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滿額折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88 元
優惠價:872078
領券後再享89折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以認真審慎的態度對李白的全部詩文重新整理編集,刪除偽作,補入遺詩逸文,並進行注釋、評箋、品評,從而為學界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從而“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語),對於普及李白的詩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李白

唐代詩人,中國歷最偉大的詩人之一。鬱賢皓: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生生導師,古文獻研究所名譽所長,原李白學會會長,著名的李白研究專家。

名人/編輯推薦

大家經典,雅俗共賞: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李白全集注評》

在中國詩歌史的璀璨星空,李白,無異是*閃亮的那一顆。“青蓮居士謫仙人”,他是後人永遠無法超*的存在。他的詩歌膾炙人口,他的傳說世代相傳。“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這是賀知章的李白;“千載獨步,唯公一人,橫被六合,力敵造化”,這是李陽冰的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杜甫的李白;“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是韓癒的李白;“雄姿逸氣,縱橫無方,天馬行空,一息千里”,這是陸時雍的李白;“大江無風,波浪自湧,白雲從空,隨風變滅”,這是沈德潛的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余光中的李白……那麼,親愛的讀者,在你的心目中,李白又是什麼樣的?請讓我們一起走近鳳凰出版社的《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走進詩仙李白的精彩世界。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洲”,李白是中國歷*偉大的詩人之一。高山流水覓知音,千載之後,作為李白研究的著名專家,作為當代的“太白知己”,今已86歲高齡的郁賢皓教授,在李白研究方面有著崇高地位和卓越貢獻。在四十年專業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面向廣大讀者的、以普及為目的的《李白全集注評》(全三冊)。本書堪稱當代李白研究的集大成,是品讀中國*偉大詩人李白的上選全本。大家經典,雅俗共賞。

2015年12月,郁賢皓教授的《李太白全集校注》(全八冊)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繁體豎排,更適合專業讀者和學術研究。圖書出版後,不但獲得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而且不斷重印,受到讀者的好評。但對於更習慣簡體橫排閱讀頁面的廣大普通讀者和年輕一代來說,閱讀和使用起來相對吃力。為了更好地普及名著,適應廣大讀者的閱讀習慣,讓李白的天才詩文走向更多喜愛他的讀者,鳳凰出版社聯袂郁賢皓教授,精心打造了這一套簡體橫排的《李白全集注評》 (全三冊)。

《李白全集注評》以現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的海內孤本《李太白文集》為底本,參校眾本,正本清源。全書實證為本,考論結合,體大思深,體例完備,精編精校,裝幀精美。書中題解提綱挈領,闡明題意。註釋簡明扼要,疏通文意。評箋精選前人對李白詩文的評論,洵為經典,發人深省。品評或探幽尋微,引人入勝; 或新見迭出,勝意紛呈。

綜觀全書,有三大特點。一是文獻學和文藝學相結合。文獻學角度的版本選擇、校勘、辨偽、輯佚,都做得規範而精湛,體現了鬱教授文獻學家的嚴謹;文藝學方面富有文學色彩的品評,讓人賞心悅目,體現了鬱教授文學家的詩情。二是文學和歷史相結合。鬱教授把李白放到整個唐代的歷史空間裡,真正地把李白的身世、交遊以及作品的內在深度,揭示出來。三是普及和專業研究相結合,達到了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相得益彰的效果,具有典範意義。

從《李太白全集校注》的全八冊到《李白全集注評》的全三冊,由繁體豎排到簡體橫排,節省了大量版面,不但降低了圖書價格,讀者也更容易翻閱。雖然成書規模大大減少,但就內容而言,同樣精彩,絲毫不打折扣。前人的評箋全部保留,自出機杼的按語則變為評析。重要的校語移入註釋,原註釋中個別稍嫌繁瑣的釋義做了刪簡,前後重出的典故,也做了調整和簡化。而附錄、篇名索引,則一個都不能少。

一切考慮,都從大眾讀者的閱讀習慣出發;

一切努力,都為了讓經典走近更多的讀者。

郁賢皓教授的李白研究,被譽為“代表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李白研究的*成就”,“二十世紀李白研究的里程碑”(台灣《書目季刊》35卷)。其《李太白全集校注》,剛剛獲得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經典永恆,歷久彌新。我們相信,作為一種全新的李白全集普及本,《李白全集注評》真正讓“書寫在古籍中的文字活起來”,對於普及李白的詩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李白全集注評》為國家普及類古籍整理圖書專項資助項目。

前言

對李白的評價,我想起馬鞍山市採石磯李白紀念館中有吳鼒寫的一副對聯。其上聯曰:“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上五言詩,教先生低首。”其下聯曰:“韓荊州,差解事,肯讓階前盈尺地,使國士揚眉。”對得非常工整。尤其是上聯用範圍副詞“只”,下聯用反詰副詞“肯”,把作者揶揄調侃李白的神情巧妙地表達出來了。只,僅也;肯,豈也。意思是說:南朝齊代的宣城太守謝朓,是個什麼樣的人,僅靠“澄江淨如練”這樣的五言詩,就讓李白低首欽敬;唐朝的荊州長史韓朝宗,頗為明白事理,豈能讓出官場地盤,使不善從政的李白揚眉做官!言外之意是:李白的詩歌藝術成就,早就大大地超過謝朓,所以李白實在不需要一生俯首。而李白不善於政治權術,韓朝宗比較理解李白的性格,怎能讓出官位舉薦他,使詩人忘乎所以?關於這副對聯,早在1986年8月15日我應《馬鞍山日報》副刊特約,寫過《吳鼒對聯乃揶揄李白之作》一文,可惜當時只有上海古籍出版社老編審朱金城先生撰文贊同拙見。不少年輕的同志卻不懂古漢語中“肯”字是反詰副詞作“豈”解(張相《詩詞曲語詞彙釋》已用大量的例證說明),他們用現代漢語解釋“肯”作能願動詞,而且還加“如果”二字進行解釋說:韓荊州如果比較懂事,肯讓出階前盈尺地,就能使李白揚眉吐氣。他們認為上聯是讚揚李白的謙虛,下聯是批評韓朝宗的不識人。持這種看法者至今尚有人在。他們認為:下聯稱李白為“國士”,說明是肯定和讚揚李白,其實,“國士”原是李白《與韓荊州書》中恭維韓朝宗的稱呼,這裡移用於李白,與上聯的“先生”相同,都帶有揶揄調侃之意。質言之,這副對聯用調侃的語氣,上聯是對李白文學成就的評價,下聯則是對李白政治識見的評價,雖是揶揄調侃語氣,實際上卻是比較公允的。
關於李白的政治識見,歷史上已有許多人發表過意見。雖然李白有很高的理想與抱負,以“安社稷”、“濟蒼生”為己任,經常以管仲、范蠡、張良、諸葛亮、謝安等自比,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像上述人物那樣具備“運籌帷幄之內,決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恰恰相反,當國家政治、軍事發生重大變化的關鍵時刻,李白並不能清醒地認識形勢,往往提出錯誤的主張或做出錯誤的舉動。安史之亂是李白一生經歷中*重大的政治事件,他對安祿山的叛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的災難十分痛恨,在詩中大聲責問:“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他表示要“誓欲斬鯨鯢,澄清洛陽水”。這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但他並沒有找到正確的出路。就拿他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一事來說,雖然李白主觀上是想報效祖國,建功立業,但他對李璘的“異志”缺乏認識。《舊唐書·玄宗諸子傳》:“永王璘,玄宗第十六子也。……〔天寶〕十五載六月,玄宗幸蜀,至漢中郡,下詔以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採訪等使、江陵郡大都督,馀如故。璘七月至襄陽,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將數万人,恣情補署,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破用巨億。以薛鏐、李台卿、蔡垧為謀主,因有異志。肅宗聞之,詔令歸覲於蜀,璘不從命。十二月,擅領舟師東下。”由此可知,當時肅宗已即位,並已下詔命永王李璘“歸覲於蜀,璘不從命”,“擅領舟師東下”,原因是“有異志”。但李璘當時“雖有窺江左之心,而未露其事”,所以有些將士如季廣琛等跟隨李璘東下,還以為是去抗擊安祿山叛軍。等到李璘東至丹陽郡,肅宗下令討伐李璘時,季廣琛才“謂諸將曰:'與公等從王,豈欲反邪?上皇播遷,道路不通,而諸子無賢於王者。如總江淮銳兵,長驅雍洛,大功可成。今乃不然,使吾等名叛逆,如後世何?'”(《新唐書》卷八十二)於是諸將都叛離永王而去。其實在此之前,當時有識之士對於李璘東下多持躲避不合作態度。如《資治通鑑·至德元載》十二月記載,肅宗敕永王“歸覲於蜀,璘不從”時,“江陵長史李峴辭疾赴行在”。胡三省注:“璘將稱兵,峴不欲預其禍也。”邵說《有唐相國贈太傅崔公(佑甫)墓誌銘》曰:“屬祿山構禍……尋江西連帥皇甫侁表為廬陵郡司馬,兼倅戎幕。時永王總統荊楚,搜訪俊傑,厚禮邀公,公以王心匪臧,堅臥不起。人聞其事,為之惴栗,公臨大節,處之怡然。”李華《揚州功曹蕭穎士文集序》 :“辭官避地江左,永王修書請君,君遁逃不與相見。”《舊唐書·孔巢父傳》:“永王璘起兵江淮,聞其賢,以從事闢之,巢父知其必敗,側身潛遁,由是知名。”李白自己寫的《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曰:“曩者永王以天人授鉞,東巡無名。利劍承喉以脅從,壯心堅守而不動。”為什麼崔佑甫、蕭穎士、孔巢父、鄂州刺史韋良宰等都知道永王之心“匪臧”,“東巡無名”,早就認識到永王必敗,所以無論怎樣威脅都不從,而李白卻就入其幕呢?這有兩個原因:一是李白的功名心太強,一是李白的政治識見不高。這從他後來參加宋若思幕府時寫的《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也可看出。他認為:“今自河以北,為胡所凌;自河之南,孤城四壘。大盜蠶食,割為洪溝……臣伏見金陵舊都,地稱天險。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雄圖霸跡,隱軫由存。咽喉控帶,縈錯如繡。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 …伏惟陛下因萬人之盪析,乘六合之譸張,去扶風萬有一危之近邦,就金陵太山必安之成策。苟利於物,斷在宸衷。”李白完全不理解肅宗駐行在於扶風是為了收復兩京的重要意義,卻認為南北分裂的大局已定,又將出現南北朝局面,所以力主遷都金陵。可見他政治識見極低。李白始終認為永王是奉父皇之命行動,全然不懂何以成為叛逆。他缺乏皇室正統繼承的順逆觀念,認為肅宗和永王只是同室操戈。正因為如此,李白同時還寫下了樂府詩《上留田行》,詩中有“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舉銘旌”、“參商胡乃尋天兵?孤竹、延陵,讓國揚名”、“尺布之謠,塞耳不能聽”等句,《樹中草》有“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等句,顯然都是用比興手法借古諭今,諷刺肅宗兄弟不能相容。李白始終不認為肅宗是以正討逆。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引朱文公曰:“李白見永王反,便從臾之,詩人沒頭腦至於如此。”在這點上,說 得是很對的。所以李白只能做個偉大的詩人,卻絕不可能成為傑出的政治家。

