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在過去英治時期,香港本地歷史教育不受重視,而「中國因素」對於香港歷史的發展亦往往被淡化。今天,中國處於全球化的跨國空間,加上「一帶一路」納入中國的發展策略,「中外交往」這個一直備受關注的課題更形重要,我們必須具備一個立體多維、溯源歷史、着眼互動的國際視野,才能掌握未來中國與世界的形勢。

本書立足於這種大視野的格局,重新審視及探論中國與各國的歷史。全書收錄了「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多位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美國、日本等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分別從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中國對外關係、中外文化互動等角度,分析及考證自古至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這些研究作品打破了傳統國際史的研究主調,不局限於以外交為框架,嘗試從各種專題,例如政治活動、經濟貿易、憲制制定、傳媒刊物等研究,深入描述外國和中國的相遇和交融。

近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香港的歷史教育及研究方面也應該把握其獨有的文化與特色,從中國幅射到亞洲及至世界,藉着探尋歷史,反思現在,從以展望未來中國與國際關係的發展。

作者簡介

陳明銶,香港出生,赴美升讀大學,1975年25歲獲史丹福大學博士。現任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傑出專家」。1976至1980和1999至2009年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兼任教歷史系。1980至1997年任教香港大學歷史系,兩度獲選香港大學學生會「最佳教師」。曾任詩富模大學(Swarthmore College)康奈爾講座教授、格奈爾大學(Grinnell College)希斯講座教授,並在加州大學(UCLA)、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和聖橡山大學(Mount Holyoke College)任教。學術著作包括16冊專著,逾100篇國際學報/文集有關中國歷史、中外關係、粵港澳研究論文,並任紐約Sharpe出版社Hong Kong Becoming China(《香港回歸中國》)12冊英文叢書總編輯。

鮑紹霖,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榮譽教授,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系主任、香港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主任,著作及合編有《台獨幕後:美國人的倡議與政策》、《香港學者論回歸》、《台灣問題與中美關係:紛爭與怨恨的根源》、《文明的憧憬:近代中國民族與國家典範的追尋》、《北學南移》等,以及專題學術論文數十篇。

麥勁生,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文學士、碩士,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曾任教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4年加入香港浸會大學至今。教學和研究範疇以史學方法和理論、中西近代思想史、中德文化交流和中國武術史為主。先後出版中西文專書和論文集十一種,論文五十餘篇。歷任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課程發展議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公共博物館等公職。

區志堅,香港浸會大學博士,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香港警務處歷史學會顧問及文化力量義務學術總監等。合編書籍包括《香港海關百年史》、《知識與傳播》、《九龍總商會七十五年》、《盂蘭文化與當代社會》、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及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論文曾刊於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澳洲、日本、韓國等地的學術期刊。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專題研習的教研工作。

目次

序言 跨國視野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前言 從「中國之世界城市」軟實力角度看香港特區
陳明銶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

第一部 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的轉變
第一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君主的世界觀──以隋煬帝為例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第二章 唐代「天可汗」璽書行用的部族與地域
劉後濱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第三章 中國與葡萄牙全球化交往之「澳門因素」五百年回顧
陳明銶 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中心
第四章 來自北極熊的窺探──17 世紀俄羅斯遣使的「北京經驗」
歐陽哲生 北京大學歷史系
第五章 民族意識、鐵路利益與清葡角力
吳樹燊 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

第二部 中國與世界 世界與中國
第六章 近代中日同盟思想的表與裏──以宮島誠一郎為例
戴東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七章 「世界史地」與「國際法」知識和近代東亞「地理想像」的生產、
流通與嬗變──研究與展望
潘光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八章 晚清人士對多邊對外關係的認知
邵雍 上海師範大學
第九章 20世紀的「青島問題」與中國外交
張樹楓 青島市社會科學院
第十章 從世界革命史看辛亥革命
汪榮祖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
第十一章 逐漸浮現的太平洋
林滿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第三部 20世紀全球局面中的中國
第十二章 1930 年代大蕭條的根源──
比較馬寅初與同期西方經濟學家的論述
何光誠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李善文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
第十三章 宋美齡與抗戰初期的對外宣傳
陳英杰 台灣德琳技術學院通識研究中心
第十四章 時代的產物──20世紀中日戰爭下的《少年畫報》和《兒童樂園》
侯勵英 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
第十五章 太平洋戰爭前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1941–1943)
段瑞聰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部

第四部 中外文化互動與社會變遷
第十六章 張君勱的《國憲議》──求個人、社群和國家的有機發展
麥勁生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
第十七章 以香港為觀察的跨地域表述──1950 年代《自由陣線》批評
國共及歐美政策的言論
區志堅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
第十八章 兩種國家意識──反思中印邊界爭議
真水康樹 國立新潟大學法學部
第十九章 聯合國與中日兩國的性別平等政策
胡澎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
餘論及觀察
「中國」、「亞洲」與「世界」──同時遊弋於三個領域中的中國
鮑紹霖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600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