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從同理到慈悲:大寶法王給網路世代的十二堂課
滿額折

從同理到慈悲:大寶法王給網路世代的十二堂課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資訊時代讓我們高度覺知彼此的生命互連,
互聯網讓我們看見我們對彼此的依賴有多麼大。
然而,我們還必須有一個內在的互聯網,不僅在物質或外在上相連,
我們還必須能夠感受彼此內在的相連。」──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透過相互依存的正念覺察、內在精神修持的洞察,
改變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啟發你付諸行動,與人連結,讓自己更寬容、慈悲。

每一頁都是極為明智,充滿誠懇、個人反思、非比尋常的洞見!

「我們現在是如此相互依賴,因此去為所有人類考慮,亦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世代人們,希望在他們身上。如果他們可以向過去學習,並塑造一個不同的未來,到了本世紀後期,世界將會是一個更幸福、更和平、更環保的地方。我很高興在本書中看到噶瑪巴仁波切領導並提出實際的方法,去實現這個目標。」──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快樂的必要條件為何?我們如何在個人和集體的層面上創造出這些條件?引生痛苦的條件為何?我們要如何終止它們?
★本書催促我們,不只是在理智上瞭解我們的相互依存,也要去培養對它的具體覺察。覺察到自己和自然世界、社會世界的連結。
★本書中探討的某些內在特質和社會價值,如同理心、知足、自由等,就影響了我們以何種方式去經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而如負責、勇敢和悲憫等其他特質,則增長了我們與其相關的道德行為。
★我們是完全相互連結的這個事實,也就是指在個人和社會的層次上,自他最終並非分離的。這個基本的洞見對我們所有的關係──與他人、事物、地球、以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的關係,會產生影響深遠的結果。它能徹底地重塑我們度過自己人生的情感和社會景觀,並且在這樣的景觀中為我們完全重新定立方向。
★在此過程中,我們受激發去重新思考: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到底是誰,而我們又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如何塑造了我們。
★超越背景、國籍和文化的工具,讓我們能在相互依存、相互連結的全球社群中一起努力。這是我們賴以存在的必要條件。
★大寶法王引用自己的生活作為實際經驗的素材,幫助我們去思考屬於我們具體直接經驗一部分的相互依存。

我們的世界,是有賴相互依存的個體所共同創造的一個真正的全球社會!

我們過去一直、未來也將永遠地透過家庭、社群和共通的人性,相連互依。隨著地球變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我們不僅要辨識人類與彼此和地球之間的關係,作為相互依存的個體,我們也要開始積極地共同合作,一起創造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社會。
噶瑪巴在此一過程中以獨特地位來引領我們。憑藉多年深度密集的佛教訓練和對社會問題的熱切承諾,他教導我們如何從初步的理智的理解,轉變為完全臨場感受的相連體驗。首先是看見,接著感受,最後活在這些連結中,我們可以成為改變社會和道德更有效的媒介。
噶瑪巴告訴我們,從連結中獲得情緒的覺察,如何可以從根本重塑人類。接著,他引導我們採取行動,一步步告訴我們如何改變利用地球資源的方式,以持續改善社會。噶瑪巴以清晰的語言,將消費者文化、孤獨、動物保護和自立等這些看似無關的問題連結起來。在此過程中,他幫助我們超越理論,達成實際而正向的社會和道德改變。

【各方讚譽】
這本重要的書將說服你,自然地出於相互依存的正念覺察而投身社會和環境的正義。噶瑪巴對內心精神修持的洞察,使得即使這個修持是要處理現今我們面對的最重大挑戰,都依然令人充滿希望。當代最有影響力的藏傳佛教老師之一的噶瑪巴,著作了一本有膽識的書,它將改變你看待自己在世界上所處位置的方式,並且啟發你付諸行動讓你在這個位置更快樂、更寬容。──SHARON SALZBERG, Lovingkindness作者

本書以不造作而清晰的方式,記載了噶瑪巴對個體和集體的相互依存的禪修。任何以開放之心接觸本書的讀者,將會獲得豐富的回饋。──JOHN STANLEY, Ecological Buddhism負責人

