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滿額折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孩子都2歲了還不會說話?
3歲孩子竟然已經學會說謊?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該怎麼引導他紓解?
孩子明明不開心,卻不懂得拒絕人……

自我表達力=語言力+思考力+情緒覺察力
在德國,幼兒不學讀書寫字,
而是學習「勇敢為自己發聲」!
自我表達力的培養,0~6歲是關鍵!

德國幼兒園的19堂3階段自我表達課
學說話→學表達→學溝通
讓孩子說出需求、意願,打好獨立自主基礎
從日常生活學會覺察情緒、同理他人、處理衝突

學說話——
孩子都2歲了,卻不太開口說話
華人慣性思維:「孩子明明會說卻不說,應該讓他在人前多開口說話!」
德國彈性做法:忽略開口說話與情緒間的密切關聯,對情緒敏感的孩子只會得到反效果,堅持
「有問必答」沒意義,說話練習從字彙延伸的拋接練習做起。

學表達——
孩子情緒大暴走,不停地哭鬧
華人慣性思維:「你不要哭,好好用說的,告訴媽媽你為什麼哭……」
德國彈性做法: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他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當孩子透過言語
表達與外界連結,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就能有更好的情緒控管力。

學溝通——
孩子對人說:「我不想跟你玩!」
華人慣性思維:「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話,太沒禮貌了!」
德國彈性做法: 教導孩子有禮貌不代表不能有不同意見,他必須懂得拒絕自己不喜歡或不舒
服的事。同時讓他知道拒絕別人不能只靠情緒和蠻力,也牽涉到思考能力和語言技巧。

為自己發聲,德國小小孩自我表達力養成之道!

● 從認識不同情緒開始,教孩子學會正確情緒表達
──>懂得用言語表達意願,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可以憤怒可以悲傷,接住孩子的求救警訊,情緒疏通不壓抑
──>當孩子感覺情緒被接納,比較容易走出孤立的態勢。
●不管小事大事,孩子老是愛告狀?
──>小問題別用大情緒回應,紅綠燈概念教孩子學會情緒調節能力。
●「我不想這樣玩!」學會尊重別人的底線
──>「身體的主人只有我一個!」教孩子向不請自來的親密接觸說「不!」
●童話世界也藏匿著危險,教孩子判讀情況學自保
──>危機意識是獨立自主的條件,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拒絕陌生人的邀請


本書特色

1.) 每篇文章都有實際案例與具體做法:兼具台灣老師、家長的習慣思維&德國老師的處理原則&德國爸媽的教養態度,以及老師和家長之間如何合作無間。
2.) 德國獨立小孩的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3.) 近距離體驗德國學前教育理念與幼兒園日常活動安排。
4.) 特別彩頁專欄 &【0~3歲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特徵】&【2~6歲孩子情緒∕社交發展特徵】& 教養妙招圖解,實際操作最簡單!

專業推薦

洪蘭:「書中每一章節的例子都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教導孩子,我極力推薦它!」

蔡傑爸(蔡昭偉,作家)

 

作者簡介

莊琳君
●英國教育學碩士
●十二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七年+德國五年)

定居在德國的台灣人,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碩士。曾在台灣任職幼兒園老師七年,目前任職於德國漢堡市區雙語(德/英)幼兒園教師兼教學組長。
從小一路叛逆到大,被爸媽稱之為「家裡最乖的那一個」。高中為了反抗無理校規差點被勒退,正式擺脫高中數學的那一天覺得人生頓時由暗轉明。教官黑名單中的列管學生竟然最後以教育工作者為一生職志,從此相信每個人生曲折都有其意義。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人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蔡傑爸(蔡昭偉,作家)

【推薦序】
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發怒、不打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美國新英格蘭大學的史密斯教授(David Livingstone Smith,因為姓史密斯的人太多,所以通常會把他的中間名字寫出來以示區別)在他的《我們為何說謊》(Why We Lie)一書中說:「說謊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它是一個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求生本能」。我讀到這一句時,非常的不解,因為在修比較文學課時,老師說西方人痛恨說謊的人,日本人厭惡不知恥的人,中國人認為不感恩的人不足為人。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史密斯教授會認為說謊沒有好壞之分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直到讀到野人出版社這本新書《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才瞭解,原來說謊真的沒有好壞的因素在內,是人們解決當下問題時的方法之一,先用騙,騙不過便用暴力了。當然這是史密斯教授從演化的觀點得出的結論,人比動物高級是不可以說謊的。

書中說到德國幼兒園的老師在訓練孩子脫離尿布自己上廁所(potty training)時,會每兩個小時去提醒孩子一次,叫他們去上廁所免得尿濕褲子。有個2歲半的孩子在玩洋娃娃,不想起來去上廁所,便隨口騙老師說:「我上過了。」結果幾分鐘不到便尿到褲子上。這麼小的孩子不會存心騙人,她會騙是因為她不想做,便隨口找個理由打發掉老師。她說得這麼自然,這句謊言的確是她當下解決問題的本能。西方人認為孩子在沒有接受教育之前是個動物,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求生存,因此沒有好壞,也難怪西方人把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叫「it」,因為不會說話跟動物一樣,尚不配叫做人。父母一旦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便不會發怒了。

