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天下麒麟榜:那些年的那些謀士們《商周‧春秋‧戰國篇》
滿額折

天下麒麟榜:那些年的那些謀士們《商周‧春秋‧戰國篇》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列述商周至春秋戰國時代,謀臣名將們的生平事蹟,以史實紀錄為根據,按照年代順序,詳述各個謀士的謀略思想、功績,以及其對歷史局勢之影響。

歷朝輩出的麒麟之才,
降於千朝百代之間,
於萬代江山之中,
各顯風華,撼動天下!

垂釣渭濱的姜太公,釣起周朝半壁江山;
制禮作樂的周公旦,定下歷代千載文化。

萬世山河,在各朝遞嬗間易主無數,遼闊社稷故然非一人能獨力治理,帝王身邊往往伴隨得力謀臣,方能令霸業終成,得以千秋長存。
在君王渴望一統天下、民間希冀盛世太平的時代背景下,只要能得一麒麟才、獲一方謀略,便能使江山風雲變色,萬里疆域於圖紙上一筆割劃。
蘊藏智慧的謀士名將們,其刻寫在歷史上的豐功偉業,流傳至今仍值得當代作為借鏡。哪個棋高一著,誰是人中之龍,在各人心中必定自有序次。躍然於紙上的智謀對決,在字裡行間,帶領讀者穿梭千古對峙時刻。

作者簡介

晁中辰

1982年於山東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畢業後留校任教,擔任過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和明清史的教學與研究。

主要著作有《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明朝對外交流》、《明成祖傳》、《崇禎傳》、《李自成大傳》、《明代海外貿易研究》。

個人主編有《中國諫議制度史》、《中國改革通史.明代卷》、《中國冤案實錄》等數本,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前言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盪的百年史》一書中曾說,中華民族「是東方最優秀的民族」。中華民族之所以優秀,不僅僅在於她勤勞、勇敢,而且在於她的智慧。這種智慧在歷代謀士身上得到了典型的體現。
這裡所說的謀士,不是指會耍點小聰明的人,而是指為上司出謀劃策、能謀善斷,成就了一番大事業的謀略家。本書所選取的都是歷代謀士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書中所述事蹟都有史實根據,沒有無中生有的編造。為了便於廣大讀者閱讀,本書一改學術論文式的寫作形式,力求通俗易懂,行文生動形象,不大段引用艱澀的古文,而在使用時譯為白話。書中儘可能少加注釋或不加注釋,對所據主要文獻在文後一併列出。
每篇都以時間為經,以人物事蹟為緯,既簡要交代出人物生活的大背景,又儘量突出謀士個人的活動。尤其是對於能影響事件進程的主要謀略多著筆墨,力求寫出其謀略的主要影響和特徵。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謀略比知識顯得更重要。謀略和知識是有區別的:知識是對已經存在的事物的瞭解,謀略則是對尚未發生的事件的預測和判斷;講知識是為了求知,講謀略是為了致用。謀略是對知識的綜合運用,但又不完全受知識的制約,而更主要的是謀士個人的敏銳和隨機應變。從書中可以看出,有的謀士並不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但卻往往能料事如神,出奇制勝。
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謀略,視謀略為國家興亡、事業成敗的關鍵。《孫子兵法》實際上就是講謀略的軍事教科書。書中提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裡所說的「上兵伐謀」,就是要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自然是「善之善者也」。有一句流行的俗語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勢均力敵謀者成。」這都強調了謀略的重要。
謀略與通常的道德觀念是格格不入的。道德觀念溫情脈脈,而謀略則顯得嚴酷和冷峻。這是因為,謀略面對的是敵對營壘,而不是親朋好友,所以總是「策劃於密室」,唯恐讓外人知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陰謀」。洩謀歷來為兵家之大忌。但是,這裡所說的謀略,要比一般陰險小人的陰謀詭計高明和博大,而且面對的主要是敵對營壘,故能為大家所接受和欣賞,視之為制勝的必要手段。