在這個眾所周知的重大轉折點時代,能夠和瞭解聖地的重要性以及大地之母是生命的源泉而非資源,這樣一位和平守護者一起走過這個時代,是我們的榮幸。在無始無終的生命循環,「歐尼皮德」(Onipikte)──我們與之同在。──NAC’A(CHIEF)ARVOL LOOKING HORSE, Lakota, Dakota,and Nakota族

每一頁都極為明智,充滿誠懇、個人反思、非比尋常的洞見。本書催促我們,不只是在理智上瞭解我們的相互依存,也要去培養對它的具體覺察,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的進展,也是將其作為一條道路,讓自己過著做一個有用而負責的世界公民生活。──JANET GYATSO, 哈佛神學院佛教研究赫胥講席教授

現今法王噶瑪巴的教導,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提供給我們超越背景、國籍和文化的工具,讓我們能在相互依存、相互連結的全球社群中一起努力。每一個人,以及世界本身,都會因本書中的甚深教導而獲益。──佩瑪.丘卓《當生命陷落時》(PEMA CHODRON, When Things Fall Apart作者

絕妙不可思議!《從同理到慈悲》一書提供了佛陀關懷、負責的訣竅,以及可從事的修持。任何愛世界的人,都會因此書而受益,並獲得滋養。──KOSHIN PALEY ELLISON, Awake at the Bedside編輯

兩百年來,簡化論和分裂的主流思考模式,已經創造了我們與自然分離的錯覺。我們已經違反了令生命續存的種種過程。在他溫和地伴隨著我們走在這條通往勇敢的悲心之旅時,法王噶瑪巴要我們去覺察到自己和自然世界、社會世界的連結,這是我們賴以存在的必要條件。無論是年輕、年長,無論是佛教徒、非佛教徒,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讀的書。這是人類的生存指南。──DR.VANDANA SHIVA, 環保人士暨Earth Democracy: Justice, Sustainability, and Peace作者

作者簡介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西元一九八五年誕生於西藏東部遊牧家庭,幼年時即被認證為藏傳佛教主要教派之一的噶瑪噶舉派精神領袖──第十七世噶瑪巴。
已有九百年歷史的噶瑪巴傳承,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轉世傳承。西元二○○○年,十四歲的噶瑪巴從西藏出走前往印度,此震驚世界之舉將他推向國際舞台,成為動人觀瞻的人物。自此,噶瑪巴即以世界級精神領袖的身分,帶領為世界和平而祈願的噶舉大祈願法會,推動環保等社會行動,並致力於保存西藏文化。
二○○八年起,首度展開西方之旅,先後出訪美國、歐洲等各地。目前噶瑪巴居住於北印度達蘭薩拉附近的上密院,每年有成千上萬來自全球各地的訪客前往覲見。

譯者簡介
施心慧

政大中文系畢業,曾於劇場、電影、美編、撰稿、電視廣告製作等領域流轉多年。現為「了義寶藏」藏文典籍中譯出版計畫負責人,專事佛法課程規劃與教學,以及英、藏文佛法翻譯,譯作有《大寶法王:千年一願》、《噶瑪巴九百年》、《崇高之心》、《座墊上昇起的繁星》、《直指明光心》、《了義海》等。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語

噶瑪巴揭示了一個已在進行中的主要典範轉移──從獨立和互不相連,到相互依賴、相連互依。作為一位具有遠見的思想家,他向我們展示了這種典範轉移能夠如何帶領我們,創造一個更健康的地球,以及更幸福快樂的生活。作為一個核心在於心的精神領袖,噶瑪巴告訴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達成目的。──Google開心一哥陳一鳴,《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一書作者

由一位二十一世紀的偉大西藏喇嘛所撰寫,《從同理到慈悲》這本書提供我們源自古代佛教哲學的實用智慧,以解決現代問題。書中所提的解決方案不僅方便可行,亦有潛力改變我們文化中許多的不同部分。人人都應該閱讀本書!──理查.戴維森,《情緒大腦的祕密檔案》一書作者,以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健康心智研究中心創辦人