李白詩歌藝術的*特點是融會了屈原和莊周的藝術風格。在他的作品中,經常綜合運用豐富的想像、極度的誇張、生動的比喻、縱橫飛動的文字、充沛的氣勢,形成獨特的雄奇、奔放、飄逸的風格。龔自珍《*錄李白集》說:“莊屈實二,不可以並;並之以為心,自白始。”李白的作品既有屈原執著熾熱的感情,又有莊周放達超脫的作風。在他的樂府詩、歌吟體詩以及絕句中,*能體現這個特點。
李白詩歌藝術成就*的是樂府詩。詩人也認為自己擅長樂府,晚年在江夏還把古樂府之學傳授給好友韋冰的兒子韋渠牟(詳見拙著《李白叢考·李白暮年若干交遊考索》)。李白現存樂府一百四十九首,多為舊題樂府。這些詩與古辭和前人創作已經形成的傳統題材、主題、氣氛、節奏有緊密聯繫。如《陌上桑》、《楊叛兒》等內容與古辭相同,《白頭吟》寫卓文君故事,與本事緊密相連。《夜坐吟》、《玉階怨》等明顯是模擬鮑照、謝朓的同題作品。即使像《丁都護歌》似乎與原曲主題無關,但詩中仍有“一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說明創作時對原樂曲的悲慘意境有深切的聯想。李白樂府包括《靜夜思》、《宮中行樂詞》等新題樂府在內,幾乎都是寫戰爭、閨怨、宮女、飲酒、思鄉、失意等傳統題材的,而且在表現這些題材時,總是將個別特定的感受轉化為普遍傳統的形象表現出來。例如《戰城南》,有漢樂府本辭,經過梁、陳的吳均、張正見以及唐初盧照鄰的創作,已經形成描寫北方戰爭悲慘形象的特定內容。儘管李白的《戰城南》可能是對唐代某一場戰爭的獨特感受,也寫到一些具體地名,但很難考證出寫的具體是哪一次戰爭,給人的印象並不是某個特定戰役的反映,而是自古以來北方戰爭的集中概括,與古辭主題相同。又如《將進酒》的主題也與前人之作類似,但李白詩中充滿樂觀豪邁之情:“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種合理的極度誇張使黃河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其文筆縱橫馳騁,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擴大題材、改換主題,恰恰相反,他是在繼承前人創作總體風格的基礎上,沿著原來的方向把這個題目寫深、寫透、寫徹底,發揮到淋漓盡致、無以復加的境地,從而使後來的人難以為繼,再也無法在這一舊題內超越他的水準。
李白的樂府詩多表現出渾成氣象,多用比興手法,不顯露表現意圖,這在一些雜言樂府的代表作中尤為明顯。同時,他又把瑰麗奇幻的想像注入這些作品,使樂府舊題獲得新的生命。前人對此特點已有評述。如《河嶽英靈集》論李白詩說:“至如《蜀道難》等篇,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李陽冰《草堂集序》說:“其言多似天仙之辭,凡所著述,言多諷興。”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這些都是指李白樂府故意不點出主題寓意,多比興寄託而使之有豐富的內涵。這些特點造成李白許多樂府代表作至今仍存在很大的認識分歧。妙處還在於這些樂府可以允許有的人認為有寄託,有的人認為沒有寄託,所以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三說:“樂府妙在可解可不解之間。”但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特點後,對李白一些有分歧的代表作也可以取得較為一致的認識。如《蜀道難》的主旨和寓意是歷來分歧*的,前人作品中,陰鏗的《蜀道難》已有“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的思想,唐人姚合《送李馀及第歸蜀》詩也認為李白《蜀道難》乃因功業無成而作:“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子今稱意行,蜀道安覺危! ”由此可以明白李白在詩中再三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極度誇張,正是寄寓著初入長安追求功業無門而鬱積的強烈苦悶。李白現存的樂府代表作,大都是出蜀以後追求功業時期的作品,尤其是初入長安失意而作的居多。《梁甫吟》原是諸葛亮出山前隱居隆中之作,李白選用此題表明自己亦未出山。作品開頭就說:“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可知尚未見過明主。詩中用雷公、玉女、閽者等神話中的形像以喻張垍等小人,寫出了自己初入長安被小人阻於君門之外的激憤心情。後期的《北風行》則一開頭就用極度誇張的形象渲染嚴酷氣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後又用“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這樣極度誇張的比喻,將思婦失去丈夫後的深切痛苦刻畫得入木三分。由此可見,李白把舊題樂府發展到*,對舊題樂府作了輝煌、偉大的完成和結束。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能用樂府舊題寫出超越李白的作品。
李白的歌吟體詩現存約八十馀首,有不少是送別、留別詩。如《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鳴皋歌送岑徵君》、《夢遊天姥吟留別》、《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應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金陵歌送別範宣》、《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等等,這類詩與樂府詩不同,不僅因為它們沒有舊題的製約,而且不像樂府那樣寄興於客體,相反,它們都用*人稱表現,而且對像明確,創作意圖都在詩中和盤托出,淋漓盡致。如《夢遊天姥吟留別》以色彩繽紛、瑰奇壯麗的夢幻和神話相結合的形式,來抒發對現實的感受,但主題卻非常明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並沒有像樂府詩那樣因“迷離惝恍”而使後人對其寓意捉摸不定。歌吟體詩與樂府詩特質的區別,大概就是從李白開始的吧!
李白五言古詩較多,以《古風五十九首》為代表,這是編集者將李白數十年間所寫的五言詠懷古詩加以彙編,並非一時一地之作。這些詩的內容主要是指斥朝政、感傷己遇和抒寫抱負等。這些詩與李白的樂府詩、歌吟體詩不同,寫得比較嚴密,較少誇張跳躍,伹也常用比興手法。《唐宋詩醇》說這些詩“遠追嗣宗《詠懷》,近比子昂《感遇》,其間指事深切,言情篤摯,纏綿往復,每多言外之旨”,基本上說得不錯。但應該說這些作品還是繼承了《風》《雅》和楚《騷》的傳統,如《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就以恢復《風》《雅》傳統為己任。而五十九首詩中又有不少篇章是學習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來抒發感慨的。此外,其中有些詠史詩是脫胎於左思,遊仙詩則顯然受到郭璞的影響。這些詩比起前人的作品來,內容更為顯豁,感情更為深摯,意境更為明朗,語言更為流暢。這是李白對詠懷詩、感遇詩的發展(詳見拙著《天上謫仙人的秘密·論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李白的律詩現存118首,絕大多數為五律,七律僅8首。詩人早年曾花相當工夫攻五律,現存*早詩篇之一《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是一首工穩整飭的五律。開元年間寫的《渡荊門送別》、《送友人入蜀》、《江夏別宋之悌》、《太原早秋》、《贈孟浩然》等等,平仄對仗都合律,意境也是律詩氣象。天寶初應制立就的《宮中行樂詞》,律對非常工切,也可說明李白五律是頗有功力的。即使在後期,李白也還有格律嚴整的佳構如《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等作。《唐詩品匯》說:“盛唐五言律句之妙,李翰林氣象雄逸。”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也說李白五律“逸氣凌雲,天然秀麗”。從上列諸詩看,李白五律確有一種飛動之勢,英爽之氣,與王維、孟浩然、杜甫不同。尤其是李白還有不少律詩不屑束縛於對偶,往往只用一聯對句,甚或全用散句,有時平仄也不全部協調。如《夜泊牛渚懷古》,按平仄協調是一首律詩,但卻沒有一聯對仗,而且*後兩句“明朝挂帆席,楓葉落紛紛”,含不盡之意於言外,不符合意象應起訖完整的律詩原則。又如《送友人》首聯對仗,頷聯卻用“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散句,和尾聯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都呈現出詩意的不完結狀態,這是絕句的意境和氣象。七律《登金陵鳳凰台》雖然平仄對仗都符合要求,但首聯反復出現相同的詞語,全詩的氣氛、風格也不像律詩。所以,胡應麟《詩藪》認為“杜(甫)以律為絕,李(白)以絕為律”,是有道理的。
