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滿額折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楊絳傳:永不褪色的優雅(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9 元
定  價:NT$ 354 元
優惠價:7526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錢鍾書
心若淡定,便是優雅
經歷百年風霜,她有著參透人生的智慧和有香氣的靈魂


她睿智百年,從容一生,優雅一世。
她是永遠的精神貴族,女子的典範。

生命如此脆弱,竟來不及好好道別。

一切本就早有定數,2016年5月25日淩晨,她永遠地睡著了,享年105歲。不慌不忙地走向下一個出口,奔赴有丈夫和女兒在的新家,繼續他們的快樂。
楊絳先生生前留有遺言,火化後再發訃告,她不希望自己成為新聞,不願被喧囂叨擾,她一生如此,死後亦然。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她如是說。
楊絳先生,走好。愛她的人如是說。

作者簡介

吳玲

畢業于河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對企業發展史、人物成長歷程尤為熱愛,曾為雜誌刊物撰寫多篇文章。
已出版《幽蘭雖香不經風——董小宛傳》《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做林徽因一樣

名人/編輯推薦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
1932年蘇州東吳大學畢業,同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研習。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35年留學英國、法國,1938年回國。先後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49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研究員。

由楊絳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

她睿智百年,從容一生,優雅一世。
她是永遠的精神貴族,女子的典範。
我們深深沉醉於她的才情
羡慕她的愛情
世人常說的天作之合,大概就是楊絳與錢鍾書的樣子吧
願有歲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頭
回顧楊絳先生漫長的人生,總有許多感悟
她的文字與經歷,於我們,是啟示,是力量,是光芒,是愛

序 世上無雙
楊絳先生說:“我原是父母生命中的女兒,只為我出嫁了,就成了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楊絳”與“錢鍾書”,五個字,兩個人,拼湊成一個“我們”。後來,女兒錢瑗出生,又添了兩個字,又添了一個人,變成“我們仨”。
今生相聚是今生的緣,如果還能有來生,但願他們仨還能成為一家人。
按照楊絳先生自己的說法,她與錢鍾書是“門不當,戶不對”,錢鍾書出生在舊式人家,講究重男輕女,女兒固然是塊寶,但與男兒相比,還是差了那麼一截,對女兒的要求也只限於“知書達理”。但楊絳先生自己卻出生在新式人家,“男女並重”,無論男兒還是女兒,都一樣對待,婚姻也好,職業也罷,皆是自己做主,旁人絕不會肆意干涉。
錢鍾書先生的父親認為自己的兒子有個大毛病,即“孩子氣,沒正經”,按照楊絳先生推斷,他的父親會為他娶一房“嚴肅的媳婦”,在她的管制下,他必然會成為體貼的丈夫和慈祥的父親。雖在他父親眼中,他的淘氣、天真屬於毛病,但在她看來,這是他最可貴之處,正是因他淘氣、天真,又有過人的智慧,才成就了如今的錢鍾書,博學且風趣,讀者喜愛的也恰恰是他的這股癡氣。
幸運的是,錢鍾書先生討了楊絳先生做老婆,才得以保全自己的天真、淘氣和癡氣。但也不得不承認,想要保全他的天性免遭壓迫,是極其不易的,而這個不易,說的並非是他,而是她。
自從結為夫妻以來,楊絳先生便是他的守護者,或許這樣說有損錢鍾書先生高大的形象,但事實確是如此。婚後,他們結伴遊學,在異國他鄉的日子裡,多半是她在照顧著他,生活瑣碎他不在行,笨手笨腳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她便索性一併承擔下來。
後因日寇侵華,蘇州、無錫相繼淪陷,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決心回國,與祖國、親人共存亡。楊家和錢家紛紛前往上海這座孤島避難,夫妻二人回國後便與家人相守在一起,她做過各種工作,有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兼高中三年級的英語教師,還為闊家小姐補習功課,此外還創作喜劇、散文及短篇小說,但不論哪一項工作,都只是暫時的,而她唯一一項終身不改的工作是——“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
楊絳先生坦言:“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實苦。但苦雖苦,也很有意思,錢鍾書承認他婚姻美滿,可見我的終身大事業很成功,雖然耗去了我不少心力體力,不算冤枉,錢鍾書的天性,沒受壓迫,沒受損傷,我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氣和癡氣,這是不容易的。實話實說,我不僅對錢鍾書個人,我對全世界所有喜讀他作品的人,功莫大焉!”
甘願為其奉獻一生,只有一個理由,她愛他,無怨無悔。
楊絳先生與錢鍾書先生的婚姻,是一個證明彼此比想像中更愛彼此的過程,他/她是世上最無雙。