中國歷史上存在著發達的謀略文化。它是中國大文化的一部分,文化蘊含十分深厚。看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舞台就不難發現,活躍於舞台上的主要就是一些謀士。他們四處遊說,兜售自己富國強兵、克敵制勝的謀略,希求一用。當他們不能被任用時,就顯得淒淒惶惶、就苦惱、就「孤憤」。中國的謀略文化與西方的宗教文化不同,強調的是人事,是「治國安邦平天下」,強國富民。正因如此,一些謀略家對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謀士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功利性,或稱之為實用性。他們設謀都是以利害為出發點,目標是奪取勝利。為了實現這種目標,他們對天、地、人及各種事物的考察都帶有功利化的色彩。二是競爭性。謀士最活躍的時期就是競爭最激烈的時期。為了進取,為了克敵制勝,謀士的謀略就閃爍起耀眼的光彩。三是靈活性,或稱之為隨機性。對於謀士來說,任何理論和經驗都只具有相對的、有限的意義。他們更主要的是依靠對形勢的瞭解和直覺,在錯綜複雜和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獻計獻策,以出奇制勝。四是保密性。謀士們都是密謀策劃,洩密就意味著失敗。
由於謀士個人接受的教育和信仰不同,其謀略也表現出不同的特色。例如,儒家以攻心為上,實際上就是將道德功利化。法家則較為嚴苛和冷酷,像吳起為了贏得魯國信任而「殺妻求將」,這在儒家士人中就難以找到。道家更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魏晉時期崇尚黃老,王導和謝安都持之以靜,緩和了南北士族和新舊士族之間的矛盾,使東晉政權獲得百餘年的安寧。信奉佛道學說的謀士不貪圖祿位,像李泌、劉秉忠和明代的姚廣孝,他們平時以皇帝的賓友自居,事急則前來獻謀,事成則遊於名山或退居寺觀,官位如同虛授。縱橫家的謀略則主要表現在遊說和辯難上,例如張儀、蘇秦即是其典型代表。
歷代謀士所表現出來的謀略和智慧,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成為中國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不要說一般讀書人對他們的事蹟知之甚詳,即使目不識丁的鄉間老農,也能神采飛揚地說上幾段出奇制勝的智謀。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聲東擊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等俗語,更是婦孺皆知。
今天,全國上下都在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市場經濟中所表現出來的競爭性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了解到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歷代謀士為我們提供了巨大的智慧寶庫,人們至今仍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和借鑑。我們同時希望,對於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社會風氣的形成,本書能起到某些積極的推動作用。
謀略可以治國安邦,但為心術不正者所利用也會禍國殃民。就謀士本人來看,也有缺點,也有失算的時候。有的謀士在功成名就之後變得昏昏然,結果自身不保,即是明證。如果一個人過分地倚重計謀,就會變得詭詐和自私,不利於維護社會正義和公平。謀略文化像其他的古代文化一樣,也存在著精華和糟粕。因此,今天我們在吸收其精華的同時,也應剔除其糟粕部分。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書中所選都是對歷史進步或多或少有所貢獻的人物,而對那些雖有計謀但屬於奸邪之徒的人物則不予收錄。
本書收錄範圍上起先秦,下至近代,現代人物未收。在收錄時既考慮到人物的代表性,又考慮到時代性,即每一個大的朝代都有人入選。細心的讀者或許可以看出,受時代的影響,不同時代的謀士也表現出了不同的特色。
由於篇幅所限,有些頗為出名的謀士也沒有選入。有的謀士雖然很出名,但因事蹟太少,難以成篇,也未入選。對於書中入選的謀士,書中的分析和評述也難保十分準確和恰當。對此,尚祈讀者指正。
書稿成於多人之手,雖經主編反覆修訂,但行文風格仍不盡一致,請讀者見諒。本書最初由山東人民出版社於一九九七年出版,今經修訂,得以在遼寧人民出版社再版,我感到十分高興。其間,梁由之先生極力推薦,話語中充滿著對文化事業的執著和虔誠,令人感動。遼寧人民出版社的艾明秋女士精心籌劃,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謹在此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晁中辰

