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江山勿留後人愁
滿額折

江山勿留後人愁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9045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15年總統文化獎「文藝獎」得主著作
新聞老兵張作錦再一次大聲疾呼――找出國家未來的方向,台灣勿留後人愁。

耕耘《聯合報》副刊「感時篇」專欄長達二十七年(1987-2014)的張作錦先生,以憂國憂民的筆觸省思歷史、回顧國家與文明發展,對華人社會提出深切關懷與批判。

台灣政治發展逐漸趨向「表面民主」,不再是值得借鏡的範例;經濟發展的原地踏步,更讓所有人感到焦慮。時光冉冉,往事已不可追,留下的是不可磨滅的歷史教訓;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將往何處去,卻能藉由自思自省,找出共同的方向。

張作錦先生以一己之筆,寓指責於期待,為台灣數十年來的演變及其對兩岸時局的觀察留下見證――江山勿留後人愁,台灣也不能留與後人愁。

名人推薦
二十七年來,我是「感時篇」的忠實讀者,一方面因為作者的文字吸引讀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一系列時論的內容,確實切中時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眼光的人,關懷台灣,不能不「憂以思」,既要提醒世人,又躲不開自己的憂慮。「感時篇」之動人,正是因為我們身處其間,而又無可奈何。――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

張作錦是台灣社會及新聞事件半世紀變化中,站在前線的見證人。他這些銳利生動的評論,使海內外讀者宛如身歷其境。

沒有人不被他的才華折服,似乎又很難不引起迷惘。這就需要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台灣人、華人做深刻的反思。――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高希均

作者簡介

張作錦
資深媒體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終身只有一個工作:記者。

曾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現任《聯合報》顧問。

著有《牛肉在哪裡》、《試為媒體說短長》、《誰在乎媒體》、《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一杯飲罷出陽關》、《思維遠見》、《誰與斯人慷慨同》、《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天下文化),及《史家能有幾張選票》、《小人富斯濫矣》(九歌)等。

曾獲圖書金鼎獎、中山文藝獎、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終身成就獎」、總統文化獎和二等景星勳章。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二十七年來,我是「感時篇」的忠實讀者,一方面因為作者的文字吸引讀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一系列時論的內容,確實切中時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共鳴。
有眼光的人,關懷台灣,不能不「憂以思」,既要提醒世人,又躲不開自己的憂慮。「感時篇」之動人,正是因為我們身處其間,而又無可奈何。
――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

張作錦是台灣社會及新聞事件半世紀變化中,站在前線的見證人。他這些銳利生動的評論,使海內外讀者宛如身歷其境。
沒有人不被他的才華折服,似乎又很難不引起迷惘。這就需要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台灣人、華人做深刻的反思。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高希均

 

國家不幸記者幸?——略陳「感時篇」選集的出版經過
張作錦
寫了二十七年的「感時篇」,於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結束,我撰「感時篇」的最後一篇:〈向讀者告別〉,坦承耕耘小小一方土地的老農,「此刻放下鋤頭,走過田埂,然猶屢屢回頭張望也。」依依之情,不避人見之。
世事無常,人生有限。有些事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或者做不完的,在適當的時候,都要放手。稍有流連或為人情之常,拖住不放則屬自戀過甚。
倒是讀者諸君子的反應,使我感動,也使我受寵若驚。他們或來信,或來電話,肯定我過去發言的誠懇,不欺世,也未流於放言高論。他們對我的擱筆感到遺憾,認為台灣前途未卜,少一個說實話的人,就是少一分促使國家社會進步的力量。
他們的鼓勵與督責,都使我點滴在心。事實上,我在「告別讀者」文中已先招認了:「台灣處境艱難,國人望治心切,而筆者力薄能鮮,專欄雖云『感時』,但文章未能『濟世』,辜負了讀者的期許。」若來日尚有機緣,自當努力回報。
「感時篇」連載一結束,《天下文化》負責人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小姐就告訴我,要我選出若干篇章來,由《天下文化》出版兩本選集。他們兩位的好意,曾使我略有躊躇,蓋時論散文的大敵,就是時過境遷的變化。二十七年多少事,這些小文還有否時效上的意義?
但是偏安一隅的台灣,這些年來,耽於內鬥,怯於開拓,有些內在外在的問題,竟然「歷久彌新」,「感時篇」所言所論,有些仍有「溫故知新」的作用。不敢說記錄時代,視之為前後參證可也。
清代詩人趙翼在《題元遺山集》中有句云:「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台灣的種種坎坷,使我輩記者能有機會「直攄血性為文章」,這樣的「幸」,何其「不幸」啊!
三年前筆者就有意停寫「感時篇」,但我的同事與好友《聯合晚報》發行人兼《聯合報》總主筆黃年先生,曉之以義,動之以理,使我又勉力續寫了好幾年。
自「感時篇」開篇以來,同事賀玉鳳小姐就和我一同照顧這個專欄,她出身東吳大學中文系,替我整理文稿,改正疏漏,打字和存檔,二十多年同甘共苦,我感激不盡。
《聯合報》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沈珮君小姐,學養和文字都屬一流,對這兩本選集,協助甄選文稿,組合排列,並在系統和邏輯上提供不少建議。
尤其要感謝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教授。對許院士,我一向以師視之,但他不以學問傲人,以朋友待我,平常就給我很多指導與鼓勵。「感時篇」結束,他寄「聯合副刊」一文〈等待接力長跑的下一棒〉,對台灣的現狀與未來的發展,有剴切的評論與殷勤的祝望。我請求把此文當做「選集」的序文,也蒙他見允,目的不僅在為本書增色,也希望國人有更多的機會讀到許院士的醒世箴言也。
高希均教授與我相識四十多年,我的缺點與性格他都知道,但他的序文中卻給我頗多溢美之詞,這自然是朋友的督勉之意。
「聯副」歷任主編瘂弦、陳義芝、鄭瑜雯,和「世副」主編吳婉茹諸朋友,以及《天下文化》負責規劃和編輯本書的吳佩穎和賴仕豪兩位先生,都要在此感謝他們的辛勞。
另外,為了稍稍豐富選集的內容,有少數篇章並非出自「感時篇」,而是發表在《遠見》或《聯合報》其他版面上,也納入選集,謹此一併說明。
二○一五年九月於台北