目次

序 世上無雙

第一章望斷經世流年
有父如此
繾綣幸福
趣事二三
步履不停
幸而無恙
恰是少年

第二章歲月靜默沉澱
至親至愛
力求心安
無畏無懼
青澀光陰

第三章夢從這裡出發
夢有起點
但求無悔
一夢清華
人生幾何

第四章愛在今生不變
邂逅斯人
濃情蜜意
小吵怡情
心意篤定
終成眷屬

第五章攜手闖蕩天涯
英倫印象
天定姻緣
愛有結晶
為夢輾轉

第六章那個動盪的年代
喪母之痛
山河飄零
染指世俗
愛有不同
戰火流離

第七章解不開的離愁
以假論真
斷腸辭別
癡纏溺愛
生死由天

第八章為愛隱忍挺拔
寡言以對
遭遇坎坷
各自天涯
慌張歲月
靜默無聲

第九章終是苦盡甘來
重新來過
愛是無我
光輝歲月

第十章生命之火取暖
命中暖意
悲歡離合
有枝可依
溫柔目送
靜心等待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望斷經世流年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有父如此
人生素來受紛紛擾擾裹挾前行,從最初的一點向外延展,橫向無限,縱向卻有限。人們渴求生命抵達極致的長度,往往忽視了它的廣度、深度和高度。我們敬畏偉人,崇拜英雄,自是因為他們活出了平凡人沒有的姿態。
如同楊絳,血肉之軀卻有著超乎凡塵的灑脫,簡單卻不隨意,成熟卻不世故。百餘年的生命歷程中,未曾有片刻輕浮狂躁,她這一生,才真正稱得上是歲月靜好。
楊絳的祖輩擇無錫終老,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無錫乃江南名城,自古便是富庶文明之地,風景秀麗,如詩如畫。她在這裡出生,有著江南女子的溫婉可人,安靜從容中又不失靈動。
想要追尋她的人生軌跡,不妨從生命最初開始,跟隨她的腳步,走一遍她走過的路,看一遍她曾看過的風景——或許“女神”這個稱號,唯有她當之無愧。
楊絳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她自己稱作“寒素人家”,父母皆是飽讀詩書之人。父親名叫楊蔭杭,字補塘,又名虎頭,筆名老圃,以律師為業,在當地頗有名望。作為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他始終在為國家尋求富強和近代化的良方而努力,他不畏強權的包公形象,更是令人肅然起敬。
1895年,他考入北洋大學堂,當時也稱為天津中西學堂,是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前身。他刻苦勤勉,從不落於人後,卻未能順利畢業,直接被學校除名,只得轉入南洋公學。說來奇怪,但瞭解前因後,只剩下敬佩。
當時,激動的部分學生為了伙食大鬧學潮,掌有大權的洋人趕緊出來鎮壓,為防事態擴大,說鬧風潮的一律開除,一個帶頭的廣東學生就這樣被開除了。洋人說,誰跟著鬧風潮也一起開除。剩下的人全都安靜下來,不發一言。
楊蔭杭其實並未參與,但他眼見參與者因畏懼而縮著腦袋,一時氣惱,便挺身而出,大聲說道:“還有我!”結果可想而知,原本不關他的事,卻同那個廣東同學一樣被開除了,整件事就這樣收尾了。結局雖說對他不利,但剛正不阿的性格卻一覽無餘,有父如此,楊絳的率直坦蕩便可知根在何處。
上海南洋公學,由巨賈盛宣懷創辦,同樣是公費學校。轉入南洋公學兩年後,學校選拔六名優秀學子赴日留學,楊蔭杭亦位列其中。初到日本,亟待解決語言障礙,他們先在日本文部省特設的日華學校補習語言,隨後楊蔭杭進入早稻田大學(當時稱東京專門學校)學習。
1900年春,楊蔭杭同其他留日學生一道組建勵志會,並于下半年與楊廷棟、雷奮等一起創辦了《譯書彙編》,譯載歐美政法方面的名著,如法國學者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義》和盧梭的《民約論》以及英國學者穆勒的《自由原論》等書。這是當時留日學生自辦的一份雜誌,以清麗流暢的譯筆傳播進步思想與言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01年夏,正值暑假期間,楊蔭杭借回鄉探親的機會,在家鄉無錫聚集志同道合的同志,創辦勵志學會,借講授新知識之機,宣傳排滿革命。勵志學會堪稱當時江蘇省的革命小團體,新思想、新理念由此慢慢傳播開來。1902年,楊蔭杭從日本早稻田大學本科畢業,回國後,與雷奮、楊廷棟一同被派往北京譯書館從事編譯工作。1903年,因經費不足,譯書館停辦,楊蔭杭返回家鄉,和留日學生蔡文森、顧樹屏在無錫又創辦了“理化研究會”,提倡研究理化並學習英語。