目次

前言

半生潦倒垂釣渭濱 得遇明主大展宏圖──姜太公傳
治國安邦平天下 周公勝過孔聖人──周公傳
安齊國富國強兵 霸諸侯「一匡天下」──管仲傳
身矮謀高安齊國 除暴使楚傳佳話──晏嬰傳
治軍有術興吳破楚 《孫子兵法》謀略寶藏──孫武傳
助勾踐功成名就 攜西施逍遙江湖──范蠡傳
多謀善戰威震七國 布衣將相治國有術──吳起傳
臏雙膝而修兵法 助田齊終成霸業──孫臏傳
苦讀書志在有為 倡合縱六國抗秦──蘇秦傳
倡連橫縱橫捭闔 破合縱六國稱臣──張儀傳
固幹削枝號令一統 遠交近攻連滅強鄰──范雎傳
乘時立功 急流勇退──樂毅傳

書摘/試閱

半生潦倒垂釣渭濱 得遇明主大展宏圖
──姜太公傳
周玉山
提起姜太公這個名字,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歇後語有「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舊時門神常有「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字樣。不過人們對他的瞭解,大多來自明人許仲琳所著的《封神演義》。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乃闡教傳人,修仙得道,神通廣大,奉師下山,興周滅商,降服諸路妖魔,儼然一個通天貫地的半仙。《封神演義》畢竟是一部神魔小說,歷史上的姜太公沒有這樣的神通,但卻是一位沉穩持重、善於思考的智者。人們歷來將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用兵藝術稱為「韜略」。其實,「韜略」本來是指古代兩部重要的軍事著作。「韜」是指《太公六韜》,傳說為姜太公所著,其實是後人託姜太公之名寫成,分「文、武、龍、虎、豹、犬」六韜,記錄了姜太公大量的謀略言行,是戰國秦漢時期廣為流傳的一部兵書。「略」是指《黃石公三略》,即漢初謀士張良受之於圮上老人的那部書,傳說亦為姜太公所撰。古人造偽書多願借名人自重,以售其說。《六韜》前面赫然寫著姜太公的名字,正說明他的智謀有過人之處。漢代以後,人們常將「韜略」一詞掛在嘴邊,姜太公實際上也就成了謀略家的鼻祖。他受到周文王的重用後,大展宏圖,在興周滅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周朝建立後,他被封在齊(今山東東部),為齊國始祖,並把齊國建成一時大國。
一、半生潦倒,冷眼閱世情
姜太公,本名尚,字子牙,又名呂尚。他是炎帝的後裔,祖先為貴族,在堯、舜時期曾做過四岳(四方氏族部落的首領),協助大禹治理洪水,立下功勞,被禹封於呂(今河南南陽一帶),所以此後又以封地呂為氏。投奔周文王後,人們又叫他「太公望」。因此姜太公的名字見於載籍的共有七、八個,這在歷史上可謂絕無僅有:姜太公、姜子牙、姜尚、姜望、呂尚、呂望、呂牙、太公望等。
姜太公的身世和前半生事蹟,史籍記載零散,撲朔迷離,且頗有幾分傳奇色彩。夏禹之時,姜太公的祖先是受封的貴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子孫繁衍,一部分人仍保留了貴族的地位,更多的旁支庶出則淪為平民。姜太公就屬於後一種情況。到了商朝末年,姜氏家族更加衰微,姜太公已是出身微賤的庶民。那麼姜太公是哪裡出生的呢?《呂氏春秋》中提到他是「東夷之士」,《史記》說他是「東海上人」。其實「東夷」、「東海」大概指的都是一個地方,大約相當於今山東東部沿海地區,上古這一帶的居民被通稱為「東夷」。另一種說法是,姜太公是河內汲人(今河南汲縣一帶),他早年也主要活動於這一地帶,東海是他後來隱居的地方。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究竟哪一個正確則不得而知。
從我們掌握的姜太公的生平資料看,他的前半生很不得志,生不逢時,命運乖蹇,長年為衣食而奔波,飽歷世事滄桑,從事過多種職業,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應當說,這些記述大多出自戰國秦漢文士說客之手,多誇誕不實之詞,只能大略地看出他早年活動的輪廓。
姜太公年少時,家裡很貧窮,養不活更多的人口,年齡稍長,就不得不到別人家做了贅婿。他做過農夫,但種田的本領實在不高,收成的糧食居然連種子也收不回來。他又去打魚,結果更糟,打魚的收穫還抵償不了漁網的消耗。姜太公缺乏謀生的本領,家境每況愈下。久而久之,引起了岳家的反感。姜太公不是那種自甘平庸的人,但胸懷大志之人往往疏於細務。姜太公的岳家當然沒有周文王那樣的慧眼,他們看到這位女婿難遂人意,最後乾脆就將他趕出了家門。姜太公的岳家是齊人,於是後來有人就笑話他是「齊之逐夫」、「故老婦之出夫」。姜太公流落在外,落得逍遙自在。他輾轉來到了作為殷王朝統治中心的中原地區,藉以觀察朝野動態,以謀進身之路。但此時的姜太公兩手空空,困於生計,不得不做點小生意以維持生活。他先是在一個叫棘津的黃河渡口(今河南延津東北)開過食攤,同時又替別人幫工幹活,以補不足。後來他又到一家旅店當過迎送客人的夥計。據說此時的姜太公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還這樣拚命勞動,足見他日子過得何等艱難。為維持生計,他又往來於商朝都城朝歌販賣貨物,後來又到朝歌的屠宰市肆中幹起了殺牛賣肉的營生。由於不善經營,他賣的肉經常腐爛變臭。據說此時姜太公已有七十歲了,習庖丁之技,鼓刀列肆,對他來說已是勉為其難了。作為一個被趕出家門的男人,姜太公此時仍是孤身一人,艱難度日。家中的妻兒已多年不通音訊,故後人說他「屠牛於朝歌,利不及妻子」。
