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世界史の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滿額折

世界史の誕生:蒙古帝國與東西洋史觀的終結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7927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10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大航海時代前,
把遊牧民族放在歷史的中心,跳出中國中心和歐洲中心論,
才能看到真實的世界史!
岡田英弘,(《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這才是真實的滿洲史》監修)
顛覆史觀之作全新修訂版!
◎從十字軍東征到反恐戰爭,西方人一直視亞洲為必除之惡?
◎《史記》和《資治通鑑》形塑的史觀,使中國歷史愈來愈偏離事實?
◎世界史並非始自哥倫布發現美洲,而是一二〇六年成吉思汗誕生的那一刻?
◎俄羅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實都是蒙古帝國的繼承國?
反思自身狹隘的史觀,
史學名家告訴你歷史課本裡失去真相的世界史!
對於世界史的書寫,我們始終糾結在兩種史觀——地中海型和中國型歷史——的衝突中。地中海型歷史(西洋史觀)是一種「對立的歷史」,由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所創造,確立並強調了「歐洲戰勝亞洲是歷史宿命」的史觀。而中國型歷史(東洋史觀)則是「皇帝的歷史」,由司馬遷的《史記》所開創,確立並強調了皇帝權力的起源與傳承,也就是「正統」,且無視現實世界發生了多大變化。

由於這兩種史觀各自發展,我們既無法用西洋史觀解讀東洋史,也難以用東洋史觀看待西洋史,因此整體世界史的形塑始終難以實現。

然而,遊走歐亞的遊牧民族與蒙古帝國,卻能打破這樣的藩籬,藉由中央歐亞草原之道,不僅讓西方地中海世界從古代逐步進入到大航海時代,也讓東方中國在遊牧文化的長期影響下,逐漸蒙古化,成為蒙古帝國的繼承國。可以說,遊牧民族與蒙古帝國正是推動世界史發展的關鍵角色。

於是,解決東西洋史觀衝突的焦點,正是歐亞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是他們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文明,融合了東西洋史觀,統合了世界的整體史觀。因此,在蒙古帝國成立之前的時代實為世界史以前的時代,而當一二○六年蒙古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的那一刻,則正是「世界史」誕生的瞬間。

《世界史的誕生》乃史家岡田英弘面向大眾讀者所寫的顛覆史觀之作,不僅跳脫出歐洲中心(對立)和中國中心(正統)論,更以宏偉筆調,呈現出一部以蒙古等遊牧民族視角所型塑之真實的「世界史」。

作者簡介

岡田英弘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東京,一九五三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學術上專攻滿洲史、蒙古史。對於中國史、古代日本史、韓國史等各領域也多有鑽研。一九五七年,二十六歲便以《滿文老檔》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曾經留學美國與西德。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與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現為東京外國語大學名譽教授。著有《倭國》、《成吉思汗》、《日本史的誕生》、《現代中國與日本》、《蒙古帝國的興亡》、《這個擾人的國家——中國》、《不為人知的皇帝中國》、《為日本人而寫的歷史學》等。

 

譯者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畢業。旅居日本十年後返台,現任專業日中翻譯、口譯人員。譯有《你不可不知的日本飲食史》、《代表的日本人》等。

目次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一二○六年的天命——世界史從這裡揭開序幕
成吉思汗
蒙古之外的世界
羅斯的公爵們
立陶宛人
東羅馬帝國
阿尤布家族
西歐
統治世界的天命
歷史是文化
沒有歷史的文明——印度文明
印度文明
沒有歷史的文明——馬雅文明
對抗文明的歷史文化

第二章 對立的歷史——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文化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被扭曲的神話
對立的歷史觀
《舊約聖經》的歷史觀
《啟示錄》的歷史觀
東西的對立

第三章 皇帝的歷史——中國文明的歷史文化
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的構成
五帝
東夷的夏
北狄的殷
西戎的周
西戎的秦
正統的理論
班固的《漢書》——儒教
正史架構的定型
正史架構的裂痕
正史的缺陷

