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雲計算:大數據時代的系統工程(修訂版)(簡體書)
滿額折

雲計算:大數據時代的系統工程(修訂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互聯網帶來的“大”問題壓力下,我們需要全新的思想,通過“積木化”的改變,來重新定義計算資源的使用方式、服務的提供方式,以及社會化大生產的協作過程。雲計算帶來了這種思想的落實機制,這種機制使我們可以組織資源以服務,組織技術以實現,組織流程以應變。而且,雲計算擴大了我們對服務的定義,並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計算資源管理思路,一種資訊技術的系統工程理念和一次資訊社會的工業化革命。與此同時,大資料的發展為雲計算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場景,雲計算與大資料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借助雲計算平臺的優勢,更有效地從大資料中發掘出各種價值也正在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
本書以簡單平實的語言,將這些思考一一展現給讀者,並結合作者多年的實踐經驗,對雲計算涉及的概念、技術,以及將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的影響等各方面進行了闡述,從一種全新的視角展現了雲計算的魅力。

作者簡介

姚宏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博士,有多年在矽谷從事大規模企業軟體和互聯網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的經歷,現為友友系統公司CEO,中國電子學會雲計算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特聘專家,併入選中組部千人計畫。
田溯寧,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博士,中國著名企業家,北京“雲基地”創始人,現為中國寬頻資本基金董事長,並擔任萬事達國際組織獨立董事,聯想集團獨立非執行董事,哈佛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名人/編輯推薦

大資料的發展為雲計算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場景,雲計算與大資料之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借助雲計算平臺的優勢,更有效地從大資料中發掘出各種價值也正在成為人們關心的焦點。

再版序
雲計算的發展如此之快,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些超乎我的意料之外。

作為一種以“系統工程”的思路來解決“大”問題的資訊技術,雲計算滿足了政府和企業等各類組織應對“大使用者”、“大資料”和“大系統”所帶來的壓力問題,並且使組織能最大程度發揮資訊系統資源和能力的價值,從而具備更多的創新可能性,所以雲計算發展在情理之中。

超出意料之外的主要是雲計算的發展速度。從目前來看,雲計算已經跨過能否落地以及如何落地的市場培育期,成為了IT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並逐漸成為現代資訊和通信技術發展的承載基礎。

首先,全球IT公司紛紛向雲計算轉型,並通過各種技術或業務形式,來將雲計算的能力具體化或場景化,比如“軟體定義”、“融合架構”、“容器”技術等, 這些新概念的快速普及,一方面進一步凸顯了雲計算的“彈性”、“透明”、“結構 化”和“動態”等特點,以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資源、調度資源;另一方面使用戶對雲計算的使用變得自然和簡單,有了更具體的應用場景。

其次,應用場景進一步明確。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進行,以及“互聯網+”對行 業資訊化升級的促進,都加快了政府和企業的“入雲”步伐;針對於特定行業的解決方案開始豐富化。在這個過程中,雲計算產業的規模也保持了高速增長,整個資訊和 通信產業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合併、收購案例層出不窮,如書中所說,“對於芯 片、硬體、軟體、終端等企業來說,都不失為一次重寫市場格局的良機”。

現在,大資料已經成為雲計算最重要的應用場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政府部門及部門等之間的聯繫也變得越來越密切,這種在“全聯接”狀態下所產生的大資料的存儲、管理和利用問題,都為雲計算的能力優勢找到了更多樣化的出口;而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資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基於隨時可用的雲計算資源而進行的創 新正在呈現出大爆發的跡象,雲計算真的正在帶來一場資訊社會的工業革命。

因此,在修訂版中,我們特意加入了“大資料的發動機”這一章,以統一資料支撐平臺和統一運行支撐平臺雙引擎的概念,重新解讀企業資訊系統架構的問題,看看我們能夠如何在雲計算的説明下讓大資料落地,發掘出各種價值。

當然,我們也希望這些內容能説明讀者對雲計算和大資料的關係有更多的認識:如果說大資料是一座蘊含巨大價值的礦藏,那麼雲計算就是採礦作業的得力工具,沒有雲計算的強大能力,大資料的資訊沉澱再豐富,我們或許也只能望洋興嘆,入寶山而空手回;但從另外的角度說,雲計算也是為了解決大資料等“大”問題所發展而來的技術趨勢,沒有大資料的資訊沉澱,雲計算的功用也將得不到完全發揮。從整體上看,大資料與雲計算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

