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簡體書)
滿額折

戰爭與革命交織的近代中國(1895-1949)(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6 元
定  價:NT$ 576 元
優惠價:87501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895年,清朝被日本擊敗,在中國內部引發爆炸性回響,激進變革隨之次第展開。在更一般意義上,這也是之后半個世紀中國巨變與革命的開始。以一場場內外戰爭與革命為背景,中國各階級不斷試圖變革政體,改造社會與文化,其目標則是重塑國族,挽救危亡。
本書對這一轉折性巨變過程做了全景式敘述。以時間為經,主題為緯,以敘述史學為基干,結合政治學、社會學以及文化研究的視野與方法,次第闡述這半個世紀轉型的方方面面,為我們展示出近代中國復雜而痛苦的誕生過程。本書充分吸收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成果,注重通史與專題研究的平衡,可看作新世紀中國近代史撰述的綜合性成就。

作者簡介

沙培德 (Peter Zarrow) 教授,1953 年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現為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對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的起源與演變、晚清至民國的知識與政治轉型等問題有專精研究。已出版英文著作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 Columbia Un iversity Press,1990),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L ondon: Rout le d g e, 2 0 05),A f t e r Empire: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tate, 1885-192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發表中、英文專題論文近四十篇,書評及書評論文近六十篇,在海內外中國近代史學界有廣泛影響。

名人/編輯推薦

沙培德 (Peter Zarrow) 教授,1953 年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曾任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現為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對中國近代無政府主義的起源與演變、晚清至民國的知識與政治轉型等問題有專精研究。已出版英文著作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 Columbia Un iversity Press,1990),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L ondon: Rout le d g e, 2 0 05),A f t e r Empire: Th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tate, 1885-192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發表中、英文專題論文近四十篇,書評及書評論文近六十篇,在海內外中國近代史學界有廣泛影響。

目次

序言
致謝
第一部通向革命之路(1895—1919)
第一章儒家激進主義的興起
制度變革的要求
政治語境中的儒家激進主義
文化語境中的儒家激進主義
意識形態革命
第二章1911年:歷史與歷史敘述
作為序幕的辛亥革命
作為階段的辛亥革命
作為保守社會變革的政治革命
清朝的結構性崩潰
革命氛圍
第三章清朝覆滅過程中的觀念與理想
帝國與國家
民族主義與國家建設:梁啟超
漢民族主義:種族與革命
第四章從軍事獨裁者到軍閥
早期民國政治
外交與君主制
軍閥主義與軍閥時期(1916—1927)
軍閥主義的動因與影響
第五章鄉村社會狀況
鄉村生活的基本樣式
鄉村社會的解體
農民:抵抗、造反與革命
定義
第六章城市社會變化
城市發展:市民社會與資產階級
新興社會力量:工人
新興社會力量:學生、婦女
第七章知識分子、民國與新文化
立憲主義、聯邦主義與改革
新文化運動
孔教在現代中國的命運
民國早期的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
第二部民族主義與革命(1919—1937)
第八章五四運動中的政治與文化
五四運動(1919—1921)
帝國主義與自由主義
五四運動的政治意義
文化革命與社會變革
現代國家與變革的限度
第九章國家認同、馬克思主義與社會正義
“問題與主義”、自由主義與馬列主義
“科玄”論戰與現代中國保守主義
無政府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界定馬克思主義
五四話語中的共同主題
第十章政黨政治的興起
廣州與早期國民黨
中國共產黨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五卅”運動(1925年)
第十一章國民革命中的意識形態與權力
意識形態與國民黨
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激進主義:農民階級
20世紀20年代的社會激進主義:婦女
第十二章北伐與蔣介石的崛起
北伐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國民革命與權力的鞏固
第十三章南京十年(1928—1937):國民黨時期
南京十年的國家建設
藍衣與新生活:國民黨的法西斯主義?
經濟、國家與社會
正當性、民族主義與異見
第十四章農民與共產黨人
求生存:中國共產黨
中央蘇區
富田事變與游擊戰的經驗教訓
知識分子與對群眾的發現
第三部戰爭與革命(1937—1949)
第十五章抗日戰爭(1937—1945)
日本侵華
戰爭中的國民黨人
戰時的重慶與南京
第十六章毛澤東、毛澤東主義與中國共產黨
走向1949年的毛澤東主義
整風
群眾路線
第十七章革命與內戰
政治抗爭與內戰
共產黨人與農民(1937—1946)
農民與政治:激進化