第四章 創造世界史的草原民族
草原的遊牧民族
中央歐亞草原之道
印歐人
匈奴帝國的出現
遊牧帝國的理論
匈人的出現
羅馬「帝國」的虛構
第二階段的中國——鮮卑
中文的變質

第五章 遊牧帝國的成長——從突厥到契丹
阿瓦爾人的出現
突厥人的出現
斯拉夫人的出現
突厥文字
西藏文字
回鶻人的祖先
中國的突厥人
契丹帝國
基督教傳向蒙古高原
党項人
可薩汗國
羅斯人的出現
欽察人

第六章 蒙古帝國創造世界
《資治通鑑》的中華思想
金帝國
資本主義的萌芽
蒙古人的出現
蒙古的發展
伊斯蘭世界的突厥人
征服歐洲
征服西亞
征服中國
蒙古帝國的構造
蒙古帝國創造的各國國民
蒙古的繼承國——中國
蒙古與儒教
清朝復興蒙古帝國
蒙古的繼承國——俄羅斯
奧斯曼帝國——民族主義
蒙古與資本主義經濟
大陸帝國與海洋帝國

第七章 從東洋史與西洋史到世界史
日本史、東洋史、西洋史的三大領域
日本史的特徵
中國型的西洋史
東洋史的失敗
蒙古帝國讓世界史變得可能
拉施德丁.哈馬丹尼的《史集》
貢噶多吉的《紅史》
杜撰的《元朝秘史》
《蒙古源流》
單一世界史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解說

後記

書摘/試閱

前言
十九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名為〈世界史是否成立〉的文章(《歷史與地理》二一一,一九七三年四月)。文章中指出,「世界史一詞在我們心中所喚起的是兩個近乎矛盾的觀念相互重疊,整體的輪廓模糊不清,很難掌握」。這兩個觀念其一是明治時期以來的「萬國史」。「萬國史」是在明治初期,面對同一時間突然大量來襲的各國西洋人,為了與他們交涉,日本人急需知道對手的背景。因此,從古希臘、羅馬開始,一直到明治維新前後在日本互爭長短的法國、英國為止,萬國史敘述了西洋各國的興亡盛衰。「萬國史」改編自歐洲人的「原書」,但由於改編的是日本人,因此在選擇記述的事項時,是根據日本人所持有的傳統歷史觀,也就是從漢文書典中所學到的中國「正史」觀。

對於接受中國文化薰陶超過千年以上的日本人而言,歷史的重點在於哪一個政權被授予「天命」,屬於「正統」。為此,「萬國史」記載的對象實質上僅限於從希臘、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以至日耳曼分支出來的英國、法國以及德國。這說明了「天命」傳遞的順序,也代表承認明治時期三大列強的「正統」。這個中國型的「萬國史」屬於「西洋史」,與源自中國史的「東洋史」並列,這就是日本歷史學的現狀。

無論是「東洋史」還是「西洋史」,兩者皆以中國型的「天命」與「正統」史觀的理論為基礎。而兩者是各自獨立撰寫完成的歷史,基本上無法相提並論。日本人想盡辦法修改「東洋史」,希望能夠更接近「西洋史」。這些方法或是將「東洋史」以時代區分,或是另外撰寫東西文化交流史、塞外史、社會經濟史。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方法,都在不自覺日本人的歷史觀根於中國型歷史的情況之下,將「西洋史」的用語表面上套用在「東洋史」上,最後都招致失敗,更遑論歷史學的統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學制改革,將東洋史與西洋史合併,出現了「世界史」這個科目。