此外,在第一版中已經說到,雖然大量的資料中心建設為雲計算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體基礎,但如果考慮最終的使用問題,公有雲服務還是應該以應用和服務的落實為方向。並且由於初期的資訊化建設已經滿足了企業的通用需求,所以在升級至雲計算服務時,企業往往不會採用一些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而會提出更具體的要求,所以一些之前在行業應用市場裡有更多積累的傳統企業,可能會慢慢進入這個市場。
從現在來看,這些情況都已經出現。 首先,公有雲中針對行業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公有雲服務商
開始開放介面,通過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吸引協力廠商進入,來豐富平臺所能提供
的服務;其次,傳統行業軟體提供商也在進入市場,不是慢慢進入,而是被整個行業趨勢推動著奔跑加入這個市場,以盡可能在整個變革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和地位。

總而言之,雲計算以如此迅猛的速度發展,確實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作為參與到其中的一份子,我又欣喜於整個行業所取得的進步。當然如之前所說,我們還在不斷摸索和深化對雲計算的理解,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雲計算所提供的強大能力和便捷的資源使用方式,能更好地改善人們的資訊化生活,促進整個社會的創新和變革。

著者
2016年3月

序言一
走向雲的世界
隨著雲計算的流行,介紹雲計算的書刊紛紛出現,但讀者看了後可能仍會有雲裡霧裡、不得要領之感。究其原因是有的論著沒有強調雲計算既是商業模式又是技術,而往往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這就容易使讀者感到困惑。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將這兩者明確分開,使讀者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人們感受到的豐富多樣的雲服務屬於商業模式的範疇,而可以按需提供強大計算資源的雲計算平臺則屬於技術的範疇。這兩者不一定必須對應,即雲服務既可以用傳統技術來提供,雲平臺技術也可以支援傳統的應用。當然,兩者相結合是最理想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現在出現的一些非典型的雲計算和雲服務,這是雲計算發展過程中的現象,不能因此就認為這些都是炒作。我們應當看到,雲計算的技術和相應的標準將會不斷完善,雲服務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將會不斷擴展,這種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正如作者所說,雲計算是當代資訊領域的重大創新,它在現階段出現有其必然性,是解決資訊社會“三大”(即“大使用者”、“大資料”和“大系統”)挑戰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它、發展它。國家“十二五”規劃要大力發展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雲計算就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主角。

不過雲計算確實很複雜,無論是從商業模式的角度還是從技術的角度,要將雲計算講清楚都不大容易,尤其是要使非本領域的專家能對雲計算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更非易事。為了説明讀者建立起對雲計算和雲服務全面、系統的認識,而不只是知道一些零散的技術或服務術語,作者站在系統工程的高度對雲計算做了高度的概括,指出雲計算的特別之處在於創造性地給出了一種組織的思想:組織資源以服務,組織技術以實現,組織流程以應變。這種系統工程的思想貫穿全書,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作者提出了雲計算平臺的六大技術特徵:彈性、透明、積木化、通用、動態和多租賃,並且詳細敘述了實現這六大特徵的技術思路。這不僅對一般讀者,而且對與雲計算有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有助於他們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複雜的雲計算。

雲計算的優越性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本書列舉出一些實例,強調了雲計算催化 商業變革的作用,這些實例覆蓋不同的行業,具有示範意義。雖然雲計算還是一個新事物,人們開始時難免有所懷疑,不敢貿然使用,但越來越多的“吃螃蟹者”已經證明雲計算能創造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應當創新、大膽地採用雲計算。實 際上,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創新的風險往往比創新的風險更大。