作者是一位觀察力非常敏銳的老師,書中每一則故事都非常吸引人,提供了父母和老師不用打罵,使孩子做出正確行為的好方法。德國幼兒園老師所用的其實就是我們在研究上所謂的「驅力(drive)」——引發孩子自動做出這個行為的欲望。在做動物實驗之前,我們通常二十四小時不給動物食物或水,迫使牠們為了生存,在實驗室中努力學習以換取水和食物。對人類,我們不能用生理上的驅力,我們便用心理上的驅力,使孩子自動逐步邁向目標。
做一個科學家需要觀察力,其實任何一個領域都需要觀察力,但是這個觀察力很難教,因為它需要足夠的背景知識才看得見,這是英文see和observation的差別,也是hear和listen的差別。看到書中德國的老師們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上的耐心與努力,使我們很汗顏,我們中國的父母太常替孩子說、替他做了,這會剝奪孩子練習的機會,反而使他們變得笨手笨腳。大腦的神經元一定要動才會連接得好,聯結得緊密。

我很欣賞德國老師的「適齡」觀念,一旦老師覺得這個孩子到了可以獨立完成這件事的年齡便不再替他做,只從旁指導而已。我曾在芬蘭看到一個3歲的男孩午覺起來穿長褲,他花了二十分鐘才把腿塞進褲管中(老師在旁觀看沒有出聲),想不到站起來時,老師發現他褲子穿反了,當下老師沒有叫他脫下再試,只是隨他去跟別的小朋友玩,他連續穿錯三天,到第四天時,他就穿對了,而且從此沒有再穿錯。孩子有從錯誤中改正的能力,但是在他努力了半天後,叫他脫下重穿會剝奪他的成就感,使他感到挫折與沮喪,以後便不想自己再穿了。所以父母常要放手讓他去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他以後會一生受用不盡。
書中每一章節的例子都可以幫助父母更好的教導孩子,我極力推薦它!

0~6歲情緒發展關鍵期,大人的理解與引導,將大大影響孩子將來的情緒調節能力

從事幼教工作多年以來,我常常被人這樣問起:「妳當初是因為很喜歡小孩所以從事這份工作嗎?」對此我總笑著回答:「其實我是因為從事這份工作,才真正的喜歡上小孩。」這個答案總是引起的眾人的一陣驚呼,他們認為若沒有教育熱忱當做燃料去從事幼教工作,實在不可能做的長久。他們提出的質疑乍聽之下合理,但我認為就如同任何關係一般,時間一久,熱情與壓力相抵之下可能所剩無幾,日復一日的流水日常常令人心生乏味,我非常清楚,自己必須在這份工作中找到能永續利用的動能,不然教育就很難成為一生的職志。
坦白說,初執教鞭頭兩年,我時常都過得挺喪氣的,明明有認真備課,在班級管理上也費盡心力,孩子卻皮的像猴子上竄下跳,家長排山倒海的疑惑等著我回覆,似乎每天都有一堆處理不完的麻煩事。

現在的我則會興奮地發想有哪些學習活動會讓孩子躍躍欲試,他們如果想跑想跳也不用等到體育課,穿上外出鞋隨時可以出發,我漸漸的因為孩子狀況百出的類實境喜劇而愛上這份工作,因為家長的信賴託付而愛上這份工作,因為新挑戰新目標讓我不覺乏味而愛上這份工作。
我很幸運地找到這份工作裡取之不盡的再生能源,讓我不只單靠對小孩的喜愛來當作工作上前進的燃料,我因為對自己的情緒覺察能力進步了,也自然在面對孩子的情緒狀況時能更有技巧地處理。原來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的情緒息息相關。呵護孩子長大是我們的責任,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會從此掉入教養的黑暗深淵裡。請記住,孩子的快樂,來自於爸媽(照顧者)的快樂。

誠如書中所提到的,幼兒園學齡的孩子有很多新的情緒體驗,但語言能力卻不見得能夠完整表達,此一時期大人對於孩子情緒的理解與引導,對孩子將來的情緒調節能力有莫大的影響。
在幼兒園時期,說話和情緒有著微妙的關聯,很多2、3歲時常鬧脾氣的小孩,在語言能力進步後,情緒也跟著穩定下來。德國幼教對於孩童情緒發展相當重視,幼兒園裡的自我表達與情緒控制一直是孩子社交能力是否可以升班的指標之一。正因為幼兒的情緒方面的發展基礎,在6歲左右大致底定,孩子的處理情緒的能力會進而影響在學習活動、自我表達、注意力及人際關係的表現,所以更不能輕忽其重要性。
仔細回想起來,教學頭兩年所受的氣和委屈其實大可避免。我當時承受孩子負面情緒的能力仍很生澀,表面上就算不動怒沒有拍桌大罵,但心裡的確感到不悅且挫敗。孩子的情緒赤裸裸地扔過來,我也用自己的情緒赤裸裸地反彈回去,沒有減震機制,毫無緩衝空間,孩子的情緒表現是釋出需要溝通的訊號,我漏接了不說,還跟著也一頭栽進壞情緒裡。

溝通,是情緒疏通很重要的一環。孩子說不好,那麼別說了,孩子找藉口,快別費脣舌,孩子回話,請他閉上嘴。父母或老師固然有不該棄守的大原則,但是讓孩子進入討論空間往往是更高層次的一個教養策略,因為不管是誰,都不可能永遠正確,我們難道不都希望,必要時,我們可以當孩子敞開心房的傾訴對象,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們不願意,或者做不到。對於大人的要求從來不質疑的小孩,往往只是情緒內隱不易察覺,此外也會有安全問題的隱憂。
之前寫出《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書,是希望藉由我的經驗與觀察,給所有家長和老師有機會去瞭解另一種教育現場的梗概,所以書寫時將我在德國工作的所見所思盡量豐富且全面的呈現給讀者,然而有些重要的體會與發現,若一併收進書裡會難以一個篇幅帶過,於是這本書《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便應運而生。