但事實上,將東西洋史合併是個不合理的要求。就算兩者都是建立在中國型的「正統」思想上,但東西方的「天命」相互對立,就好像水和油無法相容一般。在日本高中世界史的教材裡,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矛盾。將東西洋各自呈現縱向的脈絡橫切之後相互堆疊,無論是對教學的人還是學習的人而言,都是不合邏輯的事。我聽說很多高中老師在教西洋史的時候,會從世界史的教科書中取西洋史的部分,等到教東洋史的時候再取東洋史的部分,將東西洋史分開教授。這樣一來,「世界史」和過去完全沒有分別。

另外,合併東洋史與西洋史的「世界史」當中,竟然沒有包含屬於「國史」的日本史。這樣的做法導致在日本的學校裡,日本人所學的是將日本排除在外的世界史,就好像日本不屬於這個世界一般,日本的歷史與世界史毫無關係,日本也對世界沒有任何的影響。如此一來,應該學習的「世界史」大事選項當中完全沒有與日本相關的觀點,學的大事愈多,邏輯愈混亂。想當然的,世界史的知識只會愈來愈雜亂無章。

在〈世界史是否成立〉一文中,我以「最起碼在現今日本,真正的世界史並不成立。但就算如此,學校卻不得不教授世界史。要解決這樣的矛盾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從大學聯考中廢除世界史這個科目」此句總結。但我並不滿意這個悲觀的結論。正如同明治時期的日本人需要「萬國史」一般,姑且不論大學聯考,現代的日本人還是需要世界史,需要重新創造出符合邏輯的世界史。

為此,我們必須重新認知,歷史屬於地域性,並不具有普遍性。是屬於創造出東洋史的中國世界與創造出西洋史的地中海世界兩者的特有文化。在這樣的認知之下,知道從中央歐亞大陸的草原分別向東西發展的勢力創造出了中國世界和地中海世界,經過不斷地變化,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沿著這樣的邏輯,才有可能記述單一的世界史。

我的這種想法,一部分已經寫進《漢民族與中國社會》(山川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中央歐亞的世界》(山川出版社,一九九○年)以及《有歷史的文明與沒有歷史的文明》(筑摩書房,一九九二年)當中。這本《世界史的誕生》便是將我的這種想法付諸實行,試著統一記述世界史。我在這裡非常感謝筑摩書房的湯原法史先生,給我機會進行這樣大膽的嘗試。
岡田英弘

第六章 蒙古帝國創造世界(節錄)
蒙古帝國的構造

蒙古帝國之所以可以不斷擴張的主要理由,在於自匈奴帝國以來的遊牧王權特徵。為了維持王權,君主必須不斷地提供部下的遊牧戰士掠奪的機會,或是必須不斷地賞賜財物,以確保獲得眾人的支持。如果不這麼做,那麼獨立性強的部下們馬上就會轉而支持別的君主。因此,不斷地征戰,是滿足部下最快的方式。

蒙古帝國內部多數遊牧君主的封地並列,被稱為「兀魯思」(ulus)。一個兀魯思的構成包括專屬的遊牧民族集團和他們的家畜,以及可以從專屬的定住民徵收財物和勞力的特權。總共有四大兀魯思。東亞是忽必烈家的「大元」,也就是元朝。中亞是察合台家的「察合台汗國」。西亞是旭烈兀家的「伊兒汗國」。東歐則是朮赤家的「欽察汗國」。這些是最大的兀魯思,其他還有許多小的兀魯思。經常有人說「蒙古帝國分裂為四大汗國」,但這是不正確的說法。蒙古帝國從創立者成吉思汗的時代開始就已經有許多的兀魯思,就算是大汗,能夠直接統治的也只有自己直轄的兀魯思,而沒有介入其他兀魯思內政的權力。

