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另一個古代世界(簡體書)
滿額折

另一個古代世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傑里托納著的《另一個古代世界》記述了古羅馬的雕像原來並不如我們所見的那麼通體雪白,在今天看來有些豔俗的裝飾品味,才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更貼近神性:

龐貝城普通的市民,除了在生存線上苦苦掙扎,在工作之餘泡泡澡堂、逛逛妓院外,亦如同今天的我們一樣飽受抑鬱症的折磨;

瞭解一個未被層層美化的古代世界,往往能讓我們看到自己看待事物方式的失真之處,幫助我們糾正、尋找事物的本來面目,因為即便如今我們不再以古代世界的視角看待事物,但我們的視野終究沒有脫離古代社會的框架對我們的塑造。

作者簡介

傑里·托納,劍橋大學古典學博士,目前是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古典文學系系主任,專攻古羅馬社會與文化史,出版過《古羅馬的大眾文化》等專著。

 

王豔,女,生於198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哲學碩士、香港理工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學和語言學。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多個本科和研究生翻譯課程,擁有十多年的翻譯經驗,涉獵題材廣泛。

目次

第一章 另一個古代世界 001

我們習慣了通過電影、繪畫、新古典主義建築來瞭解古代世界,這幾乎讓我們相信如果穿越時光回到過去會倍感親切。如果筆者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質疑這種熟悉感。

 

第二章 從底層社會看古代世界 025

現代資料表明,由於各種因素,生活在古代城市的外來者們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沒有什麼人脈,沒有朋友家人;他們一般都飽經滄桑,地位低下,拿著可憐的薪水,承受著拼命融入新環境所帶來的各種苦難。

 

第三章 什麼是古代世界?它出現在何時何地? 051

研究古代世界時從何入手?多數人在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會回答:希臘和羅馬。古人的藝術、知識、軍事成就在那時達到巔峰。

 

第四章 如何探索古代世界? 081

尋找不同的古代世界要用不同的方法,在科學領域,並不只有現代技術才能讓我們重新審視古代世界,像精神病學這樣的學科也能大大幫助我們領會困擾古代普通人的種種難題。

 

第五章 希臘和羅馬重要嗎? 109

我們一想到古代世界,首先映入腦海的似乎就是一片漫無邊際的蠻荒之地上矗立著的兩座象徵著文明的燈塔:華麗璀璨的希臘和氣勢恢宏的羅馬。把它們放在古代全球史中一窺究竟,在更廣泛的語境中審視,我們就能瞭解希臘和羅馬真正的與眾不同之處。

 

第六章 從經典作品看古代世界 135

從古代末期往前算的1500年漫長光陰裏,閱讀古代世界的經典作品是學習的基礎。科學的進步意味著古代世界開始在工業革命進程中越來越無足輕重,但在工業革命之後,經典再次復蘇。

 

後續研究 157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另一個古代世界

 

漫步羅馬是什麼感覺?羅馬,坐擁百萬人口的帝都,工業革命前西方規模最大的城市。我們在這裏會看到什麼?是熠熠生輝的白色古代廟宇和穿著寬鬆罩袍的羅馬市民?還是正在廣場上發表演說的西塞羅?又如果我們徜徉在雅典街頭,我們會不會看到蘇格拉底振振有詞地指出普通民眾的邏輯錯誤?我們能否不去注視派特農神廟的榮耀?本書並不想帶您領略這些大家早已爛熟於心的古代景象。

請想像另一個古代世界。我們穿行於一座古代城市之中會遇到什麼?首先,我們會獲得完全不同的感官體驗。垃圾和人體糞便的臭味撲面而來。儘管羅馬的排汙系統十分發達,但其僅限於城市的主要公共場所。只要一離開這些地方,人們就肆無忌憚地隨處傾倒汙物。城市中的奴隸和苦力會把部分垃圾清掃到城牆外的坑窪裏,但臭味仍在空氣中繚繞。

