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滿額折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日本近現代史卷七:佔領與改革

定  價:NT$ 530 元
優惠價:90477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多元觀點論述,重新審視日本的近現代發展進程
《岩波新書‧日本近現代史》叢書:
1、《幕末與維新》井上勝生 著
2、《民權與憲法》牧原憲夫 著
3、《日清、日俄戰爭》原田敬一 著
4、《大正民主運動》成田龍一 著
5、《從滿州事變到日中戰爭》加藤陽子 著
6、《亞洲、太平洋戰爭》吉田裕 著
7、《佔領與改革》雨宮昭一 著
8、《高速增長》武田晴人 著
9、《後戰後社會》吉見俊哉 著
10、《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岩波新書編輯部 編

第七卷《佔領與改革》:
日本的戰前、戰時不曾存在絲毫自由、平等與富足嗎?戰後不自由、不平等與貧困就都消失了嗎?
日本的憲法如何形成?它的內容是甚麼?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憲法體制是何時確立的?
佔領期的日本政府和領導人在關於體制和憲法的構想上真的沒有實現自我變革的能力嗎?
人們普遍認為,戰後日本的一系列改革,諸如制定新憲法、婦女參政權、教育民主化、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等,都是由美國的佔領政策帶來的。但本書作者認為,日本戰前的總力戰體制已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諸如平均化、平等化和近代化等變革,而佔領改革就是在這些變革的基礎上進行的。本書即以這種獨特的視角來描述從佔領開始到1955年體制確定的日本戰後十年歷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雨宮昭一(Shoichi Amemiya)
1944年出生於山梨縣,1973年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畢業,法學博士。曾擔任茨城大學教授,現任獨協大學法學部教授。專攻政治學、日本政治外交史、地方政治論。著作有《戰時戰後體制論》、《近代日本的戰爭指導》、《總力戰體制與地方自治》等。

譯者簡介
包霞琴
1990年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碩士畢業,1999年獲得復旦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專業領域為戰後日本政治與外交、中日關係史。主要著作有《戰後日本亞洲外交》、《變革中的日本政治與外交》(主編)、《冷戰後的財界與日本外交》(合著)等。

李彥銘
2005年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專業畢業,後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現為慶應大學東亞研究所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專業領域為日本政治與外交、戰後中日關係、中國對外經濟政策等。主要著作有《日中関係と日本経済界》、《現代中国政治外交の原点》(合著)等。

名人/編輯推薦

中國讀者對於與我們有著複雜情緣的鄰國日本,一直抱有高度的關注。尤其是進入近代以後,其發展軌跡與中國出現了明顯的差異—經歷了前近代國家向近現代的轉化、發展和崛起,對外的武力擴張並由此導致了戰敗。戰後的日本重新出發,社會政治體制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一九七○年代一躍而成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而在近年又出現了長期的經濟低迷,整個社會在沉悶中孕育著躁動與不安。對於這樣的一段近現代歷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來描述的呢?對於自己的近現代史,他們又是如何來認識的呢?這是廣大中文圈讀者所關切並抱有相當興趣的。出於這樣的目的,我們選擇了日本岩波書店近年(二○○六—二○一○年)來以「岩波新書」的形式陸續推出的十卷本「日本近現代史」,聘請了一批在此領域上頗有造詣的學者將其譯成中文,推介給各位讀者。

這套叢書的作者,大多是在日本近現代史研究上卓有建樹的學者或教授,他們運用了既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對完備的史料,力圖對日本近現代史的各個階段作出接近史實的描繪。這套叢書可謂是日本學者在這一領域內最新的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史料豐富,敘述脈絡清晰,問世以後在日本國內廣受好評,一版再版,很多都出到了十版以上。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儘管本叢書的作者都試圖秉持學者的立場,但其對許多歷史場景的理解、尤其是涉及與中國的部分,自然是以日本為本體,與我們的立場必然有差異,我們出版這套叢書,並不意味著我們認同原作者的觀點,而是為我們了解和理解一般日本人對於自己近現代史的認識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素材。

這套叢書在翻譯和編輯的過程中,對正文未做任何刪節。原有的插圖和大事年表,一概保留;原文中專門詞語的表述,一般均予以直譯(必要時譯者也會給予適當的解釋);對原文中出現的重要的人名、事件等,譯者會以腳註的形式進行適當的註釋;對原著中的參考文獻,中文翻譯後再列出原文,以便有需要的讀者可查閱原文文獻;原著中的索引,考慮到對中文讀者的意義不大,略去不用。

佔領改革時代的歷史定位和意義,經過高速增長期與戰後體制的動搖發生了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認為,與佔領期相比,高速增長時期對自己的一生、對整個世界作出的改變更大。而佔領研究的基本觀點,也是立足於如下判斷:能夠實現高速增長是因為幸運,以及由卓越領導人主導的佔領改革時代的存在。而現在,更多的人開始覺得戰後期對自己來說既不是幸福,也不是甚麼壯麗的時代體驗,戰後體制正在動搖之中,那麼佔領期又具有甚麼樣的地位和意義呢?戰後體制的動搖意味著,用戰後的改革來說明戰後的成功已經行不通了。這要求我們用戰後以外的時期,比如戰後期以前與以後來解釋戰後期的種種表現。

一九八○年代後期登上論壇的總力戰體制論,正是對這種要求的一個回應,而在本書中筆者最大的課題就是援引總力戰體制論的方法,對佔領與改革的時代進行分析。這個困難的課題同時又與書寫「通史」的困難重合在一起。在「結語」中筆者也提到,雖然此前對「地方上的佔領」、對「除白人、日本人、男性、健全者以外的主體的佔領」進行了調查研究,但那與把研究成果運用到「通史」的書寫中,還相差甚遠。