由蒙古人組成的眾多兀魯思之所以能夠統合成為蒙古帝國,是因為蒙古人對成吉思汗人格的尊敬,以及相信成吉思汗被賦予神聖的天命,要來征服世界。成吉思汗就是蒙古帝國,蒙古帝國也就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全境堅守被稱為「成吉思汗原則」的思想,能夠繼承成吉思汗血統的只有父親方的男子,只有他們才有資格使用「汗」的稱號。為此,蒙古以前各個遊牧部族的名字或氏族全部消滅,取而代之的是蒙古的氏族名稱。也就是說,中央歐亞的遊牧民族幾乎全部被歸入蒙古人的社會組織當中,變成了蒙古人。只有吉爾吉斯人和土庫曼人是例外。原本阿爾泰山脈以西的蒙古人在進到西元十四世紀後改信伊斯蘭教,開始使用突厥語。然而,他們的思想依舊是蒙古人的思想,並沒有因此變成突厥人。

蒙古帝國創造的各國國民

蒙古帝國從西元十三世紀起留給後世的不是只有中央歐亞的遊牧民族。歐亞大陸的定住民有很多也受到蒙古帝國的影響,逐漸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的印度人、伊朗人、中國人、俄羅斯人、土耳其共和國的土耳其人。

成吉思汗的次男察合台,其子孫的領地從阿爾泰山脈一直到阿姆河為止,但西部領土在西元一三六○年代被巴魯剌思氏蒙古人帖木兒所奪。帖木兒將根據地置於撒馬爾罕,四處征戰,在他這一代就已經在中亞建立起了大帝國。但因為他不是成吉思汗的子孫,因此不能使用「汗」的稱號。帖木兒死後,北方朮赤家的烏茲別克人南下,於西元一五○七年滅了帖木兒帝國。帖木兒的子孫巴卑爾逃往北印度,以德里為根據地,建立了蒙兀兒王朝,這就是印度蒙兀兒帝國的起源。

「蒙兀兒」是「蒙古」的諧音,蒙兀兒帝國其實就是蒙古帝國。蒙兀兒帝國統合了印度大部分地方,到了西元一八五八年,蒙兀兒帝國最後的皇帝被英國所廢,維多利亞女王成了印度的皇帝。在英國統治之下,單一的總督府首度統合了印度半島全境,領土由西元一九四七年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繼承。因此,現在南亞的這兩個國家都是蒙古帝國的繼承國。另外,巴基斯坦國語之一的烏爾都語是蒙兀兒帝國的公用語。「烏爾都」代表遊牧君主宮廷的意思,是「斡魯朵」的諧音,也就是「宮廷語」的意思。

在伊朗高原上,西元一三三五年,旭烈兀家的伊兒汗國血統中斷,內部紛爭不斷。西元十四至十五世紀伊兒汗國接受帖木兒帝國的統治。到了西元一五○一年,南亞塞拜然什葉派伊斯蘭神祕主義教團教主伊斯瑪儀一世,受到土庫曼遊牧民族九部族的支持,在過去伊兒汗國根據地南亞塞拜然的大不里士即位,建立了薩非王朝。在此之前,伊朗人的居住地從伊朗高原一直到中亞的錫爾河為止,但隨著說突厥語的烏茲別克人南下,中亞的伊朗人被消滅,在中亞說著伊朗語的只剩下塔吉克人。就像這樣,薩非王朝的領土只有伊朗高原,決定了現在伊朗的國土範圍。因此,伊朗也是由蒙古帝國創建的繼承國之一。

蒙古的繼承國——中國

忽必烈家的元朝統治了蒙古高原、滿洲、朝鮮半島、中國、雲南、西藏。西元一三五一年,在華中地區發生了漢人祕密結社的「紅巾之亂」。紅巾受到祆教千年王國思想的影響,是白蓮教徒的革命組織。到了西元一三六八年,紅巾軍出身的漢人朱元璋(明太祖)在南京即位當上皇帝,建立了明朝。同年,元朝皇帝烏哈噶圖汗(元順帝)放棄中國,退回了蒙古高原。然而,元朝並非就此滅亡。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依舊擁戴成吉思汗家的大汗們,使用「大元」的國號。他們不承認明朝的皇帝,稱明朝的中國為「領民的兀魯思」,持續對立。

