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萌的宣言:圈內人看漫畫、動畫與遊戲的世界
滿額折

萌的宣言:圈內人看漫畫、動畫與遊戲的世界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8529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一場關於「萌」與「另類愛情」之可能性的辯論
★AMAZON 4.5顆星評價!

日本動畫、漫畫及電玩遊戲的死忠粉絲使用「萌」一詞來指涉他們對於喜愛的角色所發展出來情感上的依戀感受。
像對涼宮春日這個角色有狂熱崇拜的追隨者,而初音未來,一位「虛擬偶像」,則早已成為現今日本家喻戶曉的大明星之一。

「萌」是日本動畫及漫畫在全球成功的背後推動力量。

本書作者派翠克•加布雷斯是世界著名的「萌」權威專家,他在書中訪問了日本漫畫及動畫世界中的重要人物,以提供第一手的深度主題研究。
在本書中,讀者將可以看到最原初的萌角色,像是手塚治虫在其科幻漫畫失落的世界中的綾目;以及他們如何影響整個世代的漫畫家?
而究竟是什麼建構了理想的「萌關係」?以及為何有些動漫迷甚至想要與他們的虛構心上人結婚?

本書附上超過一百幅的新舊萌角色圖片,絕對能讓動畫與漫畫迷欣喜若狂。

作者簡介

派翠克•加布雷斯(Patrick W. Galbraith)
加布雷斯為日本東京大學資訊研究博士,現於美國杜克大學攻讀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他是《御宅族百科全書》與《御宅族空間》(Otaku Spaces) 兩本書的作者,並身兼日本流行文化的專家。其文章經常出現在雜誌《大都會》(Metropolis)、《美國御宅族》(Otaku USA)、《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以及《當代日本研究電子期刊》(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Japanese Studies) 上。

譯者
江素慧
德國弗萊堡大學(Albert-Ludwigs-Universität Freiburg im Breisgau)政治學博士,曾任職政府研究機構及多所國內公私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目前悠遊於研究、寫作與翻譯三方原。譯有《外資、民主與發展》(韋伯文化)、《外卡效應》(臉譜出版)、《普世人權:理論與實踐》(巨流圖書出版)、《動畫之魂:創意合作的日本動畫產業》(交通大學出版)等書,並合著《另眼看御宅—跨媒體傳播下的日本文化剪影》(交通大學出版)一書。

審訂
許經夌(ZERO)
美國Tufts大學物理博士,動漫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創始成員,熱愛物理與動漫畫,常在思索如何將兩者做最有趣的結合。曾與同盟成員共同於東海大學、交通大學開設「御宅學」相關課程,並合著有《動漫2000》、《動漫2001》、《日本動畫五天王》、《ACG啟萌書》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專業推薦

U-ACG網站負責人•梁世佑︱政治大學台文所副教授•李衣雲︱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周文鵬──萌力推薦

捕捉「萌」概念演化脈絡的絕佳參考書。──許經夌(ZERO),本書審訂者

本書訪談日本起源的萌文化相關創作者、評論者,對我們創作者是很難得的寶藏!──韋宗成,漫畫家

萌是在一座玩樂殿堂中的鏡廳;在心靈上的一種偏執;一片詞源學的灌木叢;以及有時候是一種充滿爭議性的社會現象。我無法想像除了派翠克•加布雷斯這本充滿豐富插圖及訪談資料書之外更好的萌世界入門介紹了。──斐德列克•修特,《漫畫!漫畫!日本卡通的世界》的作者

加布雷斯創造了至今最具決定性的萌誓約。──布萊恩•阿許克夫特,《日本中學女生的秘密》作者

究竟什麼是萌?加布雷斯透過深度的訪談和角色分析以令人著迷的方式一窺所有組成這個萌世界的元素。──丹尼•周,www.culturejapan.com網站負責人

★AMAZON 4.5顆星評價!海外讀者熱情推薦!

