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用瑜伽療癒創傷:以身體的動靜,拯救無聲哭泣的心
滿額折

用瑜伽療癒創傷:以身體的動靜,拯救無聲哭泣的心

定  價:NT$ 380 元
優惠價:9034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透過每一次瑜伽式中的呼吸、旋轉、伸展與休息

真正放鬆、放下、自在,與向前

讓我們得以在生命的核心、在靈魂中獲得釋放

 

創傷研究先驅、《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作者

貝塞爾‧范德寇醫生Bessel van der Kolk,MD引言推薦

 

 不論是因為虐待、意外或是戰爭所引起的創傷,倖存者最後都可能受到極為深刻的傷害,他們被身體背叛,因為身體無法保護他們的安全,更造成他們的痛苦。要從創傷中完全康復,必須要與自己做出連結,包括與自己身體的連結。本書介紹了「創傷感知瑜伽」,超越了傳統只著重在心智的談話治療,能夠讓創傷倖存者透過正念、呼吸、溫和的瑜伽練習,與自己的身體培養出更正向的關係。書中提供了有關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深刻描述,探索了創傷感知瑜伽的四大關鍵特質,並且提供創傷感知瑜伽一系列的練習,讓在家練習者、瑜伽老師和治療師,都可以善加利用。此外,也透過許多寶貴的案例故事,提出了將瑜伽引入治療以及如何建立創傷感知瑜伽課程的建議。

 

 本書對於受過創傷的個人、瑜伽老師、臨床心理師,以及任何一位期待重新發現身體與生俱來智慧的人來說,都是不可獲缺的資源。

作者簡介

大衛・艾默森David Emerson
艾默森是一位合格的瑜伽老師,也是麻州布魯克林司法資源協會創傷中心瑜伽部門的主任。二○○三年,他和創傷中心創辦人兼醫療主任范德寇醫師,創建了創傷中心的瑜伽課程,其中包括了課程和老師培訓計畫。艾默森目前負責培訓老師,以及有興趣提供創傷感知瑜伽給病患的臨床心理師。

伊麗莎白・賀伯Elizabeth Hopper
賀伯博士是一位領有執照的臨床心理師,專長於創傷壓力,在過去十四年來,持續地協助創傷倖存者。她是司法資源學會創傷中心的心理師、主管和培訓部副主任;同時是REACH專案的負責人,這個專案為全美國各地人口販運的倖存者提供服務。她也提供有關於創傷倖存者創傷壓力和替代性介入措施的全國培訓與諮商。


譯者:許芳菊

政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曾任天下雜誌副總編輯、康健雜誌總編輯、 親子天下總主筆。目前為自由作家、譯者。
 長年在財經、健康、教育教養的領域裡報導探索,亦同時著迷於心理分析、宗教、神話與身心之間的關連。喜愛榮格、坎伯、一行禪師、達賴喇嘛與村上村樹。

目次

推薦序 彼得・列文博士(Peter A. Levine,Ph.D.)

推薦序 史蒂芬・寇培(Stephen Cope)醫務社工

推薦序 蜜雪兒・皮爾札克-韋格那(Michelle Pietrzak-Wegner)

引言 貝塞爾・范德寇醫師(Bessel van der Kolk, M.D.) 

1 拿回你的身體

2 創傷壓力

創傷壓力與創傷治療簡史

從歷史觀點看心理健康症狀

創傷事件與症狀之間的關聯

退伍軍人和創傷壓力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的擴大應用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現代治療模式

複雜型創傷與現有治療模式的侷限

更多新進療法

創傷治療的未來

 

創傷與生存反應

創傷的影響

以瑜伽做為創傷治療方式

 

3瑜伽

瑜伽的起源

瑜伽在西方

 

4創傷感知瑜伽

 創傷感知瑜伽的需求

 創傷感知瑜伽的關鍵主題

體驗當下

做出選擇

採取有效行動

創造節奏

 

5給倖存者

 展開創傷感知瑜伽的練習

 在家的練習

 