楊蔭杭的種種行為,皆非一般書生文人所能及,他有思想,有魄力,凡事敢於嘗試。回鄉之後,他意氣風發,工作忙碌繁重,卻似乎不知疲倦,不但要打理理化研究會的大小事務,還擔任上海《時事新報》《蘇報》《大陸月刊》的編輯及撰稿人,並執教於中國公學、澄衷學校、務本女校等校。身兼數職,一人分飾多重角色,他精力充沛,對每一項工作傾盡心血。
封建勢力尚未垮臺,楊蔭杭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為了促成反清革命的勝利。站在保守派的對立面,況且保守派握有實權,怎會任由他拆臺?於是清廷全力對他實施追捕。
楊絳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據她回憶:“聽說他暑假回無錫,在俟實中學公開鼓吹革命,又拒絕對祠堂裡的祖先叩頭,同族某某等曾要驅逐他出族。我記得父親笑著講無錫鄉紳——駐意大利欽差許玨曾憤然說:‘此人(指我父親)該槍斃。’反正他的‘革命邪說’招致清廷通緝,於是他籌借了一筆款子(一半由我外祖父借助),一九〇六年初再度出國留學。”
鬧革命是需要本錢的,最重要的就是得好好活著,楊蔭杭選擇留學以保存實力。他再次來到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科,於1907年7月順利獲得法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即奔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對於父親的學位和論文,楊絳從未聽他說起過一言半語,直到偶然間她發現了父親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1909年至1910年的註冊證,這才知曉父親的這段往事。後來,丈夫錢鍾書告訴她,父親的碩士論文收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叢書第一輯,題目是《日本商法》(Commercial Code of Japan)。
對於父親有幾份印好的論文,楊絳倒是有些印象,父親歸國途中曾前往歐洲其他各國遊歷,論文便是那時帶回來的。她好奇丈夫怎會這般清楚,錢鍾書答道:“我看見的——爸爸書房裡的書櫥最高層,一本紅皮書。我還問過爸爸,他說是他的碩士論文——現在當然找不到了。”
得知此事後,楊絳自然不會錯過拜讀父親文章的機會,她特意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朋友李又安教授寫信,拜託她幫忙找一下父親的論文。不久後,李又安教授回信,肯定了論文的存在,並表示,此文在法學圖書館,並不難找。她複製了書的封面幾頁以及一篇盧易士教授寫的序文一併寄給楊絳。
楊蔭杭的《日本商法》全書共319頁,於1911年出版問世,這一年他早已離校。這本書大概內容是“把日本商法和它所依據的德國商法以及它所採用的歐洲大陸系統的商法作比較,指出特殊的地方是為了適合日本的國情,由比較中闡明一般商法的精神”。
盧易士正是當時的法學院院長,由他執筆的序文中,對這本書稱讚有加。他寫道:“(他的英文)雖然完全正確,卻有好些別致的說法;而細讀之下,可以看出作者能用最簡潔的文字,把日本商法的原意,確切地表達出來。”雖並非激勵讚揚之詞,楊絳讀罷頗卻感親切,或許父親將某些中國元素注入其中了吧,才會如此與眾不同。
父親曾向楊絳談過“革命派”和“立憲派”的利弊得失。對於當時的高中生楊絳,“革命派”也好,“立憲派”也罷,皆是晦澀難懂的詞語,那似乎是大人的世界,不是她一個高中生所能領悟的。
儘管父親一詞一句講得十分仔細,楊絳聽完仍是一頭霧水,隨即也就忘了,唯一留下印象的便是二者之間,父親對“立憲派”更為支持,他認為“改朝換代,換湯不換藥”,與其徹底革命,倒不如溫和改良來得有效果。最終,父親的立憲夢也沒能如願。
對於腐敗之風盛行,楊絳的父親在文章《說儉》中疾呼:“奢靡是君主政體、貴族政體的精神追求。而共和之精神,則力求儉樸,‘孟德斯鳩論共和國民之道德,三致意於儉,非故作老生常談也’,決不能‘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社會風氣奢靡,會直接加劇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歪風邪氣!”如今讀來,他大義凜然之姿猶在眼前。
當眾人還停留在如何才能養家糊口,如何才能延續香火的層面時,楊絳的父親已經開始思索國家民族的新出路。有如此先進開明的父親,楊絳的一生註定不是凡夫俗子的模式。
 