本書對雲計算的寫作高屋建瓴、深入淺出,這與作者的背景是分不開的。田溯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企業家,在電信和國際金融領域具有豐富的知識和成功經驗。在任職亞信控股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以及中國網通集團副總裁期間,田溯甯 先生曾經構築了中國互聯網的高樓大廈,推動了中國互聯網在初期的快速發展。現 在作為寬頻資本的董事長,他又以“基地+基金”的創新模式在北京打造了一條涵蓋 軟硬體各環節的“雲”產業鏈,推動中國雲計算事業的發展,為中國企業能衝破舊有 IT產業格局、成為世界級領導企業而努力。而姚宏宇博士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 後便赴美深造,有多年在矽谷從事大規模企業軟體和互聯網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管理 工作的經歷,親歷了雲計算逐步成長的過程。2007年回國之後,他又創辦了友友系統 公司,並把它打造成中國雲計算領域自主創新的代表性企業之一。為解決雲計算面臨 的“三大”挑戰,姚宏宇博士在總結各方經驗的基礎上,推出了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 獨創架構的雲計算平臺,強調以網路協同為基礎,在此之上建立資源的高效、可靠調 度、存儲體系,並針對“通信”、“存儲”和“管理”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本書歸納的雲計算六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友友系統雲計算平臺的特徵。

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雲計算是中國的機會。這個論斷也是北京雲基地和友友系統自身實踐的經驗總結。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雲計算公司將會用自己的創新實踐證明這一論斷,中國完全有可能乘雲計算的變革之機實現中國資訊產業的跨越式 發展。

綜上所述,本書可以為一切想瞭解雲計算、利用雲服務的讀者提供一把開啟雲計算世界的鑰匙,即使是對雲計算有所研究的人士,本書的很多獨到見解也可以使他們開闊思路,具有參考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2012年12月於北京


序言二
上兵伐謀
資訊技術正在使當代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科技和通信領域如閃電般迅速地進步,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在中國的管理資訊化和實踐中,如何讓資訊系統真正適應企業的發展變化,如何降低資訊系統使用、升級、維護、實施和開發的複雜度,如何降低資訊系統建設和運營的成本、提升其應用價值,雲計算為以上關鍵問題的突破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

友友系統公司總裁姚巨集宇博士是雲計算領域卓有建樹的創業者。他長期以來參與和見證了雲計算領域的發展,從雅虎財經頻道到友友系統,從互聯網的弄潮兒到雲計算基礎平臺的提供商,對於海量資料、大規模分散式系統、雲計算平臺技術等當前熱議的話題,姚博士有十幾年技術研發前沿的豐富經驗和深刻體會。這些內容通過本書娓娓道來,對讀者瞭解並掌握雲計算的關鍵技術頗有啟示。

更難得的是,這不是一本關於雲計算的泛泛之作。姚博士和田博士通過深入思考和旁徵博引,為技術的發展理清了脈絡,對雲計算及更廣泛的IT技術發展之道給出了精彩的論述。書中關於雲計算的系統工程、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國內雲計算規劃、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做了嚴謹精到的論述,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具有參考價值。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二、企業數量和體量全球第一、手機與互聯網用戶數全球第一,這些都是資訊技術發展得天獨厚的基礎。在中國雲計算的產業發展 建設中,需要採購先進的產品,需要採納最新的技術,但是我們更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如本書作者一樣,從技術、產業和社會的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和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後發優勢,從追隨產業變成引領

目次

再版序 / VII
序言一 倪光南 走向雲的世界 / X 序言二 王文京 上兵伐謀 / XIII
自 序 / XV
前 言 什麼是雲計算 / XVIII
第一章 資訊需求的新菜譜 / 1 “不成功”的產品 / 2
“成功”的新應用 / 4
分合向前的IT變革 / 6
新經濟的特點 / 10
互聯網下的“大”壓力 / 11 雲計算的生態系統 / 15 創新的新菜譜 / 18
第二章 一切皆可為服務 / 21
傳統軟體的“終結者” / 22
SaaS、PaaS和IaaS / 23 區別和聯繫 / 33 互聯網服務的新方向 / 34 新服務的潛力 / 36
第三章 雲計算之辯 / 39 完整的雲計算定義 / 40 與雲計算有關的技術 / 43
雲計算並非萬能靈藥 / 54
第四章 資訊技術的系統工程 / 59 集中力量辦大事 / 60 彈性:螞蟻雄兵 / 62透明:沙地建樓 / 69 積木化:積木重組 / 75
第五章 資訊系統架構的轉變 / 79
豎井式的企業資訊系統 / 80
日趨完善的系統需求 / 84
全新的資訊系統架構 / 87 新型企業資訊系統模組介紹 / 91 典型業務應用示例 / 99
第六章 大資料的發動機 / 103 大資料“引擎” / 104 城市的“智慧” / 107
統一資料支撐平臺(雲資料庫) / 112 統一運行支撐平臺(網路虛擬機器) / 122
第七章 商業變革的催化劑 / 129 零售企業的流程再造 / 130 雲計算推動企業變革 / 135
IT資源使用的新方式 / 137 業務整合的新平臺 / 140 向“服務”轉型的新思路 / 142 創新增長的新動力 / 144
第八章 資訊社會的工業革命 / 147 解放資訊生產力 / 148 雲計算改變資訊生活 / 151
雲計算推動社會變革 / 156
第九章 雲計算是誰的機會 / 163
中國的私有雲發展更快 / 164 資料中心應“行業”集中 / 169 中國企業的“雲”機會 / 171 中國“雲”企業的機遇和挑戰 / 175
尾語 成長中的雲計算 / 179 引用資料 / 185