彌漫在空氣中的還有死亡。大批流浪漢死在街頭,即便是皇帝也難逃其擾。有一次,提多王正在用餐,街上不知從哪里鑽出一條狗,把一截手丟在他桌子底下。在前工業化時期,人們對垃圾和身體殘骸的態度與今日大相徑庭。這並不是說古代人認為屍體無足輕重。相反,他們跟《伊利亞特》中的英雄一樣,極度渴望體面的葬禮,即使只是在他們屍體上撒下一捧塵土。在羅馬,火化是較常見的處理方式:人們把屍體運到城外,放在簡易的柴堆上燒掉。像羅馬這樣規模的城市,死亡率較為穩定,也許每天都有一百具屍首在通往城市的道路兩旁化成灰燼。焚燒屍體的焦臭氣味把“遊客”拉到古代城鎮嚴酷的現實生活中。

今日的遊客在參觀萬人敬仰的古代景點時,大都對神聖之地心存敬畏。在羅馬鬥獸場內,出於對萬千亡魂的尊重,遊客都會安靜地站著。這並不奇怪。鬥獸場讓我們覺得古代世界如此不同,讓我們不得不尊重那些久逝的生命,但同時也會讓我們對這裏的生活產生錯覺。這裏的嘈雜之聲震耳欲聾:露天劇場和大角鬥場裏擠得下約25萬名觀眾,他們的歡呼聲響徹全城。木馬車哢嗒哢嗒地駛過石頭鋪就的道路;沿街小販大聲叫賣,商品五花八門,吆喝聲也隨之各異;趕牲口的人把成群的家畜趕到城裏,屠夫宰殺後供市民享用。

很多東西跟我們現在看到的不一樣。看看派特農神廟裏的雕像,大理石冰涼潔白,其簡樸似乎象徵著古代世界的純潔。希臘人創造了推理和科學,他們能透過事物的表像瞭解事物的本質。事實上,大多數(即使不是全部)古代雕像都粉刷過,或鍍過金,或上過釉,或塗過漆,著重凸顯面部的主要特徵,一眼就能將人吸引住。眼睛塗成白色再嵌入有色玻璃,盡可能讓其栩栩如生。嘴唇用厚重的紅色,誇張得像是用某種古法進行了膠原蛋白移植。而且越重要的雕像,著色就越大膽,成本也就越高。比如,朱砂和埃及藍用來展現皇帝至高無上的神權。如果您看到與古代雕像一樣的模型,肯定會覺得過於豔麗、浮誇,可當時的人卻認為這樣更貼近神性。這恰恰說明我們很難如古人一般看待古代世界。我們習慣了通過電影、繪畫、新古典主義建築來瞭解古代世界,這幾乎讓我們相信如果穿越時光回到過去會倍感親切。如果筆者在這本薄薄的小書中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質疑這種熟悉感。

這些色彩斑斕的雕像說明了一切,如果我們回到古代,甚至可能無法相信自己的感覺,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用某種固定的模式看待事物。我們聽到的聲音或許和古代人聽到的一樣,但是我們對聲音的理解卻與他們大不相同。我們覺得異常難聞的氣味在古代卻被認為再正常不過,所以我們得重新訓練自己的感官,才有可能融入古代人的生活。

我們認為五種感官認知是彼此獨立、各有特點的。但古代人卻把不同的感知官能混為一談,像塊調色板,顏色錯綜複雜又相互重疊。荷馬作品中的經典畫面“暗酒海”不僅與顏色有關,也與辛辣的味道和刺鼻的氣味有關,也許它暗示了站在海邊的感覺,就像酒醉後的眩暈感。這種用味覺、嗅覺和觸覺表達顏色的想法很難讓人理解。其實閱讀也是一種多樣化的感官行為。當時的作品不僅用於閱讀,也可用作聆聽。當然部分原因是古代人讀寫水平不高。通過味覺、聽覺和嗅覺體會純視覺的描述似乎再自然不過了。好作品通過文字讓讀者身臨其境。

