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滿額折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往事與隨想(全三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80 元
定  價:NT$ 1680 元
優惠價:871462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4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俄國文學的偉大紀念碑
在歷史激流中把握命運,伸張人的善與自由


《往事與隨想》是一部心靈史巨著,是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回憶錄。全書的覆蓋面相當廣,從1812年的衛國戰爭,十二月黨人的起義,19世紀40年代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歐洲的革命風雲,資產階級政權對群眾的血腥鎮壓,直到19世紀50年代倫敦各國流亡者的活動和宗派鬥爭,19世紀60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爾岑所說的“未來風暴的年輕舵手”的成長,幾乎包括了19世紀初葉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個歷史時期。

赫爾岑在俄國的經歷使他接觸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的描繪構成了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他來到西歐後,又遭遇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波瀾壯闊的場面,也經歷了鬥爭失敗後的慘痛景象。

赫爾岑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政論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懷悲憫,在他筆下展現了一個高貴的靈魂不畏壓制與迫害,在歷史波瀾中奮勇搏擊的歷程。對於今天的人們也是不乏啟示與激勵的。

作者簡介

赫爾岑(1812—1870)

俄國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時代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立志走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進入莫斯科大學數理系。1835年,他以“對社會有極大危險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戰鬥,並受到迫害。1847年初,赫爾岑攜家到達歐洲,成為流亡者,從此再未返回俄國。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使赫爾岑思想上發生危機,觸發他重新思考社會根本問題。1852年他來到倫敦,隨後建立了“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極星》和《警鐘》兩種刊物,登載揭露沙皇專制制度的文學作品和各種文章。這些刊物當時被大量秘密運回俄國,促進了解放運動的發展。1870年1月,赫爾岑病逝於巴黎。

其代表作有《誰之罪》《科學中的一知半解態度》《關於研究自然的信》《法意書簡》《來自彼岸》《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往事與隨想》等。

名人/編輯推薦

◎赫爾岑是俄國反沙皇專制的偉大鬥士,影響了俄國、歐洲乃至世界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與革命者。

◎全書所述歷史含括廣泛,拿破崙一世、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別林斯基、恰達耶夫、巴枯甯、馬志尼、蒲魯東、拿破崙三世等人物紛紛登場,鮮活生動,妙趣橫生。