書摘/試閱

再版序
雲計算的發展如此之快,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些超乎我的意料之外。
作為一種以“系統工程”的思路來解決“大”問題的資訊技術,雲計算滿足了政府和企業等各類組織應對“大使用者”、“大資料”和“大系統”所帶來的壓力問題,並且使組織能最大程度發揮資訊系統資源和能力的價值,從而具備更多的創新可能性,所以雲計算發展在情理之中。
超出意料之外的主要是雲計算的發展速度。從目前來看,雲計算已經跨過能否落地以及如何落地的市場培育期,成為了IT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並逐漸成為現代資訊和通信技術發展的承載基礎。
首先,全球IT公司紛紛向雲計算轉型,並通過各種技術或業務形式,來將雲計算的能力具體化或場景化,比如“軟體定義”、“融合架構”、“容器”技術等, 這些新概念的快速普及,一方面進一步凸顯了雲計算的“彈性”、“透明”、“結構 化”和“動態”等特點,以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資源、調度資源;另一方面使用戶對雲計算的使用變得自然和簡單,有了更具體的應用場景。
其次,應用場景進一步明確。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進行,以及“互聯網+”對行 業資訊化升級的促進,都加快了政府和企業的“入雲”步伐;針對於特定行業的解決方案開始豐富化。在這個過程中,雲計算產業的規模也保持了高速增長,整個資訊和 通信產業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合併、收購案例層出不窮,如書中所說,“對於芯 片、硬體、軟體、終端等企業來說,都不失為一次重寫市場格局的良機”。
現在,大資料已經成為雲計算最重要的應用場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高速發展,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政府部門及部門等之間的聯繫也變得越來越密切,這種在“全聯接”狀態下所產生的大資料的存儲、管理和利用問題,都為雲計算的能力優勢找到了更多樣化的出口;而雲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大資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基於隨時可用的雲計算資源而進行的創 新正在呈現出大爆發的跡象,雲計算真的正在帶來一場資訊社會的工業革命。
因此,在修訂版中,我們特意加入了“大資料的發動機”這一章,以統一資料支撐平臺和統一運行支撐平臺雙引擎的概念,重新解讀企業資訊系統架構的問題,看看我們能夠如何在雲計算的説明下讓大資料落地,發掘出各種價值。
當然,我們也希望這些內容能説明讀者對雲計算和大資料的關係有更多的認識:如果說大資料是一座蘊含巨大價值的礦藏,那麼雲計算就是採礦作業的得力工具,沒有雲計算的強大能力,大資料的資訊沉澱再豐富,我們或許也只能望洋興嘆,入寶山而空手回;但從另外的角度說,雲計算也是為了解決大資料等“大”問題所發展而來的技術趨勢,沒有大資料的資訊沉澱,雲計算的功用也將得不到完全發揮。從整體上看,大資料與雲計算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
此外,在第一版中已經說到,雖然大量的資料中心建設為雲計算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硬體基礎,但如果考慮最終的使用問題,公有雲服務還是應該以應用和服務的落實為方向。並且由於初期的資訊化建設已經滿足了企業的通用需求,所以在升級至雲計算服務時,企業往往不會採用一些標準化的解決方案,而會提出更具體的要求,所以一些之前在行業應用市場裡有更多積累的傳統企業,可能會慢慢進入這個市場。
從現在來看,這些情況都已經出現。 首先,公有雲中針對行業的解決方案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公有雲服務商
開始開放介面,通過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吸引協力廠商進入,來豐富平臺所能提供
的服務;其次,傳統行業軟體提供商也在進入市場,不是慢慢進入,而是被整個行業趨勢推動著奔跑加入這個市場,以盡可能在整個變革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和地位。
總而言之,雲計算以如此迅猛的速度發展,確實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作為參與到其中的一份子,我又欣喜於整個行業所取得的進步。當然如之前所說,我們還在不斷摸索和深化對雲計算的理解,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雲計算所提供的強大能力和便捷的資源使用方式,能更好地改善人們的資訊化生活,促進整個社會的創新和變革。
著者
2016年3月