明朝雖然自稱是元朝正統的繼承者,但統治的範圍只有中國和雲南,事實上僅是漢人的王國,並非如元朝般的大帝國。朝鮮半島獨立建立朝鮮王國。明朝將軍事基地設在南滿洲遼河三角洲的高麗人地帶,這是為了阻擋蒙古高原和朝鮮半島之間的聯繫,並不代表滿洲是中國的一部分。明朝所建的萬里長城只到山海關為止,遼河三角洲並不包含在內,這就是最好的證據。

明朝的確復興了漢人的中國,但所復興的中國並非過去宋朝的中國,而是經過蒙古化的中國。明朝的制度全都受到蒙古的影響。全國人口被分類為「軍戶」和「民戶」。軍戶是世襲的職業軍人家族,民戶則是一般人的家族。這是遊牧民族和定住民的二重組織,自從契丹帝國以來就沒有改變。軍戶的城市稱作「衛」(軍團),民戶的城市則稱作「縣」。衛之下有五個「千戶所」(千人隊),千戶所之下有五個「百戶所」(百人隊)。這是自匈奴以來,遊牧民族的十進組織法。民戶也利用十進法編制,相當於百戶所的是「里」,之下有十個「甲」。明朝的皇族率領軍隊在中國各地為王,這也是蒙古的兀魯思制度。就像這樣,明朝的制度在中國史無前例,是蒙古帝國留下的遺產。

蒙古與儒教

另外,甚至連明朝公認的朱子學儒教,其實也是蒙古帝國的遺產。儒教在黃巾之亂、東漢垮台之後失去了權威,作為一個宗教,實際上已經消滅。然而儒教留下的經典從隋朝開始成為了科舉考試的出題範圍。漢字原本沒有詞性、性別、數量、格或時態之分,用漢字所寫下的漢文也沒有文法。如果想要解讀漢文,除了參考古典中熟語的用例外別無他法。中國沒有共通的口說語,漢文是唯一的溝通手段。因此,對於統一中國的隋朝而言,需要大量熟知漢字使用方式的官員,科舉考試就是為了要錄取這些官員,因此作詩、作文的能力成了考試的項目。作詩主要看的是押韻與平仄,測試考生是否正確知道漢字的讀音。至於作文,則在測試考生是否熟記大量的古典文書。唐朝為了科舉的考生編纂了儒教經典公認的注疏,這些注疏被稱為「正義」。

另外,在中國取代儒教盛行的宗教是崇拜祕密結社眾神的道教,以及外國居民的佛教。道教與佛教從南北朝時代開始直到唐朝,相互激烈競爭,最後獲勝的是道教。而佛教自從遭到西元八四五年的大迫害(會昌法難,「武宗滅佛」)之後,從此在中國再也沒有成為主流宗教。道教綜合佛教和儒教的教義,創造出了龐大的體系。而宋代興盛的新儒學,也就是所謂的宋學,完全借用了道教的體系,只是將術語改成儒教經典中的熟語而已。完成宋學的是出生於南宋時代的朱熹。然而,朱熹的朱子學推翻了科舉用經典公認的注疏,因此被認為是異端,遭到迫害,在南宋時代終究未能獲得承認。

保護朱子學的是對任何宗教都十分寬容的蒙古人。元朝在西元一三一五年重開科舉考試之時,朱熹的經典注疏,首度被列入考試的範圍。明朝承認了朱子學,在科舉方面給予朱子學一定程度的地位,這完全是模仿元朝的作法,並非復興了中國文化的傳統。