結語
索引

書摘/試閱

序言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歷了深刻的變革,其中有些是暴烈的,另有許多則緩慢而不引人注目。本書探索在努力創建一個強大且現代的民族國家的背景下,這些變革對中國人民的含義。我希望闡明在現代中國內部以下動態且經常充滿爭議的互動——權威與自由,地方與中央,社會與國家,革命與穩定,以及烏托邦主義與務實主義。
為理解中華民國,本書并不采取直線敘述,而是以專題章節的形式提供對于中國轉型這一中心主題的深度闡發,再將它們綜合起來,編織入整體的敘述。盡管本書是按時間先后順序推進的,但是每一部的各章都用一種更為聚焦的方式考察那幾十年中的特定方面:政治、社會關系、思想、外交、經濟以及其他主題。因此,本書避免單一的故事線索,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反教科書的作品。將其摶為一體的是貫穿這一時代內外的一系列重復出現的主題。通過檢查不同顏色的絲線,我們就可以看到外衣是怎樣織成的。
在19世紀的最后幾十年與20世紀的最初幾十年中,在外國干涉、戰爭與經濟紊亂的情況下,中國古老的王朝政治制度以及支持它的社會結構瓦解了。成百上千萬的中國人為了生存——為了自己與家族(有時是民族)的尊嚴——而努力奮斗。民族本身也有待構建。如我們將看到的,盡管長期以來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中國認同的版本,但正是在20世紀初,知識分子與激進行動者首次試圖通過混合種族、文化與歷史等觀念來界定中華民族。這些令人興奮的觀念觸動了受教育階層與城市群體的心弦,最后,它們還傳布到了農民階級之中。與此同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宣告帝制就此結束,并在隨后試圖建立一個共和國。清朝是以漢民族主義的名義被推翻的,滿族統治者被視為外國侵略者——他們在兩個半世紀之前突然沖出了東北森林,征服了中國。1911年前,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清朝不過是前后相繼的二十多個皇室中最近的一個,其“正統性”可以被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像之前的所有王朝那樣,清廷以其自身而非人民的名義實行統治。
在王朝最后的那些年中,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難以容忍。他們想要一個代表國人利益的強大政府。由此,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將民族主義與民主主義聯系在了一起。對受過教育的群體——如數量日漸增加的學生、軍人、專業人士以及商人——來說,這些理念既是奮斗的目標,又是他們之間互相爭奪的對象。到20世紀20年代,城市工人與許多鄉村社群也已經成了舉足輕重的政治行動者,他們也迫切要求實現自己的社群與正義理念。民族主義將那些算得上數或應被算上數的人群重新界定為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它喚起了對一個問題的注意,那就是一個軟弱且四分五裂的中國如何保衛自己抵抗外國自19世紀以來的威脅。而它不可避免地與社會正義——權力與財富在中國內部如何產生與分配——的問題纏結在了一起。
因此,建立某種新政府的斗爭就關涉到政治共同體成員如何作為——哪些成員應該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這與建立強大國家以抵抗外國威脅和直接侵略的迫切需要之間存在著競爭關系。在這幾十年中,戰爭肆虐,沒有哪個城市、村莊或家庭能不受其影響,且它又與新權力源及其反對力量的出現關系巨大。在摧毀舊社會結構并為新權力競逐者的出現開辟道路方面,外國帝國主義與赤裸裸的侵略、內戰、地區與宗族暴力以及匪患都發揮著作用。在這幾十年中,中國還被進一步拖入世界經濟之中,這促進了城市化(尤其是在東部沿海),并為新的文化交互與社會變革開辟了道路。
在這幾十年中,幾乎所有的政治運動都以民主為名義,而民主自然在不同時間對不同群體意味著不同的東西。民主有時意指選舉制度或實行選舉的保證(以西方人最為熟悉的方式),不過,它還意指各式各樣的群眾動員以及從公民權到經濟安全等種種權利制度。在20世紀的頭幾十年中,新社會群體——例如婦女、工人、商人、少數民族以及各種“愛國者”——要求在政治上發出聲音。城市精英在挑戰王朝權力以及隨后反對自封的建國者時,都既用民族主義又用民主主義來正當化自己的行動。在工人與農民之中,民主、社會正義與民族主義也變成了強有力的潮流,塑造著長期革命斗爭的進程。中國革命者反抗著傳統習慣與道德的重負,同時也與民國時期新出現的掌權者作斗爭。
因此,“民族”與“民主”的概念就成了競爭中的社會與政治群體的斗爭舞臺。同時,20世紀上半葉中國的標志就是國家建設的努力與實驗,這種努力與實驗宣稱能加強國家力量且創建民主,而事實上通常是通過創建民主來加強國家力量。然而,在像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女性主義以及(就此而言)民主主義這樣的社會運動中可以看到的解放與烏托邦沖動也可能受到了限制,理由則是國族統一以及抑制對國家或法團權力的阻抗。中國民族主義是通過面對外國的頻繁干涉與侵略的恥辱感塑造出來的。領導者與人民都同樣盡力試圖恢復歷史上的偉大。他們將中國理解為一片有著古老榮光的土地。而為了生存與發展,它需要新的制度。首要的則是新的公民,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0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