序言一
走向雲的世界
隨著雲計算的流行,介紹雲計算的書刊紛紛出現,但讀者看了後可能仍會有雲裡霧裡、不得要領之感。究其原因是有的論著沒有強調雲計算既是商業模式又是技術,而往往將這兩者混為一談,這就容易使讀者感到困惑。這本書從一開始就將這兩者明確分開,使讀者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人們感受到的豐富多樣的雲服務屬於商業模式的範疇,而可以按需提供強大計算資源的雲計算平臺則屬於技術的範疇。這兩者不一定必須對應,即雲服務既可以用傳統技術來提供,雲平臺技術也可以支援傳統的應用。當然,兩者相結合是最理想的,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現在出現的一些非典型的雲計算和雲服務,這是雲計算發展過程中的現象,不能因此就認為這些都是炒作。我們應當看到,雲計算的技術和相應的標準將會不斷完善,雲服務的應用深度和廣度將會不斷擴展,這種大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正如作者所說,雲計算是當代資訊領域的重大創新,它在現階段出現有其必然性,是解決資訊社會“三大”(即“大使用者”、“大資料”和“大系統”)挑戰的切實可行的方案。為此,我們必須重視它、發展它。國家“十二五”規劃要大力發展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雲計算就是新一代資訊技術的主角。
不過雲計算確實很複雜,無論是從商業模式的角度還是從技術的角度,要將雲計算講清楚都不大容易,尤其是要使非本領域的專家能對雲計算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更非易事。為了説明讀者建立起對雲計算和雲服務全面、系統的認識,而不只是知道一些零散的技術或服務術語,作者站在系統工程的高度對雲計算做了高度的概括,指出雲計算的特別之處在於創造性地給出了一種組織的思想:組織資源以服務,組織技術以實現,組織流程以應變。這種系統工程的思想貫穿全書,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
作者提出了雲計算平臺的六大技術特徵:彈性、透明、積木化、通用、動態和多租賃,並且詳細敘述了實現這六大特徵的技術思路。這不僅對一般讀者,而且對與雲計算有關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都有助於他們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複雜的雲計算。
雲計算的優越性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本書列舉出一些實例,強調了雲計算催化 商業變革的作用,這些實例覆蓋不同的行業,具有示範意義。雖然雲計算還是一個新事物,人們開始時難免有所懷疑,不敢貿然使用,但越來越多的“吃螃蟹者”已經證明雲計算能創造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我們應當創新、大膽地採用雲計算。實 際上,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創新的風險往往比創新的風險更大。
本書對雲計算的寫作高屋建瓴、深入淺出,這與作者的背景是分不開的。田溯甯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企業家,在電信和國際金融領域具有豐富的知識和成功經驗。在任職亞信控股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以及中國網通集團副總裁期間,田溯甯 先生曾經構築了中國互聯網的高樓大廈,推動了中國互聯網在初期的快速發展。現 在作為寬頻資本的董事長,他又以“基地+基金”的創新模式在北京打造了一條涵蓋 軟硬體各環節的“雲”產業鏈,推動中國雲計算事業的發展,為中國企業能衝破舊有 IT產業格局、成為世界級領導企業而努力。而姚宏宇博士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 後便赴美深造,有多年在矽谷從事大規模企業軟體和互聯網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管理 工作的經歷,親歷了雲計算逐步成長的過程。2007年回國之後,他又創辦了友友系統 公司,並把它打造成中國雲計算領域自主創新的代表性企業之一。為解決雲計算面臨 的“三大”挑戰,姚宏宇博士在總結各方經驗的基礎上,推出了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有 獨創架構的雲計算平臺,強調以網路協同為基礎,在此之上建立資源的高效、可靠調 度、存儲體系,並針對“通信”、“存儲”和“管理”提出了一整套解決方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本書歸納的雲計算六大特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友友系統雲計算平臺的特徵。
作者在本書最後提出,雲計算是中國的機會。這個論斷也是北京雲基地和友友系統自身實踐的經驗總結。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中國雲計算公司將會用自己的創新實踐證明這一論斷,中國完全有可能乘雲計算的變革之機實現中國資訊產業的跨越式 發展。
綜上所述,本書可以為一切想瞭解雲計算、利用雲服務的讀者提供一把開啟雲計算世界的鑰匙,即使是對雲計算有所研究的人士,本書的很多獨到見解也可以使他們開闊思路,具有參考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2012年12月於北京