本書令人大開眼界、引人入勝……它會引起人們對日本文化的好奇。──安得列雅•理平斯基(紐約公共圖書館)

當我得到它,並開始翻閱它,就無法停止我臉上的笑意。讀它是一種純粹的喜悅,並教會了我很多。任何喜歡少女的人,都應該對動漫史感興趣。──讀者尼可

很高興我發現了這本書,它是任何動漫,漫畫和遊戲愛好者的寶藏!──讀者艾蜜莉•G•羅傑

審訂者序──「問世間萌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許經夌(ZERO)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
在「御宅文化」,也就是ACG(動漫畫及遊戲)相關文化,普遍地被社會大眾所認知,並成為學術圈研究熱門主題的現在,「萌」是不可不提的關鍵字。
「萌」這個用語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原本只是御宅圈內人愛用的「黑話」,卻在進入21世紀之後,也就是約十年前,從日本開始,產生了大爆發式的流行,熱潮從ACG界延燒到主流社會,成為大眾媒體的焦點。當時為了將這個現象即時地介紹給台灣的讀者,我所屬的動漫畫評論團體「傻呼嚕同盟」還寫了一本叫做《ACG啟萌書──萌系完全攻略》的書,介紹了與「萌」相關的屬性概念以及隨之而起的正反論戰。
但是,「萌」到底是什麼?
至今這仍是讓研究學者及御宅同好爭論不休的有趣主題。雖然從漢字上我們可以望文生義地去感受它,但是「萌」的定位及指涉的範圍,在這十幾年來,仍有新鮮的發展及變化。而現在這一本《萌的宣言:圈內人看漫畫、動畫與遊戲的世界》,正是捕捉「萌」概念演化脈絡的絕佳參考書。
本書的作者派翠克‧加布雷斯博士成長於美國,留學於日本,一直保持著對御宅文化的高度興趣,也親身經歷了日本秋葉原「萌」風潮的崛起。他在本書中進行了一系列的訪談來討論「萌」,訪談對象遍及創作、產業、消費、評論及研究等面向,除了兼具廣度及深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傳達出了熱情。
翻譯這樣的一本書絕非易事,本書的譯者江素慧博士以她的專業成功地完成了這項挑戰,而這本以英文寫作、討論日本文化現象的書,能夠如此地與華文圈的讀者見面,也正可說是明治大學教授森川嘉一郎所指出的「御宅文化可以跨越語言、國界及種族隔閡」的體現。
讀這本書的時候,您可能會有點困惑,因為針對同一主題,各個訪談對象通常有著不同、甚至是衝突的觀點。但是不用擔心,「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隨著本書走過一趟經驗分享及思想探究之旅後,屬於您自己的「萌」,可能就在您的心中了。

目次

推薦序:萌,不只在動漫裡!/韋宗成
審訂序:「問世間萌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許經夌
引言:愛上日本的虛擬角色
伊藤公雄 從社會運動到少女漫畫:另類的男性氣慨
小谷真理 青春的回憶:從女性主義觀點看御宅族
大塚英志 從少女漫畫到美少女漫畫:「萌」並不酷
佐藤俊彥 關於魔法少女與男性迷群(第一部分):一種不同的女英雄
布川郁司 關於魔法少女與男性迷群(第二部分):善良勝過力氣
POP 在秋葉原的中心談論萌:繪畫作為一種生活的方式
桃井晴子 萌之音懇請大家的理解:對抗性別規範
Toro美 來自地下的筆記:Mii的聲音
島田文金 拉近裝甲機械與萌的距離:可愛的女孩與酷機器
前田純 催淚遊戲:讓玩家感動落淚
伊東雜音 女孩畫女孩:關於美少女遊戲
本田透 愛情革命來了:為什麼一位男性會推薦幻想式的愛情
森永卓郎 為愛或是為錢:一堂關於萌的經濟學
東村光 萌學習研究會:將御宅族帶入校園
想田充 萌學協會:談談萌學
森川嘉一郎 向秋葉原學習:萌如何改變一個鄰區
伊藤剛 線條的樂趣:乘著新浪潮而起
東浩紀 為萌觀點施加壓力:敘事之死亡
齋藤環 御宅族的性:獨特的慾望傾向
名詞解釋
索引