6給臨床心理師

將瑜伽策略融入診間的治療

將瑜伽介入措施與目標搭配

 為當下創造出一個焦點

 發展正念技巧

 建立好奇心並培養對感覺的忍受度

 改變和身體的關係

 回歸中心

 根植大地

 建立情感調節技巧

 呼吸練習和情感調節

 練習選擇

 整合經驗

 加強信心

 建立與他人的連結

因應瑜伽策略引進診間所帶來的挑戰

 

7給瑜伽老師

 建立創傷感知瑜伽課程

語言

協助

教師素質

環境

練習

 因應瑜伽教室裡的觸發反應


結論

書摘/試閱

引言/貝賽爾.范德寇醫師(Bessel van der Kolk, M.D.) 司法資源協會創傷中心創辦人兼醫療主任、著有《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想必有各式各樣的事情能激勵大家練習瑜伽,然而讓創傷中心涉及瑜伽領域的原因卻很特別。畢竟,要拿什麼去說服一個傳統保守的人,長時間擺出單腳獨立、手指天空的姿勢,或是隨意躺在地板上,假想自己是快樂的嬰兒呢?
 大約在一九九九年左右,我們逐漸熟悉一種稱為「心律變異度」(HRV)的新的生物標記。研究者最近發現,心律變異度是衡量人類腦部的喚起系統(位於腦部最原始的部分:腦幹)是否健全的好方法。自我管理良好的人,通常擁有強壯的心律變異度,這反映在他們有能力適度地控制自己的衝動與情緒,也反映在他們的呼吸可以製造出有節奏的心率波動。而容易失控的人,則往往有較低的心律變異度,同時有較高的風險罹患包括憂鬱症、心臟病和癌症等等的各種疾病。
 我們花了幾個月來蒐集創傷病患的種種跡象,在獲得足夠的資料之後,得出以下結論—創傷病患的心律變異度異常偏低。此結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受過創傷的人,會那麼容易對一點點的壓力就做出激烈的反應,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易於衍生出各種身體疾病。而我會對此感到關心,除了科學上的興趣之外,還有更個人的因素。當我們在進行心律變異度的實驗時,也測量了自己的腦幹調節系統是否健全,結果發現我的心律變異度,並沒有強壯到足以保證我長期的身體健康。因此,我們有了雙重的誘因開始專注於改善心律變異度,既為了保護我們的病人免於情緒失控與罹患疾病,也為了找到方法照顧好我最近才被診斷出來的腦幹失調問題。
 我們上網查看有哪些研究顯示可以幫助改善心律變異度。網路上列出一萬七千個宣稱瑜伽可以改變心律變異度的瑜伽網站,但是當我進一步查詢有哪些已經做過的研究能夠證明這些功效的真實性時,搜尋引擎卻找不到結果。瑜伽士也許已經發展出一套巧妙的方法,幫助大家找到內在的平衡;但是卻沒有多少科學的傳統,可以去衡量瑜伽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
 在我們開始思考如何改善人們的心律變異度幾天之後,大衛.艾默森從創傷中心的前門走進來。他向我們自我介紹,他是一位瑜伽老師,曾經在當地的退伍軍人中心和戰後退伍軍人合作過,並且發展出一套修改過的哈達瑜伽,來幫助這些創傷倖存者。
大衛問我們,是否有興趣和他合作研究瑜伽對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寫PTSD)的效果。我們四處尋找可以教授瑜伽課程的場地,並且想辦法找出可以正式評量瑜伽如何影響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方法。這項合作,最後成為創傷中心最令人滿意的計畫之一。瑜伽成為我們的基石,讓我們了解要撫平創傷烙印的痕跡,就必須友善回應身體的感覺。
 為什麼瑜伽能提供從創傷壓力中復原的關鍵?我們在協助創傷兒童與成人的工作中了解到,「攻擊」會瓦解人們自我防衛的能力。當身體受到威脅,我們會自動做出戰或逃的反應,這是身體的先天設定。一旦這種自然的戰逃反應機制被中止,就會形成一種創傷經驗。當你遭受攻擊,並且了解到你對這件不可避免的事情無能為力時,你的自我防衛系統可能會故障,對於隨之而來的輕微刺激,則會產生不當且激烈的戰逃反應,以至於無法重新感到放鬆與安全。