長期關注我臉書專頁的讀者應該清楚,上面文章的產量實在低得令人憂心,平均一個多月一篇文章,倒不是我惜字如金,也不是逆向操作,事實上我壓根沒有去想如何提高粉絲人數的經營策略,更沒有買廣告的行銷預算。我只能說,我的腦袋沒有那麼好使,教務工作佔據我大部分的時間。只有在心中的思考泡泡輕輕柔柔地飄過我腦袋時,才會在不需上班的週末夜裡,慢慢的把想法化成文字,所以發文的時間總是台灣週末的入夜時分,就當作是我個人私藏的教師月誌,悄悄分享給總是耐心等待的你們。
這本書,也是以這樣的心情與態度,在每個燒腦的週末夜裡和假日,一字一字地敲出來,希望我腦袋的思想泡泡也能透過這本書,柔軟地降落在你們的心中。

Dec. 10, 2018
夜,大雨 莊琳君
 
 

目次

【目錄】


【推薦序】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不發怒、不打罵也能教出好孩子
【作者序】0~6歲情緒發展關鍵期,大人的理解與引導,將大大影響孩子將來的情緒調節能力

PART1
學說話:語言發展是自我表達的基礎
進入本章之前
【0~3歲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特徵】

(2歲)孩子2歲了還不會說話?
――語言發展黃金階段,循序漸進引導孩子主動開口說話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說,卻不願意開口?
――忽略開口說話與情緒間的密切關聯,對情緒敏感的孩子只會得到反效果
◎堅持「有問必答」沒意義,說話練習從詞彙延伸的拋接練習做起
◎在對話情境中加入新詞彙,孩子自然就能學會如何使用詞彙
◎掌握語言發展黃金期,刺激孩子練習說話的4個祕訣
〔祕訣1〕視情況順著孩子的話堆疊新詞彙,孩子重複說出新詞彙後給予肯定
〔祕訣2〕避免YES or NO的問法,回答孩子問題時不要過於簡短
〔祕訣3〕把跟孩子對話當作每日必做的事,每次語言撞擊都會加深孩子的印象
〔祕訣4〕說話時加上手勢動作幫助孩子理解,語言學習效果更好
【提醒事項】2歲孩子若無法說出任何語彙,請及早請專業醫師診斷

(1.5~2歲)過度依賴奶嘴影響學說話,奶嘴怎麼戒?
――引導孩子戒斷奶嘴,為練習說話做好準備
◎2歲戒奶嘴可避免乳牙咬合不正,增加學說話機會
――戒斷奶嘴,事前與孩子溝通是不可輕忽的前置作業
◎分階段縮減奶嘴使用範圍和時間,說戒就戒的粗暴方法隱憂大
――在戒奶嘴的過程中「和平轉移」孩子的安全感才是關鍵
◎溫柔的奶嘴畢業式,幫助小小孩克服的最後關卡

(1~4歲)聽故事時間:孩子喜歡,重複說也無妨
――句型詞彙量一次納入,推動孩子語言進程
◎故事書可針對不同主題強化孩子對非日常生活詞彙的印象與理解
◎關於親子共讀&選書的3大建議
〔建議1〕幼兒讀物的選書指南
1. 3歲以下的孩子喜歡押韻和節奏感強烈的讀物
2. 故事情節簡單明瞭,同時富有戲劇張力
3. 故事書的選擇與孩子的學習成長步驟同步
〔建議2〕讓孩子自由選擇每日讀物
〔建議3〕用聲調和動作幫助孩子瞭解故事內容

(3歲)孩子會說話之後,下一步竟是學說謊?
――想像力發展時期,幼兒愛編故事別一味責怪!
◎4歲以下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界線,「說謊」是幼兒發展常見現象
◎不想孩子有意無意地說謊,大人可以努力落實的2大建議
――處罰說謊不如鼓勵誠實,孩子才能切實體會說謊無益
〔建議1〕不要明知故問
〔建議2〕讓孩子體會說謊無益

(3歲)怎麼辦?孩子說他討厭我?!
――3~6歲孩子語彙爆發期,聽到就想說,好的壞的都學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言語,別在他的情緒高點說教
――「你這樣說我很傷心。」事後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言行如何影響他人感受
◎3步驟先建立信任再教規矩,大人不動怒才能穩住教養立場
〔步驟1〕絕對不當孩子的負面教材
〔步驟2〕勸導時避開孩子情緒高峰
〔步驟3〕孩子屢勸不聽時,大人的對應方式必須合情合理

(3~6歲)雙語∕多語能力是趨勢,幾歲學才恰當?
――學習外語對母語能力是否造成影響,取決於心態和方法
◎德國幼兒園落實雙語教育的3大重點
〔重點1〕一人一語教學策略 (One Person -One language Strategy)
〔重點2〕不限制孩子說母語
〔重點3〕幼兒園時期的雙語教學旨在扎根,而非收成
◎在家創造英語口說環境,爸媽實行雙語教養的注意事項
――落實雙語教養的大前提:一旦語言模式確定就得確實執行,不因場合而切換
【提醒事項】雙語教育,孩子做足暖身,學習事半功倍

琳君老師請解答!爸媽提問Q&A
Q.為什麼孩子總把我的提醒當耳邊風?說得越多,孩子的問題反而更嚴重……
Q.關心孩子想了解他在學校的狀況,孩子為何總說「不知道」或不願意說?