繾綣幸福
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但美滿的家庭卻大多雷同。我生自普通家庭,父母並未有卓越的學識,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也同眾多父母一樣,常把“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優秀”掛在嘴邊。他們有著中國式父母慣有的優缺點,大抵是千年傳承,我的父親母親也並不能免俗。
只是,在平凡的父親與母親那裡,得到的愛卻足以撐得起“偉大”兩個字。如若說,父母給予我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我反復思量,大概是溫柔待世的心。
幼年時,年輕的父親與母親總是吵架,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但君子動口不動手,而且絕不謾駡對方。當我愈發靠近成熟的年紀時,他們似乎也在成長,不再經常為了雞毛蒜皮的事爭個面紅耳赤。大事商量,小事包容,這是他們倆的原則。
在他們那個年代,舊式的包辦婚姻早已銷聲匿跡,流行自由戀愛,但依舊以介紹為主。我的父母則是徹頭徹尾的自由戀愛,濃情蜜意不遜色于如今的年輕人,到如今我已到談婚論嫁的年紀,作為老夫老妻的他們,除了親情,仍舊留有愛情。他們的美滿,極大影響著我情感世界的構建,可以說,我在和和美美的氛圍中長大,享有豐沛的愛,所以懂得如何去愛人。
當我瞭解過楊絳的家庭背景後,她父母的相處模式,與我的父母如此相似,滿滿的都是愛,脈脈溫情分外親切。
楊絳的母親名叫唐須荌,無錫人,與丈夫楊蔭杭同年。她有著南方女子的嫵媚多姿,性格溫婉,講起話來柔聲細語,做事不急不緩,叫人非常安心。她曾就讀於務本女中,這是上海著名的女子中學,正是在這裡,與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以及章太炎的太太湯國梨結識。
1898年,唐須荌與楊蔭杭完婚,為人妻後,她便不願再抛頭露面,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一心一意相夫教子,操持家務,愉快地做著賢妻良母。今生今世,能於茫茫人海中尋得一人,甘為他洗手做羹湯,也是莫大的福分。
閒暇之時,她會捧起一本書,細細讀著,她對《綴白裘》情有獨鍾,她的情緒會隨著書中的情節而起伏,或悲或喜,或哭或笑。此外,《石頭記》《聊齋志異》等經典小說,也是她的心頭好,加上時興的新體小說,她的閱讀範圍很廣,並不會拘泥於一處。
讓楊絳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母親讀過綠漪女士寫的《綠天》後,對她說:“這個人也學著蘇梅的調兒。”實際上,作者當時用的是筆名,母親卻能透過文字讀出其中的韻味,著實令人佩服。
空閒的時間有限,母親總有忙不完的家務,但還是會儘量騰出時間,陪孩子們玩耍一陣。她會教孩子們輕快的歌謠,細聲慢語,即便幾十載光陰過後,仍停留在楊絳的記憶深處,每每哼起熟悉的旋律,心頭都會湧出暖意。
楊絳曾說:“我們姐妹個個都對自己的丈夫很好,但我們都不如母親對父親那樣細緻耐心。”母親有每晚記帳的習慣,但時常會遺忘一些支出,苦思冥想之際,父親便會奪過筆,直接寫上“糊塗賬”,讓她少費些心思。雖會有記不起來的情況發生,但母親每月都會按時給無錫大家庭寄去家用,從未遺漏。
