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解析
滿額折

龐安時傷寒總病論解析

定  價:NT$ 1000 元
優惠價:9090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傷寒學派與溫病學派在外感疾病診治的範疇上素來爭執不歇,兩者都有中醫史上重量級的學者及可奉為經典的醫學著作背書,使得這種爭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此爭議起始於《傷寒論》官方版本剛剛定稿而始為廣傳的北宋,當時已有醫家提出質疑,主張不應用傷寒理論治療一切外感疾病,應將「溫病」獨立審視、研究,其中的先驅就是龐安時。
龐氏及他現今唯一流存的著作《傷寒總病論》對《傷寒論》做出了詮釋及修改,並用書中一半的篇幅講述溫病,是第一位將溫病置於與傷寒同一水平論述的醫家。本論文透過註解該書內文和尋找原文出處,並將其中的理論與《傷寒論》原文、現代傷寒教材、現代溫病教材對照比較,來全面瞭解《傷寒總病論》的傷寒和溫病理論。
研究結果可以發現,龐氏無論是傷寒或溫病的思想都深受張仲景的影響,無論辨證、用藥、組方都有《傷寒論》明顯的痕跡;雖然已獨立看待溫病,但仍未完全脫離治療傷寒的大方向。而與後代溫病學家的理論相比,龐氏仍未發展出一套溫病專用的理法方藥系統,兩者無論在溫病的定義、治療溫病時使用的辨證法、治療溫病的方藥、對溫病的預防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總的來說,始自龐氏的《傷寒總病論》時期裡,溫病學說已然開始自廣義傷寒中分離出來而萌芽,對後世溫病學派的興起頗有啟發,但龐氏傷寒與溫病學說仍處於一個「初步分化」以及「欲分未分」的狀態。

本書特色
1. 目前市面上唯一專著探討龐安時《傷寒總病論》的中醫書籍,若對此領域有興趣此書為必讀。
2. 龐安時將溫病學派從廣義傷寒中分離出來,啟發後是對問病學派的探討;而本書正是點出此項重要性,並加以註釋、說明,幫助讀者更了解《傷寒總病論》

作者簡介

沈孟衍

大學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系,於香港執業數年後,至台灣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碩士班攻讀,並於民國105年6月順利取得學位,成績優異,目前在香港服務。

楊仕哲

1990年畢業於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隨後進入該校附設醫院放射線科服務並取得專科醫師資格。接著就讀於該校的中國醫學研究所,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所期間進行中醫典籍的醫史文獻研究,論文主要涉及中醫運氣學說和消渴(類似糖尿病)疾病史。
博士班畢業後即被所內師長邀請,受聘為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專任師資,同時也擔任附設醫院的專任主治醫師。
在雙重的醫療和教學業務下,完成了《結核病中醫藥典籍探討》等專書,現職為副教授。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材料……2
1.2.1 現代研究搜……2
1.2.2 《傷寒總病論》古籍版本選定……3
第三節、研究方法……4
第四節、論文章節安排……4

第二章 現代文獻回顧……5
第一節、龐安時的生平……5
第二節、龐安時對《傷寒論》的發揮……7
第三節、龐安時的溫病觀……8
第四節、龐安時治療溫病的用藥特點……10
第五節、龐安時關於溫病預防、預後與調養……11
第六節、小結……12

第三章 龐安時的生平……13
第一節、生卒年與故里……13
第二節、職官……14
第三節、親友……14
第四節、師從與弟子……16
第五節、著作與版本考……18
第六節、流派……20
第七節、小結……21

第四章 《傷寒總病論.第一卷》點校……22
第一節、點校說明……22
第二節、《傷寒總病論.總目錄》……23
第三節、《傷寒總病論.第一卷》目錄及簡介……25
第四節、敘論……26
第五節、太陽證……32
第六節、陽明證……40
第七節、少陽證……47
第八節、太陰證……53
第九節、少陰證……56
第十節、厥陰證……67
第十一節、兩感證……78
第十二節、三陰三陽傳病證……79