◎本書不僅講述歷史,剖析人性,同時是一部自由思想的巨著,為大思想家以賽亞•伯林所推崇。

◎赫爾岑是思想家,也是文學家,曾影響過列夫•托爾斯泰的寫作。《往事與隨想》也可作為一部文學經典細細品味。

◎項星耀的譯本,首次出版以來廣受好評,並得到巴金等權威的稱讚。

譯者前言

赫爾岑是俄國偉大的文學家和革命家,他的作品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思想和生活。
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赫爾岑於1812年4月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中,那是拿破崙大軍壓境,侵入莫斯科的前夕。因此可以說,他在繈褓中便經歷了戰爭的烽火,他的童年是在關於這次戰爭的傳說中度過的。1825年12月他十三歲的時候,在彼得堡的參政院廣場上發生了十二月黨人的起義,起義被殘酷鎮壓,但在少年赫爾岑的心中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列寧所說:“十二月黨人喚醒了赫爾岑。”不久,他便與一位同伴和遠親,後來成為他的終生戰友的詩人奧加遼夫,在莫斯科郊外的麻雀山上發出了莊嚴的誓言:為反抗沙皇專制暴政獻出自己的一生。1829年他進入莫斯科大學數理系,接著,奧加遼夫也到了那裡,他們周圍形成了一個小組,大家共同研究聖西門和傅立葉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探討俄國的發展道路。
1833年赫爾岑大學畢業,正打算展開廣泛的社會活動時,沙皇政府突然把他和其他進步青年一起逮捕了。他被關押了九個月,然後在1835年春被流放到了當時的邊遠地區彼爾姆和維亞特卡,並按照規定,在維亞特卡省政府當小官員。但是流放生活沒有使赫爾岑屈服,他在這裡看到了俄國最黑暗的現實,從而更堅定了鬥爭的信念。1837年底,由於詩人茹科夫斯基的斡旋,他被調到離莫斯科較近的弗拉基米爾。1838年他在那裡與伯父的私生女納塔利婭•亞曆山德羅夫娜結婚。1840年他回到了莫斯科,但不久又因一件小事(在給父親的信中偶然提到了一個警察的暴行)被再度流放到諾夫哥羅德城,直到1842年夏才獲准回莫斯科居住。
在莫斯科的幾年是赫爾岑才華顯露鋒芒的時期,這時他與以別林斯基為首的俄國進步知識界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努力研究哲學、歷史和自然科學,發表了哲學論文集《科學中的一知半解態度》和《關於研究自然的信》,優秀的長篇小說《誰之罪》,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和《偷東西的喜鵲》等。
1846年5月,赫爾岑的父親死了,留給了他大宗遺產,使他可以在經濟上完全獨立,於是他立即著手實現他擺脫沙皇黑暗統治的計劃。他以給妻子治病為理由申請出國,期限是六個月。1847年1月赫爾岑離開俄國,3月到達巴黎。法國七月王朝的現實當然不能令他滿意,他於這年年底到了意大利,在那裡迎接了意大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始。法國二月革命爆發後,赫爾岑又趕回巴黎。他於5月初到達那裡,但迎接他的是5月15日的群眾示威和六月起義的遭到鎮壓。他在這裡吸取了1848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
這段經歷便反映在他的《法意書簡》和《來自彼岸》中,這些書信本來是為了向俄國人民報道西歐的民族民主運動的,它們的開端部分原系寄回俄國準備發表。但隨著沙皇反動統治的加強,俄國的報刊甚至不能提到赫爾岑的名字,因此後來它們只得用法文和德文在國外發表。為了向西歐介紹俄國,他還在這時期寫了《論俄國革命思想的發展》一書,在1854年首先用德文本發表。
但是,儘管赫爾岑到了國外,沙皇政府並沒有放鬆對他的迫害。它通過駐外機構命令他回國,甚至扣留了他的一部分財產對他施加壓力,企圖迫使他就範。但是赫爾岑作出了堅定的回答,他移居到當時屬�意大利的尼斯城,並取得了瑞士的公民權。與此同時,他的家庭又發生了悲劇,他的母親和一個兒子于1851年11月因輪船失事遇難,他的妻子也在次年5月病故,這使赫爾岑幾乎精神崩潰。
但是赫爾岑沒有從此消沉下去,他於1852年8月來到倫敦這個國際流亡者集中的地方,開始了新的戰鬥。他為了促進俄國的解放運動,在倫敦創辦了“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出版了年刊《北極星》文集和週刊《警鐘》,通過各種地下渠道發往俄國。它們對在俄國傳播進步思想和進行宣傳鼓動,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普希金、萊蒙托夫和十二月党人雷列耶夫等的許多禁詩,都是首先在這裡發表,然後傳回俄國的。《警鐘》還在俄國聯繫了不少秘密通信員,沙皇政府的許多暴行便是通過這刊物在俄國公之於眾的。但是到了60年代中期,在沙皇的高壓政策下,革命形勢進入了低潮,《警鐘》和《北極星》也相繼停刊了。
60年代末,赫爾岑又移居日內瓦和巴黎,他意識到了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但是在1870年1月由於偶然感冒引起的肺炎而病逝於巴黎,他的遺體後來運到尼斯,葬在他妻子的墓旁。
