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法華經講義第十五輯
滿額折

法華經講義第十五輯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0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此書為平實導師始從2009/7/21演述至2014/1/14之講經錄音整理所成。世尊一代時教,總分五時三教,即是華嚴時、聲聞緣覺教、般若教、種智唯識教、法華時;依此五時三教區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本經是最後一時的圓教經典,圓滿收攝一切法教於本經中,是故最後的圓教聖訓中,特地指出無有三乘菩提,其實唯有一佛乘;皆因眾生愚迷故,方便區分為三乘菩提以助眾生證道。世尊於此經中特地說明如來示現於人間的唯一大事因緣,便是為有緣眾生「開、示、悟、入」諸佛的所知所見──第八識如來藏妙真如心,並於諸品中隱說「妙法蓮花」如來藏心的密意。然因此經所說甚深難解,真義隱晦,古來難得有人能窺堂奧;平實導師以知如是密意故,特為末法佛門四眾演述《妙法蓮華經》中各品蘊含之密意,使古來未曾被古德註解出來的「此經」密意,如實顯示於當代學人眼前。
乃至〈藥王菩薩本事品〉、〈妙音菩薩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中的微細密意,亦皆一併詳述之,開前人所未曾言之密意,示前人所未見之妙法。最後乃至以〈法華大意〉而總其成,全經妙旨貫通始終,而依佛旨圓攝於一心如來藏妙心,厥為曠古未有之大說也。大約25輯。每輯300元。

作者簡介

平實導師

甲申(一九四四)年生於台灣中部小鎮農家,世代務農,父祖皆三寶弟子。作者早年游於世務,厭惡迷信。中年歸命三寶,矢志求道,自成念佛功夫。未幾復探驪龍,額下得珠,發明智慧。遂發悲勇,誓願度眾,護正法眼,創辦台北市佛教正覺同修會、佛教正覺講堂。著有無相念佛等書問世。
1988年生於英格蘭南部某濱海小鎮。
他曾就讀普利茅斯大學插畫系,現居布里斯托,平日製造混亂,再化之為插畫作品、高質感紙製品和書籍。