 雖然在經歷創傷期間,大腦通常會關閉,但是身體所經歷的動彈不得和無助的感覺,會讓你持續帶著對自己的人生毫無掌控能力的記憶—創傷倖存者的命運,是在心碎中苟活,在極度的痛苦中殘存。
創傷最嚴重的後遺症,也許就是難以忍受的身體感覺無止盡地來襲—胸口感覺被壓垮,肩膀疼痛緊繃,肚子裡有股火在燃燒—而你也已經深信,自己對這一切完全無能為力。身體,不再是我們邁向康復之路的盟友,反而成為我們的敵人。許多受過創傷的人,體會到必須訴說出事情的來龍去脈,親朋好友才能夠了解為什麼他們會如此害怕、憤怒或失控;但真正的問題是,受創者的內心無法感受到真正的平安,身體已經變成一顆定時炸彈。其結果是,萬萬不可以去感受自己所感受到的,也不可以去認知自己所認知到的,因為身體已經變成恐懼與恐怖的容器。從外面開始入侵的敵人,已經轉變成內心的折磨。
 我們自行研發出來的瑜伽課程,一開始著重在研究瑜伽是否真的能夠改變心律變異度(結果發現真的可以),這些瑜伽課程幫助我們逐漸了解到,瑜伽可以提供幫助受過創傷的人,重新學習安住於他們受盡折磨的身體裡。我的病人安娜,在三歲到七歲期間,曾經遭受過父母可怕的性虐待;即使在成年之後,每當她必須面對不同意見或衝突的時候,都得讓自己的大腦變成一片空白,才能化解她曾被虐待的痛苦記憶。當她感覺到快要崩潰的時候,她會拿起刀片,往身體深深地割下去,藉以獲得紓解。經歷過多年各式各樣的療法之後,她來找我諮商,而我建議她也許可以藉由參加我們的瑜伽課程,跟她的身體進入一種較為和諧的關係。在上完前兩堂課之後,她寫信給我: 我不知道為什麼瑜伽讓我感到如此害怕,但是我很確定,瑜伽將帶給我不可置信的療癒力量,這就是為什麼我正在努力嘗試的原因。瑜伽是往內看,而不是往外看,並且需要我去聆聽我的身體,然而我大部的生存反應系統,都是在極力避免這些事情。今天來到教室,我的心在狂跳,有一部分的我,真的很想拔腿就跑,然而我還是持續不斷地把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一步一步往前走,直到我走到教室門口,然後走了進去。下課之後,我回到家裡一口氣睡了四個鐘頭。這個星期,我在家裡做瑜伽,心中浮現幾句話:「你的身體有話要說。」而我回答我自己:「我會試著聆聽。」 安娜每周一次到我的辦公室進行治療,但是在那之間,她喜歡跟我保持聯繫,並且定期寫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她目前的狀況。大約在練習了瑜伽一個月之後,她再度寫信給我: 今天我和大衛談了一點我是如何奮力讓自己的呼吸到達身體曾經遭受虐待的部位,過去我會很自然地阻止自己的呼吸到達那裡。當我在做一個協助臀部張開的瑜伽動作時,我試著將呼吸輸送到身體軀幹的兩側。我可以感覺到那裡有多麼緊繃,有一部份的我告訴我的身體,「我很抱歉讓你獨自承受這一切。」然後突然之間,我好像進入自己的身體,可以感受到自己遭受到父親的虐待,但感覺是從內而來,而不是從外而來;我開始目睹它的發生,我沒有感到痛苦,也沒有太害怕,但是我注意到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我的一部份接受了這個事實,「是的,這事情發生了。」你懂我的意思嗎?以一種很奇怪的方式,這感覺像是一大進步,而不是退步。瑜伽這東西實在是太令人驚奇了。 當人們用傳統的心理療法處理創傷的時候,通常會把主要的關注放在訴說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討論的話題一般都和回想起過往的恐怖經驗,會如何引發恐懼、憤怒或讓現況陷入癱瘓有關。許多人會感到紓解,當他們可以和其他人討論看到某些特定的圖像、聽到某些特別的聲音或是聞到某些獨特的氣味時,他們會感覺到創傷彷彿就在此刻發生。然而,再次經歷與創傷有關的感覺,並不只是為了回應我們周遭的一些事物,同時也是受到身體深處的感覺所觸發—這種感官體驗有可能是因為憤怒、性亢奮或月經來潮所引起;或因為對某人感到溫柔;或是伴隨著被拒絕、被看輕的感覺而造成。