書摘/試閱

引言:愛上日本的虛擬角色

「你們知道日本人的萌愛嗎?就是那種有社交障礙的男性深愛著印有美女圖案的大抱枕。」詹姆士‧法蘭柯(James Franco,譯注:美國知名演員,曾參與《蜘蛛人》演出)在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於2010年一月所播出的情境喜劇《超級製作人》(30 Rock)中客串演出時所提出的問題。稍後他在該劇再度出現時抱著一個枕頭,上面草率地畫了一個動畫少女。法蘭柯叫它貴美子(Kimiko)。觀眾忍不住大笑了。
這些笑聲是源自於全球逐漸認識到日本流行文化,包括了部分漫畫、動畫與遊戲的超級迷群所表現的誇張行為。正如日本動畫和漫畫被認為跟卡通及連環圖畫有差別,日本動畫與漫畫迷也自成一格,被稱為御宅族((otaku)。當說到「萌」的時候,法蘭柯提供了一個對於御宅族的簡潔描述:「具有社交障礙的男性」,他們全心投入愛慕著虛擬的女孩子。《超級製作人》的編劇是從哪裡得到這種想法的?也許是2009年七月在《紐約時報》上所刊登的一篇文章,將「萌愛」與人形抱枕描寫成日本的社會現象。由於像這樣的文章在大眾媒體中很普遍,因此許多人看著劇中情節不禁點頭微笑並想著,「是的,法蘭柯,我們都知道萌!」
但是萌究竟意味著什麼?《超級製作人》的觀眾看到了一個男人抱著他心愛的枕頭。這是萌嗎?原本是圈內人才懂的笑話,但看起來似乎每個人都隱約瞭解萌,不需要多做解釋。法蘭柯已經做出了示範。他說這是日本文化。我們知道他們是怪咖,對吧?結案。
為了闡明一種不流俗的萌意涵,我們需要一些定義與背景脈絡。就語言學而言,萌(日文萌え,英文moé)是動詞萌發的名詞形式,意思是發芽或是萌芽,代表著青春活力,早在八世紀的日本詩歌中就已經出現。萌也可以是特定名詞,在漫畫、動畫與電玩遊戲中通常是特別指涉年輕的少女。moé這個字讀做「魔A」(亦即,最後的e特別加重發音為kk音標中的[ɛ])。
在1990年代,御宅族聚在網路上討論漫畫與動畫角色並開始使用萌這個俚語來表示燃燒的熱情。故事是這樣的,他們嘗試打出moeru(燃える),燃燒的動詞,但電腦卻常常錯誤地轉成同音的動詞moeru(萌える),萌芽。
在當代的用法上,萌意味著對於虛擬角色的深情反應。而這項定義有三點要注意:首先,萌是一種反應,一個動詞,已經發生了。第二,作為一種反應,萌恰恰是對於某個角色的反應,而非特定角色本身。第三,這種反應是由虛擬角色所觸發的。
能夠觸發萌反應的角色,有時候被稱為萌角色(moé kyara,譯注:kyara源自charater的日文發音),通常是來自漫畫、動畫以及遊戲電玩。角色的實體呈現--人偶、印上角色的抱枕--都可以觸發萌。若與角色有關的音樂與聲調也被形容為萌。
一個打扮成某個角色的人可以觸發萌,正如同一個物件可以被擬人化成萌角色。重要的是,這種反應不是針對物質的形體、聲音、服裝或個人,而是針對這個角色。
再回來看我們的定義,萌是對虛擬角色的反應,而當我們談到萌的時候,也必須討論人們如何與虛擬角色互動。
現有證據顯示,與漫畫、動畫或遊戲中的角色互動,很明顯的可以讓人更加迷戀角色。的確,某些御宅族將這種迷戀稱為「結婚」。這可以是很隨便的,像是稱呼某個喜愛的角色是「我的妻子」,或是很嚴肅地宣稱這是一種長期忠誠的關係。例如作家暨文化評論家本田透(Honda Toru)就曾經說過他跟川名岬(Kawana Misaki)結婚了,她是一位失明的高中生,來自遊戲《One~光輝的季節~》(1998)的一個角色。本田透是位害羞的男性,也多少有點極端,他在一本2007年的著作《推薦腦內戀愛》中鼓吹萌愛。