《往事與隨想》是赫爾岑用血和淚寫成的回憶錄,它不僅忠實而真誠地記載了他的一生,而且正如他所說,這是“歷史在一個偶然走上它的道路的人身上的反映”。全書的覆蓋面相當廣,從1812年的衛國戰爭,十二月黨人的起義,40年代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歐洲的革命風雲,反動的資產階級政權對人民的血腥鎮壓,直到50年代倫敦各國流亡者的活動和宗派鬥爭,60年代俄國的社會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爾岑所說的“未來風暴的年輕舵手”的成長,幾乎包括了19世紀初葉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個歷史時期。赫爾岑在俄國的經歷使他接觸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們,他的描繪構成了一部“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他來到西歐後,又碰到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歐洲民族民主運動波瀾壯闊的群眾場面,也經歷了鬥爭失敗後的慘痛景象。他是作為歷史見證人寫他的回憶錄的,它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便在於他不是從個人的角度,而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描繪一切,評價一切。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不是簡單的編年史或大事記;它有統一的出發點,那就是對人民解放事業的深切關懷和對進步社會思想的熱情探索。
赫爾岑不僅是藝術家,也是政論家。早在40年代別林斯基即已指出,赫爾岑的藝術作品的最大特點在於“思想的威力”。他的回憶錄也是這樣。赫爾岑總是站在維護進步事業的高度,評價一切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活動。在赫爾岑看來,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是首要的,這規定了他的寫作意圖和目的,寫作不是作家個人的事,而是人類整個社會事業的一部分,因此在他的回憶錄中,政論性和哲理性插話幾乎隨處可見,這也構成了本書的一個基本特點。他把書名定為“往事與隨想”,便是這個道理。
屠格涅夫曾指出,赫爾岑“在刻畫他所遇到的人物的性格方面是沒有敵手的”。《往事與隨想》藝術地再現了19世紀歐洲解放運動的許多歷史人物,如馬志尼、加里波第、科蘇特、蒲魯東、路易•勃朗等,思想界和文學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羅伯特•歐文、雨果、密茨凱維奇等,40年代俄國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如別林斯基、恰達耶夫和許多十二月黨人。赫爾岑的人物畫像從來不著重外表,他總是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或細節,在適當的場合刻畫他們的精神面貌,因此有時寥寥數筆,便能使人物栩栩如生,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赫爾岑一向反對以所謂“客觀主義”為標榜的寫作方法,他對他所寫的任何事件,任何人物,都有鮮明的態度,以愛憎分明的筆觸描繪一切,這使他的文字帶有明顯的抒情色彩,有時熱情洋溢,有時嬉笑怒駡。在《往事與隨想》中,他對人民的苦難始終充滿同情,對一切非正義的事則表現了強烈的憎恨。赫爾岑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從不講違心之言,在本書中他對自己進行了嚴格的解剖,也對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對倫敦的一些流亡者的描寫便是這樣。但他對無私的、忘我的革命志士則不遺餘力地加以謳歌,如他對波蘭民族解放運動領導人沃爾采爾在倫敦病故前後的那些血淚斑斑的描寫,便扣人心弦,成了本書許多光輝的篇章之一。
《往事與隨想》還表現了赫爾岑作為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諷刺才能。俄羅斯的許多大官僚,暗無天日的西伯利亞的統治者,各種胡作非為的大地主和大貴族,都在赫爾岑的筆下現出了原形。赫爾岑的描寫總是能觸及要害,給這些人以致命的打擊。他有時用對照等手法,讓沙皇反動官僚的醜惡面目在讀者面前自動曝光;有時則利用一些小故事,揭露沙皇專制統治的荒謬可笑,如第二卷關於一個女孩被教士灌醉以後,胡亂取了個男孩的名字,以致開始了長達數年的交涉和調查。這看似不可信,然而卻是俄羅斯的活生生的現實。赫爾岑對俄羅斯黑暗社會的抨擊,表現了他作為一個革命家的正直的良心。
赫爾岑也是一個偉大的文體家,他在《往事與隨想》中運用了種種表現手法,這裡有詩的語言,也有抒情獨白,有書信,也有日記,有描繪自然風景的美麗篇章,也有邏輯嚴謹的說理文字。屠格涅夫稱赫爾岑是一位“天生的文體家”,高爾基在《俄國文學史》中談到赫爾岑時,也讚揚“他的語言特別優美和光輝”。
赫爾岑經歷了錯綜複雜的一生,他的回憶錄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它的藝術感染力更使它不僅成為俄羅斯文學中,也成為世界文學中一份珍貴的遺產。我們今天閱讀這樣一部書,除了它在文學寫作上的卓越成就外,還可以瞭解到許多東西。他堅持正義、堅持進步的一生,他儘管長期流亡國外,對俄國仍充滿摯愛和信心的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他不屈不撓維護民族的自由和發展的堅定意志,他追求真理、愛憎分明、不講假話的真誠坦率的作風,他對人民的熱愛和同情,對醜惡現象的至死不渝的憎恨,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赫爾岑從1852年開始動筆寫《往事與隨想》,歷時達十五年之久。作家生前曾親自編定了一至五卷(除《家庭悲劇》等少數部分外),第六至八卷大多由後人根據他的遺稿陸續發表,但直至1956年,全書才由蘇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編定,列入《赫爾岑三十卷集》。中譯本系根據莫斯科國家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赫爾岑九卷集》譯出。
項星耀
1992年4月於上海


