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臺灣地理
滿額折

臺灣地理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7928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內容簡介
★一本認識臺灣的最佳互動式圖解工具書!

這是一本「不是教科書的地理書」!針對不同年齡層讀者設計適讀的內容,將繁複的地理知識化為靈活的地理故事,透過照片、插圖、臺灣地形圖、古地圖、製作流程圖、註解等圖解說明,培養讀者多層次、探索式的思考能力,建構全方位的國際觀。

四大特色
(一)搭配學校課程規畫
參酌目前學校地理學科的課程規畫,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與區域地理並重,是最佳的課外讀物。
(二)當代宏觀的地理知識
本書強調「當代地理議題」、「社會變遷」多元視野的地理觀,包括八八風災、北宜高速公路的闢建、新移民在臺灣、紫斑蝶的遷徙、臺灣行政區的畫分與變遷……,不單單只傳播單一面向的地理知識,而是整合地理學的各項元素,讓讀者具備全方位的地理觀。
(三)圖像式百科
本書首重圖文並茂,搭配百張以上的照片、插圖、地圖,輔以翔實的解說,讓讀者得以按圖索驥,延伸閱讀。例如:「臺灣地形圖」以每50公尺為單位,完整呈現臺灣0〜3000公尺以上以及海平面以下,隨著海拔高度起伏的地形樣貌。「臺灣的地形分布圖」、「臺灣的河流分布圖」則完全圖解各個主題知識內容。
(四)典藏工具書,兼具深度旅遊功能
適合國小高年級、國中以上學生、教師、一般讀者,以及各級學校、圖書館,甚至是每個家庭最佳的参考工具書。


如何閱讀本書
●主文——軟性筆觸並具知識承載,有別於一般教科書的介紹。
●地形圖——理解臺灣地理空間的重要基礎。
●專欄——精細繪圖,完全圖解,全書畫龍點睛的所在。
●註釋——輔助閱讀的小百科。
●圖說——不可錯過的情意教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審稿專家
●倪進誠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現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專長為旅遊地理、區域發展等領域,授有中國地理專題討論等課程,曾獲竹大教學傑出獎及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等殊榮。長年來致力學術知識科普化,著有《臺灣的離島》等書。

●廖偉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現任臺北市立麗山高中地理教師,同時擔任臺北市地理科輔導團輔導老師、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著作有《臺北河川橋梁之旅》、《臺北縣烏來鄉生態旅遊手冊:地景篇》、《臺灣的地形》等。
●王存立
曾任桂冠圖書公司主編、牛頓出版公司副總編輯、遠足文化公司發行人、共和國文化公司總顧問,從事編輯出版工作三十餘年,企劃主編各類圖書近千本。翻譯及撰述《圖說中國帝王——唐太宗》、《臺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生態保育圖鑑》等十餘本。