儘管生活艱難,但姜太公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鑽研學問。長期在中原一帶活動,使他對當時的社會狀況有了深刻地瞭解。來到朝歌後,與商朝的上層社會也有初步的接觸,遂萌生了做官的念頭。在這段時間內,他與周文王有了最初的交往。據《史記》記載,姜太公滿腹經綸,有強烈的政治抱負,曾出仕商紂王。商紂暴虐無道,耽於聲色,不善用人,他失望而去。又遊歷於諸侯列國之間,希望能得到賞識和重用,結果仍不能如願。有一次他來到良國(今江蘇邳縣北)遊說,良國的君主給他安排了一個小職位。姜太公空負雄才而曲高和寡,最終還是被趕走了,故後人說他是「子良之逐臣」。姜太公連遭挫折,失望已極。他認識到商朝政治腐敗,已不可挽救,加上此時商與東夷間矛盾激化,姜太公身為東夷人中之一員,自然難以在商境內立足。幾十年的奔波勞累,年歲已大,他只得回到他的老家東海隱居起來,靜觀世變。
二、渭水垂釣,終為霸王輔
周人原是活動在渭水流域的一個古老的姬姓部落,據說其始祖是后稷,其歷史可以追溯至三皇五帝時期。夏商之時,周一直處於屬國的地位。商代後期,周人必須定期向商朝貢。周文王的父親季歷還親自去朝見過商王。但到了商朝末年,周人內修國政,外結諸侯,實力開始增強。至姬昌時,已經成為「西伯」,也就是成了商朝西方諸侯部落的總管。周國力的壯大,引起了商紂王的疑懼和不安。為了阻止周人的進一步發展,商紂王下令將西伯姬昌抓了起來,並投進了商都附近羑里的監獄。文王被囚期間,正值姜太公在朝歌活動。姜太公仰慕西伯之賢,他們之間有了最初的接觸。這期間,姜太公收了三個學生,即散宜生、閎夭、南宮适,都是當世聞名的賢士。一次,姜太公置酒招待他們,席間喟然長嘆:「西伯姬昌真是亙古無雙的大賢人啊,倘有這樣的大賢君臨天下,豈不是我們士人的福分?今西伯無端被囚,遭此大難,我們不去營救,還有誰去營救呢?」四人遂定營救之謀,並當即秘密至羑里拜見了周文王。姜太公深知商紂王性喜玩樂,尤好女色,便讓散宜生等人千方百計覓得莘國美女,以及駿馬奇物等,進獻給紂王。紂王喜出望外,不僅赦免了周文王,而且還賜給弓矢斧鉞,授權周文王討伐違命的諸侯。
姜太公歸隱東海後,終日以釣魚為事,閒適自得,實際上隨時在注視著天下大勢。獲釋而歸的文王正積極振作,內修政務,外睦鄰邦,整軍練兵,國勢蒸蒸日上。太公對此已略有所聞,逍遙餘生的初衷也漸漸動搖,遂決意出山,輔佐文王以成大業。但他又不想讓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底蘊,臨行時乾脆就對別人說:「我已上了年紀,不中用了,久聞文王善待老者,不如且去投奔他,聊度餘生。」太公晝行夜宿,不一日來到周人管轄的地界。有意思的是,他並不急於求見文王,而是在渭水岸邊尋了一塊安靜的地方,搭了一間簡陋的茅屋,悠哉悠哉地釣起魚來。那麼姜太公為什麼不直接求見文王呢?況且他與文王有相知相識之誼,不愁文王不加重用。其實此時姜太公考慮得更加深遠周密,他知道,要想進入周人的最高決策層,事先必須進行必要的鋪墊和充分的準備。太公欲參與周政,還需面對幾個不利因素。首先,姜太公身為外姓,雖受文王賞識,但周人統治階層的大部分人對他不甚知悉,能否取得他們的信任尚屬未知;其次,周室勳臣戚舊如雲,一旦凌駕於他們之上,會不會招致反感?在這樣的背景下,若貿然晉見文王以求重用,會使文王左右為難,恐怕效果適得其反。考慮再三,他才決定靜觀周室動靜,垂釣渭濱,「以漁釣奸西伯」。這期間他很可能通過散宜生等人與文王取得了秘密聯繫(此時散宜生、南宮适等人已歸周),文王為了讓姜太公名正言順地進入周室最高決策層,也進行了周密的布置。
原來文王料理國事之餘,喜歡外出打獵,以求一日之閒。每次打獵之前,他都讓史官占卜,預知順利與否,所獲何物。這一天文王又要出獵,但除了文王等少數幾個人外,沒有人知道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出獵。照例又讓史官占卜,史官會意,卜畢,出卦辭云:「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乃霸王之輔佐。」周人頗信鬼神之說,朝中上下對此極為重視。文王帶著出獵隨從,直奔渭水而去。這邊姜翁正垂竿掛餌,悠然獨釣,等著「來者上鉤」呢。忽見遠處一彪車馬疾馳而來,就中一人翻身下車,走至姜太公跟前。姜太公知為文王,卻不動聲色,依然專注著自己的釣竿。看著姜太公專心致志的樣子,文王笑問道:「看來先生很樂於釣魚吧?」姜太公道:「君子樂於實現遠大的志向,小人樂於眼前的瑣事。我並不是喜歡釣魚,而是借垂釣來寄託自己的抱負。」