序言

不少朋友勸我全文印行《往事與隨想》,這事並不困難,至少前兩卷是這樣。但是他們說,刊載在《北極星》上的一些片斷系信筆寫成,缺乏完整性,時斷時續,忽前忽後。我覺得這都是事實,但我無法改正。作些補充,按年月順序排列章節,這不難辦到;但是徹底修訂,我暫時還沒有這個打算。
《往事與隨想》不是接連不斷寫成的,有幾章前後隔了整整幾年。它們留下了寫作時間和不同心情的痕跡,而我不想抹去這一切。
本書與其名為見聞錄,不如說是自白書。正因為這個緣故,來自往事的片段回憶與出自內心的隨想,交替出現,混雜難分。然而,總的說來,在這些廂房、頂樓和附屬建築物之間,還是有內在聯繫的,至少我認為這樣。
我作這類筆記並非頭一次。早在二十五歲左右,我已開始寫作近乎回憶錄的東西。事情是這樣的:我從維亞特卡給調到了弗拉基米爾,心裡悶得發慌。莫斯科已近在咫尺,我卻不得不停留在這裡,這使我心煩意亂,感到委屈;我像一個旅客到了最後一個驛站,卻找不到馬!
其實,這差不多是“行將告終的青年時代中最純潔最重要的一個時期”。我當時雖則苦悶,但覺得前途光明,幸福,這是孩子在生辰或節日前夕的苦悶。字跡娟秀細小的信{指赫爾岑的未婚妻的來信。}每天寄來,我為此沾沾自喜,引以為榮,並從中汲取生命的養料。然而離別終究是痛苦的,我不知怎樣才能儘快打發這“盼不到頭的歲月”——這四個來月的時間……於是我聽從別人的勸告:開始在閒暇中記下了我在克魯季茨和維亞特卡的經歷。我寫了三本筆記……這以後往事就湮沒在現實生活中了。
1840年別林斯基讀了它們,感到滿意,便在《祖國紀事》上發表了其中的兩本(第一本和第三本)。至於剩下的那本,如果還沒成為引火物,應該至今仍放在莫斯科我家中的什麼地方。
過了十五年,“我住在倫敦櫻草丘附近一個偏僻所在,這裡與世隔絕,霧影籠罩,正合我的心願。
“在倫敦我舉目無親。有的只是我所尊敬的和尊敬我的人,但是沒有一個親近的人。大家來來往往,見了面無非談些共同關心的問題,全人類、至少全民族的大事。與他們的交往可以說是毫不涉及個人感情的。幾個月過去了,往往沒有談到一句我想一吐為快的話。
“……那時節在一連串駭人的遭遇、不幸和錯誤之後,我還驚魂甫定,剛恢復正常。最近幾年的生活情景仍歷歷在目,我看到,除我以外,無人知曉這一切,而隨著我的辭世,真相將湮滅無聞,便不免感到惶恐。
“我決定寫下來;但是一個回憶喚起千百個別的回憶;一切接近遺忘的舊事復活了:少年時代的理想,青年時期的憧憬,豪邁的青春歲月,監禁和流放——這些早年的厄運沒有在我心頭留下一絲陰影,倒像穿越長空的春雷,以它們的巨響喚醒和激勵了年輕的生命。”
這次我提起筆來可不是為了消磨時間——我已經沒有地方急於要去了。
我動手寫這新作品時,根本沒有想到《一個青年人的筆記》的存在,只是有一次在大英博物館披閱俄文雜誌,偶然看到了它。我央人抄錄下來,重讀了一遍。它引起的印象是奇怪的:我深深意識到,十五年來,我已老了許多,起先這甚至使我震驚不已。那時我還在領受生活的樂趣和幸福,仿佛它們是永無止境的。《一個青年人的筆記》情調如此不同,以致我無法從中汲取片言隻語;它屬於青年時代,它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它那清晨的光輝無助於我晚年的著作。它包含著許多真理,但也有不少遊戲筆墨。此外,對我說來,它顯然留下了海涅的痕跡,因為在維亞特卡那個時期,我正陶醉在海涅的作品中。至於《往事與隨想》,它有的只是生活的痕跡,除此以外,別無其他。
我的寫作進展極慢……有些往事需要經歷相當久的時間,才能形成一個清晰的觀念——一種無可奈何、令人傷感、但又能獲得諒解的觀念。不經過這一步,寫成的東西可能是真誠的,但不可能是真實的!
有些部分我寫得並不成功,我把它們丟了。今年夏天,我終於給我青年時期的一位朋友念了最後的稿本;通過我的朗讀,我看到了我所熟悉的事物,這才罷手……我的工作總算完成了!
很可能,我對它的評價遠遠超過了實際,在這些隱約刻畫出事物面貌的筆記中,不少地方僅對我個人具有意義;也可能我從我寫下的一切中,看到了多得多的東西,它們在我心頭喚起夢境,成為唯有我才能解答的象形文字。也可能只有我一個人能從它們的字裡行間聽到心靈的跳躍……儘管這樣,這書對我依然是寶貴的。多年來,它代替了我的親人和失去的一切。但現在它也要離我而去了。
個人的一切轉瞬即逝,對這種消逝除了順從別無他法。這不是絕望,不是衰老,不是冷漠,也不是無動於衷;這是暮年的青春,生命活力恢復的形態之一,或者不如說,即是這個過程本身。有些創傷,人是只有通過這樣的途徑才能忍受的。
一個僧侶,不論他多大年紀,總同時既是老人又是少年。他由於埋葬了個人的一切而重返于青春,變得超然物外,心胸開闊……有時甚至過於開闊……確實,在個性泯滅的普遍性之間,在歷史發展的諸元素,以及雲影一般在它們表面飄忽移動的未來諸形象之間,人難免感到空虛和孤獨。但這又算得什麼呢?人是但願一切都保存的:他既要玫瑰,也要冰雪;在枯熟的葡萄藤旁邊,他希望纏絡著五月的鮮花!在憂傷的時刻,僧侶靠祈禱獲得解脫;我們不能祈禱,我們可以寫作。寫作就是我們的祈禱。看來,前者與後者的效果並無不同,但是此刻我們且不談這個。
是的,反復的節奏,重現的旋律,人生對此是有所偏愛的。誰不知道,童年與老年多麼近似。生活中有桂冠也有荊棘,有搖床也有棺木,而在生命全盛時期的兩端,只要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往往是兩個在主要之點上相仿的時期。那在青年尚未獲致的東西,在老年則已經喪失。青年不計個人得失、夢寐以求的,到了老年,在烏雲和夕陽的襯托下,將顯得更為光輝燦爛,莊嚴肅穆,而且同樣無關乎個人的得失。
……每當我想起,我們兩人此刻在將近五十高齡的時候,如何站在俄國自由論壇的第一架印刷機旁邊,我就依稀覺得,麻雀山上我們童年的格琉特利{據傳說,1307年,在瑞士中部的格琉特利草原上,烏利州、施維茨州和下瓦爾登州的代表一起宣誓,要為祖國的解放而鬥爭到底,史稱“永久同盟”。它奠定了瑞士國家獨立的基礎。赫爾岑用這傳說的宣誓比擬他與奧加遼夫在莫斯科麻雀山上的宣誓。}離今天不是三十三年,而是至多——三年!
人生……不同的生活場景,不同的民族,革命,親友的面容,在麻雀山和櫻草丘之間相繼出現、變換和消失了;事變像無情的旋風,幾乎已把它們的蹤跡一掃而光。周圍一切都變了:泰晤士河代替了莫斯科河,我處在異鄉客地……我們通向祖國的道路已被切斷……只有兩個孩子(一個十三歲,一個十四歲)的憧憬依然如故!
讓《往事與隨想》來總結我個人的一生,作為它的綱目吧。而我其餘的思想將訴之于行動,其餘的精力將付之於鬥爭。
我們仍然同心同德……
並將再度踏上孤獨而憂傷的征途,
不倦地呼號真理——
哪怕希望揚長而去,人們毫不眷顧!