要如何才能令人們不再將快樂視為是一場零和的賽局,並且開始活在認為共同的繁榮興盛不僅是一種可能,而是實際可行的確信中?提出這樣的問題,或許會讓有些讀者認為這太過於天真或是令人怯步,但是基於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這是應該懷著開放的心和想要在這個可能性中行動的誠摯意願,去加以探索的一種轉變。在本書中,法王噶瑪巴(His Holiness the Karmapa)即指出了,透過將我們的生命視為相互深深連結,而非視我們為互不相關且徹底分立的個體,我們可以在世界上做出多大的改變。
在全書中,對於著手進行這樣的思考模式上的轉變,特別是在當今數位連通的背景之下這意味著什麼,噶瑪巴提供了一種持續性的思考。一開始他就指出,通訊技術已經使我們之間的相互連結變得更加明顯。對此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的認知,已經在一般的普遍看法上、在行動主義者圈中、在知識階層的討論領域中引起了關注。許多人已經改變了過去認為這個世界是由孤立的社會和獨立的個體所組成的想法,開始認識到我們其實是相互連結的社群和相互依存的個體。在經濟、地球科學、社會正義等廣大領域的思想家與行動家,都共同做出多種學科的論述,說明我們的世界是如何以許多不同的方式互相依存地運作著。實證性的研究就提供了大量的證據,指出「相互連結」在所有的社會和自然場域中都在運作。雖然「相互依存」思考模式的運用,在科學、學術、行動主義和其他討論中,相對上是比較新起的,但是「所有現象皆相互連結」的觀念,卻從一開始就構成了佛教思想和行為準則的基礎。
本書的目標,是在透過「相互依存」的角度來探索全球性議題的當代對談中,加入噶瑪巴的發聲。他參與的一些重要的討論,已經使人們對世界「相互依存」的實例及影響有更清楚的覺察。噶瑪巴尤其關注,要確保我們對「相互依存」更強的覺察力,能引生個人和集體行為上的改變,並有助於建立一個共同協力的全球化社會,而非一個抗拒「相互依存」的種種事實的社會。時年(二○一七年)三十一歲的噶瑪巴已經是一位深入環保和社會正義議題的思想家,同時也是藏傳佛教中一個有九百年歷史傳承的領袖,以及佛教最重要的精神領袖之一。
雖然噶瑪巴深受以「相互依存」為核心基本信念的佛教哲理體系的薰陶,他卻鮮少使用佛學術語來討論「相互連結」,他也說談論這些議題並非他獨有的權利。在本書中,他所關注的重點,主要並不是為那些把「相互依存」視為理論來探討的人,去確立佛教在「相互依存」上的主張,而是在於探索「相互依存」所揭示的社會和道德轉化的可能性。因此,本書既非一本關於佛教的書,也不是某個特定主題的佛學書籍。本書其實是對我們共有的人類狀態和對世界的關心的基礎,一個共同思考的開放性過程。
噶瑪巴的一個獨特貢獻,是將討論的範圍擴及了我們身上相互連接的運作,他將此稱為「內緣起」(內在的相互依存)。至此,論述的趨向主要是著眼於自然世界、社會及經濟現象等,這些外在的情況和條件中運作的相互依存法則。噶瑪巴指出,我們的內在領域也是相互依存發生的場域,他提出強而有力的理由,說明如果所做的分析是為了引生社會和環境的改變,在為結合起來而相互依存地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條件作分析時,就必須也將我們的內在情況和條件包含在內。
就如以實證為根據的調查所清楚顯示的,我們的外在現實是藉由種種不同條件的交互影響而形成的。這些條件當中的一些最有影響力的條件,就是人的態度和行為。我們的感知、想法、解讀和情感的交互作用,構成了我們如何去經驗我們的連結,如何做回應,以及我們對這些連結做了些什麼。正因為如此,我們的內在條件對外在的世界具有真正的影響力,所以,如果沒有考慮到我們的內在世界,對運作於我們周遭世界的相互依存動態所做的調查就會不完整。
「情感意識」的角色是貫串本書的第二個重要的主題。對噶瑪巴而言,要將智識上的理解轉變為正面的行為,情感是一股關鍵的力量。噶瑪巴提出理由,說明「知道」我們是相互連結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學習去「感覺」到我們是相連結的,這是在行為上反映出我們的相互連結的必要基礎。蒐集和分析能夠說明我們相互依存的資料,已然是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要改變個人和集體的行為模式,使其與相互依存一致,那麼培養對「相互連結」的情感經驗和意識,就是關鍵的下一步。在其他的論述中,「同理心」已經被注意到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的一個重要道德特質,此處,噶瑪巴將範疇更廣大地擴及如勇敢、知足、安忍、負責、機智和想像力等善德。在他的陳述中說,就如同當同理心促動我們採取悲憫的行為時,同理心就變得有意義一般,當我們欣然接受責任,把它視為一種機會時,責任也就有了意義。如此,人類的善德就徹底被重新定位為在相互連結的世界中明智地生活和行動所需的價值。
