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2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序
目次
書摘/試閱
前言
「笨蛋」不是對一個人的形容,而是一種錯誤的思考方式
只要是在上班的人,難免會遇到令你產生「這傢伙是笨蛋」的想法對吧?
‧不聽別人說話的主管
‧偷懶不工作的同事
‧不聽意見的後輩
‧提出無理要求的客戶
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職場會令人感到憂鬱,工作也成了無聊的苦行。
我一開始成為上班族時,非常討厭這樣的狀況。數不清內心浮現過多少次「這麼無趣的職場,老子不幹了」的念頭。
我漸漸開始痛恨那些在工作場合中遇到的「笨蛋」。說穿了,就是我認為「和豬腦袋的人一起工作,真是討厭」的傲慢作祟。
當然,我不至於把這樣的想法寫在臉上。但因為我強烈希望「盡可能想和腦袋靈光的人一起工作」,所以就以這樣的原則在選擇工作。因為抱著這樣的想法,所以我多數負責的是「看似很聰明的」的科技相關客戶。
比方說,有位客戶是畢業於某家著名的國立大學,曾就任於日本的大企業,辭職後年紀輕輕便創業成功,是個「極為聰明優秀」的經營者。
他不但頭腦好,工作又幹練,只要想到我不需要和「笨蛋」一起工作,就讓我很開心,因此我當時非常投入這個專案。
沒想到當時卻發生一件事。
為了招募轉職人員,所以當時正在談有關「雇用標準」的話題。那位優秀的經營者在會議當中說:「要避免雇用轉職次數太多的人,這樣的人派不上用場!」
我大吃一驚。因為我認為「轉職次數」和「工作能力」之間沒有太大的關係。比方說我所在的顧問公司,就有很多轉職次數相當多的人,轉職次數與工作能力並不相干。
不,甚至應該說公司有一種「轉職次數少,等於缺乏挑戰精神」的氣氛。
聽完他說的這番話後,我的思緒開始陷入混亂。也就是所謂陷入「認知不協調(個人擁有的兩種情報發生矛盾)的狀態」。
這樣優秀的他,究竟算是聰明人呢?還是笨蛋?究竟是哪一個呢?
直到讀了養老孟司的《愚蠢之壁》*1之後,我才解開這個疑惑。《愚蠢之壁》中寫了以下的主題──
所謂的「愚蠢」,問題在於「接納資訊時的態度」。
對於不想知道的事情,大腦會主動遮蔽資訊,這就是「愚蠢之壁」。看到這裡讓我大吃一驚,因為這形同指出「我才是笨蛋」的事實。
換句話說,「沒有試圖去理解對方在想什麼,就武斷地認定對方是『笨蛋』」沒有去理解那位經營者說出「轉職次數多的人派不上用場」的理由,就想判斷「他究竟是笨蛋還是聰明人」的我,才是大笨蛋。
經過這件事以後,我對於他人的發言,必定探究其中真意。
因為我認為「仔細聆聽」、「推敲說話內容」才是避免成為「笨蛋」的最佳方法。
這麼一來,我逐漸明白所有人都是「在自己所見的世界做合理的選擇」。
「笨蛋」不是一個人的屬性,而是思考的屬性。
並不是這世上有笨蛋,只是我們有時會做出笨蛋的思維或行為而已。
「看似笨蛋的發言」,背後可能也有傑出的創意、熱情或強烈的體驗,絕對不是忽略就算了。
本書蒐集了我曾經歷過,有關「笨蛋行為」的經驗談。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但只要能了解「笨蛋」的原因,在人際關係中,覺得不合理的地方幾乎都能一掃而空。這麼一來,和任何人都應該能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協調。
衷心祝福你順利成功!
任何人都有處於「笨蛋狀態」的時候
罵別人「笨蛋」絕不是一個值得讚揚的行為,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無法否認現實社會中,確實有「笨蛋」。
但所謂的「笨蛋」,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人?而「笨蛋」又是什麼呢?