目次

推薦序 等待接力長跑的下一棒―一個專欄停刊之後懷想台灣 許倬雲
推薦序 「好人」有「好報」―張作錦對時局的觀察與觀點 高希均
自序 國家不幸記者幸?―略陳「感時篇」選集的出版經過
第一部 現在的人不太在意歷史了
1. 現在的人不太在意歷史了
2. 吾輩不知何許人也?中學歷史教科書令人困惑
3. 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4. 是愚人重演了歷史
5. 好在歷史不由他們自己寫
6. 增一些警惕,長一些志氣
7. 許倬雲教授為什麼要寫一本不一樣的歷史書
8. 那架追逐日本機群的小小飛機
9. 我如死了,「就看不到奪回台灣了」
10. 強者豈願向弱者道歉
11. 在台北重聆〈松花江上〉
第二部 蔣、孫文件,為自己釋疑,為歷史作證
1. 江山勿留後人愁
2. 「兩蔣日記」純屬一人一家之私?
3. 「兩蔣日記」應捐給國家
4. 一國兩制:台灣抑蔣,大陸揚蔣
5. 為了百姓,孫中山「勸進」袁世凱
6. 像嚴家淦先生這樣的人,少囉!
7. 在台灣人背上插了一刀
8. 衣冠未異,肝膽已移
9. 誰應讀康有為「慎左右」的上書?
10. 馬英九還有機會讀《淮南子》嗎?
11. 助馬英九破「權力必腐」的定律
12. 像胡適和張善政這些人
13. 蔣廷黻與文明人
14. 宋子文和張俊雄面對的歷史責任
15. 李鴻章賣過國嗎?
16. 從赫德與曾國藩的交涉看今天的兩岸事務
17. 施密特回憶鄧小平吐痰
第三部 「憂國」與「愛國」
1. 國家是我們的青山
2. 「憂國」與「愛國」
3. 恆稱台灣之惡者可謂愛台矣!
4. 不在台灣出生與愛台灣
5. 吾輩空懷畎畝憂
6. 彈丸小國的生存之道
7. 因為害怕亡國,所以努力治國
8. 台灣無望論?
第四部 檢視台灣精神上的「文化大革命」
1. 當「不好禮」而「富」的時候
2. 在沒有遠見的地方,人就沉淪
3. 清談到底成何事?
4. 無名英雄的名字
5. 登斯樓以四望兮
6. 我們的「國民素質」有人「憂思」否?
7. 「服善」是「真理愈辯愈明」的前提吧?
8. 泡沫不會淹沒大海
9. 知識份子問政與投機
10. 誰讓他們「在水泥地上種花」
11. 葉明功母親的眼淚
12. 利瑪竇和杜正勝的兩幅地圖
13. 為文揣摩世好,逢迎上好,都是「無品」
14. 出名容易成名難
15. 有《美德書》不一定會有「美德」
16. 願鄭捷把我們教好
17. 新埔張氏別墅的遊客們
18. 君子亦惜人之陰
第五部 臨死都不忘記文明的規範
1. 訪「飲冰室」懷想梁啟超的「新民」
2. 在大佛光寺,想梁思成的北京
3. 我的母親林徽音(上)
4. 我的母親林徽音(下)
5. 訪李叔同不遇
6. 咸陽古道上的郭沫若
7. 登惠遠城想起林則徐
8. 慈禧珠寶歸了蔣宋?
9. 傅雷臨死都不忘文明的規範
10. 站在徐光啟故居門前
11. 張元濟和他的書
12. 三駐美大使見證清廉
13. 寒山、拾得和三位王先生
14. 回想「拓荒者」時代的呂秀蓮
第六部 念好了書,千萬不要忘記窮人
1. 大學校園的故事少了,文化人有點寂寞
2. 《紅樓夢》應列為第十四經―有關《紅樓夢》的故事趣聞
3. 梁實秋兩上大陸教科書
4. 李白來到烤鴨店
5. 當崔顥換成了政客
6. 如果好書有用,世界早就好了!
7. 台灣走向文明的條件之一:買書的錢要超過買檳榔的錢
8. 念好了書,千萬不要忘記窮人
後記 「感時篇」的最後一篇:告別讀者