在楊絳的記憶中,父母宛如老朋友一般,從未有拌嘴吵架的時候,在她想來,舊式夫婦不吵架的也常有,那是因為夫妻間的共同語言不多,女方將委屈落寞埋在心裡,所以才換來風平浪靜。
她的父母卻與此不同,不吵架不代表母親一味忍讓。父母結婚時,父親還在讀書,從他們的談話中,往往能夠捕捉到父親學生時代的舊事。有意思的是,他們鮮有提名道姓的時候,往往是使用諢名,而且常引用當時的趣事做典故。夫妻倆聊得不亦樂乎,孩子們聽得熱鬧,卻不准發問,父母常說“大人說話呢,老小(無錫土話,指小孩子),別插嘴”,他們只好乖乖在一旁,默默聽著。
雖說是童年舊事,卻在楊絳心中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記,她回憶道:“他們談的話真多:過去的,當前的,有關自己的,有關親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氣的……他們有時嘲笑,有時感慨,有時自我檢討,有時總結經驗。兩人一生中長河一般的對話,聽來好像閱讀拉布呂耶爾的《人性與世態》。他們的話時斷時續,我當時聽了也不甚經心。我的領會,是由多年不經心的一知半解積累而得。我父親辭官後做了律師。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詳細向我母親敘述:為什麼事,牽涉什麼人等等。他們倆一起分析,一起議論。那些案件,都可補充《人性與世態》作為生動的例證。”
父與母是天與地,在當時的大背景下,他們習慣於“專制”教育。父親與母親的地位並不對等,男人永遠是發號施令的那一個,女人則言聽計從,但凡吵架經常是母親處於下風,如此家庭氛圍遠不及楊絳家和諧美滿,也不及她的父母開明大度。良好的家庭環境,讓楊絳受益無窮,對她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1911年7月17日,楊絳出生于北京,原名楊季康,阿季是家人對她的昵稱,為人們所熟知的楊絳,實則她的筆名,也是如今廣為人知的名字。
家裡的院子是租來的,卻充滿歡聲笑語,皆是穩穩的幸福。楊家有八個孩子,楊絳排行老四,上有三個姐姐,下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父母皆是有學識涵養的人,教育方式自然與眾不同,他們不會刻意限制孩子們的發展,而是隨其個性,稍加引導。
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此言不假,也絕無半點誇大,從楊絳與錢鍾書的婚姻中,足見楊絳繼承了母親的賢良淑德。
作為父親從美國留學歸來後的第一個孩子,楊絳從父親那裡得到了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多的愛。父親喜歡吃冰激淩,在楊絳出生那年,買回一個可以自製冰激淩的桶,楊絳出生那天,父親便做了一桶,往她小嘴唇上稍微點了一點,她愛吃極了,小嘴都凍紫了,還不停地吧嗒吧嗒品嘗著。
楊絳剛從娘胎出來時,小小一團,父親便用兩隻手並在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她抱起來。長大後,她也是姐妹中身材最矮小的一個,父親常笑稱她:“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矮小又如何,比不上姐姐們高挑,卻有父親的偏愛。或許有失必有得吧,人生豈會那樣圓滿?
父親與母親是成長過程中的守護者,是心靈世界不可缺失的兩部分,楊絳生於如此美滿的家庭,不知修了幾生幾世的福分。