 也許治療創傷最困難的部分,就在於處理隱藏於內心、隨時會被扣下的「扳機」。創傷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身體卻老是處在反應狀態,彷彿仍置身迫在眉睫的危險之中。這些內心的扳機,將你的內在世界變成了地雷區。創傷本身至少還有個開始、中間和結束的時間點,但是「扳機」卻可能隨時被觸動,就像夜裡的竊賊,在最不恰當的時候降臨。你知道你不應該這樣感覺,但是你的身體持續地被難以忍受的感覺和情緒所綁架。
 這會讓你感到發瘋:在某種程度上,你意識到危險已經結束了,但在你的內心深處,身體裡面那些盤桓不去的感覺,還繼續在警告著你厄運即將來臨。你再次陷入困境,並且做出恐怖、憤怒和無助的反應。
 問題不只在於我們的內心或甚至是身體發生了什麼事情,創傷影響了我們整個生命體。正如不久前去世的身體心理治療師漢納(Thomas Hanna)在《生命之身》(The Body of Life,一九九三年)這本書裡面所說的, 若沒有懷著怨恨與憤怒的生命體,我們無法怨恨也無法憤怒;若沒有在生理上積極、熱情地去愛、去希望、去期待,我們就無法去愛、去希望、去期待。怨恨、憤怒、愛和希望,並不是存在於某種純粹「精神」空間中的「心理狀態」,這些是身體的狀態,存在於整個活生生的生命體之中。 在我的行醫生涯中,我看到許多人成為對抗內在感覺與忽視身體內在世界的專家。許多創傷倖存者,最後變成循環往復地活在孤絕與逃避厭惡的感覺之中。至少,在我治療的創傷病人之中,有一半曾經試圖藉由藥物或酒精,來麻痺他們無法忍受的內心世界。許多受過創傷的人都知道,像是割傷自己這種自殘的舉動,可以讓厭惡的感覺消失。其他的人則會去飆車或從事其他高風險的活動,像是賣淫或賭博,他們說那可以給他們掌控感或讓他們的情緒「很嗨」,進而獲得紓解。
 受傷的人,會不由自主地找到保護身體的方法,以對抗從身體裡持續發送、不請自來的危險崩潰訊息。他們把自己武裝起來,以抵抗無法承受的身體感覺。終日惶恐不安的人,會發展出某種身體機制,多多少少可以抵銷他們的焦慮—有很多方式可以做到這點,久而久之,許多創傷倖存者都曾不自覺地試過好幾種不同的方法。他們被失控的感覺所占據,肌肉變得僵硬,這讓他們無法放鬆,也無法順其自然。他們的緊繃狀態,到最後可能會導致肌肉抽筋、偏頭痛、纖維肌痛、慢性疼痛;一旦症狀到達必須被治療的地步,創傷倖存者們便展開了另一種生活:三天兩頭看醫生、做各種檢查、服用藥物、進行各種復健,但是沒有一樣能真正解決潛伏在背後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終日全神貫注於準備接受下一次的攻擊,那麼,跟求生存有關的念頭,也很可能演變成一股滔滔不絕的洪流。這範圍可能從對真實與想像中的攻擊者產生無止盡的憤怒,到持續強烈地擔心遭到拒絕或拋棄。這些想法會自動強化身體生理和免疫系統的反饋迴路,將它們激化到處於強烈攻擊或防禦的模式。不斷重複的報仇想法,將會不停地活化身體的同一塊肌肉和腺體,就像我們專注在失敗和絕望時,身體組織也會被刻印上這種感覺,直到垂頭喪氣。持續地專注於我們的傷害、痛苦、怨恨或恐懼,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傷害的行為。
 當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失去聽力或視力,而無法從照顧養育他們的人身上獲得生理狀態的反映時,或是當成年人不斷地被無法忍受的感覺刺激時,他們和身體的重要聯繫就會產生斷裂。童年對自我留下的銘記,以及你所往來的是些什麼樣的人,會持續無意識地引導你和他人的互動,直到你長大成人。不斷重複上演的拋棄與毆打戲碼,讓我們對現實人生感到困惑;痛苦變成了日常生活的基調,阻礙了我們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不論是快樂或痛苦,我們都無從消受、處理、享受與容忍,因為這些能力都受損了。
 從來沒有被安安穩穩抱過的人,內心深處未曾感受過恆久平靜的中心:一種絕對安全、絕對沒問題的感覺。這反映在我們對瑜伽和長期受創女性所做的研究。我們觀察到,在瑜伽課程結束時、徹底放鬆狀態的「大休息式」期間,她們的肌肉持續顫動,彷彿持續在跟看不見的敵人作戰;而在我們的免疫學研究中,也看到這一點。我們發現亂倫受害者的免疫系統,呈現被過度刺激的狀態,好像處在被環境毒素攻擊的緊急危險之中。我們的研究顯示,對危險的過度警覺,會使這些女性容易產生自體免疫疾病。