書摘/試閱

法華經講義 第 15 輯
〈 從 地 踊 出 品 〉

所以說,很多事情要如實瞭解並不容易;但是今天諸位要瞭解,正因為是五濁惡世,所以我們要在這裡修行;也正因為我們福德不夠,越發要在五濁惡世修行來度別人──自度也度他人。如果你的福德夠多了,就可以跟他們在娑婆世界下方虛空中住,去學更深的法;因為福德不夠,所以我們就留在人間繼續努力。至於該怎麼樣成為他們那個境界呢?就是先要作到前面兩句「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就是心性該怎麼樣去轉變:「我要把所有的時間,除了生活中謀生上面必須使用的時間以外,全部用來修集福德,幫助我成就菩提道。」能夠這樣作的時候,福德夠了,你的心性就跟他們一樣啦:「不樂在人眾,常好在禪定。」
接著說下面這兩句:「為求佛道故,於下空中住。」這樣是不是有衝突?沒有衝突。因為前面這兩句是講他們的心性,也在講他們的證量;後面這兩句,是說他們為什麼在娑婆世界下方的虛空中住。也就是說,在娑婆世界下方虛空中,那一些帶領大家進修的菩薩摩訶薩等人,他們的證量不是八地就是九地,不是九地就是十地。這是當然的,三地滿心以上的菩薩繼續留在人間,他們能跟誰學法?是人間的眾生要跟他們學,不是他們跟別人學,所以沒有人可以利益他們啊!那他若是想要再提昇,或是想要快速提昇無生法忍,當然就要跟隨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修學;可是那些菩薩通常不在人間,所以他們就跟著那些菩薩摩訶薩們在娑婆世界下方的虛空中安住,跟隨他們修學。所以說這些菩薩們,至少得要三地滿心。
「常好在禪定」,這禪定到底是在講什麼?因為他們已經證得無生法忍,世尊已經講過,大家都熟知了,可是這裡特地要指出來說「常好在禪定」,是什麼原因?如果沒有原因就不必特地指出來啊!因為像這樣的菩薩既然「忍辱心決定」,法忍已經有了,還要有具足的禪定證量及五神通,才可以到那裡去,否則你想去,都沒門。那麼禪定是通外道法的,菩薩所修得的禪定雖然跟外道相通,可是功德就大大不同,就是因為有「無生法忍」,所以使得禪定的功德增益了。因此,外道不敢想像同樣的四禪八定在菩薩身上到底威力如何?
那麼這就要先談到禪定了,可別以為說:「佛法修的只是智慧,跟禪定無關吧?為什麼要講禪定?」有人也許會這樣想。其實不然,如果時節因緣到了,你也得修禪定啊!不能偏廢的。那麼我們就來說一說,禪定的修行大略上來講,究竟是要怎麼修?因為關於修學禪定的境界與法門,三、四十年來在佛教界已經是錯得一塌糊塗,不是只有離譜而已。禪定無非就是指四禪八定,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加上四空定,也就是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這個禪定的修行先要去修證未到地定,因為每一個禪定,前面都有一個中間禪,就稱為「未到地定」。地,就是「境界」的意思,未到地就是未到達那個境界的定。比如初禪前的未到地定或者二禪前的未到地定,乃至四禪前的未到地定,都是未到地定。可是無色界相應的四空定的定境之前,就沒有未到地定了。
那麼我們就來談談,末法時代有很多人,宣稱說他們已經開悟般若證得三果、四果。在正覺同修會出現之前,所謂修學佛法的證果,竟然都是聲聞果,都是初果到四果;打從我們開始弘法以後,才提出菩薩修行的五十二個階位,原來他們錯把聲聞果當作佛菩提果,也將佛法修證內容貶低為離念靈知意識境界。這還不打緊,荒唐的是他們把聲聞果的修證內容還弄錯了,那我們暫且不談它。當他們宣稱證得阿羅漢果、三果的時候,他們為何沒有那個本質?是因為他們對於證果的內涵不瞭解。所以當我們《阿含正義》寫好印出來說,證得三果的人一定要有初禪;若沒有初禪,就不可能是證三果的人。我們還怕他們沒注意到,特地用顏楷粗體字寫在那一章那一節的最前面:有證得初禪的凡夫,沒有不證初禪的三果人或阿羅漢。因為到末法時代,這已經沒有人知道了。