許多人已經追隨本田透的腳步了。在2008年10月22日,一位名叫高下太一(Taichi Takashita)的男性,架設了一個請願網站,要求日本政府在法律上認可與虛擬角色的婚姻。在一週內有一千人連署。2009年11月22日,一位自稱為Sal 9000的人與《LovePlus》遊戲(譯注:由科樂美所開發的戀愛模擬遊戲)中的一個角色在東京舉行了正式的儀式。「我愛這個角色」,他這麼對CNN說。「我很清楚我無法真正地或合法地跟她結婚。」還記得法蘭柯的抱枕嗎?2010年3月11日,一位韓國男性宣稱他娶了印在抱枕上的角色。
一方面,這些由御宅族戲謔表現的結婚儀式,我們無須太認真對待。然而,另一方面,這些婚姻卻很明顯地有其作用。如同人類學家伊安‧康德理(Ian Condry)所見,御宅族用政治行動來對他人展示他們的努力,希望外界接納他們對於虛擬角色的愛。這些向虛擬角色的公開示愛構成了對於常態規範的重要挑戰。本田透稱這種對萌愛的覺醒是一種「戀愛革命」,而這需要擁抱虛擬角色並且從具壓迫性的社會及性別規範當中解放出來。在此申明,本田透不在乎對於這種婚姻的法律認可,因為他拒絕那些在他看來腐敗的機構權威來合法化他的愛情。
要瞭解萌,我們需要考慮人們一開始是如何變得迷戀漫畫及動畫的角色。將美國卡通及連環圖畫與日本充滿活力的大眾媒體形式漫畫與動畫相比,會產生嚴重誤判的風險。想想手塚治虫的《原子小金剛》(Astro Boy, 1963-1966),這部從1963年開始每週播放的電視動畫是改編自暢銷漫畫,有搭配銷售的產品與贊助商、衍生性商品及玩具。媒體研究者馬克‧史坦伯格(Marc Steinberg)認為這變成日本角色經銷的基本模式,而現今則無所不在。長期浸淫在這種滲透之下,日本角色是日常生活中非常真實與親密的一部分。
就精神科醫師齋藤環(Saito Tamaki)看來,對於那些跟虛擬角色一起長大的人來說,虛擬角色可以成為浪漫愛情的對象。一個人的初戀很容易是一個漫畫角色,如同喜歡電視上的偶像歌手或班上的女孩。當我初見齋藤醫師時,我有點驚訝於他能夠如此順口的說出這些話來。我逼他說愛上虛擬角色是怎麼個尋常的事,他卻反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愛上漫畫角色是件奇怪的事?」我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景,因為它向我揭示了日本看待角色人物是多麼地與眾不同,跟美國比起來,日本具有相當普及的漫畫與動畫文化。
萌的根源比許多人所猜想的還要深遠。海倫‧麥卡錫(Helen McCarthy),多本漫畫與動畫相關書籍的作者,注意到戰後手塚治虫的漫畫與當代後進的相似性。麥卡錫特別指出手塚治虫1948年的作品《遺失的世界》(Lost World)。在這本作品中,一位科學家在一個異星世界中已經發展出一種從植物物質遺傳工程製造女性的方法。這位科學家想將這種植物女性販賣為奴,而他製作的原型則對於潛在買家十分具有吸引力。另一位到達外星球的科學家則跟某一位植物女性--彩女(Ayame)--結成好朋友。後來,他們兩人被困在外星球上並且決定要以「兄弟姊妹」的方式一起生活。正如同麥卡錫在她的部落格上所寫的「這就是最根本的萌--一位天真無邪、確確實實的萌女,一位足以讓父親驕傲,有著英雄之心與保護本能的宅男。」 儘管大部分人都同意麥卡錫的分析,明治大學的教授森川嘉一郎(Morikawa Kaichiro)則指出,他認為彩女的外表吸引力對年輕男性讀者而言,是很挑動人心的。許多日本戰後的漫畫家都將《遺失的世界》列為具重要影響力的作品。在此意義下,森川說手塚可被視為播下了萌文化的種子。
