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秦漢帝國(簡體書)
滿額折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秦漢帝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6 元
定  價:NT$ 276 元
優惠價:87240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以《史記》和《漢書》等史料為基礎,結合大量考古發掘和實證研究,對秦漢時期的史實進行了較為完整的敘述和簡明扼要的評論。作者不僅介紹了秦漢時期豐富有趣的歷史知識,而且注重從不同的角度啟發讀者對這段歷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由於實證的研究方法及詳細考證,本書可謂是歷久彌新,是普及秦漢歷史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日比野丈夫(1914—2007),日本東洋歷史學家、京都大學教授。畢業于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歷史學科東洋史專業,後進入東方文化研究所。1939 年,作為日本外務省文化事業部特別研究員赴中國留學。參與“ 居庸關”項目的共同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獎。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等。

◎譯者簡介

吳少華,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日文學院教授、“遺產教育與解說多語種研究創新團隊”成員,主持專案受西安外國語大學科研基金資助(16XWA03、17XWZD01)。研究方向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文學翻譯。已出版2 部學術專著,發表相關研究論文30 餘篇。

 

名人/編輯推薦

日本京都學派的著名歷史學家編寫,為讀者從不同角度展現穩定、強盛的秦漢時期的中國歷史全貌。

 

◎ 編輯推薦

 

☆本書為讀者講述了短命的秦王朝至穩定的漢王朝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其內容豐富詳實、生動有趣,論證嚴謹客觀,融入了作者多年的研究精髓。

 

☆本書在日本多次再版,暢銷不衰,可謂是一本相當精彩的中國秦漢史通俗讀物。

目次

第一章 偉大的傳統/1
第二章 秦始皇/5
第三章 統一天下/28
第四章 長生不老藥無處可尋/51
第五章 項羽和劉邦/68
第六章 楚漢戰爭/92
第七章 漢王朝建立/105
第八章 漢武帝時代/126
第九章 開通絲綢之路/144
第十章 王莽自稱“聖人”/162
第十一章 國家與商人/183
第十二章 漢王朝的復興/212
第十三章 豪強勢力蔓延/230
第十四章 樂浪郡與日本/243
第十五章 佛教傳入中國/253
第十六章 紙的發明/274
第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292
第十八章 黃巾之亂/310
關係年表/324
解 說/339
出版後記/355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偉大的傳統

 

秦和漢

 

秦朝是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龐大帝國,然而它僅維持了短短十五年,取而代之的是漢王朝一統天下。自西元前202年至西元220年,漢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的統治,儘管其間也出現過短暫的中斷。

 

秦、漢兩大王朝的創始人秦始皇(西元前221—前210年在位)和漢高祖(西元前202—前195年在位),以及創造了漢王朝最繁榮昌盛時期的漢武帝(西元前141—前87年在位),及功績稍遜一籌的東漢光武帝(西元25—57年在位)等人,都是歷代君王中廣受後世敬仰的代表性人物。秦始皇所描繪的建立統一帝國的大業,最終在漢武帝時期得以完成。無論在政治還是文化方面,其後兩千多年的中國的根基,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在這個時代構築而成的。

 

說到中國的疆域,其大致輪廓也基本上是在秦王朝的時候形成的。儘管只有短短的十五年,但秦王朝的出現仍然給周邊各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以至於秦朝滅亡之後,他們仍然習慣稱中國為“秦”。這種稱呼由西北各民族經中亞傳至西方,並且傳入印度。所以,今天無論英語中所說的“China”,還是法語的“Chine”,其實都來源於此。可以說,“秦”作為中國統一的代名詞,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支那”一詞也是“秦”這一國名通過印度佛經傳入日本的。)

 

然而,在中國的代名詞這個問題上,無論中國還是日本,都更為普遍地認為“漢”才是中國的代表。究其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漢王朝的統治時間超過秦王朝二十多倍,還因為在中國的歷史上,漢王朝創造了最輝煌的時代,為後世中國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漢字、漢文、漢學到漢土、漢民族等,此類詞語不勝枚舉,意義可見一斑。而且,當今中國人稱自己為漢族,以自己是漢文化的繼承人為豪。對於熱愛歷史的中國人來說,漢王朝的確充滿了超強的魅力,是他們心靈的烏托邦。

 

但是,“漢”這個字裏所蘊含的並不只是輝煌光榮的歷史。人們也常常會說到惡漢、暴漢、無賴漢,甚至癡漢這些詞語。這些表示令人生厭之人的說法中也時常出現“漢”這個字,這究竟又是為什麼呢?