專家導讀
熟悉的臺灣 變動的身軀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教授 倪進誠
過去研究島嶼生態的學者Quammen,曾經提出「島嶼」本身就是演化的齒輪,動植物有機會發展出特有種,但是其物種滅絕率往往也比在大面積的大陸地區來得高,這提醒著我們——臺灣這個島嶼,有著與大陸地塊不同的身世。人們活在臺灣這個特殊的島嶼,已經兩萬年了,從少許的原住民,到眾多的新移民,不變的是,先後都利用島嶼有限的資源,創造出有別於大陸空間的迥異文化。由於島嶼的空間尺幅較小,促成生存在其中的我們,與島嶼環境產生密切的人地互動,點點滴滴的環境資訊流進日常生活中,使得大家對於臺灣的認知更為完整。從淡水河是臺北人生命的母親,到花東縱谷是板塊碰撞的交接處;或擁有原、閩、客、外省等多元族群,到形成北、中、南、東臺灣的區域格局。相信,活在臺灣島的我們,早已再熟悉不過了。
認識熟悉的臺灣,將臺灣分為北、中、南、東四大區域,彷彿是最易理解的框架,這也是從小到大地理教育的訓練。造就臺北盆地的淡水河,是百年來北臺灣成為政經中心的搖籃,雖然水患是它的另一個風貌;北海岸是個豐富多變的地質教室,砂、頁岩層交錯間還有火山熔岩,是近年觀光旅遊的熱門地區;千埤之鄉的桃園訴說河川襲奪後,人類因缺水而挖池蓄積的因應行為;從風城到科技城只是個表面的現象,然而內在的實況是——這裡是臺灣經濟的命脈;山城苗栗是臺灣少數具油井資源的地區,也是刻苦硬頸的客家族群的大本營。中部臺灣是以臺中市為中心,戰後快速發展的腳步,已成為國際新都的象徵;不靠海的南投有著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致,九二一大地震摧毀了它,也重建了它;西海岸的地貌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鹽田、蚵架、海埔地等就是人們為了維生的智慧結晶。
此外,臺南府城是近代臺灣開發史的起源地,也成為文化資產的蘊藏所;海港城市高雄的再出發,除了昭示南臺灣的崛起,更強化了我們擁有海洋文化的血液;山海交會的屏東,在讚嘆珊瑚礁與石板屋的風情外,不要忘了黑珍珠的傳奇。噶瑪蘭的冬山河是近代宜蘭發展的轉捩點,強烈的居民認同也在此大步邁進;有人稱花東地區是臺灣的後山,但於發展掛帥之餘,不要忘了它其實是人類心靈最接近土地的地方。離島澎湖的風,惱煩了冬季的遊客,但困不住的是島民與環境搏鬥的精神;金門和馬祖是熟悉的前線,即使時代改變了它們,但不變的是濃郁的酒香;綠島與蘭嶼是火山集塊岩的傑作,也是見證島嶼觀光差異發展的最佳對照群組。
以上熟悉的架構,多數呼應了臺灣居民以「縣(市)」為主體的思考格局。然而,跨越縣(市)界、尊重環境的分析,卻是當代不可迴避的議題。意即,這動搖了國人熟悉的區域想像,強調了「變動」更是臺灣今日的現實。
我們可以從下列的幾項變動中,得到省思。
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動:在臺灣,地震、颱風絕對不是新鮮事,但在一次又一次無法預測的災情中,我們很難再堅信人定勝天。不穩定的地質構造,造成國道三號的走山事件,讓我們重新檢討過去放心仰賴的人工工程;全球氣候變遷下,八八風災造成南臺灣空前的重創,也突顯了海岸環境問題的沉痾。面對環境負擔超載的同時,少數值得讓人欣喜的是,政府當局願意暫封國道高速公路,讓紫斑蝶順利地遷徙。
經濟環境的變動:高鐵的完工,臺灣一日生活圈儼然成形;東西向快速道路、北宜高速公路的興建,對區域經濟發展更是一大影響。這些交通建設,表面上可以達成區域均衡的效益,實質上卻可能因此促成鄉村系統被迫納入城市的掌控中,造成鄉村資源的濫用與破壞。另外,交通設施中的纜車,作為觀光使用,的確已有效造成該地經濟活動的熱絡,貓空與日月潭地區的纜車應是近年來最好的實例。
社會環境的變動:以人口統計來看,曾幾何時,臺灣的新生兒出生率,已名列世界的末位,不婚、晚婚、不生小孩是社會新興的價值觀。即使有許多來自海峽對岸或東南亞的新移民,以婚配方式移入台灣,稍微提升年輕世代結婚的比例,但仍挽救不了低迷的生育率。
政治環境的變動:臺灣歷次政權的轉移,寫在歷史中,更寫在地名裡,過往對於臺灣舊地名的探討,多強調與自然環境的關聯,今日屬於政治環境變動下的地名,分外受到矚目。關於臺灣行政區的變遷,也有類似的邏輯,不同於過往一黨專政時代,兩黨制衡的態勢使得政治利益的互動角力不斷上演。這次地制法通過新北市、臺中縣市、臺南縣市、高雄縣市合併升格案中,便可見一斑。

最後,想要提醒本書讀者的是——熟悉的臺灣擁有變動的身軀,雖是一項警訊,但也藉此讓我們正視早已習慣的環境問題,更貼近土地最深層的脈動;因為,為了保有我們的島嶼——臺灣,即使現在才驚覺,一切仍都不算遲。