吾妻日出夫(Azuma Hideo)屬於那些首批以明確的角色吸引力回應手塚作品的漫畫家之一。在1970年代,吾妻結合手塚漫畫中的渾圓身形以及少女漫畫那種很有特色的臉龐,而成為一種混合形式,亦即著名的美少女,意謂可愛的少女。
美少女角色的迷群正是那些最早被貼上御宅族標籤的漫畫與動畫狂熱分子。專欄作家中森明夫(Nakamori Akio)於1983年為次文化雜誌《布里可漫畫》(漫画ブリッコ,Manga Burikko,譯注:日文中Burikko通常意指裝可愛的女孩子)所寫的文章中,使用了御宅族這個詞來意指怪胎或是魯蛇。在中森論及御宅族的文章中特別提到了吾妻日出夫,而那些迷戀及受美少女所吸引的人則被冠上了除了御宅族之外的各種名稱,包括水蛭與鼻涕蟲!中森這麼惡劣的回應反映了外界對於男性與美少女角色互動方式的一種普遍不安。文化評論家竹熊健太郎(Takekuma Kentaro)回想起看到美少女漫畫越來越受歡迎時的震驚與沮喪,正如漫畫編輯佐佐木果(Sasakibara Go)及社會學家吉本松明(Yoshimoto Taimatsu)指出,1970年代後期是日本迷群「價值轉換」的一個關鍵時刻。
1978年及1979年正是關鍵時刻。知名的創作者宮崎駿給了他的影迷兩個女性角色--在電視動畫《未來少年柯南》(Future Boy Conan, 1978)中的拉娜以及動畫電影《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The Castle of Cagliostro, 1979)中的克蕾莉絲--而她們擁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追隨者。如同記者高月靖(Takatsuki Yasushi)在他2010年出版的著作《蘿莉控:日本的少女愛好者及其世界》(Lolita complex: Japan’s girl lovers and their world)所稱,有關克蕾莉絲的同人誌多到足以自成一類別:克蕾莉絲雜誌。同樣在1979年,吾妻日出夫跟朋友出版了首部的傳奇同人誌:《Cybele》(譯注:日本第一本蘿莉控同人誌),強調一種駕凌現實主義的可愛美學並且讓許多迷戀美少女角色的迷群開了眼界。
更進一步,在1979年,日本電視播出了動畫《機動戰士鋼彈》(Mobile Suit Gundam)。該作品通常被視為一部「寫實系機器人」動畫,並且深受日本以外的機甲(mecha,譯注:在日文中常用來指科幻作品中的機械裝置)愛好者所追捧。該作品在一開始被日本國內的死忠科幻迷強烈地批評,他們蔑視作品對人際關係的誇張強調,並且痛斥該作品影迷的淺薄與激動。儘管今天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了,但是當時的新聞詳細報導了鋼彈迷如何地裝扮成動畫中的角色,並且成為東京青少年文化中心原宿街頭上的奇觀。儘管表面上的主題是機器人,鋼彈迷長期以來都在其同人誌上塞滿可愛少女的圖片。
在鋼彈之後出現了《超時空要塞》(譯注:Macross,又譯為《馬克羅斯》,1982-1983,台灣於1985年放映時譯名為《宇宙戰艦》),再次歌頌寫實風格的機器人,但同時特別刻畫了戲劇性浪漫的情節。在佐佐木果於2004年所出版的《美少女的現代史》一書中,他甚至主張《超時空要塞》的故事驅力是三角戀愛,而不是與入侵的外星人戰鬥。除了全心關注機械設計與戰鬥陣式之外,《超時空要塞》迷也同等注意作品中美麗的角色設計及偶像表現。這部混搭作品的製作以及其在影迷間的大受歡迎,可以被視為當時對於機器人及美少女兩者皆有高度興趣的證據。

