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肇論白話輕鬆讀:用智慧尋找佛道
滿額折

肇論白話輕鬆讀:用智慧尋找佛道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用智慧尋找佛道
肇論讓您找到學佛的智慧
肇論的智慧,
即是空的生命美學,
能夠鑒賞塵世的聖潔,
活出濁世的清淨。
當你見到空才是世界真相的時候,
自然不會去執取任何事物,
也不畏懼失去,這便是解脫。

內容介紹
連貫《中論》與禪語,探討肇論

僧肇的《肇論》在中國佛學的歷史中,獲得了極高的評價。這些評價,其一是,集中國佛學中的般若學大成;其二是,較客觀地闡述了印度佛學的中觀學派思想;其三是,促使中國佛學跳脫與玄學扯不清的關係;其四是,文字優美,能以中國化的語言,闡述印度的佛學思想。這些成就都是可以肯定的,但事實上僧肇的文章也極盡舞文弄墨的能事。讓人覺得美則美矣,對義理的闡述,卻是飄搖深澀。

然而,《肇論》確實較正確地傳達了印度中觀學派的思想,也影響了後世中國佛學的發展。在唐代盛極一時的禪宗,雖然實質上也受到大乘有宗的影響,但禪門的語錄當中,還是最大量地傳達了受空宗影響的痕跡。禪門的語錄至今仍受到許多有心學佛的人喜愛,甚至社會大眾也愛不釋手。
因此,在翻譯本書時,筆者將龍樹的《中論》以及禪語,間歇插入白話譯文中。這樣的對比,一方面適度地讓讀者了解僧肇般若學的來源;另方面也讓讀者了解《肇論》對後世具體的影響。當然,《肇論》對後世中國佛學的影響,是全面性的,不僅禪宗而已。

《肇論》傳誦千餘年,是華人學佛必讀的一本書。因為僧肇提供了我們以客觀的角度,正確觀察這個世界,建立正確的觀念。當你了知這世界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空時,自然不會執著,不執著就是解脫,就是現世涅槃。

本書以《肇論》白話譯文為核心,結合了禪宗的語錄,以及印度龍樹菩薩的《中論》,以最淺顯的方式表現。告訴您如何用智慧尋找佛道,智慧在於客觀的角度,認知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任何事物的存在來自因緣,所以本質就是空。
學習肇論的智慧,活出生動美麗的生命藝術―― 輕.盈.飄.逸。
體用肇論的智慧,建立健康有機的心理磁場―― 清.新.空.靈。

作者簡介

蕭振士
一九五六年生,台灣南投人,台中一中,文化大學史學系,三民主義研究所畢,長期從事佛教史編輯,佛經編譯工作。已發表作品有《心經.金剛經輕鬆讀》、《六祖壇經輕鬆讀》、《肇論白話輕鬆讀》、《勝鬘經輕鬆讀》。

目次

前言 5
用智慧尋找佛道 7
般若的大意 8
連貫《中論》與禪語,探討肇論 12
宗本義 13
概說 15
本文 17
物不遷論 29
概說 31
本文 33
不真空論 49
概說 51
本文 53
般若無知論 73
概說 75
本文 77
涅槃無名論 107
概說 109
本文 111

書摘/試閱

導讀

本書是根據《肇論》中的四篇論文,作提綱挈領的解釋。就佛學的體系而言,也是闡述大乘空宗的基本義理。

文中首先提出了五個名詞概念: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綠會。這五個名詞實際上的意涵是相同的,都是用來解說宇宙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用一句完整的白話來說:宇宙的一切現象本來就不是真實存在 (本無),因為一切現象的本質(法性)沒有自性 (性空),現象只是因為因緣聚會(綠會)而存在。因緣散去,現象也就消失。這就是宇宙的真實狀況 (實相)。

大乘空宗的解脫之道,是從認識宇宙的真實現象著手,理論的根據是「緣起性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成,就像這個世界是地水火風聚合而成,不是獨立存在。當我們能認知這個道理,就不會對事物有所執著,甚至生命、肉體也不執著。不執著就不會有任何痛苦,沒有痛苦就是解脫。

那麼我們又要如何面對這虛幻不實的世界?理論上就是不存在「有」的認知,但也不能存在「無」的觀念,因為這也是一種執著。離開了險峻的高山,又掉入了深谷,一樣沒有脫離危境。

因此,在這虛幻的世界裡,要過著快樂無憂的日子,就是要有善巧方便的大智慧,也就是般若的功用。以般若觀空,以善巧方便入世,這就是僧肇的智慧解脫之道。

涅槃解脫之道只在一念之間,但看你的一念之間是不是有智慧。解脫煩惱以後,就是窮盡一切,不是還有什麼涅槃的具相。

內文試閱
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釋迦牟尼因感於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學道,這學道的目的就在於解脫生老病死之苦。但除了這四苦,佛家所說的苦,還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合為八苦,道盡人生的苦!生老病死之苦,頂多只是斷斷續續的苦。現代人每天醒來,就要面對工作、學業、同事、情愛交相煎迫之苦,這連續不斷的苦,才是真苦!與不喜歡的人共事,為了生活不得不如此!工作所獲取的報酬,永遠比不上自己付出的代價!永遠有競爭者在追求自己的異性朋友,感情已不錯的,又要擔心吵架分手!不斷湧現的慾望,止息了又生起,滿足了又有更高的慾望!這些連續不斷的苦,日日時時不斷,要如何尋求解脫,才是現代人真正的煩惱!