我們從當代神經科學研究所學到的一門重要功課,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感覺與我們的身體息息相關。神經科學家安東尼歐.達馬吉歐 (Antonio Damasio)曾經展示過大腦裡一個稱為「腦島」(insula)的區域,腦島是將身體的感覺傳達到意識知覺的地方。這意味著,意識根本上是藉由我們如何解讀身體所經歷的感覺而產生的。受創人們的大腦影像研究一再地顯示,他們在腦島以及其他和自我意識有關的區域,活化能力被減弱了。
 大多數傳統的心理治療方式,都是著重在情緒和想法的交互作用。例如:當某人回述了一個事件,治療者會回應他:「那麼你對這件事情感覺如何?」或是,當某人因為發生了某件事情而感到難過,治療者會回應他:「讓我們來仔細想想,看能不能釐清這是怎麼一回事?」當有人感到苦惱,標準的治療方式會試圖找出是什麼讓人感到如此不安,以及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這種狀況。大部分的療法都淡化或忽視了內在感官世界的轉變,然而這卻是具有生物本能反應特質的,因為情緒的狀態被寫進身體的化學成分、五臟六腑、臉部、喉嚨、軀幹、四肢的肌肉收縮之間;而且,在「身體」這座劇院裡,正是創傷持續上演的舞台。既然如此,受創的人需要有身體和感官的體驗,才能解開身體,活化有效的戰逃反應,能夠忍受自己的感覺,友善對待自己的內在體驗,並且培養新的行動模式。
 我的朋友戴安娜.弗沙(Diana Fosha)曾經指出,要改變某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就是能夠忍受「內在體驗」(visceral experience)。因此,改變取決於我們能夠直接且深入地體驗情緒。如果我們通往核心經驗的通道被阻斷或扭曲了,就無法處理自己最重要的心理過程。
 學習忍受可怕的身體感覺,同時對它們感到好奇,可以給人一種掌控感。內在所經歷到的「掌控感」涉及情緒和感覺,可以提供新的資源、能量,以及採取有效行動的能力。身體的感受具備了直覺的智慧,情緒在那裡自然地流進流出,讓我們的胃口大開,渴望更深刻的體驗。
 安娜逐漸學會了忍受可怕的回憶,並且沒有被擊潰。在頭兩年的治療期間,恐懼、羞愧、屈辱的情緒如排山倒海般來襲,會導致安娜封閉自我,不發一語。她會用手遮住眼睛,雙腿不由自主地晃動。現在她則可以注意、好奇,然後觀察。 瑜伽是整個療癒過程的一部分。能夠找到讓你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言語文字,且能夠將記憶放回應有的時空,便能將一個人從不斷在當前重溫創傷的酷刑中解放出來。但是,唯有在想起過去時,身體不會被迫重溫當時所發生的事情,如此,才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康復。 1拿回你的身體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目標,在於幫助人們活在當下,不再根據過去不相關的要求來感覺或行動。 —貝賽爾.范德寇
創傷都曾經以某種方式觸及到大部分人的生活。創傷的形式有很多種:從家中受虐、性侵到經歷戰爭,以及許多其他痛苦的經驗。有些人曾經遭受意外、災難、人際暴力和虐待、醫療疼痛或創傷性的損失;有些人則曾經間接地透過朋友或親人的經驗而觸及創傷。
 在某些情況下,創傷擊潰了我們對付它的能力,並且產生了令人衰弱的症狀。我們可能會輾轉難眠或是從惡夢中驚醒。我們會受到一再浮現的創傷記憶所干擾,因而必須想盡辦法逃避這些思緒。我們可能會掙扎在與自己有關的負面想法之中,或是在人際關係中遭遇困難。