本書英文書名Interconnected: Embracing Life in Our Global Society,使用了「相互連結」(interconnected)的詞彙,而沒有使用「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t),正是為了要將注意力放在我們相互依存的人性、情感的層面上,這與「相互依存」一詞通常指涉的外在現象正好形成對比。噶瑪巴在使用「相互依存」和「相互連結」的詞彙時,這兩者幾乎是可以互換的,而藏文的詞彙本身(rten cing ,brel bar,byung ba),就是包含了意指倚賴和連結等詞彙的一個混合詞。本書分為三個部分,這對應於促動我們從理智意識轉變為情感意識,再由此進入到行動的三個階段:瞭解我們是相互連結,感受到我們的連結,和以符合相互連結的方式行動。
藉由本書的三個部分,就呈現出了相互依存的法則。噶瑪巴接下來先是以設下一個存在之本質的基礎來著手,也就是講述我們是如何,以及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相互依存本質。接著,他再確立我們可以去培養的那些符合這個基礎的本有情感特質和善德。本書中探討的某些內在特質和社會價值,如同理心、知足、自由等,就影響了我們以何種方式去經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而如負責、勇敢和悲憫等其他特質,則增長了我們與其相關的道德行為。以此方式,噶瑪巴對相互依存法則的視野遠遠超越了描述性的理論,他提供的是一個促生社會和道德的改變模式。
雖然對於理解和行為的改變之間有關聯的這個事實,幾乎不需要再多加說明,但是就如無數的例子所指出的,我們對相互連結理智認知的進展,尚未創造出足夠條件來激發有效的行動。大量容易取得的資料就詳細闡述了世界性的飢餓問題,與飼養牲畜所需的高度環境資源之間的關聯,這仍有待我們去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調查報告也指出,為北半球的奢侈品市場生產商品的南半球工廠工人,他們不合格的工作環境,仍有待引生在消費或企業使用勞動力的做法上廣泛或顯著的改變。理智上的理解是必要的,但是對於在覺察和有效的行動之間建立起可長久持續的連結,這還是不夠的。噶瑪巴在本書中指出,為了要轉變個人和集體行為的模式,使其與相互依存協調一致,感情的投入是必須培養的要素。
本書中的討論,是建立在噶瑪巴的前一本書《崇高之心:由內而外改變世界》(The Heart Is Noble: Changing the World from the Inside Out)所展開的工作上。在《崇高之心》中,噶瑪巴探討了個人、社會和環境等一系列的議題,人們在這些議題上能夠有所貢獻,以創造一個永續而慈悲的世界。而在《從同理到慈悲》一書中,他提供給我們對相互依存本身更聚焦而持續的探討。他的論點的主要目標,是要闡明在這個數位連通的時代,「相互依存」對全球化社會在道德上和社會上可能的影響。噶瑪巴提出的務實方法,讓我們保持朝向正面改變的目標,並且讓一些基本的問題顯而易見:快樂的必要條件為何?我們如何在個人和集體的層面上創造出這些條件?引生痛苦的條件為何?我們要如何終止它們?
對於人類創造的那些令人類、動物和環境受到傷害的全球現狀,噶瑪巴是一位直言不諱的評論家。他對全球消費至上文化的持續評論,使我們警覺到,當我們不以智慧來體現相互依存,我們在掌控上會出現的漏洞。同樣地,他也警告我們,必須在科技的使用上更加警覺,因為我們目前在線上建立關係的模式,使我們較過去更加分隔。然而,噶瑪巴也見到了將科技作為與他人連結的方法所具有的極大潛力,就像他自己透過經常性的課程網路直播所做的一樣,他也建議了一些方法,避免在線上與他人接觸時重複那些傷害性的做法。
在《從同理到慈悲》中,噶瑪巴清楚地說明了「相互依存」的模式,與互不相涉的個人、社群與事物的支配模式之間,是多麼徹底不同。就其合理的結論來說,我們是完全相互連結的這個事實,也就是指在個人和社會的層次上,自他最終並非分離的。這個基本的洞見對我們所有的關係──與他人、事物、地球以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的關係,會產生影響深遠的結果。它能徹底地重塑我們度過自己人生的情感和社會景觀,並且在這樣的景觀中為我們完全重新定立方向。在此過程中,我們受激發去重新思考: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到底是誰,而我們又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如何塑造了我們。自始至終一貫的目標,就是為「與他人相互依存地共存,為他人相互依存地生活」開展出新的可能性。