拜佛誦經嗎?但是為了生活,總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誦經,不誦經時又該如何?打坐止息慾念嗎?那麼離開禪座時,又該如何?人連作夢時都會不斷地有慾念生起!「黃粱一夢」敘述一位書生立志當官成就一生事業,但就在短短的、煮熟一鍋黃粱的時間中,他在夢中歷經了一生高官顯赫、妻妾成群,終歸幻滅的人生經歷!

面對慾望與人生之苦,般若學提供了我們一個智慧法門,用智慧尋求解脫,用智慧進入佛道的世界。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我們不妨就直稱「智慧」好了,不必拘泥於名相。這智慧簡單地說,就是轉念,對世間建立正確的觀念。
般若的大意

般若就是智慧,它與空不能分離,因為般若是工具,目的是要去認知空的實相,這實相就是宇宙的真實狀況。

佛陀不厭其煩地告訴弟子們,這世界的實相就是不真實存在,只是虛幻的世界。但我們眼所見、耳所聞,卻又是如此真實!不知道狗是如何看待這世界?飛鳥又是如何看待這世界?跟人類主觀認知的世界是一樣的嗎?當然不一樣!所以佛經中才說,世間的萬象都是人心所變現。人心所變現,就是人依主觀的意識來認定這世界。

當我們知道人類看這世界,與飛鳥、走獸有主觀上的差異時,應該再進一步去看, 在人類的認知中,每個人對這世界的認知是不是都一樣?當然不一樣!每個人因為環境、成長過程、個性的不同、智慧的差別,而對世界都有不同的認知。就像飛鳥與人對這世界的認知,也是有所不同。

再深究下去,同樣的一個人也會因為際遇、環境、時間等因素的不同,面對這世界時,有不同的感觸!夏天洗冷水,一身清?;冬天洗冷水,徹骨冰寒。不是一樣的冷水嗎?怎麼會有不同的感受?

泥土怎麼會變成瓶子?牛奶怎麼變成乳酪?兩者都是佛經中經常提到的譬喻!泥土與牛奶都是加上了其他的因緣,才變成瓶子、乳酪。莊子說了一個寓言,夜半有個大力士把山搬走了,誰是大力士?就是自然!但是在人們的認知當中,山是十分穩固的。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人感受到了佛經中所說的無常!無常帶來了無法預知的苦痛!認為不變的事物,卻在突然間發生劇變,使人們的生活愈加充滿恐懼!

有一天在街上恰巧看到了一樁車禍。一位年輕小伙子,看到左側橫向車道已轉紅燈,以為自己的直向車道應該是綠燈,猛加油門,車禍便發生了!一念之間的錯誤判斷,不查該路口是三時相號誌,橫向的右側車道尚在綠燈。但如果他再快三秒、再慢三秒都沒事。對方車道如果沒有趕時間、爭綠燈時段而加速的車子,他也可以安然。巧合的因素(因緣)使他逃不過這場災難!

這一切都是因緣!這世界是因緣所成,沒有自性――沒有恆常不變的東西。也因為因緣主導了世間一切現象不斷變動,才說是無常。龍樹菩薩為這個不是真實的世間,作了說明:「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句話一方面為「空」下了定義,另方面也告訴人們,我們身處、眼見的世界,都是因緣所成,因緣散去以後,事物、現象便要消失、改變,這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石頭是我們認為不變的東西,但滴水可以穿石;房子是人們認為保值的財產,但地震、火災會毀滅它!什麼是不變的?那就是「空」,空就是一切現象的本質。也就是世界的「實相」。如果不是空,怎麼容得下這麼多虛幻的現象、事物?原始佛教以無常來解釋這現實世界,大乘空宗則進一步以空來說明這世界的本質。

這個「空」的實相,誰能夠去清楚看到?就是擁有般若智慧的人。為什麼要特別標明般若,而不說智慧?從龍樹到僧肇,都強調真理有兩種。一是真諦,二是俗諦。俗諦將這個具相、有形的世界看成是實有,也就是真實存在。這樣的認知,就是凡夫的看法。但是從真諦的理路去觀察,眼前具相的世界,只是看的人在主觀的認知上,認為它真實存在,也就是佛經上所說的「心所變現」。正如前面所說,飛鳥、走獸與人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相同的世界,肯定會有主觀上不同的認知。凡夫與具般若智慧的人,用不同的眼光看同一個世界,當然也有不同的認知。

現在我們拿「沈魚落雁」來形容美女的風姿,但這成語在莊子的《齊物論》中,卻有不同的意義。西施是戰國時代的美女,人們無不希望有機會親近她。但是魚看到她,便要沈入水裡;雁看到她,便要高飛;鹿看到她,便要逃跑。魚、雁、鹿不見得就喜歡人們所認定的美女,可見凡夫俗子都是以主觀的意識,面對這個虛幻的世界。

智慧之用就是教導人們,要以客觀的角度,去認知這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任何事物的存在是來自因緣。事物沒有自己的本質、本體(法性),所以本質就是空。從觀念上改變自己凡夫俗子的主觀意識,改以客觀的角度去觀察真實世界。當你見到「空」才是世界的「實相」時,自然不會去執取任何事物,也不懼於失去,這便是解脫!

僧肇主要的四篇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其實都是在闡揚般若學的基本主張――空。而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則相對地更深入強調,妄念、 邪見都源於人們對名相的執著。有了名相以後,人們便會去執取名相所說的事物,因此要用無知論、無名徹底地打破名相帶給人們的繫累。

無知、無名的說法,另一個目的是告訴人們,真實的佛道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述的。如果你要在語言、文字中尋找具體的佛道,恐怕只會徒勞無功。離開了危險的高峰,又掉入深淵中。這便是在語言文字中搜尋,認為否定有、便是無,這種二元觀可能帶來的危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