目次

目 錄(上冊)

譯者前言 1
致尼•普•奧加遼夫 7
序 言 9
第一卷
育兒室和大學(1812—1834)
第一章
我的保姆與“偉大的軍隊”——莫斯科大火——我的父親覲見拿破崙——伊洛瓦伊斯基將軍——與法國戰俘一起旅行——愛國主義——卡•卡洛——共同管理家業——析產——參政官 3
第二章
保姆的議論和將軍的談話——尷尬的地位——俄國百科全書派——苦悶——女僕和男僕的住所——兩個德國人——上課和讀書——教義問答和福音書 24
第三章
亞歷山大一世之死和12 月14 日——精神覺醒——恐怖分子布肖——柯爾切瓦的表姐53
第四章
尼克和麻雀山 80
第五章
家庭生活細節——俄國的18 世紀人物——我家的一天——客人與常來的人——佐年貝格——聽差及其他人 93
第六章
克里姆林宮管理處——莫斯科大學——化學家——我們——馬洛夫事件——霍亂——菲拉列特——孫古羅夫案——瓦•帕謝克——列索夫斯基將軍 116
第七章
學業結束——席勒時期——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和藝術家生活——聖西門主義和尼•波列沃伊 172
增補 亞•波列紮耶夫 191
第二卷
監獄與流放(1834—1838)
第八章
預言——奧加遼夫被捕——大火——莫斯科的自由主義者——米•費•奧爾洛夫——墓園 199
第九章
逮捕——見證人——普列契斯欽區的警察所辦公室——家長制法庭 210
第十章
在瞭望塔下面——到過裡斯本的警官——縱火犯 217
第十一章
克魯季茨兵營——憲兵的閒談——軍官們 228
第十二章
審訊——老戈利岑——小戈利岑——斯塔阿爾將軍——宣判——索科洛夫斯基 238
第十三章
流放——市長——伏爾加河——彼爾姆 257
第十四章
維亞特卡——省長大人的辦公廳和餐廳——基•雅•秋法耶夫 275
第十五章
官僚世界——西伯利亞總督——陰險毒辣的警察局長——好商量的法官——葬身火窟的縣長——傳播東正教的韃靼人——女性的男孩——馬鈴薯恐怖及其他 296
第十六章
亞歷山大•拉夫連季耶維奇•維特貝格 326
第十七章
皇太子在維亞特卡——秋法耶夫下臺——調往弗拉基米爾——縣長審案子 344
第十八章
弗拉基米爾生活的開始 355
第三卷
克利亞濟馬河上的弗拉基米爾(1838—1839)
第十十九章
公爵夫人和公爵小姐 367
第二十章
孤 兒 376
第二十一章
離 別 392
第二十二章
我離開後的莫斯科 413
第二十三章
1838 年3 月3 日和5 月9 日 425
第二十四章
1839 年6 月13 日 447