古代人的讀寫水平低到什麼程度我們無從知曉,也許只有5%的居民識字,即能夠進行簡單的書面交流或是認得最基本的文字,能讀懂高雅文學的人就更少了,可謂鳳毛麟角。那時教育費用昂貴,普通人家的孩子很小就要幹活掙錢。我們通常所說的古典文化指的是一小撮富人的高雅文化。只有富人才有閒暇讀詩,研究散文中的出彩之處。事實上,正是這些毫無用處的活動吸引著社會的上流階層,正如今日學習拉丁語一樣。但這並不是說社會上其他人都不懂欣賞詩歌。世人都能欣賞荷馬和維吉爾的作品,因為他們的作品就是讓人誦讀的。正式場合的舞臺表演或非正式場合的廣場朗誦都大受歡迎。這並不意味著作為傳統經典課程核心的文學名著就要稍遜一籌。但要明確一點,如果我們想更清晰、更全面地瞭解古代世界,就得大大拓寬視野,不能光盯著高知群體。

古代社會的貧富差距懸殊。要成為羅馬參議員,最少得擁有一百萬塞斯特斯的財產,這些錢夠兩千個家庭生活一年。超級富翁擁有巨額財產,比如資助愷撒大帝登上皇位的羅馬首富克拉蘇估計擁有兩億身家。為了獲得像愷撒一樣的軍事成就,克拉蘇率軍入侵波斯,卻死於這場戰爭。波斯人將熔化的黃金灌進已經死去的克拉蘇的喉嚨裏,象徵他對金錢的極度渴求。我們無法去比較不同時代的財富。在古代,中產階級的缺失讓普通人覺得富人是那麼遙不可及。現代意義上的中產階級是指擁有強大經濟實力和獨特文化與價值觀的階層。當時還沒有資本主義,也沒有能夠催生信貸的部分準備金銀行制度。那時,財富就是土地和房產,而百姓很難獲取足夠的資本去購買。只有少數幸運兒才能賺夠錢躋身社會上層,而多數人只能靠做小生意或一技之長來改善生活,比如當理髮師或從事屠宰業。

對於縮減貧富差距,社會抱著這樣的期望:有錢有勢的人把他們的財富分一點給普通市民。不管是佈施麵包,還是請大家去戲院看演出;不論是在競技場舉辦鬥獸或角鬥活動,還是舉辦公眾宴會或興建大型澡堂,古代的政治精英為眾多普通市民,尤其是帝國時期的羅馬市民提供了享受優質生活的機會。羅馬皇帝用“麵包和馬戲團”雙方互惠互利的核心—來回報羅馬民眾對他的一貫支持。這恰恰說明普通人重視娛樂的程度不亞於注重溫飽,而艱苦的日常生活無疑讓這些娛樂活動顯得更加有趣和鼓舞人心。

古代是男權社會,只有男性享有投票權或擔任政治職務的權利。妻子對丈夫只能卑躬屈膝,女兒對父親得言聽計從。即便有類似小阿格裏皮娜那樣的女子在幕後左右宮廷的事例,也只能說明女子這麼做是何等離經叛道。為了兒子尼祿,她對權力的追求簡直達到了冷酷無情的程度,她甚至被指控用一盤毒蘑菇謀害親夫克勞狄烏斯。這證明了一種說法,即小阿格裏皮娜擁有的品質與當時社會認可的羅馬女性品質正好相反。有塊墓碑記載著丈夫對已逝妻子的讚美:“純潔、忠貞、慈愛、盡責、順從。”這是男性對妻子的全部期待。幾乎所有歷史遺留文字都是男人為男人寫的,那古代女性的聲音呢?