 此書是為了曾經遭受過毀滅性創傷的人而寫的,也是為了跟他們合作的老師與提供協助的人而寫的;目的在於提供一些直接、行動導向的練習,倖存者只要認為合適,就可以採用。在整本書裡,我們會示範許多練習,任何一個你有興趣的練習,都歡迎你來嘗試一下。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練習手冊。 我們也希望跟照顧者(例如:治療師和瑜伽教練)分享一些訊息,以增加照顧者們的信心,將創傷感知瑜伽(trauma-informed yoga)做為治療過程的一部分。我們期待讀者能夠自在地自行練習,並且能夠與在生活中支持他們、可以和他們一起安全探索這些練習的人,分享本書內容。
 由於創傷在我們的社會中普遍存在,許多人的身心安全在一生中都面臨著多重的威脅。試想以下的統計數字—根據一項全國虐待與疏忽發生率的研究,在美國,每一年就有將近三百萬名兒童(也就是說,每二十五名兒童之中就有一名),經歷了某種形式的危害;而且,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幾乎都直接遭受到身體上、情緒上的虐待或性虐待。每一年,也都有超過兩百萬名的兒童經歷了重大的身體或情緒疏忽。最近的調查指出,情緒疏忽對兒童的危害,與身體的虐待或性虐待一樣可怕。而當一名兒童年滿十八歲時,他/她將直接受到人際暴力或集體暴力影響的可能性,則大約有四分之一。
在這些兒童之中,有許多人會經驗到立即的後果,像是睡眠困難、在學校無法專心上課、沒辦法靜下心來,以及和同儕相處發生問題。然而,童年創傷的全面影響,更常發生在多年之後,到了青春期和成年才顯露出來⑤。其結果是,大人們常誤以為受過創傷的孩子,已經毫髮無傷地躲過一劫,因為他們一開始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痛苦或受傷的症狀。
 人際暴力和虐待在成年期也很猖獗。根據美國國家司法研究院和疾病管制中心,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女性,以及每三十三名男性中有一位,表示他們曾經在人生中的某個時刻,遭到強暴或強姦未遂。在美國,每一年有將近一百三十萬名女性和八十三萬五千名男性,遭受到親密伴侶的毆打⑥。美國醫事總署的報告曾指出,家庭暴力是十五歲至四十四歲女性受傷的主要原因,比車禍、搶劫、癌症死亡加總起來還要多。
 除了人際暴力之外,創傷也會經由意外、戰爭、疾病、醫療介入、親人的死亡、天然災害,以及許多其他類型的事件而形成。我們也可能因為聽到或看到創傷事件,或者因為覺察到親人受到創傷折磨的痛苦,而經歷了「替代性創傷」的反應。 所有的創傷經驗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它們對於我們的身體、情緒,以及(或是)心理上的安全,構成了某種威脅。描述創傷的影響是很困難的,因為那是如此地仰賴個人的主觀經驗。在布勞斯坦(Margaret E. Blaustein)和堅尼伯格(Kristine M. Kinniburgh)於二○一○年出版的著作《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的創傷壓力》(Treating Traumatic Stres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二⃝一⃝年)中,作者們指出,創傷的經驗是複雜的。創傷在類型、來源、長期性和影響上都各不相同;創傷發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不同的家庭、社區和文化背景之下,而內外部的資源與挑戰有時存在,有時則不存在。因此,我們對於創傷的了解、表現方式,以及妥善處理創傷的方式會存在差異,就不足為奇了。 我們確實知道的是,對許多人來說,遭受創傷,健康與幸福都會受到深遠的影響。光是在美國,大約就有七百七十萬名十八歲及以上的美國成年人,或是每年有百分之三點五的成年人,遭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折磨⑧。研究人員已經開始描述受過創傷的大腦所造成的影響,並且在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其他創傷相關症狀患者的大腦,與那些未曾受過創傷的大腦之間,辨識出一些在神經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上非常重要的差異。例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的大腦存在結構性的差異,像是成年期的海馬迴體積減少,以及多個額葉邊緣系統結構上的差異。