趣事二三
歲月在我們身上留下痕跡,或是成長,或是衰老,無可抗拒,也無可逃避。與其說被動接受,不如說是在享受這個過程。有趣的是,當我們分別在而立之年和耳順之年回望過去時,感慨有諸多不同,甚至會有天壤之別。然而,不論是而立還是耳順,憶及童年,以不同視角去審視它時,內心所湧動的情感卻格外一致。
年紀小,懂得少,還未經歷世道艱辛,所以無憂無慮,天真無邪。記憶會隨時間流逝而消退,童年的點點滴滴,大多早就模糊不清了,只剩下零碎的片段,加上從父母親朋口中得到的些許線索,拼湊成一幅並不完整的童年畫卷。
我十分好奇,楊絳先生以百歲之心,跨越近一個世紀的時間空間遙望童年時,是怎樣的心情。
她的童年,正處在中國歷經百年巨變時期,仁人志士於混沌之中尋求救國革新之道,辛亥革命正在醞釀之中,波瀾壯闊隱于平靜之下。父親楊蔭杭便是求變的其中一人,他積極投身革命活動,但凡有益於國家進步,他當仁不讓。
楊絳出生不久後,迎來了辛亥革命,延續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就此崩塌,奴役了百姓幾千年的專制統治就此瓦解,中國人身上的枷鎖終於被打開了。歷史的車輪,從舊王朝身上碾壓過去,為民主與科學的救國理念鋪平了道路,進步知識分子以此為契機,迎難而上,探索民族的解放與發展。
由封建社會步入民國,中國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時,楊蔭杭就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因為有明文規定,本省人士必須回避本省官職,楊蔭杭便被調任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他為人剛正不阿,堅持司法獨立,因此得罪了省長屈映光。屈映光懷恨在心,趁著晉見袁世凱時,告了他一狀,說他“頑固不靈,難與共事”。
幸虧袁世凱的機要秘書張一麟與楊蔭杭曾是同窗好友,在一旁美言幾句,才化解了危機。袁世凱親筆批示“此是好人”,將楊蔭杭調到北京任職。這樣,楊蔭杭帶著妻女遷往北京,開始了在這裡的生活。因為父親的工作時常變動,大姐與二姐留在上海讀書,三姐則在無錫老家,姐妹之中唯有楊絳跟隨父母生活。
初到北京時,楊絳只有四歲,對她而言,北京陌生又有趣。
全家人住在北京東城,房東是滿族人,這是楊絳第一次見到滿族人,她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著這些與眾不同的朋友。她們身著旗袍,梳著“板板頭”,穿著“花盆底”鞋,著實讓小楊絳大開眼界,尤其是她們走起路來搖曳多姿,讓她充滿了嚮往。父親發現了楊絳的好奇,便問她:“你長大了要不要穿這種高底鞋?”她沒有立即回答,而是認真思考了一番後,才大聲答道:“要!”
年紀尚幼,自然可以每日瘋跑玩耍,到五歲時,楊絳開始進入學堂,從此,生活中又多了一項內容——認字讀書。
楊絳的啟蒙學堂是北京女高師附小,她的三姑母楊蔭榆在這所學校任職。父親楊蔭杭兄弟姊妹共六人,大姑母年齡最長,出嫁後不久便因患肺病不幸去世。大伯父在武備學校學習時,一次試炮失事,也就此殞命。三叔與大姑母同樣因肺病去世,而二姑母楊蔭枌、三姑母楊蔭榆比父親年紀小,出嫁之前便在哥哥家久住下來,所以彼此關係最親近。
三姑母曾遠赴日本、美國留學,先後出任北京女高師“學監”和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楊絳與三姑母經歷了由親密到疏遠的過程,曾無話不談,卻在隨後的某一日開始,變得不再似從前。
在《回憶我的姑母》中,楊絳記錄下一件與三姑母有關的趣事,如今想來,仍留有餘溫。她回憶道:“我還是她所喜歡的孩子呢。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小學生正在飯堂吃飯,她帶了幾位來賓進飯堂參觀。頓時全飯堂肅然,大家都專心吃飯。我背門而坐,飯碗前面掉了好些米粒兒。三姑母走過,附耳說了我一句,我趕緊把米粒兒撿在嘴裡吃了。後來我在家聽見三姑母和我父親形容我們那一群小女孩兒,背後看去都和我相像,一個白脖子,兩撅小短辮兒;她們看見我撿吃了米粒兒,一個個都把桌上掉的米粒兒撿來吃了。她講的時候笑出了細酒窩兒,好像對我們那一群小學生都很喜歡似的。那時候的三姑母還一點不怪癖。”
過往曾經動人,在彼此的記憶深處,不知想起同一件往事時,姑侄倆心情能否相同?或許相處許久後,關係有了難以彌合的裂口,不再親密無間,可真切發生過的事不會變。
五歲的楊絳,活潑歡快,白白嫩嫩的可愛模樣,也格外招人喜歡。那時,女高師的學生會經常帶著楊絳去大學部玩耍。結束了一天的學習,楊絳如同出籠的小鳥,蹦蹦跳跳,有大姐姐們陪著蕩秋千,自由自在,她覺得有趣極了。
一次,女高師的學生舉辦懇親會,準備演三天戲,她們請楊絳出演戲中的花神,還特意為她打扮一番,將牛角辮盤在頭頂,插滿花朵,衣服也貼滿金花,活脫脫一個百花仙子。試問誰不願扮作花神呢?這可是美麗的象徵,楊絳開心地配合著,稚嫩的小臉上堆滿了笑。學校舉行運動會,也少不了楊絳的參與,一個大學生跳繩時,讓楊絳在她身後繞著圈地跳,像一顆小衛星,跑著跳著,笑著鬧著。
童年時光,有著最單純的快樂,所求不多,極易滿足。如今想來,成年人的世界之所以缺少快樂,大抵是欲望太多,卻又得到太少。
那麼多有趣的事,若是能夠全部都記著,那該多好。在年過半百後,時不時拿出來品味一番,五歲時的自己,五十歲的自己,遙不可及,卻又明明都是自己。