古代的人口結構也較為年輕化,但是年輕不代表健康。古人的平均壽命只有25歲多一點,而在現代西方世界,這個數字已經翻了3倍。惡劣的公共衛生、匱乏的基礎衛生條件,以及有限的醫療知識讓死神成了普通家庭的常客。“出生”這個詞很關鍵。在死亡的人口中,嬰兒首當其衝。約1/3的嬰兒出生不到一年就夭折了,約一半的兒童死時不足5歲。只要能熬過頭幾年,往後的日子就好多了;能活到10歲的基本能熬到50歲。能活到我們認為的退休年齡的人不多。祖父母實屬罕見,父母過世或者孤兒反倒比比皆是。古代家庭中父親作為一家之長掌管一切的畫面可能得改改,因為在殘酷的現實中,很多父親因為疾病、瘟疫或戰爭早早地就去世了。嬰兒的高死亡率讓女性不得不儘量多生孩子:平均每個女子需要生育5至6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穩定。社會需要女性年紀輕輕就開始生育,比如有塊墓碑上提到一個名為韋圖裏亞的女人,她27歲就死了,死時婚齡16年,生過6個孩子,其中5個在她活著時就夭折了。即便按古代標準,11歲結婚也算是早的。大多數女孩等到15至19歲,就會由父親安排嫁給比自己年紀大很多的男子,如果父親過世,則由叔父或兄弟安排。

雖說古代社會是男性掌權,但其人口卻主要由外鄉人和其他邊遠地區人群組成。即便是男性之中,也僅有小部分人享有權利。我們知道雅典是民主的發源地,但雅典及其周邊地域中大約25萬總人口中,只有3萬左右的公民。雖然這個數字曾一度接近6萬,但著名政治家伯裏克利把公民准入資格提高到更加難以企及的水平,所以只有約10%到15%的雅典人享有投票權。誠然,小部分人的民主更為徹底、直接:每一位公民可就立法提議、投票,並不存在誰“代表”的這種情況,人人都得自己拿主意。大眾並不相信選舉,因為選舉的結果往往被權貴用錢操縱。大家認為隨機選擇才是真正的民主,就像現在選陪審團制度一樣。但是用我們現在的標準來看,當時有選舉權的人只占社會的很小一部分,並且這一小部分還受性別、種族和出身等偏見的制約。

奴隸是古代人口的主力軍。我們很難估算古代到底有多少奴隸,因為手中的可考資料少得可憐。但是不管怎樣,奴隸數量因時因地大不相同。雅典和古羅馬時代的義大利是世界史上兩大奴隸社會。它們在帝國各處搜羅奴隸,然後讓奴隸去耕田、採礦,或者當餐仆。奴隸占義大利總人口的20%左右。在羅馬,奴隸隨處可見,約占人口的1/3。

但令人稱奇的是當地人對奴隸熟視無睹。我們無法通過諸如《為奴十二年》或其他一手資料瞭解古代奴隸的生存狀態。在古代,奴隸制度再正常不過,人人都司空見慣。沒有廢奴運動,也無人探討廢除的可能性。那時有個奴隸,跟現在有台冰箱一樣普遍。如果我們去一座古代城市,我想奴隸的存在會讓我們覺得很不適應。不論是趕著去集市買食物,還是抬著主人去廣場,古代奴隸像馬一樣幹活。奴隸的廣泛使用讓我們看到古今差異的核心所在。

對奴隸的野蠻粗暴讓人瞠目結舌。哈德良是個公認的好皇帝,有一次他在寫信時遭到一個奴隸打擾,立即龍顏大怒,用正在寫字的筆尖把奴隸的一個眼珠捅了出來。事後,身為一個“好”皇帝,他的確向那位奴隸道歉了,並且詢問那位奴隸該如何補償他。那位奴隸直接答道,什麼也換不回他的眼睛。皇帝感到苦惱,不是因為他把人弄瞎了,而是因為他覺得自己不該失態。好吧,這樣的故事也許很難反映奴隸的真正的日常生活。有資料顯示,日常生活中的情況更讓人揪心,對奴隸使用暴力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有份銘文記錄了懲罰服務的價目表。如果想要鞭打、折磨或處死你的奴隸但又不想髒了手,那就請專家吧。出幾磅麵包的價錢,就有人上門代勞。他們甚至貼心地自帶刑具,從鞭打用的絞架到把奴隸釘在十字架上用的釘子。有必要的話,還可以用滾燙的松脂折磨奴隸。