第五章 《傷寒總病論.第二卷》點校……80
第一節、《傷寒總病論.第二卷》目錄及簡介……80
第二節、可發汗證……80
第三節、不可發汗證……94
第四節、四逆證……101
第五節、和表證……103
第六節、可下證……112
第七節、不可下證……131
第八節、可水不可水證……136
第九節、可吐不可吐證……139
第十節、可灸不可灸證……140
第十一節、可火不可火證……144
第十二節、可溫證……145
第十三節、火邪證……146

第六章 《傷寒總病論.第三卷》點校……149
第一節《傷寒總病論.第三卷》目錄及簡介……149
第二節、結胸證……150
第三節、心下痞證……156
第四節、陽毒證……162
第五節、陰毒證……163
第六節、狐惑證……166
第七節、百合證……168
第八節、痙濕暍證……173
第九節、痙證……173
第十節、濕證……179
第十一節、暍證……185
第十二節、發汗吐下後雜病證……187
第十三節、傷寒勞復證……214
第十四節、陰陽易證……218

第七章 《傷寒總病論.第四卷》點校……220
第一節《傷寒總病論.第四卷》目錄及簡介……220
第二節、暑病論……220
第三節、暑病表證……221
第四節、素問載五種暑病……224
第五節、時行寒疫論……227
第六節、時行寒疫治法……230
第七節、斑豆瘡論……236
第八節、溫病發斑治法……237

第八章 《傷寒總病論.第五卷》點校……248
第一節《傷寒總病論.第五卷》目錄及簡介……248
第二節、天行溫病論……248
第三節、辟溫疫方論……250
第四節、青筋牽證……254
第五節、赤脈㩌證……255
第六節、黃肉隨證……256
第七節、白氣貍證……257
第八節、黑骨溫證……258
第九節、溫病噦方論……259
第十節、黃病證……261
第十一節、傷寒感異氣成溫病壞候並瘧證……264
第十二節、敗壞別行方……271
第十三節、小兒傷寒證……273

第九章 《傷寒總病論.第六卷》點校……278
第一節《傷寒總病論.第六卷》目錄及簡介……278
第二節、傷寒雜方……278
第三節、妊娠雜方……280
第四節、傷寒暑病通用刺法……285
第五節、傷寒死生候……294
第六節、熱病死生候……297
第七節、溫病死生候……302
第八節、天行差後禁忌……303
第九節、解仲景脈說……304
第十節、解華佗內外實說……308
第十一節、辨論……309
第十二節、上蘇子瞻端明辨傷寒論書……310

第十章 《傷寒總病論》傷寒內容與現代教材比較……314
第一節、總論……314
第二節、增加的條文內容解析……315
10.2.1 全新的條……315
10.2.2 新增部分症……324
10.2.3 新增的方……325
10.2.4 新增部分條文,但對文義沒有影響……327
10.2.5 新增部分條文,但文義受到影響……329
第三節、刪去的條文內容解析……331
10.3.1 刪去整個條……331
10.3.2 刪去部分症……353
10.3.3 刪去的方……355
10.3.4 刪去部分條文,但對文義沒有影響……356
10.3.5 刪去部分條文,但文義受到影響……365
第四節、修改的條文內容解析……368
10.4.1 合併條……368
10.4.2 改動部分症……375
10.4.3 改動方劑名……376
10.4.4 改動部分條文,但對文義沒有影響……377
10.4.5 改動部分條文,但修改後文義不影響……379
第五節、小結……381