目 錄(中冊)

第四卷
莫斯科、彼得堡和諾夫哥羅德(1840—1847)
第二十五章
不諧和音——新的朋友們——狂熱的黑格爾主義——別林斯基、巴枯寧及其他人——與別林斯基的爭吵及和解——在諾夫哥羅德與一位夫人的辯論——斯坦克維奇小組 3
第二十六章
警告——貴族銓敘局——內務部辦公廳——第三廳——崗警事件——杜貝爾特將軍——本肯多夫伯爵——奧莉加•亞曆山德羅夫娜•熱列布佐娃——第二次流放 48
第二十七章
省政府——我處在自己的監視下——神靈派和保羅——地主與地主太太們的家長統治——阿拉克切耶夫伯爵與軍屯制度——駭人聽聞的審訊——辭職 83
第二十八章
痛苦的思想——流放後重返莫斯科——波克羅夫村——馬特維之死——約翰神父 100
第二十九章
自己人。(一) 莫斯科的友人們——酒席上的談話——西歐派(博特金,列德金,克留科夫,葉•科爾什) 123
(二)在友人墓前 135
第三十章
對立面。斯拉夫派和泛斯拉夫主義——霍米亞科夫,基列耶夫斯基弟兄,康•阿克薩科夫——彼•雅•恰達耶夫 152
第三十一章
父親的去世——遺產——分產——兩位外甥 204
第三十二章
最後一次索科洛沃之行——理論上的決裂——緊張的處境——到那裡去!到那裡去! 238
第三十三章
警察所長充當聽差——警察總監科科什金——“有秩序中的無秩序”——再一次會見杜貝爾特——護照 251
尼•赫•凱切爾(1842—1847) 263
1844 年的一個插曲 300
第五卷
巴黎——意大利——巴黎(1847—1852)
前 言 313
革命前後
第三十四章
途中。遺失護照——柯尼斯堡——用自己的手製作的鼻子——到達了!——離開 314
第三十五章
共和國的蜜月。穿皮上裝的英國人——諾阿耶公爵——自由女神和她在馬賽的半身雕像——西布爾神父和阿維尼翁的全球共和國 322
西方小品 第一集
1. 夢 331
2. 在大風暴中 335
第三十六章
《民族論壇》——密茨凱維奇和拉蒙•德•拉•薩格拉——1849 年6 月13 日的革命合唱隊——巴黎的霍亂——離境 345
第三十七章
巴別塔——德國的造反派——法國的紅色山嶽派——意大利流亡者在日內瓦——馬志尼,加里波第,奧爾西尼等——羅馬和日耳曼的傳統——在“拉傑茨基公爵號”上的旅行 372
第三十八章
瑞士——詹姆斯•法齊和流亡者——羅莎峰 416
西方小品 第二集
1. 哀歌 442
2. 附言 452
第三十九章
金錢和警察——皇帝詹姆斯•羅特希爾德和銀行家尼古拉•羅曼諾夫——警察和金錢 463
第四十章
歐洲委員會——俄國駐尼斯總領事——致阿•費•奧爾洛夫的信——對孩子的偵查——福格特一家——從七等文官變為賦稅農民——沙特爾鄉的接待(1850—1851) 484
第四十一章
皮•約•蒲魯東——《人民之聲報》的出版——通信——蒲魯東的意義——補充 522
一些已經觸及的問題引起的思考
一 546
二 550
三 554
第四十二章
政變——已故共和國的檢察官——荒野中的牛叫——檢察官的被迫離境——秩序和文明的勝利 558
家庭悲劇
一 1848年 567
二 589
三 心的迷亂 603
四 又是一年(1851 年) 610
五 621
六 海洋之夜(1851 年) 625
七 1852年 638
八 651
增補 662
俄羅斯的影子
一 尼•伊•薩佐諾夫 674
二 恩格爾松夫婦 696


目 錄(下冊)