目次

本書目錄
專家導讀 / 2
如何使用這本書 / 5
臺灣地形圖 / 6
自然環境概說
臺灣的脊梁 / 10
【專欄】臺灣的地形分布圖
臺灣的生命之水 / 20
【專欄】臺灣的河流分布圖
【專欄】從地形看八八風災
北臺灣
淡水河流域 / 28
【專欄】員山子分洪隧道
岬灣不斷的北海岸 / 36
【專欄】臺灣的海岸分布圖
千埤之鄉 / 50
從風城到科技城 / 54
山城苗栗 / 58
中臺灣
國際新都臺中市 / 64
【專欄】臺灣行政區畫分的變遷
西海岸風光 / 74
【專欄】臺灣海岸環境的省思
南投,重生的寶地 / 86
【專欄】纜車在臺灣
南臺灣
古都臺南 / 94
【專欄】臺灣舊地名的沿革
高雄,海港新都 / 98
山海交會的屏東 / 104
【專欄】紫斑蝶
東臺灣
蘭陽溪畔的噶瑪蘭 / 112
【專欄】北宜高速公路
花東縱谷與海岸山脈 / 120
【專欄】新移民在臺灣
離島
澎湖,玄武岩世界 / 128
戰地馬祖與金門 / 132
綠島.蘭嶼.火山島 / 138

書摘/試閱

臺灣的脊梁

臺灣本島外形像甘藷,以東北—西南走向躺在太平洋濱,總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其中100公尺以下的平原和盆地占31%,高度100到1,000公尺的丘陵和臺地占40%,1,000公尺以上的山地占了29%。
從空中俯瞰,可發現臺灣是個南北狹長、高山密布的島嶼。山地位置偏東,依稜脈的完整性大致可分成雪山山脈、海岸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等。其中,中央山脈山勢從東北縱走西南,像人體的脊椎,又像房屋的中梁,將臺灣分割成東西兩半,形成本島的分水嶺。
因五大山脈位置偏東,山勢大致相互平行,使得東側的地勢較陡峻,河流短而急,河床的坡降大,在高山縱谷形成瀑布景觀;造山運動地殼隆升的過程中之高溫高壓作用,不同的岩層傾斜、節理、褶皺、斷層等現象,在峽谷、斷崖地形中隨處可見,形成多樣的地質景觀。此外,臺灣冬季受東北季風,夏季受西南季風影響,加上山脈山勢高聳所賜,擁有由亞寒帶的高山植群帶,到熱帶的楠榕林帶等依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不同植生帶,生物多樣性豐富。

雪山山脈
雪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西北方,北起新北市三貂角(或鼻頭角),南止於臺中東勢與新社交界的龍安橋,是由雪山群峰、大霸尖山、品田山、志佳陽大山、大雪山、大劍山、佳陽山等連成一系列的山脈。
雪山山脈稜線大多由輕度變質的石英砂岩組成,因質地堅硬,造就了雪山山脈高大聳立的地形,3,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有五十四座。其中雪山高3,886公尺,是臺灣的第二高峰;大霸尖山高3,492 公尺,有「世紀奇峰」的美譽。雪山山脈分布著許多疑似冰河遺跡,密集分布於雪山主峰周圍,也讓「冰河是否來過臺灣」的議題引發各界的討論。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止鵝鑾鼻,長達340公里,是臺灣五大山脈中最長最大的山脈,故有脊梁山脈或臺灣屋脊之稱。山脈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是臺灣東、西側水系的主分水嶺。
中央山脈百岳名峰計有六十九座,3,000公尺高山也有一百八十一座,為五大山脈之冠。除第一高峰為秀姑巒山(3,860公尺),其他著名的百岳,還有南湖大山(3,742公尺)、中央尖山(3,705公尺)、合歡山(3,417公尺)、奇萊主山北峰(3,607公尺)、奇萊主山(3,560公尺)、能高山(3,262公尺)、丹大山(3,325公尺)、三叉山(3,496公尺)、向陽山(3,602公尺)、關山(3,668公尺)等。登山界所說的「五岳」中的秀姑巒山、南湖大山、北大武山,「三尖」中的中央尖山、達芬尖山,還有人稱一奇的奇萊山也都歸屬於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的岩層以變質岩較多,是由石英岩、石英砂岩,或是俗稱大理石的變質石灰岩等堅硬的岩石所組成,例如: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主要由石英砂岩構成,而太魯閣峽谷則為大理石峽谷。