李白的絕句今存93首,歷來一致公認“冠古絕今”。絕句的特點除調平仄與律詩相同外,其馀卻相反。即要求散句,不要對仗;要意脈疏放跳躍,突出一點,不要完整嚴密;要含蓄,留有餘地,不要完全說出表現意圖。而這正好符合李白性格,所以李白的絕句寫得*好。王世貞《藝苑卮言》雲:“五七言絕句,李青蓮、王龍標*稱擅場,為有唐絕唱。”胡應麟《詩藪·內編》卷六說:“太白五七言絕,字字神境,篇篇神物。”又說:“太白五言,如《靜夜思》、《玉階怨》等,妙絕古今。”“太白七言絕,如'楊花落盡子規啼'、 '朝辭白帝彩雲間'、'誰家玉笛暗飛聲'、'天門中斷楚江開'等作,讀之真有揮斥八極、凌屬九霄意。賀監謂為謫仙,良不虛也。”李白有些描繪山水和抒發憂憤的絕句,用極度誇張的比喻,充滿超邁奔放的激情。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寫出雄偉氣勢;“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顯示深度憂憤,都富有強烈的感染力。李白絕句的特點是:語言明朗,聲調優美,感情深摯,意境含蓄,韻味深長。上列諸詩都有這些特點,所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確實無人能企及。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主。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這些說法都並非過譽。
李白的賦、表、書、序、記、頌、贊、銘、碑、祭文等各類文章,大致與他的性格和詩風相似,都有飄逸英爽之氣。《大鵬賦》、《大獵賦》、《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等作品抒寫豪情壯志,文筆縱橫恣肆,有一往無前的氣概,受《莊子》的影響*為明顯。《與韓荊州書》、《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等文章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澤畔吟序》則感情深摯,沉鬱頓挫,表現出對奸臣的刻骨痛恨和對友人的深切同情。一般人寫碑文,敘述家世行事容易板滯,而李白的《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等卻寫得層次井然,敘事具體而生動。這些文章或散或駢,或駢散結合,大都剪裁得當,既富文采,又無雕琢堆砌之病,堪稱唐代文章的上乘之作。
李白的詩文創作是他文學主張的實踐。他在《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詩中提出文章貴“清真”,反對“綺麗”,其三十五(醜女來效)又提出反對模仿、“雕琢”,主張“天真”、自然。他一生敬仰謝朓詩的“清發”,提出詩歌應當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這些就是李白的美學理想。李白的詩文,確實以真率的感情和自然的語言構成“清水出芙蓉”之美。方回《雜書》論李白的詩說:“*於贈答篇,肺腑露情愫。何至昌谷生,一一雕麗句?亦焉用玉谿,纂組失天趣?”他認為李白的詩能袒露真情,不像李賀、李商隱那樣雕章琢句,全賴人工。李賀、李商隱的詩,總使人感到如霧裡看花,隔著一層,而李白的詩卻能使人洞見肺腑。這在許多贈送親友的詩文中表現得特別顯著,他從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追求功業,就給韓朝宗上書說:“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奉詔進京的喜悅,他就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希望升官,就寫道:“恩光煦拙薄,雲漢希騰遷。”(《金門答蘇秀才》)得誌時人們巴結、失寵後無人理睬的世態炎涼,他寫道:“當時笑我微賤者,卻來請謁為交歡。一朝謝病游江海,疇昔相知幾人在?前門長揖後門關,今日結交明日改。”(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其一)他被流放遇赦歸來後,認為皇帝又將起用他,就寫道:“聖主還聽《子虛賦》,相如卻欲論文章。”( 《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即使是些男女冶遊言笑,他也不掩飾:“千金駿馬換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車傍側掛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襄陽歌》)坦率得何等天真可愛 李白詩文的語言都不假雕琢,自然流暢,明白如話,音節和諧,渾然天成,即王世貞《藝苑卮言》所謂“以自然為宗”。“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何等雄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何等深情!“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何等豪放!“床前看月 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又何等清新雋永!這些語言,似乎都不假思索,信手寫出,實際上這是李白長期從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和前人優秀作品的語言中吸取養料,加工提煉,終於達到爐火純青的結果。
總之,李白詩歌把我國古代的詩歌藝術推向了*,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李陽冰《草堂集序》稱李白詩“千載獨步,惟公一人”,皮日休《七愛詩》稱李白“惜哉千萬年,此俊不可得”,吳融《禪月集序》說:“國朝能為歌詩者不少,獨李太白為稱首。”唐代韓愈、李賀、杜牧都從不同方面受過李白詩風的熏陶;宋代蘇軾、陸游的詩,蘇軾、辛棄疾、陳亮的豪放派詞,也顯然受到李白詩歌的影響;而金元時代的元好問、薩都剌、方回、趙孟、范德機、王惲等,則多學習李白的飄逸風格;明代的劉基、宋濂、高啟、李東陽、高棅、沈周、楊慎、宗臣、王稚登、李贄,清代的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都對李白非常仰慕,努力學習他的創作經驗。
現在,李白詩歌不僅在中國廣泛流傳,有許多學者在認真研究,而且流傳到世界上許多國家,得到外國人民的喜愛,許多國家的學者也在研究李白的詩歌藝術,李白已經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全世界的文化名人。
二一七年十月於金陵寓所