第十一章 《傷寒總病論》的溫病內容與現代《溫病學》教材的比較……382
第一節、總論……382
第二節、溫病的定義……383
11.2.1 現代《溫病學》教材的溫病定……383
11.2.2 《傷寒總病論》的溫病定義……384
第三節、溫病的辨證方法……385
11.3.1 現代《溫病學》教材中衛氣營血辯證法概……385
11.3.2 現代《溫病學》教材中三焦辯證法概……392
11.3.3 《傷寒總病論》中六經辯證法概……396
11.3.4 《傷寒總病論》中經絡辯證法概……400
11.3.5 《傷寒總病論》中病機辯證法概……410
第四節、治療溫病的方藥……411
11.4.1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解表劑……411
11.4.2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瀉下劑……413
11.4.3 《溫病學》中的和解劑……415
11.4.4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清熱劑……416
11.4.5 《溫病學》中的驅暑劑……424
11.4.6 《傷寒總病論》中的溫裡劑……424
11.4.7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表裡雙解劑……425
11.4.8 《溫病學》中的補益劑……426
11.4.9 《傷寒總病論》及《溫病學》中的開竅劑……427
11.4.10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固澀劑……429
11.4.11 《傷寒總病論》中的理氣……429
11.4.12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理血劑……430
11.4.13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治風劑……431
11.4.14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治燥劑……432
11.4.15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驅濕劑……433
11.4.16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驅痰劑……434
11.4.17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消導化積劑……435
11.4.18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湧吐劑……435
11.4.19 《溫病學》及《傷寒總病論》中的不能歸類的方劑……436
11.4.20 小……438
第五節、溫疫的預防……438
11.5.1 《溫病學》中溫疫的預防……438
11.5.2 《傷寒總病論》中溫疫的預防……442
第六節、溫病的預後……444
11.6.1 《溫病學》中有危急重證的疾……444
11.6.2 《傷寒總病論》〈熱病死生候〉及〈溫病死生候〉中的危重證……447
11.6.3 《溫病學》與《傷寒總病論》中危重證的比較……450
第七節、《傷寒總病論》溫病補遺……450
11.7.1 《溫病學》中辨舌簡述……450
11.7.2 《溫病學》中驗齒簡述……456
11.7.3 《溫病學》中辨白㾦簡述……456
第八節、小結……458

第十二章 結論……459
附錄……465
英文摘要……486

書摘/試閱

第一章、緒論
中國醫學自古以來在外感疾病的診治上存在兩個壁壘分明的學派:傷寒學派及溫病學派。傷寒學起於晉,成於宋,至今不斷,著作千餘種、醫者七百家,源遠流長、歷久不衰;溫病學起於明,至清已自成一說,年輕而蓬勃,擁護者眾。兩派都不乏名留醫史的醫學大家和被奉為醫者必讀的經典醫籍,但始終寒溫不能相容,兩派也是一直固執己見,造成之間爭議不斷、攻訐不絕。