PART2
學表達:教孩子說出他的情緒和需求
進入本章之前
【2~6歲孩子情緒∕社交發展特徵】

(2歲)想說卻不會說,孩子情緒大暴走
――從認識不同情緒開始,教孩子學會正確情緒表達
◎幼兒園日常作息中最常需要處理的3大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1〕挫折
〔負面情緒2〕疼痛
〔負面情緒3〕憤怒
◎鼓勵孩子表達不同情緒,比一味防堵更能鍛鍊孩子的情緒控制力
――懂得用言語表達意願,是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的第一步
◎延遲滿足,自制力訓練有助培養孩子情緒控管∕轉移的能力
【提醒事項】2歲開始,開啟孩子情緒教育的暖身練習

(3~4歲)不管小事大事,孩子老是愛告狀?
――別再重演「狼來了」,讓孩子學會不亂發布情緒警報
◎處理孩子告狀問題的第一原則:不輕易介入調停
――輕易代孩子解決問題,容易養成他大小事都要告狀的習慣
◎小問題別用大情緒回應,紅綠燈概念教孩子學會情緒調節能力
◎藉由討論引導孩子分清「看法」和「事實」,不被他人看法影響情緒
――明白每個人有各種觀點,會使孩子更有效地控管自己的情緒

(4~5歲)甩掉負面情緒,打造專屬的情緒魔法棒!
――可以憤怒可以悲傷,自我調適解放受困情緒
◎孩子的異常情緒起伏,往往隱藏著難以表達的情緒
◎接住孩子的求救警訊,情緒疏通不壓抑,才能走出情緒黑洞
――當孩子感覺情緒被接納,比較容易走出孤立的態勢

(2~4歲)高敏感孩子說不出口的恐懼
――留意不尋常的小細節,關鍵時刻當孩子的心靈急救站!
◎高敏感孩子的恐懼不安若長期被忽視,將導致他放棄求助
◎建立與孩子間的支援機制,2個步驟教他按下焦慮情緒的緊急登出鍵
〔步驟1〕肯定孩子的纖細天性,適時提供協助,而非置身事外的責難
.對聲音高敏感的孩子
‧對觸覺高敏感的孩子
〔步驟2〕等孩子在沙發區緩和情緒後,再進行解釋和引導

(2~4歲)孩子怕生慢熟,害羞特質應該被導正嗎?
――接納孩子的性格特質,欣賞他們內心平靜的小宇宙
◎內向外向沒有優劣之分,別先入為主給孩子貼上標籤
――在孩子面前談論他的行為問題,只會一再增強孩子對自己的負面形象
◎持續鼓勵但不強迫,找對方法驅動內向孩子的內在能量
◎當孩子對陌生事物感到緊張時,先讓他做好情緒的暖身準備
――大人的態度越放鬆,孩子心中的不安越容易緩和

琳君老師請解答!爸媽提問Q&A
Q. 當大人間發生爭執,如何梳理孩子的不安情緒?


PART3
學溝通:跟孩子來場暖心對談,強化彼此的信賴、相互理解
進入本章之前

(5歲)「這不公平!」為什麼他可以不遵守規定?
――兼顧各異需求才是真公正 公平未必代表一模一樣
◎對於孩子的質疑,以討論代替單向說明,更能讓他學到事情的邏輯
◎追求平等與公正是天性,別讓孩子消極接受一切的不公平
◎3個建議,培養孩子理性溝通問題的思考
〔建議1〕打開雙方的對話窗口
〔建議2〕給予孩子決定的彈性空間
〔建議3〕培養同理心,保持思考的彈性空間

(2歲)「我不想這樣玩!」學會尊重別人的底線
――認識身體自主權,沒我的允許,誰都碰不得!
◎「身體的主人只有我一個!」教孩子向不請自來的親密接觸說「不!」
◎3個方法,教會孩子「身體自主權」的概念
〔方法1〕認識身體的私密部位
〔方法2〕絕對的身體自主權
〔方法3〕教孩子辨別可能的早期警訊

(2~4歲)「我不想跟你玩!」懂得拒絕之道太重要
――尊重是條雙向道,當別人說No別硬闖禁區!
◎溫和的小小孩突然情緒爆發,媽媽的反應卻是:「我替他感到開心。」
◎孩子懂得說「不」為自己發聲,才算真正踏出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從決定生活大小事養成思考習慣,知道表達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
◎在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要教他尊重他人
――互給溝通的空間,才能讓孩子體悟尊重的真正意義
◎孩子懂得說「不」後的進階目標:用適當的表情、肢體動作和語調,不傷害到別人的感受
◎2個訣竅,強化孩子面對拒絕的能力
〔訣竅1〕延遲滿足,適時給予孩子機會鍛鍊「稍待片刻」的耐性
〔訣竅2〕在不同情境引導孩子去同理他人的感受
【提醒事項】給予孩子自由空間,也要同時教他自律

(2~3歲)「他是誰?」歡迎新生的情緒暖身操!
――一同談論家中∕幼兒園的新成員,巧妙調節幼兒的嫉妒心理
◎心愛的老師被「新來的」搶走了!不只新生有適應問題,舊生也有?
◎情緒預防針教孩子不當綠眼小怪獸!好奇與不安轉個向讓愛萌芽
◎家有新成員報到,爸媽可以消除孩子不安的3個建議
〔建議1〕必要時提前換棒,但必須給孩子「單人獨享」的親子時間
〔建議2〕幫助孩子融入照顧新生兒的家庭生活
〔建議3〕寶寶出生前和出生後,請幼兒園的老師一起共同合作,力量會更大

(4~6歲)「我不想穿外套!」衣櫥裡的拔河賽
――4歲不學穿衣何時學?與孩子開放討論穿衣規定
◎自己的衣服自己決定,在德國幼兒園裡穿搭全憑孩子自由意志決定
◎幼兒園裡的四季試衣間,是孩子的小小時裝伸展台
――模仿跟想像的過程,能幫助孩子建構抽象思考能力,並學習不同社交技巧

(5歲)「我不愛我自己!」孩子自暴自棄,家長老師如何回應?
――不要輕忽孩子的煩惱,耐心陪伴度過情緒復原期
◎孩子的失控言行,往往藏著一顆基本需求不被滿足的心
◎再富裕的物質生活也不能與愛等價交換,讓孩子心有所依