本書產生的方式,就是法王在書中呈現的體現相互依存願景的一個範例。本書的內容,是起源自法王授予來自加州(California)的文科大學雷德蘭茲大學(University of Redlands)一群大學生。在尼師丹確.戴安娜.芬尼根(Venerable Damchö Diana Finnegan)的促成和協助下,這群學生與凱倫.戴瑞斯教授(Professor Karen Derris)一起前往印度達蘭沙拉(Dharamsala, India)三週,向噶瑪巴學習。噶瑪巴在他的圖書館接見這群學生,並在此授課。這些課程的一開始,是由學生提出他們關注的議題和疑問,然後法王以廣博全面的見解來予以回應。在噶瑪巴的指導下,丹確和凱倫隨後將這些教導編輯成此書。這是噶瑪巴第二次在他的駐錫地教授雷德蘭斯大學的一門課,而《從同理到慈悲》則是這樣的交流所產生的第二本書。
法王選擇透過與其他不同文化、宗教和生活經驗的人交流看法,來明確而有力地表達他的想法,而不是如許多思想家那樣,只在自己的研究當中書寫自己的觀點,這就顯示了他深刻信奉反映出我們基本的相互連結性的運作過程。藉由這個過程,噶瑪巴展現出他自己就是一位反應極為迅速積極的思想家,甚至連他的回應,都會激發我們去重新思考學生們的提問的真正前提。就如噶瑪巴對學生所說的,他建議了其他可能的著手點,創造出空間來思考先前未經檢視的設想,並且將其發展成其他的問題。
身為一位思想家,法王既發人深省又具有創新的思維,並且能夠掌握多重角度的觀點,他不會期待他的談話對象會從任何一個單一方向來談論某個主題。甚至,當他在邀請我們透過他的教導中所揭示的新觀點來看待我們的生命時,他也展現出他始終願意去考慮他人的觀點。噶瑪巴與我們相處的模式,就提供了一個範例,顯示出他所說的:容許他人來形成我們的自我的一部分,同時也致力於創造令他人繁榮興旺的條件。
西元二○一三年,當本書中的教導開始時,法王經常會回顧當天發生的事件,包括孟加拉(Bangladesh)倒塌的紡織廠,以及波士頓馬拉松賽(Boston Marathon)的炸彈攻擊事件。至今的這幾年當中,恐怖攻擊事件次數的逐步攀升,以及世界各地難民困境的持續惡化,都提出了更加震撼人心的證據,證明了我們對彼此間的相互連結所做出的回應,能夠製造出人類的痛苦,或是人類的繁榮昌盛。在本書即將完成之際,許多國家的選民都被要求在這二者中做選擇:與相互依存協作,或者是拉起活動吊橋並撤回到牆後去。等到讀者手中捧著本書時,相信會增加更多例子,指出我們身處的這個歷史時期,要在許多與他人相處的不同模式中做出選擇,其中有些人因相互依存所提供的可能性而深受啟發,有些人則是抗拒相互依存的觀念所需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
就如讀者即將見到的,噶瑪巴不只是分享當前的事件,也經常分享他自己的經驗和感受。事實上,他引用他自己的生活作為實際經驗的素材,幫助我們去思考屬於我們具體直接經驗一部分的相互依存。以此方式,藉由把他所提出的想法當成思維我們自身生活經驗的一種方法,他示範了一種方式,讓讀者也可以參照著來探討這些想法。
雖然噶瑪巴經常引用經驗作為引導出理論的來源,但是經驗並非僅是達到理論性目的的方法而已。相反地,理論觀點提供並轉變成一個鮮活過程的一部分,而這個過程的目標,是找出培養情感意識和有效行動最具成效的視角。當法王鼓勵我們改變鏡片時,他就是在提供一個閱讀他的書的模式。他鼓勵我們去採取多種不同的角度,來檢視我們自身的經驗和接觸我們的周遭世界。就如噶瑪巴在本書中所描述及揭示的,個人的陶養即是我們藉由嘗試不同的選項來涉入的一個過程。本書提供了一個機會,讓讀者得以將他們自身的經驗和情況帶入他們接觸到的噶瑪巴所概述的視野中,並且令其與本書中的觀點進行對話。
由於從一開始,就準備將西元二○一三年在達蘭沙拉與學生間的互動出版成書,所以在過程中會一直預先考慮並想像讀者的存在。書中的談話應理解為一個持續性過程的開端,本書的讀者將透過質疑假設、檢視經驗和重新思考存在和行動的方式,來積極地參與這個過程。
噶瑪巴尤其想要在這個世界上引發正面的集體改變,而且他也瞭解這需要集體的行動。對於人類基本的良善能力,以及當我們開始接納我們的相互連結時所開展的可能性,他抱持著樂觀的態度。與此同時,對於已經在發生影響的不利條件,以及在極需社會和環境正義世界的需求能獲得充分回應之前,那些尚待完成的大量工作,他是極為務實的。有鑑於即將面臨的挑戰,以及一切已處在危急存亡之際,這時就急需如噶瑪巴所表達的意見,來引導我們培養出能夠這麼去做的內在條件。
在他提出自己的想法來作為產生這種改變的助緣時,他也歡迎我們和他一起,參與令我們全球化社會產生正面改變的這個開放而持續的過程。本書即是我們對於如此去實踐的一個公開邀請。