清朝復興蒙古帝國

明朝於西元一六四四年亡於內亂,取而代之的是滿洲人的清朝,進入北京統治中國。滿洲人就是以前的女真人。女真人的金朝在被蒙古人滅亡後,女真人依舊住在滿洲的森林地帶,接受蒙古帝國的統治。元朝退回蒙古高原之後,明朝將軍事基地設在南滿洲的遼河三角洲,授予女真人首領將校的職位,藉此拉攏女真人。擔任建州衛都指揮使一職的努爾哈赤(清太祖)便是其中一人。他在明軍司令官的庇護之下逐漸統一女真人,於西元一六一六年宣布獨立,自稱後金汗國的大汗,與明朝開戰,佔領了遼河三角洲。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清太宗)繼承父業,於西元一六三五年派軍征服了內蒙古。元朝最後的正統林丹汗病死,皇后和皇子捧著過去元朝皇帝的玉璽向皇太極投降。如此一來,皇太極認為自己繼承了成吉思汗以來蒙古帝國征服世界的天命,於是於隔年在瀋陽登基,當上了大清皇帝。這就是清朝的建國。八年後明朝滅亡,清朝征服了中國。

滿洲人的清朝在西元十八世紀統治了滿洲、中國、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西藏。雖然經常有人誤解,但其實清朝並非中國的王朝,中國不過是清帝國的殖民地之一。在大清帝國,各民族適用不同的法律。滿洲人有《八旗則例》、蒙古人有《蒙古例》、西藏人有《西藏事例》、塔里木盆地中說突厥語的伊斯蘭教徒則有《回疆則例》,各自有各自的法律,而《大清律例》是適用於漢人的法律。大清帝國的第一公用語是滿洲語,皇帝與各民族之間的往來原則上使用滿洲語,漢文只有在統治中國的時候使用。

清朝的皇帝對漢人而言是皇帝,對其他民族的人而言,是自蒙古帝國以來的大汗。北京連接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是皇帝冬天的營地。到了夏天,皇帝會前往內蒙古的承德避暑,在那裡住在移動式的斡魯朵中,騎馬狩獵,展現遊牧民族首領的一面。

西元一九一一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隔年,清朝最後的皇帝宣統帝退位,大清帝國瓦解。漢人的中華民國主張自己是繼承清帝國統治權的正統政權,然而,無論是蒙古人還是西藏人,至今從來沒有受過漢人的統治,當然不會承認中華民國的統治權。外蒙古的蒙古人選出庫倫(今烏蘭巴托)的高僧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八世為領袖,宣布獨立。西藏的達賴喇嘛十三世也發表獨立宣言,與蒙古彼此承認對方的獨立。無法獨立的是在俄羅斯與日本勢力之下的滿洲,以及受到漢人開發的內蒙古。至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也因為太過偏遠,中華民國無暇顧及,因此,中華民國實際上是僅掌管中國的共和國。

相較於中華民國,西元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了過去大清帝國的所有領土。唯一的例外是外蒙古(蒙古國),依舊保持獨立。西元一九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為由,強調主權的合法性,無視當地住民的意願,以武力合併了西藏。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主張西藏在元朝和清朝時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這並不是事實,在理論上站不住腳。元朝和清朝雖然都是統治中國的王朝,但兩者皆不是中國的王朝。再加上,兩者從來不曾直接統治西藏,更不用說讓漢人統治西藏。蒙古的大汗與清朝的皇帝站在保護西藏佛教的立場,從不介入西藏的內政,而是讓西藏人自行管理。如果硬要拉出元朝時代的關係,那麼現在的蒙古國才是真正有立場可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蒙古擁有中國的主權。無論如何,中華人民共和國搬出的這套理論,証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蒙古帝國以及大清帝國的繼承國,否則將無法解釋現在的領土統治權。

也就是說,中國也是由蒙古帝國打下基礎的國家,是蒙古帝國的繼承國。

蒙古的繼承國——俄羅斯

俄羅斯也是蒙古的繼承國。俄羅斯是從斯堪地那維亞而來的羅斯人,統治東斯拉夫人與芬蘭人所建立的國家。然而,羅斯人沒有統一,而是由留里克的公爵們分別掌管各自的城市,西元一二三七年遭到蒙古人入侵。之後,羅斯人臣服於金帳汗國的大汗們,開始了五百年所謂「韃靼之軛」的年代。「韃靼」是俄羅斯語,指的是說突厥語的伊斯蘭教徒蒙古人。