第六卷
英 國(1852—1864)
第一章
倫敦的霧 3
第二章
山峰。歐洲中央委員會——馬志尼——賴德律- 洛蘭——科蘇特 8
第三章
倫敦的流亡者。德國人和法國人——派別——雨果——費利克斯•皮亞——路易•勃朗和阿爾芒•巴爾貝斯——《論自由》 32
增補 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和他的《論自由》 71
第四章
兩件案子 85
1. 決鬥 85
2. 巴泰勒米 104
第五章
“無罪” 115
第六章 136
波蘭的流亡者。阿洛休斯•別爾納茨基——斯坦尼斯拉夫•沃爾采爾——1854 至1856 年的宣傳活動——沃爾采爾之死 139
第七章
德國流亡者。盧格和金克爾——硫磺幫——美國宴會——《領導者》——聖馬丁會堂的群眾集會——米勒博士 169
第八章 203
50 年代倫敦的流亡自由民。普通的不幸和政治的不幸——教師和推銷員——小販和跑街——耍嘴皮子和耍筆桿子——什麼也沒幹的代理人和整天忙忙碌碌的不勞而獲者——
俄國人——小偷——探子 204
第九章
羅伯特•歐文 234
第十章
紅衫軍 293
第七卷
自由俄羅斯印刷所和《警鐘》
第一章
高潮和低潮(1858—1862) 343
第二章
瓦•伊•克利西耶夫 386
第三章
流亡者中的年輕一代 401
第四章
巴枯甯和波蘭問題 416
附錄 給波蘭的俄國軍官委員會的信 444
第五章
韋瑟利公司的輪船“沃德•傑克遜號” 447
第六章
弗•佩切林老爹 463
第七章
伊•戈洛溫 479
第八卷
斷 片(1865—1868)
第一章
雜拌兒 509
第二章
美麗的威尼斯(1867 年2 月) 555
第三章
美麗的法蘭西 576
舊信選編(《往事與隨想》附錄) 613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波列沃伊的信 615
選自維薩裡昂•格裡戈裡耶維奇•別林斯基的信 617
選自季莫費•尼古拉耶維奇•格拉諾夫斯基的信 635
彼得•雅科夫列維奇•恰達耶夫的信 642
選自皮•約•蒲魯東的信 643
托馬斯•卡萊爾的信 650