目次

各方讚譽
編者序
第一篇 看見連結
1我們相互依存的世界
2真正的連通
3做一個相互依存的個體
4平等性與差異性
第二篇 感受連結
5從同理心到勇敢的慈悲
6開放的理智與情感
7真正的自由
8責任即是機會
第三篇 生活連結在一起
9共享的資源
10社群的價值
11全球化社會的鏡片
12結合祈願
迴向
編者致謝
關於作者

書摘/試閱

1我們相互依存的世界

在二十一世紀中,我們的世界變得較以往更小,廣布各處社會的人們比過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地聯繫,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也更能覺察到彼此的緊密。在這個資訊時代中,專家和一般觀察者都同樣能辨識出,在世界一隅發生的行為,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對地球其他地方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更能夠覺察到,在我們生存的世界中,我們全體以及養活我們的自然世界,都是深刻而徹底地連結在一起。
這樣的相互連結,長久以來在佛教中被稱為「相互依存」,而現今這個詞彙也形成了某些遠超過佛學範疇的對話。許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解釋他們所觀察到的事物而言,都更加發現「相互依存」是個非常重要的體系。環境科學家發現,對於瞭解生態系統來說,相互依存是不可或缺的;經濟學家將其應用於國際貿易;社學理論學者則運用它來記述重演種族和性別不公義的制度系統。而這些只是其中的一些例子而已。
相互依存可用以解釋大量不同的系統,從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到不同族群的人們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周遭的世界。但我相信,對於彼此之間深刻的相互連結的理解所能達成的遠超於此。「相互依存」並非只是一個理論,或是一種有趣的哲學思想。每一天,它都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活。藉由加深對相互連結的覺察,我們就能創造更和諧、更健康的社會,並且過著更滿足的人生。要讓這一切得以發生,就不能讓我們的觀察和研究,只停留在物質世界的相互依存上。人類的心靈和思想,或許稱之為「內在世界」,也是構成了相互依存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著錯綜複雜的感知、想法、感受和動機等脈絡,而且它們彼此交互影響。我們的內在世界與外在狀況條件的相互作用,就構成了我們周遭的世界。我們對外在的情況做回應,但同時我們也創造了它們。換句話說,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密切相連,而這個相互連結,也是相互依存的一部分。對相互依存所含括的整體範圍的認識,將會引導至基本的重新思考:身為人類的我們到底是誰?以及重新思考這個我們協同創造出來的世界。
我們的內在世界,是在我們共有的這個世界上引生真正改變的關鍵領域。如果我們在態度上沒有重大改變,沒有因而產生有意識的行為,社會或環境的正義都是不可能的。社會和物質世界的改革,必須從我們內心開始。
我們現在正生起對相互依存的知識性覺察,這是重要的第一步;接下來,也是關鍵性的一步,就是生起對相互依存的情感意識。我們必須「感受到」彼此之間深刻的相互連結,而不只是知道而已。我們內心中具有許多特質,有助於提振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的情感投入。藉由增長對自己內在世界相互依存性的瞭解,就更能培養這樣的特質。
一旦這麼做了之後,我們已有的情感意識,將會徹底重新調整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處在這個世界上的方式。我們的行為方式將會開始真正反映出我們的相互依存,當我們對相互依存的理解已經從理性進展到感性,並且付諸行動,我們的生命就會充分發揮作用,而且變得有意義。