 我們所研究的創傷倖存者之中,有許多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且在診斷時完全看不出來症狀,也是常有的狀況。對於那些長年經歷創傷事件的人來說(特別是童年受到虐待或疏忽,或是隨之而來的長期關係暴力),生存的代價經常包括了一系列更複雜的醫療和精神問題,以及在學習、健全的社會、職場功能、身體健康和幸福各方面所產生的種種障礙。
「負面童年經驗」(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 )研究,是一項重要的研究,將成年人的健康狀況與「童年受虐」(心理、身體或性虐待)及「在童年時期經歷家庭功能障礙」(經歷家庭暴力、或是同住的家庭成員中有人濫用藥物、酒精成癮、患有精神疾病、自殺或有犯罪行為)兩者之間的關係聯繫在一起。這些研究發現,童年創傷有累積效應,並且跟成年之後有非常高的風險會濫用或依賴藥物、罹患憂鬱症、自殺有關聯。童年創傷的累積效應,也跟多種成年人的主要死因有關,而且受創者有更高風險罹患包括肥胖、缺血性心臟病、癌症、慢性肺病、骨折和肝病等疾病。
可測量的創傷效應,在文獻中已有詳細的紀載;而在本書中,我們將會越過這個客觀的焦點,轉而強調身體內感受創傷的主觀經驗。對許多人來說,創傷著實就是失去對自己身體控制的過程。當創傷事件發生,我們的身體會集體動員起來,設法逃離危險:我們的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呼吸加快以增加氧氣的吸入量;我們的大腦將能量從語言和意義創造中心,轉移到感官知覺、肌肉神經和情緒反應的中心。這些過程被設計成這樣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我們抵禦或逃離攻擊。 有一些臨床心理師推測,當所有的自然生理過程都變得無效時,例如:當我們被攻擊者擊倒且被壓制住;當車子撞向我們,我們被困在毀滅之中;當童年時期的我們活在恐懼和混亂裡,永遠不知道原本應該關愛與保護我們的大人,什麼時候會傷害我們—在這些時候,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就會發生;尤其是,當我們全力逃避,創傷依然如影隨形時。求生系統正在運作,但系統鏈中的最後一個環節卻沒有完成:我們動彈不得;我們被卡住了。儘管我們已經竭盡所能,不論是身體的、智能的、情緒的,以及神經生物學上的自我,都試圖幫助我們逃離,但創傷事件還是發生了。當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會深受重創,留下了一種被身體背叛的感覺,因為身體沒能將我們帶向安全。正如創傷專家茱蒂絲.赫曼(Judith Herman)所說的,倖存者變得「在自己的身體裡感覺不安全」。
這種感到遭受背叛的結果,讓我們面臨了一些很困難的選擇,雖然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例如:我們要如何餵養和照顧這個「身體」?如果那曾經是造成這麼多痛苦的原因。創傷往往會造成我們和自己身體關係的巨大傷害。我們或許會在許多層面上放棄照顧自己,這可能表現在嗑藥與酗酒、高風險性行為、極度地減重或肥胖,或自我傷害行為上—這些與自己身體相處的方式,不僅造成了更大的傷害,而且最終可能無法持續下去。當我們意識到自我和身體的存在時,就需要找到其他方法來處理所經歷的痛苦。