目次

目錄


上冊

卷*

古風

古風五十九首

其一(大雅久不作)

其二(蟾蜍薄太清)

其三(秦皇掃六合)

其四(鳳飛九千仞)

其五(太白何蒼蒼)

其六(代馬不思越)

其七(客有鶴上仙)

其八(莊周夢蝴蝶)

其九(齊有倜儻生)

其十(黃河走東溟)

其十一(松柏本孤直)

其十二(君平既棄世)

其十三(胡關饒風沙)

其十四(燕昭延郭隗)

其十五(金華牧羊兒)

其十六(天津三月時)

其十七(西上蓮花山)

其十八(昔我游齊都)

其十九(泣與親友別)

其二十(在世複幾時)

其二十一(郢客吟白雪)

其二十二(秦水別隴首)

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

其二十四(大車揚飛塵)

其二十五(世道日交喪)

其二十六(碧荷生幽泉)

其二十七(燕趙有秀色)

其二十八(容顏若飛電)

其二十九(三季分戰國)

其三十(玄風變太古)

其三十一(鄭客西入關)

其三十二(蓐收肅金氣)

其三十三(北溟有巨魚)

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

其三十五(醜女來效)

其三十六(抱玉入楚國)

其三十七(燕臣昔慟哭)

其三十八(孤蘭生幽園)

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

其四十(鳳饑不啄粟)

其四十一(朝弄紫泥海)

其四十二(搖裔雙白鷗)

其四十三(周穆八荒意)

其四十四(綠蘿紛葳蕤)

其四十五(八荒馳驚飆)

其四十六(一百四十年)

其四十七(桃花開東園)

其四十八(秦皇按寶劍)

其四十九(美人出南國)

其五十(宋國梧台東)

其五十一(殷後亂天紀)

其五十二(青春流驚湍)

其五十三(戰國何紛紛)

其五十四(倚劍登高台)

其五十五(齊瑟彈東吟)

其五十六(越客采明珠)

其五十七(羽族稟萬化)

其五十八(我行巫山渚)

其五十九(惻惻泣路歧)


卷第二

樂府一

遠別離

公無渡河

蜀道難

梁甫吟

烏夜啼

烏棲曲

戰城南

將進酒

行行且遊獵篇

飛龍引二首

其一(黃帝鑄鼎于荊山)

其二(鼎湖流水清且閑)

天馬歌

行路難三首

其一(金樽清酒鬥十千)

其二(大道如青天)

其三(有耳莫洗潁川水)

長相思(長相思)

上留田

春日行

前有樽酒行二首

其一(春風東來忽相過)

其二(琴奏龍門之綠桐)

夜坐吟

野田黃雀行

箜篌謠

雉朝飛

上雲樂

夷則格上白鳩拂舞詞

日出入行

胡無人

北風行

俠客行

關山月



卷第三

樂府二

獨漉篇

登高丘而望遠海

陽春歌

楊叛兒

雙燕離

山人勸酒

於闐採花

鞠歌行

幽澗泉

王昭君二首

其一(漢家秦地月)

其二(昭君拂玉鞍)

中山孺子妾歌

荊州歌

設辟邪伎鼓吹雉子班曲辭

相逢行

古有所思

久別離

採蓮曲

白頭吟二首

其一(錦水東北流)

其二(錦水東流碧)

臨江王節士歌

司馬將軍歌

君道曲

結襪子

結客少年場行

長幹行

古朗月行

上之回

獨不見

白紵辭三首

其一(揚清歌)

其二(館娃日落歌吹深)

其三(吳刀剪綵縫舞衣)

鳴雁行

妾薄命

幽州胡馬客歌

門有車馬客行

君子有所思行

東海有勇婦

黃葛篇


卷第四

樂府三

白馬篇

鳳笙篇

怨歌行

塞下曲六首

其一(五月天山雪)

其二(天兵下北荒)

其三(駿馬如風飆)

其四(白馬黃金塞)

其五(塞虜乘秋下)

其六(烽火動沙漠)

來日大難

塞上曲

玉階怨

襄陽曲四首

其一(襄陽行樂處)

其二(山公醉酒時)

其三(峴山臨漢江)

其四(且醉習家池)

大堤曲

宮中行樂詞八首

其一(小小生金屋)

其二(柳色黃金嫩)

其三(盧橘為秦樹)

其四(玉樹春歸日)

其五(繡戶香風暖)

其六(今日明光裡)

其七(寒雪梅中盡)

其八(水綠南薰殿)

清平調詞三首

其一(雲想衣裳花想容)

其二(一枝紅豔露凝香)

其三(名花傾國兩相歡)

鼓吹入朝曲

秦女休行

秦女卷衣

東武吟(一作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邯鄲才人嫁為廝養卒婦

出自薊北門行

洛陽陌

北上行

短歌行

空城雀

發白馬

陌上桑

枯魚過河泣

丁都護歌

相逢行

千里思

樹中草

君馬黃

擬古

折楊柳

鳳凰曲

少年子

紫騮馬

少年行二首

其一(擊築飲美酒)

其二(五陵年少金市東)

白鼻

豫章行

沐浴子


卷第五

樂府四

高句驪

靜夜思

淥水曲

鳳台曲

猛虎行

從軍行(從軍玉門道)

秋思(春陽如昨日)

春思

秋思(燕支黃葉落)

子夜吳歌(春夏秋冬)









對酒行

估客樂

少年行

擣衣篇

長歌行

長相思(日色欲盡花含煙)
歌吟上

襄陽歌

南都行

江上吟

侍從宜春苑奉詔賦龍池柳色初青聽新鶯百囀歌

玉壺吟

笑歌行

悲歌行

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

元丹丘歌

扶風豪士歌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燭照山水壁畫歌

白毫子歌



卷第六

歌吟下

梁園吟

鳴皋歌送岑征君

鳴皋歌奉餞從翁清歸五崖山居

僧伽歌

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

金陵歌送別范宣

勞勞亭歌

橫江詞六首

其一(人言橫江好)

其二(海潮南去過尋陽)

其三(橫江西望阻西秦)

其四(海神來過惡風回)

其五(橫江館前津吏迎)

其六(月暈天風霧不開)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東山吟

秋浦歌十七首

其一(秋浦長似秋)

其二(秋浦猿夜愁)

其三(秋浦錦駝鳥)

其四(兩鬢入秋浦)

其五(秋浦多白猿)

其六(愁作秋浦客)

其七(醉上山公馬)

其八(秋浦千重嶺)

其九(江祖一片石)

其十(千千石楠樹)

其十一(邏人橫鳥道)

其十二(水如一匹練)

其十三(淥水淨素月)

其十四(爐火照天地)

其十五(白髮三千丈)

其十六(秋浦田舍翁)

其十七(桃波一步地)

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其一(永王正月東出師)

其二(三川北虜亂如麻)

其三(雷鼓嘈嘈喧武昌)

其四(龍盤虎踞帝王州)

其五(二帝巡遊俱未回)

其六(丹陽北固是吳關)

其七(王出三江按五湖)

其八(長風掛席勢難回)

其九(祖龍浮海不成橋)

其十(帝寵賢王入楚關)

其十一(試借君王玉馬鞭)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一(胡塵輕拂建章台)

其二(九天開出一成都)

其三(華陽春樹似新豐)

其四(誰道君王行路難)

其五(萬國同風共一時)

其六(濯錦清江萬里流)

其七(錦水東流繞錦城)

其八(秦開蜀道置金牛)

其九(水淥天青不起塵)

其十(劍閣重關蜀北門)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赤壁歌送別

江夏行

懷仙歌

玉真仙人詞

清溪行

酬殷佐明見贈五雲裘歌

臨路歌

曆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歌並序

草書歌行

古意

山鷓鴣詞

和盧侍禦通塘曲
卷第七

贈一

贈孟浩然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贈張公洲革處士

淮海對雪贈傅靄

贈徐安宜

贈任城盧主簿潛

早秋贈裴十七仲堪

贈范金鄉二首

其一(君子枉清眄)

其二(範宰不買名)

贈瑕丘王少府

東魯見狄博通

見京兆韋參軍量移東陽二首

其一(潮水還歸海)

其二(聞說金華渡)

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

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

其一(秋坐金張館)

其二(苦雨思白日)

贈韋秘書子春

贈韋侍禦黃裳二首

其一(太華生長松)

其二(見君乘驄馬)

贈薛校書

贈何七判官昌浩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贈郭將軍

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

溫泉侍從歸逢故人

贈裴十四

贈崔侍禦(黃河三尺鯉)

上李邕

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雪讒詩贈友人

贈參寥子

贈饒陽張司戶璲

贈清漳明府侄聿

贈臨洺縣令皓弟

贈郭季鷹

鄴中贈王大勸入高鳳石門山幽居

贈華州王司士

贈盧征君昆弟

贈新平少年

贈崔侍禦(長劍一杯酒)

走筆贈獨孤駙馬


卷第八

贈二

贈嵩山焦煉師並序

口號贈陽征君

秋日煉藥院鑷白髮贈元六兄林宗

書情贈蔡舍人雄

憶襄陽舊游贈濟陰馬少府巨

對雪獻從兄虞城宰

訪道安陵遇蓋寰為予造真籙臨別留贈

雜言用投丹陽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贈崔郎中宗之

贈崔諮議

贈昇州王使君忠臣

贈別從甥高五

贈裴司馬

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贈從孫義興宰銘

草創大還贈柳官迪

贈崔司戶文昆季

贈溧陽宋少府陟

戲贈鄭溧陽

贈僧崖公

游溧陽北湖亭望瓦屋山懷古贈同旅

醉後贈從甥高鎮

贈秋浦柳少府

贈崔秋浦三首

其一(吾愛崔秋浦)

