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電影導論(簡體書)
滿額折

電影導論(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5 元
定  價:NT$ 390 元
優惠價:8733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這本書,是關於如何欣賞電影作品的。

影像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已變得越來越重要,看電影也正在成為消費、娛樂、審美和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似乎每個人都懂得如何欣賞一部電影,卻不一定能指出作品中的精妙之處。如果僅僅能看懂故事情節或感受視覺效果,難免辜負了一部佳作在更多層面上的豐富性與深刻性。蒙太奇、場面調度、景深鏡頭、音畫對立、合成特效、分級制度、意識形態、刻板印象……這些林林總總的概念術語或許會令不少觀眾困惑不解,卻能幫助我們更好得欣賞、理解和批評電影的內容、形式和風格。如何從一個電影的門外漢快速成長為內行人?相信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本書作為電影學入門教程,既可做高校影視藝術專業的基礎教材,也可為其他專業選修類課本。本書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並兼具一定的流行讀物性質。在結構上,本書分成三大部分共十五章,每一章都以電影的一個基本概念為核心,試圖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介紹相關電影理論,並精選重要的中外影片穿插其中。每一章都包含四個小節,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遠及近地將這一概念相關的內容進行介紹;其中*節都先引入某一部(或幾部)電影的案例分析,由此帶出本章核心概念的闡釋與分析。每一講中所包含的理論不止於傳統意義的“電影學”,還包括一些文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十五個電影鑒賞的關鍵詞,連綴結合起來構成了鑒賞電影的初步知識和基礎觀念。

本書避免機械化的條目羅列式八股風格,采用一種較為文學化和自然化的方式敘述和闡釋,圍繞核心概念將知識、理論和故事娓娓道來,令閱讀更為流暢和隨意。每一章都配以大量的圖片,令閱讀更為輕松愜意的同時,也便於生動、多媒和綜合的教學。每一章也提供了一些電影視頻段落,這些段落都同文字所述內容相契合,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文中的二維碼獲取並欣賞。衷心盼望本書能夠引領讀者進入電影五彩斑斕世界,飽覽勝景、任意翱翔。

作者簡介

陳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影視與新媒體藝術教研室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城市電影和新媒體藝術,著有《底層再現:中國當代電影中的城市遊民》(2015),譯有《高行健與跨文化劇場》(2015,合譯)、《銀色金屬戀人》(2013)、《一只鳥的選擇》(2012)、《再見,西方文化》(2008,合譯)等,並在《文藝研究》《當代電影》《當代文壇》《韓中言語文化研究》《南大語言文化學報》《文化研究月報》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1、結構新穎:全書分成三大部分十五章,每一章都以電影的一個基本概念為核心,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介紹相關電影理論。

2、 內容全面:基本元素(導演、劇本、表演、觀眾、影院)、視聽語言(影像、調度、剪輯、聲音、特效)、文化批評(再現、認同、性別、階級、種族)一網打盡,涵蓋電影欣賞和研究的方方面面。

3、 文字曉暢:采用自然化和文學化的語言進行敘述,娓娓道來,優美流暢,影片文本分析眾多,每章皆有案例引領,避免條目羅列式八股通病,一掃教材機械枯燥之風。

4、圖影斑斕:圖、文、影三者和諧並茂,全彩印刷,大量高清圖片令閱讀更為愜意,掃描文中二維碼可欣賞經典名片視頻段落,多媒教學,飽覽勝景。

目次

章節目錄

論 電影是什麼

第一部分 基本元素

第一章 導演

第二章 劇本

第三章 表演

第四章 觀眾

第五章 影院

第二部分 視聽語言

第六章 影像

第七章 調度

第八章 剪輯

第九章 聲音

第十章 特效

第三部分 文化批評

第十一章 再現

第十二章 認同

第十三章 性別

第十四章 階級

第十五章 種族

書摘/試閱

引論 電影是什麼

 

非我想用我的電影蓋一棟房子。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墻壁,其他則做窗戶。然而,我希望到最後它能成一棟房子。

——法斯賓德

 

一、多樣化的電影 

 

為什麼要探討電影的定義?

從巴贊(André Bazin)的《電影是什麼?》到達德利·安德魯(Dudley Andrew)的《什麼是電影!》,眾多不同時期的學者都曾深入詳盡地探討過這一重要的本體論問題,那為什麼還要在這裡說?提出這一注定無解的問題,是源於本書在寫作時的焦慮,這種焦慮彌漫在每一章的字裡行間,涉及到眾多實際的問題,例如選擇哪些電影來舉例和分析,如何判斷這些電影的價值,怎麼權衡電影的各元素(藝術、技術、產業、社會、文化等)內容的比例,應當包括哪些內容以及針對的是怎樣的讀者,等等。所以,筆者在此提出“電影是什麼”的問題,並非妄圖與前輩大師對話或進行學理上的深入思辨,而只是單純希望借由對寫作時焦慮和困惑的解釋和延展,說明本書行文與謀篇的立場與原則。