(3~5歲)「我長大了嗎?」開始思考長大的定義
――親子共同成長,一頭栽進童言童語裡的哲理世界
◎德國幼兒園不教讀寫,卻可能讓孩子留級?評估孩子是否進入下個學習階段的4大項目
〔項目1〕良好的情緒發展
〔項目2〕認知能力
〔項目3〕生理發展
〔項目4〕語言能力
◎孩子的童言童語,往往能夠教會大人最重要的事

(4~6歲)「不要跟陌生人走!」小一新生自己上下學
――童話世界也藏匿著危險,教孩子判讀情況學自保
◎危機意識是獨立自主的條件,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拒絕陌生人的邀請
◎獨立訓練需要按部就班,幫孩子準備好自行上下學的4個建議
〔建議1〕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
〔建議2〕帶孩子熟悉環境
〔建議3〕事先約定好通關密碼
〔建議4〕爸媽不在場,拒收他人的禮物

琳君老師請解答!爸媽提問Q&A
Q. 孩子經常吵著玩3C產品,讓他玩一下可以嗎?


PART4
舊時光的記憶呢喃

不說不行!那些年的國小說話課和巡迴演講
◎從「不准說話」到上台演講,人前發言求學時期的惡夢
◎美術課的一場上台報告,讓我察覺「說話能力」竟如此重要!
◎從生日派對、週末休閒活動到度假心得,表達能力是德國幼兒園的重點目標

爸爸的書桌,孩子的心靈診療室
◎父女敞心對談,爸爸的傾聽與理解,是叛逆青春歲月裡的一抹暖色
◎求學時期的重大抉擇,爸爸給予我的是陪伴而非干涉
◎當孩子體認到自己犯下錯誤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

自言自語很必要,跟內心的自己當好朋友
◎面對困境時對自己心靈喊話,調整心態重新上場
◎練習對自己正面心靈喊話的2個建議
〔建議1〕創造自己的精神標語
〔建議2〕自我喊話結合即刻執行,才能發揮最大力量

在夢想前,你的那道心牆Why not do first and think later?
◎聆聽內心的聲音,為心底的夢想贏得一次喝采
◎他人的意見可作參考,但不該成為左右你決定的關鍵
結語

書摘/試閱

摘文1
(2歲)孩子2歲了還不會說話?
——語言發展黃金階段,循序漸進引導孩子開口說話


安迪亞娜,2歲4個月的小女孩,目前會說的詞彙約莫五十來個,除了「媽媽」「爸爸」「好」「不好」「還要」「水」「汽車」等常用詞彙,也會說幾個班上小朋友的名字,當她說「娜娜」時則表示自己。
安迪亞娜想告訴我們什麼事時,最常做的是發出哼哼唉唉的聲音,一邊唉唉叫一邊用手指她想要的東西,但偶爾也有用手比劃也無法清楚傳達需求的狀況。她有溝通的意願,卻找不到順利連結的方法,別說小孩覺得無力了,家長跟老師也很頭痛。
「豐富的語言刺激是什麼?醫生說得很簡單籠統,我也盡量鼓勵她說話了啊,但好像目前還看不出什麼效果。」安迪亞娜媽媽苦惱地說:「好像我唯一可以做的便是等待。」
原來安迪亞娜的媽媽前兩天帶她去給醫生評估過,醫生表示語言上的詞彙量確實少了點,但不需過度擔心,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跟孩子對話,多鼓勵孩子開口,孩子一旦有了豐富的語言刺激,相信會慢慢進步的。
我笑著回答:「是不需太操心啦,兩歲多還不太會說話的孩子其實並不罕見,但光等待也不行,當然有些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媽媽聽了便抓住機會追問:「有什麼好方法嗎?」
當時約莫早上八點多,正是家長送孩子到幼兒園的巔峰時間,前門有許多家長進進出出,熱鬧得很,實在不是對談的好時機,我只好跟這位媽媽說,會跟幼兒園裡其他幼教師討論,再安排適當的時間進行親師會談。