其二(崔令學陶令)

其三(河陽花作縣)

望九華山贈韋青陽仲堪

贈柳圓

聞謝楊兒吟猛虎詞因有此贈

宿清溪主人

贈王判官時余歸隱居廬山屏風疊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禦

贈潘侍禦論錢少陽

贈武十七諤並序


中冊

卷第九

贈三

贈張相鎬二首

其一(神器難竊弄)

其二(本家隴西人)

贈閭丘宿松

獄中上崔相渙

系尋陽上崔相渙三首

其一(邯鄲四十萬)

其二(毛遂不墮井)

其三(虛傳一片雨)

中丞宋公以吳兵三千赴河南軍次尋陽脫余之囚參謀幕府

因贈之


流夜郎贈辛判官

贈劉都使

贈常侍禦

贈易秀才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

流夜郎半道承恩放還兼欣克復之美書懷示息秀才

巴陵贈賈舍人

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武陵

立馬贈別

江上贈竇長史

贈王漢陽

贈漢陽輔錄事二首

其一(聞君罷官意)

其二(鸚鵡洲橫漢陽渡)

江夏贈韋南陵冰

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贈盧司戶

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

其一(少年不得意)

其二(東平與南平)

醉後贈王曆陽

贈曆陽褚司馬

對雪醉後贈王曆陽



卷第十

贈四

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禦

贈宣城趙太守悅

贈從弟宣州長史昭

書懷贈南陵常贊府

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

自梁園至敬亭山見會公談陵陽山水兼期同遊因有此贈

贈友人三首

其一(蘭生不當戶)

其二(袖中趙匕首)

其三(慢世薄功業)

陳情贈友人

贈從弟冽

贈閭丘處士

贈錢征君少陽

贈宣州靈源寺沖濬公

贈僧朝美

贈僧行融

贈黃山胡公求白鷳並序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

贈汪倫

經亂後將避地剡中贈崔宣城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


寄上

安陸白兆山桃花岩寄劉侍禦綰

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

寄弄月溪吳山人

秋山寄衛尉張卿及王征君

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

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

令問

春日獨坐寄鄭明府

寄淮南友人

沙丘城下寄杜甫


聞丹丘子於城北山營石門幽居中有高鳳遺跡僕離群遠懷

亦有棲遁之志因敘舊以寄之

卷第十一

寄下

淮陰書懷寄王宗成一首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之

宿白鷺洲寄楊江寧

新林浦阻風寄友人

寄韋南陵冰余江上乘興訪之遇尋顏尚書笑有此贈

題情深樹寄象公

北山獨酌寄韋六

寄當塗趙少府炎

寄東魯二稚子

獨酌青溪江石上寄權昭夷

禪房懷友人岑倫南游羅浮兼泛桂海自春徂秋不返僕旅江外

書情寄之

廬山謠寄盧侍禦虛舟

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

書情寄從弟邠州長史昭

寄上吳王三首

其一(淮王愛八公)

其二(坐嘯廬江靜)

其三(英明廬江守)

寄王漢陽

春日歸山寄孟六浩然

流夜郎永華寺寄潯陽群官

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

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

望漢陽柳色寄王宰

江夏寄漢陽輔錄事

早春寄王漢陽

江上寄巴東故人

江上寄元六林宗

寄從弟宣州長史昭

涇溪東亭寄鄭少府諤

宣城九日聞崔四侍禦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

不同此賞醉後寄崔侍禦二首

其一(九日茱萸熟)

其二(九卿天上落)

寄崔侍禦

涇溪南藍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築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

昌浩


早過漆林渡寄萬巨

游敬亭寄崔侍禦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自金陵泝流過白壁山玩月達天門寄句容王主簿


卷第十二



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範侍禦

留別魯頌

別中都明府兄

夢遊天姥吟留別

留別曹南群官之江南

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

留別王司馬嵩

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夜別張五

魏郡別蘇少府因

留別西河劉少府

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留別廣陵諸公

廣陵贈別

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

別儲邕之剡中

留別金陵諸公

口號

金陵酒肆留別

金陵白下亭留別

別東林寺僧

竄夜郎于烏江留別宗十六璟

留別龔處士

贈別鄭判官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將游衡嶽過漢陽雙松亭留別族弟浮屠談皓

江夏別宋之悌

渡荊門送別

聞李太尉大舉秦兵百萬出征東南懦夫請纓冀申一割之用

半道病還留別金陵崔侍禦十九韻

別韋少府

南陵別兒童入京

南陵五松山別荀七

別山僧

贈別王山人歸布山


卷第十三

送上

南陽送客

送張舍人之江東

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

附:魏萬《金陵酬翰林謫仙子》

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

送友人尋越中山水

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

送友人游梅湖

送崔十二遊天竺寺

送楊山人歸天臺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送方士趙叟之東平

送韓凖裴政孔巢父還山

送楊少府赴選

對雪奉餞任城六父秩滿歸京

魯郡堯祠送吳五之琅琊

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

金鄉送韋八之西京

送薛九被讒去魯

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況之秦

送族弟凝至晏堌

魯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張子還嵩陽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

送族弟單父主簿凝攝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橋卻回棲霞山

留飲贈之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魯郡堯祠送張十四游河北

杭州送裴大澤時赴廬州長史

灞陵行送別

送竇司馬貶宜春

送羽林陶將軍

送程劉二侍禦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

送侄良攜二妓赴會稽戲有此贈

送賀賓客歸越

送張遙之壽陽幕府



卷第十四

送中

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二首

其一(何處可為別)

其二(君思潁水綠)

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

其一(秦地見碧草)

其二(爾家何在瀟湘川)

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

其一(六博爭雄好彩來)

其二(丈八蛇矛出隴西)

其三(月蝕西方破敵時)

送于十八應四子舉落第還嵩山

送別(尋陽五溪水)

送族弟綰從軍安西

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征

送白利從金吾董將軍西征

送張秀才從軍

送崔度還吳

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

送侯十一

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

奉餞高尊師如貴道士傳道籙畢歸北海

金陵送張十一再游東吳

送紀秀才游越

送長沙陳太守二首

其一(長沙陳太守)

其二(七郡長沙國)

送楊燕之東魯

送蔡山人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

送楊山人歸嵩山

送殷淑三首

其一(海水不可解)

其二(白鷺洲前月)

其三(痛飲龍筇下)

送岑征君歸鳴皋山

送範山人歸太山

送韓侍禦之廣德

白雲歌送友人

送通禪師還南陵隱靜寺

送友人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遊南嶽

送友人入蜀

送趙雲卿

送李青歸華陽川

送舍弟

送別(水色南天遠)

送麴十少府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並序

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

餞校書叔雲

送王孝廉覲省

同吳王送杜秀芝舉入京
卷第十五

送下

洞庭醉後送絳州呂使君杲流澧州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並序

江夏送倩公歸漢東並序(重出文題作江夏送倩公歸漢東序)

送趙判官赴黔府中丞叔幕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送梁四歸東平

江夏送友人

送郗昂謫巴中

江夏送張丞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送二季之江東

江西送友人之羅浮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一作陪侍禦叔華登樓歌)

宣城送劉副使入秦

涇川送族弟

五松山送殷淑

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登黃山陵歊台送族弟溧陽尉濟充泛舟赴華陰

送儲邕之武昌
酬答上

酬談少府

酬宇文少府見贈桃竹書筒

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

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山中答俗人

答友人贈烏紗帽

酬張司馬贈墨

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

答長安崔少府叔封游終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見寄

酬崔五郎中

附:崔宗之《贈李十二》

以詩代書答元丹丘

金門答蘇秀才

酬坊州王司馬與閻正字對雪見贈

酬中都小吏攜鬥酒雙魚於逆旅見贈

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

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

答從弟幼成過西園見贈

酬王補闕惠翼莊廟宋丞泚贈別
卷第十六

酬答下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

酬崔侍禦

附:崔成甫《贈李十二》

玩月金陵城西孫楚酒樓達曙歌吹日晚乘醉著紫綺裘烏紗巾

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四侍禦

江上答崔宣城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酬裴侍禦留岫師彈琴見寄

張相公出鎮荊州尋除太子詹事余時流夜郎行至江夏與張公

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車寄羅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贈