 

漢王朝滅亡一百多年後,大約西元四世紀,北方的遊牧民族侵佔了中國。自五胡十六國至南北朝的近三個世紀裏,他們視中原人為手下敗將,輕蔑地稱其為“漢子”(意即“漢 人”,我們很難體會其意,但據說在當時是相當蔑視人的一種說法)。“漢”被當作令人生厭之人的代名詞,其用法即源于這段歷史。所以說,這個漢字從另一個側面也隱含著漢人的一段苦難歷史。

 

秦漢王朝與日本

 

東漢時期的人們瞭解到在絲綢之路的西端有一個叫大秦的國家,據傳,那裏擁有與中國相媲美的完整的國家制度,而且那裏的人們容貌與中國人十分相似。這個國家在西方歷史中被稱為東羅馬帝國,中國稱其為大秦,充分顯示了親近的感覺。

 

在朝鮮半島南端的辰韓,也流傳著有關秦人的傳說。據《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曾有秦人因不堪苦役而逃亡至辰韓,並在此紮根生活,於是把這裏也稱為“秦韓”。辰韓即是後來的新羅,我們不能依此簡單地認為這裏早在秦王朝時期就和中國有著直接的關係。不過,四五世紀,從新羅來日本歸化的朝鮮人中,很多人自稱是秦移民的子孫。

 

從朝鮮來日本的移民中,與秦人實力相當的還有漢人,前者被稱為“hatahito”,後者被稱為“ayahito”。他們的出生地大多不是中國,而是朝鮮的南部。至於其稱謂的由來,自古就有很多傳說,但其實“hata”是新羅語中大海一詞的發音,據說這個詞是用來表示來自大海彼岸的人們;而“aya”據說是源于伽羅(位於朝鮮半島南部小國的總稱,相當於日本史中所說的“任那”)諸國中最有實力的安羅國的國名。不管怎樣,在日本,借用中國的代表性王朝的名稱來稱呼這些外來人口為“秦漢人”,這一點頗為有趣。對於這些外來人口來說,這一稱謂應該很不錯。

 

秦人和漢人因為掌握新技術而受到重用,逐步鞏固了勢力。他們的紡織技術尤為突出,織機(hata)、綾羅(aya)等表示紡織技術或紡織品名稱的詞語均取自對他們的稱謂,便足以證明這一點。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把中國的特產絲綢稱為“sericum”,由此也把中國稱為“Serica”。(把中國人稱為“Seres”,據說是由漢語絲綢的“絲”的發音而來,英語的“silk”一詞也源於此。)而與此相反,日本人則以朝鮮語為媒介把“秦”這個國名讀作“hata”,並且把絲綢的織機也叫作“hata”。

 

於是,秦氏後代和漢氏後代分別把秦始皇和漢朝的各個皇帝視為自己的祖先,認祖歸宗,其中,認東漢靈帝為祖的尤為多見。一時間崇拜中國文化之風高漲,秦氏、漢氏以外的其他氏族也紛紛效仿。據說我祖父家的宗譜裏,列在第一代的就是漢高祖劉邦。

 

拋開這樣虛構的話題不談,秦漢王朝的建立對日本的影響也是相當巨大的。隨著疆域不斷擴大,中國文化以驚人之勢影響到周邊的各個民族,並通過朝鮮傳入日本。日本由此覺醒,並主動經由朝鮮直接與中國交流,這時候正好是西元前後。秦漢帝國為日本提供了首次登上歷史舞臺的機會。

 

 

 

第二章 秦始皇

 

質子

 

戰國時期,日本也曾經盛行互換人質。德川家康六歲的時候,作為人質在前往今川義元領地的途中,被敵方俘獲並被送往織田家,到十三歲時,他又被今川義元搶回,其間飽嘗酸苦的故事早已廣為人知。

 

秦始皇(這是他死後人們對他的稱呼,但由於它便於理解,所以本書從一開始就採用此稱呼)的父親莊襄王(西元前250—前247年在位)幼年時期曾作為人質前往趙國,居住在當時趙國的都城邯鄲,時常哀歎命不如人。當時,弱國為了得到強國的支援,一般要將王子或者重臣作為人質送往強國,這一點自不必說,就連勢均力敵的兩個國家為了保障安全,也會相互交換人質。即便是強國,為了獲得弱國的信任,送人質去往弱國的情況也不少見。當時秦國和趙國的情況,大概要算實力相當。

 