◎為什麼孩子明明會說,卻不願意開口?
——忽略開口說話與情緒間的密切關聯,對情緒敏感的孩子只會得到反效果

德國幼兒園裡,每位新生剛入園的第一個月裡都會有專屬的幼教師一對一地陪伴,來幫助新生適應環境,除此之外,每三個月至半年也會針對孩子的狀況跟家長安排會談,不過不管是哪一位幼教師,在與新生家長會談前,先詢問其他老師的意見作為參考幾乎已經是共識,就算同是幼教師,有不同的觀察視角也是常有的事,可以避免自己的觀察過於片面武斷,與其他老師群溝通過後再思考,也比較能給予家長全面且客觀的建議。
擺在眼前的課題是,如何讓安迪亞娜維持想說話的意願,進而再幫助她提升說話的表達能力。
有些家長或老師一旦發現2歲的孩子語言能力明顯落後同齡孩子時,常犯一個錯誤,就是操之過急,想盡辦法要讓孩子開口說。●堅持要孩子「有問必答」的強硬方式,往往會讓孩子更不想開口,因為說話儼然成為一種訓練,不好玩哪來有想說的動力。●
一天早上,全班在吃早餐時,過一陣子,安迪亞娜又開始咿咿啊啊的,德國幼教師凱莎看了一眼,發現她的早餐吃完了,可能是肚子還餓著,想要再吃一點。
凱莎:「安迪亞娜?妳說什麼?這樣我聽不清楚喔!」
安迪亞娜:「……」
凱莎:「妳想多吃一點,對嗎?」
安迪亞娜:「對。」
凱莎:「那妳試著說,請給我多一點。」
安迪亞娜不作聲,只是看著凱莎。
凱莎這時意識到也許句子的組成對她來說有點長,就換了個方式說:「還是妳試著說『請多一點。』」 (「請多一點」原文:Mehr Bitte)
安迪亞娜緊閉著嘴巴,就算凱莎又試了好幾次鼓勵她說,她始終沒開口。
「這句她明明會說啊!」凱莎朝我低聲咕噥,再試了一次:「安迪亞娜,說『請多一點』。」
「請多一點。」安迪亞娜沒開口,坐在她身旁同樣2歲大的米藍倒是很想表現。
「請多一點。」接著同桌的班也開口說。
彷彿約好似地,坐在她身旁的孩子們接二連三都開口說了,安迪亞娜還是不願意開金口。
幼兒園裡的老師都明白這孩子需要更多的口語練習,所以會盡量鼓勵她開口說,但若發生孩子明明會說,卻怎麼都不願意開口的情況,就有點棘手了。
問了安迪亞娜好幾次,都石沉大海似地沒聲響,凱莎無奈地苦笑著,做了個深呼吸後,她蹲在孩子旁邊,用平穩的語氣輕輕地說:「是不是有點太多人了?是不是太多人在看妳所以不想說?」
安迪亞娜默默地點著頭。
「好,那我知道了,我們等待會兒人少一點再練習說?」凱莎提出建議。
「好。」安迪亞娜終於給了個回應。
看到這裡,我由衷佩服德國幼教師的耐心和觀察能力。有些家長或老師在察覺到孩子語言能力落後時,腦袋裡只惦記著要孩子多練習說話,卻忽略開口說話與情緒之間的密切關聯,特別是對幼齡的孩子,想要以「有問必答」的方式加強他的說話練習,對某些情緒高敏感的孩子來說,很有可能只會得到反效果。

◎堅持「有問必答」沒意義,說話練習從詞彙延伸的拋接練習做起

根據我們的觀察,安迪亞娜在小團體中會比較有表達意願。例如每天早上我們圍著圈圈唱歌跳舞時,她並不會跟著唱歌做動作,但是到了下午四點以後,班上超過大半的小孩陸續被接走,她會跟幾個小朋友圍著圈圈哼著歌打拍子,即使歌詞斷了好幾節,但跟早上在晨間律動時間的她簡直是判若兩人。清楚了這點,我們決定在下午人少的時候,找機會進行對話練習。
到了下午的自由玩樂時間,安迪亞娜突然走過來,手指著書櫃上頭對我說:「書。」
我知道她是要我幫她拿上頭的書,但還是問了句:●「妳想要這裡的書還是上面的書?」●
「上面的。」她說。
「因為上面的太高你拿不到對不對,好,我幫你拿,是上面的哪一本呢?」我接著問:「是小熊的書還是餅乾怪獸的?」
她卻只說了個字:「對。」
這時我停下來,把兩本書擺在她面前說:●「『小熊』和『餅乾怪獸』你想要哪一本?」又再強調一次:「哪一本?『小熊』和『餅乾怪獸』。」●
「怪獸。」安迪亞娜試著說出來。
「很好,你說出來了,是餅乾怪獸嗎?那我知道了。」我順手把書遞給她。

上述的對話模式是幼兒園的日常練習,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進行詞彙延伸的拋接遊戲。舉例來說,當孩子開口說一個詞的時候,我們先重複他說的詞彙,再順著情境以相關的詞彙來造句,例子裡的「高」「上面」「幫你拿」,雖然孩子沒辦法一次全數收入腦袋裡,卻有機會聽到更多的詞彙,並藉由你的句子去釐清言語之間的關聯,比起「有問必答」的鐵腕方式要孩子硬擠出字來,這個方法通常會提高孩子開口說話的意願,往往學得更快!要注意的一件事是,●盡量避免只讓孩子回答YES or NO的問法,讓孩子有機會多練習說不同的詞彙,而不是只回答「好」「不好」「要」「不要」來表達需求,就算沒有辦法把字說得清楚,藉此練習不同發音也比較容易進步。●

◎在對話情境中加入新詞彙,孩子就能自然學會如何使用詞彙

有一些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詞彙量,會使用很多圖卡在家幫孩子複習,這種閃卡∕圖片卡(Flashcards)雖然可以短時間內幫助孩子記憶,但在缺乏情境對話連結下,孩子往往只記住詞彙,卻不一定能在想說的時候使用出來。
為了讓孩子不只是學詞彙,進一步也能夠明白這個詞彙應該如何在句子裡使用,我盡量會在不同情況下把新詞彙帶進對話裡,孩子頭一兩次聽不懂,第三次也會聽出點頭緒。不過度使用圖卡有個好處:少了一個思考步驟,孩子無需在腦袋裡搜尋詞彙,只要在相似的情況下,需要的詞彙就會很自然地從腦袋裡蹦出來。
記得有一次,班上兩歲半的漢娜剛睡醒,只穿著內衣褲的她走出午休室,要到外頭的更衣室穿上衣服,她一走出來就說了句“It’s so cold here.”(這裡好冷喔!)
我以英文問問題,小朋友用英文回答我的事常有,但爸媽都是德國人,在家也只講德文的她,突然不自覺脫口而出主動以英文跟我溝通,這點讓我頗為意外。我想了又想之後,發現可能是有幾次從午休室走出來要到更衣室時,都會經過一個大落地窗,窗戶若開著通常會有點冷,這時我會故意的打個冷顫,然後說“It’s so cold here!”我們幼兒園雖是德英雙語教學,但從不限制孩子的語言使用選擇,孩子想說德文或英文都可以。課堂上也不曾使用圖卡上課,只是簡單地根據說話當時的環境、實物和感受與孩子溝通,孩子聽多了便會記住,而且是把語言跟當時的情境一起記住。說穿了,●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讓孩子透過生活去了解語言,逐日累積,他們就不只是記住詞彙,而是能正確使用它,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慢慢開始說句子了。●