當我們提出這個說法之後,漸漸沒有人敢自稱是阿羅漢或三果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初禪,還沒有離開欲界愛。我們《阿含正義》印出去以後,有人開始在宣稱有初禪的證量,他的目的是在告訴大家什麼意思?說他至少是三果人啦!但初禪是怎麼回事?既然他自稱證得初禪了,總得為大家講一講吧?就算沒有親自體驗或者有體驗而沒有具足,至少也該依文解義為大家講一講吧?可也從來沒聽他講過啊!這就表示他對禪定也是不懂的,就是沒有實證而只是想像。而不懂的情況最嚴重的是藏傳的假佛教,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個禪定的修證原理講出來;方法就先不談,等將來正覺寺建好了,那時再找時間來說。
禪定的實證,得要先修得深厚的未到地定;修得未到地定之後,才能修得初禪。那麼未到地定要怎麼修?當然得要用方法。這方法有的人是從九想的「不淨觀」來除掉煩惱,因為他貪欲特重;有的人是因為他的瞋心很重,必須要修「慈心觀」,煩惱就不會再生起,心就容易得定;有的人心中很掉散,他的攀緣非常重,妄想一大堆,心定不下來,就叫他修「數息觀」;那有的人是愚癡,放不下煩惱,就叫他修「因緣觀」來對治煩惱;我們會裡則是運用「念佛觀」。就是用對治的方法,把他的煩惱先給對治下來,雖然沒有斷三縛結,但至少先對治下來,心可以定下來了。心定下來之後,接著就是繼續保持不攀緣的狀態,讓他的意識覺知心住於一個不搖動的境界之中,也就是住於離念靈知的境界裡面,就是修定。所以那些所謂證得離念靈知就是開悟的人,其實是「以定為禪」,錯將禪定當作是禪宗的禪!這樣修行久了以後,每天靜坐,讓心保持不動、不起語言文字妄想;用不同的對治方法,看自己需要哪一種方法,就選用可以對治的方法來對治,讓自己制心一境而不移動,不再生起語言文字妄想。時間漸漸久了以後,就會進入未到地定中,也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不斷地繼續安住。
接著就是談到會有一些變化了:有的人因為往世的善根,所以他在修未到地定的過程中──未到地定還沒發起之前,他會先產生一個「欲界定」。當他有了欲界定的時候,就會開始喜歡打坐了,他每次一坐下來都不必用力,身體就很安定地坐住了。以前都要用腰力保持住,當他欲界定發起的時候就不必用力了;即使坐時彎腰駝背都沒關係,反正他就自然地安住了。那欲界定發起,也不能空口白話,得要有那個實質啊!也就是說,當他欲界定發起的時候,他突然間會感覺到,身體表皮好像被一層薄薄的膜包住了,好像什麼膜呢?譬如龍眼、荔枝,一般人都是一捏、破成兩半,撕開了就吃;會看到果皮內層亮亮的、光光滑滑的;可是有人剝的時候是一小片、一小片剝,只剝除粗厚的外皮,裡面一層很薄的皮還在,好像膜一樣包住果肉。
那個膜其實都還算粗糙,但就像是那樣子,如同有那種膜包住你的身體而不會動搖。那層膜,你一旦把它撕破,荔枝的甜汁就會爆出來;你若不把它撕破,整顆就蠻紮實的,這表示那一層細皮是可以鞏固那個荔枝的果肉。欲界定發起的時候就像這樣,好像有一層薄膜把你很穩定地鞏固著,你根本就不會搖動。這時你不會生起粗的有語言的妄念,這就是欲界定的發起啊!這表示說,你死後一定有資格往生欲界天啦!因為你的善根足夠,你的福德足夠了,才會發起欲界定;那你將來就可以往生到欲界六天去了,都不必求爹爹、告奶奶,更不必去一貫道搞什麼天堂掛號。你自己已經在天堂掛號了,不必靠別人。一貫道說要幫你掛,其實也上不去,得靠你自己的善業才能上去。這就是欲界定啊!
那接著繼續修,過個幾天,也許一、兩個月,那個狀況會消失,不要去執著它。消失以後就開始把那些感覺排除掉,只是一念不生地安住下去,安住到最後也忘了自己一念不生,也忘了自己存在,然後漸漸的外面聲音沒聽到了;等你聽到聲音的時候,可能是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出定以後的事了。你還坐在那裡,突然聽到聲音了,然後知道說:「啊!原來我剛才在定中。」因為在定中你不會生起一個念頭說:「我現在是住在未到地定裡面。」這才是「未到地定」的實證。