自從開設電影研究相關的課程以來,筆者最常被學生要求的一件事便是推薦電影片目。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實可以用一些林林總總的“榜單”來解決,例如IMDB電影250強、《時代周刊》全球百佳電影、英國《衛報》電影排名、AFI百部最偉大影片、豆瓣電影排行榜等等。然而,我們無法斷言哪一個榜單是最權威的,因為它一定會反映出該電影協會、報刊媒體或網站等機構的評判標準,而這種標準很難說是客觀公正的,它會受到這些機構的政治立場、文化認同、資金來源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這種“典律性”的榜單或教科書,按照福柯(Michel Foucault)的說法,其實是一種“知識/權力”,背後裹挾著太多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因素,並不一定就是公正、準確或權威的。而對於“最好的電影”,不同的觀眾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公民凱恩》(Citizen Kane1940)、《星球大戰》(Star Wars,1977)、《戰艦波將金號》(Bronenosets Potemkin1925)、《一個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廣島之戀》(Hiroshima, My Love1959)(圖0.1)、《教父》(The Godfather1972)、《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1994)(圖0.2)、《低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東京物語》(Tokyo Story1953)、《黃土地》(1985)、《小城之春》(1948)、《大話西遊》(1995)……那麼,什麼是最好的電影?是電影史上引發巨大影響力的作品還是觀看人數最多的作品?是思想內容最深刻的電影還是藝術成就最高的電影?是技術上最突破的電影還是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最哲學化或宗教化的電影還是最詩意化或感性化的電影?類似的問題和答案還可以給出很多,它們說明,其實並沒有“最好的電影”,電影也絕非鐵板一塊的。

 

這一問題無法回答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電影發展的歷時性。電影在藝術、技術、產業、文化等方面快速而劇烈的變動與革新,令它的本質、樣態和特征都具有眾多面向與層次。從電影誕生之日起,圍繞其本體的爭論便一發而不可收,直至今日也沒有固定的答案。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雖然電影是號稱“唯一知道確切發明日期的”,但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還有德國人都聲稱電影是他們本國人發明的,這主要是因為電影的發明經過了很多人長時間的摸索,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技術雛型;對於技術雛形的確認決定了對於電複印件質屬性的認知。即便我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the Lumière Brothers)是電影的發明者,那麼當一百二十年過去,電影經歷了幾代人的變化,關於“電影是什麼”的討論,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答案——例如伯格曼(Ingmar Bergman)說“電影根本是一種欺騙人眼睛的玩意兒”,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稱“電影是蒙太奇的藝術”,巴贊(André Bazin)認為“電影是照相的外延”,戈達爾(Jean-Luc Godard)則斷言“電影就是每秒鐘二十四格真理”,等等。

 

不僅如此。如果這些導演的回答還是就電影藝術層面而言,那在其他方面,電影也悄然發生了變化。我們發現,電影變得產業化了,因此有了好萊塢、寶萊塢和香港電影工業;電影也變得政治化了,因此有了中國或者蘇聯的左翼電影、意大利二戰時期的國家宣傳電影、西班牙的弗朗哥獨裁電影;此外電影變得精英化了,因此出現了新浪潮、左岸派、dogma95;電影同時變得世俗化了,因此出現了鎳幣影院、情節劇、DV浪潮;還有電影變得社會化了,因此出現了明星制、審查制、分級制;電影也變得科技化了,因此出現了有聲電影、數碼特效、3D技術……可以說,電影在內容、藝術、產業、政治、文化、技術、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也顯示出電影所包含的層面之雜、屬性之多、範圍之廣、類型之繁。

而這樣一種多元化和多角度,正是本書在寫作時所盡量奉行的原則。尤其,針對國內絕大多數電影教材側重藝術或美學特征的傾向,本書希望在尊重電影藝術或美學特征的基礎上,兼及其他層面的因素和標準,包括技術、產業、政治、社會、文化等。這樣一種處理方式,試圖將電影並不僅僅當成一種藝術,而是一個更廣大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環境中的藝術或商品形式。正因如此,本書不僅重視電影的制作與生產(導演、編劇和表演),而且強調電影的流通與接受(觀眾、發行、影院等);不僅夯實電影的傳統視聽語言(影像、調度和剪輯等),而且介紹電影的當代技術發展(數碼特效、VR技術、多窗口等);不僅突出電影的文化批評(國族、認同、意識形態等),而且體現電影的政治傾向(酷兒電影、底層電影、第三電影等);不僅強調“電影大國”的作品(美國電影、法國電影、中國電影等),而且顧及較少被提到的文本(非洲電影、拉美電影、東南亞電影等)。尤其,本書特別希望凸顯電影發展的“當代性”特征,即捕捉到電影在當下發展中所具有的一些最新特征與表現,這些內容也體現在藝術、技術、政治、產業、文化等不同層面。

因此,本書不會在此給出“電影是什麼”這一問題的答案,而是希望用接下來十五章的容量,從不同的角度去觸碰這一復雜而無解的問題,以啟發讀者去自行體悟並解答。而在以下來的小節中,我們從幾個角度進一步擾亂電影的既定面貌,令“電影是什麼”這一問題變得更為撲朔迷離,以此來強調本書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原則。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39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