 
摘文2
(2歲)想說卻不會說,孩子情緒大暴走
——從認識不同情緒開始,教孩子學會正確情緒表達


一陣又一陣刺耳的尖叫和哭鬧聲,接下來躺在地上亂打滾……家中孩子一鬧起情緒來,往往不管時間地點,就像攔不住的失控猛獸,狠狠地直衝爸媽理性和優雅的最後防線,沒在客氣的。
在幼兒園工作多年,我發現幼兒情緒控制和言語表達之間其實有著微妙的關係。有不少被認為亂發脾氣或是愛哭鬧的孩子,其實是一開始就沒被引導如何適當表達情緒,特別是正在學說話的幼齡孩子,他們的理解能力已經遠超過語言能力,千頭萬緒在腦子裡想說卻說不出口,索性選擇最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哭給你看,哭到你懂!換句話說,當孩子能透過言語表達找到與外界的連結,知道自己的情緒被理解,往往能有更好的情緒控管能力。
曾看過一個很有趣的研究實驗報導,旨在探討情緒感受和口語表達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人受傷感覺疼痛時不自覺地脫口而出英文的“OUCH”或是德文中的”AUA“,於是研究者將五十多個受試者分成五組,要求他們把雙手放在極難忍受的冰凍水中,第一組的受試者被允許可以說話表示痛苦,第二組則只能按按鈕來表示,第三組則只能聽自己先前說話的錄音播放,到了第四組則是聽別人代為說話的錄音播放,最後第五組,被限制不能以聲音或手勢動作來表示痛苦。
實驗結果證實,被允許表達痛楚的第一組,能在冰水實驗中撐最長的時間。也就是說,●適切的言語表達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紓解緩和我們所承受的一些高壓情緒。●

◎幼兒園日常作息中最常需要處理的3大負面情緒

我們固然可以試圖壓抑內心的感受,但攢積的負能量過了乘載點還是會以某種形式外顯出來,所以一昧刻意忽略或直接反應情緒都無法提高我們的情緒駕馭能力,反而可能會養成慣性思考而做出情緒化的判斷或決定。因此,●情緒管理不僅對大人是一門終身學習的課題,對小孩來說,能越早理解自己的不同情緒並懂得透過表達來消化這些負面的能量,非常重要。●
在幼兒園的日常作息中,有以下幾個最常需要處理的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1〕挫折
幼兒園的孩子學習任務多,學走路、用餐具、學穿衣穿鞋、整理學用品……等等,每天都有新挑戰要面對,●3歲以下的情緒發展時期,像生氣、挫折、嫉妒、害羞、興奮,對孩子來說都是新的情緒體驗,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感受不僅陌生且強度也高,卻尚未學習如何控制這些情緒,一哭二鬧三打滾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天全班出發到附近的公園玩,玩了好一會兒已經接近午餐時間,老師們整頓好隊伍準備回去幼兒園用餐,這時突然傳出一陣哭鬧聲,定睛一看,原來是2歲的艾力克斯還想留下來玩,不想跟著大家回幼兒園,實習老師試著要抱他走,他氣得躺在地上亂踢。
「不要!我不想(回去)!」艾力克斯大聲向我們表達他的不滿
我蹲下身來:「艾力克斯,你很沮喪因為你還想玩,對嗎?」
艾力克斯一聽到我說出他的想法,稍稍冷靜了一下,不過人仍賴在地上不想起來。
「你很沮喪,因為你很想玩。」德國幼教師艾拉看了看他手上還握著剛剛撿到的樹枝,便說:「你是不是剛剛發現了一根大樹枝?所以很想留下來玩?」
艾力克斯這時總算沒哭了,回答說:「對。」
「我知道你不想離開,但是現在大家都肚子餓了想回去吃午餐,不如這樣好了,我們找個地方先把樹枝藏起來好嗎?明天你來公園的時候就可以再玩了!」我建議。
他還在考慮,我順勢把他從地上拉起來:「快點!我們來找找看哪裡可以藏你的樹枝寶劍。」
艾力克斯聽到我這麼一說,似乎也覺得這個提議可接受,我們把樹枝藏好後,他便乖乖地跟著隊伍離開了。
這種●預告式的轉移方法對3歲以下的小孩特別適用,因為此一階段說理的效果很有限,就算孩子聽得懂原因,情緒上也難以接受,我們可以藉由描述下一輪精彩有趣的「節目預告」讓孩子買單離場,請留意千萬不要編造謊言來哄騙孩子,也無須刻意獎賞●,例如「你聽話,我等等帶你去吃冰淇淋。」只要在可容許的原定計畫範圍內,灑點驚喜就可以,例如:「等一下坐在爸爸肩膀散步回家」或「我們一起想想晚餐可以吃什麼?」讓孩子覺得雖然離開很可惜,但也有值得期待的好事。