在蒙古的統治之下,羅斯的文化發展神速。由於蒙古人徵收人頭稅,因此每一個人都有戶籍,並設有徵稅官和駐紮部隊。羅斯人的城市在此首度出現了徵稅和戶籍制度,擁有自己的行政機關。羅斯的貴族們趁著前往金帳汗國執行政務的期間,享受大汗宮廷的高水準生活,對蒙古文化充滿嚮往。他們為了超越其他羅斯人,因此十分熱衷於與蒙古人聯姻,結成親戚。另外,有很多與其他蒙古人競爭失敗的蒙古貴族前往羅斯的城市避難,成為羅斯的座上賓。不僅是政治,就連軍事,羅斯的騎兵在編制、裝備以及戰術等層面都採用蒙古的模式。唯有在宗教,羅斯人沒有接受蒙古人的伊斯蘭教,維持了自己的俄羅斯正教。也正因為蒙古人對所有宗教都十分寬容,免除了教會與修道院的稅並加以保護,俄羅斯正教才能夠如此普及。羅斯接受蒙古人的統治五百年,幾乎完全蒙古化,這就是俄羅斯文明的基礎。

莫斯科在西元一二三七年蒙古大軍入侵時還只是一個小小要塞,連名字都叫不出來,直到西元十三世紀末才逐漸成長。西元十四世紀初,莫斯科公爵伊凡一世接受金帳汗國月即別汗的庇護,西元一三二八年被授予大公的地位,成為了羅斯公爵們的領袖,負責徵稅。根據俄羅斯教會的編年史的記載,西元一三八○年,金帳汗國發生內亂,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與覬覦汗位的克里米亞蒙古貴族馬麥在頓河上游的庫里科沃大戰,結果德米特里大獲全勝。這場戰役是俄羅斯在「韃靼之軛」下最初的勝利,但這場著名的庫里科沃戰役在同時代各國間交換的外交文書中,卻完全沒有被提及,因此其真實性十分可疑。就算確有此事,應該也只是一場非常小的戰役。

當時爭奪莫斯科與羅斯霸權的大國是立陶宛。立陶宛的雅蓋沃大公與波蘭女王結婚,成為了基督教徒,並兼任波蘭國王。進入西元十五世紀,雅蓋沃的表弟維陶塔斯大公將立陶宛的領土向東和南擴張,統治了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廣大地方。這個時代,在立陶宛統治之下的羅斯是現在的白俄羅斯人,而在波蘭統治之下的羅斯則是現在的烏克蘭人。朮赤家的皇子哈吉格來,受到維陶塔斯大公的保護,於西元一四四九年,在立陶宛和波蘭的支持之下,成為了克里米亞汗國的大汗。四年後,奧斯曼帝國攻打拜占庭,滅了東羅馬帝國。哈吉格來汗的兒子明里格來奪取金帳汗國的汗位,將金帳汗國往伏爾加河方向西移,與克里米亞合併。俄羅斯的歷史學家將西元一五○二年發生的事稱作「金帳汗國的滅亡」,然而事實上剛好相反,金帳汗國的勢力因此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

當時的莫斯科大公是伊凡三世,正忙著合併羅斯各公爵的領土,進行統一。西元一五五二年,伏爾加河中游的喀山(今韃靼斯坦共和國的首都)汗國發生內鬥,其中一派向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求援,伊凡四世就這樣正大光明地進入了喀山,賴著不走。俄羅斯的歷史學家稱「伊凡雷帝將俄羅斯從韃靼之軛中解放」,但事實上,伊凡四世並非是透過堂堂正正的戰爭,而是用拐騙的方式取得喀山。俄羅斯歷史家還說伊凡四世在接下來的西元一五五六年滅了伏爾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汗國」。然而事實上,阿斯特拉罕汗國只是移到了布哈拉(烏茲別克斯坦的城市)而已,並沒有滅亡。