文王道:「奇哉此言。請先生細細道來。」姜太公答道:「釣魚事雖瑣細,其實裡面也有權術。以餌釣魚,好比以祿取人:釣線細弱而餌小,只能釣到小魚;線密實而餌香,則能釣到中魚;線堅粗而餌食豐厚,就能釣到大魚。魚吃了餌食,只能受魚鉤的擺佈;人得了俸祿,只能受君王的役使。由此觀之,食餌之魚可殺而烹,食祿之士可誓死為君。只要善於用人,以一家之力,可以取一國;以一國之力,可以取天下。」一席話說得文王大喜過望,說:「怪道我先君太公曾說過:『將來會有聖賢之人到我們周國來,幫助我們周族興旺發達。』您就是這位聖人。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故此後姜太公又被周人稱作「太公望」,姜太公一名亦由此而來。文王高興地請姜太公上車,載回歧都,並順理成章地立姜太公為國師,從而開始了輔佐文王興周滅商的大業。
三、安內攘外,謀如貫珠
姜太公歸周以後,君臣開始精心策劃,積蓄國力。在內政上,姜太公從增強周的國力出發,向文王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有一次,文王問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要成為一統四海的王國,就必須讓普通民眾都富起來;要成為統治一方的霸主,就必須讓有知識的人富裕安適;若只做一個苟延殘喘的小國,就讓做官的人富起來;若做一個行將滅亡的國家,那就只讓國家的倉庫充足即可。上面聚斂多,就意味著下面所得寡。故治國之道,在於愛民。」文王問:「如何愛民呢?」姜太公答:「重生命而少殺戮,多給予而少索取。具體地說,須使民有所務,使農不失時,慎刑罰而薄賦斂,輕徭役而惜民力。這才是統治民眾的根本原則。」
在法令治國方面,姜太公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刑罰並非是用來懲罰民眾的,而是為了儆一勸百,因德立威,從而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在興復周室的過程中,文王充分地採用了姜太公的這些治國思想,國勢很快強大起來。
正當周人悄悄壯大自己力量的時候,商朝的統治卻一天天腐朽、沒落。紂王只聽信讒奸之言,疏遠比干、微子一班忠臣;只對美女、歌舞、犬馬感興趣,而把朝政大事置於一邊;只對征伐、酷刑感興趣,而喪失了民心。姜太公根據這些動向,抓住時機,向文王提出了「陰謀修德,以傾商政」的方針,削弱商的政治影響,擴展周室的政治號召力,向商王朝發起無形的挑戰。
首先,根據當時商強周弱的形勢,表面上率諸侯奉紂為共主,以麻痺商紂王的注意力。為此,在姜太公的策劃下,周向商獻出了洛西的土地,以示誠意,並建議紂王廢除酷刑,從而贏得商朝臣民和四方諸侯的好感。這樣,表面上是共尊紂王,實際上以自己的威德贏得諸侯的信賴,分化瓦解了商王朝的盟邦。虞(今山西平陸東北)、芮(今陝西潼關西北)本是商的屬國,兩國之間發生了領土糾紛,但兩國國君並沒有到他們的宗主國商去解決爭端,而是慕名前來晉見周文王,求他審斷。二人來到周境,所見到的都是「耕者讓畔(田界),行者讓路」,「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一派互諒互讓的君子之風。二君深受感動,回國之後便議定將所爭土地定為閒田,不再紛爭。後來這塊地方就叫「閒原」。周文王不費唇舌,自動化解虞、芮二國矛盾的事在諸侯中傳為佳話,威望大增,自動依附的諸侯有四十餘國。
在致力文治的同時,姜太公還協助文王積極整軍練兵,征伐周圍一些不聽命的邦國,以壯國威。在軍事征伐的過程中,姜太公成功地扮演了軍師的角色,貢獻了大量的計謀。可以說,周人的每一個勝利,都凝結著姜太公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姜太公並不一味強調武力,他曾向文王提出了一套「文伐」的策略。文伐的策略共有十二條:(一)因其所喜,順其所好,使其驕而輕敵;(二)親其所愛之人,分其威權,分化其內部力量;(三)暗中收買其臣下,為我提供情報;(四)以珠玉美女厚賂對方,縱其淫樂,使其走上自取滅亡之途。同時表面上對其平和恭順,以懈其戒心;(五)對下面的忠臣,可暗中設計,阻其成事,使其逐漸喪失國君的信任,然後我方再親近他,並促其國君再起用他,則可為我所用;(六)收買其國內的人才,搞壞其盟國間的關係,以促其人才外流而敵國內侵;(七)籠絡利誘其近身寵臣,縱其揮霍,造成國庫空虛;(八)為其出謀劃策,使其嘗到甜頭,則對方就會言聽計從,任我擺佈;(九)盡奉承之能事,使其自詡虛名而妄自尊大,疏遠聖賢之士;(十)通過曲意奉承以博其信任,使其視我為知己,而在不知不覺中傾其權柄;(十一)暗中收攬其豪傑,並將我方智勇之士推薦給對方,使其周圍盡為我之黨徒;(十二)收買其亂臣以迷之,進獻美女淫聲以惑之,贈送珍寶良馬以使其玩物喪志,時機一到,則可與天下諸侯共謀伐之。十二條計策,是姜太公和周文王對付商王朝的軟刀子,但它與真正的利劍一樣寒光逼人。這些計謀與兵聖孫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文伐十二條的內容出自後人追記,免不了有附益的成分,但大都能與姜太公的用計史實相互印證。