像這樣的未到地定就算是很深厚了。如果你打坐的時候,眼睛是半閉的,留著三分眼看著地上,當你沒有聽到聲音的時候,就同時沒有看見地上;可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沒有看見地上的時候,表示你已經又有看見了。當你「知道」你沒有聽到聲音的時候,你一定已經重新聽到聲音了。你住在那個當下是不知道的,那才是深未到地定。淺的未到地定至少也要一念不生半個小時、一個小時,都不生起語言文字,那才叫作未到地定。你們無相念佛功夫好的人,那就是動中的未到地定:還不是很深啦!算是一般性的動中未到地定,有一般的功夫了。如果無相念佛功夫很深,坐久了你就會離開五塵,就是深未到地定。而這個只是未到地定,還不能稱為二禪,因為還沒有初禪善根發,哪來的二禪?
這樣子終於有「未到地定」了,憑著這個未到地定的功夫,然後一心想要努力精進提昇道業,在人間或者欲界天的五欲已經不想要了,不是只有你意識覺知心不想要,是你意根真的也不想要了。不管是欲界天的五欲或者人間五欲都不想要了,然後已經心得決定了,這種決定力產生了,再過一段時間初禪就會自動發起;如果沒有把欲界愛─財色名食睡─捨棄,或者身口捨棄了,但心中未得決定,意根層面還有愛樂,那你每天在那邊坐等初禪也是等不到的。所以修初禪不是在練腿功、練心功一念不生,而是要先把欲界定修成之後,接著要在境界上離開欲界愛,進入深的未到地定中;如此深心離開了欲界愛之後,以深未到地定為依憑,初禪就會自動發起。你不必運用什麼功夫去幫助它,而是它自動會發起。
那麼發起的時節是有種種的不同:也許你正在慢慢地走路,也許你正在切菜,用心在定上面;也許正在讀書或者正在蹲馬桶,都不一定;也許你剛好閒著沒事坐在椅子上繼續保持你的定心,然後它就突然發起了。但初禪的善根發有兩種:一種是一般人運運而動的善根發;第二種是大梵天王都一定會經歷的,就是剎那間「遍身發」。那麼第一種運運而動的善根發又分為兩種,其中一種是由上而發,從頭部漸漸往下遍滿全身;另外一種是由下而發,漸漸往上。那麼,由下而發是從會陰開始產生了一種樂觸,你心中都沒有淫欲之念,可是那個樂觸就在那裡產生了。你是離欲了,但它在那裡產生了,有一種緩慢蠕動的感覺,伴隨樂觸;隨著蠕動的範圍漸漸往上升,有一點水平的模樣漸漸往上升,最後會到頭頂,那就遍身都有樂觸,但是心中沒有欲望──特別是對男女之間的細滑觸。
這一種由下而發的善根發,大部分只要有繼續在離欲上面用心,有繼續在未到地定上面用心,這一種善根發漸漸會圓滿具足;可能要兩個月,可能要半年,有人得要一年、兩年不等,最後會全身都具足。另外一種是由上而發,是從頭頂百會穴開始產生,它會漸漸地蠕動往下發展,大致也是水平式的往下;可是這一種善根發大部分都會退失,很難得有人能夠遍身具足,所以「由上而發者多退,由下而發者多進」。
那麼第二種善根發是剎那間遍身發。也就是說他也許正在打坐,也許正在吃飯,也許正在作一件什麼單純的事,突然間全身皮膚好像通電的感覺;就好像遇到靜電一樣,但靜電沒有那麼強,它那個比靜電還要強;那陣感覺才只有一、兩秒鐘就過去了,接著是從頭頂到腳底每一個毛孔都有樂觸;那時會附帶著天眼,因為這時是你的色界天身發起了,所以在那個當下你同時會有色界天的眼根功能,你可以看見自己身體裡面,也可以看見身體外面的境界。那你看見自己身體裡面的時候看不見什麼東西,只看見身體裡面是空的,沒有五臟六腑,可是卻空而不空,因為裡面「如雲如霧」。
你如果在濃霧裡面,比起這時所見的初禪天身中,所看見的霧還太稀薄,不夠濃;可是比起大晴天很高的白雲,那又太濃。就介於霧跟那個白雲的中間,把它們混合一下,那個濃度就恰恰好,當時你會看見身體裡面如雲如霧。智顗法師寫的論裡面說,初禪遍身發是看見身體裡「如雲如影」,我說他講的不對,是如霧,因為沒有影啊!哪來的影?那時是天眼同時存在的,根本沒有影可說啊!所以看見身體裡面是如雲如霧。當下每一個毛細孔都有樂觸,為什麼會有樂觸?當時你會好奇,會再觀察:原來身體裡面的那些如雲如霧,好像很濃的霧氣一樣,可是你沒有感覺到它有水分,就好像你在霧裡面沒有感覺到它是水一樣。那些如雲似霧的空氣在每一個毛細孔進進出出,這時你的每一個毛細孔就都有樂觸──每一個毛細孔都覺得快樂;也許這時你就不想作事了,坐下來繼續向內觀察,閉起眼睛來看看身體裡面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時也許正好有人來跟你講話,你恐怕那個境界會消失掉,所以你就保持著、很溫柔的慢慢地跟人家應答,然後你會發覺它不會消失,這就是初禪善根發的遍身發時的狀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