清代徐靈胎對《傷寒論》推崇備至,他認為「仲景《傷寒論》中諸方,字字金科玉律,不可增減一字。」,並要求醫家「言必本於聖經,治必遵乎古法。」傷寒學派認為傷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總稱,溫病自然也在其中。傷寒學家俞根初在他的《通俗傷寒論》就說過:「傷寒,外感百病之總名也。」並認為「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以傷寒二字,統括四時六氣之外感證」。傷寒學家強調傷寒與溫病皆源自《內經》,同樣強調正氣,辨證法上也無矛盾,只是形式上一縱一橫而矣。民初名醫張錫純主張《傷寒論》裡已經包括溫病治法,只是與古代相比,現今可用的藥品多得多,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是「遵古意而代經方以新藥」,而非如溫病學派般無中生有,標新立異。
溫病學家們則認為傷寒與溫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溫病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吳鞠通嘗言:「若真能識得溫病,斷不致以辛溫治傷寒之法治溫病。」傷寒為寒涼外感,溫病為溫熱外感,前者應辛溫解表,後者當辛涼透表,在邪氣入侵機制、疾病傳變、辨證、治療方藥上也完全不同,仲景雖寒溫皆論,但詳於寒而略於溫,對溫病的治法並不完備,其方不可通治溫病,故對待溫病切不可墨守成規,執古方而不求變通,否則必成大害。
溫病學派既成熟於明清,一般認為寒溫的爭議應起於明,但一個學派的形成,醞釀過程中必有大量的傳承、改革,慢慢才臻於圓熟。如果我們稍微回溯,會發現後世奉為「金元四大家」所處的金元時期,醫界發生大量不容忽視的變革。
其中的河間學派,又稱為寒涼學派,似乎與溫病學派有所關聯,被認為是溫病學派的源頭,此學派的創始宗師劉完素生於宋金兩代之間(1120-1200年),當時世局動蕩不安,外感疫病多有流行,而劉氏認為世人所說的傷寒,其實皆為熱病。他在《傷寒直格》裡說:「《素問》傷寒直云熱病,誠非寒也。」他的學生馬宗素也在該書序言裡提到劉氏主張「六經傳受,自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病」。劉氏潛心鑽研《內經.素問》裡的運氣和病機學說,發揚了其中的火熱病機,提出「六氣皆能化火」及「五志過極皆為熱病」等理論,以寒涼方藥清熱驅邪、解毒瀉火,力糾當時亂用溫燥之弊。
回溯至此,想探查出寒溫之爭源頭的想法,引發了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如果細讀文獻,再把時間往前挪移到北宋初年,可發現當時張仲景的《傷寒論》或因戰亂、或因醫者藏私,其內容並不完全,版本也無定稿,研讀並不方便,經校正醫書局校勘出版(1065年)後,終於使眾多醫家可窺傷寒理論的全貌,而就在其後不久,改革「治外感不離傷寒」的聲音已經出現,已有人嘗試將傷寒與溫病分開闡述,其中的先驅,就是龐安時。
龐氏生於北宋(1042-1099年),著作甚豐,但大多已佚,傳世的僅餘《傷寒總病論》,該書除了是《傷寒論》定版後的研究先驅,書中更以一半的篇幅討論溫病,提出許多獨有的外感熱病理論,將溫病視為獨立的疾病而非附屬於傷寒,在當時崇尚古方的醫界不啻是一種創見,後人認為近至劉完素、遠至清代葉桂皆受龐氏啟發,對傷寒及溫病學說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
臨床診療面對外感患者時,醫生偶也會陷入「寒溫之爭」的疑惑,不知處方用藥時該以傷寒或溫病理論思考。溯本求源後始能邁步往前,所以本論文的研究目的即是將《傷寒總病論》中記載的醫理梳理、彙整,釐清其引用文獻和學術源頭,並轉譯成現代的語彙,接著展示龐氏思想對同期和後代醫家的影響,以進一步考證傷寒溫病兩派的發展脈絡,亦望眾多醫者可以運用在臨床上,有助於提升診療外感疾病的水準。