在姜太公和周文王精心策劃對商進行「文伐」的同時,又緊鑼密鼓地開始對商的一些屬國進行征討,以逐步翦除商王朝的羽翼。第一步先對周的西方和北方幾個威脅比較大的部族進行軍事打擊,逐走狁,又派兵攻打西方的犬戎族。犬戎族人馬剽悍,對周人威脅極大。姜太公指揮得當,大敗犬戎,隨後又擊滅了涇水上游的阮、共等小國。
初戰告捷,文王又開始選擇下一個打擊的目標,於是徵詢姜太公的意見。姜太公說:「密須國(今甘肅靈台東南)對我三心二意,可先對它下手。」當時,密須是商的屬國中力量較強、較難對付的一個。姜太公的意見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其中文王的兒子管叔持議尤左:「聽說密須國內政治穩定,君主賢明,討伐它恐怕不合適吧!」姜太公反駁說:「我聽說先王討伐臨國,先對付不聽話的,不去欺負恭順聽命的。首先要敢於對強大的、跋扈的敵國下手,把囂張的、抗命不臣的強敵打敗了,就可以殺一儆百,其他諸侯就會俯首聽命。」文王對姜太公的意見深表贊同,遂起兵伐密須,包圍了密須國都。密須人走投無路,遂將其國君抓了起來,向文王獻降。接著,周人又趁勢揮兵東進,滅掉了黎國(今山西黎城一帶)和邦國(今河南沁陽西北),逼近了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地帶。據說這一帶是商紂王經常巡獵的地方,商紂王也日益感受到周人咄咄逼人的氣勢。
周人在經歷了一連串勝利後,在姜太公的策劃下,又把打擊目標對準了商王朝西方最大的一個屬國─崇國。崇國位於今陝西西安一帶,它占據著關中平原地區最肥沃的土地,國勢頗強。其國君崇侯虎是商朝統治集團中的實力派人物,它是商朝阻止周人挺進中原的最大也是最後一個據點。崇國城牆堅固,防守嚴密。周人為攻崇進行了多年的精心準備,集中優勢兵力攻城,並動用了大量登城器械。崇君自恃城堅濠深,猝不及防,軍無鬥志,苦戰月餘,終為周兵攻陷。崇國的敗滅,極大地震動了商王朝,不僅其西邊的門戶洞開,而且使更多的諸侯邦國懾於形勢,投入了周的陣營中。文王滅崇後,為了進一步營建自己的反商基地,便將都城從偏僻的岐都遷到人稠地肥的豐邑(今陝西戶縣東北)。此時的形勢已是「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滅商的前期準備工作已大體就緒。在這一系列的勝利中,姜太公十分成功地扮演了智囊的角色,從內政到外交,從文治到武功,姜太公的謀略智慧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司馬遷在回顧周人崛起的歷程時,認為「太公之謀計居多」,並且「多兵權與奇計」,這絕非誇飾之詞。
四、滅商建周,功業凌絕頂
滅崇遷都之後,文王不幸病逝,太子姬發即位,這就是周武王。周武王繼承乃父遺志,繼續完成其父未竟的滅商大業。姜太公作為先朝老臣,作為興周滅商戰略的主要制定者,愈加受到周統治階層的倚重。武王破例地尊稱姜太公為「師尚父」,拜他為國師,使他擁有統率全國軍隊的大權。此時的姜太公,已不僅僅擔任襄佐參謀的角色,而名副其實地成了整個國家的柱石。這時,他已是年近八旬的老翁。
武王即位後,經常向姜太公請教一些軍事策略問題。有一次武王問:「用兵之道的關鍵是什麼?」姜太公回答說:「用兵之道貴在專一,不為其他無關因素所左右,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勝機。」又說:「兵為不祥之器,應有為而發,不能輕易動用。現在商王窮兵黷武,虛耗國力,應當引為鑑戒。」武王又問道:「攻伐敵國的要領是什麼?」太公回答:「要善於根據敵方的細微變化尋找並抓住戰機。敵我陣壘之間的態勢隨時都在發生變化,根據這些變化相應地採取奇、正之計。用兵之要,貴在決斷,兵無常形,倏而往,忽而來,若遇到新情況而猶豫不定,狐疑不決,則極易陷於危局。故善用兵者應當機立斷,行動起來迅雷不及掩耳,打起仗來如狂飆席捲,擋我者破,近我者亡,這樣才能常勝不敗。」
又有一次,武王請教姜太公:「我想讓三軍兵士敬服其將如父母一樣,攻城能爭先登城,野戰則爭先赴敵,聞鳴金聲而怒,聞戰鼓聲而喜,如何才能做到?」太公說:「一個合格的將領,應與士卒同甘共苦,冬天不穿衣裘,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撐幔蓋,路難走時率先下地步行,先把士卒安頓好了自己再休息,先讓士卒吃飽後自己再吃飯。士卒也是人,他們也不情願去送死和負傷,但如果善於體恤他們,他們就會冒死不辭。」姜太公就是這樣憑藉自己高超的治軍手段,使周的軍事力量更加強大。不久武王又接受姜太公的建議,在灃水東岸營建新的國都,名為鎬京,其規模超過豐都,整個西周時期一直是全國的政治中心。鎬京的建成是周人對商王朝的又一次無聲的示威,表明其國力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反觀此時的商王朝,已是日薄西山。紂王比以前更加荒淫殘暴,國內民心盡失,社會矛盾空前激化。連年對東夷用兵,國力已趨衰竭。