余詩餘答以此詩

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予搥碎黃鶴樓

答裴侍禦先行至石頭驛以書見招期月滿泛洞庭

答高山人兼呈權顧二侯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

至陵陽山登天柱石酬韓侍禦招隱黃山

酬崔十五見招


遊宴上

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

遊南陽清泠泉

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

魯東門泛舟二首

其一(日落沙明天倒開)

其二(水作青龍磐石堤)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遊太山六首

其一(四月上太山)

其二(清曉騎白鹿)

其三(平明登日觀)

其四(清齋三千日)

其五(日觀東北傾)

其六(朝飲王母池)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觀魚潭
卷第十七

遊宴下

與從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朝下過盧郎中敘舊游

侍從游宿溫泉宮作

邯鄲南亭觀妓

春遊羅敷潭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其一(初謂鵲山近)

其二(湖闊數十裡)

其三(水入北湖去)

春日陪楊江甯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

宴鄭參卿山池

游謝氏山亭

把酒問月

同族侄評事黯游昌禪師山池二首

其一(遠公愛康樂)

其二(客來花雨際)

金陵鳳凰台置酒

秋浦清溪雪夜對酒客有唱鷓鴣者

與周剛清溪玉鏡潭宴別

游秋浦白笴陂二首

其一(何處夜行好)

其二(白笴夜長嘯)

宴陶家亭子

在水軍宴韋司馬樓船觀妓

流夜郎至江夏陪長史叔及薛明府宴興德寺南閣

泛沔州城南郎官湖並序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後三首

其一(今日竹林宴)

其二(船上齊橈樂)

其三(剗卻君山好)

夜泛洞庭尋裴侍禦清酌

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其一(洞庭西望楚江分)

其二(南湖秋水夜無煙)

其三(洛陽才子謫湘川)

其四(洞庭湖西秋月輝)

其五(帝子瀟湘去不還)

楚江黃龍磯南宴楊執戟冶樓

銅官山醉後絕句

與南陵常贊府遊五松山

宣城清溪

與謝良輔遊涇川陵岩寺

游水西簡鄭明府

九日登山

九日

九日龍山飲

九月十日即事

陪族叔當塗宰遊化城寺升公清風亭



卷第十八

登覽

登錦城散花樓

登峨眉山

大庭庫

登單父陶少府半月臺

天臺曉望

早望海霞邊

焦山杳望松寥山

杜陵絕句

登太白峰

登邯鄲洪波台置酒觀發兵

登廣武古戰場懷古

登新平樓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

登瓦官閣

登梅崗望金陵贈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登金陵鳳凰台

望廬山瀑布二首

其一(西登香爐峰)

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

望廬山五老峰

江上望皖公山

望黃鶴山

鸚鵡洲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秋登巴陵望洞庭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岳僧方外

與賈舍人于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湖

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金陵望漢江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望天門山

望木瓜山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時客逢崔侍禦並登此地

過崔八丈水亭


卷第十九

行役

安州應城玉女湯作

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夜下征虜亭

下途歸石門舊居

客中作

太原早秋

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蘇武天山上)

其二(亭伯去安在)

其三(談笑三軍卻)

其四(函谷如玉關)

其五(淼淼望湖水)

郢門秋懷

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禦

荊門浮舟望蜀江

上三峽

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峰晚還題壁

早發白帝城

秋下荊門

江行寄遠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

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剌灘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

宿蝦湖


懷古

西施

王右軍

上元夫人

蘇台覽古

越中覽古

商山四皓

過四皓墓

峴山懷古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裡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蘇武

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月夜金陵懷古

金陵三首

其一(晉家南渡日)

其二(地擁金陵勢)

其三(六代興亡國)

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

金陵新亭

過彭蠡湖

入彭蠡經松門觀石鏡緬懷謝康樂題詩書遊覽之志

廬江主人婦

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

望鸚鵡洲悲禰衡

宿巫山下

金陵白楊十字巷

謝公亭

紀南陵題五松山

夜泊牛渚懷古

姑熟十詠

姑熟溪

丹陽湖

謝公宅

陵歊台

桓公井

慈姥竹

望夫山

牛渚磯

靈墟山

天門山


下冊

卷第二十

閒適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

尋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

安州般若寺水閣納涼喜遇薛員外乂

魯中都東樓醉起作

對酒醉題屈突明府廳

月下獨酌四首

其一(花間一壺酒)

其二(天若不愛酒)

其三(三月咸陽城)

其四(窮愁千萬端)

春歸終南山松龍舊隱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尋山僧不遇作

過汪氏別業二首

其一(遊山誰可遊)

其二(疇昔未識君)

待酒不至

獨酌

友人會宿

春日獨酌二首

其一(東風扇淑氣)

其二(我有紫霞想)

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

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青溪半夜聞笛

日夕山中忽然有懷

夏日山中

山中與幽人對酌

春日醉起言志

廬山東林寺夜懷

尋雍尊師隱居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對酒(勸君莫拒杯)

醉題王漢陽廳

嘲王曆陽不肯飲酒

獨坐敬亭山

自遣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秋日與張少府楚城韋公藏書高齋作


懷思

秋夜獨坐懷故山

憶崔郎中宗之游南陽遺吾孔子琴撫之潸然感舊

憶東山二首

其一(不向東山久)

其二(我今攜謝妓)

望月有懷

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

其一(四明有狂客)

其二(狂客歸四明)

重憶一首

春滯沅湘有懷山中

落日憶山中

憶秋浦桃花舊游時竄夜郎


卷第二十一

感遇

越中秋懷

效古二首

其一(朝入天苑中)

其二(自古有秀色)

感寓二首

其一(寶劍雙蛟龍)

其二(咸陽二三月)

擬古十二首

其一(青天何歷歷)

其二(高樓入青天)

其三(長繩難系日)

其四(清都綠玉樹)

其五(今日風日好)

其六(運速天地閉)

其七(世路今太行)

其八(月色不可掃)

其九(生者為過客)

其十(仙人騎彩鳳)

其十一(涉江弄秋水)(重出詩題作折荷有贈)

其十二(去去複去去)

感興八首

其一(瑤姬天帝女)

其二(洛浦有宓妃)

其三(裂素持作書)

其四(芙蓉嬌綠波)

其五(十五游神仙)

其六(西國有美女)

其七(朅來荊山客)

其八(嘉谷隱豐草)

寓言三首

其一(周公負斧扆)

其二(遙裔雙彩鳳)

其三(長安春色歸)

秋夕旅懷

感遇四首

其一(吾愛王子晉)

其二(可歎東籬菊)

其三(昔余聞常娥)

其四(宋玉事楚王)
寫懷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院內諸學士

尋陽紫極宮感秋作

江上秋懷

秋夕書懷

避地司空原言懷

南奔書懷

上崔相百憂章

萬憤詞投魏郎中

荊州賊亂臨洞庭言懷作

覽鏡書懷

田園言懷

江南春懷



卷第二十二

詠物

聽蜀僧濬彈琴

魯東門觀刈蒲

詠鄰女東窗海石榴

南軒松

詠山樽二首

其一(蟠木不凋飾)

其二(擁腫寒山木)

初出金門尋王侍禦不遇詠壁上鸚鵡

紫滕樹

觀放白鷹

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題雍丘崔明府丹灶

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圖

見野草中有名白頭翁者

流夜郎題葵葉

瑩禪師房觀山海圖

白鷺鷥

詠桂二首

其一(園花笑芳年)

其二(世人種桃李)

白胡桃

巫山枕障

庭前晚開花

宣城長史弟昭贈余琴溪中雙舞鶴詩以見志


題詠

題隨州紫陽先生壁

題元丹丘山居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並序

題瓜洲新河餞族叔舍人賁

洗腳亭

勞勞亭

題金陵王處士水亭

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並序

題江夏修靜寺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

題宛溪館

題東溪公幽居


雜詠

嘲魯儒

懼讒

觀獵

觀胡人吹笛

從軍行(百戰沙場碎鐵衣)

平虜將軍妻

春夜洛城聞笛

嵩山采菖蒲者

金陵聽韓侍禦吹笛

流夜郎聞酺不預

放後遇恩不沾

宣城見杜鵑花

白田馬上聞鶯

暖酒

三五七言

雜詩


卷第二十三

閨情

寄遠十二首

其一(三鳥別王母)

其二(青樓何所在)

其三(本作一行書)

其四(玉箸落春鏡)

