哀傷論陪伴模式之建構
滿額折

你怎麼先走?: 由子女驟逝者的哀傷論陪伴模式之建構

定  價:NT$ 600 元
優惠價:9054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9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這本歷時七年完成的專書,強調由「喪親者的視野」來理解喪親哀傷經驗。本書第一手田野資料是來自作者實際與喪子女父母親的長期互動。作者先精論並批判各家理論與學術發展至今的實徵研究,再逐漸走向喪親者經驗,軟性訴說臺灣父母親因著孩子的驟逝而不斷轉化的哀傷,這也隱含本書逐漸趨近喪親者的視野與立場,與喪親者同在。

人生在世,喪親無人可免,人類在面對、體驗與回應「死亡」所帶來的喪親經驗,在社會文化習俗之上,可能有共同之處。基於這樣的理解,本書在介紹至今既有的心理實務工作後,開展了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的新模式──陪伴模式。

目次

第一篇 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演進與理論批判
第一章 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演進點滴 7
第一節 近百年來,喪親哀傷心理領域的發展演進 9
第二節 「父母親喪子女」屬人倫上非預期死亡(unexpected death),子女驟逝更然 15
第三節 臺灣喪親哀傷領域現況與本書的視焦 17

第二章 階段論 21
第一節 Kübler-Ross 的臨終階段論 23
第二節 Bowlby 的哀悼歷程階段論 24
第三節 Rubin 的哀傷歷程階段論 27
第四節 Shuchter 和Zisook 的哀傷歷程階段論 28
第五節 Rando 的父母哀傷反應階段論 28
第六節 哀傷歷程階段論之討論與批判 30

第三章 哀傷反應類別/多向度論 35
第一節 Lindemann 的急遽哀傷症候群 37
第二節 哀傷反應類別論 39
第三節 哀傷反應多向度論 40
第四節 哀傷反應類別/多向度論之討論與批判 42

第四章 醫療觀 49
第一節 壓力─危機觀:兼談中介變項 51
第二節 創傷疾患觀點 60
第三節 哀傷「醫療觀」之討論與批判 68

第五章 哀傷兩極模式 73
第一節 Stroebe 和Schut 的「因應喪親之二元擺盪歷程」 75
第二節 Rubin 的「喪親雙軌模式」 77
第三節 Brice(1991b)描繪母親哀傷的「兩難」模式 80
第四節 哀傷兩極模式之討論與批判 82

第六章 「哀傷經驗」新視野──「持續連結」與「意義」 87
第一節 與逝者的持續連結(continuing bonds) 89
第二節 哀傷經驗的破壞與建設:「假設世界」與「意義」 93
第三節 對「哀傷經驗」新視野之討論與批判 98

第七章 本篇結語 109
第一節 百年來「理解」和「因應」哀傷經驗幾乎未超過Freud 的架構 112
第二節 喪親哀傷理論的再批判 116
第二篇 喪親哀傷心理之研究與研究方法

第八章 親代哀傷經驗之實徵研究 125
第一節 父母親的哀傷經驗 127
第二節 親代喪子女之後的因應與適應 135
第三節 喪子女的意義 138
第四節 親代與逝兒的持續連結 142
第五節 喪子女與其他親屬關係失落、不同死亡形式等組間比較 143
第六節 討 論 145

第九章 應用於喪親哀傷領域之質性研究方法 151
第一節 現象學取向的研究方法 154
第二節 民族誌研究方法 171
第三節 啟發式探索 177
第四節 結 語 185
第三篇 哀傷顯微──臺灣父母親的哀傷

第十章 英年早逝──親代哀傷的觀察、陪伴與體會 193
第一節 「類親代哀傷」的體會 195
第二節 無語的加護病房 197
第三節 再一連串「類親代哀傷」的體會 200
第四節 結 語 203

第十一章 九二一震災現場,親代哀傷紀實;
兼敘母親的思念 205
第一節 紅媽媽 208
第二節 橙媽媽 211
第三節 黃媽媽 214
第四節 綠媽媽和綠爸爸 216
第五節 藍媽媽 218
第六節 母親的思念 219

第十二章 一位喪兒父親的蛻變 223
第一節 九二一喪兒經驗迄今的影響 225
第二節 歷經七次晤談的蛻變 236

第十三章 結語──臺灣親代含悲忍淚的哀傷典故探源 245
第一節 臺灣社會的民間信仰──死後旅途所反映之喪葬儀式
與哭泣相關之禁忌 250
第二節 臺灣社會佛教淨土宗的念佛往生 255
第三節 臺灣社會裡,驟逝的未成年孩子死後的世界 262
第四節 臺灣其他宗教信仰之短論 264
第五節 結 語 266
第四篇 從事哀傷心理實務工作

第十四章 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需、供與成效 273
第一節 喪親者的心理需求、使用資源與影響訴說之因素 275
第二節 哀傷實務工作的發展、結果與成效,兼論介入時機與對象 279
第三節 一個精緻設計研究的討論 286
第四節 討 論 289

第十五章 深究個人中心學派,兼論我的哀傷心理實務姿態 295
第一節 個人中心學派的姿態 298
第二節 在PCA 治療者三態度之後 312
第三節 討論:PCA 助人者的態度與意識狀態呈現在喪親哀傷實務工作 315
第五篇 哀傷作為人類經驗──由「同」而生的「陪伴模式」

第十六章 人類共同處境 325
第一節 「人終將一死」令人類形體內外籠罩於死亡焦慮氛圍 328
第二節 個體向內在世界探尋的「同」──人的心性本質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表達 334
第三節 不同社會文化的喪親者哀傷經驗的相逢──外顯的「同」之初探 340
第四節 結 語 348

第十七章 喪親哀傷心理工作者的實務模式初建構 355
第一節 喪親哀傷心理實務工作者必須回到自身,無時無刻準備
自己成為內在流通之人 360
第二節 「內在流通之人」把持自己意識狀態以成為「一致之人」 368
第三節 「一致之人」意識越界的歷程 371
第四節 「陪伴模式」之討論 383

參考文獻 391
附錄 423
索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40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