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滿額折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老子》怎麼讀 怎麼讀《老子》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9520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傳統思想的核心,不外乎儒、道兩家。
年輕人對於傳統經典的閱讀,最大的困難,或許並不在文字的障礙上;反倒是經典的根本要旨,纔是他們最大的迷惑。畢竟東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正在於智慧與知識的分別。西方的教育,重在幫助人成就知識;東方的教育,則重在幫助人成就智慧。而中國傳統經典的精采處,正在「智慧」二字。能充分掌握「道德智慧」內在本具的特性,才足以無礙地深入這些原典。否則,繼續用學習「經驗知識」的態度來對治儒、道思想,那是絕對無法相應的。
因此,本書的出版,乃期望年輕人在研讀《老子》之初,即能先建立好相關的基本觀念;觀念清楚了,再詳參各家的註解,相信必定能時有所悟。

自序

2015年6月出版了《《論語》怎麼讀 怎麼讀《論語》》之後,深覺傳統思想的核心,不外乎儒、道兩家。如果要深化儒家思想的精義,原本應當先寫孟子,再寫對門的老子。不過,轉念一想,時下的年輕人,願意撥點時間來了解孔子,便已經相當優秀了,很難奢望他們再對孟子也同樣感到興趣。畢竟孔子說話還算是簡潔扼要,孟子就有些流於長篇大論,恐怕很難讓人有耐心好好去研讀他。
有鑑於此,老子《道德經》終究不過五千餘言而已,老子說話也比孔子簡短有力多了,相較於孟子,老子肯定更加容易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更何況儒、道兩家的宗主,本就是孔、老二人。能讓年輕人在進入職場之前,即對儒、道兩家的道德智慧,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相信對於他們在工作場域中的表現,必定會有難以想像的助益。
年輕人對於傳統經典的閱讀,最大的困難,或許並不在文字的障礙上;反倒是經典的根本要旨,纔是他們最大的迷惑。畢竟東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正在於智慧與知識的分別。西方的教育,重在幫助人成就知識;東方的教育,則重在幫助人成就智慧。而中國傳統經典的精采處,正在「智慧」二字。能充分掌握「道德智慧」內在本具的特性,才足以無礙地深入這些原典。否則,繼續用學習「經驗知識」的態度來對治儒、道思想,那是絕對無法相應的。因此,本書的出版,乃期望年輕人在研讀《老子》之初,即能先建立好相關的基本觀念,這也正是〈耕耘篇〉的首要目標。觀念清楚了,再詳參各家的註解,相信必定能時有所悟。其次,本書義理上的闡釋,深受王淮先生《老子探義》的啟發最多,這是付梓之前,首先必須誠懇點出的,是為序。

吳銘宏謹識於義守大學
2017年5月

目次

自序
壹、耕耘篇(閱讀《老子》之初,應先建立的基本觀念。)
 一、老子很難懂嗎?
 二、該從哪裡下手?
 三、道理離不開現象
 四、我勸你,少費心!
 五、我無為而民自化
 六、道家怎麼下工夫?
 七、道是什麼?什麼是道?
 八、老子怎麼看待「存在」的問題?
 九、再談道的體用
 十、道家辯證的智慧
 十一、儒、道的異同
 十二、老、莊的異同
貳、播種篇(將《老子》各章的要旨,深植於讀者心田。)
參、拾穗篇(揀摘《老子》的名章佳句,以供讀者玩味與應用)
肆、炊熟篇(將《老子》「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精神,涵養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或文學表現上。)
道家思想在文學表現上的影響--以陶潛、王維、孟浩然、蘇軾、辛棄疾五人為例
從先秦諸子論「水」的多元象徵

書摘/試閱

壹、耕耘篇
閱讀《老子》之初,應先建立的基本觀念。

一、《老子》很難懂嗎?

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第1章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把年輕人唬得一楞一楞的,他老人家到底在說些什麼呀?大家可是越鑽研,越發糊塗,真有幾分「玄之又玄」的味道。

若是直讀古注,蘇子由曰:

「以形而言,有無信兩矣。安知無運而為有,有復而為無,未嘗不一哉。其名雖異,其本則一。知本之一也,則玄矣。」

李息齋曰:

「有即空,空即有。其本同,其末異,故同謂之玄。」

釋憨山曰:

「老子因上說觀無觀有,恐學人把有無二字看作兩邊,故釋之曰:此兩者同,意謂我觀無不是單單觀無,以觀虛無體中而含有造化生物之妙。我觀有不是單單觀有,以觀萬物象上,而全是虛無妙道之理。是則有無並觀,同是一體,故曰:此兩者同。恐人又疑兩者既同,如何又立有無之名,故釋之曰,出而異名。意謂虛無道體既生出有形天地萬物,而有不能生有,必因無以生有。無不自無,因有以顯無。此乃有無相生,故二名不一。故曰:出而異名。至此恐人又疑既是有無對待則不成一體,如何謂之妙道,故釋之曰:同謂之玄。斯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深觀至此,豈不妙哉。」

讀完上述的註解,恐怕年輕人還是不覺得,這三人說得比老子本人清楚些。於是,不但搞不懂老子,連帶孔子,年輕人也不免要大起疑心,心想這些年代久遠的老人家,還真愛講一些讓人聽不懂的話。
一旦時下的青年,下定了這樣的結論,千百年來相續不斷的慧命,恐將就此斷送。面對如此般的窘境,個人不惴淺陋,乃亟思對策,期望能將孔、老二聖之言,說得淺白一些,好讓年輕人了解起來,不會感到那樣地困難。至於,能否圓滿達成這個願望,除了期待上蒼庇佑,能善緣具足之外,同時,也祈禱孔、老二聖垂憐加持,補足筆者才學淺陋之處,依然可以吸引年輕人,願意撥冗閱讀本書,並藉以深入原典,好喚醒每個人沉睡已久的本然智慧,讓它重新再起作用。

二、該從哪裡下手?

想了解老子《道德經》的要義,個人以為不要從「道」字入手,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也不要從「德」字入手,因為容易和「儒家的德教」搞混。最好能從「自然」二字入手,畢竟,老子《道德經》第25 章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本是老子一書中的最高概念,而這兩個字的意義,一般人也較容易掌握和了解。「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沒有絲毫「人為造作」的成分。因此,講「自然」,常常含著講「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指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指不要刻意用人力去干預些什麼。換言之,「無為」也可以說是「不要人為」,一切「自然就好」。足見「自然」與「人為」,是恰相對翻的兩個意思,有了「人為」,就「不自然」了。
明白了這個大原則之後,凡是與「自然」相背離的主張或作為,老子肯定大加反對,這也是儒、道兩家最大的分野。儒家最看重的是「人文化成」,一切立論,均環繞著「人」來說法。周公制禮作樂,乃是本於人性、人情實際的需要發展出來的,它不是憑空自然產生的,所以《禮記‧問喪》說: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非天降也,非地出也。」

儒家認為世間之所以亂,乃在於人與人之間,少了些什麼。既然少了些什麼,便強調「禮樂」,重視「教化」。道家則認為世間之所以亂,乃在於人與人之間,多了些什麼。既然多了些什麼,便強調「無為」,重視「自化」。這是儒、道兩家對於人事亂象,在見解上最根本的歧異。
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下,老子有關道的本體與道的作用的說明,乃至人生智慧以及政治主張,在在均從「自然」的角度切入來看待問題。因此,掌握了「自然」,差不多也就掌握了「老子」。

三、道理離不開現象

先秦諸子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均甚為用心,因此,每每在論說事理的時候,都會溝通自然現象與人事現象,合而言之。甚或儒、道同時奉為經典的《易經》,其論說易理,也是融合自然之理與人事之理,並以卦象符號來象徵之。
老子自不外於此,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也同樣深具心得。其中,最為他老人家所盛讚的,莫過於「水」了。他在老子《道德經》第8章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又在第78 章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此外,對於「江海」的特性,老子也格外地鍾情。他在第32章說: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又在第66 章說:

「江海所以能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藉天地間自然的物象來論說事理,這樣的方式,最具說服力,因為它最具象,原本抽象的道理,在物象的比興寄託下,便不再那樣地艱澀難懂了。
自然現象經常會觸動思想家敏感的心靈,當然,人事現象也一樣會觸動老子敏感的心,所以他在第64 章說: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慎終如始, 則無敗事。」

第一句是「自然現象」,第二、三句就已進到「人事現象」了,老子將之類比在一起,以論說事理,給人的感覺,竟沒有任何的齟齬。
第 11 章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輻」、「埏埴」、「鑿戶牖」等三句,皆偏就人事現象以立論。
綜上所述,足見老子思想雖以「自然」為最高指導原則,然而他本人對於人事現象,也並非全然「無所用心」。有鑑於此,老子思想應該不是一般人所認定的那樣地「形而上」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0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