書摘/試閱

第六卷
第一章 倫敦的霧

1852年8月25日拂曉,我走過潮濕的跳板,踏上了英國的海岸。當我眺望它那污穢的蒼白峭壁時,壓根兒沒有想到,我得在這兒度過漫長的歲月之後,才會離開這些白堊質巉岩。
我離開意大利時百感交集的情緒這時還完全控制著我,我的心靈瘡痍滿目,只覺得接連不斷的打擊來得那麼快,那麼兇猛,一切使我感到迷惘,不能清楚地看到我該做些什麼。仿佛我必須用雙手重新摸索熟悉的真理,才能對早已知道或應該知道的事物,再度燃起信心。
我違背了自己的邏輯,忘記了當代人在觀點和行動上的差距,他們開頭講得多麼響亮,到實現自己的綱領時要求又多麼低,他們的願望那麼善良,他們的力量卻那麼脆弱。
不必要的會見,沒有結果的探索,徒勞無益、艱難曲折的談話,持續了兩個月,我始終還在等待……等待著什麼。但是我講求實際的個性不能老是停留在這夢幻的世界中,我逐漸看到,我要修建的大廈缺乏堅實的基礎,它是必然要倒塌的。
我感到委屈,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淩辱,我對自己生氣。那聖物遭到褻瀆的悲痛,那為瑣事忙亂的一年,使我心如刀割,我感到了可怕的、難以表達的疲倦……我多麼需要靠在朋友的胸前,向她訴說一切,她是不會申斥和指責我的,因為我的不幸就是她的不幸;然而我的周圍茫茫一片,越來越顯得空虛,我沒有一個親人……一個朋友……不過也許這樣更好。
我本來只打算在倫敦待一個月,但我逐漸發現,我根本沒有地方可去,也沒有地方要去。如果要過這樣的隱士生活,那麼找不到比倫敦更合適的地方了。
決定留下後,我開始為自己在遠離鬧市的地區找了一所住宅,那是在攝政王公園以北,離櫻草丘不遠的地方。
孩子們還在巴黎,只有薩沙跟我在一起。住宅按照當地的格式分成三層,整個中間一層是既冷又不舒適的大客廳。我把它改成了書房。房東是雕塑師,在這屋裡堆滿了各種雕像和模型……露拉•蒙蒂茲的胸像與維多利亞女王一起出現在我的眼前。
在我們遷居後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我已把包裹打開,安頓好了;早上我走進這間屋子,坐在大沙發上,在萬籟俱寂中過了兩個鐘頭,沒有任何人打擾,多年以來我第一次感到了自由。這自由沒有使我覺得輕鬆,但是在窗口遠眺,我還是很愉快,從彌漫的大霧中,我隱隱看到了公園內鬱鬱蔥蔥的樹木,我為它們帶來的安寧感謝它們。
現在整個早上我都獨自孤零零地坐著,往往什麼也不做,甚至也不看書,有時薩沙會走進屋子,但對我的靜坐並無妨礙。豪格與我住在一起,不是絕對必要,他不會在用膳前找我,我們是在六至七時之間用膳的。在這種閒適生活中,我回顧著一件件往事,思考著每一句話和每一封信,每一個人和我自己。我看到,我有時這兒錯了,有時那兒錯了,我看到了我的脆弱,搖擺,行動上的猶豫,別人對我的影響。在這種清理過程中,內心逐漸出現了一種轉變……有些痛苦的時刻,眼淚不止一次流下面頰;但也有不同的時刻,那不是歡樂,而是勇敢的時刻;我感到了身上的力量,我對誰也不再存有希望,但是對自己的希望加強了,我變得不再依靠任何人。
空虛包圍了我,使我堅強了,它給了我靜心思考的時間;我與人們疏遠了,那就是不再尋求徹底的瞭解。我並不回避任何人,但是對人們已不感興趣。我看到,我與人們沒有真正深刻的聯繫。我是陌生人中間的陌生人,我對一些人的同情比對另一些人多些,但是與任何人都沒有打成一片。這在以前也是一樣的,只是沒有引起我的注意,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今天化裝舞會結束了,多米諾斗篷脫下了,桂冠從頭上摘下了,面具從臉上拿掉了,我看到了另一些面貌,不是我預先想像的面貌。我怎麼辦呢?我對許多人的愛減少了,因為我瞭解得多了,我可以不在臉上流露這一點,但是我不能不感覺到這一點,然而正如我說過的,這些發現沒有使我喪失勇氣,寧可說還加強了它。
對於這種轉變,倫敦的生活是非常有利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比倫敦更能使人養成離群索居、安於孤獨的習慣。它的生活方式,距離,氣候,那種使個人消失不見的稠密人口,以及缺乏大陸上的娛樂活動,都有助於這種狀況的形成。誰能夠獨自生活,他就不怕倫敦的寂寞。這兒的生活正如這兒的空氣,對脆弱的人,不健康的人,想在自身之外尋求友誼、同情和關懷的人,是有害的。在這裡,精神的肺必須像身體的肺一樣堅強,足以從煙霧彌漫的空氣中吸取氧氣。群眾為了活命要為必不可少的麵包奮鬥,商人要忙於積累財富,所有的人都得為工作奔走忙碌;然而神經質的理想主義性格卻喜歡過熱鬧的生活,頭腦懶散,無所用心,這樣的人在這兒會寂寞得要死,陷入絕望之中。
孤零零地在倫敦街頭漫步時,在鋪石塊的小胡同中,在令人窒息的走廊上,有時白茫茫的濃霧會使你看不到一步遠的地方,以致撞在迎面跑來的黑影上——這是我常有的事。
我散步的時候通常是在晚上,我的兒子上床以後;我幾乎從來不上任何人家串門;我讀報,在酒店裡觀察那個不熟悉的民族,在泰晤士河的橋上佇立。
一邊是議會大廈的鐘乳石建築隱隱聳峙在眼前,又隨時準備消失在夜幕中,另一邊是聖保羅大教堂頂上倒置的大碗……路燈……兩旁無窮無盡的路燈。一個吃飽的城市已經睡了,另一個饑餓的城市還沒有醒來,街上空空蕩蕩,只聽得到提了燈的警察那勻稱的腳步聲。我時常坐在那兒眺望,於是心頭又覺得平靜和安寧了。正是由於這一切,我愛這個駭人的蟻垤,那裡每天夜裡有十萬人不知道可以躺在哪兒,警察往往發現兒童和婦女就餓死在大飯店旁邊,因為付不出兩英鎊就別想在那兒吃到一頓飯。
但是這樣的轉變不論來得多麼快,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尤其是到了四十歲的年紀。當我可以跟這些新思想和諧相處時,已過了不少日子。我決定要工作以後,好久還是什麼也沒做,或者沒有做我希望做的事。
我到倫敦來是想尋找自己的法庭,這是正當的,合理的。直到今天我經過反復思考,依然相信這一點。說真的,我們可以要求誰來主持公道,說明真相,揭露謊言呢?
我們不能要求敵人的法庭來做到這一點,它是按照另一些原則,我們所不承認的另一種法律進行審判的。
我們可以自行處理一切,這是毫無疑問的。自行處理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收回被強制剝奪的權利,實行公平的解決。報仇正如感恩一樣,是人類單純的、正直的感情。但是不論報復還是自行處置,都無助於說明事實真相,而有時說明真相正是一個人的主要目的,也許對他說來,讓事實水落石出比報復更重要。
我的錯誤不在於這個主要方面,而在於次要方面,因為要有自己的法庭,首先要有自己的人。但我的人在哪裡呢?……
以前在俄國我有過自己的人。但是在國外,我與他們的聯繫被切斷了,現在必須恢復這種聯繫——我要向他們談論壓在我心頭的一切。他們不會收到我的信,但是書籍可以送到他們手中。那麼,不能寫信,就印書吧,於是我一天天著手寫《往事與隨想》,同時開始籌建俄羅斯印刷所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46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