序言二
上兵伐謀
資訊技術正在使當代世界發生重大變化。科技和通信領域如閃電般迅速地進步,全世界的人們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在中國的管理資訊化和實踐中,如何讓資訊系統真正適應企業的發展變化,如何降低資訊系統使用、升級、維護、實施和開發的複雜度,如何降低資訊系統建設和運營的成本、提升其應用價值,雲計算為以上關鍵問題的突破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
友友系統公司總裁姚巨集宇博士是雲計算領域卓有建樹的創業者。他長期以來參與和見證了雲計算領域的發展,從雅虎財經頻道到友友系統,從互聯網的弄潮兒到雲計算基礎平臺的提供商,對於海量資料、大規模分散式系統、雲計算平臺技術等當前熱議的話題,姚博士有十幾年技術研發前沿的豐富經驗和深刻體會。這些內容通過本書娓娓道來,對讀者瞭解並掌握雲計算的關鍵技術頗有啟示。
更難得的是,這不是一本關於雲計算的泛泛之作。姚博士和田博士通過深入思考和旁徵博引,為技術的發展理清了脈絡,對雲計算及更廣泛的IT技術發展之道給出了精彩的論述。書中關於雲計算的系統工程、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國內雲計算規劃、建設和運營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做了嚴謹精到的論述,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 具有參考價值。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位列全球第二、企業數量和體量全球第一、手機與互聯網用戶數全球第一,這些都是資訊技術發展得天獨厚的基礎。在中國雲計算的產業發展 建設中,需要採購先進的產品,需要採納最新的技術,但是我們更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面,如本書作者一樣,從技術、產業和社會的多個維度進行分析和思考,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後發優勢,從追隨產業變成引領產業,產生新時代的世界級創新。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上兵伐謀”,這本書對於雲計算領域的總結與發 展,是一本可貴的智謀之作。讀者將從本書中得到有益的收穫,我們更期待籍由業界的共同努力,在雲計算領域產生更多的中國創造,使中國成為世界資訊技術創新的 中心。
用友軟體董事長 王文京
2012年12月