周、商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可以說滅商的各種條件已經走向成熟。但周武王和姜太公並不急於向商攤牌,而是精心策劃了一次規模空前的軍事會盟。這一年正當武王即位的第十一年。實際上這是一次以滅商為目標的軍事總演習。姜太公作為國師,擔任這次演習的軍事總指揮。由周武王號召天下諸侯,約期會集於黃河的一個重要渡口─孟津。大軍出發前,姜太公身披帥袍,傲然立於中軍的帥車之上,左手持著象徵軍事統帥權的黃鉞,右手拿著指揮三軍的白旄,莊嚴地對天發誓:「蒼兕啊蒼兕!集合好你們的隊伍,隨同你們的舟船一起出發吧!遲到者斬!」大軍浩蕩東進,不日抵達孟津。其實,此次會盟的主要目的是試探一下天下人心和各諸國的態度,驗證一下周在各諸侯民眾中的政治號召力。結果正如姜太公、周武王預料的那樣,天下諸侯群起響應,據說有八百多個諸侯如期來會。
「孟津觀兵」標誌著反商陣營已正式形成。當時來會的八百諸侯一致建議乘勢擊滅商紂,但武王和太公並不急於向商紂開戰。他們認為,商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目前尚不是滅商的最佳時機,應當讓商沿著腐朽衰敗的軌道繼續滑下去,等到其內部自耗到一定程度,再全面出擊,可不費力而一舉定乾坤。
果不出姜太公等人所料,孟津會盟之後的兩年內,紂王的昏虐愈加嚴重,商的上層統治集團開始分裂。箕子看到商危在旦タ,勸諫紂王,紂不理睬,箕子為避禍而裝瘋為奴。商的另一位忠臣微子啟也多次在紂王跟前進諫,紂王頗不耐煩。微子啟見大勢已去,不敢久留,遠逃他方。比干仍不死心,在紂王跟前連續進諫三天不離去,紂王大怒,殺比干,並開膛破肚,掏心挖肝。上述三個人都是當世有名的賢臣,遭遇如此悲慘,大臣們深感商紂王已不可救藥,人人自危,許多大臣叛紂而去。太師疵、少師疆投奔周,緊接著內史摯也帶著圖籍典冊逃奔到周。
武王眼見商已陷絕境,於是詢問姜太公道:「商朝的三位賢臣死的死,逃的逃,是不是可以討伐商紂了?」姜太公認為滅商的時機已經成熟,加之周境內糧食歉收,民眾爭欲外出作戰,以獲取敵國糧秣,遂回答武王說:「我聽說,明於天道者不怨天,善於自知者不怨人,先謀劃而後行動者就會走向興盛,先行動而後謀劃者就會走向滅亡。蒼天授予而不取,反受天譴;時機成熟而不行動,反遭禍殃!機會難得而易失,到了該行動的時候了。」於是武王傳檄各諸侯國,宣佈紂王罪狀,秣馬厲兵,準備伐商。
西元前一〇四六年,武王動員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近五萬人,並聯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諸侯部落,大軍浩浩蕩蕩向商都進發。用兵是國家大事,起兵前由太史鄭重進行占卜,然而鑽灼出龜兆卻呈不吉之象。這時大臣魚辛出來反對說:「太歲現居北方,不宜向北方征商。」周人篤信鬼神,君臣頓時疑慮重重。正好臨出兵時下了一場大雨,淋壞了輜重車,更給人們心中抹上了濃重的陰影。一些大臣如散宜生等人也想打退堂鼓。姜太公歷來對偏信占卜而不觀事理的做法持反對意見,尤其是在這種箭已上弦、後退半步都會帶來嚴重後果的關鍵時刻。於是他堅決地反對說:「乾枯的龜胄和腐朽的蓍草都是無生命的東西,在祭祀儀式上使用是可以的,但在軍國大事上應以事理為重,不能因為卜兆凶就是不吉利。況且天道鬼神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有愚人才會相信那些枯骨朽草!至於天降大雨,正好洗淨我們的兵器,好讓我們順利殺敵!」一席話重新喚回了武王及群臣伐商的信心,大軍又堅定地向商都進發。
周軍於陰曆的十二月從孟津渡過了黃河,轉而北進,直指朝歌,一路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武王十三年正月甲子日黎明時分(據推算,相當於西元前一〇四六年三月七日),周軍及其盟軍抵達距離商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安營,並舉行了莊嚴的誓師大會。武王當眾宣布商紂王禍國殃民的罪狀,號召諸侯們替天行道,同仇敵愾,誓滅商朝!
此時商軍主力正在東方與東夷族鏖戰。龜縮於朝歌的商紂王眼見大兵壓城,只得拼湊起十七萬老弱殘兵和囚徒出城迎戰。兩軍在牧野擺開陣勢,大戰一觸即發。當時武王坐鎮中軍,姜太公為前敵總指揮。他建議以奇兵衝擊紂之要害,武王即命姜太公親率敢死士百人,向商陣衝去。只見姜太公站在檀車上,如奮擊長空的雄鷹,年逾八十而絲毫不見老態。馬蹄得得,殺聲震天,商營頓時陣腳大亂。武王乘勢率精銳虎賁軍及兵車三百五十乘掩殺過去。紂王面對周軍凌厲的攻勢不堪一擊,商軍士兵不僅不抵抗,反而在陣前紛紛起義,掉轉矛頭,向紂王殺去。紂王帶著少數人馬狼狽退往朝歌,周軍和倒戈的商軍一起將朝歌團團圍困,紂王知大勢已去,絕望地登上鹿台,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在牧野之戰中姜太公厥功至偉,後人有詩讚頌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周取得全國政權後,為處理滅商的善後事宜和鞏固政權,姜太公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太公的謀劃下,首先把鹿台所積的金錢和鉅橋糧倉的糧食散發給貧窮飢餓的民眾。其次,將因勸諫紂王而遭囚禁的箕子釋放出來,修葺了商朝賢人商容的故居,封修了比干的陵墓。其三,殺掉寵妃妲己,釋放後宮宮女,並遷九鼎於周,以示王權更替。通過這些措施,安定了人心,籠絡了故商的貴族階層,周的統治初步得以鞏固。