有些懲罰幾乎殘酷到荒唐可笑的地步。羅馬有個叫維狄烏斯·波利奧的有錢人邀請朋友奧古斯都大帝共進晚餐。中途有個奴隸不小心打破了一個價值不菲的水晶杯,擾了大家的興致。維狄烏斯為了向皇帝展示他的強硬手腕,直接下令把那個奴隸丟進自家魚塘喂鰻魚(有人說是七鰓鰻),但奧古斯都大帝並不為所動。事實上,他對這種新奇的殘暴手段大為光火。他命令維狄烏斯放了那個奴隸,又讓其他奴隸把所有的水晶杯都找出來,當著主人的面砸得粉碎。最後他命令維狄烏斯填埋魚塘,殺光鰻魚。

這個有趣的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古代人都對自家奴隸異常殘暴的。大多數人都和奧古斯都大帝一樣,對這種離奇的殘暴手段大為驚駭。出於獲取最大利益的考慮,奴隸主明白,光靠恐嚇是不足以讓奴隸辛勤工作的。相反,他們用五花八門的手段來激勵奴隸,比如賞賜奴隸給予奴隸重獲自由的希望等,好讓奴隸更自主高效地工作。奴隸也是一種投資。奴隸是花大價錢買來的—這些錢差不多夠養活一家四口兩年。對奴隸不好只會折損奴隸主的資產價值,讓他們本該有的回報縮水。

羅馬人和希臘人不同,他們對外鄉人更為包容。他們會讓聽話的奴隸(尤其是與主人有直接關係的家內奴隸)恢復自由之身,成為公民。同樣,羅馬人不停地征服世界,隨著時間推移,所到之處或多或少會被羅馬同化,這樣做大大促進了羅馬的公民制度。征戰越多,軍隊就越龐大。征戰的步伐不存在自然界線的制約,儘管被納入帝國版圖的一切都被羅馬化了,但是千萬別認為羅馬帝國到處都一樣。沒錯,很多行省都有露天劇場,這些劇場,主要分佈在西方,已知的272個有252個都在那裏;羅馬行宮的確也遍佈鄉野,但這些卻都是當地貴族所建。實際情況是羅馬帝國囊括了不同的文化形式,有英格蘭的普通百姓—羅馬人稱之為“髒兮兮的小大不列顛人”,也有拒絕完全被羅馬同化的猶太人和敘利亞人,這不單是一種抵制行為。羅馬帝國是個多元文化的混合體。在不同的場合,人們以不同的身份示人:跟政府打交道時,他們會強調自己的羅馬公民身份或對皇權的忠誠;但參與當地政治時,他們則會說當地語言,突顯自己在小鎮的人脈;而當地統治者互相見面時,受過希臘和拉丁古典文學教育的共同經歷會讓他們立刻找到共同語言。任何對古代世界的闡述都不應該將對這種多元文化的探究排除在外。

古代宗教盛行,但宗教可遠不止是矗立在奧林匹斯山的古老眾神。古希臘和古羅馬國家層面的宗教活動當然是以眾神為主,但這遠非全部。古代世界就像個宗教超市,信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圖隨意挑選信仰。他們可以選擇占卜算卦,拜訪占星師;也可以拜訪預言家,請眾神參詳自己遇到的日常問題。著名的阿斯特蘭塞克斯神諭羅列了92條日常困惑。“我會獲得自由嗎?”一個憂心忡忡的奴隸問。“我家人會死嗎?”有人問,也許是病人的配偶。“我會承繼家產嗎?”也有人問,或許擔心自己雖然極力討好一位年長的親戚,但還是無法令他改寫遺囑。又或者有人做了一個不祥的夢,想要解夢人幫忙解答眾神想在夢裏向他傳遞的資訊。也許有人害怕自己孩子遭到惡毒鄰居的詛咒,所以花錢請術士施咒來化解。這些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各路神明,是繽紛多彩的古代宗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隨便在哪條古代街道上走一走,我們會發現身邊千奇百怪的宗教形象:畫在門上的家庭守護神;用於避邪的畸形侏儒風鈴;把驢頭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帶侮辱性質的圖畫。教堂不是與世隔絕的,宗教也不是它的唯一功用。那些坐落在道路盡頭的教堂,除了讓人們每個禮拜去一次的功用外,更多地用於舉辦偶爾才有的盛事。在古代,什麼都跟宗教有關。從希臘戲院到旅館,從公共祭祀到競技前的宗教遊行:得不到眾神的首肯,一切都無從談起。在那個世界,無神論是不可想像的。