〔負面情緒2〕疼痛
德國幼兒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場域,自由玩樂的時間很多,在每個房間進行的活動雖然都會有老師在場,不過意外發生的時候,常快得讓人來不及反應,幼兒園的孩子又特別愛跑愛爬,跌跌撞撞自然是免不了的,
一些相關科學實驗已證明,●大腦會傳遞疼痛部位與強度的訊息,但積極且冷靜的正面情緒能有效減輕痛楚的感受。●
當然,我們必須依據孩子意外的嚴重程度來處理,有些疼痛自然不是呼一呼哄一哄就能神奇地消失,在此想討論的,是指孩子的小摔小跌,父母老師是否能有更合適的對應方式來幫助孩子培養情緒轉移的能力。
在幼兒園裡,當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們最常說的就是“oopsy daisy!”有點類似國語的「哎呦喂呀」,來形容一個不嚴重的小意外。我發現不少●幼兒在摔倒時,常常會先抬起頭看我們的反應,想當然如果我們表現得很擔心,孩子就會覺得這一跤摔得更疼了●,所以如果只是小摔小跌,我們都只會給「oopsy daisy!」這個反應,讓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他摔跤了,不過情況並沒有太嚴重,他可以自己爬起來。
還有另一個德國幼教師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幫孩子把痛痛吹走的小把戲,我覺得這也同樣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的一個好方法。
2兩歲的瑪雅從椅子上跌了下來,雖然沒有明顯外傷,但是肯定不知撞到哪裡摔疼了,抱著我們大哭起來。
「噢!瑪雅,妳從椅子跌下來是不是?」德國老師尤拉問
「好痛! 這裡很痛!」瑪雅指著自己的手臂,哭個不停。
尤拉仔細確認手臂沒有嚴重的撞傷後,接著問:「需不需要我給你一個冰袋呢?」
「好。」
冰袋拿來後,瑪雅卻不想一直敷著,於是接著哭。
「那麼瑪雅,妳手臂這裡痛是不是?」尤拉輕柔地說:「那我們一起把痛痛吹走好不好?」
只見尤拉裝模作樣地在瑪雅的手上輕揉著,一把抓起什麼似地握緊拳頭,對著瑪雅說:「痛痛都在裡面了,我們一起把它吹走,說痛痛再見 (Aua Tschüss)。」 尤拉攤開手掌,和瑪雅一起吹走無形的「痛痛」,說也奇妙,瑪雅的心情似乎比較平復,因為她一起參與了這場疼痛的送別會。

〔負面情緒3〕憤怒
瑪麗,4歲,一人蹲坐在沙坑裡挖挖舀舀玩得起勁,全然不知身後原本理應「歸屬」於她的黃色小水桶正被3歲的理查拿走,過沒多久轉身發現小水桶不翼而飛,而不遠處的理查手拎著它時,立刻爆氣追向理查大喊:「那是我的!我的!」
理查看到後有追兵便加快腳步跑,只是個子小的他腳程還是沒有瑪麗快,沒幾秒就被追上,手卻仍緊緊抓著水桶不肯放。
「那是我的水桶!」瑪麗一邊扯著水桶一邊喊話。
「不是!是我的!」理查不甘示弱地也回了一句。
就在這一來一往中,手裡還拿著鏟子的瑪麗突然狠狠地往理查頭上敲下去,這一擊打得又準又響,理查摸著自己的前額大哭了起來,德國老師凱莎立刻跑過去看理查有沒有被打傷:「理查,你是哪裡痛呢?」
理查摸著頭哭喊:「Aua( 德文:痛) 這裡很痛……」凱莎輕撫著他的頭說:「我幫你揉一揉好嗎?」
這時瑪麗趁勢撿起了水桶,正要跑開時,被凱莎叫住。
「瑪麗,請妳過來我這裡。」凱莎說。
瑪麗看了凱莎一眼,明白她剛剛的舉動都被看見了,低著頭走過來,說了句:「但這是我的水桶。」
「對,這是妳先拿的,所以理查拿你的水桶你很生氣,對嗎?」
瑪麗點點頭說:「對。」
「妳可以生氣,但是打人是不對的。」德國老師凱莎對瑪麗說。
瑪麗沒回答,一心只想拎著小水桶趕快再回去沙坑玩。
「瑪麗,我知道你生氣,你可以把玩具拿回來,或是跟我們說,但你不該打人,所以水桶暫時放在我這裡,你坐在旁邊先冷靜一下。」
這時一旁的理查雖然還抽抽噎噎哭著,但情緒已經趨近緩和,凱莎對他說:「瑪麗很生氣因為你拿了她的水桶,下次你先問問她:『水桶可以借我一下嗎?』她應該就不會那麼生氣。」

●在德國幼兒園裡,孩子會漸漸學到的一件事,就是他們有權利感到生氣,但是必須找到正確的方法表達,或是適時尋求大人的協助。●除非先被攻擊,不然我們對所有的暴力行為絕對是「零容忍」,就算理查先搶了瑪麗的玩具,我們也不會馬上把玩具交給她。當然,孩子也許沒有辦法一次便馬上理解行為帶來的後果,但幾次過後,他會知道暴力行為是絕對不可涉足的禁區,因為就算打人把玩具搶到了,之後也得乖乖繳回,於是就會試圖找出如何不打人也能把玩具要回來的辦法。
當孩子玩具被拿走,橫豎都要不回來時,我們通常會請被搶走的一方(瑪麗)跟把玩具拿走的小孩(理查)進行交涉,與其說「這玩具是我先拿到的,請還給我!」倒不如換個方法問「等你玩完之後,可以換我玩一下嗎?」
鼓勵分享,但不強迫分享,我發現這樣溫和的問法,會讓孩子雙方都覺得自己沒有吃虧,只是需要幾分忍耐,再加上幾分等待,大家就都有的玩。坦白說,藉由說理讓幼兒園學齡的孩子明白「不分享就沒得玩」,孩子在情緒高漲當下很容易聽不進去,唯有讓孩子最快體認到,這樣表達比打人還容易把玩具拿回來,不僅省去說教的時間,孩子也能在過程中真正學到「分享」的概念。事實證明,多數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答應使用完畢後歸還「原使用者」,當他們想再要回玩具時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詢問,這比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去打人搶玩具更有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