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簡體書)
滿額折

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5 元
定  價:NT$ 570 元
優惠價:8749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講述印度的佛學思想開始流行,是在公元前5世紀,以後逐漸擴展發達起來,一直到公元10世紀大乘佛學在印度衰微,前後經歷了一千五百年。

作者簡介

呂瀲(1896-1989)

中國佛教學者。字秋逸(秋一),江蘇丹陽人。曾就學於南京民國大學經濟系,後入歐陽竟無主辦的金陵刻經處研究部。1918年協助籌辦**內學院,歷任學務處主任、院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由錫蘭(今斯里蘭卡)發起編纂的《佛教百科全書》副主編。1961年受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委託,在南京開辦佛學研究班。晚年居北京清華園。精通梵、藏、巴利等多種語言,運用各種語文資料校勘佛教經典。曾主持編印《藏要》三輯。著有《西藏佛學原論》《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等。

名人/編輯推薦

★佛學的歷史根源的意義要突出些(它不一定和社會現象平行),它有自己學說的源流,要從源流方面來了解其本質。
——呂澂

1961年,呂瀲先生受原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委託,舉辦了一次為期五年的佛學班。本書即該班講稿之一。 把印度佛學分為“原始佛學”、“部派佛學”、“初期大乘佛學”、“小乘佛學”、“中期大乘佛學”、“晚期大乘佛學”六個階段,根據漢文、藏文的大量文獻,對勘巴利文三藏以及現存的有關梵文原典,按照各階段出現的典籍先後順序,說明它們各時期學說的特點和變化,對印度佛學一千五百年的歷史發展概況,基本上勾畫出一個清晰的輪廓來了。這樣原原本本講述印度佛學史的,在我國這還是第一部書。 呂瀲先生專力於佛學研究數十年,在文字上,對版本、原典或異譯本作了大量的校勘,在義理上,對各宗各派的根本典據、師承以及前後學說的發展變化作了詳盡的考證,一字之校,一書之勘,竟委窮原,務求落實。因此,有一些長期以來被弄錯了的或者模糊不清的史實,也能夠獲得了比較合理的答案。講稿中如關於佛滅年代“點記說”的提出,“分別論者”是上座部的刊定,說一切有部《相應阿含》的發現,唯識古今學的辨析等等,都屬作者孤明先發之見。諸如此類,書中還隨處可睹。 本書因係講稿,講課時側重佛學知識方面的介紹,對佛學本質的批判分析,雖亦有所論列,殊覺不夠有力。今作者年老且在病中,對此將難以彌補了,不無遺憾! 講稿的整理工作,是由談壯飛擔任的。

目次

整理者說明

緒論

第一講原始佛學
第一節釋迦的時代
第二節原始佛學的構成
第三節原始佛學的要點

第二講部派佛學
第一節佛學分派的經過
第二節上座系學說的要點
第三節說一切有部系學說的要點
第四節犢子系學說的要點
第五節大眾系學說的要點

第三講初期大乘佛學
第一節初期流行的大乘經典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節龍樹的學說
第三節提婆及其後的傳承