[…]

《萌的宣言》這個書名讓我回想起許多事。我記得跟著革命的萌主義者同盟一起於2007年6月30日在秋葉原街道上遊行,我記得男人、女人、年輕人和不怎麼年輕的人都打扮成動漫角色或是1960年代日本學生激進份子的經典模樣。我記得人們加入遊行,而人數膨脹到500人。我記得又唱又跳,還有原本有序的政治口號逐漸被群眾激昂的怒吼所取代。靠近我旁邊的一個團體一再地呼喊「讓我保有春日!」指的是動畫影集《涼宮春日的憂鬱》中的女主角。許多女性,還有一些男性,都打扮成春日。
這個革命的萌主義者同盟聚在一起分享對於虛擬角色的熱愛,並抗議秋葉原區打算施行限制民眾公開展示對於角色熱愛的新政策(原本大家可以角色扮演並且大搖大擺地在街上又唱又跳),據說這會干擾商業活動及觀光客。而這些抗議者想要的只是保有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公開地展現對於像春日這種美少女的喜愛。多年之後,我在美國的一場動漫大會上親眼目睹對於所謂萌御宅族的批判,那裡的人也多少被認為是引起混亂且令人不安的。
經過這麼久,我仍然不怎麼瞭解反萌陣營的立場,他們稱某些迷群是「萌豬」或更難聽的話。究竟某人愛上一個角色並且想跟別人分享這份愛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樣的行為又不會傷害任何人,而且事實上這可能既有助於個人又能活化動畫與漫畫產業以及各種迷社群。愛從來不是容易理解之事,儘管看到戀愛中的人們做傻事會覺得尷尬,但我還是認為我們應該擁抱愛而非譴責它。
我決定將這本書取名為《萌的宣言》,希冀能捕捉到一些2007年在秋葉原街頭上某些同袍的精神。讓我做為萌的倡導者,並且提出一個集結所有漫畫、動畫及遊戲愛好者的聯盟。我喜愛動畫並不是秘密,從我14歲時起就這樣了,我開始在我身上刺上我喜愛的角色,所有的美少女。我個人覺得我與萌媒體的迷群們有許多的共同點。對於那些異類,我們太容易劃清界線並加以指謫,科幻迷這樣對待鋼彈迷,中森明夫嘲諷御宅族以及某些美國御宅族厭惡萌御宅族。與其將其他人推開,我想,一起享受漫畫與動畫豈不更有樂趣。
想想「超時空要塞」,一部將機甲與美少女的迷群聚合在一起的動畫,而這讓我跟一些我最好的朋友聚在一起,雖然他們並不沉迷於萌。漫畫與動畫散播到全世界是因為迷群們的愛戴與分享。讓我們不要轉成憎恨。
當我更年輕一點,我的英雄是岡田斗司夫(Okada Toshio),一位曾經被稱為御宅族之王的動畫製作人。我仍然尊敬岡田,但我越來越不同意他。例如,岡田很明白的表示他不喜歡萌,他認為這不過是膚淺的人們癡迷於可愛的少女。對我來說,這樣的描述是不公平的。很少人對於漫畫、動畫以及遊戲的喜愛,像我在秋葉原遇到的人那麼真誠,即使他們對於角色的愛超過整部作品。但,為什麼這會讓他們變得膚淺?所有這些關於愛的討論引起了我對於岡田的第二個質疑:我不認為萌現象可以單純地解釋為鍾情於可愛的女子。這無法解釋早坂未紀從姐姐的角度來描繪女主角,或男性在秋葉原街道打扮成春日,或是想跟虛擬角色結婚的衝動。一定還有些別的,某些在我們急著評斷及輕視的時候沒發現到的東西。
《萌的宣言》旨在提供一處空間來仔細地討論這個喜愛虛擬角色的議題。它提供了與創作者、畫家、文化評論者、迷群及學者所進行的訪談,訪談的焦點主要在於被視為御宅族的日本男性。因為日本男性御宅族形象被體現成為社會對於萌的焦慮。當談到萌,受訪者通常都採取一種政治立場,有些人採批判的態度,有些人則很支持。讀者將會發現,我也納入了對女性的訪談,例如伊東雜音(Ito Noizi),她是春日這個角色的原畫師。
女性長久以來參與美少女角色的創作(因此不能理所當然地說這是男性的戀物癖),而她們對於日本男性御宅族及萌的說法十分有趣,重點在於能擴展我們所聽到的關於萌的意見,如此我們可以超越刻板印象來觀察並展開討論的空間。這與法蘭柯在美劇《超級製作人》中的意見正好相反,萌不是什麼讓人嘲笑然後就算了的事。
在一本像這樣大小的書是不可能提供對於此現象所有面向的完整研究,但我希望《萌的宣言》激起一場關於萌以及另類愛情之可能性的辯論。
就這麼開始吧。

派翠克‧加布雷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29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