相互依存為何重要?如何重要?
在我們所有的人際關係、在生命的每一個面向上,我們的相互連結都是極其重要的。相互依存是世界上一股確切的力量,對我們具有極大的價值。由於相互依存,我們就能夠去回應和適應各種情況;我們能夠改變;我們能藉由聚集達成目標所需的條件,來努力朝目標邁進。如果我們並非相互依存,就無法做到上述任何一項。理解了這個基本法則將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運作,我們得以有意識地去重新定位我們的人生,並且能夠去改變這個世界。
相互依存指出了我們的深切連結,但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為何相互連結以及如何相互連結。我們可以從觀察生命中每件事物的發生,都是源於許多不同的因緣條件的聚合來著手。相互依存揭示了這個單純的事實可能會有的深遠影響。它為我們指出,在龐大而複雜的因果定律網絡中,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是對其他事物造成影響的一個條件,而且也反過來被其他事物所影響。身為這個網絡的一部分,我們自己就是對周遭事物產生影響的一個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改變了,他人也會改變。
就如我們所見,不僅物質領域密切地相互連結,社會系統也受相互依存所支配。我們的情感生活也是如此,物質或非物質的一切都是如此。我們一旦開始去探尋它,無論注視哪個方面,從最大的天文系統,到知覺的微細轉變,都會發現「相互依存」。在這個地球上,幾乎生命的每一個範疇中,相互依存都具有實際的影響。事實上,它在環境、經濟、社會、心理和道德上都具有影響力,而這是身為全球化社會的我們才剛開始要去釐清和理解的。
從最廣的角度來看,地球的健康要依賴我們意識到相互依存如何在自然世界中運作,特別是意識到因科技發展而大幅擴展的人類行為,如何與其他力量交互影響。就個人而言,尋找長久快樂的能力,也要依賴對於相互依存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人際關係中運行的理解與認識。簡言之,全球化社會的幸福和個人的快樂,都有賴我們去學習如何充分與相互依存完全協調一致地生活。
想要認識相互依存在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中的運作,就必須問一些基本問題。如果開始「感受到」相互連結,我們和他人相處的方式會有什麼改變?當我們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意識到相互連結,會有哪些人類價值浮現?一個全然接受相互依存的全球化社會會是什麼模樣?我們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同開創這樣的社會?