第四講小乘佛學
第一節有部及新有部的學說
第二節經部和正量部的學說

第五講中期大乘佛學
第一節時代背景
第二節續出的大乘經及其主要思想
第三節無著、世親的學說
第四節瑜伽行派和中觀學派

第六講晚期大乘佛學
第一節時代背景
第二節法稱、月官與瑜伽行派
第三節月稱、寂天與中觀學派

餘論

附錄
談南傳的佛滅年代
略論南方上座部佛學
略述有部學
阿毘達磨泛論
略述正量部佛學
毗曇的文獻源流
略述經部學
佛家邏輯

書摘/試閱

這些分裂與教團組織的分派有關。原始佛學發展到佛滅百年後,宗教色彩極濃,與當時的婆羅門教、耆那教性質差不多。教團組織是依據戒律,戒律不同或者學說發生差異,因此就導致分裂。由戒律不同而立異說,由學說不同而變更戒律,兩種情況都有,而且互相影響。當然,這只是佛教內部的因素,促使這種分裂的真正原因,還應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中去探索。
第一次分派以摩揭陀的強大為背景。摩揭陀先後吞併了跋耆、憍薩羅等國,勢力日盛,使原來受到摩揭陀統治者支持的佛教,也就隨著擴展了。如本來是耆那教盤踞的吠合離(跋耆),這時也盛行佛教。另外,佛教還向印度西邊的摩偷羅擴張了。這樣,由於東西兩地風習不同,加上兩個教團的領導者(上座)對佛說理解的方法原來就有分歧,自然就逐漸地趨向分裂。佛滅一百一十年前後,摩揭陀正處於屍修那伽王朝最後一代的迦羅瓦爾那(俗稱黑阿育,以與後來法阿育相區別)時期,那時吠合離的比丘,違背原有教規,已出現向人乞錢的現象。據說當時西方(摩偷羅)的耶合比丘來到該地後,對此加以反對,發生了爭議。耶合回去反映其事,並約集東西兩方的長老們對這一行為作了判決:要錢是犯戒的。當時集會的有七百人,為了把經律的內容進行統一認識,又用會誦方式,舉行了一次結集。這次結集就以參加的人數命名:“七百結集”。從結集地點來稱,又名“吠捨離結集”。對這次決議,多數人都不同意,只是由於作決議的少數是有地位的上座,大家也無可如何。持反對意見的多數只好另外集會一處,也用會誦辦法,另外訂正經律,據說參加的人上萬,就名之日“大結集”。從此,上座、大眾兩派公開分裂,各行其是。不過兩派之間,並沒有發生誰是正統的問題。
“七百結集”之外還有個“大結集”,這一說法出於南方所傳。這個傳說比較合理,也是符合歷史情況的,從此以後,佛教就根本分裂了。但是,如北傳((異部宗輪論》所說,根本分裂是另外一次結集產生的,並說分裂的原因是由大天所說五事引起的,並把阿育王也聯繫進去,說得相當支離且有明顯的年代錯誤。阿育王是佛滅二百年的人,南傳說的這次分裂是佛滅百年左右的事,相差一百年。日本宇井在處理這一問題時依北方傳說,因阿育王年代(佛滅二百年)不可改動,只好把佛滅年代推遲了一百年。
關於“七百結集”爭論的問題,各派律中記載不同。上座部諸律,就說開端於乞錢一事。除此一大爭端外,還有九件瑣碎的事也被認為是非法的(如吃飯能否留一點等等),結集的結果,就明文規定了這“十非法事”。大眾部諸律(只有漢文資料)的記載就與上說有異,認為結集的內容,不是十非法,而是五淨法(淨是許開的意思)。不是肯定哪些不應做,而是肯定哪些可以做,精神就完全不一樣。特別是肯定了金銀錢財的布施可以接受(此事見於法顯帶回的《摩訶僧祗律》中)。這一規定,就與當時社會條件有關。吠合離當時商業發達,豪商很多(如後來用做代表人物的維摩詰就很有錢),佛教又特別受到他們的支持,所以常常有金錢的布施,不能不接受。
兩大部派分裂,實際上也關涉到對佛學理解上的分歧。根本分歧何在呢?這要追溯到原始佛教本身去。佛在世時,他對哲學的根本性問題,採取迴避態度,如四類十四無記等,就留下了許多未得解決的矛盾。在((中阿含·箭喻經》中,佛對矍童比丘提出的哲學問題,舉了個譬喻說,如人被毒箭所中,最要緊的是進行急救,而不是先研究發箭人的身世以及為何發箭等問題。這即是說,哲學問題,可以先不討論。但是和任何學說一樣,佛學要深入下去,就不能不接觸這類理論問題,例如,世界有邊無邊、有常無常,身與命是一是異等等。其中尤其是身與命的關係問題,應該先肯定命的有無。佛是承認業力的作用的,因此,他不得不對過去的命定,予以肯定。六師中一些派不但承認過去命定,而且承認未來也是命定的,所以他們實行苦行,以期縮短受苦的時間。釋迦在這點上,卻比六師高明,他認為人在一生中就可得到解脫。釋迦本人三十五歲成道,固然已得解脫,他弟子中得阿羅漢果的人,也可不再受業的支配,得到了解脫。但是,那些未得解脫者又將如何呢?自然會牽涉到有命無命的問題,這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十四無記最後一個問題是人死後是有還是沒有?(原來的問題是“如來死後是有是無?”)這是佛在世時已提出的問題,佛滅之後就更為突出了。本來,佛臨死時曾對弟子們說,我死之後,你們依靠什麼暱?那就是要依法,依自己。可是形成宗教之後,佛徒們不僅不能完全依法,也不能完全依自己,反而要依佛了。所以,根本分歧,表面看來是與戒律的寬嚴有關,實質還是對佛說發生了異解,可能就與上述九個根本問題,特別是如來死後有無的問題相關。也可以說,兩部分裂一上來就是對佛陀本人的看法有分歧。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9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