儘管如此,伊凡四世除了「全羅斯大公」的稱號之外,又多了「喀山和阿斯特拉罕的沙皇」稱號。俄羅斯語的「沙皇」(tsar)來自於拉丁語的「caesar」,指的不是羅馬帝國的「皇帝」,而是蒙古語的「汗」。另一方面,強大的克里米亞金帳汗國在西元一五七一年進攻莫斯科,要求莫斯科進貢。此後的莫斯科一直到西元十七世紀末為止,都持續向克里米亞進貢。

伊凡四世在西元一五七五年讓朮赤家的皇子西美昂.貝克布拉托維奇(蒙古名為薩因布拉特)坐上克里姆林宮的寶座,擁戴他為全羅斯的沙皇(汗)。隔年,伊凡四世接受西美昂.貝克布拉托維奇的讓位,自己重新當上了沙皇。伊凡四世之所以會採取這麼麻煩的手段,是由於如果遵照「成吉思汗原則」,則非擁有成吉思汗血統的男子不能當大汗(沙皇),因此伊凡四世才會採用接受蒙古皇子禪讓的形式,賦予自己坐上莫斯科沙皇位置的正統性。如此一來,莫斯科大公首度成為全羅斯的大汗,與蒙古帝國其他的大汗們平起平坐,這就是俄羅斯帝國的起源。

伊凡四世死後不久,留里克家的血統中斷,蒙古人的貴族鮑里斯.戈東諾夫當上了沙皇。鮑里斯.戈東諾夫沙皇於西元一六○五年死去,西元一六一三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選為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他是首位既非留里克家羅斯人也非朮赤家蒙古人的沙皇。從這裡開始可說是進入了俄羅斯的時代。然而,羅曼諾夫王朝的俄羅斯宮廷內,依舊有許多蒙古貴族。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的孫子彼得一世是俄羅斯從克里米亞的金帳汗國獨立後的第一位沙皇,西元一七二一年,採用了「皇帝」(imperator)的稱號。

金帳汗國是在西元一七八三年滅亡,凱薩琳二世吞併了克里米亞。從西元一二三七年拔都率領蒙古軍隊入侵羅斯開始,一直到金帳汗國滅亡為止,經過了五百四十六年。西元一九四五年,史達林摧毀了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流放了當地的韃靼人,而這些韃靼人正是金帳汗國的蒙古人後裔。

自沙皇伊凡四世以來,俄羅斯(羅斯)開始向東方的西伯利亞入侵。事情的開端發生在西元一五八一年,哥薩克人的葉爾馬克佔領了西伯利亞庫楚汗的城市。之後不到七十年的西元一六四九年,俄羅斯已經擴展到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主要是利用水路向森林地帶推進。實際執行俄羅斯帝國東進的哥薩克人並不是斯拉夫人。哥薩克人是頓河下游流域的草原遊牧民族,屬於改信俄羅斯正教的韃靼人,也就是蒙古人。因此,將俄羅斯向東推展的實際上是蒙古人的後裔,可以視為蒙古人試圖恢復過去蒙古帝國的領土而採取的行動。征服西伯利亞森林地帶的行動還算容易,相較之下,征服西突厥斯坦朮赤家族各國就花了很長的時間,直到西元一八六○至七○年代才終於大功告成。總而言之,西元十三至十四世紀的蒙古帝國西半部屬於俄羅斯帝國,而東半部則屬於大清帝國的領土。因此,俄羅斯充其量不過是蒙古帝國的繼承國,到西元十八世紀彼得一世的時代為止都是蒙古文明的一環,與地中海世界和西歐世界幾乎完全隔絕。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76
庫存: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