莊襄王原名為異人。由於其祖父秦昭王(西元前307—前251年在位)仍然健在,所以其父安國君當時還是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子女,而且異人的母親並非正室,所以異人就被選為質子。一方面,從秦國送來的月供並不充足,另一方面,由於秦國屢次違約侵犯趙國領土,所以,異人在趙國時常遭到冷遇。

 

然而,一位富商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對這位身處逆境的王子給予了諸多照顧。此人名為呂不韋,是韓國陽翟人。(陽翟位於今河南省禹縣〔已更為禹州市—編者〕,韓國都城,當時作為交通要塞,商業繁盛,是一座相當繁華的城市。)他在各國的大城市都有生意,倒運大量物資積累了無數財產,邯鄲也有他的宅邸。他甚至對秦國的內幕也瞭若指掌,當他偶然遇到這位秦國王子時,便心中竊喜:“此奇貨可居。”也就是說,他認為要趁現在的機會對此人投資,若是此人將來登上王位,那他就能獲得無限的利益。

 

此時的秦昭王年事已高,而太子安國君的正室華陽夫人膝下無子。呂不韋鼓勵王子說:“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游,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適嗣。”

 

異人究竟是否真心相信此話不得而知,但呂不韋已經耗費重金,準備好了稀世珍寶朝西方的秦國出發了。

 

到達秦國後,他通過自己的門路見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並經其引見接近華陽夫人。呈上禮物後,他自然少不了費盡口舌誇讚王子的賢明。不久,呂不韋的費心運作開始奏效,安國君和華陽夫人雙雙同意,決定將在趙國做質子的王子收為嫡子,並且拜託呂不韋好好照顧王子。據說,王子將名字由異人改為子楚,就是聽取了華陽夫人的意見,因為華陽夫人出身楚國。

 

始皇出世

 

從此,子楚王子的周圍便開始環繞著之前無法想像的光明和希望。有了呂不韋在經濟上的資助,子楚總算過上了王子應有的生活,在諸侯之間也開始聲名鵲起。他時常前往呂不韋家中赴宴,席間對呂不韋的情人—一位絕色舞女一見傾心,並強烈懇求呂不韋將此女贈送給他。聽聞此言,呂不韋立刻怒火中燒,但他不愧是商人,他意識到若是現在為此事生氣,那麼自己之前的辛苦投資就等於白費,於是他決定將那個舞女獻給子楚。非但為此,他這麼做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意圖。

 

事實上,那個舞女當時已經懷有呂不韋的孩子,而他隱瞞了這個消息。一年後,一個男孩出生了。因為孩子出生于秦昭王四十八年(西元前259年)正月,故取名為“政”。(也稱“正”。雖然通常稱其為“政”,但因為出生在正月,所以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正”才是正確的。)此孩子不是別人,正是秦始皇。如此說來,其父不就是呂不韋嗎?可是子楚王子對此卻一無所知,他迫不及待地將那個舞女扶為正室。

 

雖然這個故事十分離奇,但是,在距離當時最近的漢代,人們似乎堅信事實就是如此。《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幾乎毫不懷疑地將此事寫得清清楚楚。

 

從政出生的兩三年前開始,秦國對趙國的攻勢逐漸加大。秦昭王四十七年(西元前260年),將軍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活埋了四十多萬俘虜,給趙國帶來了致命的打擊。(長平位於山西晉城北。趙國中了秦國的離間之計導致最終失敗,這是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秦國乘勢而上,一舉逼向趙國都城邯鄲,到了秦昭王五十年(西元前257年),將軍王齕對邯鄲展開圍攻之勢。一旦出現最糟糕的情況,那麼在城內作人質的子楚王子必將遭遇殺身之禍。這使得呂不韋驚慌不已,他急忙花費重金收買了看管王子的人,並趁著夜色偷偷將子楚送出城外。

 

於是,子楚在秦軍的護衛下被送往後方,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國家。而他剛滿三歲、天真可愛的兒子政,以及他的夫人則依然留在趙國。六年後,秦昭王結束了長達五十六年的統治,與世長辭。之後自然由太子安國君繼位,也就是孝文王,而子楚也理所當然地成為太子。聽聞此事後,趙國派人從老百姓家裏找到了隱姓埋名多年的子楚之妻和九歲的兒子政,並專程將他們護送回了秦國。

 

然而,第二年(西元前250年),孝文王在舉行正式即位禮後的第三天卻突然去世,死因不明。子楚便在一片混亂中繼位,時年三十二歲,即莊襄王。莊襄王立刻尊養母為華陽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自然也立自己的夫人為後,立當時十歲的兒子政為太子。