其五(遠憶巫山陽)

其六(陽臺隔楚水)

其七(妾在舂陵東)

其八(憶昨東園桃李紅碧枝)

其九(長短春草綠)

其十(魯縞如玉霜)

其十一(美人在時花滿堂)

其十二(愛君芙蓉嬋娟之豔色)

長信宮

長門怨二首

其一(天回北斗掛西樓)

其二(桂殿長愁不記春)

春怨

代贈遠

陌上贈美人

閨情

代別情人

代秋情

對酒(蒲萄酒)

怨情(新人如花雖可寵)

湖邊採蓮婦

怨情(美人卷珠簾)

代寄情人楚詞體

學古思邊

思邊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代美人愁鏡二首

其一(明明金鵲鏡)

其二(美人贈此盤龍之寶鏡)

贈段七娘

別內赴征三首

其一(王命三征去未還)

其二(出門妻子強牽衣)

其三(翡翠為樓金作梯)

秋浦寄內

自代內贈

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

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

其一(君尋騰空子)

其二(多君相門女)

贈內

在尋陽非所寄內

南流夜郎寄內

越女詞五首

其一(長幹吳兒女)

其二(吳兒多白皙)

其三(耶溪採蓮女)

其四(東陽素足女)

其五(鏡湖水如月)

浣紗石上女

示金陵子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四首

其一(安石東山三十春)

其二(南國新豐酒)

其三(東道煙霞主)

其四(小妓金陵歌楚聲)

巴女詞


哀傷

哭晁卿衡

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

其一(白楊雙行行)

其二(王公希代寶)

其三(王家碧瑤樹)

哭宣城善釀紀叟

宣城哭蔣征君華

卷第二十四

古賦

明堂賦並序

大獵賦並序

大鵬賦並序

劍閣賦

擬恨賦

惜餘春賦

愁陽春賦

悲清秋賦
卷第二十五



為吳王謝責赴行在遲滯表

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

為宋中丞自薦表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上安州李長史書

與賈少公書

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

與韓荊州書

上安州裴長史書



卷第二十六



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

奉餞十七翁二十四翁尋桃花源序

夏日奉陪司馬武公與群賢宴姑熟亭序

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嶽序

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春于姑熟送趙四流炎方序

秋於敬亭送從侄耑游廬山序

送黃鐘之鄱陽謁張使君序

早春于江夏送蔡十還家雲夢序

秋日于太原南柵餞陽曲王贊公賈少公石艾尹少公應舉

赴上都序

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

澤畔吟序

夏日諸從弟登沔州龍興閣序

秋夜于安府送孟贊府兄還都序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

送戴十五歸衡嶽序

早夏于江將軍叔宅與諸昆季送傅八之江南序

冬日于龍門送從弟京兆參軍令問之淮南覲省序


卷第二十七



當塗李宰君畫贊

金陵名僧公粉圖慈親贊

李居士贊

安吉崔少府翰畫贊

宣城吳錄事畫贊

壁畫蒼鷹贊

方城張少公廳畫師猛贊

羽林范將軍畫贊

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並序

江甯楊利物畫贊

金鄉薛少府廳畫鶴贊

志公畫贊

琴贊

朱虛侯贊

觀佽飛斬蛟龍圖贊

地藏菩薩贊並序

魯郡葉和尚贊


卷第二十八



趙公西候新亭頌並序

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並序



化城寺大鐘銘並序

天門山銘



任城縣廳壁記


卷第二十九



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並序

溧陽瀨水貞義女碑銘並序

武昌宰韓君去思頌碑並序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並序

祭文

為竇氏小師祭璿和尚文

為宋中丞祭九江文
卷第三十

宋本集外詩文

戲贈杜甫

酬殷十一贈栗岡硯

初月

雨後望月

對雨

曉晴

望夫石

冬日歸舊山

鄒衍穀

送客歸吳

送袁明府任長江

送史司馬赴崔相公幕

別匡山

句(天上不知風月好)

句(野禽啼杜宇)

柳枝詞

贈義士樊介

句(眼前有景道不得)

句(舉袖露條脫)

瀑布

菩薩蠻

憶秦娥

春感

桃源二首

其一(昔日狂秦事可嗟)

其二(露暗煙濃草色新)

題竇圌山

贈江油尉

獨坐敬亭山(其二)

句(霜結梅梢玉)

闕題(庭中繁樹乍含芳)

句(玉階一夜留明月)

唐漢東紫陽先生碑銘

雜題四則

題上陽臺


宋本集內存目詩文

長幹行(其二)(小長幹行)

去婦詞(棄婦詞)

留別賈舍人至二首

其一(大樑白雲起)

其二(秋風吹胡霜)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送別(送楊子)

謁老君廟(謁玄元廟)

觀放白鷹二首(其二)(見薛大臂鷹作)

軍行(塞上曲其二)

春遊救苦寺

石岩寺

上楊都尉

比干碑(殷太師比干碑)


宋本集外存目詩文

寒女吟

會別離

闕題(為李謩外孫取名許雲封)

題許宣平庵壁

入清溪行山中

鶴鳴九皋

日出東南隅行

戰城南

胡無人行

鞠歌行

代佳人寄翁參樞先輩

送友生游峽中

寄賀監詩

上清寶鼎詩二首

其一(朝披夢澤雲)

其二(人生燭上花)

傀儡

上清寶典詩

清平樂令二首

其一(禁庭春晝)

其二(禁幃秋夜)

清平樂三首

其一(煙深水闊)

其二(鸞衾鳳褥)

其三(畫堂晨起)

連理枝二首

其一(雪蓋宮樓閉)

其二(淺畫雲垂帔)

菩薩蠻(舉頭忽見衡陽雁)

桂殿秋(仙女下)

題峰頂寺(烏牙寺)

句(山瀑無聲玉虹懸)

句(李侯忽來儀)

句(綺樓何氛氳)

賜慶奴

白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

白亟以詩謝雲


斷句二則

其一(焰隨紅日去)

其二(綠鬢隨波散)

詠方廣詩

句(竹粉千腰白)

句(雨吟春破碎)

句(山含紅樹隨時老)

句(茶褐園林新柳色)

句(江邊石下誰知處)

句(一枚煎餅補天穿)

闕題(虯髯憔悴羽林郎)

句(注口櫻桃小)

闕題(金鑾殿上脫靴去)

句(寫了吟看滿卷愁)

句(清泠玉韻兩三章)

句(白玉慚溫色)

句(廣砌羅紅藥)

句(淺酌看紅藥)

句(罷草紫泥詔)

句(再喜登烏府)

送客春遊嶺南

句(颶風千里黑)

句(不怕道狂揮玉爵)

句(欲將朱匣青銅鏡)

句(謙驚主寵)

句(鸚為能言長翦翅)

陽春曲

摩多樓子

舍利佛

句(胡人歲獻葡萄酒)

句(天馬常銜苜蓿花)

野望

野望因過常少仙

晚秋陪嚴鄭公摩訶池泛舟得溪字

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

雲山

小桃源

釣台

句(沸天宵鼓動瑤台)

句(借得東風一夜開)

二十日醉題詩

普照寺

題桐柏觀詩

廬山東林寺夜懷

襄陽曲五首(其五)

煉丹井二首

其一(聞說神仙晉葛洪)

其二(水西丹井白雲峰)

句(津途去不迷)

棲賢寺

闕題(山中十日雨)

句(風泉有清聽)

句(林昏罷幽磬)

句(一雁飛吳天)

村居

醉興

梅雪

蓮花

春景

夏景

秋景

夏日

冬景

闕題(猶人張網罝)

秀華亭

興唐寺

句(借問單樓與同穴)