玉山山脈
玉山山脈位於雪山山脈之南、中央山脈之西,與中央山脈平行。山脈北起玉山山塊,南止高雄六龜的十八羅漢山附近,先東西向,再轉為北北東-南南西方向。山勢由北端玉山山塊最高,往西南逐漸降低至屏東平原,與其他四條山脈南北低、中段高的地勢截然不同。
玉山附近山塊集結,地底構造為東西陷落、中央上升的地壘,岩質與雪山山脈類似,都是以堅硬的石英砂岩為主。在上升速度快、岩質堅硬的作用下,便形成了臺灣最高的山塊。玉山山脈著名的百岳高峰都相當高,高度排名前十名的山峰中,玉山山脈就占了五座。除東亞最高峰的玉山主峰(3,952公尺)之外,尚有玉山東峰(3,869公尺)為第三高峰、玉山北峰(3,858公尺)為第四高峰、玉山南峰(3,845公尺)為第五高峰、東小南山(3,711公尺)為第九高峰。玉山山脈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二十二座,百岳山峰計有十二座。

阿里山山脈
阿里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西方,北起從南投集集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燕巢雞冠山。稜脈大致呈現北北——南南西的走向。
阿里山山脈最高峰為大塔山(2,663公尺),山脈平均高度約2,000公尺,雖無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但因為屬逆衝斷層山地,斷層面多向東傾斜,造成山脈東陡西緩的地勢。故從東側的陳有蘭溪與和社溪谷地眺望阿里山山脈,仍顯雄偉高大、氣勢非凡,與隔鄰3,000公尺以上高山林立的玉山山脈對峙,依舊有著相互呼應的磅礡氣勢。
阿里山的岩層,大多屬於較年輕的砂岩、頁岩和砂頁岩互層所組成,而沉積岩抗蝕力弱的特性,常因強烈地震、颱風豪雨等產生崩塌現象。西元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使得阿里山發生嚴重的土石流災情,重創阿里山公路,阿里山森林鐵路嚴重損毀。

海岸山脈
海岸山脈位於臺灣島的最東側,北起花蓮溪河口,南至卑南溪河口。稜脈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五大山脈中高度最低的一條,平均高度約為1,000公尺。以花東縱谷與聳峻綿延的中央山脈為分界。山脈受秀姑巒溪的切割形成南北兩段,北段較低矮,南段較高,最高峰新港山高度1,682公尺。
據學者研究,海岸山脈原本不屬於臺灣,而是古南海板塊向東南隱沒於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在菲律賓海板塊西緣生成的火山島弧。後來菲律賓海板塊開始向西北漂移,直到距今兩百萬年前達到高峰。這些火山島弧就一群一群的撞上亞洲大陸的東南緣,板塊的推擠,令亞洲大陸東南緣快速隆起形成臺灣的中央山脈,那些火山島弧也同時與亞洲大陸東南緣由北而南斜聚合,形成了海岸山脈。
原本沉積海底的泥與板塊碰撞崩落的岩質,也跟著擠上陸地,形成夾雜許多外來岩塊的特殊泥岩層,即海岸山脈南端的惡地——「利吉層泥岩」。而在板塊推擠時,高熱的岩漿噴發並與地表其他岩石混合,冷卻後形成夾雜礫石的集塊岩。因集塊岩岩質較海岸山脈其他岩石堅硬,所以能形成像都蘭山一樣較高大的山體。


從地形看 八八風災
地表所產生的變化主要由內、外營力所造成的,而外營力則以降雨為主,包括颱風與豪雨所形成的降雨,對於地表形貌造成沖蝕,也產生各種侵蝕與堆積的地形。而這些由外營力作用所造成的侵蝕與堆積地形,就是地表紀錄外營力作用的最佳場所,研究這些紀錄就可以得知過去外營力作用的歷史。