有些虔誠的行為著實令人困擾。為了朝拜大母神,牧師身穿絲綢大氅、頭戴金色花冠站在蓋著鐵柵欄的坑裏,等著用鮮花和金飾裝點的公牛在他頭上被宰殺。他任由公牛的鮮血透過鐵柵欄澆到自己身上、臉上,甚至特意讓血流進嘴裏。等血液浸透全身,他從坑裏爬出來,站立在眾信徒面前—無比純淨,像是重獲新生。他經受了血的洗禮。這與基督教的洗禮相似卻又不同,兩者的目的都是象徵性的重生,但前者用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力,而不是像基督教裏只象徵性地浸一下水。無怪乎記錄這一切的基督徒在描述這種宗教儀式時會充滿敵意,他被血嚇壞了,同時卻也可能因其與基督教的目的類似而心存顧忌。或許他誇大了整個過程,好貶低宗教競爭對手?不管哪種解釋,都告訴我們看待古代作者時要慎重,不能只看表面,因為他們別有用心,各有各的打算。

這一切都太荒謬了。世界上不是有哲學嗎?那些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精妙論證的自然知識、物質世界真相,以及對事物的邏輯推理在哪里?我們如何看待荒謬與理智之間的關係?事實很簡單,踐行哲學思想的只有一小撮人,主要是上流社會人士。我們不是說這一小撮人的發現對於人類思想史和智力發展不重要,而是說只有在更為廣闊、教育水平低得多的大背景下,我們才有可能理解那個更為寬泛的古代世界。

就拿古代醫學來說,我們都會認為它是現代科學醫療的先驅。為了紀念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生活在西元前5世紀到西元前4世紀),很多醫生仍然對他宣誓,雖然沒人要求他們這麼做。按傳統說法,正是希波克拉底根據臨床觀察的實際應用,才建立起醫學這個獨立行業。他坐在病人床邊,對身體疾病做推理判斷,並記錄病史,為他人提供了歸納法的典範。其實對於這段描述,杜撰的成分大於事實。希波克拉底死後,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他醫術精湛的故事,比如治癒了飽受瘟疫的雅典人等,無一不誇大其詞。甚至有人說波斯國王邀請他去波斯治病。事實上,宣稱是他所著的大約70個文獻裏,沒有一個是他本人所寫。希波克拉底誓言也許並不是出自他手,而且在很多場合都經篡改,刪減了不適用於我們現在對醫生看法的內容。比如原文開頭第一句開宗明義,祈求神力:“我以醫神阿波羅、阿斯克勒庇俄斯、健康女神、萬靈藥神、康復之神及諸神的名義宣誓……”宗教與醫學兩者密不可分,與它在生活其他領域扮演的角色一樣。神無所不在。

更令人稱奇的是,希波克拉底提出的醫療方法只是萬中之一。廣義來講,古代醫生都把人體看作體液的組合,而不是由器官構成。他們認為人體包括四種體液—黑膽、黃膽、血液、黏液,其中黏液又包括汗液、精液、尿液和唾液在內的其他液體。這些液體失衡就會生病。此外,古代醫生似乎誰都不服誰。在殘酷的市場裏,他們是競爭對手,為了超過對方,大家都想方設法讓病人覺得自己的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比其他醫生更具吸引力。有的醫生認為所有疾病都可採用一種療法:不管疾病是由收縮還是舒張引發的;也有的醫生根據各個病人的不同症狀給予針對性的治療;還有一個流派則致力於找出表症的深層原因。