宿無相寺

江上呈裴宣州

送宛句趙少府子卿

題樓山石筍

太華觀

南山寺

北斗延生經注解序

建醜月十五日虎丘山夜宴序

冬夜裴郎中薛侍禦宴集序

鄭縣劉少府兄宅月夜登臺宴集序


附錄

草堂集序〔唐〕李陽冰

李翰林集序〔唐〕魏顥

李翰林別集序〔宋〕樂史

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並序〔唐〕李華

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唐〕劉全白

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唐〕範傳正

翰林學士李公墓碑〔唐〕裴敬

舊唐書·李白傳〔五代〕劉昫等

《舊唐書·李白傳》訂誤鬱賢皓

新唐書·李白傳〔宋〕歐陽修宋祁

《唐才子傳·李白傳》校箋〔元〕辛文房著鬱賢皓校箋



李白全集注評篇目索引

書摘/試閱

李白全集注評
凡例
一、原文底本和參校本。本書卷一至第二十九所收李白詩文,皆以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影印靜嘉堂文庫藏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為底本(簡稱“宋本”),編排次序也以宋本先後為準,只因宋本*卷是唐宋人寫的序和碑誌,本書特將此卷移至本書*後,作為附錄;將宋本第二卷移前作為*卷,依次上推,宋本第三十卷移前作為本書第二十九卷。第三十卷則收輯宋本集外詩文及宋本集內、外存目詩文。
本書以宋本為底本,但宋本中錯字較多,清代繆曰芑翻刻時就改正宋本中的錯字有二百三十多處。本書參校以下諸本:
元至大勤有堂刻本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注《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簡稱“蕭本”);
四部叢刊影印明郭雲鵬重刊《分類補注李太白集》(簡稱“郭本”);
南京圖書館藏清初刻本明胡震亨《李詩通》(簡稱“胡本”);
清康熙繆曰芑翻刻宋本《李太白文集》(簡稱“繆本” );
清乾隆刊本王琦《李太白文集輯註》(一作《李太白全集》,簡稱“王本”);
清光緒劉世珩玉海堂《景宋咸淳本李翰林集》(簡稱“咸本”)。
並參校唐宋重要總集《河嶽英靈集》(簡稱“英靈”),敦煌寫本《唐人選唐詩》(簡稱“伯二五六七”),《又玄集》,《才調集》, 《唐文粹》(簡稱“文粹”),《文苑英華》(簡稱“英華”),《樂府詩集》(簡稱“樂府”),《萬首唐人絕句》(簡稱“絕句”),《全唐詩》(簡稱“全詩”),《全唐文》(簡稱“全文”)等。
凡宋本明顯錯誤而許多別本或某本是的,則改用別本正確的字,
擇善而從,並在註釋中說明“宋本作'某',據各本或某本改” 。凡宋本正確而別本明顯錯誤的則不予說明。
凡宋本與別本的異文不能確認誰對誰錯,則用宋本的字,為節省篇幅,其他各本的異文不一一出校,只選重要的在註釋中說明。
宋本有很多異體字和古體字,為方便讀者閱讀,本書將常用的異體字徑改為正體字。宋本中“揚州”的“揚”多誤作“楊”,本書亦一律徑改為“揚”。有的異體字因牽涉到人名、地名、官名及避免誤解等原因,則保留原字。
二、題解。本書所收詩文題下都有“題解”,主要是闡明題意,解釋題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寫作年代和背景。對各本題中的異文和題下的夾注進行辨析說明。
三、註釋。主要是訓解難懂的詞語和典故,疏通文句。對詩文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都通過查稽典籍和地下出土資料進行考證,提供切實可靠的根據。凡詩文中運用典故或化用前人詩文的語句,都註明出處,提供書證。註釋力求簡明、精確、清晰。各本重要的異文亦在註釋中出校。
四、評箋。前人對李白詩歌尤其是名篇有許多精彩的品評和解讀,對讀者領悟詩意有啟示作用,本書選擇歷代較重要的評述列於各篇之後,供讀者參考。
五、除引述各家評箋之外,許多詩末有筆者的品評,表示筆者對本篇的淺見,幫助讀者領悟詩意,供讀者參考。
六、 宋本集外詩文和宋本集內、外存目詩文。宋本是現存*早的李白全集,價值*,收詩*多(蕭本就比宋本少十首詩,卻多出《憶秦娥》、《菩薩蠻》兩首詞)。但宋本中也有誤收他人之作,凡經前賢今人考證確實為他人之作者,如《長干行》其二乃張潮之作,《觀放白鷹》其二乃高適詩,《去婦詞》乃顧況之《棄婦詞》, 《送別》乃岑參《送陽子》詩,《謁老君廟》乃唐玄宗《過老子廟》詩,《軍行》實為王昌齡《塞上曲》其二,《送賀監歸四明應制》乃晚唐人擬作,《留別賈舍人至二首》實為後人偽作,《比干碑》實為李翰之作。這些詩文既非李白作品,本書一律刪卻,列入卷第三十之《宋本集內存目詩文》。集中還有一些重出詩文,如果重出詩都在組詩內,則兩存之,以保持組詩的完整性。如果一首在組詩內,一首獨立成篇,則刪卻獨立成篇者。如果重出詩各自成篇,本集也只收一首,另一首刪卻,在保留的一篇中說明。此外,在唐宋詩歌總集、筆記、傳奇、類書、道藏、地方誌中,還有不少署名李白的詩文。這些詩文,非常複雜,真偽混淆。凡經前賢今人(包括筆者)考證認定為李白的詩文,如《本事詩》中之《戲贈杜甫》,《事類賦》中之《殷十一贈栗岡硯》,《文苑英華》中之《送史司馬赴崔相公幕》,《唐詩紀事》中之《春感》,《二老堂詩話》中之《瀑布》,《方輿勝覽》中之《題竇圌山》,《茅山志》中之《唐漢東紫陽先生碑銘》等,本書作為“宋本集外詩文” 收入。還有一些沒有可靠證據能推翻非李白之作的詩詞和斷句,如《文苑英華》中所收的《初月》、《雨後望月》、《對雨》、《曉晴》等詩,以及至今仍有許多著名詞學家認定為李白之作的《憶秦娥》、《菩薩蠻》兩首詞,本書亦不得不作為“宋本集外詩”收入。至於前賢今人包括筆者已經考定為他人之作的許多集外詩文, 則一律作為“宋本集外存目詩文”,列表說明,辨正為何人之作。
七、附錄。本書三十卷皆為詩文作品,*後的附錄,除了將宋本*卷的序和碑誌移入外,還增加了兩《唐書·李白傳》,筆者的《〈舊唐書·李白傳〉訂誤》、《〈唐才子傳·李白傳〉校箋》。
卷*
古風
古風五十九首
【題解】古風,本指古代風尚、古人風度。如謝惠連《祭古塚文》:“仰羨古風,為君改卜。”以古風作為詩體名,即古詩、古體詩,當自李白始。至中唐時,古風已成為與古體詩同義的詩體名。如姚合《贈張籍太祝》詩:“古風無手敵,新語是人知。”五代時韋縠所編《才調集》,收李白《古風》三首,即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古風五十九首》其十九“泣與親友別”、其二十三“秋露白如玉”、其二十七“燕趙有秀色”。編排先後次序一致,說明此組詩在此以前已編成。但宋本《古風五十九首》其八“莊周夢蝴蝶”在唐人殷璠天寶十二載結集的《河嶽英靈集》中題作《詠懷》,蕭本、郭本、王本《古風五十九首》其八“咸陽二三月”、其十六“寶劍雙蛟龍”,在宋本中則編入卷二十二,題作《感寓二首》,次序倒之。再看宋本卷二十二的《效古二
首》、《擬古十二首》、《感興八首》、《寓言三首》、 《感遇四首》,其體制、主旨與《古風》組詩相同,由此可推知,此五十九首詩中,李白原來有取名為“詠懷”、“感遇”之類題目,也有“古風”的題目,在流傳過程中有些題目失落,至李陽冰編集時,將這些詩集合在一起,題名為“古風若干首”,至宋人樂史、宋敏求編集,增成《古風五十九首》。可見此組詩非一時一地之作,亦非一人所編集。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一曰:“李太白《古風》兩卷,近七十篇。”《朱子語類》卷一四〇曰:“〔太白〕《古風》兩卷。”又曰:“太白五十篇《古風》,是學陳子昂《感遇詩》。”則宋人所見傳本,《古風》分為兩卷,篇數各不相同。今存宋本開頭有《古風上》,卻無《古風下》;宋本與蕭本、郭本、王本篇數雖相同,但宋本“寶劍雙蛟龍”、“咸陽二三月”編入卷二十二,題作《感寓二首》,“昔我遊齊都”、“泣與親友別”、“在世复幾時”分為三首;蕭本、郭本、王本則將此三首合為一首,《感寓二首》插入《古風》,湊成五十九首。此組詩之內容,胡震亨《李詩通》概括為“指言時事”和“感傷己遭”,其實此外還應加上“抒寫抱負”。其體仿《古詩十九首》,為繼阮籍《詠懷》、左思《詠史》、郭璞《遊仙》、陳子昂《感遇》後的集大成者,此後,《古風》作為古詩同義的詩體名流傳下來。詳見拙著《論李白<古風五十九首>》(原載《中國李白研究》1991年集上,收入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李白與唐代文史考論》第二卷)。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