地表的外營力作用
一般的外營力作用地形包括崩塌、土石流沖積扇與河口沖積扇,其中崩塌是指降雨使邊坡不穩定,形成崩塌物向下邊坡或河川移動,這就是河川系統所搬運的沉積物來源。因此,崩塌地越多,所產生的崩塌物也越多,河川可搬運的沉積物也隨之增加。而颱風與豪雨造成大量的崩塌地,也是未來堆積物的來源,所以崩塌地越多,堆積情形越顯著。在沉積物由崩塌地進入河川系統時,若是條件齊備,則會產生土石流現象,也就是堆積在河道的大小土石因降雨產生混合,形成比重大的泥漿,在坡度大的狀況下,其自身重量向下坡的分力會大於整個土石的內摩擦力,因此整個土石會開始以流動的方式向下移動,這就是土石流產生的原因。而引發土石流的條件有三:一是河道與鄰近區域有充足的崩塌物質與土石,二是河道坡度陡(15至50度之間),三是大量降雨。在這些條件都充足的狀況下,原本堆積於河道中的沉積物就容易誘發土石流。在土石流開始移動後,其中大石塊會具有強大的動能,因此會持續向下移動,直到坡度變緩,失去移動的動能而停止,而較小的石塊與泥會持續移動,直到坡度小到無法克服內摩擦力為止。一般而言,土石流在離開山谷的谷口會因河道坡度減小而開始產生堆積,形成外形類似扇狀或舌狀的堆積,稱為土石流沖積扇。在谷口的位置是整個沖積扇的最上端,稱為「扇頂」,而土石流堆積的最遠處則稱為「扇端」,每一次形成土石流時會堆積在沖積扇不同的位置,整個沖積扇都有可能是下一次土石流堆積的區域,這些都由微小的地形變化控制。
因此,土石流的產生與降雨息息相關,目前主管土石流災害的水土保持局就以降雨量來發布警戒,利用中央氣象局所接收的即時降雨資料,包括有效累積降雨量與降雨強度等,作為不同集水區土石流警戒的發布依據,另外也教導各地土石流潛勢溪流鄰近居民以寶特瓶製作簡易雨量觀測儀器,自行進行土石流災害的預警監測。
土石流沖積扇是地表外營力作用的重要證據,可運用土石流所形成的沖積扇來了解過去所發生的大量降雨事件,透過與土石流一起堆積的漂流木等含碳物質中放射性碳14定年,就可以了解土石流沖積扇形成的年代。

八八風災的例子
以西元2009年八八風災為例,在受災嚴重的高屏溪河谷到處可見到土石流與漂流木,就可以窺知其降雨規模的大小。這些堆積在四處的漂流木所形成的新地形面,就標示了颱風降雨所形成的洪水面,以及當時發生土石流所到達的位置。這些過去土石流的痕跡,可以作為研究之前巨大降雨事件的重要證據,累積許多相關土石流資料,可以建立長期集水區土石流發生的時空分布狀況,也就是可以分析整體作用情形。土石流沖積扇形成後,可能會被植被覆蓋,只能憑其扇狀外形與內部大小混雜且稜角分明的堆積物來辨別。在同一河川不同時期的土石流沖積扇,會在不同高度位置,其規模也各不相同。
八八風災的焦點之一——高雄甲仙區小林里,邊坡崩塌所產生的大量土石淹沒整個村落,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由現場來看有部分崩塌後產生的岩層層面, _顯示整個區域崩塌屬於平面型地滑,也就是順向坡上的物質滑落,崩落的物質甚至阻擋河川而形成堰塞湖。在小林里以上的省道路基幾乎被八八風災損壞殆盡,目前臨時道路設於河道上,只要大雨一來河水上漲,臨時道路隨時有可能會被沖毀而使交通中斷。
八八風災不僅在高雄地區造成嚴重災害,也在臺東形成許多災害,如:太麻里溪和知本溪,由於大量降雨使河水暴漲,產生嚴重的河岸侵蝕,使鄰近區域的道路、鐵路、建築物和農業土地都蒙受損失。此外,在知本溪也有明顯的河岸侵蝕,新聞畫面捕捉到位於知本溪河岸的金帥飯店,受到河岸侵蝕淘空建築物基礎而倒塌,整個河道也由原本的140公尺擴張至190公尺寬,顯示颱風所形成洪水的巨大破壞力。
因此,對於臺灣而言,如何在環境中趨吉避凶,避免在危險的時刻(如颱風與豪雨期間)出現在具有風險的區域(如山區、河川與海邊),或者是選擇安全的處所,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大事。我們需要調整過去完全依賴工程來保護人身財產的觀念,對於自然環境應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並且居安思危,才能有效避免災害所產生的生命財產損失。


高雄,海港新都
臺灣西南部的海岸平原以沙洲與潟湖為主要地形,高雄港原先即是由俗稱「鯤鯓」的沙洲所形成的一個天然大潟湖。沙洲在港口外形成天然的防波屏障,入海口又有珊瑚礁石灰岩和砂質頁岩所組成隆起的山脊——柴山(壽山)、旗後山兩山對峙,潟湖內少有泥沙流入,帶給高雄港理想的良港條件。
高雄的山、高雄的河、高雄的港至今仍在,但高雄港灣的風貌、城市的美學,隨著高雄發展轉型的腳步,從昔日塵煙彌漫的重化工業城市,到今日多功能經貿園區及文化休閒的產業復興,已蛻變成一個充滿自信、活力,閃耀動人的海港新都。