 臨床心理師已經開始意識到,「傳統心理治療」處理的是創傷的認知和情緒因素,但是缺乏直接處理與生理因素有關的技巧—儘管創傷深刻地影響到身體,而且受創者的許多症狀,都是以身體為主。參與協助創傷倖存者的我們,需要擴大方法、超越談話治療,並且把身體帶進治療的環境。雖然以談話為基礎的療法,在治療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許多人也發現,單單靠它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處理創傷被隱藏在身體裡的方式,才能讓治療過程更加完整。
 在世界知名的創傷研究和治療機構—司法資源協會創傷中心(Trauma Center at Justice Resource Institute,簡稱JRI),我們引入了創傷感知瑜伽做為創傷倖存者的輔助治療。我們將創傷感知瑜伽視為一種與身體和平相處的方式。透過體驗,身體可以再次有效運作,並且拿回屬於自己的身體;我們同時相信,從創傷感知瑜伽所學得的經驗,可以轉化成對自我更完整的接受與信賴。
 我們在創傷中心所進行的瑜伽是很獨特的,因為那是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稱之為「創傷感知瑜伽」的原因。我們在臨床環境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根據特有的研究來進行,而且是經由具備創傷相關專業知識的瑜伽老師和臨床心理師合作開發出來的。自從二○○六年以來,我們已經訓練了數百名來自全世界各地與創傷倖存者共同合作的醫療照護人員和瑜伽老師,並且運用了創傷感知瑜伽的原則與練習。有愈來愈多使用創傷知情療法的臨床心理師,在為個人治療的情境下,提供瑜伽的介入措施,並且也在住院治療方案或是門診治療中心這類的治療環境下,提供瑜伽的團體練習或課程。
 本書敘述了創傷感知瑜伽是如何逐漸成為創傷倖存者的有效輔助治療。針對臨床心理師和瑜伽老師,我們希望能提供一個架構,做為考慮以身體為基礎來進行治療的參考。我們對瑜伽做了一些修改,以符合創傷倖存者的需求;而關於這方面的經驗,我們也會做一些分享。針對倖存者,我們則希望能提供一個環境,讓倖存者可以了解自己的反應,以及使用瑜伽做為治療方式的理由;同時也提供了一些實用的練習,讓倖存者可以納入自己的療程裡。 一個歡迎練習 隨著本書的開展,我們將會探討許多練習創傷感知瑜伽的重要議題,也會回過頭來解釋我們所使用的語言、所做的調整,以及所提供的選擇等等。然而,這是一本關於採取有效行動的書,所以,讓我們先從一個練習開始吧! 如果你願意,可以花點時間找個舒適的座位。你可以選擇坐在椅子上或是地板上。你也可以自行決定要不要靠個枕頭,好讓自己坐起來更加舒服。如果你因為醫療或身體狀況,需要躺在床上,你可以把床當作是你的「座位」。無論如何,給自己一點時間調整一下,就可以對自己所處的地方感到相當自在。你可以隨意地移動和調整,以便讓自己感到更舒適。你的動作可以很小,也可以大一點。如果你願意,可以注意一下:當你想讓自己更舒適的時候,你是如何移動和調整的。 當你準備就緒,花點時間注意你和地板相連的位置。如果你是坐在椅子上,那可能就是腳踏在地板上。如果你是躺在床上,則可能會注意到,你是透過床身連接到地板。如果你是坐在地板上,注意一下,是身體的哪個部分連接到地板上。如果你願意,給自己一點時間注意,全神貫注地注意:你在哪裡,以及你是如何連接到你底下的地板。
 最後,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隨意地玩點花樣,看看自己是怎麼連接到地板,把這當成是一種練習—你可以移動身體、扭動腳趾或轉移重心,藉此將注意力集中到你和你底下地板的連接處。
 再次強調,當你在做這種與你底下地板連接的互動練習時,只要去注意你注意到的就好了。那可能是一種若隱若現的感覺,一個短暫連結的片刻。如果你願意,請呼吸幾次,專注於此片刻並審視它們。(在瑜伽練習中,利用呼吸是記錄維持時間的方法之一。當你在審視一個練習的每個面向時,不妨呼吸一到三次。) 當你準備就緒,就可以隨時結束此練習,繼續往前邁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4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