什麼東西真正屬於你?
在佛教中,應用相互依存的觀點,會引導我們去檢視自我的本質,而這也挑戰了我們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如何看待自己。這樣的重新思考,轉變了我們在情感上和行動上與他人相處的方式。我們可以從觀察自己的經驗著手。站在相互依存的觀點上,我們就能開始見到,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是無法斬斷的。我們的快樂與痛苦和他人的快樂與痛苦如此密切連結,以至於密不可分。這就意味著,沒有任何人是完全自給自足或是可與他人完全劃分開來的。
若要檢視這是否合乎道理,可以去思維:當你說「我」或「我自己」時,你所指的是什麼。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會發現你把自己想成是堅實而各別自主,就像是一個真實的獨立個體。但是,真的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嗎?當你說「我」時,如果被要求具體說明你所指的到底為何,你一定會指著自己的身體,要不然,你還能指哪裡呢?但其實這個身體是來自於他人,你的身體是從你的親生父母提供的細胞物質發展而來的。如果沒有他們,你的身體根本不會存在。
這些細胞開始分裂之後,你的身體就形成了,而且以你所吸收的所有養分為基礎而成長。你今天擁有的生理身形,是你一開始在子宮中接收的物質,以及隨後一生所吃的飯菜所構成的產物。這些飯菜絕大多數都是由他人準備的,而且所用的食材完全來自於在你之外的資源,也就是植物和動物。沒有一個活著的身體不從其所處環境吸取東西為基礎而成長,也沒有任何一個人類不由父母所生。既然這樣的事情根本不存在,你的身體實際上也不是一個各別自主的「你」。你的身體來自於他人。是因為許多被你認為不同於你的因素,你的身體才能夠存在。因此,稱身體為「我」並不完全正確。但是,它也不是不同於你的某人。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父親名為噶瑪敦珠(Karma Dondrup),母親是洛拉嘎(Lolaga)。由於我的身體是源自於他們的DNA組合,我的相貌和他們有相似之處。基本上,我是他們製造出來的,差不多就像是一個商品被一家公司生產出來一樣,你甚至可以說我帶有他們的商標。不像工廠所生產的工業產品那樣,我們的父母不會真的在我們的身體上印上標籤或是品牌,雖然他們有時確實表現得好像他們擁有孩子的版權一樣。
如果你無法指著自己的身體,說它是「我」,那麼,那些被你認為是「我的」的其他事物又會是如何呢?這裡有件你穿的衣服,它是他人製造的,而且也是從他人之處得來。在它成為「你的」之前,你要不就是必須從某處去購買它,要不就必須是某人把它當成禮物送給你,我們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穿著衣服出生的。棉花是來自植物,羊毛來自羊的身體,而且為了要讓羊毛成為你的,必須強制去把羊毛和羊分開,而合成纖維是工廠製造出來的。在現在你認為是「你的」的這件衣服上,許多其他人類、甚至某些動物都涉入其中。每次穿上衣服,或享受一杯茶和一道菜餚,你都是在見證你的相互依存的這個展現,因為這一切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他人準備,由他人供應給你的。
我們認為是「我」和「我的」的這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衣服、我們的食物,以及我們所有的財物,都是來自他人。因此,這個排他獨存的「我」在哪裡呢?似乎沒有剩下什麼是我們自己獨有的。雖然應該已經很明顯,我們所謂的「我」有百分之九十九並非真正的「我」,我們依然還是繼續說「我」,但那其實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他者」。
你可能會去爭辯的那百分之一是你的心識,但其實連要去爭論你的想法完全和他人無關都非常困難,除非你的所有想法都是徹底原創,而且你是以一種你獨有的語言在思考。不僅是我們的想法,包括我們許多情感生活和心理構成都很顯然受到他人的影響,而且受到我們周遭發生之事的衝擊。
就算我們的基本覺知或心識真的確實是我們專有的,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或許不是,但是當我們說「我」的時候,我們主要在想的並非那百分之一。當我們說「我」時,我們所說的是整個身體和心的集合體,我們所指的是我們所認為的這一整套事物。而我們已經見到這全套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來自植物和動物,也就是我們通常認為的「他者」,並且深刻留下許多其他人類存在的痕跡。如此從相互依存的角度來思維這一點之後,問問你自己,是否有一個「完全獨立的你」這樣的事物。
你所認為和執著為你自己的,實際上是他人製造的一個產物,許多因緣條件的促成,創造出現在的你這樣的產物。然而,僅只是認知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在理智上瞭解你的相互依存性的這個事實,並不會轉變你的經驗。但是以此方式深入思維,是培養對於我們與他人的連結有所感觸的一個開端。
我們的目標是要能夠感受到,對你而言,他人的極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究竟到達什麼樣的程度,以及你從未真正與他人分離,而生起一種情感意識。他人是你的一部分,如同你也是他們的一部分。你是以與他人相關聯的狀態而存在。當你能夠見到這一點,也就能夠見到你的快樂和痛苦都是倚賴他人而生起。如果只從自己和自身快樂的角度去思考,這根本是行不通的。不倚賴他人,是不會有快樂的。
一旦深刻體認到自己和他人並非兩個完全個別獨立的東西,也就是我們並非真的有所分隔,很多事情就能夠改變。我們將會感受到一種與其他眾生的深刻連結感,我們也會懷著謝意和善意去體驗他們造就了現在的我們所做的貢獻。我們將能領會並感受到,我們應該要考慮到他人的幸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