古代看醫生很貴。多數看外科醫生的病人都是社會上層人士,平民百姓只能靠民間療法了。老普林尼建議患嚴重頭風的病人親一下騾子的鼻子。這也許不是我們一想到古代醫療就會立即聯想到的療法。有些人嘲笑醫生浮誇荒謬的學說,比如古代有個笑話,病人對醫生說,“我拉肚子,肯定是我體液出了問題”,然後醫生答道,“趕緊滾去廁所,免得壞了我好心情”。魔法是另一種廣受歡迎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法。治療咳嗽的話,讓患者在羊皮紙上用墨水寫下一個簡單的咒語就行。我不知道古時候羊皮紙好不好找,但我懷疑狡猾的術士是乘機向人兜售他手邊碰巧有的東西。有的咒語頗為複雜:治療痛風的方法是先坐下來,把黏土放在腳下,然後在紅褐色的油裏煮一隻螞蟻,再跟無花果、葡萄乾、委陵菜混合後,用來擦腳。各位儘管一試。

與性相關的東西也很常見。尺寸誇張的陽具模型經常用來驅邪。很多性形象在我們看來像同性戀:男人間性愛是常見主題。這一點很複雜,因為古代性愛中,施與受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重要的是誰對誰做了什麼,跟與誰做愛沒關係。佔據上方的位置是最重要的,而接受方通常是可恥的。古代性愛尤其看重地位,這跟今日迥然不同。這也說明,古代性愛絕不是像後來的基督教文化一樣被分隔在日常生活之外的。性和性衝動十分普遍,其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在龐貝的維提之家,門廳牆上是一幅生殖之神的壁畫。想像一下,你家裏掛著這樣一幅畫會怎麼樣?這種態度讓後來的基督教作家深感不安。古代城市中的妓女也無處不在。擁進城裏找工作的年輕未婚勞工都是靠妓女解決生理需求的。妓女都是在半公開場合工作,通常是小旅館,也就是說這樣的性行為容易被不經意聽到。妓院裏傳來的鬼哭狼嚎令基督教徒對羅馬社會的弊病得窺一斑。

日常語言有時也不堪入耳。我們可能覺得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是高雅語言,但其實裏面也有許多稀奇古怪的髒話。有個塗鴉寫著,“我幹了尼索斯十次”。西元前41年冬季,屋大維的軍隊包圍了佩魯賈,守城將士曾用投石器還擊。這些遺留下來的投石器上有的刻著:“我瞄準了屋大維的屁眼”;有的刻著:“喂,屋大維,快來舔我的蛋”!在原始粗野的古代世界,大多數人得依靠繁重的體力勞動才能存活,所以很多人對這種過激的言辭侮辱樂在其中也很正常。

高雅文化只是古代世界的冰山一角。大多數人目不識丁,幾乎或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通常被視為經典的名著典籍。其他更為淺顯易懂的作品反而能為我們展現古代完全不同的一面。對古代世界的研究需要另闢蹊徑。考古學就很管用,不論是用來分析龐貝城裏的屍骸,還是考察水車產生的影響。新科學方法能幫助我們發現古代人的飲食習慣及其不妥之處。要瞭解另一個古代世界,對新時代的探索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光是古雅典和古羅馬共和國,還有繼承亞歷山大帝國的希臘化王國,以及後期的羅馬帝國—這得感謝在今日主導西方世界的基督教。希臘和羅馬不再孤立存在,而是作為世界史的一部分。比如,波斯人如何看待希臘人?與古代中國比較,羅馬帝國是如何發展壯大的?最後,通過瞭解古代世界,我們才能認清一點,那就是對古代世界的詮釋如何豐富我們對現代世界的認知,比如從什麼是好的藝術到如何解讀伊斯蘭世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