諸多佔領期研究的大家、中堅、年輕學者都通過他們的論文給了筆者非常多的指導。特別是福永文夫先生,他主要通過GHQ的原始資料與採訪調查研究這一時期,還有專長於憲法制定過程的古關彰一先生,在治學和文獻、資料上都給了我很大幫助。福永先生閱讀了本書的初稿,並賜予了寶貴意見。本書第四章後半與第五章的事實經過與整體結構大都是依據福永先生的著作。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優秀的先行研究,筆者才能夠自由發揮,開展自己的立論。此外,對於本書所使用的四個潮流的概念,其主體與政策的延伸性時間跨度之長,筆者自身也有些驚訝。

執筆期間,筆者還在自己執教的大學參與了創立綜合政策學科和地域綜合研究所的工作,非常忙碌。作為研究所的研究課題,還與主張「下流社會論」的三浦展先生一起,就「後『睡城』時代的都市系統」及其在戰後體制形成和崩潰中的作用進行了共同研究。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內容基本上是新執筆的,只是第六章中有相當多的部分與《戰時戰後體制論》的第三、第五章有重合。還要衷心感謝負責本書編輯工作的平田賢一先生,他總是不斷激勵拖延寫作日程的筆者完成本書。最後還要感謝夫人洋子,是她一如既往支持著我的寫作。

雨宮昭一
二○○七年十二月

目次

前言

第1章 戰後國際體制的形成與日本的戰敗
一、總力戰體制與戰敗
二、戰後國際體系的形成
三、通往戰敗之路

第2章 非軍事化與民主化
一、佔領體制的形成
二、佔領改革的實施
三、東京審判與戰爭責任
四、民主化政策的各方面

第3章 邁向新憲法的形成
一、圍繞憲法的修改
二、美國政府與GHQ
三、GHQ的憲法草案
四、國內的各憲法草案與憲法體制的確立

第4章 政黨勢力與大眾運動
一、戰敗與日本的領導人
二、戰敗前後的政界重組
三、GHQ與開除公職
四、自由主義派與協同主義派

第5章 中道內閣的展開與自由主義派的集結
一、片山聯合內閣的時代
二、蘆田中道內閣的成立
三、冷戰與佔領政策的轉型
四、道奇路線與社會重組

第6章 戰後體制的形成
一、各種勢力的體制構想
二、一九五○年代的日本社會

結語
後記
參考文獻
大事年表

書摘/試閱

第1章 戰後國際體制的形成與日本的戰敗

一、總力戰體制與戰敗

佔領改革的前提條件

一九四五年(昭和二十年)八月十四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八月十五日,日本國民通過「玉音放送」得知了日本戰敗的消息。之後九月二日日本與同盟國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了投降書(全權代表重光葵外相、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成為了戰敗國。正如「前言」中所提到的,我們將從佔領與改革的前提,即戰前、戰時的總力戰體制時代開始,來探討當時的情況。

在總力戰體制之前的一九二○年代,日本社會是甚麼樣子呢?這是一個明顯存在著貧富差距與不平等的社會,因為在農村是地主 — 佃農之間嚴苛的關係,在城市是工人的無權利狀態,舊家族制度下女性處於受壓迫的地位,城市與農村生活水平大不相同等等。讓我們與德國做一個比較: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之後,雖然沒有被佔領,但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實現了民主化與現代化。而日本在一戰時,總力戰體制還非常微弱,且由於是戰勝國,並沒有經歷德國那樣徹底變革的考驗。

不過農村與城市之間、性別之間等各種各樣的差距和不平等,都被保留到了一九三○年代以後。特別是在始於一九二九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之中,這種差距與不平等突出成為必需解決的緊要問題。其解決有三個方法:第一是通過社會運動解決,第二是通過實現統治階層中的進步勢力與社會中間階層及其以下階層的聯合來解決,第三就是通過參與總力戰體制,實現平等化與現代化進而來解決問題。

第一種方法,由於當時治安維持法等對社會運動的鎮壓,政治參與非常有限,因此不具備實現可能性。

至於第二種方法,實現統治階層中進步勢力與社會中間階層以下的聯合,在西班牙取得了成功。這是國外反殖民地運動與國內軍部、進步派的同盟促成民主化帶來的。在日本,雖然曾經存在民政黨與無產階級政黨聯合的可能性,但日中戰爭的爆發使這條道路走不通了。(雨宮昭一《戰時戰後體制論》第一章)

可是,社會中的貧富差距與不平等依舊存在,甚至到一九三○年代後期愈演愈烈。由於第一種、第二種道路都行不通,因此只能靠第三種方法,大部分人參與到總力戰體制,通過平等化、近現代化來解決問題。

從結論上來說,日本是通過國家總動員體制(即總力戰體制)來實現的社會變革。一九三○年代後期到一九四○年代前期的總力戰體制,推動了社會關係的平等化、近代化與現代化。關於這個情況,正如丸山真男所分析的,日本從上到下的法西斯主義的背景,是由於日本資本主義結構中真正的無產階級過少且工業化程度太低。(《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而事實上,也正是日本的總力戰體制,造就了廣大的無產階級,實現了社會關係的平等化和近、現代化。

支撐總力戰體制的四個政治潮流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這個總動員體制是由甚麼樣的旗手推動的。既然我們需要從主體的角度來思考,那麼就應該考察在戰敗之前就已經開始的社會變革,其在佔領期由甚麼人、怎樣繼承並推動著的。而且我們也需要弄清楚,是何種政治潮流在引導國家總動員體制,而不是把它的建立、社會關係的近現代化看作是戰爭中一個單純、被動的過程。

這種政治潮流共有四個,他們持續存在於戰爭時期、總力戰體制時期,以及佔領以後的時代。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77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