五、賞功封齊,韜略傳千古
周朝建立後,周武王論功行賞,認為姜太公功勞最大,出謀最多,故首封呂尚於營丘(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一說,姜太公受封在成王時,滅商之後的第二年,武王病逝,太子誦即位,是為成王)。時天下初定,百廢俱興,姜太公留在鎬京幫助治理了一段時間,然後才東行就國,因路途遙遠,途中鞍馬勞頓,免不了延誤些時日。一位同住旅舍的人看見姜太公這樣不緊不慢,提醒道:「俗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看您這悠哉悠哉,平安無事的樣子,哪像是去赴國就任?」一席話說得姜太公膽戰心驚,他不敢再睡了,赴國如赴難!當即整衣命駕,往齊國急進。剛趕到齊地,就碰上萊侯(今山東黃縣東南)起兵入侵,與齊爭營丘。幸虧姜太公人馬及時趕到,殺退萊侯,才保住營丘。
齊國的局勢穩定之後,姜太公開始制定治理齊國的大政方針。他的尚變、尚功的思想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尚變就是崇尚變通,尚功就是提倡功利,崇尚武功。
首先,齊國瀕海,地域廣闊,物產豐富而開發尚不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條件,積極發展生產,開放工商各業,興漁鹽之利,使齊國很快強大起來。
其次,他根據齊國社會文化傳統不同於中原地區的具體情況,採取「因其俗,簡其禮」的社會制度,尊重當地人的社會風俗和觀念,而不是生搬周原有的社會制度,使社會很快得以穩定。
第三,在用人思想上,姜太公完全拋棄了在西周原有的宗法制度上建立「親親上恩」的用人制度,建立了「尊賢上功」的用人之道,限制宗室貴族的特權,提拔重用有才能、有功勞的人。這種提倡「靠本事吃飯」的人事制度造就了齊人重實幹,進取向上的文化傳統。在這方面齊和魯截然不同,周公的兒子伯禽治理魯國,事事皆嚴格遵循周禮。耐人尋味的是,當姜太公得知魯的立國方針後,感慨地說:「魯自此將日漸衰落。」周公則反駁道:「齊雖強,後必有篡殺之憂。」兩人說得都對。但當我們重新翻看這頁歷史時,卻發現齊雖被田氏篡代,但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齊始終是一個強國;反觀魯,東周列國五百年間,始終是一個受人欺負的弱者,雖無篡國之事,而其內部的「三桓之亂」,亦不亞於田氏篡齊。由此看來,姜太公治齊與伯禽治魯,其大政方針孰優孰劣,不言自明。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齊國八百餘年的風雨歷程中,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特色基本上是按照姜太公設計的模式延續下來的。他的思想和韜略智慧在齊國歷史中得到充分的延續和體現,以至出現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即齊人的尚武、求變思想成為齊文化中固有特色。先秦的許多軍事家和謀略家出自齊國,從謀略家管仲到兵聖孫武,從軍事謀略家孫臏到軍事家田穰苴(即司馬穰苴)、尉繚子,從權謀家鬼谷子到天才戰將田單,從多謀善辯的晏嬰到戰國稷下的智慧群。這一連串接踵而出的才俊,不禁使人們想到,這些智士的產生和姜太公治齊的方略是密不可分的。應當說,是姜太公親手營造出的肥厚的社會文化土壤,才為齊國養育出這麼多傑出的軍事家、謀略家,他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折射著姜太公的影子。
姜太公的晚年同他的前半生一樣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是在齊國平靜地度過的。他的真正卒年今已無考。古本《竹書紀年》載,其卒年為周康王六年。若根據「呂尚年七十二為文王師」這一通行的說法推算,則呂尚死時當有一百二十餘歲,這顯然不合情理。但在歷代姜太公的崇拜者的心目中,他們寧願相信這是事實。在他們心中,姜太公已經由人漸漸變成一尊白髮蒼蒼而又精神矍鑠的老神,他活多大歲數都是正常的。

本文主要資料來源:《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卷四,《周本紀》;(漢)劉向:《說苑》;房中立編:《姜太公全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