第三章、龐安時的生平
龐安時,字安常,蘄州蘄水人,北宋著名醫家,《宋史》有傳,作為醫者能在官方史書裡留名是一件相當難得的事。身為傷寒學派第一人 ,他不愧為研究張仲景《傷寒論》的先驅,在「治疫不離傷寒」的世態下力主寒溫分治,他唯一流傳的著作《傷寒總病論》裡,傷寒與溫病的篇幅各佔一半,對溫病學說的創立與啟蒙也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有關龐氏的生平雖已有學者初步考證,但全面性的論述仍顯不足,因此以下將從生卒年與故里、職官、親友、師從與弟子、著作、學派六個方面,完整闡述其生平與重要的學術貢獻。

第一節、生卒年與故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高等中醫研究參考叢書.中醫各家學說》、各版本《傷寒總病論》和前述多份談及龐安時生平的期刊論文皆提到龐安時的生1042年(宋慶歷三年),卒於1099年(宋元符二年),但皆無引出明確的史料以佐證。查閱《宋史.龐安時傳》也僅提到龐氏「年五十八而疾作,門人請自視脉,笑曰吾察之審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氣已絶,死矣。遂屏却藥餌,後數日與客,坐語而卒。」 並無記載準確的出生及離世年份,《四庫全書.欽定續通志卷藝術傳》 記述亦同,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到困惑。
如繼續翻查史料,可以發現有關龐氏生卒年份的詳盡記載,屬張耒為龐氏撰寫的墓誌銘。 張耒,北宋文學家,與龐氏份屬好友,《傷寒總病論》後跋即為其所作 ,兩人關係之密切可見一斑,其記述當屬事實無誤。《龐安常墓誌銘》乃龐氏臨終前託他所撰,上述的《宋史.龐安時傳》內容幾乎全由此文所出。文中記述張耒「戊寅之春(元符元年,1098年)予見君於蘄水山中」,同年冬龐氏痼疾復發,次年(元符二年,1099年)春加重,當年二月初六故,享年58。 依古人虛歲計算法,出生年即為1歲,每逢春節增1歲。以此推算,將離世年1099年減去歲數58,再減去虛歲1,龐氏出生年份當為1042年。由此可知,雖不能確認本節開首所述學者們的資料來源,但他們對龐氏生卒年份的描述是正確的。
龐氏籍貫,《宋史.龐安時傳》與《四庫全書.欽定續通志卷藝術傳》開首即言「龐安時,字安常,蘄州蘄水人」,此說被絕大多數文獻採納。考蘄水即現今中國湖北省浠水縣,建於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現代《浠水縣志》中亦載有龐安時傳,由此可見,龐氏故里為蘄州蘄水當無誤。
然而,《四庫全書總目.傷寒總病論》內卻在「蘄水人」文下見「案:袁文《甕牖閒評》載蘇軾稱蜀人龐安常」一句,隨之卻又提到「未詳孰是」 ,而翻查蘇軾與龐安時有關之文獻,並無發現他曾稱呼龐氏為蜀中之人。另外袁文撰《甕牖閒評》時為南宋,《宋史》成於元,在其之後,而並沒有採用其說法,故雖見於《四庫全書》之中,也僅能作為參考,未能將其視為史實。

第二節、職官
龐安時為當時名醫,出入也見派頭 ,又與當時朝廷官員蘇軾、蘇頌等人相交甚篤 ,蘇軾更曾將他與御醫單驤比較,以此推想,龐氏曾被推薦為官應不奇怪。而《古今圖書集成》引《澹山雜識》言:「然其人自適,不肯入京。」可見曾有人想薦他前往京城,但他淡泊名利,並無應允,故史料上不見其做官的任何記載。

第三節、親友
史料中未發現有除父親外龐氏家族中人的記載,龐父的事蹟將於下一節龐氏師從關係裡再行敘述。
至於龐安時的交友狀況,龐氏雖為醫生,為人卻有文人俠客之氣,平素結交也多為文人雅士,「蓋性相近也」。 參閱《傷寒總病論》及諸史料,可以發現數人與龐氏關係較密,以下將簡單敘述各人與龐氏的相交情況:
1)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仲和,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他在詩、詞、書、畫皆成就極高,為中國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豪。1057年進士,但士途起伏很大,反覆被貶謫,因而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居住了不短的時間。根據宋.蘇軾撰《東坡志林.遊沙湖》記載,蘇軾在黃州欲購田產,參觀期間生病,聽聞龐安時醫術高明,遂前往就醫,病癒後與其同遊,從此結為深交,更曾為此賦詞一首:「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可見他對於認識龐氏是從心底感到愉悅。蘇軾對龐氏頗為欣賞,《東坡全集.卷一百三》 裡可見他無論對龐氏的醫德(「為醫不志於利」)還是醫術(「其術大類驤」) 都大為嘆服。上節曾提及的蘇頌為蘇軾恩人,當他生病而久治不效時蘇軾即建議他尋找龐氏治療,足證蘇軾對龐氏的信任。粗懂醫理的蘇軾還曾將自己的思考心得寄予龐氏 ,只可惜未見龐氏的回函。兩人之間的「聖散子方」事件則是鬧得沸沸揚揚,源起於蘇軾從蜀人手中得到聖散子的藥方,認為傷寒病不問證候一例用之功效皆立竿見影,還自鳴得意的將處方寄給龐氏。龐氏不敢有議,將它收入《傷寒總病論》中 ,但卻將蘇軾對藥方的評語附於方前,不置可否。又在《傷寒總病論.上蘇子瞻端明辨傷寒論書》中提到醫書是自己反覆鑽研三十年,「廣尋諸家,反覆參合,決其可行者,始敢編次」,以及「傷寒有金木水火四種」,不是一種藥方可以通治的。最後並埋怨「士大夫雖好此道,未必深造」,算是少少抒發了自己的不滿。 這一事件因後來有人亂服聖散子方疾病不減反增而鬧大,成為後人認為「儒醫」死讀醫書缺乏臨床經驗的一個經常被挑出來的事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90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