自序
“雲計算”一詞出現之後,市場上出現不少有關雲計算的著作和說辭,許多都 給人以啟示,但也有一些說法中存在值得商榷之處。在本書中,筆者希望能將自己對雲計算的理解分享出來,抛磚引玉,使大家能對雲計算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知。
本書的初衷在於向對雲計算感興趣的讀者介紹完整的雲計算概念和雲計算的發展現狀,並與業內人士探討有關雲計算發展可能性的思考,所以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更多著力觀點闡述而非技術說明,力爭以通俗的語言展現雲計算的全貌,而且在介紹一些方法和技術時並未對其理論基礎做進一步說明,讀者如有興趣可通過本書所附參考 書目資訊或其他途徑進行深入瞭解。
全書共分九章。
第一章從需求的角度講述了雲計算出現和發展的背景,表明雲計算的出現和普及,是互聯網快速發展之下人們對資訊生產工具不斷變革的要求。
第二章和第三章著眼于對現有雲計算概念和觀點的梳理。其中,第二章對現在常見的三種雲計算服務模式(SaaS、PaaS和IaaS)進行瞭解讀,並說明雲計算服務有 別於早期的互聯網服務,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商業模式,“一切皆可為服務”。第三 章對現在一些常見的有關雲計算的概念和觀點進行瞭解讀和分析,指出雲計算包含“服務”和“平臺”兩種概念,並幫助讀者厘清常見技術與雲計算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提供了一種新的從底層平臺來瞭解雲計算的視角,通過對雲計算平臺的“彈性、透明、積木化、動態、通用和多租賃”這六大核心技術思想進行說明,闡述了雲計算平臺如何以“系統工程”的思路來解決“大”問題。
第五章在分析現有的企業資訊系統所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給出了一種基於雲計算平臺的新型企業資訊系統架構,並對資訊系統架構的應用環境進行了舉例 說明。
第六章以統一資料支撐平臺和統一運行支撐平臺雙引擎的概念,重新解讀了企業資訊系統架構的問題。並以智慧城市的建設舉例,指出大資料不是某種東西,而是一種資料生產力,而借助雲計算平臺的優勢,我們可以更有效地從大資料中發掘出各 種價值。
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別從商業、生活和社會的角度,論述雲計算已經和將會帶來的影響和改變。
第九章則對中國和美國的雲計算發展現狀進行了比較,並嘗試探討雲計算對於中國企業的機遇和意義。
本書期望能通過這些內容的討論,闡明以下觀點。 首先,雲計算並不神秘,但也並非只是市場宣傳噱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雲計算均早已落地使用,影響也在不斷擴大,其可能產生的意義更是為人們勾勒出一個美好的“雲”時代的遠景。從實用主義的創始人、美國哲學家皮爾士的觀點來看,科學的方法要求我們不僅說出我們所相信的真理,還要說出我們是如何達到它的。雲計算不僅為我們描繪了技術發展可能給社會帶來的改變,還給出了實現這種變 革的科學方法,即根據上層應用需求的不同,以一種靈活可靠的組織機制,通過對底層資源和業務模組進行調度和重組來實現系統平臺結構的轉變,從而重新定義資源的使用方式和服務的提供方式。因此,無論是在應用層面還是技術層面,雲計算都絕非 “忽悠”。
其次,雲計算市場前景廣闊,但發展仍需各方努力推進。現在企業所需面對的使用者和資料與日俱增,即便是一個小企業,它所面臨的業務系統的併發訪問流量、數 據存儲和管理壓力或者系統架構的複雜度,都可能遠超過去的大型企業,這些“大使用者、大資料和大系統”問題的日益凸顯,為雲計算的發展提供了廣袤的土壤。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在不斷催生新的雲計算應用市場,由此可以預期雲計算發展的光明前景。但我們也應意識到雲計算市場的成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除技術的發展之外,人們思維方式的轉變速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過程的快慢。因此,產業鏈上的各方應著眼于未來,努力做好現在,一方面推出具有吸引力的 服務和產品,另一方面,需要人們思維的轉變和社會誠信體系的快速完善。面對問題,我們應該多些耐心。
再次,雲計算不一定能解決所有問題。雲計算的發展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這決定了雲計算與其他技術一樣,有其合理的適用領域。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採用其他技術對於用戶而言或許是更好的選擇。本書在第三章簡單列舉了幾種不適合使用雲計算的情況,以供探討。
非常感謝倪光南院士和王文京先生于百忙之中通讀全稿,提出寶貴意見,並為本書作序。感謝陳志偉先生為本書成稿提供的大力支持,他在內容組織和編輯上所提 供的幫助使本書以更好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另外,還要感謝姚劍先生和張矩先生在本書成稿過程中提供的寶貴意見和行文素材,也非常感謝蘇晣女士,楊力先生和楊苓女士的專業坦率的建議,他們的指導為本書的創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最後,邱文嫻女士等人為本書做了很多資料整理和文字校對工作,在此不一一列舉,但同樣致以我的謝意!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閱了國內外諸多文獻和研究專著,並引用了一些公司和相關人士的觀點,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本書觀點主要源自我們長期以來的業務實踐和思考,一家之言難免有失偏頗, 書中如有錯誤和不當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2016年1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