 

為了報答呂不韋的恩情,莊襄王任命他為宰相,相當於日本的總理大臣,並且封他為文信侯,將洛陽十萬戶的租稅作為俸祿賞賜與他。呂不韋所描繪的宏偉藍圖得以圓滿實現,他成為秦國擁有最強實力的人。

 

呂不韋

 

對於呂不韋而言,很難說此乃幸抑或不幸。莊襄王在登基後的第四年(西元前247年)去世,太子政繼位,這便是秦始皇。當時他只是一個十三歲的孩子,朝廷政務自然交由呂不韋和太后處理,呂不韋因代行父親之職而被稱為“仲父”。

 

太后很自然地再次成為呂不韋的情人。而秦王政是他們的親生兒子這個秘密,除了他們自己便無人知曉。

 

呂不韋接手主持政局的時候,秦國的勢力已經超過了東邊的六個國家。莊襄王在位時,從討伐東周殲滅天子起,秦國相繼從韓、魏、趙三國奪取了廣闊的領土。莊襄王臨死前,魏國信陵君再也無法忍氣吞聲下去,他求助於燕、趙、韓、楚四國,組成五國聯軍,將秦軍逼出了函谷關(當時的關口位於今河南靈寶西南,是進入陝西的要道,據說西元前114年,漢武帝時期才移至現在的新安東北)。但是,秦國絲毫沒有放棄入侵東方諸國的企圖,秦王政五年(西元前242年),秦國領土的東部邊界終於與齊國接壤。秦國將這部分新的疆域命名為“東郡”(今河南省東北部,其中心為濮陽,本是衛國的領土)。這可謂是一次劃時代的事件,它使得秦國東部諸國不再可能聯合抗秦。次年,趙、韓、魏、燕、楚五國再次組成聯軍向秦國進發,卻輕易敗北,聯盟抗秦運動就此宣告結束。

 

然而,對呂不韋來說,源于秦國傳統法家思想的各項政策讓他完全無法認同。自一百年前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打破貴族制度,致力於建立一個百姓與君主直接相關聯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國將土地從貴族佔有中解放出來,承認自由買賣,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變貴族世襲的階級制度,根據戰功授予官爵等等,推行的完全是一種實力至上的政策。以此為基礎,秦國將地方改為中央直屬的行政組織“縣”,由國家派遣官吏實行統治。另外,秦國還極力排斥商人的商業擴張,禁止商人從農民手中獲取中間利益。法家政策中強烈主張“抑商”,其原因就在於此。

 

作為一個大商人,呂不韋勢必想要修改這項政策。他早先之所以斥鉅資資助莊襄王,就是為了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據說,當時他的生意遍佈全國,擁有家僮數萬人。這些奴僕有的在呂不韋的手工作坊中從事手工業,有的奔走於全國各地到處經商。呂不韋是個生意人,自然想保全自身的經濟利益,但同時他也想維持宰相應有的體面,於是,他堂而皇之地展開了政策理論鬥爭。

 

一直以來,呂不韋非常羡慕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和齊國的孟嘗君,因為他們能夠擁有眾多食客,聞名于諸國,廣受愛戴。因此,呂不韋也廣招天下俊才,不問專業、學派,任人唯賢,號稱擁有三千食客。他命令門客辯論各派學說,並將其著書立說,整理成了一部思想巨著。書中巧妙地融合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等學說,並結合陰陽五行學說,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而當時在秦國,儒家思想尚不為人所知。

 

就這樣,呂不韋系統地彙集了法家以外各種代表思想的精髓,欲與法家相抗衡。此書名為《呂氏春秋》,于秦王政八年(西元前239年)問世,至今完整地留存了下來。所謂“呂氏春秋”,是指此乃呂氏學說之大成的意思。孔子的著作《春秋》作為道德規範、政策原理,在儒家學派中備受推崇。而呂不韋同樣取這個名字,足見其野心之大。

 

《呂氏春秋》問世之初,呂不韋命人將此書置於秦都咸陽城中最熱鬧的集市門口,懸賞千金以求批評。告示上寫著“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然而,據說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的文字加以改動。(比喻文辭精妙之意的“一字千金”就出自此故事。《呂氏春秋》共二十六卷,是瞭解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極其珍貴的著作。)於是,《呂氏春秋》得到了百姓的公認,基本上等同於成文法律了。呂不韋將此書作為指導秦國政治的唯一政策原理,並打算進一步將其推崇為統一天下的指導性理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40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