書摘/試閱

吾輩不知何許人也?中學歷史教科書令人困惑
不知道先人父母為誰,也不知自己的名姓。這就是國家認同混亂的結果。
有人在網上討論一個問題:「孫悟空為何不能在天庭任職?」老孫一身本領,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且會七十二變,武藝超群,卻一直未受到重用。研究者的結論是:悟空是從石頭縫中蹦出來的,家世不明,沒法受人信任。當然這是小說家言,不過也可見人總應有父有母,知其所來,才算是正常的人,才能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
但人光有出身,沒有姓名也不行,因為別人叫不出口,就無法與之交往。目前生活在台灣的人,可能就有這樣的困惑:我們不知道先人父母為誰,也不知自己的名姓。這就是國家認同混亂的結果。而這種混亂,中學歷史教科書應負很大責任。
今年(二○一二)二月二十一日,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投書《聯合報》,認為歷史教科書很多內容是「違憲」的,而且課本說「二二八」死亡人數「超過萬人」,也是不正確的。
結果是「二二八」部分引來很多議論,而歷史教科書內容「違憲」一事反被忽略。「二二八」誠然是場悲劇,但畢竟是過去的歷史,我們只有切實記取和認真警惕。而歷史教科書教導我們的子孫後代認識自己、肯定某些價值、找到努力方向,關係國家民族未來既深且巨,怎麼反能掉以輕心?
郝柏村提到歷史教科書的主要問題,是把「台灣地區」脫離「中華民國」,更不要說「中國」了。譬如書上說:「台灣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分為台灣省、台北市和高雄市,以及福建省的金門縣,和連江縣的馬祖。」郝柏村問:台灣地區不是國號,如何能包括福建省?台灣和福建兩省依憲法都屬於中華民國,豈可以「台灣地區」代之?
歷史教科書之所以有這些問題,主要在編纂者「去中國化」,把中國歷史截為兩段,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放在「中國史」,一九四九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放在「台灣史」,意思就是說,一九四九年以後「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了,不存在了,以後都由「台灣」接替了。
因為這種史觀,引起很多「異常」的書寫,譬如秦朝不是「統一」六國,而是「兼併」六國,李白不是「我國詩人」,是「中國詩人」,於是我們沒有「國父」,孫中山就可解釋為「外國人」了。
一九九四年李登輝指「大中國思想」歷史教育的不當,以加強台灣鄉土教育為名,在中學實施「認識台灣」課程,把「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切開,以改變青少年歷史與民族文化認同。這項政策推行以來頗見「成效」,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只是「台灣人」的青少年,已大有人在。吾人在台灣,加強「認識台灣」,本屬天經地義之事,但矯枉過正的結果,害處也極為明顯:
第一、使青少年無法傳承中華文化,將來會變成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無根之人。
第二、中華民國在台灣推行民主政治,從事經濟建設,我們否定中華民國,就等於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無以在國際間立足。
第三、大陸之能與此岸求同存異、相互交流、和平發展者,只因為有個中華民國。台灣某些懷有意識形態的人,若真的在歷史上把中華民國「消滅」了,兩岸關係必然驟變,是自招其禍。

很多有「歷史眼光」的歷史學者,都在力促現任政府注意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嚴重誤導性,儘早「回頭是岸」。
(二○一二年四月號《遠見雜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5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