高雄的山
高雄的柴山是「寶山」,是高雄市民最珍貴的自然文化教室。柴山昔日多變的名字——打狗山、打鼓山、埋金山、猴山、高雄山、萬壽山、壽山,正好說明了柴山是一處豐富多樣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寶庫。柴山為隆起珊瑚礁地形,擁有獨特的珊瑚礁植被以及稀有植物,生活其上的哺乳類、爬蟲類、鳥類眾多;史前先住民遺留的貝塚遺跡見證高雄人文活動的發展歷程,彌足珍貴;曾有「猴山」之稱的柴山,早在高雄開港通商之初,英國首任駐臺領事、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將臺灣獼猴帶上世界舞臺,獼猴便是柴山上不可缺少的要角。
柴山坐落於高雄市西北側,清朝時享有「秀茂屹立而特峙於大海之濱」的美譽,獨特的柴山地形,每個方位都給予親山者截然不同的景致,若舉目鳥瞰高雄市,港灣的景觀、城市的風貌,皆一覽無遺。

高雄的河
愛河是高雄市民的城市之河,是高雄城市靈魂的前世今生。愛河最早曾為先住民的活動範圍,日本時期舊稱「打狗川」或「高雄川」,源自高雄縣仁武鄉八卦寮附近,流經高雄市左營、三民、鼓山、鹽埕、前金、苓雅等區後注入高雄港。
日本時期曾進行高雄港及愛河整治工程,西元1908至1912年「打狗市區改正計畫」施行期間,日人私營的打狗整地株式會社進行臺灣首次的大型土地開發BOT計畫案,大量收購愛河下游沿岸的鹽田及溼地,擴大海埔新生地範圍,打造出一個現代化的港市新街——哈瑪星(Hama-sen,今南鼓山區),愛河也因此縮減了一半的河道。
1960年代港區陸續設立臨海工業區、高雄加工區,重化工業工廠不斷設立,愛河像孕育城市的母親,無條件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廢水汙染,河川生態面臨危機。1970年代末期,愛河開始了排毒與淨化體質的工程。千禧年後,透過河岸周邊生態環境的復育,駁船碼頭、主題橋梁、藝術照明設施、河岸咖啡、露天音樂、自行車道、木棧步道、景觀臺等親水景觀的改造,整治之後的愛河,不再是蓬頭垢面的河川,而是一條可以與港灣連結、可以行船親水的藍色水路。

高雄的港
高雄港灣壯闊的形貌,哺育了高雄市民的性格,雖然幾經轉型,依舊不改親和、熱情的活力,只要單車騎士踩上了西臨港線的自行車道,就會與港岸美景一一相遇,包括倉庫空間活化的漁人碼頭、香蕉棚;擁有日本時期和洋建築風格的高雄港港史館,充滿前衛潮流氣息的駁二藝術特區;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國際貨櫃藝術節,創造了高雄港市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可與臨港線鐵道歷史記憶接軌的鹽埕觀光碼頭;可乘船遊港觀光、舉辦大港開唱音樂節的真愛碼頭;擁有大型親水廣場的光榮碼頭;偶像劇戲迷朝聖的新光碼頭等,港灣海天一線,任人自由倘佯。
想要迎風駕馭的騎士,也可以選擇旗津環島踩風大道,投向風與海的懷抱——具有風力發電的旗津風車公園;完美結合自然生態與海景的旗津海岸公園;旗津的守護者——旗後燈塔、砲臺等,旗津半島的海闊天空,令人自由自在。曾經兼具軍、商、漁港的高雄港灣海岸線,如今已蛻變成最美麗的天鵝。

海港新都
2007、2008年高雄都會區捷運相繼完工通車,與高鐵、臺鐵形成三鐵共構;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規畫都會迴圈自行車道系統,結合生活、休閒運動與生態環境,建構出完善的城市新網路。
2010年12月25日,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為新成立的直轄市,在各項串連計畫的形構下,海港新都——高雄市已朝向全世界邁開大步。

得獎作品

得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選書」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行政院環保署第一屆綠芽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