步履不停
作為小孩子,屬�他們的世界是有限的,比如家門前的那條街,屋後的池塘,總之以家為圓心,向外擴展的區域並不算大。若是在童年恰逢搬家,長距離的遷移對孩子而言,其空間變化是他們難以想像的,印象最為深刻的,往往是失去一眾朋友,感傷肯定是有的。
隨父親母親由上海遷來北京,認識了新的朋友,熟悉了新的路線,還沒等楊絳長大,便面臨再一次長途遷徙,她的家又要換地方了。
楊絳的父親學而優則仕,在北京先後擔任京師高等審判廳廳長、京師高等檢察長、司法部參事等職,公務纏身,恨不得有幾個分身。
當民主共和的成果日益穩固時,卻出了“張勳復辟”這場鬧劇,作為革命者,楊絳的父親處境危急,縱然如此,他仍舊留在北京,在一位英國朋友家避了幾天風頭。然而,“扣押交通部總長許世英事件”一出,他不得不離開北京。
1917年5月,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受賄被捕,國務會議卻認為許世英沒有犯罪的證據,反倒要追究檢察長楊蔭杭的責任。多年後,楊絳回憶起這樁陳年舊事,有自己的一番看法,她認為:“父親專研法律,主張法治,堅持司法獨立;他小小的一個檢察長——至多不過是一個中不溜的幹部,竟膽敢拘捕在職的交通部總長,不准保釋,一定是掌握了充分的罪證,也一定明確自己沒有逾越職權。”
官場的黑暗讓楊蔭杭有些心灰意冷,多年來,他一直在堅守法治,始終不忘“公正”二字,有罪之人被免罪,無罪之人卻要受罰,豈有此理!
正當楊蔭杭心有愁憂時,學校傳來消息,二女兒感染風寒住進了醫院。一家人坐立難安,最焦急的當數母親,聽聞女兒得病後,整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不知女兒具體情況如何,心急如焚。
母親在北京,女兒在上海,原本可以乘坐火車儘快趕過去,但趕上天津發大水,火車中斷,只好換乘輪船。一路顛簸後,母女終於團聚,然而楊絳的二姐此時已經無比虛弱,她的視線模糊,很難看清母親的樣子,可想而知,十五六歲的孩子遭此劫難,該有多害怕,她拉著母親的手,哭聲始終未停。痛在女兒身上,更痛在母親心上。
如若疼痛可以轉移或代替,那母親會心甘情願代她受罪,寧可飽受折磨的是自己,也不忍心看著女兒難受。世間的母親,不同樣貌,不同出身,不同經歷,但對待子女,卻是同樣無私。
疾病殘酷無情,楊絳的二姐沒能挺過這場災難,在花季殞命,成為楊家最疼痛的記憶。
仕途不順,女兒去世,這讓楊蔭杭備受打擊,他決心辭官,離開北京。1919年,辭職還未能獲批,他便帶著妻子和女兒啟程返回南方,與這片傷心之地揮手作別。
離開北京並非楊蔭杭久思之後的決定,而是十分突然的。楊絳印象中,有一天清早,她還在院裡玩耍時,忽然聽父母說要離開這裡。
是去是留自然不是楊絳可以決定的,她只需聽父母的安排即可。在去火車站的路上,楊絳與一個同學偶遇,實際上彼此並不熟識,但她卻希望能拜託這位同學,給班裡帶句話,告訴他們,她“回南了”。此次一走,不知何年何月才有機會再見,不由得有些傷感。
前來為楊蔭杭送行的人擠在月臺,在楊絳看來,“有一大堆人——不是一堆,是一大片人,誰也沒有那麼多人送行,我覺得自己的父親與眾不同,很有自豪感。火車快開了,父親才上車”。這分別的一幕讓她記憶深刻,哪怕過去幾十年,仍舊不會忘。
火車開動後,母親暈車,肚子裡翻江倒海一般,不停嘔吐,父親不但要照料一家大小,還要挑起全部的行李。抵達天津後,在客棧落腳,隨後搭乘輪船前往上海,到達後還要換乘一種由小火輪拖帶的小船回無錫。