東京大學的名譽教授,曾在解剖學者養老孟司的《愚蠢之壁》中,寫出如下的意見:
「只要說得出來就懂」是天大的謊言。
我在大學切身體會到「就算可以說出來,也不見得懂」的實例。這是我在北里大學藥學部,讓學生觀看英國BBC拍攝,某對夫妻從懷孕到生產,詳細追蹤報導的紀錄片時所發生的事。
藥學部的女性占了六成以上,也就是女性居多。在這種情況下,詢問學生對該節目的感想,結果非常有趣。男學生和女學生分別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反應。
看了紀錄片的女學生幾乎都發表了「收穫極大,有很多新發現」等感想。相對的,男學生的回答則幾乎都是「這些都已經在上保健課時就已經知道了」。觀看相同的影片,兩方卻表達出完全相反的意見。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因為是同一所大學相同的學部,至少男女在知識程度偏差值的上,並沒有差異,那麼這樣的差異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
答案是對於提供的資訊所持的態度。也就是說,男性對於「生產」沒有切身感受,所以即使觀看相同的紀錄片,也無法得到和女性一樣的發現,他們沒有想要去積極發現的態度。
可以說,對於自己不想知道的事,便自動去阻斷資訊,這裡就存在著一堵牆,這也是一種「愚蠢之壁」。
■「笨蛋」對於不想知道的事就不聽,所以有理也講不清
心理學上所說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和這個想法極為相近。丹尼爾‧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中有如下的敘述。
詢問認為山姆友善的人:「山姆很友善嗎?」他可以舉出許多山姆很友善的例子,但你問他:「山姆很壞心吧?」他卻想不太出來相關的例子。意圖去尋找能夠支持自身信念的證據,稱為「正向測試策略」(positive test strategy),系統二*正是以這個方式來驗證假設。雖然科學家和哲學家都告訴我們「驗證假設最好的方式就是反駁它」,然而多數人都只會去尋找支持和自己的信念一致的資訊—應該說就連科學家也頻繁地犯這種錯誤。
人們有「意圖去探尋能夠支持自身信念證據」的傾向,反過來看,也是人們有意無意地阻攔「否定信念」、「出現反駁」的訊息。
而這個「阻攔訊息」的真相,正是「笨蛋」的本質。
笨蛋會自以為是。
笨蛋不會檢驗正確性。
笨蛋很頑固,不去探尋其他的可能性。
笨蛋總是立刻下結論。
笨蛋總是抱持偏見。
這也就清楚告訴我們另一個重要的事實。那就是—只要是人,任何人都有可能變成笨蛋。
比方說以下這樣的狀況:
「明明平常是個好人,為什麼只要一提到足球的輸贏,就會變得那麼固執不講理……」
「工作能力那麼強的社長,只要一向他提出數據下滑的報告,他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地發火,怪我說『是因為你不夠用心』……」
「那個學者開始參與政治活動後就劣化了呢!變得無法客觀判斷。」
另外,以下的發言(或許有些政治不正確),已經不僅是「看起來有點蠢」的發言,而是百分之百的「笨蛋」發言:
「戰爭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要避免,這沒有例外,也沒有討論的空間。」(但如果是為了守護國家的主權、生命的權益或是更重要的價值呢?)
「人權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該比任何事受到尊重,不重視人權就是作惡,不能被容許。」(那麼倘若是因為某些個體的人權而侵害到他人的人權呢?)
發言者也許深信不疑,但不以為然的也大有人在。因此,並不是世間存在著「笨蛋」,而是任何人都有處於「笨蛋狀態」的時候。換句話說,所謂的「笨蛋」是大腦發生特定作用的「狀態」。
只要了解笨蛋的真貌,平時就不斷訓練自己客觀思考,就可以盡可能避免「笨蛋的狀態」。
話雖這麼說,人類的認識必定有所侷限,無論如何總難以避免主觀。
無論任何情況下,要證明百分之百的正確性根本不可能,標榜完全客觀才是最可疑的行為。
因此,「笨蛋」不可能從世上消失,就原理來看是不可能的。
我們所能做的,是接受「笨蛋」。
更進一步來說,不是「追求真實」,而是「接受笨蛋存在的現實」,才是謀生處世最重要的一件事。
就像有句俗話說的「只要使用得當,傻瓜和剪刀都能派上用場」,所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就如上述的說明,笨蛋往往不會有遲疑猶豫。
笨蛋的極致常是偏執狂,偏執狂的能量,具有非常強大的力量,有時甚至可以不顧性命。
而且,也有人提出「創業時最好當個笨蛋」的建議。
笨蛋的狀態,是能量的泉源、熱情的笨蛋、有時也是一種活力的展現。
換句話說,與笨蛋是否能和平共存,關鍵在於能否把「定見」用在正面的地方。
笨蛋在誕生正義的同時,也會誕生偏見,這種情況便是一把兩面刃的劍。
只要牢記這句話,「笨蛋」也能成為社會的必要元素。
請避開總是發表「感想」,而是提出「方案」
金句摘錄
「笨蛋是一種狀態」
我們都有可能正處其中而不自知!
那麼你呢?
‧「接受笨蛋存在的現實」,才是謀生處世最重要的一件事。
‧由於「好惡」在人性中根深柢固,工作上若是無法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很大的麻煩。
‧遺憾的是,儘管是表達「正確的事」,只要太過於直接,也往往容易變得「失禮」。
‧所謂「人望」的本質,就是「獲得同伴意識的能力」。
‧人在看起來只有壞的選擇時,會偏好選擇風險。
‧只有突破困難,才能建立真正的自信。
‧獲得知識的必要條件是「讀解能力」。
‧懷疑自己的感覺,是跨出清晰思考的第一步!
‧與自己的感覺妥善保持距離,並且時時予以否定,才能有所突破。
‧想要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見解,你必須懷疑「公理」,也就是必須懷疑「自己在缺乏驗證下接受的事實」。
‧即使對「無能」施以嚴懲,「無能」也不會從組織中消失。因為員工的無能,說穿了就是組織的無能。
‧對於「事實」的解釋角度不同,將使你生活的世界能夠怡然自得,或是變得不容易生存。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