一路顛簸,一家人筋疲力盡。千辛萬苦終於回到無錫。早在之前,父親已然在無錫沙巷提前租好了房子。此時,楊家已有八口人,除了大姐、三姐和楊絳外,還添了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有了自己的房子,便免去了回老家擠在一起的麻煩。
從北京回到無錫,楊絳的學業自然不能耽擱。在沙巷口有一座廟,名叫大王廟,不知何時由祭祀場所改為了學校,名字也隨先前叫作大王廟小學。由於場地有限,學校四個班級全部在一間大教室上課,有八十人左右,楊絳和兩個弟弟便在這裡開始了學習。
學校只有校長和一位姓孫的老師,孫老師讓楊絳記憶頗深。他剃了個光頭,學生給他起了個外號“孫光頭”,他拿著一條藤教鞭,時常打學生,而且專門愛打腦袋,放眼全校學生,幾乎不存在沒挨過打的人。直到楊絳和弟弟們出現,他們成了從未挨過打的學生,或許是因為他們父親是做官的,所以老師有所顧忌。
時至今日,楊絳仍會不時回憶起在大王廟小學的時光,她說:“我在大王廟上學不過半學期,可是留下的印象卻分外生動。直到今天,有時候我還會感到自己仿佛在大王廟裡。”
她曾回憶道:“在大王廟讀什麼書,我全忘了,只記得國文教科書上有一部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孫光頭’把‘子曰’解作‘兒子說’。念國文得朗聲唱誦,稱為‘啦’(上聲)。我覺得發出這種怪聲挺難為情的。”
被他們稱作“孫光頭”的孫老師怕是早已作古,他斷然不會想到,在他離開人世後,還會出現在楊絳的筆下,被眾多人所知曉,也算當了一回名人。
對於同學們一起做遊戲,楊絳也記憶猶新,如今化作文字,讀來仍回味無窮。有一次,他們玩“官、打、捉、賊(北京稱為官、打、巡、美)”的遊戲,她拈鬮拈得“賊”,隨即拔腿就跑,一旁的玩伴還以為她瘋了,拉住她問她幹什麼。她急得說:“我是賊呀!”玩伴聽罷說道:“嗨,快別響啊!是賊,怎麼嚷出來呢?”
接下來便是更有意思的對話,楊絳說:“我是賊呀!得逃啊!”
她們便耐心教她:“是賊,就悄悄兒坐著,別讓人看出來。”
又有人說:“你要給人捉出來,就得挨打了。”她告訴她們:“賊得趁早逃跑,要跑得快,不給捉住。”
她們說:“女老小姑則(即‘女孩子家’)不興得‘逃快快’。逃呀、追呀是‘男老小’的事。”
她只覺得委屈,趕忙問:“女孩子該怎麼?”
一個說:“步步太陽(就是古文的‘負喧’,‘負’讀如‘步’)。”
一個說:“到‘女生間’去踢踢毯子。”
大廟東廡便是“女生間”,裡面有個馬桶,女生就在裡面踢毽子。但對楊絳來說,這可不是什麼有意思的活動,她回憶說:“我只會跳繩、拍皮球,不會踢毽子,也不喜歡悶在又狹又小的‘女生間’裡玩。”
雖然父親因工作原因總是去留不定,但這煩惱只是大人的,與楊絳並無多大關係,她依舊在父母的呵護下,過著小孩子的生活。
童年雖已遙不可及,然而光陰走過後,總有回憶留下來。記憶中,那座大王廟小學並未有絲毫改變,不諳世事的她也一如往常。過去的一切被塵封在記憶中,時不時等她回去看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5 26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